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官路 512,生活就是这样

小说:师道官路 作者:刚强与散淡 更新时间:2024-08-19 16:59:19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拙作现在有82位粉丝了,距100位粉丝只差18位了,好期待粉丝过百呀!书友们来呀!

  谢好友1888504067的5888大洋的打赏!谢各位好友的推荐票!

  ---------------------------------------------------------------------------------------------------------------

  “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嘛。”

  “你今天的两次发言太精彩了,很有个性。我还是第一次听这样的自我介绍。”宋春风说。

  “是吗?”人都喜欢听好话。南槐瑾是人,也不例外,而且理智告诉自己这人也许言不由衷,但感情上却是愉快接受了。

  “是的,就像你那样自我介绍,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宋春风继续恭维着说。

  南槐瑾听了虽然心里很舒服,但对宋春风的感觉却不怎么好了。南槐瑾从宋春风的面相来看,宋春风应该比自己大十岁以上。南槐瑾被一个比自己大许多的人恭维,特别是那人的身份和自己一样,都是校长,而且还是当了好多年的校长。南槐瑾就有点应付他了。

  自尊和自爱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但是,我们好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南槐瑾分析过,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过错在一些蹩脚的语文老师。

  这些语文老师在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时,为了突出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大,在教小学生写作时往往让小学生贬低自己后,把自己的言行和英雄模范人物进行对比,用来突出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大。这种写法曾经大行其肆。所以最终导致人们面对强势人物总是一种自卑心理来面对。似乎不把自己贬低一把就对不起人似的。

  南槐瑾在杨柳小学就专门组织语文老师讨论小学生作文的病文形成原因及对策。最后就总结出无限拔高和没有底线的贬低的病文及其对小学生的伤害。

  现在这宋春风就把自己降低以迎合南槐瑾。他不知道南槐瑾就腻歪他了,心里也就贬低他了,生活就是这样无情,不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去发展。

  到了餐厅,饭菜都是搭配好了的,没有挑选余地,但伙食标准在当时不低,菜肴也不错,肉丝炒土豆丝,煎荷包蛋一个。煎小鱼三条。米饭四两,三鲜汤一碗。三鲜汤里看可以看见猪肝片,瘦肉丝和切成细丝的木耳。

  大师傅打饭菜时先把饭打在钵子里,然后在上面盖上菜。南槐瑾在台上发言时,这个大师傅正好看见了,对南槐瑾的印象不错。打菜时就给南槐瑾还在菜盆里多舀了点菜汤。这菜汤就是肉汤。南槐瑾吃饭时才发现吃了这种饭后,特别耐饿。原先在下午四点多钟时候就肚子咕咕叫的,现在不叫了。

  南槐瑾尝到了甜头,以后遇到厨房的炊事员,南槐瑾就表现得特别尊重他们。他们这些炊事员也最讨厌人家对他们的不尊重。像南槐瑾开始参加工作时就没有一般年轻人的心高气傲。炊事员就喜欢他这类人。后来逐步有了权力,还是这么尊重服务人员,他们对他特别有好感。所以,南槐瑾吃食堂不仅没有瘦,反而长胖了。

  在南槐瑾当教育局的副局长时,他就和一个炊事员成为朋友,那个炊事员神吹海聊时就讲过他怎样整治一个教育局的副局长的。

  说那个副局长从不把炊事员当人看,总是用轻蔑的语气和他们说话。这个副局长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打菜的时候总嫌炊事员给他打的菜少了,肉少了。特别是吃蒸肉的时候,总是把这碗端端,那碗看看,挑肥拣瘦的。

  炊事员就故意搞了一碗骨头,骨头上除了当面的有点肉以外,其他的骨头比狗啃了的还要干净。这碗骨头多不说,还放了许多盐。

  那个副局长每次来食堂端饭总是第一个到,这样挑选余地就大。人家领导是率先垂范,这个副局长是率先捶饭。他见了堆得满满的一碗蒸肉,明显比别的碗要高一些,就赶紧把这碗骨头端了。

  过了一会儿,这个副局长就吵吵嚷嚷地来了,手中端着那碗骨头骂那个炊事员。那个炊事员也就和副局长对骂,搞得斯文扫地。

  后来炊事员对这个副局长的热水瓶下手,都把副局长的热水瓶的最下面的抽真空的嘴用钳子镊破一点。空气进了原来真空的空间里。那个副局长又提意见,说食堂的后勤工作做得不好,锅炉烧的水也没有什么温度。

  可是其他的机关工作人员都说正常呀。那个副局长就怀疑自己的热水瓶有了问题,买的新热水瓶用个三四天后就又不保温了。有时候泡茶也泡不开。那个副局长知道自己遭了暗手,如果自己再大张旗鼓的说,只会自取其辱。

  最后,副局长只好等食堂锅炉烧好开水的大致时间才去拎着热水瓶打水。机关干部见了背后嘀咕领导不以身作则,上班时间去打私人用的开水。他的热水瓶装的是开水了。背后却背上了多少非议他也不知道。

  南槐瑾本来不喜欢这样的炊事员,做些小动作。但想来,小人物他又能怎样,只有这样下暗手泄泄愤。

  想穿了世界就是这样,你对人家不仁,就别怪人家不义。小人物,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自轻自贱的极端就是强烈的自尊,生怕别人瞧不起,所以就特别在乎人家的言语。有时候就是一语不合,他就会生气。

  放眼看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很多都是中下等层人。而那些穿着随意又有个性的人往往都是成功人士。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特点。

  当时南槐瑾听了这个炊事员讲的故事后就说:“你是不是暗指对我也下这样的毒手呀。”

  “怎么会呢?你对我们这些下等人这么尊重,就是别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我们都不干呢。”那个炊事员马上像表忠心地说。

  “我不管,几时我的热水瓶装的是冷水,你就给我买水瓶胆去。”南槐瑾开玩笑说。

  “我保证自己不敢干,但别人我不敢保证,以后我就给你的热水瓶站岗。免得到时候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实(屎)也是实(屎)。”

  现在南槐瑾就对给他打饭的大师傅表示感谢。

  南槐瑾在这里学习的一周,不是每天早晨加强锻炼,非长胖不可,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其实南槐瑾在杨柳小学的伙食就一直不错,他也没有吃过什么苦。

  中午刨去吃饭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的样子,可以睡午觉。但冬季的被子冷飕飕的,在被窝里一时半会睡不暖和。南槐瑾想也没有办法,总比在外面喝西北风要强一些。

  南槐瑾就回到寝室,寝室只有两个人在里面睡觉,其他人没有回来。南槐瑾想,难道这几位仁兄还像高中生一样在教室用功?后来才知道,他们中午都到大街上逛街购物去了。到了大都市不逛街购物,在当时商品流通不畅的背景下,那简直也就是暴殄天物了。

  后来的第二天中午,南槐瑾也加入到逛街队伍里去了。南槐瑾购物出手大方,把那些校长哥哥都羡慕得眼都直了。那时人们还没有银行卡,存折也不能通存通兑。

  南槐瑾要出门时,白芙蕖就交代说穷家富路,多带点钱。南槐瑾就带了两千块钱。要知道在当时两千块钱就是大半年的工资呀。当时南槐瑾还觉得这钱带的就不少了。

  当时的货币最大面额的就是被称作大团结或者**。因为这个钞票的一面印刷的是**的图片。还有一面画的是工农兵在齐步走。款子带多了,鼓鼓囊囊的很容易招贼惦记。两千多块钱都是十元的也有两百多张,揣在冬衣里也是鼓鼓囊囊的。

  南槐瑾一个中午就考虑到要给好多人带见面礼。雎县有个说法,就是你出门回家一般要给至爱亲朋带点礼物,这礼物被雎县人称为折食。南槐瑾想给女的就带衣服鞋帽,男的就带烟酒。

  一个中午逛下来,他就把两千块钱花的差不多了。因为要带礼物的人太多。他给白芙蕖,喻洁一人买了一套衣服。是当时很贵又流行的女式中长的呢子外套。灯芯绒裤子。只不过给白芙蕖买的上衣颜色是棕色,适合老年人的颜色,给喻洁的是大红色。还给他们两人一人买了一顶绒线帽子,既美观又保暖。后来一想,索性给林诗韵和柳翠也一人买了一顶帽子。

  给南涧秋买了件黑色呢子长大衣。南槐瑾想,父亲一直在穿衣服上舍不得花钱,这回就买一件高档的。这件大衣就花了几百元。南槐瑾想到自己现在能够有今天,怎么也要感谢老师王永胜和领导郑局长,给他们买什么,南槐瑾就很费了思量。最后也给他们两人一人也买了件呢子大衣,只是比南涧秋的大衣档次要差一些。

  考虑到张大理,付老师也要带点礼物,还有支持自己的曾队长。南槐瑾就把省城生产的名牌香烟买了五条。像张大理,曾队长,付老师这三人怎么也要有一条烟。其他的人就只有送一包两包了。杨柳小学抽烟的老师也有二十多人,就又追加一条香烟。

  这天中午随南槐瑾上街购物的完全成了南槐瑾的跟班和侍应生。他们见南槐瑾大把花钱,简直有点目瞪口呆了。有人就问南槐瑾怎么这么花钱。又哪来这么多钱。南槐瑾想如果说是自己的钱,那影响一定会很大,就说自己到省城一趟不容易。有很多人托自己代为购物。所以自己才像一个土财主一样。

  这些校长们才释然。南槐瑾想,幸亏自己做了准备,现在先留点路费了再说。

  南槐瑾还做了一个聪明事情,南槐瑾在出门时就将猴票被撕散的单枚,四方连带了一些。第二次逛街时他就单枪匹马一个人,因为他已经在谭四平那里打听到省城的集邮市场在哪里了。中午吃了饭后就直奔集邮市场。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事情。

  南槐瑾到了省城的集邮市场才知道什么叫做省城。集邮市场那时还没有完全放开,也没有后来的那么规范。这市场就在省邮电局的那条街上。市场上邮品还是以地摊形式经营。和蒹葭市的陈强的地摊大同小异。一个摊主面前摆若干集邮册。摊主不讲究的就是一个小折叠凳子。讲究点的就是一把活动躺椅。

  买主要看邮票就蹲在摊前翻看集邮册,挑着自己想要的东西。

  南槐瑾之所以感叹省城到底是省城的原因是这集邮市场所占据的街道长度,似乎比南槐瑾生活了近二十年的雎县县城的最长街道,还要长许多。因为雎县县城当时最长的街道就是起名叫解放路的一条街道。雎县的解放路给人的感觉特别短。有回天要下大雨,人们都奔回家避雨,街上只有很少的行人在慌慌地奔跑。南槐瑾这时正在街道的一端,放眼一望,竟然解放路一眼望穿了。

  后来南槐瑾经常想把解放路一眼望穿,偶尔也能望穿,就是街道上行人少的时候。

  现在南槐瑾感觉省城的这条取名叫友谊路的街道比自己老家的最长街道还要长。自然人也就多多了。省城到底是大都市,随便一条街就比自己县城的主要街道长!

  南槐瑾见有这么多买卖集邮品的人,才知道天下之大,一切都有可能。这里买卖邮票的人似乎比雎县的人还要多。南槐瑾心里感叹,这就是省城,一个业余爱好的集聚地就比自己生活的县城人还要多。

  货问三家不吃亏,这是指买卖的价钱问题。货比三家不吃亏,这是指买卖的质量问题。南槐瑾现在还不知道邮票也有质量问题,他的邮票都是新的,都是从邮局直接搬回家的,有的还是整包没有散开的。现在南槐瑾自己房子里堆放在保险柜里的邮票,已经超过了一般县里的集邮营业部库房的邮票。因为每次邮票一到,除了长期订购的拿走一些外,基本都被南槐瑾悉数抱回。

  后来南槐瑾发现就这么囤积总有一天会装不下,自己也会没有钱再买。再说它再值钱也需要变现才行。随着茶叶的买卖的货源逐渐减少,南槐瑾的进账也没有开始那么汹涌,他就想到曹叔给自己的建议,以邮养邮。必须适时吐出一些邮票,再买一些新的邮票。他也就经常和陈强联系,随南涧秋送茶叶的时候顺带一些到陈强那里。现在南槐瑾装邮票的柜子邮票数量并没有减少什么,因为不断地出升值了的,又不断在添新的。唯一的变化是南槐瑾在银行户头的数字就往左边一直在移动。

  以邮养邮的要诀就是以时间换空间,挣价钱差。说白了,新邮票上市发行,就像股市的原始股。过一定的时间周期,这邮票就和股票一样价格会有所波动。当时邮票市场不大,人们手中的余钱不多。吃饭都成问题的时代,那个有闲钱买些花花绿绿的印刷品放家里。所以国家对邮票的印数有控制,当时的印量不大。当然,后来这些邮票就升值最快。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大家荷包渐渐鼓起来了,一些精明的人发现余钱存银行是最傻的钱生钱的方法。这是就要寻找适当的投资渠道。有些人就发现集邮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开始只有部分资金流向集邮市场。

  随着人气的逐步攀升,集邮品的某种单品价格神话就天天在攀升。当时的报刊媒体又是一番炒作,资金流就流向了集邮市场。后来发展到只要纸上印有中国邮政四个字的印刷品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出一个好价钱,这是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妨先穿越到后来,让各位书友知道这集邮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了解了轮廓有利于分析历史成因。

  南槐瑾先是随意走了几个集邮册厚,册数多的摊位,摊主问他是买还是有卖的,南槐瑾都不回答,看了几家后,南槐瑾没有看见任何一家有猴票。

  南槐瑾心里很奇怪。这猴票总不至于没有卖的。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很值钱,一是不值钱。

  在转了上十家后,南槐瑾就在一个摊主是一个三十几岁的中年妇女的摊前仔细翻看集邮册。

  南槐瑾极有耐心地翻看着集邮册,没有看见红底金色的猴子。

  中年妇女忍不住就问南槐瑾,这个大兄弟,你在找什么邮票呀。

  “怎么没有看见印有猴子的邮票呀?”南槐瑾问。

  “你是说猴票呀?大兄弟,你是要买还是有卖的?”那个摊主问南槐瑾。

  “买怎么说,卖怎么说?”南槐瑾心里想先探个底。

  “买呢这么多,卖呢这么多。”那个妇女先伸出三个手指头,然后伸出四个手指头。

  “是十还是百?”南槐瑾在前几家看邮票的时候听人家侃价,就学了几句,现在也就假充内行很老练地问。“当然是百,这还需要问。哪个按十卖就是傻子了。”南槐瑾心里听了暗暗高兴,这段时间猴子又长了不少,不是长大,而是涨价了,一张猴票的价钱在当时可能要买好多只猴子了。有次南槐瑾和一个集邮朋友聊天说一张猴票上的猴子比十只真实的猴子还要值钱。方寸的纸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by:dad856|65025|16701203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师道官路,师道官路最新章节,师道官路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