朱翊钧继续说道:“刚才你们说了杨开泰案,说的话都很中肯,也都说到点子上,这也让朕感到非常欣慰。
上午朕在资政局全体会议的开场白,提到了依法治国,提到了杨开泰案,也提到了马塞洛能体会到朕依法治国的良苦用心,感叹了几句。
有些话,朕是在敲打当时坐着的榆木脑袋。其实在我大明,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看穿了朕的良苦用心,其中就有海公,有王子荐。”
王一鹗连忙欠身拱手道:“皇上褒奖,让臣受宠若惊。”
海瑞淡淡地说道:“皇上过奖了。”
朱翊钧笑了笑,继续说道:“上午开场白,朕的感慨,其实也是发自内心。
不同文化环境培养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马塞洛来自欧洲,是葡萄牙大贵族,从小接受过教育。他到我大明,旁观了一场杨开泰案,就无师自通地领悟到法治精神的精髓。
而我们许多大臣,榆木脑袋都是抬举他们了,花岗石脑袋,钢筋混泥土脑袋!冥顽不化,一直坚持仁德为纲的人治,排斥公正为本的法治。
朕很是奇怪。我泱泱中华,自秦汉时就有了深入骨髓的法治精神,怎么千年过去,如同被历史尘土掩埋的商鼎汉玉,在我们官员和士子身上很难再看到了呢?
朕左思右想,还是刚才那句话,不同文化环境会培养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朕就在想,我们不仅要大兴新学,改造思想根源,还要海纳百川,对全世界各种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消化,融入到我们的文化环境。
大明放眼世界,志在天下,就不该固步自封。”
王一鹗点头道:“皇上所言极是,大明强大,故而自信,自信的人反而会虚怀如谷。我们的文明悠久浩瀚,如大海一般,所以不介意百川汇入,因为它们终究会成为大海的一部分。”
朱翊钧哈哈笑道:“子荐说得对!”
海瑞捋着胡须,神情还保持着郑重。
“原来皇上是这样的心思。当初皇上让翰林院开同文馆,万历大学成立外文研学社,南京大学外文馆,臣是反对的。
儒家包罗万象,暗合格物天理。就算适用新时代有所缺陷,可前秦百家争鸣,汉、唐、宋诸多贤士,他们的学术思想,难道就找不到合适的根源,加以发扬光大。
李卓吾就做得很好,他的新学在剔除儒学迂腐陈旧之学后,又吸收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墨子的唯物主义和逻辑学;管子的‘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唯物主义等先秦各类思想,最后形成了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学。”
朱翊钧点点头,接着往下说。
“卓吾先生主持的新学新思想,进展的很不错,颇有成效,现在成为大明目前的主流思想,指导着一场新的思想变革,这很好。
很多人说他的新学是新儒学,是旧瓶装新酒,并没有与旧思想彻底割绝开。朕就想问他们,为什么要完全割绝开。
婴儿出世,割断了与母体相连的脐带,成为新的独立的个体,难道就与父母亲彻底割绝了吗?
我华夏文明孕育发展了三千年,儒学自前汉成为显学,一是吸收百家之学,甚至吸收了海外涌入的学术思想,集百家之长;二是时代的选择,它也适应了当时的时代。
现在时代在发展,旧有的儒学不适应新时代,该摒弃就要摒弃,但是该保留的就要保留。至少儒学的仁礼信义,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引人向善就大有好处。
难道我们大兴工商,行工业革命,就不需要道德?不需要善良了?
卓吾先生就做得很好,该归道德的归道德,归认识论的归认识论,归世界观的归世界观不再像以前,一锅大杂烩,什么都往道德上扯,结果什么都扯不清楚!”
听着朱翊钧清朗的声音,海瑞和王一鹗听得非常认真。
两人心里都知道,新学说是李贽主持创建,倒不如说他是个主编,负责整理成一个自圆其说的完整学说。
其实新学的核心思想,都是来自皇上。
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
海瑞心绪万千,叹了一口气说道:“现在臣能体会到皇上的良苦用心了。这么多年的程朱理学,把许多人的脑子浇筑成花岗石脑袋,居然认为天理大过公平正义。偏偏他们脑子里的天理,成了盘剥百姓、倒行逆施的帮凶.”
朱翊钧惊讶地看着海瑞,想不到他在江苏巡抚几年,身处新旧思想冲突的前沿,居然思想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化?
“海公,朕还以为你会继续坚持己见,想不到改变得这么快。”
海瑞露出淡淡苦笑:“皇上此言,羞煞老臣。
有时候心里的壁垒,需要来自外界的狠狠一锤,才能把它砸裂。
杨开泰案,臣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猫腻,案卷刷过后知道杨开泰是冤枉的。可是不管臣如何暗示明讲,扬州检法局和司理院的人一直坚持已见。
臣原本以为这些混账子敢在臣的眼皮底下,收受苟实德的贿赂,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叫督查局的巡按去查了查,结果发现这些家伙没有私下收受苟实德的钱财,他们就是认为杨开泰有罪。
成见像一座监牢,傲慢像一副脚铐,把那些检法官和推官们囚禁在自己的樊笼里,看不到公平和正义。
这些原本心里应该有杆秤的家伙,砝码不再是证据和法律,是党争,是自己的前途,是是自己的喜恶,是趋炎附势,是欺弱怕强,唯独没有百姓们最渴望的公正!
老臣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这件案子以司法回避的理由,转到沪州司理院,又和李元江(李三江)沟通好,叫大名鼎鼎的上海检法局做辩护方。”
听完这些内幕,王一鹗好奇地问道:“海公,你如此做,等于揭了扬州司理院和检法局的丑,你也脸上无光?”
是啊,泸州司理院复审判决后,扬州司理院此前的判决就是误判,扬州检法局就是冤枉好人,身为他们的上司,一省之首的江苏巡抚海瑞,当然是脸上无光。
海瑞淡然地说道:“老夫的这点颜面,有公正重要吗?”
王一鹗郑重起身,肃然地向海瑞拱手作揖。
海瑞笑了笑,坦然受了这一礼。
等王一鹗坐下,朱翊钧继续说道:“依法治国推行了好几年,朕觉得举步艰难,成效不佳。估计也就沪州的司法机构能交出一份让朕满意的答卷。
滦州、天津勉强能交出一份过得去的答卷。至于其它地方,连江苏省首善之地的扬州都如此,其它地方朕更指望不上。
现在新政改革,张相率领的内阁步入佳境,朕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随着工商大兴,经济形势的一日千里,依法治国建设要加快步伐。”
王一鹗点头附和:“皇上英明。
臣在进京途中,顺江而下,路过两湖、江西、安徽和南京,与一些旧故聊了聊,发现各地经济案件层出不穷。
原告被告双双喊冤,原本主持公正的地方司法官员,或是束手无措,或者是稀里糊涂。矛盾不断激化。
究其原因,正如皇上所言,新的生产力在不停地发展,所需要的新生产关系却没有随之发展起来。
工商大兴,工业革命,自由贸易,全是此前闻所未闻的情况,产生的问题也让许多儒学出身的司法官无从下手。
他们虽然记忆超群,把朝廷颁布的律法背得滚瓜烂熟,司法流程说得头头是道,可是遇到实际案件,就完全原形毕露。
臣发现,杨开泰案在大明各地,比比皆是。矛盾越积越多,怨恨越积越深,皇上,臣觉得真的不容忽视。”
海瑞接着说道:“天下的矛盾和怨恨来自不公,只有坚持公正,才能缓和矛盾,化解怨恨,才能天下归心,百姓安居乐业!”
海瑞掷地有声的话让朱翊钧许久说不出话来。
海瑞还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位海瑞。
他心中有大明社稷,把天下苍生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激荡变幻的时代风云中,这位过去看上去很迂腐执拗的老臣,反而成了第一批改变头脑,接受新思维的重臣。
朱翊钧欣然地说道:“好,既然我们君臣三人达成了一致,那么下面的话就好说了。
建立完善的依法治国制度,扭转目前不利形势,朕觉得关键在两处,一是刑部,二是司理院。
刑部管着检法部门,是大明最重要的司法行政部门。不仅有警政部门,负责刑事案件的前期侦办,还有检法部门行使重要的检法权。
相对而言,检法部门能主动确保司法公正,司理院却只能被动确保司法公正。所以刑部在依法治国方面,应该承担起重要作用,必须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的先锋。”
朱翊钧顿了一下又说道:“此前鉴川公担任刑部尚书,完成了刑部转型的工作,从上到下建立了警政部门.丰功伟绩。
只是张相推行新政改革,千头万绪,需要强有力的助手,于是就迁鉴川公为左丞。刑部尚书改由一泉公(郭乾)担任。
说实话,朕对这两年刑部的工作是不满意的。正好一泉公年老体迈,主动提出辞呈,朕也欣然同意,然后想着让子荐你去担任刑部尚书。”
朱翊钧看着王一鹗,郑重地说道:“朕希望你去刑部后,继续鉴川公的警政建设。但是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检法队伍,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建设。”
王一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此次调回京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执掌六部中非常重要的刑部,王一鹗其实是满意的。
内阁总理张居正,左右丞王崇古、魏学曾、王国光、潘季驯,身体都没有任何问题,不可能空出坑来。
那么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一鹗此前琢磨过,工部、礼部、户部肯定不会让自己去,专业不对口。
吏部倒是想去,可王一鹗觉得,另一位出任天官的机会更大些。
那么就剩下兵部和刑部的机会最大。
刚才皇上开口问自己杨开泰案,王一鹗心里就猜到刑部尚书应该跑不掉了。
“臣谨遵圣意。”
朱翊钧点点头,转头看向海瑞,“大洲公要退下来,朕希望海公能够执掌御史台。”
王一鹗心里一惊,不由生出羡慕之意。
接替赵贞吉出任御史中丞,那必定要加衔资政局大学士,成为三大巨头之一的臬相。
现在朝野上下都知道,四位资政大学士号称四巨头,其实前三位才是真正的巨头,分掌相权,政相、戎相、臬相。
第四位资政大学士其实是平衡用的,它更多的作用是加重内阁总理在资政局的话语权。
军国事有七成要靠内阁决策和执行,话语权必须要重一些。
海瑞放下捋胡须的手,自然垂下,肃然地问道:“皇上,那赵公如何安置?”
“朕准备把律政院改为宪议院,下设条例局。律政大夫改为宪议大夫。
石麓公为宪议中大夫,大洲公为宪议左大夫,这次要一并退下来的郭乾、卢镗、马芳几位,为宪议右大夫。其余退下的从三品以上官员,加宪议大夫。
退而不闲,根据治国理政的不断发展,领导条例局草定和修改律法条例,初步审议,再交资政局讨论,最后钦定,明诏公布。”
海瑞没有出声。
朱翊钧问道:“海公,朕有心把御史台交由你执掌,此事朕在正月里给你的书信里有提及过,也有请你构想一下,如何开展御史台的工作。
三个多月过去了,朕相信海公在心里反复斟酌过,现在,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一鹗心里一震,皇上对海公的敬重果真不同一般,居然在正月里就私下给他透了风。
不过平心而论,王一鹗觉得海瑞出掌御史台,再合适不过。
他转头看向海瑞,跟朱翊钧一样,期待海瑞的发言。
上午朕在资政局全体会议的开场白,提到了依法治国,提到了杨开泰案,也提到了马塞洛能体会到朕依法治国的良苦用心,感叹了几句。
有些话,朕是在敲打当时坐着的榆木脑袋。其实在我大明,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看穿了朕的良苦用心,其中就有海公,有王子荐。”
王一鹗连忙欠身拱手道:“皇上褒奖,让臣受宠若惊。”
海瑞淡淡地说道:“皇上过奖了。”
朱翊钧笑了笑,继续说道:“上午开场白,朕的感慨,其实也是发自内心。
不同文化环境培养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马塞洛来自欧洲,是葡萄牙大贵族,从小接受过教育。他到我大明,旁观了一场杨开泰案,就无师自通地领悟到法治精神的精髓。
而我们许多大臣,榆木脑袋都是抬举他们了,花岗石脑袋,钢筋混泥土脑袋!冥顽不化,一直坚持仁德为纲的人治,排斥公正为本的法治。
朕很是奇怪。我泱泱中华,自秦汉时就有了深入骨髓的法治精神,怎么千年过去,如同被历史尘土掩埋的商鼎汉玉,在我们官员和士子身上很难再看到了呢?
朕左思右想,还是刚才那句话,不同文化环境会培养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朕就在想,我们不仅要大兴新学,改造思想根源,还要海纳百川,对全世界各种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消化,融入到我们的文化环境。
大明放眼世界,志在天下,就不该固步自封。”
王一鹗点头道:“皇上所言极是,大明强大,故而自信,自信的人反而会虚怀如谷。我们的文明悠久浩瀚,如大海一般,所以不介意百川汇入,因为它们终究会成为大海的一部分。”
朱翊钧哈哈笑道:“子荐说得对!”
海瑞捋着胡须,神情还保持着郑重。
“原来皇上是这样的心思。当初皇上让翰林院开同文馆,万历大学成立外文研学社,南京大学外文馆,臣是反对的。
儒家包罗万象,暗合格物天理。就算适用新时代有所缺陷,可前秦百家争鸣,汉、唐、宋诸多贤士,他们的学术思想,难道就找不到合适的根源,加以发扬光大。
李卓吾就做得很好,他的新学在剔除儒学迂腐陈旧之学后,又吸收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墨子的唯物主义和逻辑学;管子的‘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唯物主义等先秦各类思想,最后形成了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学。”
朱翊钧点点头,接着往下说。
“卓吾先生主持的新学新思想,进展的很不错,颇有成效,现在成为大明目前的主流思想,指导着一场新的思想变革,这很好。
很多人说他的新学是新儒学,是旧瓶装新酒,并没有与旧思想彻底割绝开。朕就想问他们,为什么要完全割绝开。
婴儿出世,割断了与母体相连的脐带,成为新的独立的个体,难道就与父母亲彻底割绝了吗?
我华夏文明孕育发展了三千年,儒学自前汉成为显学,一是吸收百家之学,甚至吸收了海外涌入的学术思想,集百家之长;二是时代的选择,它也适应了当时的时代。
现在时代在发展,旧有的儒学不适应新时代,该摒弃就要摒弃,但是该保留的就要保留。至少儒学的仁礼信义,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引人向善就大有好处。
难道我们大兴工商,行工业革命,就不需要道德?不需要善良了?
卓吾先生就做得很好,该归道德的归道德,归认识论的归认识论,归世界观的归世界观不再像以前,一锅大杂烩,什么都往道德上扯,结果什么都扯不清楚!”
听着朱翊钧清朗的声音,海瑞和王一鹗听得非常认真。
两人心里都知道,新学说是李贽主持创建,倒不如说他是个主编,负责整理成一个自圆其说的完整学说。
其实新学的核心思想,都是来自皇上。
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
海瑞心绪万千,叹了一口气说道:“现在臣能体会到皇上的良苦用心了。这么多年的程朱理学,把许多人的脑子浇筑成花岗石脑袋,居然认为天理大过公平正义。偏偏他们脑子里的天理,成了盘剥百姓、倒行逆施的帮凶.”
朱翊钧惊讶地看着海瑞,想不到他在江苏巡抚几年,身处新旧思想冲突的前沿,居然思想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化?
“海公,朕还以为你会继续坚持己见,想不到改变得这么快。”
海瑞露出淡淡苦笑:“皇上此言,羞煞老臣。
有时候心里的壁垒,需要来自外界的狠狠一锤,才能把它砸裂。
杨开泰案,臣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猫腻,案卷刷过后知道杨开泰是冤枉的。可是不管臣如何暗示明讲,扬州检法局和司理院的人一直坚持已见。
臣原本以为这些混账子敢在臣的眼皮底下,收受苟实德的贿赂,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叫督查局的巡按去查了查,结果发现这些家伙没有私下收受苟实德的钱财,他们就是认为杨开泰有罪。
成见像一座监牢,傲慢像一副脚铐,把那些检法官和推官们囚禁在自己的樊笼里,看不到公平和正义。
这些原本心里应该有杆秤的家伙,砝码不再是证据和法律,是党争,是自己的前途,是是自己的喜恶,是趋炎附势,是欺弱怕强,唯独没有百姓们最渴望的公正!
老臣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这件案子以司法回避的理由,转到沪州司理院,又和李元江(李三江)沟通好,叫大名鼎鼎的上海检法局做辩护方。”
听完这些内幕,王一鹗好奇地问道:“海公,你如此做,等于揭了扬州司理院和检法局的丑,你也脸上无光?”
是啊,泸州司理院复审判决后,扬州司理院此前的判决就是误判,扬州检法局就是冤枉好人,身为他们的上司,一省之首的江苏巡抚海瑞,当然是脸上无光。
海瑞淡然地说道:“老夫的这点颜面,有公正重要吗?”
王一鹗郑重起身,肃然地向海瑞拱手作揖。
海瑞笑了笑,坦然受了这一礼。
等王一鹗坐下,朱翊钧继续说道:“依法治国推行了好几年,朕觉得举步艰难,成效不佳。估计也就沪州的司法机构能交出一份让朕满意的答卷。
滦州、天津勉强能交出一份过得去的答卷。至于其它地方,连江苏省首善之地的扬州都如此,其它地方朕更指望不上。
现在新政改革,张相率领的内阁步入佳境,朕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随着工商大兴,经济形势的一日千里,依法治国建设要加快步伐。”
王一鹗点头附和:“皇上英明。
臣在进京途中,顺江而下,路过两湖、江西、安徽和南京,与一些旧故聊了聊,发现各地经济案件层出不穷。
原告被告双双喊冤,原本主持公正的地方司法官员,或是束手无措,或者是稀里糊涂。矛盾不断激化。
究其原因,正如皇上所言,新的生产力在不停地发展,所需要的新生产关系却没有随之发展起来。
工商大兴,工业革命,自由贸易,全是此前闻所未闻的情况,产生的问题也让许多儒学出身的司法官无从下手。
他们虽然记忆超群,把朝廷颁布的律法背得滚瓜烂熟,司法流程说得头头是道,可是遇到实际案件,就完全原形毕露。
臣发现,杨开泰案在大明各地,比比皆是。矛盾越积越多,怨恨越积越深,皇上,臣觉得真的不容忽视。”
海瑞接着说道:“天下的矛盾和怨恨来自不公,只有坚持公正,才能缓和矛盾,化解怨恨,才能天下归心,百姓安居乐业!”
海瑞掷地有声的话让朱翊钧许久说不出话来。
海瑞还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位海瑞。
他心中有大明社稷,把天下苍生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激荡变幻的时代风云中,这位过去看上去很迂腐执拗的老臣,反而成了第一批改变头脑,接受新思维的重臣。
朱翊钧欣然地说道:“好,既然我们君臣三人达成了一致,那么下面的话就好说了。
建立完善的依法治国制度,扭转目前不利形势,朕觉得关键在两处,一是刑部,二是司理院。
刑部管着检法部门,是大明最重要的司法行政部门。不仅有警政部门,负责刑事案件的前期侦办,还有检法部门行使重要的检法权。
相对而言,检法部门能主动确保司法公正,司理院却只能被动确保司法公正。所以刑部在依法治国方面,应该承担起重要作用,必须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的先锋。”
朱翊钧顿了一下又说道:“此前鉴川公担任刑部尚书,完成了刑部转型的工作,从上到下建立了警政部门.丰功伟绩。
只是张相推行新政改革,千头万绪,需要强有力的助手,于是就迁鉴川公为左丞。刑部尚书改由一泉公(郭乾)担任。
说实话,朕对这两年刑部的工作是不满意的。正好一泉公年老体迈,主动提出辞呈,朕也欣然同意,然后想着让子荐你去担任刑部尚书。”
朱翊钧看着王一鹗,郑重地说道:“朕希望你去刑部后,继续鉴川公的警政建设。但是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检法队伍,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建设。”
王一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此次调回京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执掌六部中非常重要的刑部,王一鹗其实是满意的。
内阁总理张居正,左右丞王崇古、魏学曾、王国光、潘季驯,身体都没有任何问题,不可能空出坑来。
那么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一鹗此前琢磨过,工部、礼部、户部肯定不会让自己去,专业不对口。
吏部倒是想去,可王一鹗觉得,另一位出任天官的机会更大些。
那么就剩下兵部和刑部的机会最大。
刚才皇上开口问自己杨开泰案,王一鹗心里就猜到刑部尚书应该跑不掉了。
“臣谨遵圣意。”
朱翊钧点点头,转头看向海瑞,“大洲公要退下来,朕希望海公能够执掌御史台。”
王一鹗心里一惊,不由生出羡慕之意。
接替赵贞吉出任御史中丞,那必定要加衔资政局大学士,成为三大巨头之一的臬相。
现在朝野上下都知道,四位资政大学士号称四巨头,其实前三位才是真正的巨头,分掌相权,政相、戎相、臬相。
第四位资政大学士其实是平衡用的,它更多的作用是加重内阁总理在资政局的话语权。
军国事有七成要靠内阁决策和执行,话语权必须要重一些。
海瑞放下捋胡须的手,自然垂下,肃然地问道:“皇上,那赵公如何安置?”
“朕准备把律政院改为宪议院,下设条例局。律政大夫改为宪议大夫。
石麓公为宪议中大夫,大洲公为宪议左大夫,这次要一并退下来的郭乾、卢镗、马芳几位,为宪议右大夫。其余退下的从三品以上官员,加宪议大夫。
退而不闲,根据治国理政的不断发展,领导条例局草定和修改律法条例,初步审议,再交资政局讨论,最后钦定,明诏公布。”
海瑞没有出声。
朱翊钧问道:“海公,朕有心把御史台交由你执掌,此事朕在正月里给你的书信里有提及过,也有请你构想一下,如何开展御史台的工作。
三个多月过去了,朕相信海公在心里反复斟酌过,现在,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一鹗心里一震,皇上对海公的敬重果真不同一般,居然在正月里就私下给他透了风。
不过平心而论,王一鹗觉得海瑞出掌御史台,再合适不过。
他转头看向海瑞,跟朱翊钧一样,期待海瑞的发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就是万历帝,朕就是万历帝最新章节,朕就是万历帝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就是万历帝,朕就是万历帝最新章节,朕就是万历帝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