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
宋和平在龙国最精锐的203特种部队服役时的副大队长,也是他参加预选集训时的总教官。
是曾把他从新兵蛋子摔打成真正战士的老上级,也是机缘巧合才最终分道扬镳的前辈。
尽管现在各自走的道路不同,宋和平深知雷鸣的地位——他如今已是203特种部队的大队长,代表着龙国最锋利的刀刃和不可逾越的原则底线。
瓦西里提到的“多星凝视跟踪”…
203部队接触的始终是国家最前沿的国防科技核心,作为大队长的雷鸣,自然知晓其存在,甚至可能掌握着相关的渠道或信息——但那属于绝密范畴,绝不可能为私人所用。
求助于雷鸣,风险巨大,甚至近乎疯狂。
雷鸣会帮自己吗?
作为一个肩负国家使命的现役高级军官,他怎么可能冒着泄露机密、卷入国际争端、甚至损害国家利益的风险,来帮一个流落海外、行事早已偏离轨道的昔日部下?
更大的可能是拒绝,甚至…
但是,不找他,成功的概率可能连三成都不到。
宋和平赌不起。
那渺茫的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缕微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伸手抓住。
更何况,自己当年在东南亚也替老部队办过事。
看在这个情分上,这事应该有得谈。
安全屋里只有老旧风扇的嗡嗡声和他沉重的心跳。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戴胜鸟空军的攻击倒计时不会停止。
终于,他猛地抓起桌上那个不起眼的重重加密卫星电话。
这个号码,是雷鸣之前留给他的、仅用于极端紧急情况的单线联络方式,代表着过去尚未完全断绝的最后一丝联系。
手指在冰冷的按键上悬停了几秒,带着一种近乎向命运摊牌的决绝和孤注一掷的挣扎,按下了那一长串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复杂号码。
电话接通,线路里是沙沙的加密噪音。
几秒后,一个低沉、沙哑,带着久经沙场磨砺出的沉稳、威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的声音响起,那声音瞬间将宋和平拉回了203的训练场,让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
“和平?”
雷鸣的声音带着确认的意味,没有寒暄,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字,语气是上级对老部下的那种熟悉感,但更添了几分岁月沉淀的厚重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这个紧急频道…你遇到大麻烦了?”
没有戏谑,只有直指核心的敏锐和隐含的审视。
“队长,是我。”宋和平深吸一口气,身体下意识地微微挺直,仿佛站在训练场上向大队长做简报:“现在我遇到个坎,非常棘手。海上,需要高精度的‘眼睛’,米级持续跟踪。目标很烫,时间很紧。”
他的语气简洁、直接,带着军人特有的汇报风格和对老上级的绝对尊重,同时也坦承了困境的极端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加密噪音的嘶嘶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这短暂的沉默蕴含着巨大的压力和判断。雷鸣的声音再次响起,沉稳中带着近乎冷酷的审视:“海上?米级持续跟踪?还烫手?…说清楚,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惹了谁?”
问题直指核心,不容回避,这是雷鸣的风格,也是他评估风险、衡量国家立场的必然步骤。
宋和平知道在雷鸣面前任何隐瞒都是徒劳且愚蠢的:“我惹的是摩萨德。不知道您敢不敢帮?”
他言简意赅,点明了要害,将决定权完全交到了雷鸣手中。
电话那头的沉默变得更长、更沉重。
宋和平几乎能想象雷鸣在电话那头蹙眉沉思的样子,那是一个国家守护者在权衡原则、风险与一丝旧谊的复杂斗争。
终于,雷鸣的声音传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代表国家立场的铁一般的严肃和原则性:“和平,你应该非常清楚我的立场,以及我所代表的是什么。龙国,绝不能卷入这种争端。我不能,也绝不会,以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形式,动用国家资源或个人职务之便帮助你。”
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回旋余地,彻底封死了宋和平期待官方援助的幻想。
宋和平的心沉到了谷底,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彻底破灭。
他刚想说点什么,甚至做好了被严厉训斥的准备,雷鸣的话锋却在绝对的原则底线之后,有了一丝极其微妙的转折:
“不过…”
雷鸣的声音似乎压低了些,带着一种极其隐晦的指点意味,与他刚才代表国家的声明截然不同。
“有个人,或许…仅仅是或许能解决你的‘眼睛’问题。有个叫秦飞的小子,比你晚两年参加选训,也进了203,但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离开了。他现在人在厄立特里亚,也拉起了一支自己的队伍,路子…比较野。”
宋和平一愣,他不认识这个人。
听雷鸣的口气,这人参加选训并且是入队了,跟自己到最后申请自动退出不一样。
进了203还能退出来?
“秦飞?雷队,您的意思是…?”
他一时没明白雷鸣突然提到秦飞的用意,更困惑于这私人层面的指点与之前铁一般的国家立场之间的界限。
“咳咳——他离开后,接触的东西比较杂。”
雷鸣意味深长地咳嗽了两声,话点到即止,措辞极其谨慎。
“他手里,可能有你需要的某种‘眼睛’的信息或渠道。”
他强调的是“可能”和“信息或渠道”,而非直接的能力或资源。
“号码我给你。能不能说动他,看你自己了。”
雷鸣的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沉稳,但最后一句加重了分量:“记住,和平,每逢大事须静气,天塌不下来。保重。”
话音未落,电话里传来一串数字的语音播报声,随即通话戛然而断,只剩忙音。
宋和平握着电话,听着忙音,一时间有些发懵,心绪翻腾。
雷鸣的拒绝干脆彻底,符合他现役大队长的身份和立场,不留任何幻想。
但那个名字和号码…
秦飞?
那个因为“特殊原因”离开203部队的人?
雷鸣以极其私人、极其隐晦的方式,在绝不触碰红线的前提下,给他指了一条存在于灰色地带的、可能的路。
无数的疑问涌上心头。
但时间不等人,戴胜鸟的炸弹不会等他理清思路。
他低头看着刚刚记下的号码,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不管秦飞行不行,这已经是雷鸣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指出的唯一一条可能的路。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按动了卫星电话的按键,拨通了那个通往厄立特里亚的号码…
与此同时。
喀土穆,夜幕降临。
代号“鼹鼠”的男人,表面身份是某欧洲贸易公司驻苏丹的资深商务代表,拥有良好的政府关系和外交车牌。
此刻,他正驾驶着一辆不起眼的丰田陆地巡洋舰,缓缓行驶在喀土穆东北工业区外围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车内仪表盘下,一个伪装成行车记录仪的微型高清摄像头,正无声地记录着沿途的景象。
他收到了伦敦的最高优先级指令,那冰冷的命令文字让他后颈发凉。
十二辆消失的军卡…
查明宋和平的秘密…
12小时内…
工业区很大,充斥着各种工厂、仓库、废料场,许多地方管理混乱,围墙破损。
官方记录在这里往往是一纸空文。
他无法大张旗鼓地搜查,只能依靠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观察、推理、以及动用他经营多年的本地线人网络。
他首先排除了正规的大型军用仓库或政府设施,宋和平不会那么蠢。
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半废弃的、由私人保安公司看守的厂区,特别是拥有大型封闭厂房或地下空间的场所。
他低头打开手机,一条条点开加密信息。
线人A(一个为多家工厂提供零配件的掮客)反馈:三天前,靠近旧屠宰场的一个废弃机械维修厂,突然被一群“新来的保安”接管了,那些人装备精良,不像本地人,而且严格禁止任何人靠近厂区深处的大仓库。他们运进去了很多“大型设备零件”,用厚帆布盖着,卡车…好像是绿色的军用卡车?
线人B(一个出租车司机,专门跑夜班工业区)则提到:前晚凌晨,他送一个醉醺醺的保安回那个旧屠宰场附近的厂区,看到厂区深处那个大仓库门口停着几辆“大家伙”(指大卡车),车尾对着仓库门,好像在卸货。他好奇多看了一眼,就被保安凶狠地驱赶了。
两个信息点,都指向了同一个地点——位于工业区边缘,靠近已经关闭多年的国营屠宰场的一个废弃“苏丹重型机械维修厂”。
“鼹鼠”驱车靠近该区域。
他没有直接驶向目标厂区大门,而是绕到侧面一条堆满建筑垃圾的土路上。
他停下车,拿出一个带有长焦镜头的高清数码相机,借着夜色的掩护,透过厂区锈迹斑斑、多处破损的铁丝网围墙,向里面望去。
厂区内部杂草丛生,几栋低矮的办公楼破败不堪。
但深处那个巨大的、拱顶结构的维修仓库,却透出不同寻常的戒备气息。
仓库大门紧闭,但旁边一个供人员进出的小门敞开着,透出里面明亮的灯光。
门口停着两辆涂着迷彩的皮卡车,几个穿着便装但挎着AK步枪、姿态警觉的守卫在附近巡逻。
他们的动作和站位,透着一股职业军人的干练,绝非普通保安。
更关键的是,“鼹鼠”敏锐地捕捉到,在仓库侧后方一片被阴影笼罩的空地上,停放着几辆大型车辆的轮廓。
虽然被刻意用破旧的防水布和杂物遮掩了大半,但那独特的、方方正正的车头和高高的驾驶室轮廓,以及隐约可见的军绿色车漆——正是总部提供情报里的那些乌拉尔卡车!
他调整焦距,镜头拉近,心脏在胸腔里加速跳动。
一辆车的后轮附近,一小块帆布被风吹起一角,露出了下面深绿色的金属构件!
那棱角分明的结构,那厚重的基座感…
“鼹鼠”的呼吸一窒——
那玩意像极了萨姆-6导弹发射架的部件!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
他强压激动,手指稳定地连续按动快门,将证据定格。
他还注意到仓库顶部似乎新安装了几个不起眼的通风口,其中一个的角度和形状…
隐约透着雷达基座的意味?
一切都指向了那个危险的答案。
他没有再停留,迅速收起相机,发动汽车,悄无声息地驶离这片看似戒备森严的区域。
在确认没有尾巴后,他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角落,准备将照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通过加密通道发回伦敦。
然而,就在他整理信息时,手机微微震动了一下,屏幕亮了起来。
一个来自他秘密发展的、在苏丹军方后勤部门任职的内线,传来了一条极具“价值”的情报——
“关于那个废弃维修厂的动静…别太紧张,老兄。那是宋和平和我们军方高层早就谈好的一笔买卖,一批‘防空系统’,用来加强首都外围防空的。这次车队运抵喀土穆,就是履行合同交接。那些守卫是交接期的安保,过两天就撤了。”
线人语气轻松,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公事。
这条“内幕消息”如同最后一枚拼图,瞬间让“鼹鼠”之前观察到的所有“异常”——职业化的守卫、遮掩的军卡、暴露的疑似发射架部件、新装的“雷达基座”——都有了合理的、非威胁性的解释!
宋和平并非在进行不可告人的秘密行动,而是在履行一桩虽然敏感但属于“正常”范畴的军火交易合同!
“原来如此…”
“鼹鼠”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一丝被误导的释然取代了之前的紧张。
他立刻将这条“关键”信息连同他拍摄的照片和观察报告,一同加密发往伦敦。报告的核心结论是:
“经侦查及可靠内线确认,目标仓库内卡车确系北达尔富尔驶离车队。观察到疑似防空系统部件暴露。结合内线情报,判定为宋和平与苏丹军方履行既定军购合同(萨姆-6防空系统),正在进行交接。守卫为临时性交接安保。暂未发现针对第三方特殊威胁迹象。”
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
宋和平在龙国最精锐的203特种部队服役时的副大队长,也是他参加预选集训时的总教官。
是曾把他从新兵蛋子摔打成真正战士的老上级,也是机缘巧合才最终分道扬镳的前辈。
尽管现在各自走的道路不同,宋和平深知雷鸣的地位——他如今已是203特种部队的大队长,代表着龙国最锋利的刀刃和不可逾越的原则底线。
瓦西里提到的“多星凝视跟踪”…
203部队接触的始终是国家最前沿的国防科技核心,作为大队长的雷鸣,自然知晓其存在,甚至可能掌握着相关的渠道或信息——但那属于绝密范畴,绝不可能为私人所用。
求助于雷鸣,风险巨大,甚至近乎疯狂。
雷鸣会帮自己吗?
作为一个肩负国家使命的现役高级军官,他怎么可能冒着泄露机密、卷入国际争端、甚至损害国家利益的风险,来帮一个流落海外、行事早已偏离轨道的昔日部下?
更大的可能是拒绝,甚至…
但是,不找他,成功的概率可能连三成都不到。
宋和平赌不起。
那渺茫的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缕微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伸手抓住。
更何况,自己当年在东南亚也替老部队办过事。
看在这个情分上,这事应该有得谈。
安全屋里只有老旧风扇的嗡嗡声和他沉重的心跳。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戴胜鸟空军的攻击倒计时不会停止。
终于,他猛地抓起桌上那个不起眼的重重加密卫星电话。
这个号码,是雷鸣之前留给他的、仅用于极端紧急情况的单线联络方式,代表着过去尚未完全断绝的最后一丝联系。
手指在冰冷的按键上悬停了几秒,带着一种近乎向命运摊牌的决绝和孤注一掷的挣扎,按下了那一长串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复杂号码。
电话接通,线路里是沙沙的加密噪音。
几秒后,一个低沉、沙哑,带着久经沙场磨砺出的沉稳、威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的声音响起,那声音瞬间将宋和平拉回了203的训练场,让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
“和平?”
雷鸣的声音带着确认的意味,没有寒暄,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字,语气是上级对老部下的那种熟悉感,但更添了几分岁月沉淀的厚重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这个紧急频道…你遇到大麻烦了?”
没有戏谑,只有直指核心的敏锐和隐含的审视。
“队长,是我。”宋和平深吸一口气,身体下意识地微微挺直,仿佛站在训练场上向大队长做简报:“现在我遇到个坎,非常棘手。海上,需要高精度的‘眼睛’,米级持续跟踪。目标很烫,时间很紧。”
他的语气简洁、直接,带着军人特有的汇报风格和对老上级的绝对尊重,同时也坦承了困境的极端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加密噪音的嘶嘶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这短暂的沉默蕴含着巨大的压力和判断。雷鸣的声音再次响起,沉稳中带着近乎冷酷的审视:“海上?米级持续跟踪?还烫手?…说清楚,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惹了谁?”
问题直指核心,不容回避,这是雷鸣的风格,也是他评估风险、衡量国家立场的必然步骤。
宋和平知道在雷鸣面前任何隐瞒都是徒劳且愚蠢的:“我惹的是摩萨德。不知道您敢不敢帮?”
他言简意赅,点明了要害,将决定权完全交到了雷鸣手中。
电话那头的沉默变得更长、更沉重。
宋和平几乎能想象雷鸣在电话那头蹙眉沉思的样子,那是一个国家守护者在权衡原则、风险与一丝旧谊的复杂斗争。
终于,雷鸣的声音传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代表国家立场的铁一般的严肃和原则性:“和平,你应该非常清楚我的立场,以及我所代表的是什么。龙国,绝不能卷入这种争端。我不能,也绝不会,以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形式,动用国家资源或个人职务之便帮助你。”
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回旋余地,彻底封死了宋和平期待官方援助的幻想。
宋和平的心沉到了谷底,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彻底破灭。
他刚想说点什么,甚至做好了被严厉训斥的准备,雷鸣的话锋却在绝对的原则底线之后,有了一丝极其微妙的转折:
“不过…”
雷鸣的声音似乎压低了些,带着一种极其隐晦的指点意味,与他刚才代表国家的声明截然不同。
“有个人,或许…仅仅是或许能解决你的‘眼睛’问题。有个叫秦飞的小子,比你晚两年参加选训,也进了203,但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离开了。他现在人在厄立特里亚,也拉起了一支自己的队伍,路子…比较野。”
宋和平一愣,他不认识这个人。
听雷鸣的口气,这人参加选训并且是入队了,跟自己到最后申请自动退出不一样。
进了203还能退出来?
“秦飞?雷队,您的意思是…?”
他一时没明白雷鸣突然提到秦飞的用意,更困惑于这私人层面的指点与之前铁一般的国家立场之间的界限。
“咳咳——他离开后,接触的东西比较杂。”
雷鸣意味深长地咳嗽了两声,话点到即止,措辞极其谨慎。
“他手里,可能有你需要的某种‘眼睛’的信息或渠道。”
他强调的是“可能”和“信息或渠道”,而非直接的能力或资源。
“号码我给你。能不能说动他,看你自己了。”
雷鸣的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沉稳,但最后一句加重了分量:“记住,和平,每逢大事须静气,天塌不下来。保重。”
话音未落,电话里传来一串数字的语音播报声,随即通话戛然而断,只剩忙音。
宋和平握着电话,听着忙音,一时间有些发懵,心绪翻腾。
雷鸣的拒绝干脆彻底,符合他现役大队长的身份和立场,不留任何幻想。
但那个名字和号码…
秦飞?
那个因为“特殊原因”离开203部队的人?
雷鸣以极其私人、极其隐晦的方式,在绝不触碰红线的前提下,给他指了一条存在于灰色地带的、可能的路。
无数的疑问涌上心头。
但时间不等人,戴胜鸟的炸弹不会等他理清思路。
他低头看着刚刚记下的号码,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不管秦飞行不行,这已经是雷鸣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指出的唯一一条可能的路。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按动了卫星电话的按键,拨通了那个通往厄立特里亚的号码…
与此同时。
喀土穆,夜幕降临。
代号“鼹鼠”的男人,表面身份是某欧洲贸易公司驻苏丹的资深商务代表,拥有良好的政府关系和外交车牌。
此刻,他正驾驶着一辆不起眼的丰田陆地巡洋舰,缓缓行驶在喀土穆东北工业区外围尘土飞扬的道路上。
车内仪表盘下,一个伪装成行车记录仪的微型高清摄像头,正无声地记录着沿途的景象。
他收到了伦敦的最高优先级指令,那冰冷的命令文字让他后颈发凉。
十二辆消失的军卡…
查明宋和平的秘密…
12小时内…
工业区很大,充斥着各种工厂、仓库、废料场,许多地方管理混乱,围墙破损。
官方记录在这里往往是一纸空文。
他无法大张旗鼓地搜查,只能依靠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观察、推理、以及动用他经营多年的本地线人网络。
他首先排除了正规的大型军用仓库或政府设施,宋和平不会那么蠢。
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半废弃的、由私人保安公司看守的厂区,特别是拥有大型封闭厂房或地下空间的场所。
他低头打开手机,一条条点开加密信息。
线人A(一个为多家工厂提供零配件的掮客)反馈:三天前,靠近旧屠宰场的一个废弃机械维修厂,突然被一群“新来的保安”接管了,那些人装备精良,不像本地人,而且严格禁止任何人靠近厂区深处的大仓库。他们运进去了很多“大型设备零件”,用厚帆布盖着,卡车…好像是绿色的军用卡车?
线人B(一个出租车司机,专门跑夜班工业区)则提到:前晚凌晨,他送一个醉醺醺的保安回那个旧屠宰场附近的厂区,看到厂区深处那个大仓库门口停着几辆“大家伙”(指大卡车),车尾对着仓库门,好像在卸货。他好奇多看了一眼,就被保安凶狠地驱赶了。
两个信息点,都指向了同一个地点——位于工业区边缘,靠近已经关闭多年的国营屠宰场的一个废弃“苏丹重型机械维修厂”。
“鼹鼠”驱车靠近该区域。
他没有直接驶向目标厂区大门,而是绕到侧面一条堆满建筑垃圾的土路上。
他停下车,拿出一个带有长焦镜头的高清数码相机,借着夜色的掩护,透过厂区锈迹斑斑、多处破损的铁丝网围墙,向里面望去。
厂区内部杂草丛生,几栋低矮的办公楼破败不堪。
但深处那个巨大的、拱顶结构的维修仓库,却透出不同寻常的戒备气息。
仓库大门紧闭,但旁边一个供人员进出的小门敞开着,透出里面明亮的灯光。
门口停着两辆涂着迷彩的皮卡车,几个穿着便装但挎着AK步枪、姿态警觉的守卫在附近巡逻。
他们的动作和站位,透着一股职业军人的干练,绝非普通保安。
更关键的是,“鼹鼠”敏锐地捕捉到,在仓库侧后方一片被阴影笼罩的空地上,停放着几辆大型车辆的轮廓。
虽然被刻意用破旧的防水布和杂物遮掩了大半,但那独特的、方方正正的车头和高高的驾驶室轮廓,以及隐约可见的军绿色车漆——正是总部提供情报里的那些乌拉尔卡车!
他调整焦距,镜头拉近,心脏在胸腔里加速跳动。
一辆车的后轮附近,一小块帆布被风吹起一角,露出了下面深绿色的金属构件!
那棱角分明的结构,那厚重的基座感…
“鼹鼠”的呼吸一窒——
那玩意像极了萨姆-6导弹发射架的部件!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
他强压激动,手指稳定地连续按动快门,将证据定格。
他还注意到仓库顶部似乎新安装了几个不起眼的通风口,其中一个的角度和形状…
隐约透着雷达基座的意味?
一切都指向了那个危险的答案。
他没有再停留,迅速收起相机,发动汽车,悄无声息地驶离这片看似戒备森严的区域。
在确认没有尾巴后,他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角落,准备将照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通过加密通道发回伦敦。
然而,就在他整理信息时,手机微微震动了一下,屏幕亮了起来。
一个来自他秘密发展的、在苏丹军方后勤部门任职的内线,传来了一条极具“价值”的情报——
“关于那个废弃维修厂的动静…别太紧张,老兄。那是宋和平和我们军方高层早就谈好的一笔买卖,一批‘防空系统’,用来加强首都外围防空的。这次车队运抵喀土穆,就是履行合同交接。那些守卫是交接期的安保,过两天就撤了。”
线人语气轻松,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公事。
这条“内幕消息”如同最后一枚拼图,瞬间让“鼹鼠”之前观察到的所有“异常”——职业化的守卫、遮掩的军卡、暴露的疑似发射架部件、新装的“雷达基座”——都有了合理的、非威胁性的解释!
宋和平并非在进行不可告人的秘密行动,而是在履行一桩虽然敏感但属于“正常”范畴的军火交易合同!
“原来如此…”
“鼹鼠”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一丝被误导的释然取代了之前的紧张。
他立刻将这条“关键”信息连同他拍摄的照片和观察报告,一同加密发往伦敦。报告的核心结论是:
“经侦查及可靠内线确认,目标仓库内卡车确系北达尔富尔驶离车队。观察到疑似防空系统部件暴露。结合内线情报,判定为宋和平与苏丹军方履行既定军购合同(萨姆-6防空系统),正在进行交接。守卫为临时性交接安保。暂未发现针对第三方特殊威胁迹象。”
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