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编辑一时间沉默无话。
余切以后来人的经验肯定道:“难道你们没有总结过吗?”
刘白宇苦笑道:“总结当然是总结过。但是谁敢说这句话?万一以后越写越短,难不成又改回来?”
余切一听就无语了:怎么可能越写越短?
你高估了作家的节操!
他道:“写短是不可能的!《联合文学》那边开始接受大陆,以字数甚至行数算钱。写的越多,钱越多。”
“另外,确立著作权的呼声一直相当高,一旦草案出来,就要按字数来给版税,你们《人民文学》要做表率!”
原时空,诗人查海生家里,就是靠版税带来的稿酬重新修建了楼房。查海生死后,他的母亲每次都要感谢来拜访她的编辑。
余切如数家珍:“我们再看看,实验文学刹车后会怎么样?字数会变多,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变模糊。通俗文学自然要写的更长。”
“物价飞涨,杂志也涨价,怎么让读者接受?多刊登长篇,让杂志变厚……方方面面来看,必然是要越写越长的。”
编辑们楞了片刻,有人抄出笔在纸上复述余切刚才的话。
还有的人,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余切。
这几个月《人民文学》来了不少新编辑,他们大多听过一些余切眼光准的传闻,没想到竟一点儿没夸张。
传闻中,“融冰之旅”此事几乎是余切促成的,其他人不要看岁数大、资历老,却判断不了局势。王濛一开始以为访问团不过是“做一些有益的文学探讨”,没想到几场辩论后,竟然牵扯到了认祖归宗的问题。
作家们都嗨了,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越聊越深入,顿时成为华人圈的大事!两岸三地的华人作家们,纷纷写文登报替他们隔空应援。
此时,又有消息传来——宝岛那边长期禁锢的探亲政策,已有解冻的预兆,那些发出声音的老兵们,不再被阻拦,岛内的报刊又反常的宣传起了“余则成”这个人……
这一切指向数十年坚冰的融化。
王濛才如梦初醒,半道飞往美国,要参加这一场文学盛事。
如今王濛因“实验性文学”被批评,要是放在之前,他怕是要主动辞职了。正是因为“融冰之旅”的光环,让王濛还能再坚持干几年。
洞悉力啊!
刘白宇哈哈大笑,转过去对全体编辑道:“自从《钟山》和《京城文学》那两篇稿子出来后,现在流行起‘余学’,果然没有流行错!洞悉力是作家的关键!”
“这些话扩展下来,不又是一篇研究稿?”
随后的审稿会上,《背起爸爸去上学》获得通过。
刘白宇问余切,为什么不在《十月》投稿?
余切道:“因为要让更多人看到。《十月》虽好,毕竟不能深入到每一个地方。”
刘白宇顿时明白了:怪不得这写的很质朴。
《背起爸爸去上学》行文用语很有《小鞋子》的风格,像儿童作家写的。小学生读来是希望和鼓励,成年人读来,他们知道其中的艰辛,心里只觉得很酸楚啊。
“那我和王编商量一下,尽量把这一篇放在首页,封面上也特意突出。”
“劳烦你了。”
……
另一边,金介甫晃荡几天,终于到了大地湾遗址所在的宁县。
此地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平均海拔达到一千多米,因为地形崎岖,无论是国道还是铁路成本都远高于平原地区。
然而在农业时代,这里却是个物产丰盈之地,是北疆和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处。
秦太子扶苏当年在这做项目经理,修筑“秦直道”,唐朝时,宰相狄仁杰在这里做宁州刺史;后来范仲淹路过这里,特地留下祭表赞扬狄仁杰……历朝历代都有名人,只是在近代落伍了。
上一次有文人在这留下足迹,已经要追溯到明代。
金介甫胸怀壮志,他心里想:中国的处处都有历史,哪怕是这么一个小地方。我要把余先生的名字,写在这里。
衣着考究的洋教授来了咱宁县!
金介甫一下车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地以为金介甫来投资的,全来找金介甫商量。没想到金介甫却是来见一个农村娃,大家就有点失望,考虑到金介甫的安全,安排了一个司机带他过去。
金介甫又拒绝了。
一些人认为金介甫是国际主义战士,诚恳的对他说:“你要找的那个娃,还在宁县下面的小山村,你要到那里,还要走上一天一夜。”
“山里面的人没见过白人,恐怕你会被围起来,当猴子来看。《小学生准则》里面有一条规定——不要尾随、围观外国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因为现实是反着的。”
又有人警告他:“金教授,你被围观还算是好的,万一被当成猎物打死了怎么办。山里面的人有枪。”
金介甫也算是个硬汉,啥啥特殊安排都不要。
你说这里危险,难道比湘西的寨子里更危险?
当年金介甫一路奔波终入凤凰城,犹如探险家闯进了香格里拉,那里是人间罕有的仙境,只要我不故意招惹别人,对人事事客气,怎么会被为难呢?
一天一夜后,金介甫如愿见到李永,亲眼看到李永拿走了那五百块钱。
这是一个真诚朴实的小男孩。他只有七岁,还没学会撒谎,整个农村学校的教师都为了“余切”和金介甫感到激动,但李永不知道作家余切是谁,他班上的人也不知道。
他长得太矮小,看上去比同龄人岁数更小。
对于余切,学生们只知道这是一种三角函数。
巴老、马识途,他们都不知道。
狄仁杰、范仲淹、公子扶苏……那些中国名人们,他们也不知道。
学校的教师怕金介甫难堪,给他解释说:“余切的课文选在高中的居多,小学里面虽然有个《小鞋子》,但那是86年新版教材的内容,我们这里还在用过去的。他们恰好是不知道的一代人。”
“你不要失望,李永将来要是知道是余切写的信,捐的钱,他一定会很开心的。”
金介甫怎么会和一个孩子生气。他只是感慨:“这里的差别好大。钱桥的小学生能把信写给沪市的巴老,促使余切写出了《潜伏》。可我们这里的人,连巴老是谁都不知道,将来的差别要更大的!”
老师们都愣住了,只能说:“我们生来就在这样的地方,我们也没有办法。”
是啊,除了苦读,还能怎么办呢?
就是前不久来中国访问的美国人舒尔茨,不也靠读书才摆脱了做农夫的命运吗?美国当真农民比教授地位高吗?
那都是胡扯!
地位高的,是有良田无数的大农场主,那些底下讨生活,连一个拖拉机都没有的农民,怎么可能比教授地位高。
金介甫没有太扫兴。他当天跟着李永去他家里面,学校还有一位老师陪伴着他们,这一次金介甫没有拒绝。
李永家堪称是家徒四壁。为了招待他们,杀了一只母鸡。
因为村里的干部已经赶在他们来之前,提前通知过:这是美国顶级大学的教授,替中国文学家余切寄来的信!你们要上新闻了,千万不要丢脸。
又是美国教授,又是大作家,还可能要上报纸……李永家里被这些名头震得快眩晕了,只能把最好的都拿来招待他们。
金介甫被感动哭了。他知道一只鸡有多宝贵。
他在湘西调研的时候,有作家想办法给他借了一辆小车过去,当时金介甫没觉得这车有多牛逼,后来见得多了,也了解了,再也不好意思借别人的车。
两人在这睡了一晚上。金介甫本来有很多“你作为父母必须让李永读大学”这种话要说,结果啥也没说。
深夜,李永的母亲因疾病痛得叫唤起来,李永替他母亲翻身,又过一会儿,他父亲也感到疼痛,李永又去给他父亲烧药,金介甫听到后想要帮忙,结果他好心办坏事,拼命扇火,把药烧坏了,柴也用了不少。
李永又自己重新烧了一壶,而且没有指责金介甫。
金介甫却相当自责。
翌日,金介甫大清早爬起来,和李永等人来村里的学校上课。他兴致勃勃,以英语支教老师的名义,上了一节英文课。
学生们自然听不懂。他一节课也讲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最后征得李永的同意,把余切写给李永的信读给大家听。
“李永小弟,我听到你的故事后很触动,很钦佩你。我想为你,也为大家,做些事情。”
“你也许不知道我,我是个作家。通过写作,有一些名气,我写作并非是我有才华,而是写作选择了我。在写作中,我感受到更多快乐,我一直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到坡上面拔杂草,秋天在水稻的田野上捡禾子谷,没什么区别。”
“我们人人都是伟大的,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别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原来这就是余切写的信。
读到这里,金介甫有些眼眶发红。因为他曾意外的选择研究中国白话文,他一路走来不容易,很少有人理解他。
这教室里面,学生们也全神贯注的听着。原先那些嬉笑不见了,余切的话十分朴实,谁也能听得懂。
只听得金介甫的声音继续道:
“而且,人总要遇见难处。别人的帮助当然很重要,可最靠得住的还是自己,无论如何,我们需保持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这在将来格外有意义。”
“读书是增长见识的地方,想想看,我们眼下的天大困难,在书里面常常有人经历过。这是一条看不到头的河流,水里满是前人留下来的珍宝,我也只是其中的行人之一,有一天你像我一样回头看,想必你也感慨万千吧。”
读到这里,这个小学教室里面已全是人。外面也是来看热闹的教师,村民,一些人的眼里饱含泪水,身子往前面探。
金介甫不知道是信写的太好,还是他们想到了伤心事。但金介甫自己也流下了眼泪。
信上面,余切再次回忆读书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不在于直接的回报,而在自己感到处于困境时,不觉得很孤单。知识是一面镜子,照的是自己的坚强,读书也是相对公平的,谁都可以拿来看。
“我真诚的祝福你!人都说向余切学习,我应当向你学习!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多的是。”
金介甫到这里,已然彻底感动了。
虽然余切十分霸道,但仔细想想,他从不故意的欺负别人。
在写作之外,他是有口皆碑的大好人,在芝加哥的演讲中,那些原先对余切有看法的研究者,也被打动了,并在之后的聚会中想方设法的和他结识。
他从没有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人,这使得他霸道但绝不狂妄。
正如巴老在信件中所写:我不是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那些夸耀余切伟大的,正是神像下的信徒和神父,而他自己清楚的知道这之间的区别。
离开前,金介甫又托人送了两只鸡给李永。
为啥有两只?
一只是金介甫的,一只是代替余切送的。“如果余切在这,他一定会这么做的。”金介甫道。
宁县的一些人送别这位洋教授,在客车站前,金介甫也收到了别样的礼物——一张老师画的素描画,记录金介甫当时上英语课和演讲的场景。
余切当然没有在讲台上,但仔细看看,他在那底下的学生的教科书上。
这安排很好。
金介甫激动的说:“这是我来中国以后,最宝贵的礼物。”
他一边给余切写信汇报,一边应付蜂拥而来的媒体记者,越到大城市越是这样,金介甫来首都时,他已经引起轰动——一个老外可以做到这个份儿上,虽然起初是因为余切,但他也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这个老金啊,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洋人。”人们都这么说。
至于余切,他所受到的赞誉自然更多。
余切以后来人的经验肯定道:“难道你们没有总结过吗?”
刘白宇苦笑道:“总结当然是总结过。但是谁敢说这句话?万一以后越写越短,难不成又改回来?”
余切一听就无语了:怎么可能越写越短?
你高估了作家的节操!
他道:“写短是不可能的!《联合文学》那边开始接受大陆,以字数甚至行数算钱。写的越多,钱越多。”
“另外,确立著作权的呼声一直相当高,一旦草案出来,就要按字数来给版税,你们《人民文学》要做表率!”
原时空,诗人查海生家里,就是靠版税带来的稿酬重新修建了楼房。查海生死后,他的母亲每次都要感谢来拜访她的编辑。
余切如数家珍:“我们再看看,实验文学刹车后会怎么样?字数会变多,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变模糊。通俗文学自然要写的更长。”
“物价飞涨,杂志也涨价,怎么让读者接受?多刊登长篇,让杂志变厚……方方面面来看,必然是要越写越长的。”
编辑们楞了片刻,有人抄出笔在纸上复述余切刚才的话。
还有的人,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余切。
这几个月《人民文学》来了不少新编辑,他们大多听过一些余切眼光准的传闻,没想到竟一点儿没夸张。
传闻中,“融冰之旅”此事几乎是余切促成的,其他人不要看岁数大、资历老,却判断不了局势。王濛一开始以为访问团不过是“做一些有益的文学探讨”,没想到几场辩论后,竟然牵扯到了认祖归宗的问题。
作家们都嗨了,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越聊越深入,顿时成为华人圈的大事!两岸三地的华人作家们,纷纷写文登报替他们隔空应援。
此时,又有消息传来——宝岛那边长期禁锢的探亲政策,已有解冻的预兆,那些发出声音的老兵们,不再被阻拦,岛内的报刊又反常的宣传起了“余则成”这个人……
这一切指向数十年坚冰的融化。
王濛才如梦初醒,半道飞往美国,要参加这一场文学盛事。
如今王濛因“实验性文学”被批评,要是放在之前,他怕是要主动辞职了。正是因为“融冰之旅”的光环,让王濛还能再坚持干几年。
洞悉力啊!
刘白宇哈哈大笑,转过去对全体编辑道:“自从《钟山》和《京城文学》那两篇稿子出来后,现在流行起‘余学’,果然没有流行错!洞悉力是作家的关键!”
“这些话扩展下来,不又是一篇研究稿?”
随后的审稿会上,《背起爸爸去上学》获得通过。
刘白宇问余切,为什么不在《十月》投稿?
余切道:“因为要让更多人看到。《十月》虽好,毕竟不能深入到每一个地方。”
刘白宇顿时明白了:怪不得这写的很质朴。
《背起爸爸去上学》行文用语很有《小鞋子》的风格,像儿童作家写的。小学生读来是希望和鼓励,成年人读来,他们知道其中的艰辛,心里只觉得很酸楚啊。
“那我和王编商量一下,尽量把这一篇放在首页,封面上也特意突出。”
“劳烦你了。”
……
另一边,金介甫晃荡几天,终于到了大地湾遗址所在的宁县。
此地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平均海拔达到一千多米,因为地形崎岖,无论是国道还是铁路成本都远高于平原地区。
然而在农业时代,这里却是个物产丰盈之地,是北疆和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处。
秦太子扶苏当年在这做项目经理,修筑“秦直道”,唐朝时,宰相狄仁杰在这里做宁州刺史;后来范仲淹路过这里,特地留下祭表赞扬狄仁杰……历朝历代都有名人,只是在近代落伍了。
上一次有文人在这留下足迹,已经要追溯到明代。
金介甫胸怀壮志,他心里想:中国的处处都有历史,哪怕是这么一个小地方。我要把余先生的名字,写在这里。
衣着考究的洋教授来了咱宁县!
金介甫一下车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地以为金介甫来投资的,全来找金介甫商量。没想到金介甫却是来见一个农村娃,大家就有点失望,考虑到金介甫的安全,安排了一个司机带他过去。
金介甫又拒绝了。
一些人认为金介甫是国际主义战士,诚恳的对他说:“你要找的那个娃,还在宁县下面的小山村,你要到那里,还要走上一天一夜。”
“山里面的人没见过白人,恐怕你会被围起来,当猴子来看。《小学生准则》里面有一条规定——不要尾随、围观外国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因为现实是反着的。”
又有人警告他:“金教授,你被围观还算是好的,万一被当成猎物打死了怎么办。山里面的人有枪。”
金介甫也算是个硬汉,啥啥特殊安排都不要。
你说这里危险,难道比湘西的寨子里更危险?
当年金介甫一路奔波终入凤凰城,犹如探险家闯进了香格里拉,那里是人间罕有的仙境,只要我不故意招惹别人,对人事事客气,怎么会被为难呢?
一天一夜后,金介甫如愿见到李永,亲眼看到李永拿走了那五百块钱。
这是一个真诚朴实的小男孩。他只有七岁,还没学会撒谎,整个农村学校的教师都为了“余切”和金介甫感到激动,但李永不知道作家余切是谁,他班上的人也不知道。
他长得太矮小,看上去比同龄人岁数更小。
对于余切,学生们只知道这是一种三角函数。
巴老、马识途,他们都不知道。
狄仁杰、范仲淹、公子扶苏……那些中国名人们,他们也不知道。
学校的教师怕金介甫难堪,给他解释说:“余切的课文选在高中的居多,小学里面虽然有个《小鞋子》,但那是86年新版教材的内容,我们这里还在用过去的。他们恰好是不知道的一代人。”
“你不要失望,李永将来要是知道是余切写的信,捐的钱,他一定会很开心的。”
金介甫怎么会和一个孩子生气。他只是感慨:“这里的差别好大。钱桥的小学生能把信写给沪市的巴老,促使余切写出了《潜伏》。可我们这里的人,连巴老是谁都不知道,将来的差别要更大的!”
老师们都愣住了,只能说:“我们生来就在这样的地方,我们也没有办法。”
是啊,除了苦读,还能怎么办呢?
就是前不久来中国访问的美国人舒尔茨,不也靠读书才摆脱了做农夫的命运吗?美国当真农民比教授地位高吗?
那都是胡扯!
地位高的,是有良田无数的大农场主,那些底下讨生活,连一个拖拉机都没有的农民,怎么可能比教授地位高。
金介甫没有太扫兴。他当天跟着李永去他家里面,学校还有一位老师陪伴着他们,这一次金介甫没有拒绝。
李永家堪称是家徒四壁。为了招待他们,杀了一只母鸡。
因为村里的干部已经赶在他们来之前,提前通知过:这是美国顶级大学的教授,替中国文学家余切寄来的信!你们要上新闻了,千万不要丢脸。
又是美国教授,又是大作家,还可能要上报纸……李永家里被这些名头震得快眩晕了,只能把最好的都拿来招待他们。
金介甫被感动哭了。他知道一只鸡有多宝贵。
他在湘西调研的时候,有作家想办法给他借了一辆小车过去,当时金介甫没觉得这车有多牛逼,后来见得多了,也了解了,再也不好意思借别人的车。
两人在这睡了一晚上。金介甫本来有很多“你作为父母必须让李永读大学”这种话要说,结果啥也没说。
深夜,李永的母亲因疾病痛得叫唤起来,李永替他母亲翻身,又过一会儿,他父亲也感到疼痛,李永又去给他父亲烧药,金介甫听到后想要帮忙,结果他好心办坏事,拼命扇火,把药烧坏了,柴也用了不少。
李永又自己重新烧了一壶,而且没有指责金介甫。
金介甫却相当自责。
翌日,金介甫大清早爬起来,和李永等人来村里的学校上课。他兴致勃勃,以英语支教老师的名义,上了一节英文课。
学生们自然听不懂。他一节课也讲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最后征得李永的同意,把余切写给李永的信读给大家听。
“李永小弟,我听到你的故事后很触动,很钦佩你。我想为你,也为大家,做些事情。”
“你也许不知道我,我是个作家。通过写作,有一些名气,我写作并非是我有才华,而是写作选择了我。在写作中,我感受到更多快乐,我一直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到坡上面拔杂草,秋天在水稻的田野上捡禾子谷,没什么区别。”
“我们人人都是伟大的,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别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原来这就是余切写的信。
读到这里,金介甫有些眼眶发红。因为他曾意外的选择研究中国白话文,他一路走来不容易,很少有人理解他。
这教室里面,学生们也全神贯注的听着。原先那些嬉笑不见了,余切的话十分朴实,谁也能听得懂。
只听得金介甫的声音继续道:
“而且,人总要遇见难处。别人的帮助当然很重要,可最靠得住的还是自己,无论如何,我们需保持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这在将来格外有意义。”
“读书是增长见识的地方,想想看,我们眼下的天大困难,在书里面常常有人经历过。这是一条看不到头的河流,水里满是前人留下来的珍宝,我也只是其中的行人之一,有一天你像我一样回头看,想必你也感慨万千吧。”
读到这里,这个小学教室里面已全是人。外面也是来看热闹的教师,村民,一些人的眼里饱含泪水,身子往前面探。
金介甫不知道是信写的太好,还是他们想到了伤心事。但金介甫自己也流下了眼泪。
信上面,余切再次回忆读书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不在于直接的回报,而在自己感到处于困境时,不觉得很孤单。知识是一面镜子,照的是自己的坚强,读书也是相对公平的,谁都可以拿来看。
“我真诚的祝福你!人都说向余切学习,我应当向你学习!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多的是。”
金介甫到这里,已然彻底感动了。
虽然余切十分霸道,但仔细想想,他从不故意的欺负别人。
在写作之外,他是有口皆碑的大好人,在芝加哥的演讲中,那些原先对余切有看法的研究者,也被打动了,并在之后的聚会中想方设法的和他结识。
他从没有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人,这使得他霸道但绝不狂妄。
正如巴老在信件中所写:我不是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那些夸耀余切伟大的,正是神像下的信徒和神父,而他自己清楚的知道这之间的区别。
离开前,金介甫又托人送了两只鸡给李永。
为啥有两只?
一只是金介甫的,一只是代替余切送的。“如果余切在这,他一定会这么做的。”金介甫道。
宁县的一些人送别这位洋教授,在客车站前,金介甫也收到了别样的礼物——一张老师画的素描画,记录金介甫当时上英语课和演讲的场景。
余切当然没有在讲台上,但仔细看看,他在那底下的学生的教科书上。
这安排很好。
金介甫激动的说:“这是我来中国以后,最宝贵的礼物。”
他一边给余切写信汇报,一边应付蜂拥而来的媒体记者,越到大城市越是这样,金介甫来首都时,他已经引起轰动——一个老外可以做到这个份儿上,虽然起初是因为余切,但他也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这个老金啊,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洋人。”人们都这么说。
至于余切,他所受到的赞誉自然更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