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廷面临内忧外患,天下危在旦夕,江山社稷有累卵之急、黎民百姓有倒悬之苦时。
“门阀士族却在地方上逍遥自在,发育得很是肥硕哪!
“均田制,乃是我朝国策。可是地方大族豪强却趁官府应对外敌、自顾不暇之机,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
“均田制,更是我朝府兵的基础。
“而那些贪婪成性、肆意妄为的门阀,甚至将手伸到了军府的土地上,以至府兵逃散!
“简直视江山社稷、大唐法度、民间疾苦、乃至自己的项上人头于无物!”
宽敞的太极殿上,回荡着李承乾愤怒的训斥声。
而皇帝陛下的最后一句话,更是饱含着浓厚的威胁意味。
群臣意识到,皇帝陛下——不,还包括太上皇陛下和储君殿下的整个大唐统治核心——这次是动真格了。
在贞观一朝,李世民陛下便已经着手在处理从东汉遗留至今的士族门阀问题了。
他命令韦挺、高士廉编纂《氏族志》,故意把世人公认的大族排在三等以后,便是出于这个目的。
除了在政治上贬低其地位,李世民还在行政上采取诸多措施,抑制兼并、收拢地方治权、加强皇权。
只不过因为当时出于王朝初期,兼并问题并不严重,加之在李世民的手腕之下,豪强大致还算老实。
所以对策并不强硬,主要还是以政治解决为主。
然而,时至今日。
当大唐和大明的斗争已经白热化,大唐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
这些不懂事的士族不但不为国分忧,甚至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疯狂挖大唐封建主义墙角,导致国力大弱、民怨沸腾!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已经不是普通的门阀士族了,必须要出重拳!
“诸位爱卿有什么……
“咳咳咳!……”
李承乾说到激动处,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陛下!”
“吾儿!”
“叫太医!”
朝堂上的诸位登时都慌了神。
李承乾咳嗽着摆了摆手:
“咳咳,不必……朕,还行……
“诸位爱卿,有什么建言,但说无妨……咳咳咳。”
瘦弱陛下这幅病殃殃的模样,让群臣心里浮现了或许不是很恰当的四个字——
我见犹怜。
人都气到了这地步,大臣们还能再说什么?
“陛下英明,应立即惩治那些吞并田亩、放贷收租的地主。”
张亮率先表态。
阿史那社尔紧跟着瓮声道:
“就该将那些唯利是图之徒剥皮实草!”
说着,他还紧了紧拳头,仿佛在演练剥皮实草的动作要领。
李承乾的咳嗽舒缓了一些,微微点头道:
“勋国公、毕国公所言字字珠玑,深得朕心。赏钱百贯,绸百匹。”
好一个“字字珠玑”。
那两条皇权的走狗只是表了个态,什么具体方针意见都没有说,就得到了如此深厚的褒奖。
在座的千年老狐狸们一眼就看穿了,张亮和阿史那社尔就是陛下在朝堂上安排的“托儿”。
一个是出身贫寒的瓦岗寨,一个是毫无根基的突厥族,两人都和什么“士族门阀”扯不上一文钱关系,简直是当托的最优质人选。
但是大臣们就算看穿了皇权的小动作,又能如何了?
陛下都快被糜烂的现状气死了。
你猜猜在陛下把自己气死以前,会不会先送几个人上路陪一程?
在皇室忠犬之外品秩和实权最高的大臣、黄门侍郎刘洎略一迟疑,同样启奏道:
“陛下英明,二位国公说得对。
“耕者有其田乃是圣朝的祖训,土地兼并是该抑制了。”
虽然他起的调比前面两个托低了些,不涉及对封建大地主们的物理批判。
但是身为中立派,他也算是及时表忠心了。
这同样也和他的出身有关,老刘当年在南方军阀萧铣手下当差,出身同样高不到哪里去,充其量只是一个“中产”的寒族而已。
不过他的表态仍然起到了示范作用。
紧接着,真正的豪族、国舅的舅舅、出身渤海高氏的高士廉也立即附和道:
“刘侍郎所言极是。”
而他的态度又带动了同族的高季辅,共同表态应该抑制豪强,从我做起。
就这样,从托儿到路人、从寒族到士族、从皇亲国戚到一般大臣,朝廷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抑制兼并。
诚然,这些大臣不乏本身就出身高第,族人、甚至自己在那里搞兼并的也不少。
但是在唐朝初年,社会风气还是积极向上的。
开国皇帝还在,仍然镇得住场子。而百官也还怀揣着理想,并不是只顾小家、全然不顾大家的自私自利之徒。
他们还是愿意刀口向内,做出改变的。
更何况,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邻居——大明,在那儿瞪着。
不但这个气势汹汹的强邻给他们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压力,逼迫他们变革。
同时也在客观上给他们打了个样。
要想强国,照着做就行了。
否则,就等着国破家亡吧!
土地兼并,任何时候都要抑制,不抑制不行。
你们想想,你带着士兵出了城,正在和从东北南下的蛮子死磕。
突然!后方的老百姓造反了,甚至把你老巢都给掏了,把你吊到老歪脖子树上,让东北老铁顺利入关吞并天下。
这样的剧本,可一点也不好笑啊!
所以,大家还是愿意让渡自己的一些利益,以保护国家的稳定存续的。
不似某些王朝,即使天下已经摇摇欲坠了,下面的人还在疯狂捞钱,直至被新统治者一网打尽。
你说对吧,带明。
…………
很快,平抑土地兼并的政策很快在朝堂上公布了。
内容包括重新统计全国人口和耕地、将佃户的人头税转嫁到地主头上、对每户超过均田制配额的土地征收地税、赎买土地分给农民、开垦荒地等。
算是以经济手段、间接提高地主兼并土地成本的折中方案。
和北边邻居那连根拔起的做法相比,那可太不极端了。
这也是老李一家三口能做到的极限。
毕竟唐朝仍然是古典王朝,很多士族本身就是大唐建立的原始股东。
他们是看在李二的面子上忍痛让利,如果切得太狠,引起他们的反弹作起妖来,那大家伙都没得好过。
“如此这般,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脸色也终于红润了一些。
“劳烦卿等照此办理。刘侍郎。”
刘洎起身:
“臣在。”
李承乾吩咐道:
“杨师道叛逃后,中书令空缺。由你暂代其职,主持此事。左仆射阿史那社尔为你的辅助。
“此此减地征税的大计,事关社稷延续。朕,可以放心交给你吗?”
统领尚书省和中书省,那岂不是在三人之下,万人之上……刘洎的心脏扑扑直跳。
虽然减低征税动了一大批人的蛋糕,毫无疑问会得罪很多人。
但是,为了这一生中最光宗耀祖的时刻……
得罪人就得罪人了!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拱手再拜:
“臣,领旨。”
…………
大唐传来噩耗。
“什么?他们也玩土地改革了?”
三圣临朝的那次大朝会后不久,李明差不多第一时间就拿到了消息。
这事儿太大了,来俊臣差不多把库存的飞行信使全放了出去,搞了一次饱和式情报传递,务求平州那边儿尽早收到消息。
几天以后,李明的桌案上就收到了雪片般的密报,以及一坨坨鸟屎。
“转嫁人头税,收土地税,赎买……啧,还挺有模有样的。”
李明仔仔细细地把条款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对承乾老哥给出的方案给予肯定。
从李世民的氏族志,到李明的均田地,再到李承乾。
看来,打压士族是老李家一脉相承的战略了。
虽然李承乾的革命不够彻底,但是其对策也不乏有效,而且还不失平稳。
就温和改良派来说,大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不是谁都能像李明这样,把一切推倒重来,玩掘地三尺的大革命的。
“甚至还动用了“税收”这种典型的宏观调控手段,用凯恩斯的大手把土地塞到农民手里……
“大唐的官员们,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嘛。”
李明喃喃道。
他分明在对面的这一套组合拳里,看见了熟悉的影子。
“对黎民百姓,此举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刘洎也是有能之人,阿史那社尔则至刚至忠。二人合作,应能担此重任。”
房玄龄捋着山羊胡子。
长孙无忌忍不住怼道:
“敌人越强,对我们就越不利。不知房相为何要说风凉话。”
房玄龄呷一口茶,哼道:
“小气。”
你丫说什么……长孙无忌嘴角一抽,不与这老小子计较。
李明出来打圆场道:
“国舅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我们的战略是给大唐施加极限压力,让其内部崩溃。
“可惜,大唐经过这轮自我革新,恐怕还能再多撑一段时间。不过——”
他话锋一转:
“房相所言也有道理,士族门阀是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我的皇兄能主动刺破这个泡泡,对我将来统一全国以后的治理,也是大有裨益的。”
给两边都摸摸头,听着就很舒服。
把两个不对付的人放在一起当宰相,让他们不得串通一气,发生矛盾只能寻求皇帝的调停,这本身是李明加强自己皇权的安排。
而这段时间的磨合下来以后,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惊讶地发现,李明陛下端平的工夫是越来越熟练了。
不过,李明的这番话倒也不全是在端水。
长安的改革方案既能解决问题又不会引起大的反弹,短期之内肯定是有助于大唐巩固政权、而不利于大明南下鲸吞的。
但是长远来看,如果李承乾此举能削弱门阀士族的力量,那么李明在统一全国以后,推行更激进的土地政策所遇到的阻力就会明显减弱了。
毕竟现在才是唐初,不是唐末,人口还在恢复之中,四海有闲田。
离门阀士族把自己玩死,还得再等个几百年。
换句话说,天下百姓对于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洗并没有形成共识,觉得李明的政策有些太极端的大有人在。
而有了李承乾的铺垫,待李明取得天下以后,他再有所动作就能顺利很多。
嗯,前提是他能取得天下。
“嘶……可是这事儿是放在大朝会里讨论的吗……”
作为长期居于文官之首的长孙无忌,觉得大唐出台政策的方式透着奇怪。
经他这么一提醒,房玄龄也察觉了不对劲。
“是啊。可是根据来俊臣提供的情报,此事的主管刘洎,似乎对自己担任这一职责也是十分的惊讶。
“这就很不寻常。”
李明眉头一挑,抱起胳膊打起了肚皮官司。
经常当皇帝的人都知道,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大朝会这种场合,参加的人数众多,只能用来发布政令,一般不是讨论政事的场合。
因为人多嘴杂,讨论不出个什么花头,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至于该发布什么样的命令,皇帝一般在朝前就已经和心腹大臣们商议定了。
可是,从刘洎和其他大臣的反应来看,君臣之间似乎并没有事先在私底下进行过讨论,便当场发布了一系列复杂的、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政令。
就决策流程来说,这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或许,他们是对过口径的,只是刘洎的层次还不够高,参与不到其中的讨论,乖乖听令就行了。”
李明幽幽道。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互视一眼。
“此话怎讲?请陛下解惑。”
李明伸出三根手指。
“皇帝李承乾,太上皇李世民,皇储李治。
“这三个人商议一致的决策,还需要听取其他大臣的意见吗?”
两人不约而同地摇头:
“没有。”
因为李承乾身体的特殊状况,给了另二位圣人干涉……不,“辅助”朝政的机会。
而又因为李承乾的性格,又导致这三人组的关系还挺和谐,还真能发挥各自的所长——
日常政务由能力相对平庸的李承乾处理,外事不决问李世民,内事不决问李治;压服臣下找李世民,阴谋诡计找李治。
歪日,简直是大唐的完全体啊!
(本章完)
“门阀士族却在地方上逍遥自在,发育得很是肥硕哪!
“均田制,乃是我朝国策。可是地方大族豪强却趁官府应对外敌、自顾不暇之机,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
“均田制,更是我朝府兵的基础。
“而那些贪婪成性、肆意妄为的门阀,甚至将手伸到了军府的土地上,以至府兵逃散!
“简直视江山社稷、大唐法度、民间疾苦、乃至自己的项上人头于无物!”
宽敞的太极殿上,回荡着李承乾愤怒的训斥声。
而皇帝陛下的最后一句话,更是饱含着浓厚的威胁意味。
群臣意识到,皇帝陛下——不,还包括太上皇陛下和储君殿下的整个大唐统治核心——这次是动真格了。
在贞观一朝,李世民陛下便已经着手在处理从东汉遗留至今的士族门阀问题了。
他命令韦挺、高士廉编纂《氏族志》,故意把世人公认的大族排在三等以后,便是出于这个目的。
除了在政治上贬低其地位,李世民还在行政上采取诸多措施,抑制兼并、收拢地方治权、加强皇权。
只不过因为当时出于王朝初期,兼并问题并不严重,加之在李世民的手腕之下,豪强大致还算老实。
所以对策并不强硬,主要还是以政治解决为主。
然而,时至今日。
当大唐和大明的斗争已经白热化,大唐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
这些不懂事的士族不但不为国分忧,甚至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疯狂挖大唐封建主义墙角,导致国力大弱、民怨沸腾!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已经不是普通的门阀士族了,必须要出重拳!
“诸位爱卿有什么……
“咳咳咳!……”
李承乾说到激动处,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陛下!”
“吾儿!”
“叫太医!”
朝堂上的诸位登时都慌了神。
李承乾咳嗽着摆了摆手:
“咳咳,不必……朕,还行……
“诸位爱卿,有什么建言,但说无妨……咳咳咳。”
瘦弱陛下这幅病殃殃的模样,让群臣心里浮现了或许不是很恰当的四个字——
我见犹怜。
人都气到了这地步,大臣们还能再说什么?
“陛下英明,应立即惩治那些吞并田亩、放贷收租的地主。”
张亮率先表态。
阿史那社尔紧跟着瓮声道:
“就该将那些唯利是图之徒剥皮实草!”
说着,他还紧了紧拳头,仿佛在演练剥皮实草的动作要领。
李承乾的咳嗽舒缓了一些,微微点头道:
“勋国公、毕国公所言字字珠玑,深得朕心。赏钱百贯,绸百匹。”
好一个“字字珠玑”。
那两条皇权的走狗只是表了个态,什么具体方针意见都没有说,就得到了如此深厚的褒奖。
在座的千年老狐狸们一眼就看穿了,张亮和阿史那社尔就是陛下在朝堂上安排的“托儿”。
一个是出身贫寒的瓦岗寨,一个是毫无根基的突厥族,两人都和什么“士族门阀”扯不上一文钱关系,简直是当托的最优质人选。
但是大臣们就算看穿了皇权的小动作,又能如何了?
陛下都快被糜烂的现状气死了。
你猜猜在陛下把自己气死以前,会不会先送几个人上路陪一程?
在皇室忠犬之外品秩和实权最高的大臣、黄门侍郎刘洎略一迟疑,同样启奏道:
“陛下英明,二位国公说得对。
“耕者有其田乃是圣朝的祖训,土地兼并是该抑制了。”
虽然他起的调比前面两个托低了些,不涉及对封建大地主们的物理批判。
但是身为中立派,他也算是及时表忠心了。
这同样也和他的出身有关,老刘当年在南方军阀萧铣手下当差,出身同样高不到哪里去,充其量只是一个“中产”的寒族而已。
不过他的表态仍然起到了示范作用。
紧接着,真正的豪族、国舅的舅舅、出身渤海高氏的高士廉也立即附和道:
“刘侍郎所言极是。”
而他的态度又带动了同族的高季辅,共同表态应该抑制豪强,从我做起。
就这样,从托儿到路人、从寒族到士族、从皇亲国戚到一般大臣,朝廷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抑制兼并。
诚然,这些大臣不乏本身就出身高第,族人、甚至自己在那里搞兼并的也不少。
但是在唐朝初年,社会风气还是积极向上的。
开国皇帝还在,仍然镇得住场子。而百官也还怀揣着理想,并不是只顾小家、全然不顾大家的自私自利之徒。
他们还是愿意刀口向内,做出改变的。
更何况,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邻居——大明,在那儿瞪着。
不但这个气势汹汹的强邻给他们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压力,逼迫他们变革。
同时也在客观上给他们打了个样。
要想强国,照着做就行了。
否则,就等着国破家亡吧!
土地兼并,任何时候都要抑制,不抑制不行。
你们想想,你带着士兵出了城,正在和从东北南下的蛮子死磕。
突然!后方的老百姓造反了,甚至把你老巢都给掏了,把你吊到老歪脖子树上,让东北老铁顺利入关吞并天下。
这样的剧本,可一点也不好笑啊!
所以,大家还是愿意让渡自己的一些利益,以保护国家的稳定存续的。
不似某些王朝,即使天下已经摇摇欲坠了,下面的人还在疯狂捞钱,直至被新统治者一网打尽。
你说对吧,带明。
…………
很快,平抑土地兼并的政策很快在朝堂上公布了。
内容包括重新统计全国人口和耕地、将佃户的人头税转嫁到地主头上、对每户超过均田制配额的土地征收地税、赎买土地分给农民、开垦荒地等。
算是以经济手段、间接提高地主兼并土地成本的折中方案。
和北边邻居那连根拔起的做法相比,那可太不极端了。
这也是老李一家三口能做到的极限。
毕竟唐朝仍然是古典王朝,很多士族本身就是大唐建立的原始股东。
他们是看在李二的面子上忍痛让利,如果切得太狠,引起他们的反弹作起妖来,那大家伙都没得好过。
“如此这般,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脸色也终于红润了一些。
“劳烦卿等照此办理。刘侍郎。”
刘洎起身:
“臣在。”
李承乾吩咐道:
“杨师道叛逃后,中书令空缺。由你暂代其职,主持此事。左仆射阿史那社尔为你的辅助。
“此此减地征税的大计,事关社稷延续。朕,可以放心交给你吗?”
统领尚书省和中书省,那岂不是在三人之下,万人之上……刘洎的心脏扑扑直跳。
虽然减低征税动了一大批人的蛋糕,毫无疑问会得罪很多人。
但是,为了这一生中最光宗耀祖的时刻……
得罪人就得罪人了!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拱手再拜:
“臣,领旨。”
…………
大唐传来噩耗。
“什么?他们也玩土地改革了?”
三圣临朝的那次大朝会后不久,李明差不多第一时间就拿到了消息。
这事儿太大了,来俊臣差不多把库存的飞行信使全放了出去,搞了一次饱和式情报传递,务求平州那边儿尽早收到消息。
几天以后,李明的桌案上就收到了雪片般的密报,以及一坨坨鸟屎。
“转嫁人头税,收土地税,赎买……啧,还挺有模有样的。”
李明仔仔细细地把条款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对承乾老哥给出的方案给予肯定。
从李世民的氏族志,到李明的均田地,再到李承乾。
看来,打压士族是老李家一脉相承的战略了。
虽然李承乾的革命不够彻底,但是其对策也不乏有效,而且还不失平稳。
就温和改良派来说,大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不是谁都能像李明这样,把一切推倒重来,玩掘地三尺的大革命的。
“甚至还动用了“税收”这种典型的宏观调控手段,用凯恩斯的大手把土地塞到农民手里……
“大唐的官员们,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嘛。”
李明喃喃道。
他分明在对面的这一套组合拳里,看见了熟悉的影子。
“对黎民百姓,此举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刘洎也是有能之人,阿史那社尔则至刚至忠。二人合作,应能担此重任。”
房玄龄捋着山羊胡子。
长孙无忌忍不住怼道:
“敌人越强,对我们就越不利。不知房相为何要说风凉话。”
房玄龄呷一口茶,哼道:
“小气。”
你丫说什么……长孙无忌嘴角一抽,不与这老小子计较。
李明出来打圆场道:
“国舅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我们的战略是给大唐施加极限压力,让其内部崩溃。
“可惜,大唐经过这轮自我革新,恐怕还能再多撑一段时间。不过——”
他话锋一转:
“房相所言也有道理,士族门阀是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我的皇兄能主动刺破这个泡泡,对我将来统一全国以后的治理,也是大有裨益的。”
给两边都摸摸头,听着就很舒服。
把两个不对付的人放在一起当宰相,让他们不得串通一气,发生矛盾只能寻求皇帝的调停,这本身是李明加强自己皇权的安排。
而这段时间的磨合下来以后,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惊讶地发现,李明陛下端平的工夫是越来越熟练了。
不过,李明的这番话倒也不全是在端水。
长安的改革方案既能解决问题又不会引起大的反弹,短期之内肯定是有助于大唐巩固政权、而不利于大明南下鲸吞的。
但是长远来看,如果李承乾此举能削弱门阀士族的力量,那么李明在统一全国以后,推行更激进的土地政策所遇到的阻力就会明显减弱了。
毕竟现在才是唐初,不是唐末,人口还在恢复之中,四海有闲田。
离门阀士族把自己玩死,还得再等个几百年。
换句话说,天下百姓对于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洗并没有形成共识,觉得李明的政策有些太极端的大有人在。
而有了李承乾的铺垫,待李明取得天下以后,他再有所动作就能顺利很多。
嗯,前提是他能取得天下。
“嘶……可是这事儿是放在大朝会里讨论的吗……”
作为长期居于文官之首的长孙无忌,觉得大唐出台政策的方式透着奇怪。
经他这么一提醒,房玄龄也察觉了不对劲。
“是啊。可是根据来俊臣提供的情报,此事的主管刘洎,似乎对自己担任这一职责也是十分的惊讶。
“这就很不寻常。”
李明眉头一挑,抱起胳膊打起了肚皮官司。
经常当皇帝的人都知道,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大朝会这种场合,参加的人数众多,只能用来发布政令,一般不是讨论政事的场合。
因为人多嘴杂,讨论不出个什么花头,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至于该发布什么样的命令,皇帝一般在朝前就已经和心腹大臣们商议定了。
可是,从刘洎和其他大臣的反应来看,君臣之间似乎并没有事先在私底下进行过讨论,便当场发布了一系列复杂的、甚至可能动摇国本的政令。
就决策流程来说,这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或许,他们是对过口径的,只是刘洎的层次还不够高,参与不到其中的讨论,乖乖听令就行了。”
李明幽幽道。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互视一眼。
“此话怎讲?请陛下解惑。”
李明伸出三根手指。
“皇帝李承乾,太上皇李世民,皇储李治。
“这三个人商议一致的决策,还需要听取其他大臣的意见吗?”
两人不约而同地摇头:
“没有。”
因为李承乾身体的特殊状况,给了另二位圣人干涉……不,“辅助”朝政的机会。
而又因为李承乾的性格,又导致这三人组的关系还挺和谐,还真能发挥各自的所长——
日常政务由能力相对平庸的李承乾处理,外事不决问李世民,内事不决问李治;压服臣下找李世民,阴谋诡计找李治。
歪日,简直是大唐的完全体啊!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最新章节,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