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126章 余孝子

小说: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更新时间:2025-08-07 05:24:50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陈东杰在日记里面怀疑“余切霸道”,余切虽然不知道。

  但大家听到“武丁”哈哈大笑的样子,余切还是知道的。

  他妈的,武丁也复读过?怎能如此相像?

  武丁有几个老婆?

  在哈珀高管的“恺撒”论流传出去后,三月十五号,有人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罗马执政官恺撒来元老院开会,结果被刺杀而亡。

  恺撒身中23刀,死在了自己手下败将庞贝的雕塑面前。

  死之前,恺撒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不妙,多次公开表露自己会突然暴毙。然后果然挂了。

  西方人就喜欢用这些神神叨叨的来搞隐喻,他们不肯好好说话。余切驱逐那几个人的时候,恰好是三月十五号,和恺撒挂掉的时间恰巧一样。

  这么说来,岂不是哈珀的高管已有取死之道?

  竟敢在背后蛐蛐儿我。

  流言越传越广,那位华人高管吓了一跳,特地来找余切道歉:“我说那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茬。事实上,我说话的时候,是三月十四号的夜间。这是个不该有的巧合。”

  “没事,不怪你。”余切很大度,并且开始考验这个华人,“我认为恺撒是个欺世盗名之徒,你对恺撒怎么看?”

  “我也这么觉得。他压榨人力,到处打仗,让罗马人过得不好。”他说。

  余切又道:“我说错了,现在我认为恺撒是个西方伟人,他这个人七分功,三分过,你认为呢?”

  “如您所说,恺撒是我的偶像,人们对他有太多误会。”他谦卑的说。

  这个高管面色如常,就好像他并没有说出完全相反的两句话。

  余切初步认定,此人是值得培养的。余切问:“请你详细讲一讲恺撒。”

  “我来,我见,我征服,这是恺撒的名言。”华人高管用余光盯着余切的神情,随时准备调节措辞。

  他瞧见,余切的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于是放心的继续阐述道:

  “每一个西方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母国罗马,当一个国家十分强大时,我们总用罗马来形容这一个国家。如今拉美文学就是罗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恺撒是罗马的国王。”

  “我是一片忠心。我已经加入一心会。”高管说。

  他居然能忠心到这个地步!

  余切便放过了这个高管,相信他是无心之失。

  不过,恺撒同志亡于背刺,让余切意识到他应当好好运营他的书迷组织。如今他声名正隆,居然还有不服他的,做什么事情要留一手,甚至要留几手。

  是啊,世上哪有那么多纳头便拜的。

  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打出了诺大的名气……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干活的农夫,派出弟子问路,农夫得知是孔子,却故意不回答,反而奚落孔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天下就像滔滔的大水,又有什么人能改变呢?你孔子也不行的。

  可见,读者永远也不能嫌多。像吉德炜、司礼义这种彻底和甲骨文绑在一起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哈珀,有一天也许会反水。

  这些拿钱的研究员,自然更没什么忠诚度。

  马尔克斯、加略?

  连近在咫尺的聂鲁达被毒杀了,居然都不知道,老马是个好人,但他绝对是靠不住的。

  书迷,这个和余切越来越远的,仿佛象征一样的名词,在余切的心底里多了一层亲切的含义。

  此时,远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经纪人卡门,忽然打了几个喷嚏。

  伟大的余切将要于下月降临西班牙,与其他西语作家进行竞争。据她打听到的可靠消息,余切距离这一奖项已前所未有的接近。

  塞万提斯奖设立的初衷,是扩大西语文学的文化影响力。

  因此,从设立一开始便出现古巴、阿根廷、乌拉圭等地作家频频打败本地作家的怪象。如今出现了一个向风车冲锋的东方“唐吉坷德”,西班牙王室当然希望尽善尽美。

  而且,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疑似对余切极为欣赏,引以为挚友。

  这是有原因的。

  六年前,刚上任的卡洛斯一世面临前军阀政府组织的政变,军队竟打着“国王”的名号一路冲进首都。

  最险要时,叛军已经打到了议会大厦前。国王卡洛斯挺身而出,用电话和电视录像通告全国,发誓他绝不离开王宫一步。

  要么踩着国王的尸体而来,要么叛军自行退去。

  18小时后,叛军选择屈服,此事有惊无险。

  这是否和余切在哥伦比亚做的事情一模一样?

  面临小国政府的江湖追杀令,诸多作家无论嘴上多么铁骨铮铮,最后都跑路避风头了,只有余切胆敢正面还击,一步也没有后退过。

  这个传奇故事,正在越来越兑现其影响力。

  然而,卡门至今未能拿到余切的全球版权,因为余切认为她贪得无厌。

  卡门决心借助这次颁奖礼,好好的修复她和余切之间的关系,之后再一次的商谈全球版权。

  但她却不知道,余切的想法已经又变了许多。

  马尔克斯给卡门打了个电话,电话中谈到:“卡门大妈妈,我希望能来德埃纳雷斯这个地方,你能给我买张机票吗?”

  德埃纳雷斯是塞万提斯奖颁奖的地方,一个小地方。

  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也就是写出过《唐吉坷德》的那位作家的故乡。

  这么说来,马尔克斯要来为余切贺喜了。

  “当然,加博。你还有没有人要带?无论你要带多少人,我都安排头等舱给你们。”卡门道。

  马尔克斯很高兴:“我知道你是个慷慨的人……我的姨妈,我的弟弟,还有我的妻子、两个儿子,他们都希望来西班牙。”

  卡门的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爽朗道:“当然,我说了,你想要的我都会给你。”

  在马尔克斯诚挚的感谢声中,卡门挂断电话。

  她一时失神了。

  马尔克斯在这家西语出版公司中,占据全部收入的近四成,他是西语作家中的“外星人”。

  可他从未提过涨工资的需要。

  所有西语作家对卡门都是感恩的。

  马尔克斯会把卡门当做最好的朋友,在中回忆她;加略也在多个场合,称赞她为人的公道。

  如果余切也是这样的人就好了,但恰好相反,余切不愿意任何人来掌控他。

  ——

  最后几天,胡后宣带领一批人前往大地湾遗址参观。

  这是另一个古文字的发源地,一些人认为,该地的文字起源于八千年前,这一发现把汉字起源推到了世界最早。

  不过学界并不完全认可这一套发现。

  余切暂时做了安阳这边的头。他一边充当参观的陪同吉祥物,一边恰到好处的解释,他为何要驱逐那几个人。

  “司母辛大方鼎是古中国最重的青铜鼎,对于它我了解不多,原物在国博,这里是复制品。我知道的是他的故事。”

  “三十年代该鼎面世,当时正处于日军侵华期间,安阳的村民担心此鼎被日军掳走,重新把鼎埋葬在泥土里。”

  “七年之后,这个鼎又被挖出。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许多次,不仅在安阳,不仅在甲骨文。”

  “让我们想一想,中国人如何看待那些夺走我们文物的人?”

  胡后宣不在后,余切更加火力全开了。

  但他也有捧哏。

  现场有黄种人面孔的学者,用日文对余切道歉。

  有来自南美的拉丁人,脸上流露出同仇敌忾的神情,他们的文物也被西方人夺去了。

  其中有个白人教授,支持余切最为彻底。他引经据典,从法国大文豪的“强盗论(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放火)”,再到列导师曾在死前叮嘱归还中国文物的野史……方方面面论证《甲骨文返还倡议书》的正确性。

  这个人便是金介甫。他已经在众人中很有名气了,无论余切说什么,金介甫都坚定的支持他。

  如果说其他人尚且有逢场作戏的成分,金介甫的公开发言则让他毫无退路,他是“余孝子”那种级别的人。

  余切垮掉了,他也会被质疑谄媚。

  他主动把自己和余切绑定在一起。

  因此在大会闭幕前,金介甫终于如愿以偿,和余切有了一番深度对话。

  在招待所余切的房间内,金介甫带着录音笔和一迭纸,一支笔,向余切介绍自己。

  “余先生,您是否见过沈聪文先生?我读大学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文章,然后深深的被迷住了。整个七十年代,我怀疑西方只有我一个人提到这位中国作家,沈聪文先生和你是不一样的。”

  “简单的来说,在人生的重要关头,他选择宽恕别人,责怪自己。”

  金介甫从两人都认识的熟人沈聪文提起。

  余切道:“那你认为,我从不选择宽恕别人吗?”

  “是的,但我认为,正是你不同于沈聪文的地方。你还记得作家顾华吗?”

  顾华?

  那个蟠桃了的作家。

  去年的记忆在余切的脑海里浮现。顾华蟠桃后,有许多熟人来替顾华说情,那是余切第一次武断专行,最后没有人敢替顾华说话。

  “他死了没?”余切问。

  “我去爱荷华大学附近打听过这个人,我听说他去了加拿大,因为你的缘故,全美许多人发自心底的厌恶他。”

  “他该死了。”余切还不满意。

  金介甫笑了:“他从社会性质上来讲,已经是一个死人了。我知道你不会放过他。”

  随后,金介甫谈到西方读者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

  “谈谈你的《地铁》……我听说有第二部、第三部,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后续?”

  “至少要到明年。”

  “是因为《美国精神病人》吗?”

  “你哪里知道的。”

  “这本书在哈珀的计划列表上。不得不说,它的名字十分独特。”

  哦,余切想起来了。

  之前这稿子虽然没有出版,但给卡门等人看过。在美国,余切接受过很多采访,可能在哪里透露过。

  这书批判消费主义的,要在今年内出版。再不出版,等老大哥垮了,美国人自觉天下无敌,看不进去这种书。

  余切说:“其实故事都在我的脑海中,当我需要的时候,我会把他取出来。”

  金介甫听到这话后,停顿片刻,在纸上快速写了几个字。“这句话,我也从来没在中国作家里面听过。我曾经让沈聪文先生在美做演讲,尽管那底下站的都是他的书迷,可是演讲前,他还是抖动得和筛子一样。”

  “他总是宽恕别人,而责怪自己。”金介甫道。

  余切发觉金介甫确实有两把刷子。

  以上这些话,看似是金介甫在批评沈聪文孬种,实则正相反。

  如果有人看过金介甫写的《沈聪文传》,会意识到金介甫同样在塑造“故事”,他在说沈聪文是一个敏感、真诚如孩童一样的人,这是读者很喜欢的形象。

  一个有缺憾的人,却做成了很不平凡的事。

  反倒是国内写的《沈聪文传》,里面的“沈聪文”读来并不如洋人写的可爱。

  金介甫又问了余切对塞万提斯奖的把握。

  余切诚恳道:“在某种程度上,余切这个人并不急需一个重磅国外奖项。但是,中国作家需要。否则无法谈论我们这‘黄金一代’作家的高度。”

  金介甫赞同余切的话。

  “让我们说说哥伦比亚之枪。你开枪打死了两个特工,有作家认为是安保做的,功劳让给了你,你觉得这有可能吗?”

  “让说风凉话的人来和我决斗,看看是他的嘴快还是我的枪快。”

  金介甫噗嗤一声笑出来了,他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录音笔。然后说:“为了理解一个文学家,我们往往要从他更早的经历谈起,是什么事情塑造他到今天这一步?”

  余切听罢,回忆道:“1983年,那一年的夏天还很热,我从家里面出来……”

  ……

  访谈在四小时后结束。

  金介甫如愿成为了余切的朋友,他将和余切一起回首都。

  余切知道他是个经得住考验的人。

  沈聪文死后几十年,金介甫不仅没有忘记沈聪文,还把沈聪文越吹越牛逼,从一开始和鲁迅一起坐二望一,到已经抬到和福克纳、普鲁斯特等世界级文豪并列。

  沈聪文岂止是贷款诺贝尔?在金介甫嘴里,他已经超过诺贝尔级。

  闭幕当天,从大地湾遗址回来的胡后宣带来一个当地新闻。

  “余切,我们没什么考古发现,却发现了美德。很多洋教授当场都感动哭了,要捐钱给我们。”

  “什么美德?”

  “一个七岁的小学生,家庭极度贫困,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他的母亲病倒,父亲无行动能力,大哥已经离家,大姐嫁了出去。二姐、三姐还在读书……他一边读书,一边照料父母。”

  胡后宣激动道:“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拿到了省奥赛的第一名。他是背着他爸爸来参赛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