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分,曦光洒落,国子监中有翠柳拂动,发出沙沙的声音,愈发衬的场中安静如素。
王艮掷地有声的质问,没人回答,因为王艮是这样地位最高的人,那些胡搅蛮缠的无理之语,不能在王艮面前胡说。
那些话,上不得台面。
就在这般僵持之中,王艮正要继续质问,有急促的脚步声从围着的人群外传来,伴随着一道高声的大喝之声。
向声音来处看去,是国子监祭酒等人匆匆赶来,在国子监中发生这等重大且有政治隐喻的事件,他们脸色都有些难看。
围在外边的学子让开通道,让祭酒等国子监官员走进来,一行人径直往王艮身前而去,王艮身后那些寒门子弟眼神中皆带着希冀之色。
王艮一见国子监祭酒到了,也不再盯着那些教习,转而讥讽道:“国子监,为国储才的国朝重地,竟然藏污纳垢,有这些毫无德行的教习,真是好的很呐,赵祭酒,这就是你掌管下的国子监?”
“王侍郎言重了。”国子监祭酒虽然远不如王艮官职高、权力大,但官场上,很多时候本就不以官位高低而比,他是国子监祭酒,在士林中有极高的威望,自然不惧王艮,立刻针锋相对回呛道:“这里是国子监,自然有监规处置这些学子,王侍郎似乎有些越俎代庖了。”
“好一个越俎代庖。”王艮漠然问道,“却不知赵祭酒准备如何处置这些学子?”
赵祭酒昂然道:“这些学子公然在国子监中焚烧圣人经典书籍,可谓对圣道毫无敬畏之心,实在是罪大恶极,应当夺去功名治罪!
打入无间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话音刚落,那些寒门子弟便脸色大变,为首的林胜双先是一惊,而后又是一怒,眼中顿时有了煞气升起,死死盯着祭酒赵世。
其余置身事外的士子打了个寒战,有些惊骇的望向祭酒赵世。
若说夺去秀才功名还不算什么,至少还有希望重新考,那治罪可就干系大了,有案底在身,后代不能参考科举,可以说直接断掉了家族未来的希望。
甚至断掉了后代为祖先昭雪翻身的希望。
赵世这是要杀鸡儆猴,以强硬的手段镇压林胜双等人的反抗,这件事发生在国子监中,他拥有最大的权限。
“好好好。”王艮怒极反笑,“赵祭酒真是好大的官威,一句话就要定学子生死。
本来还有些话想说,如今看来本官和你们这些人又有什么可值得谈的,这就写奏章呈递到圣上御前,看看圣上以及朝廷如何看待这件事!”
国子监祭酒脸色很难看道:“王侍郎,这不过是件学子闹出来的小事,没必要呈递到御前吧?
王侍郎添为南京礼部左侍郎,代管礼部事务以及整个南方诸省的学道事务,在任上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难道就不怕被朝廷怪罪吗?
一旦朝廷怪罪下来,王侍郎想要高升尚书的想法,可就不可能了。
今日先将这些学子拿下治罪,对你我都好。”
国子监祭酒赵世带着隐隐威胁,他之所以敢和王艮硬顶着,就是因为这件事若是真的捅到上面,王艮是脱不了干系的。
围在王艮、祭酒外的学子们神情随着双方的言语一变又一变,此时都大致听出来了,国子监祭酒是打定注意要治罪这些焚书的士子,而礼部左侍郎王艮则是要死保这些士子,甚至不惜闹到御前。
还有些聪明人从中看到了真相,祭酒的目的是掩盖国子监这件事,在他任上出了这么大的纰漏,一旦闹大他难辞其咎。
“可笑!”王艮讥讽呵斥道:“一旦有事,便瞒报朝廷,这既是赵祭酒的为官之道吗?
可惜这不是本侍郎的作风,这件事我是一定要上报朝廷的,干系着百多个士子,乃至于南方诸省千千万寒门士子的大事,我又怎么压在这里,任由你作威作福!
赵世,你就等着朝廷的文书下来吧。”
王艮怎么会听不懂赵世话中的意思,可惜赵世终究眼界太浅,固然这件事报到上面,他这个礼部左侍郎要负领导责任。
可这件事经由他上报,以及寒门士子所针对的不是他,他最多三年之内不能晋升,三年之后,李显穆甚至可能会高升吏部尚书,朝中有人好做官,他迟早还能升上去。
“焚书断理”这件事一旦捅到上面,甚至风行于整个大明,必将重重打击理学,以及心学一直以来在推动的“寒门法令”之事,将大大提高通过率。
孰轻孰重,王艮再清楚不过。
为了完成大业,区区他一个人暂时的福祸,又算得上什么?
国子监祭酒赵世以为王艮会顾忌自己的官位,可他错了,王艮固然在意官位,可亦有长远的眼光,这件事他是一定会闹大的。
“王艮!你疯了吗?这件事真的捅出去,一大批人都要受到牵连,甚至包括你曾经任职学道时的下属,就为了这些出身低贱的贱民吗?就为了这些一辈子都考不中的废物,我就不明白,这些人又有什么值得你帮的,他们甚至连培养的价值都没有!”
这次赵世是真的有些慌了,事情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他不明白王艮为什么一定要和他拼个死活,甚至冒着得罪那么多人的风险,去做这件事。
若林胜双等人真的有惊世的才华倒也罢了,可以收为弟子,日后传承衣钵,可这些人明明就很普通,中举都没戏!
王艮只觉和赵世说话,简直是同夏虫语冰,没再搭理赵世,转而和林胜双等寒门士子温声道:“你们放心吧,有我在江南一日,就不会让赵世这等人把你们怎么样,你们要相信守正公,相信朝廷,相信圣上,一定会给你们公正的结局。
大明的朗朗乾坤,不会被赵世这种乌云所掩盖。”
直到现在,林胜双等士子才突然觉得恢复了些气力,仿佛有股由心而生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林胜双等人又扫视过赵世,眼中的煞气渐渐消散,杀意也缓缓散去。
大多数人都没想过,林胜双他们敢做出焚书这种事,很明显精神状态就已经不对了,若非王艮来的及时,今日的国子监中,必然会发生流血事件。
赵世脸上已经毫无血色,他几乎能够预料到自己的下场,怕是要被贬到荒郊野岭去了,除非朝廷之上,有人保他。
这般想着,他直直盯着那已经烧成灰的书籍,突然眼中一亮,如今朝廷上,心理之争愈演愈烈,其中闹得最厉害的就是户部尚书李显穆和吏部尚书蹇义,双方已经数次争锋。
若是涉及寒门子弟之事,蹇义可能不会插手,但林胜双这些人,在诉求寒门的同时,也将这件事归结于理学之上,焚毁了理学的经典书籍四书章句集注。
这件事一旦传到朝廷上,蹇义纵然再不想参与寒门法令之事,也不得不下场了。
赵世越想越觉得可行,就连灰败的脸色都染上了几分光彩。
王艮如何猜不出他在想什么,只在心中冷笑,若非蹇义是太子党的一员大将,顾忌太子的看法,早就着手对付蹇义了。
这般想着,他也不在国子监中浪费时间,带着林胜双等人离开国子监,准备将这件事上奏朝廷,以及派人快马加鞭将这件事汇报给李显穆。
……
京城。
李显穆比皇宫更快收到了王艮的来信,他只粗略一看,就兴奋的站起身来,不住在堂中踱步,当真是瞌睡了来枕头、生病了来神药,这件事堪称是永乐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士林政治事件之一。
能够和这件事相比的,大约只有哭庙案等少数几个事件。
现在就等皇帝召见商议此事了。
李显穆重新坐下,平复着自己的心情,思索着到时候该怎么一击必杀,彻底将寒门法令这件事定下来,以及思索反对派可能会将水搅浑到什么方向。
大约在李显穆收到信的第二天下午,来自南京礼部左侍郎的奏章进了通政司,通政使粗略一看就惊的立刻往皇宫中赶,群体性的士子暴动事件,没人敢把这种事拦着不让皇帝知道。
毕竟谁不知道王艮的师弟是李显穆,那是可以直达天听的存在,甚至可能李显穆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也说不定。
通政使进宫时,回想起奏章中的事儿,都忍不住胆寒,他如今算是朝中少数的中立派,在心理之争和寒门法令事情上,都是中立,可正因旁观者清,他却能从这份奏章中看到一些额外的东西。
“理学的巨头们如果再抵制寒门法令,就是彻底将所有的寒门子弟推向心学,千千万的寒门子弟如果全部转投心学的话,那心学将会补上最后一块短板,在广大的村镇中都有无数诵读《传世录》的学子了。”
王艮给李显穆写信,赵世等人自然也会给京城中的大佬们写信,讲述发生在国子监中的情况,几乎所有人都是又惊又怒。
可来不及让他们多加思考,在奏章送进宫仅仅不到半个时辰,宫中就传出了旨意,传召朝臣中四品以上文官进宫商议政事!
王艮掷地有声的质问,没人回答,因为王艮是这样地位最高的人,那些胡搅蛮缠的无理之语,不能在王艮面前胡说。
那些话,上不得台面。
就在这般僵持之中,王艮正要继续质问,有急促的脚步声从围着的人群外传来,伴随着一道高声的大喝之声。
向声音来处看去,是国子监祭酒等人匆匆赶来,在国子监中发生这等重大且有政治隐喻的事件,他们脸色都有些难看。
围在外边的学子让开通道,让祭酒等国子监官员走进来,一行人径直往王艮身前而去,王艮身后那些寒门子弟眼神中皆带着希冀之色。
王艮一见国子监祭酒到了,也不再盯着那些教习,转而讥讽道:“国子监,为国储才的国朝重地,竟然藏污纳垢,有这些毫无德行的教习,真是好的很呐,赵祭酒,这就是你掌管下的国子监?”
“王侍郎言重了。”国子监祭酒虽然远不如王艮官职高、权力大,但官场上,很多时候本就不以官位高低而比,他是国子监祭酒,在士林中有极高的威望,自然不惧王艮,立刻针锋相对回呛道:“这里是国子监,自然有监规处置这些学子,王侍郎似乎有些越俎代庖了。”
“好一个越俎代庖。”王艮漠然问道,“却不知赵祭酒准备如何处置这些学子?”
赵祭酒昂然道:“这些学子公然在国子监中焚烧圣人经典书籍,可谓对圣道毫无敬畏之心,实在是罪大恶极,应当夺去功名治罪!
打入无间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话音刚落,那些寒门子弟便脸色大变,为首的林胜双先是一惊,而后又是一怒,眼中顿时有了煞气升起,死死盯着祭酒赵世。
其余置身事外的士子打了个寒战,有些惊骇的望向祭酒赵世。
若说夺去秀才功名还不算什么,至少还有希望重新考,那治罪可就干系大了,有案底在身,后代不能参考科举,可以说直接断掉了家族未来的希望。
甚至断掉了后代为祖先昭雪翻身的希望。
赵世这是要杀鸡儆猴,以强硬的手段镇压林胜双等人的反抗,这件事发生在国子监中,他拥有最大的权限。
“好好好。”王艮怒极反笑,“赵祭酒真是好大的官威,一句话就要定学子生死。
本来还有些话想说,如今看来本官和你们这些人又有什么可值得谈的,这就写奏章呈递到圣上御前,看看圣上以及朝廷如何看待这件事!”
国子监祭酒脸色很难看道:“王侍郎,这不过是件学子闹出来的小事,没必要呈递到御前吧?
王侍郎添为南京礼部左侍郎,代管礼部事务以及整个南方诸省的学道事务,在任上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难道就不怕被朝廷怪罪吗?
一旦朝廷怪罪下来,王侍郎想要高升尚书的想法,可就不可能了。
今日先将这些学子拿下治罪,对你我都好。”
国子监祭酒赵世带着隐隐威胁,他之所以敢和王艮硬顶着,就是因为这件事若是真的捅到上面,王艮是脱不了干系的。
围在王艮、祭酒外的学子们神情随着双方的言语一变又一变,此时都大致听出来了,国子监祭酒是打定注意要治罪这些焚书的士子,而礼部左侍郎王艮则是要死保这些士子,甚至不惜闹到御前。
还有些聪明人从中看到了真相,祭酒的目的是掩盖国子监这件事,在他任上出了这么大的纰漏,一旦闹大他难辞其咎。
“可笑!”王艮讥讽呵斥道:“一旦有事,便瞒报朝廷,这既是赵祭酒的为官之道吗?
可惜这不是本侍郎的作风,这件事我是一定要上报朝廷的,干系着百多个士子,乃至于南方诸省千千万寒门士子的大事,我又怎么压在这里,任由你作威作福!
赵世,你就等着朝廷的文书下来吧。”
王艮怎么会听不懂赵世话中的意思,可惜赵世终究眼界太浅,固然这件事报到上面,他这个礼部左侍郎要负领导责任。
可这件事经由他上报,以及寒门士子所针对的不是他,他最多三年之内不能晋升,三年之后,李显穆甚至可能会高升吏部尚书,朝中有人好做官,他迟早还能升上去。
“焚书断理”这件事一旦捅到上面,甚至风行于整个大明,必将重重打击理学,以及心学一直以来在推动的“寒门法令”之事,将大大提高通过率。
孰轻孰重,王艮再清楚不过。
为了完成大业,区区他一个人暂时的福祸,又算得上什么?
国子监祭酒赵世以为王艮会顾忌自己的官位,可他错了,王艮固然在意官位,可亦有长远的眼光,这件事他是一定会闹大的。
“王艮!你疯了吗?这件事真的捅出去,一大批人都要受到牵连,甚至包括你曾经任职学道时的下属,就为了这些出身低贱的贱民吗?就为了这些一辈子都考不中的废物,我就不明白,这些人又有什么值得你帮的,他们甚至连培养的价值都没有!”
这次赵世是真的有些慌了,事情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他不明白王艮为什么一定要和他拼个死活,甚至冒着得罪那么多人的风险,去做这件事。
若林胜双等人真的有惊世的才华倒也罢了,可以收为弟子,日后传承衣钵,可这些人明明就很普通,中举都没戏!
王艮只觉和赵世说话,简直是同夏虫语冰,没再搭理赵世,转而和林胜双等寒门士子温声道:“你们放心吧,有我在江南一日,就不会让赵世这等人把你们怎么样,你们要相信守正公,相信朝廷,相信圣上,一定会给你们公正的结局。
大明的朗朗乾坤,不会被赵世这种乌云所掩盖。”
直到现在,林胜双等士子才突然觉得恢复了些气力,仿佛有股由心而生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林胜双等人又扫视过赵世,眼中的煞气渐渐消散,杀意也缓缓散去。
大多数人都没想过,林胜双他们敢做出焚书这种事,很明显精神状态就已经不对了,若非王艮来的及时,今日的国子监中,必然会发生流血事件。
赵世脸上已经毫无血色,他几乎能够预料到自己的下场,怕是要被贬到荒郊野岭去了,除非朝廷之上,有人保他。
这般想着,他直直盯着那已经烧成灰的书籍,突然眼中一亮,如今朝廷上,心理之争愈演愈烈,其中闹得最厉害的就是户部尚书李显穆和吏部尚书蹇义,双方已经数次争锋。
若是涉及寒门子弟之事,蹇义可能不会插手,但林胜双这些人,在诉求寒门的同时,也将这件事归结于理学之上,焚毁了理学的经典书籍四书章句集注。
这件事一旦传到朝廷上,蹇义纵然再不想参与寒门法令之事,也不得不下场了。
赵世越想越觉得可行,就连灰败的脸色都染上了几分光彩。
王艮如何猜不出他在想什么,只在心中冷笑,若非蹇义是太子党的一员大将,顾忌太子的看法,早就着手对付蹇义了。
这般想着,他也不在国子监中浪费时间,带着林胜双等人离开国子监,准备将这件事上奏朝廷,以及派人快马加鞭将这件事汇报给李显穆。
……
京城。
李显穆比皇宫更快收到了王艮的来信,他只粗略一看,就兴奋的站起身来,不住在堂中踱步,当真是瞌睡了来枕头、生病了来神药,这件事堪称是永乐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士林政治事件之一。
能够和这件事相比的,大约只有哭庙案等少数几个事件。
现在就等皇帝召见商议此事了。
李显穆重新坐下,平复着自己的心情,思索着到时候该怎么一击必杀,彻底将寒门法令这件事定下来,以及思索反对派可能会将水搅浑到什么方向。
大约在李显穆收到信的第二天下午,来自南京礼部左侍郎的奏章进了通政司,通政使粗略一看就惊的立刻往皇宫中赶,群体性的士子暴动事件,没人敢把这种事拦着不让皇帝知道。
毕竟谁不知道王艮的师弟是李显穆,那是可以直达天听的存在,甚至可能李显穆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也说不定。
通政使进宫时,回想起奏章中的事儿,都忍不住胆寒,他如今算是朝中少数的中立派,在心理之争和寒门法令事情上,都是中立,可正因旁观者清,他却能从这份奏章中看到一些额外的东西。
“理学的巨头们如果再抵制寒门法令,就是彻底将所有的寒门子弟推向心学,千千万的寒门子弟如果全部转投心学的话,那心学将会补上最后一块短板,在广大的村镇中都有无数诵读《传世录》的学子了。”
王艮给李显穆写信,赵世等人自然也会给京城中的大佬们写信,讲述发生在国子监中的情况,几乎所有人都是又惊又怒。
可来不及让他们多加思考,在奏章送进宫仅仅不到半个时辰,宫中就传出了旨意,传召朝臣中四品以上文官进宫商议政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