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蓝汽车这样新崛起,并且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高科技特征的智能电动车企业而言,技术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而诸多技术领域里,最受海蓝汽车所重视的技术无非就两个,一个是能源技术,或者可以说是电池技术。
另外一个则是智能驾驶技术。
这第二项的智能驾驶技术,也是海蓝汽车的起家技术,尽管一开始该技术是来源于智云集团旗下的无人车项目,海蓝汽车最初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合作伙伴,在他们的电动车上搭载了智云集团所研发的智能驾驶技术。
但是后来随着双方的合作加深,高度绑定之后,智云集团和海蓝汽车公司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智云集团以无人车项目里的技术和人员,再加上一定的资金入股了海蓝汽车。
由此形成了新的海蓝汽车有限公司,彻底的把智云集团旗下的无人车项目并购。
这样一来,海蓝汽车也就彻底的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
这一点,也是海蓝汽车目前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且大幅度领先于其他汽车厂家。
其他汽车厂商里,哪怕是做的最好的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里,也是连海蓝汽车的车尾灯都看不到。
但是在电动车的其他领域里,海蓝汽车的优势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大。
一些单纯的电控,一些看似高科技的大屏幕,语音交互等功能其他厂商其实也能做出来。
特斯拉以及很多新势力汽车厂商都在琢磨车辆内部的各种乱七八糟的辅助功能。
而在更关键的电池领域里,海蓝汽车依靠自研的动力电池平台,虽然有一些优势,但是并不大。
毕竟在这之前,其实大家用的电池都差不多,能量密度有高一些低一些但是整体差距不大,大家比拼的并不是电池本身,而是电池管理技术,能量管理以及回收技术。
但是在这些领域里,很难做出巨大的突破。
同时海蓝汽车为了更好的安全性,一直都坚持使用能量密度相对比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这导致海蓝汽车哪怕是在电池管理技术在续航上,和采用三元锂电池的特斯拉这个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是没有优势的。
因为三元锂电池虽然安全性对比磷酸铁锂电池差一些,但是能量密度更高,两者间的能量密度差距,同时期的技术条件下,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差距。
以海蓝汽车和特斯拉之间采用的电池能量密度就可以进行非常好的对比。
海蓝汽车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第一代电池的能量密度只有一百六十瓦时每公斤,而同时期特斯拉采用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两百瓦时每公斤。
而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海蓝汽车,为了抵消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劣势,为了提升续航,也采取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塞进去更多的电池……
所以海蓝汽车的整车重量往往比同时代的其他电动车更加沉重……这也是海蓝汽车的价格相对高昂的缘故,电池塞进去太多,电池成本也更高一些。
此外,海蓝汽车的电池管理,整车电量管理,能源回收等技术上则是领先诸多竞争对手,这导致了海蓝汽车可以依靠整体能源部分的技术以及设计优势,来缩小续航的差距。
最终,海蓝汽车在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情况下,依旧做到了和特斯拉相应的整体续航能力。
同时磷酸铁锂电池也更加安全,并且海蓝汽车在电池安全方面的技术也非常优秀,因此当其他电动车动不动就来个爆燃的时候,海蓝汽车从来没有出现这种爆燃的情况……
2016年的时候,有国外机构测评了不少电动车,海蓝汽车毫无争议的获得了最安全电动车的桂冠。
不是说海蓝电动车不会烧,用锂电池的电动车,出现车祸出现剧烈撞击,电池受到挤压的时候,该烧的还是会烧……这是锂电池的特性,一旦搞不好,别说电动车了,手机都烧给你看。
但是海蓝汽车从来没有出现过电池爆燃的情况,因为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各种不好,但是安全性好……安全性就是其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优点了。
同时海蓝汽车的电池主动防护技术也能控制住小规模的起火,如果火势过大也能能尽量控制住火势蔓延的情况,进而给车内成员足够的撤离时间。
而采用三元锂电池的话,其他优势一大堆,唯独电池安全性不太行,如果汽车厂商的电池安全技术没有达到一个顶级的层次,分分钟爆燃给你看。
电池剧烈爆燃之下,留给车内成员的逃生时间是比较短的。
安全性,是海蓝汽车坚持选择磷酸铁锂电池的唯一理由,至于能量密度的差距,海蓝汽车则是通过电池管理技术,能量回收技术,整车电量管理技术,然后再加上简单粗暴的装更多的电池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这些年里,海蓝汽车在电池能量密度上弱于特斯拉,但是始终在续航上没有出现太大差距的原因。
随后海蓝汽车在15年发布了第二代电池技术,依旧是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两百瓦时每公斤,这个能量密度几乎已经达到了当前的技术极限,并且远超其他动力电池厂商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这个时期,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只有一百二十几,一百三十多瓦时每公斤的程度呢,而其他厂商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就更差了。
但是三元锂电池的发展也非常快啊,特斯拉也在15年采用了更先进的三元锂电池,直接把能量密度干到了两百五十瓦时每公斤。
可以说在电池能量密度这一块上,其实海蓝汽车受限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局限性,一直都是不如特斯拉的。
同时磷酸铁锂电池因为其局限性,海蓝汽车虽然研发技术强悍,甚至都把这玩意的能量密度做到了两百瓦时每公斤,但是想要继续往上堆叠能量密度的难度就太大了。
基于这种情况,海蓝汽车老早就开始研发其他的新电池,而半固态电池以及固态电池就是海蓝汽车的研发重点。
固态电池不用说,那是能够轻易达到数倍能量密度的黑科技,但是技术难度也非常高……主要是量产困难,成本过于高昂。
为此,海蓝汽车短期内选择了半固态电池这么一个过渡方案。
半固态电池,严格来讲依旧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但是也具备一部分固态电池的特性。
其特征就是,能量密度可以做到现有液态电池的两倍以上,理论上甚至能够做到七百瓦时每公斤的能量密度……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现实里暂时还做不到。
然后是安全性,半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比液态电池更好,起火风险更低,爆燃风险也更低。
然后是使用寿命上,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更长。
此外,半固态电池还有一个体积优势……它不仅仅更轻,而且也更小,这意味着部署同样电量的电池,所需要的车内空间也更小。
当下的半固态电池,可以说除了贵没啥缺点。
而这,就是海蓝汽车即将向市场发布,并搭载在今年度诸多新车型上的第三代电池。
包永言对自家的这款电池表现出来了非常大的信心:“我们今年的半固态电池,将会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首次拥有能量密度,续航上的整体优势,并且还进一步提升了电池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领域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采用新型的半固态电池,将会能够让我们的电动车首次具备在北方地区市场的竞争优势!”
“以往我们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北方地区冬季使用的时候,整体续航出现大幅度缩减,难以满足北方地区人们的冬季出行,这也是我们的各车型在北方地区里销量普遍偏低,主要市场都集中在中部以及南部地区!”
“这一特征也出现在了国外市场上,我们的车型在气温相对炎热或温和的东盟,南欧,南美,美国南部地区卖的比较好,但是在北欧,加拿大,美国北部,俄罗斯等地区的销量就差了很多!”
“然而现在我们的半固态电池,工作温度范围大幅度扩展,在零下二十度到六十度之间都能稳定工作,再加上我们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三百五十瓦时每公斤,装车后可以轻易达到六百公里,甚至六百五十公里的夏季续航,在这个基础上,在北方冬季使用打个七折,依旧能够有四百公里以上的续航。”
“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特斯拉的三元锂电池的冬季续航!”
“基于此,我们准备在今年里在全球范围的北方地区里,进行广泛宣传以及市场推广,争取获得这一部分地区的市场份额!”
徐申学此时,手头上也拿着一份海蓝汽车的半固态电池的介绍资料,上头介绍的诸多技术参数里,徐申学其他的不太关注,只关注工作温度范围以及能量密度。
还有一个则是成本。
他指着介绍资料上道:“这种新型电池的成本,整体比磷酸铁锂电池提升了百分之十五,成本的提升你们怎么解决?”
包永言道:“新电池在刚批量生产装车的阶段里,价格肯定是要贵一些,毕竟包括了研发成本以及生产线成本,但是随着产能的提升,平均的研发成本以及生产线成本会持续下降,按照我们每年超过百万辆的汽车销量来看,甚至都不需要一年后,大概半年,也就是年底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平均成本控制在和现有电池相当的水准!”
“而到了明年后,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平均单价还会继续下降,等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半固态的电池成本,甚至会比现有的液态电池成本低百分之十左右!”
“把这个周期都算进去的话,其实我们的半固态电池的整体成本,不会比现有的液态电池更高!”
“同时我们的各车型持续生产,而且新车型为了控制成本,也大幅度沿用成熟车型上的零配件,其他各零配件,如电机,灯组,车身,轮胎以及底盘等其他零部件的成本也在持续下降,我们的车辆成本除了电池成本外,还在持续下降,我们预计到明年,制造成本能够再下降百分之二十左右!”
“所以采用了半固态电池后,虽然短期内电池成本会上涨,但是放大到一年周期来看,实际上我们的整车成本依旧是持续下降的,这个数据大概是百分之十五左右。”
“这也是我们今年会推出降价车型,现有车型加量不加价的主要原因!”
“毕竟我们的成本控制,在业内一直都是属于顶级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更先进,而且我们还有巨大的产量优势!”
“一年百万辆的汽车销量,这就是我们控制成本的最大底气!”
徐申学道:“既然如此,那么我也就放心了!”
工业产品的成本,往往是和产量直接挂钩的。
产量越低,平均成本就越贵,反之产量越大,那么平均成本就月底。
这一点,在智能终端行业里体现的更加明显……为什么最近几年智能终端行业里出现了巨头越来越强,二三流的手机厂商越来越惨啊。
这就是规模优势的重要体现。
这么说吧,智云集团里一台售价五千元的S16手机,其成本其实并比国内其他厂商的一些四千元还要更低一些。
而且S16手机的各项硬件水平,还超过这些四千元手机的硬件水平一大截!
这就是庞大的产量带来的重要优势,S系列手机的各种研发成本平摊到每年两亿多台手机上,其实是非常低的……再加上庞大的产量,对各种零部件的采购量也非常大,量大往往也意味着价格更低。
同样的第三方零配件产品,智云去采购,直接下单一亿套,供应商报价十块……而其他厂商去采购,下单一千万套,供应商报价往往就十二块,十三块了,如果量只有一百万套,说不准就得十五块往上了。
因为这对供应商而言,同样也有成本,利润上的考虑……甚至如果对方订单量太少,供应商还需要考虑风险,账期等各种因素。
比如一家二流手机厂商去采购同样的产品,才那么一百万套,同时资金也不宽裕,要求更长的账期,供应商都得担心你手机卖不出去,然后赖账……就算不赖账,过长的账期也会让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变得更大。
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往往会选择提高价格来对冲潜在的损失以及风险。
这也是当下很多二三流手机厂商日子越来越难过,已经开始逐步消失在市场上的重要原因。
技术上比不过,成本比不过,性价比也比不过……全方位的落后。
消费者又不傻,能让你骗一时,但是不会让你骗一世的。
所以,手机行业里就出现了巨头效应……市场上的少数几家头部厂商持续扩张,产销量一年比一年高,但是二三线的手机厂商则是逐渐消失。
而汽车,也是属于规模效应非常大的产品!
一款智能电动车的研发成本是固定的,而零配件成本,组装成本也是产量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
这就让头部的汽车厂商天然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
而海蓝汽车,就是当下规模最大的智能电动车厂商,年销量达到了百万辆……这让他们的平均成本可以做到非常低。
这也是海蓝汽车,能够持续推动车辆降价,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原因……如果成本都压不下来,还降什么价啊!
————
徐申学视察了海蓝汽车后,过了几天又在智云集团总部里召开了一场会议,依旧还是讨论机器人业务。
在这一次的机器人业务讨论会议上,也敲定了新的措施,那就是在今年新发布的机器人里,其动力电池部分采用半固态电池。
徐申学亲自牵头,让智云集团和海蓝汽车方面达成了电池领域的新合作!
在这之前,智云集团的机器人上搭载的动力电池,也是使用的海蓝汽车上的磷酸铁电池,如今海蓝汽车的半固态电池做出来了,作为兄弟企业的智云集团自然也会选择更进。
进而使用能量密度更大,安全性更好,寿命更好的半固态电池。
后续采用新型电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会在后续七月份的时候进行发布。
七月份的时候,智云集团将会举行一场机器人的专场发布会,主要用于发布低价型号的入门级机器人,向下探索十五万左右的价位,扩大市场容量,当然这一款还是会继续采用旧款的磷酸铁电池,
但是也会准备在现有的高端型号上,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续航升级版。
真正大规模搭载半固态电池,主要还是会选择在明年一月份的第二代机器人,到时候智云的机器人将会全系采用半固态锂电池。
对于机器人业务,徐申学是非常重视的,这可是支撑着智云集团新一代高速增长的主要业务之一……而对于机器人业务的市场策略,也早已经确定,那就是持续降价,把入门级的价格拉低到十五万甚至十万以下。
用这些低价的入门级型号来大幅度扩充市场容量,增加整个机器人产品的销量,进而大幅度压缩成本,进而又使用低成本来降低售价,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把机器人的年销量从现在的几十万台,直接做到几百万台甚至更多。
徐申学以及智云集团的高管们,野心非常大……要的可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市场,而不仅仅是几百亿美元。
开了机器人业务会议后,徐申学在第二天又关注了一番S系列手机的最新型号,也就是S17的准备情况。
如今S17手机的研发已经到了尾声,原型机已经做做出来了,并正在进行各项测试当中,同时威酷实业那边也根据S17手机的设计参数规划生产线了。
不出意外的话,等到六月的时候,S17系列手机就会进入量产备货模式,开始产能爬升,最终为八月份的发布会以及上市进行准备。
而今年的S17手机,其实变化相当大!
智云集团放弃了使用了两年的刘海屏幕模式,而是采用了灵动岛的辅助屏幕模式……实际上,严格来讲,这并不是业内首创的屏幕模式。
LG在15年的时候发布了V10手机,就尝试过使用主辅屏幕的模式,在屏幕顶部的左侧挖空一部分放置摄像头以及感应器,然后另外一部分则是用来显示电量,接电话等……当然,这还是非常原始的辅助屏幕模式。
同时,威酷电子在去年发布的多款手机里,采用了水滴屏模式,也就是在屏幕顶部的中间部分,挖一块出来放置摄像头……算是刘海屏幕的极限缩小版。
后来,今年陆续有其他手机厂商跟进。
而智云集团,则是在今年年初的发布的A16手机里,采用了挖孔屏,这个比水滴屏幕更进一步,直接在屏幕上挖个小孔放置摄像头,又比威酷电子的水滴挖孔屏更进一步。
在A16手机里尝试使用了挖孔屏获得了成功之后,智云集团则是在S17手机上,开始使用了挖孔屏技术,而且一个孔不够,所以是打了两个孔,其中一个孔还比较长。
之所以用双挖孔,主要是智云S17手机的前端感应器太多,3D人脸识别感应器,前置摄像头还有其他感应器一大堆,一个小小的挖空放不下……之前无奈使用刘海屏幕就是因为传感器占据的面积太大,没办法。
而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感应器的面积持续缩小,尤其是3D人脸识别的感应器体积持续缩小后,智云集团的技术人员就发现做成了一长一短两个孔的话,也能够塞进去。
然后,唯一的问题就是……双挖空直接看上去的话太丑了,还不如以前的刘海屏幕美观。
搞个刘海的话,是一整片都是黑的,所以看起来虽然别扭一些,但是看习惯了其实也还成。
反正很多智云手机的用户们,都已经习惯了刘海屏了!
而不少手机厂商们,甚至都还强行模仿这种刘海屏幕蹭热度呢。
但是换成现在的这种两个孔的话,如果不进行额外的设计美化,这种一大一小的空看起来就非常的不美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智云集团S系列手机项目组的工程师们,一开始尝试了使用单独一个大孔,但是发现强度不行,进行跌落测试的时候,屏幕容易碎裂;
后来无奈只能继续使用一大一小的挖空模式,随后参考了两年前LG的V10手机的辅助屏幕模式……当然,智云集团的工程师们不可能真的弄个单独的辅助屏幕上去,那太LOW了。
所以,他们干脆用软件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想法。
设计了灵动岛模式……用来显示特定内容,按住的话还可以扩大!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这地方显示一些内容,用来掩盖两个看着非常尴尬的孔洞。
而这种方式最终做出来后,就变成了徐申学非常熟悉的后世手机里的灵动岛模式。
而这种模式,在美观上比单纯的刘海屏幕好多了,徐申学个人感觉挺好看的,这后世上市销售后,应该能获得不小的市场反响,继续维持智云S系列手机的高端地位。
但是从长远来看,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小创新虽然也挺好的,但是还不够。
徐申学必须让智云集团的手机,获得更多未来的黑科技创新,继续稳固自家手机的领先地位,让所有人一说起智云手机,都是最先进的,最顶级的。
得让其他手机厂商追无可追!
最近两年,一大堆手机厂商动不动就喊着追赶智云手机,尤其是四星和水果手机,听着都让人不爽……甚至就连国内的手机厂商,不少也瞄准智云手机,喊出追赶的口号!
所以,下一步,他是把目光瞄准在了折叠屏幕手机上……准备再玩一波黑科技,震惊世人!
让友商们追无可追!
而诸多技术领域里,最受海蓝汽车所重视的技术无非就两个,一个是能源技术,或者可以说是电池技术。
另外一个则是智能驾驶技术。
这第二项的智能驾驶技术,也是海蓝汽车的起家技术,尽管一开始该技术是来源于智云集团旗下的无人车项目,海蓝汽车最初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合作伙伴,在他们的电动车上搭载了智云集团所研发的智能驾驶技术。
但是后来随着双方的合作加深,高度绑定之后,智云集团和海蓝汽车公司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智云集团以无人车项目里的技术和人员,再加上一定的资金入股了海蓝汽车。
由此形成了新的海蓝汽车有限公司,彻底的把智云集团旗下的无人车项目并购。
这样一来,海蓝汽车也就彻底的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
这一点,也是海蓝汽车目前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且大幅度领先于其他汽车厂家。
其他汽车厂商里,哪怕是做的最好的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里,也是连海蓝汽车的车尾灯都看不到。
但是在电动车的其他领域里,海蓝汽车的优势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大。
一些单纯的电控,一些看似高科技的大屏幕,语音交互等功能其他厂商其实也能做出来。
特斯拉以及很多新势力汽车厂商都在琢磨车辆内部的各种乱七八糟的辅助功能。
而在更关键的电池领域里,海蓝汽车依靠自研的动力电池平台,虽然有一些优势,但是并不大。
毕竟在这之前,其实大家用的电池都差不多,能量密度有高一些低一些但是整体差距不大,大家比拼的并不是电池本身,而是电池管理技术,能量管理以及回收技术。
但是在这些领域里,很难做出巨大的突破。
同时海蓝汽车为了更好的安全性,一直都坚持使用能量密度相对比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这导致海蓝汽车哪怕是在电池管理技术在续航上,和采用三元锂电池的特斯拉这个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是没有优势的。
因为三元锂电池虽然安全性对比磷酸铁锂电池差一些,但是能量密度更高,两者间的能量密度差距,同时期的技术条件下,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差距。
以海蓝汽车和特斯拉之间采用的电池能量密度就可以进行非常好的对比。
海蓝汽车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第一代电池的能量密度只有一百六十瓦时每公斤,而同时期特斯拉采用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两百瓦时每公斤。
而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海蓝汽车,为了抵消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劣势,为了提升续航,也采取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塞进去更多的电池……
所以海蓝汽车的整车重量往往比同时代的其他电动车更加沉重……这也是海蓝汽车的价格相对高昂的缘故,电池塞进去太多,电池成本也更高一些。
此外,海蓝汽车的电池管理,整车电量管理,能源回收等技术上则是领先诸多竞争对手,这导致了海蓝汽车可以依靠整体能源部分的技术以及设计优势,来缩小续航的差距。
最终,海蓝汽车在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情况下,依旧做到了和特斯拉相应的整体续航能力。
同时磷酸铁锂电池也更加安全,并且海蓝汽车在电池安全方面的技术也非常优秀,因此当其他电动车动不动就来个爆燃的时候,海蓝汽车从来没有出现这种爆燃的情况……
2016年的时候,有国外机构测评了不少电动车,海蓝汽车毫无争议的获得了最安全电动车的桂冠。
不是说海蓝电动车不会烧,用锂电池的电动车,出现车祸出现剧烈撞击,电池受到挤压的时候,该烧的还是会烧……这是锂电池的特性,一旦搞不好,别说电动车了,手机都烧给你看。
但是海蓝汽车从来没有出现过电池爆燃的情况,因为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各种不好,但是安全性好……安全性就是其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优点了。
同时海蓝汽车的电池主动防护技术也能控制住小规模的起火,如果火势过大也能能尽量控制住火势蔓延的情况,进而给车内成员足够的撤离时间。
而采用三元锂电池的话,其他优势一大堆,唯独电池安全性不太行,如果汽车厂商的电池安全技术没有达到一个顶级的层次,分分钟爆燃给你看。
电池剧烈爆燃之下,留给车内成员的逃生时间是比较短的。
安全性,是海蓝汽车坚持选择磷酸铁锂电池的唯一理由,至于能量密度的差距,海蓝汽车则是通过电池管理技术,能量回收技术,整车电量管理技术,然后再加上简单粗暴的装更多的电池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这些年里,海蓝汽车在电池能量密度上弱于特斯拉,但是始终在续航上没有出现太大差距的原因。
随后海蓝汽车在15年发布了第二代电池技术,依旧是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两百瓦时每公斤,这个能量密度几乎已经达到了当前的技术极限,并且远超其他动力电池厂商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这个时期,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只有一百二十几,一百三十多瓦时每公斤的程度呢,而其他厂商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就更差了。
但是三元锂电池的发展也非常快啊,特斯拉也在15年采用了更先进的三元锂电池,直接把能量密度干到了两百五十瓦时每公斤。
可以说在电池能量密度这一块上,其实海蓝汽车受限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局限性,一直都是不如特斯拉的。
同时磷酸铁锂电池因为其局限性,海蓝汽车虽然研发技术强悍,甚至都把这玩意的能量密度做到了两百瓦时每公斤,但是想要继续往上堆叠能量密度的难度就太大了。
基于这种情况,海蓝汽车老早就开始研发其他的新电池,而半固态电池以及固态电池就是海蓝汽车的研发重点。
固态电池不用说,那是能够轻易达到数倍能量密度的黑科技,但是技术难度也非常高……主要是量产困难,成本过于高昂。
为此,海蓝汽车短期内选择了半固态电池这么一个过渡方案。
半固态电池,严格来讲依旧属于液态电池的范畴,但是也具备一部分固态电池的特性。
其特征就是,能量密度可以做到现有液态电池的两倍以上,理论上甚至能够做到七百瓦时每公斤的能量密度……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现实里暂时还做不到。
然后是安全性,半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比液态电池更好,起火风险更低,爆燃风险也更低。
然后是使用寿命上,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更长。
此外,半固态电池还有一个体积优势……它不仅仅更轻,而且也更小,这意味着部署同样电量的电池,所需要的车内空间也更小。
当下的半固态电池,可以说除了贵没啥缺点。
而这,就是海蓝汽车即将向市场发布,并搭载在今年度诸多新车型上的第三代电池。
包永言对自家的这款电池表现出来了非常大的信心:“我们今年的半固态电池,将会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首次拥有能量密度,续航上的整体优势,并且还进一步提升了电池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领域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采用新型的半固态电池,将会能够让我们的电动车首次具备在北方地区市场的竞争优势!”
“以往我们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北方地区冬季使用的时候,整体续航出现大幅度缩减,难以满足北方地区人们的冬季出行,这也是我们的各车型在北方地区里销量普遍偏低,主要市场都集中在中部以及南部地区!”
“这一特征也出现在了国外市场上,我们的车型在气温相对炎热或温和的东盟,南欧,南美,美国南部地区卖的比较好,但是在北欧,加拿大,美国北部,俄罗斯等地区的销量就差了很多!”
“然而现在我们的半固态电池,工作温度范围大幅度扩展,在零下二十度到六十度之间都能稳定工作,再加上我们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三百五十瓦时每公斤,装车后可以轻易达到六百公里,甚至六百五十公里的夏季续航,在这个基础上,在北方冬季使用打个七折,依旧能够有四百公里以上的续航。”
“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特斯拉的三元锂电池的冬季续航!”
“基于此,我们准备在今年里在全球范围的北方地区里,进行广泛宣传以及市场推广,争取获得这一部分地区的市场份额!”
徐申学此时,手头上也拿着一份海蓝汽车的半固态电池的介绍资料,上头介绍的诸多技术参数里,徐申学其他的不太关注,只关注工作温度范围以及能量密度。
还有一个则是成本。
他指着介绍资料上道:“这种新型电池的成本,整体比磷酸铁锂电池提升了百分之十五,成本的提升你们怎么解决?”
包永言道:“新电池在刚批量生产装车的阶段里,价格肯定是要贵一些,毕竟包括了研发成本以及生产线成本,但是随着产能的提升,平均的研发成本以及生产线成本会持续下降,按照我们每年超过百万辆的汽车销量来看,甚至都不需要一年后,大概半年,也就是年底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平均成本控制在和现有电池相当的水准!”
“而到了明年后,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平均单价还会继续下降,等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半固态的电池成本,甚至会比现有的液态电池成本低百分之十左右!”
“把这个周期都算进去的话,其实我们的半固态电池的整体成本,不会比现有的液态电池更高!”
“同时我们的各车型持续生产,而且新车型为了控制成本,也大幅度沿用成熟车型上的零配件,其他各零配件,如电机,灯组,车身,轮胎以及底盘等其他零部件的成本也在持续下降,我们的车辆成本除了电池成本外,还在持续下降,我们预计到明年,制造成本能够再下降百分之二十左右!”
“所以采用了半固态电池后,虽然短期内电池成本会上涨,但是放大到一年周期来看,实际上我们的整车成本依旧是持续下降的,这个数据大概是百分之十五左右。”
“这也是我们今年会推出降价车型,现有车型加量不加价的主要原因!”
“毕竟我们的成本控制,在业内一直都是属于顶级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更先进,而且我们还有巨大的产量优势!”
“一年百万辆的汽车销量,这就是我们控制成本的最大底气!”
徐申学道:“既然如此,那么我也就放心了!”
工业产品的成本,往往是和产量直接挂钩的。
产量越低,平均成本就越贵,反之产量越大,那么平均成本就月底。
这一点,在智能终端行业里体现的更加明显……为什么最近几年智能终端行业里出现了巨头越来越强,二三流的手机厂商越来越惨啊。
这就是规模优势的重要体现。
这么说吧,智云集团里一台售价五千元的S16手机,其成本其实并比国内其他厂商的一些四千元还要更低一些。
而且S16手机的各项硬件水平,还超过这些四千元手机的硬件水平一大截!
这就是庞大的产量带来的重要优势,S系列手机的各种研发成本平摊到每年两亿多台手机上,其实是非常低的……再加上庞大的产量,对各种零部件的采购量也非常大,量大往往也意味着价格更低。
同样的第三方零配件产品,智云去采购,直接下单一亿套,供应商报价十块……而其他厂商去采购,下单一千万套,供应商报价往往就十二块,十三块了,如果量只有一百万套,说不准就得十五块往上了。
因为这对供应商而言,同样也有成本,利润上的考虑……甚至如果对方订单量太少,供应商还需要考虑风险,账期等各种因素。
比如一家二流手机厂商去采购同样的产品,才那么一百万套,同时资金也不宽裕,要求更长的账期,供应商都得担心你手机卖不出去,然后赖账……就算不赖账,过长的账期也会让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变得更大。
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往往会选择提高价格来对冲潜在的损失以及风险。
这也是当下很多二三流手机厂商日子越来越难过,已经开始逐步消失在市场上的重要原因。
技术上比不过,成本比不过,性价比也比不过……全方位的落后。
消费者又不傻,能让你骗一时,但是不会让你骗一世的。
所以,手机行业里就出现了巨头效应……市场上的少数几家头部厂商持续扩张,产销量一年比一年高,但是二三线的手机厂商则是逐渐消失。
而汽车,也是属于规模效应非常大的产品!
一款智能电动车的研发成本是固定的,而零配件成本,组装成本也是产量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
这就让头部的汽车厂商天然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
而海蓝汽车,就是当下规模最大的智能电动车厂商,年销量达到了百万辆……这让他们的平均成本可以做到非常低。
这也是海蓝汽车,能够持续推动车辆降价,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原因……如果成本都压不下来,还降什么价啊!
————
徐申学视察了海蓝汽车后,过了几天又在智云集团总部里召开了一场会议,依旧还是讨论机器人业务。
在这一次的机器人业务讨论会议上,也敲定了新的措施,那就是在今年新发布的机器人里,其动力电池部分采用半固态电池。
徐申学亲自牵头,让智云集团和海蓝汽车方面达成了电池领域的新合作!
在这之前,智云集团的机器人上搭载的动力电池,也是使用的海蓝汽车上的磷酸铁电池,如今海蓝汽车的半固态电池做出来了,作为兄弟企业的智云集团自然也会选择更进。
进而使用能量密度更大,安全性更好,寿命更好的半固态电池。
后续采用新型电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会在后续七月份的时候进行发布。
七月份的时候,智云集团将会举行一场机器人的专场发布会,主要用于发布低价型号的入门级机器人,向下探索十五万左右的价位,扩大市场容量,当然这一款还是会继续采用旧款的磷酸铁电池,
但是也会准备在现有的高端型号上,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续航升级版。
真正大规模搭载半固态电池,主要还是会选择在明年一月份的第二代机器人,到时候智云的机器人将会全系采用半固态锂电池。
对于机器人业务,徐申学是非常重视的,这可是支撑着智云集团新一代高速增长的主要业务之一……而对于机器人业务的市场策略,也早已经确定,那就是持续降价,把入门级的价格拉低到十五万甚至十万以下。
用这些低价的入门级型号来大幅度扩充市场容量,增加整个机器人产品的销量,进而大幅度压缩成本,进而又使用低成本来降低售价,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把机器人的年销量从现在的几十万台,直接做到几百万台甚至更多。
徐申学以及智云集团的高管们,野心非常大……要的可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市场,而不仅仅是几百亿美元。
开了机器人业务会议后,徐申学在第二天又关注了一番S系列手机的最新型号,也就是S17的准备情况。
如今S17手机的研发已经到了尾声,原型机已经做做出来了,并正在进行各项测试当中,同时威酷实业那边也根据S17手机的设计参数规划生产线了。
不出意外的话,等到六月的时候,S17系列手机就会进入量产备货模式,开始产能爬升,最终为八月份的发布会以及上市进行准备。
而今年的S17手机,其实变化相当大!
智云集团放弃了使用了两年的刘海屏幕模式,而是采用了灵动岛的辅助屏幕模式……实际上,严格来讲,这并不是业内首创的屏幕模式。
LG在15年的时候发布了V10手机,就尝试过使用主辅屏幕的模式,在屏幕顶部的左侧挖空一部分放置摄像头以及感应器,然后另外一部分则是用来显示电量,接电话等……当然,这还是非常原始的辅助屏幕模式。
同时,威酷电子在去年发布的多款手机里,采用了水滴屏模式,也就是在屏幕顶部的中间部分,挖一块出来放置摄像头……算是刘海屏幕的极限缩小版。
后来,今年陆续有其他手机厂商跟进。
而智云集团,则是在今年年初的发布的A16手机里,采用了挖孔屏,这个比水滴屏幕更进一步,直接在屏幕上挖个小孔放置摄像头,又比威酷电子的水滴挖孔屏更进一步。
在A16手机里尝试使用了挖孔屏获得了成功之后,智云集团则是在S17手机上,开始使用了挖孔屏技术,而且一个孔不够,所以是打了两个孔,其中一个孔还比较长。
之所以用双挖孔,主要是智云S17手机的前端感应器太多,3D人脸识别感应器,前置摄像头还有其他感应器一大堆,一个小小的挖空放不下……之前无奈使用刘海屏幕就是因为传感器占据的面积太大,没办法。
而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感应器的面积持续缩小,尤其是3D人脸识别的感应器体积持续缩小后,智云集团的技术人员就发现做成了一长一短两个孔的话,也能够塞进去。
然后,唯一的问题就是……双挖空直接看上去的话太丑了,还不如以前的刘海屏幕美观。
搞个刘海的话,是一整片都是黑的,所以看起来虽然别扭一些,但是看习惯了其实也还成。
反正很多智云手机的用户们,都已经习惯了刘海屏了!
而不少手机厂商们,甚至都还强行模仿这种刘海屏幕蹭热度呢。
但是换成现在的这种两个孔的话,如果不进行额外的设计美化,这种一大一小的空看起来就非常的不美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智云集团S系列手机项目组的工程师们,一开始尝试了使用单独一个大孔,但是发现强度不行,进行跌落测试的时候,屏幕容易碎裂;
后来无奈只能继续使用一大一小的挖空模式,随后参考了两年前LG的V10手机的辅助屏幕模式……当然,智云集团的工程师们不可能真的弄个单独的辅助屏幕上去,那太LOW了。
所以,他们干脆用软件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想法。
设计了灵动岛模式……用来显示特定内容,按住的话还可以扩大!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这地方显示一些内容,用来掩盖两个看着非常尴尬的孔洞。
而这种方式最终做出来后,就变成了徐申学非常熟悉的后世手机里的灵动岛模式。
而这种模式,在美观上比单纯的刘海屏幕好多了,徐申学个人感觉挺好看的,这后世上市销售后,应该能获得不小的市场反响,继续维持智云S系列手机的高端地位。
但是从长远来看,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小创新虽然也挺好的,但是还不够。
徐申学必须让智云集团的手机,获得更多未来的黑科技创新,继续稳固自家手机的领先地位,让所有人一说起智云手机,都是最先进的,最顶级的。
得让其他手机厂商追无可追!
最近两年,一大堆手机厂商动不动就喊着追赶智云手机,尤其是四星和水果手机,听着都让人不爽……甚至就连国内的手机厂商,不少也瞄准智云手机,喊出追赶的口号!
所以,下一步,他是把目光瞄准在了折叠屏幕手机上……准备再玩一波黑科技,震惊世人!
让友商们追无可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最新章节,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最新章节,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