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治要(七)
京房,字君明,东郡人也。以孝廉为郎。
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与房同经,论议相非。二人用事,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君不明,而所任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耶?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
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
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
《墨子》治要·尚贤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何以知其然也?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不能制,必索良工;有一疲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其亲一危弓、疲马、衣裳、牛羊之财欤?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唯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尚贤之为说,不可不察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说苑》治要·尊贤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年五十而饿于沙丘,任李兑故也。
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齐有田单,襄王得国。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之三面,而夏民从。以其所为顺于民心也。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盐铁论》治要
昔周公处谦让以交卑士,执礼德以下天下。
故辞越裳之贽,见恭敬之礼也。既与入文王之庙,是见大孝之礼也。目睹威仪干戚之容,耳听清歌雅颂之声,心充至德,欣然以归,此四夷所以慕义内附,非重译狄鞮,来观猛兽熊罴也。夫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驴骡馲驼,北狄之常畜也。中国所鲜,外国贱之。
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鸟鹊。今贵人之所贱,珍人之所饶,非所以厚中国而明盛德也。隋和,世之名宝也,而不能安危存亡。
故喻德示威,唯贤臣良相,不在戎马珍怪也。是以圣王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昔晏子修之樽俎之间,而折冲乎千里。不能者,虽隋和满箧,无益于存亡矣。
《后汉书》治要(二)
陈留令刘豫、冠军令驷协,并以刻薄之姿,临民宰邑,专念掠杀,务为严苦,吏民愁怨,莫不疾之,而今之议者,反以为能。违天心,失经义,诚不可不慎也。非徒应坐豫协,亦当宜谴举者。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臣尝读书记,知秦以酷急亡国,又目见王莽亦以苛法自灭,故勤勤恳恳,实在于此。
又闻诸王主贵戚,骄者逾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其刺史、太守以下拜除京师,及道出洛阳者,宜皆召见,可因博问四方,兼以观察其人。诸上书言事有不合者,可但报归田里,不宜过加喜怒,以明在宽也。
《文子》治要·上礼
天地之道,极即反,益即损,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矣。圣人之道,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教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耻。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蒋子万机论》治要·政略
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
是以陶唐钦明,羲氏平秩,有虞明目,元恺敷教,皆此君唱臣和,同亮天功,故能天成地平,咸熙于和穆,盛德之治也。夫随俗树化,因世建业,慎在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时移而不移,违天之祥也。民望而不因,违人之咎也。好善而不能择人,败官之患也。三者失,则天人之事悖矣。夫人乖则时逆,时逆则天违。天违而望国安,未有也。
《体论》治要
夫君,尊严而威,高远而危。民者,卑贱而恭,愚弱而神,恶之则国亡,爱之则国存。御民者必明此要,故南面而临官,不敢以其富贵骄人。有诸中而能图外,取诸身而能畅远。观一物而贯乎万者,以身为本也。
夫欲知天之终始也,今日是也;欲知千万之情,一人情是也。故为政者,不可以不知民之情,知民然后民乃从令。己所不欲,不施之于人,令安得不从乎?
故善政者,简而易行,则/民不变;法存身而民象之,则/民不怨。近臣便嬖,百官因之而后达,则群臣自污也。是以为政者,必慎择其左右,左右正则人主正矣。人主正,则夫号令安得曲耶!
《尚书》治要
王若曰:“伯冏!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聪明,听视远也;齐圣,无滞碍也。臣虽官有尊卑,无不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给侍进御,仆从从官,官虽微,无不用中正之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弗钦〔小臣皆良,仆从皆正,以旦夕承辅其君,故君出入起居无有不敬〕;发号施令,罔有弗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言文、武发号施令,无有不善,下民敬顺其命,万国皆美其化也〕。”
《尚书》治要
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言仆臣皆正,则其君乃能正。仆臣谄谀,则其君乃自谓圣〕。后德惟臣,弗德惟臣〔君之有德,惟臣成之;君之无德,惟臣误之。言君所行善恶,专在左右也〕。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汝无亲近憸利小子之人,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导君上以非先王之法也〕。
《说苑》治要·政理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国何患?”
对曰:“患夫社鼠。”桓公曰:“何谓也?”
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坏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不售之故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也。有道术之士,欲明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道术之士不得用矣,此治国之所患也。”
《体论》治要
取忠臣、谋博士,将何国无之乎?
臣以为忠良虑治益国之臣,必竭诚纳谋恳恻而不隐者,欲以究尽治乱之数,舒展安危之策耳。
故准圣主明君,莫不皆有献可退否纳忠之臣也。昔者,帝舜大圣之君也,犹有咎繇献谟、夏禹纳戒。暨至殷之成汤、周之文武,皆亦至圣之君也,然必俟伊尹为辅、吕尚为师,然后乃能兴功济业、混一天下者,诚视听之聪察,须忠良为耳目也。由此观之,忠良虑治益国之臣者,得不师踪往古,袭迹前圣,投命自尽,以辅佐视听乎?
《吴子》治要·励士
魏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昔楚庄王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忧色。
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之过,国其殆矣!’庄王所忧,而君悦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乃惭。
《尸子》治要·治天下
有虞氏盛德,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天无私于物,地无私于物,袭此行者,谓之天子。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
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圄,其走大吏也,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
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之不乐,钟鼓之不鸣,寡人之任也;国家之不入,朝廷之不治,与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产治郑,国无盗贼,道无饿人。
孔子曰:“若郑简公之好乐,虽抱钟而朝可也。”夫用贤,身乐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
《体论》治要
夫人君者,以至尊之聪听,总万机而监之,以至贵之明察,料治乱而考焉,将当能皆穷究其孔要,料尽其门户乎?其数必用有所遗漏。不有忠臣良谋辅佐视听者,则凡百机微有所不闻矣。何以论其然乎?
夫人君所以尊异于人者,顺志养真也。欢康之虞,则严乐盈耳,玩好足目,美色充欲,丽服适体。远眺回望,则登云表之崇台;逍遥容豫,则历飞阁之高观。嬉乎绿水之清池,游乎桂林之芳园。弋凫与雁,从禽逐兽。
行与毛嫱俱,入与西施处。将当何从体觉穷愁之戚悴、识鳏独之难堪乎?食则膳鼎几俎,庶羞兼品,酸甘盈备,珍馔充庭,奏乐而进,鸣钟而彻,间馈代至,口不绝味,将当何从觉饥馁之厄艰、识困饿之难堪乎!
暑则被雾縠,袭纤 ,处华屋之大厦,居重荫之玄堂,褰罗帷以来清风,烈凝冰以遏微暑,侍者御粉扇,典衣易轻裳,飘飘焉有秋日之凉,将当何从体觉炎夏之郁赫、识毒热之难堪乎?寒则服绵袍,袭轻裘,绵衾貂蓐,叠茵累席,居隩密之深室,处复帟之重幄,炽猛炭于室隅以起温,御玉卮之旨酒以御寒,炎炎焉有夏日之热,将当何从体觉隆冬之惨烈、识毒寒之难堪乎?
此数者,诚无从得而知之者也。凡百机微,如此比类者,必用遗漏,有所未详也。如此,则至忠之臣者,得不辅佐视听,以起寤遗忘乎?
《袁子正书》治要·致贤
虽有离娄之目,不能两视而明;夔、旷之耳,不能两听而聪;仲尼之智,不能两虑而察。夫以天下之至明至智,犹不能参听而俱存之,而况于凡人乎!故以目,虽至明,有所不知;以因,虽凡人,无所不得。
故善学者,假先王以论道;善因者,借外智以接物。故假人之目以视,奚适夫两见;假人之耳以听,奚适夫两闻;假人之智以虑,奚适夫两察。故夫处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穷,兴天下之大业而虑不竭,统齐群言之类而口不劳,兼听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贤乎?
《仲长子昌言》治要
王者所官者,非亲属则宠幸也;所爱者,非美色则巧佞也。以同异为善恶,以喜怒为赏罚。取乎丽女,怠乎万机,黎民冤枉类残贼。虽五方之兆,不失四时之礼;断狱之政,不违冬日之期。蓍龟积于庙门之中,牺牲群丽碑之间。冯相坐台上而不下,祝史伏坛旁而不去,犹无益于败亡也。从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
故审我已善,而不复恃乎天道,上也;疑我未善,引天道以自济者,其次也;不求诸己,而求诸天者,下愚之主也。令夫王者,诚忠心于自省,专思虑于治道。自省无愆,治道不谬,则彼嘉物之生、休祥之来。是我汲井而水出、爨灶而火燃者耳。何足以为贺者耶?故欢于报应,喜于珍祥,是劣者之私情,夫可谓大上之公德也。
《说苑》治要·尊贤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将怀远而致近也。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非其人而欲有功,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京房,字君明,东郡人也。以孝廉为郎。
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与房同经,论议相非。二人用事,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君不明,而所任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耶?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
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
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
《墨子》治要·尚贤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何以知其然也?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不能制,必索良工;有一疲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其亲一危弓、疲马、衣裳、牛羊之财欤?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唯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尚贤之为说,不可不察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说苑》治要·尊贤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年五十而饿于沙丘,任李兑故也。
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齐有田单,襄王得国。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之三面,而夏民从。以其所为顺于民心也。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盐铁论》治要
昔周公处谦让以交卑士,执礼德以下天下。
故辞越裳之贽,见恭敬之礼也。既与入文王之庙,是见大孝之礼也。目睹威仪干戚之容,耳听清歌雅颂之声,心充至德,欣然以归,此四夷所以慕义内附,非重译狄鞮,来观猛兽熊罴也。夫犀象兕虎,南夷之所多也;驴骡馲驼,北狄之常畜也。中国所鲜,外国贱之。
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鸟鹊。今贵人之所贱,珍人之所饶,非所以厚中国而明盛德也。隋和,世之名宝也,而不能安危存亡。
故喻德示威,唯贤臣良相,不在戎马珍怪也。是以圣王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昔晏子修之樽俎之间,而折冲乎千里。不能者,虽隋和满箧,无益于存亡矣。
《后汉书》治要(二)
陈留令刘豫、冠军令驷协,并以刻薄之姿,临民宰邑,专念掠杀,务为严苦,吏民愁怨,莫不疾之,而今之议者,反以为能。违天心,失经义,诚不可不慎也。非徒应坐豫协,亦当宜谴举者。务进仁贤,以任时政,不过数人,则风俗自化矣。臣尝读书记,知秦以酷急亡国,又目见王莽亦以苛法自灭,故勤勤恳恳,实在于此。
又闻诸王主贵戚,骄者逾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其刺史、太守以下拜除京师,及道出洛阳者,宜皆召见,可因博问四方,兼以观察其人。诸上书言事有不合者,可但报归田里,不宜过加喜怒,以明在宽也。
《文子》治要·上礼
天地之道,极即反,益即损,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矣。圣人之道,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教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耻。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蒋子万机论》治要·政略
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
是以陶唐钦明,羲氏平秩,有虞明目,元恺敷教,皆此君唱臣和,同亮天功,故能天成地平,咸熙于和穆,盛德之治也。夫随俗树化,因世建业,慎在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时移而不移,违天之祥也。民望而不因,违人之咎也。好善而不能择人,败官之患也。三者失,则天人之事悖矣。夫人乖则时逆,时逆则天违。天违而望国安,未有也。
《体论》治要
夫君,尊严而威,高远而危。民者,卑贱而恭,愚弱而神,恶之则国亡,爱之则国存。御民者必明此要,故南面而临官,不敢以其富贵骄人。有诸中而能图外,取诸身而能畅远。观一物而贯乎万者,以身为本也。
夫欲知天之终始也,今日是也;欲知千万之情,一人情是也。故为政者,不可以不知民之情,知民然后民乃从令。己所不欲,不施之于人,令安得不从乎?
故善政者,简而易行,则/民不变;法存身而民象之,则/民不怨。近臣便嬖,百官因之而后达,则群臣自污也。是以为政者,必慎择其左右,左右正则人主正矣。人主正,则夫号令安得曲耶!
《尚书》治要
王若曰:“伯冏!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聪明,听视远也;齐圣,无滞碍也。臣虽官有尊卑,无不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给侍进御,仆从从官,官虽微,无不用中正之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弗钦〔小臣皆良,仆从皆正,以旦夕承辅其君,故君出入起居无有不敬〕;发号施令,罔有弗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言文、武发号施令,无有不善,下民敬顺其命,万国皆美其化也〕。”
《尚书》治要
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言仆臣皆正,则其君乃能正。仆臣谄谀,则其君乃自谓圣〕。后德惟臣,弗德惟臣〔君之有德,惟臣成之;君之无德,惟臣误之。言君所行善恶,专在左右也〕。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汝无亲近憸利小子之人,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导君上以非先王之法也〕。
《说苑》治要·政理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国何患?”
对曰:“患夫社鼠。”桓公曰:“何谓也?”
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坏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不售之故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也。有道术之士,欲明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道术之士不得用矣,此治国之所患也。”
《体论》治要
取忠臣、谋博士,将何国无之乎?
臣以为忠良虑治益国之臣,必竭诚纳谋恳恻而不隐者,欲以究尽治乱之数,舒展安危之策耳。
故准圣主明君,莫不皆有献可退否纳忠之臣也。昔者,帝舜大圣之君也,犹有咎繇献谟、夏禹纳戒。暨至殷之成汤、周之文武,皆亦至圣之君也,然必俟伊尹为辅、吕尚为师,然后乃能兴功济业、混一天下者,诚视听之聪察,须忠良为耳目也。由此观之,忠良虑治益国之臣者,得不师踪往古,袭迹前圣,投命自尽,以辅佐视听乎?
《吴子》治要·励士
魏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昔楚庄王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忧色。
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之过,国其殆矣!’庄王所忧,而君悦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乃惭。
《尸子》治要·治天下
有虞氏盛德,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天无私于物,地无私于物,袭此行者,谓之天子。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
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圄,其走大吏也,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
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之不乐,钟鼓之不鸣,寡人之任也;国家之不入,朝廷之不治,与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产治郑,国无盗贼,道无饿人。
孔子曰:“若郑简公之好乐,虽抱钟而朝可也。”夫用贤,身乐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
《体论》治要
夫人君者,以至尊之聪听,总万机而监之,以至贵之明察,料治乱而考焉,将当能皆穷究其孔要,料尽其门户乎?其数必用有所遗漏。不有忠臣良谋辅佐视听者,则凡百机微有所不闻矣。何以论其然乎?
夫人君所以尊异于人者,顺志养真也。欢康之虞,则严乐盈耳,玩好足目,美色充欲,丽服适体。远眺回望,则登云表之崇台;逍遥容豫,则历飞阁之高观。嬉乎绿水之清池,游乎桂林之芳园。弋凫与雁,从禽逐兽。
行与毛嫱俱,入与西施处。将当何从体觉穷愁之戚悴、识鳏独之难堪乎?食则膳鼎几俎,庶羞兼品,酸甘盈备,珍馔充庭,奏乐而进,鸣钟而彻,间馈代至,口不绝味,将当何从觉饥馁之厄艰、识困饿之难堪乎!
暑则被雾縠,袭纤 ,处华屋之大厦,居重荫之玄堂,褰罗帷以来清风,烈凝冰以遏微暑,侍者御粉扇,典衣易轻裳,飘飘焉有秋日之凉,将当何从体觉炎夏之郁赫、识毒热之难堪乎?寒则服绵袍,袭轻裘,绵衾貂蓐,叠茵累席,居隩密之深室,处复帟之重幄,炽猛炭于室隅以起温,御玉卮之旨酒以御寒,炎炎焉有夏日之热,将当何从体觉隆冬之惨烈、识毒寒之难堪乎?
此数者,诚无从得而知之者也。凡百机微,如此比类者,必用遗漏,有所未详也。如此,则至忠之臣者,得不辅佐视听,以起寤遗忘乎?
《袁子正书》治要·致贤
虽有离娄之目,不能两视而明;夔、旷之耳,不能两听而聪;仲尼之智,不能两虑而察。夫以天下之至明至智,犹不能参听而俱存之,而况于凡人乎!故以目,虽至明,有所不知;以因,虽凡人,无所不得。
故善学者,假先王以论道;善因者,借外智以接物。故假人之目以视,奚适夫两见;假人之耳以听,奚适夫两闻;假人之智以虑,奚适夫两察。故夫处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穷,兴天下之大业而虑不竭,统齐群言之类而口不劳,兼听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贤乎?
《仲长子昌言》治要
王者所官者,非亲属则宠幸也;所爱者,非美色则巧佞也。以同异为善恶,以喜怒为赏罚。取乎丽女,怠乎万机,黎民冤枉类残贼。虽五方之兆,不失四时之礼;断狱之政,不违冬日之期。蓍龟积于庙门之中,牺牲群丽碑之间。冯相坐台上而不下,祝史伏坛旁而不去,犹无益于败亡也。从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
故审我已善,而不复恃乎天道,上也;疑我未善,引天道以自济者,其次也;不求诸己,而求诸天者,下愚之主也。令夫王者,诚忠心于自省,专思虑于治道。自省无愆,治道不谬,则彼嘉物之生、休祥之来。是我汲井而水出、爨灶而火燃者耳。何足以为贺者耶?故欢于报应,喜于珍祥,是劣者之私情,夫可谓大上之公德也。
《说苑》治要·尊贤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将怀远而致近也。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非其人而欲有功,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