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辅沉默了下来。
这种沉默让李显穆有些不安起来,他突然感觉有些事情似乎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和预料。
在他二十八年的生命中,这种感觉出现的次数不超过三次。
他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言语,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对英国公说这番话应当是合适的。
可屋中的确是沉默着,良久,英国公才回过身来,他带着感慨缓缓说道:“以前你父亲也和我说过这些话,身为勋贵,与国同休,应当有主人翁的意识。
可我想了很久,才觉得这些话你该去和陛下说。
有恒产者有恒心。
乞丐只希望能得到下一餐的饱食。
贫民只希望能得到下个月的饮食。
殷实的人家会思考未来一年的徭役钱从何而来。
富贵的人家会思考怎么能做官保护自己的家产。
而我们这些人家,已然富贵至极了,家中的资产纵然是九世、十世也花不完,可终究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衰落,自古以来哪有开国功臣能看到王朝灭亡的呢?
汉朝开国的彻侯,到汉景帝时几乎就不见了踪影,张良张子房的子孙二代就失了爵。
唐朝凌烟阁上的那些功臣,又有几个人的家族传承到玄宗时呢?
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八侯,以及后来的数十位侯伯,怕是都没想到不到三代家族就湮灭了吧。
我们这些靖难诸侯现在可谓显赫,可又能显赫到什么时候呢?纵然是我,有你这个杰出的女婿,也只敢想传承到第三代、第四代。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英国公府也不过是那寿命短暂的朝菌和蟪蛄罢了,你和我说那些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后的事情,又有什么必要呢?”
一直以来都波澜不惊的李显穆,生平第一次有些语塞。
天上地下,恐怕只有知晓后世历史的李祺才知道,靖难诸侯有多么幸福,虽然后期没有权力,但主支嫡系富贵两百五十年以上,从周朝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其他朝代的开国功臣羡慕麻了,红楼梦里面的宁荣二府看到都要嫉妒的红眼。
不过靖难诸侯能维持两百年,和他们没权力是脱不开干系的,如果真的一直身处政治中枢,下场大概率也不会好。
李显穆和张辅自然不知道未来,张辅是根据历史经验推算自己的未来,李显穆一时竟然也说不出话来。
在君主集权制度下,每个人都朝不保夕,不同阶层的人所承受的风险不同,社会阶层越低,受到的生存威胁就越多。
公卿受到的威胁只来自于皇帝,可皇帝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冷血的人类,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而是一种独立于男人、女人之外的生物。
即便以李显穆和皇族的良好关系来看,从他皇外祖父朱元璋开始,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四代人,只有朱高炽稍有人情味。
英国公张辅会这么想,恰恰证明了他是有政治智慧的,对皇帝有戒惧,才能更平稳的在这个世道上活下去,那些对皇权没有敬畏之心的,无论权势如何,最终都是身死族灭。
可对于李显穆而言,张辅的这种心态则代表着极大的问题,甚至是双方同盟的裂隙。
这是李显穆所不能接受的!
英国公的支持,是他权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李显穆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自己必须说服英国公才行,沉吟良久后同样缓缓道:“岳父大人太悲观了,大明和从前的王朝是不一样的。”
英国公望向李显穆,却没有说话,只是示意李显穆继续说。
对于寒门之事,他并不想参与,但如果李显穆真的能说服他,他也愿意再襄助一把。
“大明和从前那些王朝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支撑皇权的力量不同。”
“从前的王朝,朝廷是控制不了地方的,在地方上有实力强大的地方豪强、百年望族,那些世家豪门占据着极多的资源,甚至能够有限的对抗皇权。
于是中枢为了压制地方,就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用外戚等来制衡地方豪强。
可到了大明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改变,孝康皇后薨逝后,先帝选择了将侧妃吕氏扶正,而不是从当时还在的元勋豪门中再选择一个人座位继太子妃。”
孝康皇帝是朱标,朱标的太子妃自然就是孝康皇后。
张辅皱起了眉头,他从前没有想过这些事,可现在经过李显穆提醒,却反应了过来。
古代史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很低,一般来说,妾一辈子都是妾,在妻子去世后,都是选择续弦,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把妾扶正,从风评来看,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而先帝是最为注重这些嫡庶宗法的,况且将吕氏扶正后,甚至会改变嫡庶关系,朱允炆就是通过吕氏扶正获得了嫡子身份。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很多人认为朱允熥才是真正的嫡子,而朱允炆是庶子,因为朱允炆是在吕氏被扶正前生的,这是不符合中国宗法规则的。
中国古代宗法,从周朝开始,很明确的就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儿子的身份是否尊贵,完全看母亲的身份。
正妻生的大于妾室,在皇室中,皇后生的大于妃子,不同品级妃子生出来的皇子,也各不相同,有的皇子因为母亲身份太过于卑微,甚至会被歧视羞辱。
即便朱允炆曾经的确是低贱的庶子,但当吕氏获得了妻的身份,朱允炆就会自动晋级为嫡子,他的统序明确是在朱允熥之上的。
那种扶正前为庶子、扶正后为嫡子的规定,实际上是东罗马帝国的规矩,被称为“生于紫室”。
所以将侧妃扶正为太子妃的确是不对劲,张辅心中升起了几丝好奇。
李显穆接着说道:“这不是一个意外情况,而是先帝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逐步消除后宫干政,于是开始从中低品级遴选未来皇后,若非圣上靖难,接下来朱允炆的儿子也都会选择从中低品级的官员中遴选皇后。
太子妃是早就定下的且不提,岳父大人您看皇太孙的太孙妃人选,圣上从一开始,就不曾考虑过勋贵人家,按理说,以英国公府和皇室间的关系,早就应当和岳父大人商议此事了。”
“这有何前朝有和关系,不让外戚干政,不是从宋朝就开始的事情吗?”
“可宋朝勋贵武将不世袭!”
李显穆振声道:“宋朝对武将防范太重,而我朝则不然,皇室是信任勋贵武将的,多少文官稍有不法被举报后就被夺官下狱,而又有多少勋贵,纵然有不法,圣上都将之按下去的。
公侯爵位世袭罔替,各级武官的职位都世袭罔替,这是前朝从来都没有过的。
大明没有宰相,皇帝和文官直接面对,这就注定要起冲突,况且治理天下谁也比不上文官,所以文官日后必然是势大的,正如方才小婿问岳父的那句话,勋贵二代谁有才能?
是屡战屡败的沐国公,还是膏粱子弟的成国公,亦或在北征时损兵折将的淇国公,亦或者是保龄侯。
和内阁诸人比起来如何,和六部尚书以及那些翰林院里的年轻士子比起来又如何?和天下无数准备踏进仕途的士子比起来,又如何呢?”
自然是不如的!
不必李显穆说,谁都知道,勋贵怎么比得上那些从无数人中厮杀上来的英才。
“可皇帝会相信文官吗?”李显穆淡然道:“皇帝是会相信和他抢夺权力的文官,还是一群没有皇权庇佑就失去一切的勋贵呢?
皇帝会将禁军、三大营交到勋贵手里,还是文官手里呢?
以大明非社稷军功不可封爵的规定,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世袭罔替的公爵出现吗?”
这三个问题听起来好似和今日所谈之事没有干系,可实际上却点出了三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前朝皇帝之所以忌惮勋贵,是因为文官不如大明强势,而这种态势从宋朝已经开始了,皇帝的主要对手变成了文官。
宋朝武将的下场都知道惨,但实际上是那些想要做事立功的武将才惨,那些安稳待在体制内的将门,混的好的很,累世的富贵,一直到宋朝灭亡。
第二个问题,皇帝必然会把禁军交到勋贵手里,因为文官已经掌握了治政的权力,如果再染指兵权,那就太过于危险了。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大明的爵位太难得了,尤其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只有开国元勋和类同开国的靖难勋贵,才这样大批量得到了爵位。
按照这种模式,日后想要得到侯爵爵位,就难于登天,而这就代表,不会有新的勋贵来代替他们这些旧勋贵。
张辅是很聪明的,这三点一串联,他立刻就想明白了,文官势大、爵位难封、掌握禁军,所代表的是绝对的安全!
“可按照你所说,现在勋贵就已经如此弱势了,文官已经如此势大,再提拔寒门起来,岂非更加难过?”
“大明如此美好,岳父大人所考虑的就不该再是勋贵之事,而是整个大明的延续,大明多延续一天,英国公府的富贵就多延续一日。
岳父大人,英国公府不是朝菌和蟪蛄,而是真正可以和国朝与国同休的勋贵,这样的好时代,数遍史册都见不到!”
“父亲生前留下遗嘱,要李氏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一直到第五百年,再去宗祠中告祭先祖。
按照以前王朝来看,是不可能了,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稍有苗头时,就立刻改制。
这件事,我是一定要做的,现在不做,等到太子太孙继位的时候也要做,只是那时就必然更加激烈。”
张辅从李显穆话中听出了极度的坚决。
他想笑。
五百年,让大明延续五百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能延续三百年都算是极好的事情了。
可李显穆太过于认真,他却笑不出来。
李显穆的一番话在他心中不断翻腾,他其实很久前就思考过英国公府的未来,想过与国同休的事情,可从来没有一次,如同李显穆讲解的这么清楚。
勋贵在大明朝的定位发生了改变,从前的勋贵是一个和皇帝争夺军权的角色,甚至是一个可能威胁皇位乃至于篡位的角色,洪武朝的那些勋贵便是如此,所以被先帝绞杀。
可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后,文官已经彻底起势,如同宋朝般强势起来,文官成了那个威胁皇帝的势力集团。
在这时,勋贵的角色便成了皇帝的侍卫,又因为世袭制度,导致侍卫总是这几家的子孙,在这种形势下,皇帝和勋贵之间的联盟长长久久,几乎是一体的。
张辅所担心的不知何时失势的情况,在大明不可能出现。
除非……
李显穆心中回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大明卫所军制,卫所军制实际上才是勋贵制度的根本,大明和从前的汉人王朝,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其从上到下的军队世袭制度。
公侯伯有大批世袭,军队中从指挥使开始,上上下下的军官都世袭,甚至就连文官都加入了这个行列,锦衣卫中到处都是文官子弟。
李显穆想过要改这个军制,但英国公活着的时候,他不会提,因为英国公一定会反对。
英国公一旦反对他,他的权力基础就会动摇,大明有无数弊病,先改其他和英国公没太大关系的。
张辅在进行最后的思考。
“你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有天纵的才能,你父亲也是。”张辅沉吟道:“越是聪明人就越知道,一个王朝想要延续两三百年有多难,我不知道你父亲为什么有信心让大明延续五百年,且这五百年,你们李氏还能延续。
但你今日说的很对,让大明安稳的延续下去,是一件好事,我会让那些上书反对的勋贵撤回奏章,但也仅此而已,我希望这件事,止于文官,不要涉及到武将这边。”
李显穆毫不犹豫道:“可以!”
他眼中亮晶晶的,他本就没想过提拔寒门武将。
这种沉默让李显穆有些不安起来,他突然感觉有些事情似乎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和预料。
在他二十八年的生命中,这种感觉出现的次数不超过三次。
他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言语,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对英国公说这番话应当是合适的。
可屋中的确是沉默着,良久,英国公才回过身来,他带着感慨缓缓说道:“以前你父亲也和我说过这些话,身为勋贵,与国同休,应当有主人翁的意识。
可我想了很久,才觉得这些话你该去和陛下说。
有恒产者有恒心。
乞丐只希望能得到下一餐的饱食。
贫民只希望能得到下个月的饮食。
殷实的人家会思考未来一年的徭役钱从何而来。
富贵的人家会思考怎么能做官保护自己的家产。
而我们这些人家,已然富贵至极了,家中的资产纵然是九世、十世也花不完,可终究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衰落,自古以来哪有开国功臣能看到王朝灭亡的呢?
汉朝开国的彻侯,到汉景帝时几乎就不见了踪影,张良张子房的子孙二代就失了爵。
唐朝凌烟阁上的那些功臣,又有几个人的家族传承到玄宗时呢?
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八侯,以及后来的数十位侯伯,怕是都没想到不到三代家族就湮灭了吧。
我们这些靖难诸侯现在可谓显赫,可又能显赫到什么时候呢?纵然是我,有你这个杰出的女婿,也只敢想传承到第三代、第四代。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英国公府也不过是那寿命短暂的朝菌和蟪蛄罢了,你和我说那些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后的事情,又有什么必要呢?”
一直以来都波澜不惊的李显穆,生平第一次有些语塞。
天上地下,恐怕只有知晓后世历史的李祺才知道,靖难诸侯有多么幸福,虽然后期没有权力,但主支嫡系富贵两百五十年以上,从周朝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其他朝代的开国功臣羡慕麻了,红楼梦里面的宁荣二府看到都要嫉妒的红眼。
不过靖难诸侯能维持两百年,和他们没权力是脱不开干系的,如果真的一直身处政治中枢,下场大概率也不会好。
李显穆和张辅自然不知道未来,张辅是根据历史经验推算自己的未来,李显穆一时竟然也说不出话来。
在君主集权制度下,每个人都朝不保夕,不同阶层的人所承受的风险不同,社会阶层越低,受到的生存威胁就越多。
公卿受到的威胁只来自于皇帝,可皇帝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冷血的人类,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而是一种独立于男人、女人之外的生物。
即便以李显穆和皇族的良好关系来看,从他皇外祖父朱元璋开始,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四代人,只有朱高炽稍有人情味。
英国公张辅会这么想,恰恰证明了他是有政治智慧的,对皇帝有戒惧,才能更平稳的在这个世道上活下去,那些对皇权没有敬畏之心的,无论权势如何,最终都是身死族灭。
可对于李显穆而言,张辅的这种心态则代表着极大的问题,甚至是双方同盟的裂隙。
这是李显穆所不能接受的!
英国公的支持,是他权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李显穆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自己必须说服英国公才行,沉吟良久后同样缓缓道:“岳父大人太悲观了,大明和从前的王朝是不一样的。”
英国公望向李显穆,却没有说话,只是示意李显穆继续说。
对于寒门之事,他并不想参与,但如果李显穆真的能说服他,他也愿意再襄助一把。
“大明和从前那些王朝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支撑皇权的力量不同。”
“从前的王朝,朝廷是控制不了地方的,在地方上有实力强大的地方豪强、百年望族,那些世家豪门占据着极多的资源,甚至能够有限的对抗皇权。
于是中枢为了压制地方,就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用外戚等来制衡地方豪强。
可到了大明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改变,孝康皇后薨逝后,先帝选择了将侧妃吕氏扶正,而不是从当时还在的元勋豪门中再选择一个人座位继太子妃。”
孝康皇帝是朱标,朱标的太子妃自然就是孝康皇后。
张辅皱起了眉头,他从前没有想过这些事,可现在经过李显穆提醒,却反应了过来。
古代史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很低,一般来说,妾一辈子都是妾,在妻子去世后,都是选择续弦,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把妾扶正,从风评来看,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而先帝是最为注重这些嫡庶宗法的,况且将吕氏扶正后,甚至会改变嫡庶关系,朱允炆就是通过吕氏扶正获得了嫡子身份。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很多人认为朱允熥才是真正的嫡子,而朱允炆是庶子,因为朱允炆是在吕氏被扶正前生的,这是不符合中国宗法规则的。
中国古代宗法,从周朝开始,很明确的就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儿子的身份是否尊贵,完全看母亲的身份。
正妻生的大于妾室,在皇室中,皇后生的大于妃子,不同品级妃子生出来的皇子,也各不相同,有的皇子因为母亲身份太过于卑微,甚至会被歧视羞辱。
即便朱允炆曾经的确是低贱的庶子,但当吕氏获得了妻的身份,朱允炆就会自动晋级为嫡子,他的统序明确是在朱允熥之上的。
那种扶正前为庶子、扶正后为嫡子的规定,实际上是东罗马帝国的规矩,被称为“生于紫室”。
所以将侧妃扶正为太子妃的确是不对劲,张辅心中升起了几丝好奇。
李显穆接着说道:“这不是一个意外情况,而是先帝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逐步消除后宫干政,于是开始从中低品级遴选未来皇后,若非圣上靖难,接下来朱允炆的儿子也都会选择从中低品级的官员中遴选皇后。
太子妃是早就定下的且不提,岳父大人您看皇太孙的太孙妃人选,圣上从一开始,就不曾考虑过勋贵人家,按理说,以英国公府和皇室间的关系,早就应当和岳父大人商议此事了。”
“这有何前朝有和关系,不让外戚干政,不是从宋朝就开始的事情吗?”
“可宋朝勋贵武将不世袭!”
李显穆振声道:“宋朝对武将防范太重,而我朝则不然,皇室是信任勋贵武将的,多少文官稍有不法被举报后就被夺官下狱,而又有多少勋贵,纵然有不法,圣上都将之按下去的。
公侯爵位世袭罔替,各级武官的职位都世袭罔替,这是前朝从来都没有过的。
大明没有宰相,皇帝和文官直接面对,这就注定要起冲突,况且治理天下谁也比不上文官,所以文官日后必然是势大的,正如方才小婿问岳父的那句话,勋贵二代谁有才能?
是屡战屡败的沐国公,还是膏粱子弟的成国公,亦或在北征时损兵折将的淇国公,亦或者是保龄侯。
和内阁诸人比起来如何,和六部尚书以及那些翰林院里的年轻士子比起来又如何?和天下无数准备踏进仕途的士子比起来,又如何呢?”
自然是不如的!
不必李显穆说,谁都知道,勋贵怎么比得上那些从无数人中厮杀上来的英才。
“可皇帝会相信文官吗?”李显穆淡然道:“皇帝是会相信和他抢夺权力的文官,还是一群没有皇权庇佑就失去一切的勋贵呢?
皇帝会将禁军、三大营交到勋贵手里,还是文官手里呢?
以大明非社稷军功不可封爵的规定,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世袭罔替的公爵出现吗?”
这三个问题听起来好似和今日所谈之事没有干系,可实际上却点出了三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前朝皇帝之所以忌惮勋贵,是因为文官不如大明强势,而这种态势从宋朝已经开始了,皇帝的主要对手变成了文官。
宋朝武将的下场都知道惨,但实际上是那些想要做事立功的武将才惨,那些安稳待在体制内的将门,混的好的很,累世的富贵,一直到宋朝灭亡。
第二个问题,皇帝必然会把禁军交到勋贵手里,因为文官已经掌握了治政的权力,如果再染指兵权,那就太过于危险了。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大明的爵位太难得了,尤其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只有开国元勋和类同开国的靖难勋贵,才这样大批量得到了爵位。
按照这种模式,日后想要得到侯爵爵位,就难于登天,而这就代表,不会有新的勋贵来代替他们这些旧勋贵。
张辅是很聪明的,这三点一串联,他立刻就想明白了,文官势大、爵位难封、掌握禁军,所代表的是绝对的安全!
“可按照你所说,现在勋贵就已经如此弱势了,文官已经如此势大,再提拔寒门起来,岂非更加难过?”
“大明如此美好,岳父大人所考虑的就不该再是勋贵之事,而是整个大明的延续,大明多延续一天,英国公府的富贵就多延续一日。
岳父大人,英国公府不是朝菌和蟪蛄,而是真正可以和国朝与国同休的勋贵,这样的好时代,数遍史册都见不到!”
“父亲生前留下遗嘱,要李氏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一直到第五百年,再去宗祠中告祭先祖。
按照以前王朝来看,是不可能了,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稍有苗头时,就立刻改制。
这件事,我是一定要做的,现在不做,等到太子太孙继位的时候也要做,只是那时就必然更加激烈。”
张辅从李显穆话中听出了极度的坚决。
他想笑。
五百年,让大明延续五百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能延续三百年都算是极好的事情了。
可李显穆太过于认真,他却笑不出来。
李显穆的一番话在他心中不断翻腾,他其实很久前就思考过英国公府的未来,想过与国同休的事情,可从来没有一次,如同李显穆讲解的这么清楚。
勋贵在大明朝的定位发生了改变,从前的勋贵是一个和皇帝争夺军权的角色,甚至是一个可能威胁皇位乃至于篡位的角色,洪武朝的那些勋贵便是如此,所以被先帝绞杀。
可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后,文官已经彻底起势,如同宋朝般强势起来,文官成了那个威胁皇帝的势力集团。
在这时,勋贵的角色便成了皇帝的侍卫,又因为世袭制度,导致侍卫总是这几家的子孙,在这种形势下,皇帝和勋贵之间的联盟长长久久,几乎是一体的。
张辅所担心的不知何时失势的情况,在大明不可能出现。
除非……
李显穆心中回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大明卫所军制,卫所军制实际上才是勋贵制度的根本,大明和从前的汉人王朝,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其从上到下的军队世袭制度。
公侯伯有大批世袭,军队中从指挥使开始,上上下下的军官都世袭,甚至就连文官都加入了这个行列,锦衣卫中到处都是文官子弟。
李显穆想过要改这个军制,但英国公活着的时候,他不会提,因为英国公一定会反对。
英国公一旦反对他,他的权力基础就会动摇,大明有无数弊病,先改其他和英国公没太大关系的。
张辅在进行最后的思考。
“你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有天纵的才能,你父亲也是。”张辅沉吟道:“越是聪明人就越知道,一个王朝想要延续两三百年有多难,我不知道你父亲为什么有信心让大明延续五百年,且这五百年,你们李氏还能延续。
但你今日说的很对,让大明安稳的延续下去,是一件好事,我会让那些上书反对的勋贵撤回奏章,但也仅此而已,我希望这件事,止于文官,不要涉及到武将这边。”
李显穆毫不犹豫道:“可以!”
他眼中亮晶晶的,他本就没想过提拔寒门武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