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燝已经不想开口了,可在场还坐着两位阁老。
来宗道面色凝重,他不太懂金融问题,没有办法和小皇帝分辩,不过听完小皇帝打算的他觉得皇帝说的有理。
他是朝堂中的清流一派,没有那么多与地方势力的纠葛,从国家高度和长远利益来看,他认同大明皇家银行很有必要。
不过,翰林出身的来宗道瞬间对小皇帝的“恩科”产生了浓浓的抵触。
“陛下,今年刚举行完殿试,再开恩科,而且扩展到秀才可考。老臣不赞同,这会破坏科举的稳定,对朝政不是好事。”
徐光启也眉头紧锁,他更关注的是技术细节,他感觉这个银行有很多问题,皇帝的想法是好,但有些一厢情愿了。
他紧随来宗道开口。
“陛下,回收旧币当然好,但大明需要的铜币是海量的,如果重启通宝不能弥补这点,那陛下所说的‘钱荒’就会出现。
老臣担心的是,我们拥有的存铜量是否能满足重启通宝的需要。同样道理,银币也是,这个大明产量更低,我们的白银依赖外洋啊。”
两位阁老虽然同时开口表达反对意见,但语气态度都比刘一燝温和了许多,而且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同。
来宗道提出了破坏制度的完备,他没有说出口的是应天府十品官的事,这得多付出多少饷奉,但他不想在朝臣面前提。
徐光启则提出了技术问题,他也有没有说出口的事,这通宝银币这么漂亮,工序肯定不少,产量够不够啊?
御书房内有风,有些秋凉,朱慈炅的龙纹披风被卢九德挂在了窗口,轻轻卷动。
朱慈炅看向窗外,有秋叶洒落。
起风了,看这情形很可能未来几天都会有绵绵秋雨,不知道城外工地还能不能正常施工。
要降温了,留在北方的新六卫伤兵伤好没有,能不能适应平辽体系,范景文和吴甡有没有搞到足够的防寒物资。
“孙传庭,镇岳卫新军到哪了?”
御书房内众人都是一阵莫名其妙,皇帝这话题转得有点远。
孙传庭也愣神了下,赶紧回话。
“回陛下,昨日已经进入江西饶州府。按照计划,他们会整编饶州卫所,接管鄱阳、乐平、浮梁、德兴四地防务,预计这两日就会完成。”
朱慈炅满意的点点头。
“景德镇和德兴是重点,他们建立营地后,骧云卫和炽羽卫,甚至雷霄卫都要派出支援。”
刘一燝忍不住抬起头看了下朱慈炅,默默摇头。
小皇帝你不仅把南直当敌国,江西也当敌国了,雷霄卫要向谁开炮?这种接管可笑不可笑?景德镇有瓷器,小皇帝估计要搞钱,派军队控制景德镇。德兴是什么鬼?德兴有什么?
突然,刘一燝露出震惊眼神,德兴有铜矿,但他又马上疑惑,德兴那两个小铜矿能顶什么事?
朱慈炅这时才看向两位阁老,一脸微笑。
“破坏科举就破坏科举吧,科举最重要的是目的,不是形式。朝廷官员不够用,那就招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来宗道脸色一变,他突然想起朱慈炅在具服殿墙壁的题诗,“日新敢破千秋法,世易何拘百代才?”
不得不承认小皇帝的确妖,妖到让天才都自惭形秽,又是一联佳句啊。
再想到刘一燝那里传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宗道感觉到浓浓的革新意味迎面压来的同时,也有一种无力的衰老感油然而生。
如果朱慈炅在现代,肯定会被拿去切片。
但在大明,即便是刘一燝、来宗道这样的聪明人,也时不时要对小皇帝产生一种天命真人的内心膜拜。即便是自己一时无法理解的朝政,也会下意识的认为皇帝自有他的远见。
来宗道沉默了,开始回味小皇帝的这联诗。
不得不说,大明士大夫自有其风骨,文学艺术造诣普遍不弱。
却听朱慈炅又对徐光启开口。
“铜矿,德兴就有。朕相信火药和钢材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采矿技术进步一大截,投入人力后,产量应该足够铸币。
银币,的确有些困难,不过朕最近收到了勋贵和亲王们的存银,加上朝廷开采,商人兑换,短期内问题也不大。
再说,西洋人的银矿可能还能坚持两年才会枯竭,如果有可能,重启银币在佛郎机本土流通也不是不能接受。
当然,徐阁老的担心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这也是朕要不惜代价打造海军的原因。吕宋有大铜矿,日本有银山,诸卿记在心里就行了。”
御书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眼睛都一亮,四个军事参谋包括马上卸任的杨嗣昌都有些小激动。
大铜矿,有多大?
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有铜矿,要派人过去。不过,似乎好像佛郎机人已经占领了那里,要出兵赶走。
银山,那必须得扛回大明。
他妈的丰臣秀吉进攻我大明朝鲜的仇恨还记忆犹新,这口锅,德川家必须背起来。太祖定的不征之国,先找你这好末孙,他连皇明祖训都改了,还烧给你了的。
唯有马士英有些懵逼,皇帝怎么知道的?
但看这架势,好像没有人怀疑。呸,怎么能怀疑皇上呢。
刘一燝沉默了许久,再度开口。
“正如陛下所说,货币关系民生和大明的方方面面,银行既然要建,那么就必须在内阁指导下进行,不能搞个独立机构。陛下,臣建议由南户部侍郎吕图南与杨嗣昌一起参与筹备。”
杨嗣昌暗骂一声,不出所料,还没建呢,摘桃子的就来了。
来宗道和徐光启纷纷点头附和。
“的确。”
“应该。”
朱慈炅倒是不在意这个了。
“可以。毕竟是一个全新机构,遇到问题要会同内阁户部工部多方讨论商议,必要时,让北京户部也来商议下。关于银钱今天就先讨论到这里,翁卿记录好了吗?”
握着炭笔急书的翁鸿业抬起头,很认真的点了下头。
朱慈炅坐在御座上看着刘一燝。
“钱粮,钱粮。第一件事是银钱,第二件事就是粮食了,刘先生能记住吗?”
来宗道面色凝重,他不太懂金融问题,没有办法和小皇帝分辩,不过听完小皇帝打算的他觉得皇帝说的有理。
他是朝堂中的清流一派,没有那么多与地方势力的纠葛,从国家高度和长远利益来看,他认同大明皇家银行很有必要。
不过,翰林出身的来宗道瞬间对小皇帝的“恩科”产生了浓浓的抵触。
“陛下,今年刚举行完殿试,再开恩科,而且扩展到秀才可考。老臣不赞同,这会破坏科举的稳定,对朝政不是好事。”
徐光启也眉头紧锁,他更关注的是技术细节,他感觉这个银行有很多问题,皇帝的想法是好,但有些一厢情愿了。
他紧随来宗道开口。
“陛下,回收旧币当然好,但大明需要的铜币是海量的,如果重启通宝不能弥补这点,那陛下所说的‘钱荒’就会出现。
老臣担心的是,我们拥有的存铜量是否能满足重启通宝的需要。同样道理,银币也是,这个大明产量更低,我们的白银依赖外洋啊。”
两位阁老虽然同时开口表达反对意见,但语气态度都比刘一燝温和了许多,而且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同。
来宗道提出了破坏制度的完备,他没有说出口的是应天府十品官的事,这得多付出多少饷奉,但他不想在朝臣面前提。
徐光启则提出了技术问题,他也有没有说出口的事,这通宝银币这么漂亮,工序肯定不少,产量够不够啊?
御书房内有风,有些秋凉,朱慈炅的龙纹披风被卢九德挂在了窗口,轻轻卷动。
朱慈炅看向窗外,有秋叶洒落。
起风了,看这情形很可能未来几天都会有绵绵秋雨,不知道城外工地还能不能正常施工。
要降温了,留在北方的新六卫伤兵伤好没有,能不能适应平辽体系,范景文和吴甡有没有搞到足够的防寒物资。
“孙传庭,镇岳卫新军到哪了?”
御书房内众人都是一阵莫名其妙,皇帝这话题转得有点远。
孙传庭也愣神了下,赶紧回话。
“回陛下,昨日已经进入江西饶州府。按照计划,他们会整编饶州卫所,接管鄱阳、乐平、浮梁、德兴四地防务,预计这两日就会完成。”
朱慈炅满意的点点头。
“景德镇和德兴是重点,他们建立营地后,骧云卫和炽羽卫,甚至雷霄卫都要派出支援。”
刘一燝忍不住抬起头看了下朱慈炅,默默摇头。
小皇帝你不仅把南直当敌国,江西也当敌国了,雷霄卫要向谁开炮?这种接管可笑不可笑?景德镇有瓷器,小皇帝估计要搞钱,派军队控制景德镇。德兴是什么鬼?德兴有什么?
突然,刘一燝露出震惊眼神,德兴有铜矿,但他又马上疑惑,德兴那两个小铜矿能顶什么事?
朱慈炅这时才看向两位阁老,一脸微笑。
“破坏科举就破坏科举吧,科举最重要的是目的,不是形式。朝廷官员不够用,那就招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来宗道脸色一变,他突然想起朱慈炅在具服殿墙壁的题诗,“日新敢破千秋法,世易何拘百代才?”
不得不承认小皇帝的确妖,妖到让天才都自惭形秽,又是一联佳句啊。
再想到刘一燝那里传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宗道感觉到浓浓的革新意味迎面压来的同时,也有一种无力的衰老感油然而生。
如果朱慈炅在现代,肯定会被拿去切片。
但在大明,即便是刘一燝、来宗道这样的聪明人,也时不时要对小皇帝产生一种天命真人的内心膜拜。即便是自己一时无法理解的朝政,也会下意识的认为皇帝自有他的远见。
来宗道沉默了,开始回味小皇帝的这联诗。
不得不说,大明士大夫自有其风骨,文学艺术造诣普遍不弱。
却听朱慈炅又对徐光启开口。
“铜矿,德兴就有。朕相信火药和钢材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采矿技术进步一大截,投入人力后,产量应该足够铸币。
银币,的确有些困难,不过朕最近收到了勋贵和亲王们的存银,加上朝廷开采,商人兑换,短期内问题也不大。
再说,西洋人的银矿可能还能坚持两年才会枯竭,如果有可能,重启银币在佛郎机本土流通也不是不能接受。
当然,徐阁老的担心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这也是朕要不惜代价打造海军的原因。吕宋有大铜矿,日本有银山,诸卿记在心里就行了。”
御书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眼睛都一亮,四个军事参谋包括马上卸任的杨嗣昌都有些小激动。
大铜矿,有多大?
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有铜矿,要派人过去。不过,似乎好像佛郎机人已经占领了那里,要出兵赶走。
银山,那必须得扛回大明。
他妈的丰臣秀吉进攻我大明朝鲜的仇恨还记忆犹新,这口锅,德川家必须背起来。太祖定的不征之国,先找你这好末孙,他连皇明祖训都改了,还烧给你了的。
唯有马士英有些懵逼,皇帝怎么知道的?
但看这架势,好像没有人怀疑。呸,怎么能怀疑皇上呢。
刘一燝沉默了许久,再度开口。
“正如陛下所说,货币关系民生和大明的方方面面,银行既然要建,那么就必须在内阁指导下进行,不能搞个独立机构。陛下,臣建议由南户部侍郎吕图南与杨嗣昌一起参与筹备。”
杨嗣昌暗骂一声,不出所料,还没建呢,摘桃子的就来了。
来宗道和徐光启纷纷点头附和。
“的确。”
“应该。”
朱慈炅倒是不在意这个了。
“可以。毕竟是一个全新机构,遇到问题要会同内阁户部工部多方讨论商议,必要时,让北京户部也来商议下。关于银钱今天就先讨论到这里,翁卿记录好了吗?”
握着炭笔急书的翁鸿业抬起头,很认真的点了下头。
朱慈炅坐在御座上看着刘一燝。
“钱粮,钱粮。第一件事是银钱,第二件事就是粮食了,刘先生能记住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最新章节,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最新章节,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