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南疆,中南半岛。
林邑国的近况急转直下,局势日益糜烂。
因为该国的西方邻居真腊不讲武德,在他们的背后发动了无耻偷袭,一举就打进了林邑的国都林邑浦。
这不是因为真腊的部队有多厉害——他们虽然也得到了大唐的援助,但都是以廉价的刀剑为主,甲胄没有几套,战马更是一匹也没有。
而是因为林邑这个国家先天残疾,东西纵深太小,就像一条蚯蚓。
加之国王范梵志太激进,把全国军队全部堆在北方的交州前线,国都几乎不设防。
真腊人差不多一脚油门就冲进了林邑浦,向王宫发起了冲击。
然后,被挡住了。
没办法,真腊比林邑还要穷,攻城器材是不用想的,士兵战斗力也不行,大唐提供的装备更是不如大明那般质优还量大管饱。
他们根本突破不了王宫的高墙,就算有几个胆大的能爬上墙头,武器也根本破不了王宫守卫明甲的防。
战局就这么僵在了原地。
真腊人虽然不能活捉或者杀死敌方的国王,但也凭借人数优势,把王宫围得如铁桶一般,断绝了政令出入的一切通道。
对组织度尚很原始的林邑来说,和把国家首脑斩首也差不多了。
全国顿时大乱,并且迅速蔓延到了交州前线的林邑军队。
前几日还耀武扬威的占族人,士气光速崩溃。
而交州土人也同样得到了大唐支援的武器,立即对敌人发起了疯狂的反攻。
在交州土地上展开屠杀的林邑人,很快收到了反噬。
原本懒散的交州人,或为了活命,或为了复仇,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不要命地向敌阵营发起亡命冲锋。
之前,林邑抛下穷兄弟玩起了科技飞升,还可以单方面吊打其他南蛮。
而如今,交州人也得到了中原的先进铁器,大家又回到了同一个层次,战争就又回到了纯粹的绞肉战中。
交州人铆着一股劲玩儿命,而另一边,林邑人则因为王都被围而士气低迷。
胜负已分,林邑人根本维持不住战线,很快就败下阵来。
以他们的组织度,有序撤退自然是不可能的,士兵就像几万头野猪一样,漫山遍野地四散奔逃,被交州人一通乱杀。
而复仇的交州人自然也不会怀有什么仁义之心。
他们彻底杀红了眼,在真腊的配合下,一路从北杀到南,杀进了林邑国境内,反手对林邑平民展开了无差别的屠杀。
南蛮的事情一直就是如此,不是你清洗我就是我清洗你。
在一片血色之中,林邑发动的战争草草落幕。
大唐完全收复了交州,南疆也平定了下来。
…………
当南方的捷报传回长安时,已是初冬时节,天气一天天寒冷下来。
今日召开大朝会,正式开始之前,群臣一个个揣着手缩着脖子候在太极殿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张行成:“大朝会按惯例是每个月两次,怎么这次拖到今天才召开?”
刘洎:“陛下这段时间龙体欠安,所以只单独会见,不另开朝会。说起这个,今日的朝会是由陛下亲自主持吗?”
高季辅:“哪个陛下?”
刘洎:“当然是皇帝陛下,还能有哪个陛下?”
高季辅:“哦,你说陛下啊,我还以为是那‘二圣’。毕竟这段时间在立政殿会见大臣的,似乎主要是那‘二圣’为主。”
刘洎:“高县公慎言。”
高季辅:“刘相教训的是,是高某人失言了。”
大臣们最近越来越关心皇帝、皇太弟和太上皇的近况了。
虽然嘴上不说,但在私底下,他们都认真思考起了皇帝走在太上皇前面的可能性。
自从登基以来,本来就体弱多病的皇帝陛下肉眼可见地消瘦了下去。
反倒是中了风疾的太上皇陛下,在后宫的滋养下,身子骨反倒是越发硬朗起来。
当然,还有正值少年的储君,皇太弟殿下。
大唐的权力核心形成了中间细、两头粗的奇怪格局——
皇帝随时都可能崩,而太上皇和皇太弟则还康健着。
如果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真的发生,那下一任皇帝应该是谁?
是中过风的太上皇陛下退休返聘,还是尚年幼的皇太弟殿下直接接力?
这样的讨论虽然大不敬,但又是臣子们必须要在私底下事先准备的。
权力交接必须严谨,设想各种可能的意外。
不做好预案,万一真有个万一,很容易引发国家动荡,被北方某大国趁虚而入。
“你们在说什么呢?谁失言了?”
张亮凑了过来。
对这位特务头子,三位碎嘴的文臣心里膈应,装作没听见,一齐无视之。
对三张冷屁股,张亮倒也不恼,只是做出神秘兮兮的表情,压低声音悄悄说:
“我听宫中宦官传言,陛下恐怕……”
“恐怕什么?”三位老哥维持不住高冷,异口同声地问。
张亮嘴角一勾,余光瞥了瞥从大殿走出来的宦官,做出要和同僚分享秘密的样子。
就在此时,宦官已经走到了殿门口,尖着嗓子宣布道:
“上朝!”
“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陛下恐怕怎么了?”三位文臣好奇心快要爆炸了。
张亮嘴角一勾,不搭理他们,信步向前。
“走了走了,上朝了。”
文武百官已经各自陈列就位,在宦官的指示下排成两列鱼贯上殿。
三位老八卦也只能立刻闭嘴,低着头迅速站回自己的位置,一边跟着队伍慢腾腾往殿上挪,一边悄悄抬头剜一眼前面那“不谈还撩”的张亮,心里骂一句:
你特么是人?下面没有的家伙,怎么不和那些宦官站一排?
…………
大朝会开启,气氛肃穆。
在京官员咸集太极殿,鱼贯而入。
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前,在各自的位置坐定。
而品级低下的芝麻小官则只能远远地站在靠门口一侧,一边沐浴皇恩温暖,一边吹着西北风。
所有官员各就其位,毕恭毕敬地低着头。
按照惯例,在百官就席以后,皇帝才从殿后上前入殿。
当大领导,就是要讲求排场。
落座前须由宫女用五明扇遮住龙体,遮蔽座下官员的视线,非礼勿视。
但是在永庆大帝时期,规矩又不一样了。
皇帝陛下体恤臣下,为了不让大家久等,特恩准诸位在皇帝本人落座以后再上朝。
当然了,对于陛下的美意,能混到帝国中枢的诸君自然是不会情商低到就这么慨然受之的。
百官必须提前在外面等着,等皇帝陛下在宦官的搀扶下缓缓于龙榻落座以后,才可上殿。
这就让上朝的流程反而比以往更繁琐、更折磨人了,官员们在私底下也颇有怨言。
然而,当陛下因为身体原因,已经连续一两个月没有开朝会以后,大家又不免记挂起了这个重大的仪式。
怕他乱来,又怕他不来。
官员心中忍不住打鼓,陛下身体到底怎么样了,还掌握着大权吗?
还是说,大权已经旁落到……不是,回到了“另一位”陛下手中呢?
抑或是“殿下”?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关乎国本的问题。
尤其当北方一个和三位圣人一脉相承的强敌虎视眈眈的当口。
这将直接决定未来唐、明争霸的走向。
到底是永庆皇帝的怀柔,太上皇陛下的凌厉,还是摄政殿下的心机呢?
有一点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这个谜底,将会在此次时隔多月的盛会中揭晓——
谁主持,谁就将主导未来的朝堂。
只是在宦官宣布朝会正式开始之前,官员必须低头,不得提前一窥龙颜。
不仅仅是八卦的刘洎、张行成、高季辅三位文臣。
可以说,在场的百官、不论品秩高低,都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答案望眼欲穿。
可是,不行。
必须要忍耐,不可因好奇而铸成大错。
快了快了,快开始了……
“诸位爱卿,请平身吧。”
龙榻的方向上,传来一个温和而有些虚弱的声音。
这声音是皇帝陛下,陛下的身体和权力都一齐恢复了么……群臣心中飞速地闪过这个念头,觉得事情不过如此,一切照旧。
照旧好啊,起码稳定,你们老李家每换一次话事人,哪次不是搞得天下动荡……群臣忍不住心里吐槽,放松地抬起头。
可这一抬头,让他们都愣了愣。
龙榻上坐的是皇帝没错。
可是,在皇帝李承乾的左手边,还摆着另一张龙榻,规格略低一等。
上面坐着的,正是皇太弟李治!
这特殊的座位布局,不禁勾起了大臣们的一些回忆。
“那位殿下”监国的时候,是在去年还是前年来着?
这是让“这位殿下”,也来提前参政议政了?
然而这还没完。
在皇帝龙榻的背后,更高的地方。
还摆着另一架龙榻,坐着另一个能勾起许多人无数回忆的身影。
太上皇李世民陛下……
李承乾登基以后,老太上皇不是没有干涉过朝政,也不是没有在大朝会上坐过这个位置。
不过太上皇干政都是在“密会”这类非正式场合,而在朝会坐C位时,又都是以新年、中秋等礼仪性质的朝会为主。
李世民出席真正议事的大朝会,这还是自他退休以后头一回。
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李世民、李承乾、李治,父子兄弟三人,人人有份!
三圣临朝!
“近来,我朝有些动荡。”
李承乾陛下开口了。
虽然语气还有些虚弱,但是开门见山。
不过作为权力生物,相比台上人具体说的是什么,大臣们更注意的是台上由谁来说这些话。
大朝会由皇帝陛下来主持,就说明朝廷的权力核心——至少在明面上——仍然以皇帝为主。
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只是在陛下身边坐着的“二圣”,几乎已经在向群臣明示了——
陛下的意旨,不仅仅是他本人的意旨。
“北有大明强邻,对我虎视眈眈;西有吐蕃两面三刀,在暗中蠢蠢欲动。
“南方诸国不稳,突厥盟友疲敝。”
李承乾的声音轻弱,但带着不可置疑的坚定。
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了“大明”的地位,而非蔑称其为“伪明”或者“叛匪”之类。
不正视自己的对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骗骗兄弟可以,别把自己也给骗了。
陛下的非同寻常的遣词,以及他严肃的态度,让座下诸臣也放下了政治算计,低头认真思考起来。
陛下说的一点也不夸张,大唐真正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大唐,这回大约真的要完了……
“然而……”
李承乾话锋一转,声音变得铿锵有力: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唐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就是在这儿,在大唐本身!”
群臣顿时面有惭色,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背。
“我大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商贸繁盛,表里山河。
“外部的敌人是没法让我们亡国的。”
李承乾继续说道,眼神变得锋锐无比。
刚刚结束的中原大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强如大明,也没法在易攻难守的中原取得什么便宜。
前提是大唐内部仍然团结稳固。
“可是,当敌人在我大唐内部,就能轻易地毁了我们的江山社稷,让在座的诸位死无葬身之地!”
李承乾的话语掷地有声,让众人胆寒。
李承乾顿了顿,稍稍缓了一口气,继续道:
“而那个内部的敌人,朕见过。
“相信诸位、诸位的家人亲朋,不但也都见过,甚至还和他们有很密切的联系。”
皇帝的这一席话,让群臣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陛下说的是对面的大明安插在大唐内部的细作。
但稍一细想便知,“细作”这种战术上的问题,还不至于让陛下冒着病,在大朝会上这么郑重其事。
一定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那个敌人,就是贪得无厌、疯狂兼并土地、让百姓几无立锥之地的门阀士族!”
一言既出,振聋发聩。
即使最老成持重的几位重臣,也对皇帝陛下的话语大为震惊,睁大了眼睛不知所措。
在后排,甚至还有些官员顾不上殿上礼仪,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陛下这是吃错了什么药,为何要谋反——
若是往日,大臣们定要劝谏陛下。
陛下不可效仿伪明的逆贼叛匪,不可与“民”争利啊!
但是在今天。
当朝堂上的官员们抬起头,看见守护在李承乾身边的腹黑李治。
以及在朝堂最上方,睥睨着天下的李世民时。
他们的喉咙动了动,终究是把涌到嘴边的话给咽了下去。
因为这不是皇帝一人的主意。
这是三位圣人的共同意见。
这是三圣临朝!
(本章完)
林邑国的近况急转直下,局势日益糜烂。
因为该国的西方邻居真腊不讲武德,在他们的背后发动了无耻偷袭,一举就打进了林邑的国都林邑浦。
这不是因为真腊的部队有多厉害——他们虽然也得到了大唐的援助,但都是以廉价的刀剑为主,甲胄没有几套,战马更是一匹也没有。
而是因为林邑这个国家先天残疾,东西纵深太小,就像一条蚯蚓。
加之国王范梵志太激进,把全国军队全部堆在北方的交州前线,国都几乎不设防。
真腊人差不多一脚油门就冲进了林邑浦,向王宫发起了冲击。
然后,被挡住了。
没办法,真腊比林邑还要穷,攻城器材是不用想的,士兵战斗力也不行,大唐提供的装备更是不如大明那般质优还量大管饱。
他们根本突破不了王宫的高墙,就算有几个胆大的能爬上墙头,武器也根本破不了王宫守卫明甲的防。
战局就这么僵在了原地。
真腊人虽然不能活捉或者杀死敌方的国王,但也凭借人数优势,把王宫围得如铁桶一般,断绝了政令出入的一切通道。
对组织度尚很原始的林邑来说,和把国家首脑斩首也差不多了。
全国顿时大乱,并且迅速蔓延到了交州前线的林邑军队。
前几日还耀武扬威的占族人,士气光速崩溃。
而交州土人也同样得到了大唐支援的武器,立即对敌人发起了疯狂的反攻。
在交州土地上展开屠杀的林邑人,很快收到了反噬。
原本懒散的交州人,或为了活命,或为了复仇,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不要命地向敌阵营发起亡命冲锋。
之前,林邑抛下穷兄弟玩起了科技飞升,还可以单方面吊打其他南蛮。
而如今,交州人也得到了中原的先进铁器,大家又回到了同一个层次,战争就又回到了纯粹的绞肉战中。
交州人铆着一股劲玩儿命,而另一边,林邑人则因为王都被围而士气低迷。
胜负已分,林邑人根本维持不住战线,很快就败下阵来。
以他们的组织度,有序撤退自然是不可能的,士兵就像几万头野猪一样,漫山遍野地四散奔逃,被交州人一通乱杀。
而复仇的交州人自然也不会怀有什么仁义之心。
他们彻底杀红了眼,在真腊的配合下,一路从北杀到南,杀进了林邑国境内,反手对林邑平民展开了无差别的屠杀。
南蛮的事情一直就是如此,不是你清洗我就是我清洗你。
在一片血色之中,林邑发动的战争草草落幕。
大唐完全收复了交州,南疆也平定了下来。
…………
当南方的捷报传回长安时,已是初冬时节,天气一天天寒冷下来。
今日召开大朝会,正式开始之前,群臣一个个揣着手缩着脖子候在太极殿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张行成:“大朝会按惯例是每个月两次,怎么这次拖到今天才召开?”
刘洎:“陛下这段时间龙体欠安,所以只单独会见,不另开朝会。说起这个,今日的朝会是由陛下亲自主持吗?”
高季辅:“哪个陛下?”
刘洎:“当然是皇帝陛下,还能有哪个陛下?”
高季辅:“哦,你说陛下啊,我还以为是那‘二圣’。毕竟这段时间在立政殿会见大臣的,似乎主要是那‘二圣’为主。”
刘洎:“高县公慎言。”
高季辅:“刘相教训的是,是高某人失言了。”
大臣们最近越来越关心皇帝、皇太弟和太上皇的近况了。
虽然嘴上不说,但在私底下,他们都认真思考起了皇帝走在太上皇前面的可能性。
自从登基以来,本来就体弱多病的皇帝陛下肉眼可见地消瘦了下去。
反倒是中了风疾的太上皇陛下,在后宫的滋养下,身子骨反倒是越发硬朗起来。
当然,还有正值少年的储君,皇太弟殿下。
大唐的权力核心形成了中间细、两头粗的奇怪格局——
皇帝随时都可能崩,而太上皇和皇太弟则还康健着。
如果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真的发生,那下一任皇帝应该是谁?
是中过风的太上皇陛下退休返聘,还是尚年幼的皇太弟殿下直接接力?
这样的讨论虽然大不敬,但又是臣子们必须要在私底下事先准备的。
权力交接必须严谨,设想各种可能的意外。
不做好预案,万一真有个万一,很容易引发国家动荡,被北方某大国趁虚而入。
“你们在说什么呢?谁失言了?”
张亮凑了过来。
对这位特务头子,三位碎嘴的文臣心里膈应,装作没听见,一齐无视之。
对三张冷屁股,张亮倒也不恼,只是做出神秘兮兮的表情,压低声音悄悄说:
“我听宫中宦官传言,陛下恐怕……”
“恐怕什么?”三位老哥维持不住高冷,异口同声地问。
张亮嘴角一勾,余光瞥了瞥从大殿走出来的宦官,做出要和同僚分享秘密的样子。
就在此时,宦官已经走到了殿门口,尖着嗓子宣布道:
“上朝!”
“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陛下恐怕怎么了?”三位文臣好奇心快要爆炸了。
张亮嘴角一勾,不搭理他们,信步向前。
“走了走了,上朝了。”
文武百官已经各自陈列就位,在宦官的指示下排成两列鱼贯上殿。
三位老八卦也只能立刻闭嘴,低着头迅速站回自己的位置,一边跟着队伍慢腾腾往殿上挪,一边悄悄抬头剜一眼前面那“不谈还撩”的张亮,心里骂一句:
你特么是人?下面没有的家伙,怎么不和那些宦官站一排?
…………
大朝会开启,气氛肃穆。
在京官员咸集太极殿,鱼贯而入。
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前,在各自的位置坐定。
而品级低下的芝麻小官则只能远远地站在靠门口一侧,一边沐浴皇恩温暖,一边吹着西北风。
所有官员各就其位,毕恭毕敬地低着头。
按照惯例,在百官就席以后,皇帝才从殿后上前入殿。
当大领导,就是要讲求排场。
落座前须由宫女用五明扇遮住龙体,遮蔽座下官员的视线,非礼勿视。
但是在永庆大帝时期,规矩又不一样了。
皇帝陛下体恤臣下,为了不让大家久等,特恩准诸位在皇帝本人落座以后再上朝。
当然了,对于陛下的美意,能混到帝国中枢的诸君自然是不会情商低到就这么慨然受之的。
百官必须提前在外面等着,等皇帝陛下在宦官的搀扶下缓缓于龙榻落座以后,才可上殿。
这就让上朝的流程反而比以往更繁琐、更折磨人了,官员们在私底下也颇有怨言。
然而,当陛下因为身体原因,已经连续一两个月没有开朝会以后,大家又不免记挂起了这个重大的仪式。
怕他乱来,又怕他不来。
官员心中忍不住打鼓,陛下身体到底怎么样了,还掌握着大权吗?
还是说,大权已经旁落到……不是,回到了“另一位”陛下手中呢?
抑或是“殿下”?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关乎国本的问题。
尤其当北方一个和三位圣人一脉相承的强敌虎视眈眈的当口。
这将直接决定未来唐、明争霸的走向。
到底是永庆皇帝的怀柔,太上皇陛下的凌厉,还是摄政殿下的心机呢?
有一点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这个谜底,将会在此次时隔多月的盛会中揭晓——
谁主持,谁就将主导未来的朝堂。
只是在宦官宣布朝会正式开始之前,官员必须低头,不得提前一窥龙颜。
不仅仅是八卦的刘洎、张行成、高季辅三位文臣。
可以说,在场的百官、不论品秩高低,都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答案望眼欲穿。
可是,不行。
必须要忍耐,不可因好奇而铸成大错。
快了快了,快开始了……
“诸位爱卿,请平身吧。”
龙榻的方向上,传来一个温和而有些虚弱的声音。
这声音是皇帝陛下,陛下的身体和权力都一齐恢复了么……群臣心中飞速地闪过这个念头,觉得事情不过如此,一切照旧。
照旧好啊,起码稳定,你们老李家每换一次话事人,哪次不是搞得天下动荡……群臣忍不住心里吐槽,放松地抬起头。
可这一抬头,让他们都愣了愣。
龙榻上坐的是皇帝没错。
可是,在皇帝李承乾的左手边,还摆着另一张龙榻,规格略低一等。
上面坐着的,正是皇太弟李治!
这特殊的座位布局,不禁勾起了大臣们的一些回忆。
“那位殿下”监国的时候,是在去年还是前年来着?
这是让“这位殿下”,也来提前参政议政了?
然而这还没完。
在皇帝龙榻的背后,更高的地方。
还摆着另一架龙榻,坐着另一个能勾起许多人无数回忆的身影。
太上皇李世民陛下……
李承乾登基以后,老太上皇不是没有干涉过朝政,也不是没有在大朝会上坐过这个位置。
不过太上皇干政都是在“密会”这类非正式场合,而在朝会坐C位时,又都是以新年、中秋等礼仪性质的朝会为主。
李世民出席真正议事的大朝会,这还是自他退休以后头一回。
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李世民、李承乾、李治,父子兄弟三人,人人有份!
三圣临朝!
“近来,我朝有些动荡。”
李承乾陛下开口了。
虽然语气还有些虚弱,但是开门见山。
不过作为权力生物,相比台上人具体说的是什么,大臣们更注意的是台上由谁来说这些话。
大朝会由皇帝陛下来主持,就说明朝廷的权力核心——至少在明面上——仍然以皇帝为主。
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只是在陛下身边坐着的“二圣”,几乎已经在向群臣明示了——
陛下的意旨,不仅仅是他本人的意旨。
“北有大明强邻,对我虎视眈眈;西有吐蕃两面三刀,在暗中蠢蠢欲动。
“南方诸国不稳,突厥盟友疲敝。”
李承乾的声音轻弱,但带着不可置疑的坚定。
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了“大明”的地位,而非蔑称其为“伪明”或者“叛匪”之类。
不正视自己的对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骗骗兄弟可以,别把自己也给骗了。
陛下的非同寻常的遣词,以及他严肃的态度,让座下诸臣也放下了政治算计,低头认真思考起来。
陛下说的一点也不夸张,大唐真正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大唐,这回大约真的要完了……
“然而……”
李承乾话锋一转,声音变得铿锵有力: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唐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就是在这儿,在大唐本身!”
群臣顿时面有惭色,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背。
“我大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商贸繁盛,表里山河。
“外部的敌人是没法让我们亡国的。”
李承乾继续说道,眼神变得锋锐无比。
刚刚结束的中原大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强如大明,也没法在易攻难守的中原取得什么便宜。
前提是大唐内部仍然团结稳固。
“可是,当敌人在我大唐内部,就能轻易地毁了我们的江山社稷,让在座的诸位死无葬身之地!”
李承乾的话语掷地有声,让众人胆寒。
李承乾顿了顿,稍稍缓了一口气,继续道:
“而那个内部的敌人,朕见过。
“相信诸位、诸位的家人亲朋,不但也都见过,甚至还和他们有很密切的联系。”
皇帝的这一席话,让群臣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陛下说的是对面的大明安插在大唐内部的细作。
但稍一细想便知,“细作”这种战术上的问题,还不至于让陛下冒着病,在大朝会上这么郑重其事。
一定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那个敌人,就是贪得无厌、疯狂兼并土地、让百姓几无立锥之地的门阀士族!”
一言既出,振聋发聩。
即使最老成持重的几位重臣,也对皇帝陛下的话语大为震惊,睁大了眼睛不知所措。
在后排,甚至还有些官员顾不上殿上礼仪,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陛下这是吃错了什么药,为何要谋反——
若是往日,大臣们定要劝谏陛下。
陛下不可效仿伪明的逆贼叛匪,不可与“民”争利啊!
但是在今天。
当朝堂上的官员们抬起头,看见守护在李承乾身边的腹黑李治。
以及在朝堂最上方,睥睨着天下的李世民时。
他们的喉咙动了动,终究是把涌到嘴边的话给咽了下去。
因为这不是皇帝一人的主意。
这是三位圣人的共同意见。
这是三圣临朝!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