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粮食问题的讨论,基本讨论不出个所以然,即便是朱慈炅,也有种茫然的无力感。
他唯一的后手就是诸王的库存,看起来很多,洒向整个大明就跟在干涸的土地上浇盆水一样,对于龟裂的土地不能说毫无作用,但作用很有限。
如果不是应天府人口统计,大明甚至对粮食问题还没有发现,对于各地每年上报的饿死人事件完全无感,对于层出不穷的流民问题完全归罪于士绅兼并。
士绅兼并固然是流民的原因,但士绅土地也一样要养民。朱慈炅第一次跟翁鸿业讨论提出土地产出已经负担不起人口增长了,即地不养民时,大明中枢就开始有些慌了。
士绅侵夺的是小民资产和国家利益,他们本身也是统治阶层的一员,当下层基础要崩溃,他们首当其冲。
应天府和中枢官员联系比较紧密的开明士绅对于皇帝的土地政策和将商业利益开放给他们的行为,虽然抵触,但也表示支持。因为应天府的人口问题,他们也能感觉得到。
当然,这样的士绅比较少,也能快速吃到商业红利。
更多的人是推动自身在朝堂的代表,强烈抨击和反对,甚至威胁。可惜,朱慈炅虽小,但是是皇帝中的异类,不只一次公然喊出要将天下重新犁一遍,而且他的军队实力还在一天天变强。
朱慈炅也是得到了支持的,不管是不是心甘情愿,诸王都毫不犹豫的交出了自己的土地,虽然都是刀架在脖子上的妥协,但谁敢说诸王为蠹,人家是共赴国难的,皇室一家亲。
这场御书房粮食会议的重点很快就变味成了瓜分诸王府库存粮食的分赃大会,因为一开始刘一燝提了下天下沸沸。
朱慈炅冷冰冰的眼神将御书房所有官员都吓坏了,他只回答了五个字:奉诏吃大户。
我的乖乖,谁教皇帝的?
小皇帝要是下个这种诏书,天下士绅集体玩完,绝对无解。虽然绝对也会天下大乱,大明瞬间进入末世。
但皇帝天然就有优势,他有八成的把握重建大明,而末世动乱绝对要死无数人,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完美符合小皇帝要将天下重犁一遍的宣言。
有心开口的人统统闭嘴,绝对不触怒小皇帝,迅速统一将问题变成了调配粮食解决春荒。
北方诸王的粮食没有想象和市井宣传中的多,他们大部分也就能保证自家三五年的存粮,还有代王这个奇葩,他银子不少,但居然没多少粮,他那么多地,他的粮呢?
粮食最多的楚王已经搬空了,但楚藩依然还有不少,可惜就这一口饼,北京要,陕西要、江南也要。
蜀王的粮食是仅次于楚王的,但那破地方还在打仗,走陕西人力消耗成本太大,走水路距离太远,反正问题多多。
御书房的会议很快到了中午,依然没有解决问题,只好传膳后继续。
可见朱慈炅想一天内解决十事,有多么荒唐和不现实。
午休时间,三位阁老霸占了张介宾的值房,张介宾非常识趣,给三位大人都沏上了九真养生茶,表示欢迎之至。
“景岳兄,老夫今日已经喝了四泡这养生茶,会否有碍?”刘一燝捧着茶碗,很是认真的问张介宾。
当初刘一燝本着吃穷小皇帝的心思,猛灌这茶,结果小皇帝没有吃穷,他倒是喝出瘾来了。即便九真茶供应最困难的时候,他也离不开这东西,卖不到就去顺小皇帝的,反正小皇帝也不喝。
“任何药物吃多了都有问题的,刘阁老,这九真茶本质上还是药。作用是调理经络,疏通血脉,所谓一通百通,它自然就有提神养生之效。但过犹不及,刘阁老还是要节制,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三泡。”
张介宾给徐光启递上茶碗,很认真的回头劝说,却看到刘一燝已经又喝上了,说到最后,声音都小了。
来宗道面露微笑。
“季晦家里的瓷罐都足够开一间瓷器店,你让他怎么节制嘛?随他去吧,喝不死就行。京师民间打趣,通政难离杯中物,阁老最喜不夜侯。黄中五只是喜爱,刘季晦这才是成瘾,以老夫看来,刘季晦和傅元甫才是绝配,你们都是江西人嘛。”
徐光启鼓掌大乐,对来宗道的调侃深表赞同。
“说到江西。以二位看来,陛下出兵江西难道仅仅是铜矿?老夫担心怕是南直存粮供不起这二十万新六卫了,陛下又不愿裁军,才让他们就食江西。”
刘一燝点头。
“有这方面的原因,老夫一直担心的是,陛下对地方始终充满不信任。咱们只想阻止陛下对苏州动武,没想到摊上这一堆事。蓟北走一趟,不只陛下更自信了,天工院这帮人现在翅膀也硬了。子由,你回京后要给老夫调配两三个中书来,在陛下身边,忙不过来啊。”
来宗道笑着答应。
“你不是说,天工院中书随你指挥吗?这科庶吉士已经结束了,老夫回京帮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刘一燝连忙抬手。
“菜鸟不要,就没有正经翰林了?”
徐光启盖上茶碗盖。
“你们都要翰林。陛下又把进士全扔到草原上,翰林院要空了。”
来宗道叹了一口气。
“老夫尽量吧,但不能保证。以老夫对陛下的了解,苏州这事怕是不会就这么完了吧?”
四个老头集体沉默,瞬间无语。
朱慈炅一直有午休的习惯,或许是昨晚在老娘身边睡了个好觉,今日午后,精神依然不错。他领着王坤、卢九德在柔仪殿庭院中散步,还和远远行礼的朱由崧挥手打了个招呼。有些奇怪,这个叔叔今天怎么这么勤政,现在才回去吃饭,他有正经事忙吗?
马士英也跟随在朱慈炅身后,他是北京官员,第一次参与南京朝议,那感觉简直难以言说。
北京天天都有早朝,要是黄立极不在,御史们几乎就是集体轰炸信王,一开议就是各种弹劾。北京最关注的是三件事,一是衍圣公孔胤植和山东总兵方懋昌的极限扯皮,一是蓟州粮案的后续风波,当然还少不了京察大计。
孔方二人的矛盾直接牵扯到了所有武勋,侯爷们现在集体跟着小皇帝搞钱,当然义无反顾的支持小皇帝忠犬,大明朝很多年没有上演的文武互喷每天都激情开麦。
连张太后都惊动了,紧急将老英国公从麻将桌上召入宫中,不过老国公一眼看穿本质。都他妈的纯属嘴嗨,屁事都没有。没有小皇帝允许,谁动得了方懋昌?要动衍圣公,大明也办不到。
张老国公定海神针般的安抚了张太后,任由朝堂继续吵吵。他对于进宫非常抗拒,女人就是晦气,害老国公当天多输了二十两银子。
北京还流行一个新词,粮逆。不知道是不是黄立极的指使,无数东林党人被打上粮逆的标签,搞得风声鹤唳的。韩爌韩大爷都吓得交待了,没有继续玩绝食,开始吃肉了。
他的奏章来阁老已经带来南京,也不知道小皇帝看没看,估计应该要放出来了。太仆寺的侯恂交代问题后都放了,除了罚款没有啥损失。
北京现在流行交粮赎罪,问题不大,只要交粮基本都能过关。这是小皇帝处理吴淳夫案留下的“先例”,被黄立极发扬光大了。被罚者还要感谢黄首辅的大恩大德,谢他十八辈祖宗的那种。
但是南京小皇帝的御前会议,瞬间高端大气上档次了,虽然这里也有争吵辩论,但这里讨论的才是真正的国家大事,北京那帮人都在干什么?
他唯一的后手就是诸王的库存,看起来很多,洒向整个大明就跟在干涸的土地上浇盆水一样,对于龟裂的土地不能说毫无作用,但作用很有限。
如果不是应天府人口统计,大明甚至对粮食问题还没有发现,对于各地每年上报的饿死人事件完全无感,对于层出不穷的流民问题完全归罪于士绅兼并。
士绅兼并固然是流民的原因,但士绅土地也一样要养民。朱慈炅第一次跟翁鸿业讨论提出土地产出已经负担不起人口增长了,即地不养民时,大明中枢就开始有些慌了。
士绅侵夺的是小民资产和国家利益,他们本身也是统治阶层的一员,当下层基础要崩溃,他们首当其冲。
应天府和中枢官员联系比较紧密的开明士绅对于皇帝的土地政策和将商业利益开放给他们的行为,虽然抵触,但也表示支持。因为应天府的人口问题,他们也能感觉得到。
当然,这样的士绅比较少,也能快速吃到商业红利。
更多的人是推动自身在朝堂的代表,强烈抨击和反对,甚至威胁。可惜,朱慈炅虽小,但是是皇帝中的异类,不只一次公然喊出要将天下重新犁一遍,而且他的军队实力还在一天天变强。
朱慈炅也是得到了支持的,不管是不是心甘情愿,诸王都毫不犹豫的交出了自己的土地,虽然都是刀架在脖子上的妥协,但谁敢说诸王为蠹,人家是共赴国难的,皇室一家亲。
这场御书房粮食会议的重点很快就变味成了瓜分诸王府库存粮食的分赃大会,因为一开始刘一燝提了下天下沸沸。
朱慈炅冷冰冰的眼神将御书房所有官员都吓坏了,他只回答了五个字:奉诏吃大户。
我的乖乖,谁教皇帝的?
小皇帝要是下个这种诏书,天下士绅集体玩完,绝对无解。虽然绝对也会天下大乱,大明瞬间进入末世。
但皇帝天然就有优势,他有八成的把握重建大明,而末世动乱绝对要死无数人,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完美符合小皇帝要将天下重犁一遍的宣言。
有心开口的人统统闭嘴,绝对不触怒小皇帝,迅速统一将问题变成了调配粮食解决春荒。
北方诸王的粮食没有想象和市井宣传中的多,他们大部分也就能保证自家三五年的存粮,还有代王这个奇葩,他银子不少,但居然没多少粮,他那么多地,他的粮呢?
粮食最多的楚王已经搬空了,但楚藩依然还有不少,可惜就这一口饼,北京要,陕西要、江南也要。
蜀王的粮食是仅次于楚王的,但那破地方还在打仗,走陕西人力消耗成本太大,走水路距离太远,反正问题多多。
御书房的会议很快到了中午,依然没有解决问题,只好传膳后继续。
可见朱慈炅想一天内解决十事,有多么荒唐和不现实。
午休时间,三位阁老霸占了张介宾的值房,张介宾非常识趣,给三位大人都沏上了九真养生茶,表示欢迎之至。
“景岳兄,老夫今日已经喝了四泡这养生茶,会否有碍?”刘一燝捧着茶碗,很是认真的问张介宾。
当初刘一燝本着吃穷小皇帝的心思,猛灌这茶,结果小皇帝没有吃穷,他倒是喝出瘾来了。即便九真茶供应最困难的时候,他也离不开这东西,卖不到就去顺小皇帝的,反正小皇帝也不喝。
“任何药物吃多了都有问题的,刘阁老,这九真茶本质上还是药。作用是调理经络,疏通血脉,所谓一通百通,它自然就有提神养生之效。但过犹不及,刘阁老还是要节制,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三泡。”
张介宾给徐光启递上茶碗,很认真的回头劝说,却看到刘一燝已经又喝上了,说到最后,声音都小了。
来宗道面露微笑。
“季晦家里的瓷罐都足够开一间瓷器店,你让他怎么节制嘛?随他去吧,喝不死就行。京师民间打趣,通政难离杯中物,阁老最喜不夜侯。黄中五只是喜爱,刘季晦这才是成瘾,以老夫看来,刘季晦和傅元甫才是绝配,你们都是江西人嘛。”
徐光启鼓掌大乐,对来宗道的调侃深表赞同。
“说到江西。以二位看来,陛下出兵江西难道仅仅是铜矿?老夫担心怕是南直存粮供不起这二十万新六卫了,陛下又不愿裁军,才让他们就食江西。”
刘一燝点头。
“有这方面的原因,老夫一直担心的是,陛下对地方始终充满不信任。咱们只想阻止陛下对苏州动武,没想到摊上这一堆事。蓟北走一趟,不只陛下更自信了,天工院这帮人现在翅膀也硬了。子由,你回京后要给老夫调配两三个中书来,在陛下身边,忙不过来啊。”
来宗道笑着答应。
“你不是说,天工院中书随你指挥吗?这科庶吉士已经结束了,老夫回京帮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刘一燝连忙抬手。
“菜鸟不要,就没有正经翰林了?”
徐光启盖上茶碗盖。
“你们都要翰林。陛下又把进士全扔到草原上,翰林院要空了。”
来宗道叹了一口气。
“老夫尽量吧,但不能保证。以老夫对陛下的了解,苏州这事怕是不会就这么完了吧?”
四个老头集体沉默,瞬间无语。
朱慈炅一直有午休的习惯,或许是昨晚在老娘身边睡了个好觉,今日午后,精神依然不错。他领着王坤、卢九德在柔仪殿庭院中散步,还和远远行礼的朱由崧挥手打了个招呼。有些奇怪,这个叔叔今天怎么这么勤政,现在才回去吃饭,他有正经事忙吗?
马士英也跟随在朱慈炅身后,他是北京官员,第一次参与南京朝议,那感觉简直难以言说。
北京天天都有早朝,要是黄立极不在,御史们几乎就是集体轰炸信王,一开议就是各种弹劾。北京最关注的是三件事,一是衍圣公孔胤植和山东总兵方懋昌的极限扯皮,一是蓟州粮案的后续风波,当然还少不了京察大计。
孔方二人的矛盾直接牵扯到了所有武勋,侯爷们现在集体跟着小皇帝搞钱,当然义无反顾的支持小皇帝忠犬,大明朝很多年没有上演的文武互喷每天都激情开麦。
连张太后都惊动了,紧急将老英国公从麻将桌上召入宫中,不过老国公一眼看穿本质。都他妈的纯属嘴嗨,屁事都没有。没有小皇帝允许,谁动得了方懋昌?要动衍圣公,大明也办不到。
张老国公定海神针般的安抚了张太后,任由朝堂继续吵吵。他对于进宫非常抗拒,女人就是晦气,害老国公当天多输了二十两银子。
北京还流行一个新词,粮逆。不知道是不是黄立极的指使,无数东林党人被打上粮逆的标签,搞得风声鹤唳的。韩爌韩大爷都吓得交待了,没有继续玩绝食,开始吃肉了。
他的奏章来阁老已经带来南京,也不知道小皇帝看没看,估计应该要放出来了。太仆寺的侯恂交代问题后都放了,除了罚款没有啥损失。
北京现在流行交粮赎罪,问题不大,只要交粮基本都能过关。这是小皇帝处理吴淳夫案留下的“先例”,被黄立极发扬光大了。被罚者还要感谢黄首辅的大恩大德,谢他十八辈祖宗的那种。
但是南京小皇帝的御前会议,瞬间高端大气上档次了,虽然这里也有争吵辩论,但这里讨论的才是真正的国家大事,北京那帮人都在干什么?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最新章节,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最新章节,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