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愚是礼部左侍郎,在沈鲤入阁办事后,实际上的礼部尚书,走到哪里,都要被人称一声少宗伯。
官厂的身股制,虽然是高启愚提出来的,但真正做事的人,应该是吏部和工部。
毫无疑问,高启愚的手伸得有点太长太长了。
高启愚的官厂身股制改制奏疏写的很好,具体到人,大工匠是十厘顶身股,而五年以上的学徒,就会有一厘的身股,身股的九等,就成了官厂另外一整套的晋升机制。
最关键的是,在高启愚的规划里,会办、代办、总办这些官厂的官吏,完全没有任何的身股。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矛盾,那就是管人的官吏管着的工匠是官厂主人,那这些官吏还能管得住这些工匠吗?
朱翊钧不由的看向了申时行,高启愚和申时行这对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了。
“陛下,臣以为少宗伯所言不妥。”申时行深吸了口气,拿出了一本奏疏出班说道:“臣另外有本上奏。”
申时行也拿出了一本奏疏,内容和高启愚在匠人制度这块几乎没有变化,最大的区别,就是申时行的奏疏里,官厂的官吏们,也有身股,只不过这些身股完全和职位挂钩,一旦离任,就会失去。
“申侍郎,你这奏疏,我也看过,官吏和匠人不同,官吏本就是朝廷入厂办差,身股制是什么?身股制本身是对匠人的评级,是对他们技艺的考校,官吏有何技巧,凭什么有身股?”高启愚也没含糊,看陛下看完了奏疏,立刻对申时行开炮。
元辅弃徒和座下第一弟子开战了,朱翊钧勤政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看大明明公吵架吗?
朱翊钧恨不得亲自下场拱火,不要吵,最好打起来,打起来才热闹!
申时行立刻说道:“少宗伯,此言差矣,那匠人是官厂的东家之一,官吏还怎么约束匠人?我讲的身股制,是职位的身股,又不是他们自己。”
申时行的面色不善,他觉得高启愚根本就是在仗着圣眷找茬,而不是为了政策的推行。
办差的管人家官厂的主人,管得住吗?申时行觉得高启愚根本就是在斗气,完全无法理喻。
这段时间,高启愚总是在找申时行的麻烦,申时行脾气好,他总是忍让,就像是蔺相如总是在避让廉颇,退让有的时候,是为了大局。
但让了一段时间,高启愚变本加厉,把手都伸到吏部来了,那申时行就不能再让了。
“那要是职位的身股,那就更不能有身股了,申侍郎,官厂这些官吏,是不是考成期满,就会晋升,甚至升到工部里做大使、郎中?”高启愚颇为肯定的说道。
申时行眉头皱了一下,才说道:“官厂的官吏,的确会升任工部,这次工部营造五十一官厂,有很多官吏,都是从京师官厂升到了工部,筹建这些新的官厂。”
高启愚端着手说道:“那就是了,大工匠不会升到工部去,顶多调派各官厂做总工,一辈子都在官厂打转。”
“这些个官吏升了官,接替他们职位的小吏,就会把身股分到的银子,交给这些大官。”
“申侍郎,咱们都是当官的,明人不说暗话,权力这东西,就是如此,想要什么,哪怕是做梦,都能实现,甚至不需要开口,就有人孝敬。”
“从官厂升到了工部,你这些官职身股的银子,还能让官厂官吏们拿着不成?时日稍久,连官厂的身股银,都能被偷了。”
“身股制是为了让匠人以厂为家,显然官吏们做不到,还招祸,就不必了。”
高启愚的话很不客气,但他真的已经非常客气了,大家都是官员,他说的情况是必然会发生,所以从一开始就绝了这个口子。
任何组织不能没有行政,没有行政的衙门,就变成了翰林院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但组织里,行政权力太大,那这个组织立刻就会陷入僵化,不仅仅是朝廷、也不仅仅是官厂,民坊也是如此,一招文山会海,就能让所有人疲于奔命。
匠人拿着身股,本身就是和掌控权力的官吏们进行抗衡,如果也给官吏们,哪怕是给职位身股,那匠人就无法和官吏们形成平衡了。
“你说的很有道理。”申时行首先赞同了高启愚的话,大明官吏什么样子,申时行也很清楚,这帮虫豸,干的事儿,就两条:交结朋党,抱团乱政、擅为更改,变乱成法。
比如这擅为更改,变乱成法,明明有明确的大明律,详细的大明律例,甚至还有关于条文解释,但到了地方判官手里,从来都是我想怎么判就怎么判,你这刁民,民告官还想赢我?
到了官厂也是如此,官厂法例明确规定,这些个官吏就是不遵从,整日里找着由头为难匠人,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上级来了还要停工停产,结果这上级也就是个工部的九品大使,到库房点检物料。
每天光搞迎检,但从没迎到过。
之所以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纯粹就是这些官吏们在耍官威,为了耍威风故意这么折腾,而且往往,这官越小,规矩越大,事儿越多。
申时行为官多年,官吏身上这些毛病,申时行可太清楚了。
“但少宗伯,你这么做,官吏还怎么管匠人呢?”申时行眉头紧蹙的说道。
“申侍郎,他们是官,手里攥着权,背后站着朝廷,匠人们都是民,怎么可能管不住呢?”高启愚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申侍郎,官吏们应该被《吏律》约束,匠人要被《官厂法例》约束。”
高启愚的话不难懂,官吏是官选官的统治阶级,匠人们是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就是没有身股,这帮官吏,天然压制匠人。
朱翊钧笑了下,这俩人演技不太行,不如冯保,他们其实就是有些话不太方便说,借着所谓吵架讲了出来。
俩人都不赞同给官吏身股。
“朕听明白了,自少宗伯上疏之时,朕就一直不明白,为何这身股制是官厂改制的关键,甚至是基石,到这里朕算是听明白了。”
朱翊钧看向了凌云翼继续说道:“凌次辅,之前匠人们有了委屈,是不是都找王次辅?”
凌云翼出班俯首说道:“有的时候,匠人们也会跟王建说这些事儿,毕竟王建是文成公的侄子,只不过后来,王建慢慢变了,匠人们就不找他说了,文成公走后,匠人们就只能趁着陛下去官厂,对陛下诉苦。”
王崇古对官厂的管理,人情过重的弊病,在王崇古走后,彻底爆发出来,匠人们诉苦的通道,彻底断绝了,这也是凌云翼接手后,大刀阔斧改制的原因,因为匠人们无处诉苦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京师官厂匠人还能托大工匠,找王崇古说道几句,这京师之外的官厂匠人,又找谁说去?
过去官厂的规模不大,现在在建的官厂就有五十一座,大明工部直属官厂就高达七十余座,这人情过重,成了官厂扩大的阻碍。
“匠人们对朕说,才能诉几句苦?朕身居九重,一年又能去几次官厂,又有多少匠人,能跟朕说的上话?”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朕去了,匠人们只会说些好话,生怕说了坏话,被人为难,也就是一些大的冤案,能跟朕说一说了。”
“就依少宗伯所言,改制的事儿,吏部执行。”
高启愚冲锋陷阵,背后是凌云翼的主张,是官厂改制的延续。
“臣遵旨。”申时行见陛下做出了决策,也没有含糊,俯首领命,你高启愚出的主意好,最后功劳还都是吏部的,都是他申时行的功劳,挨骂的反倒是他高启愚。
申时行输了,也不会输太多,作为元辅门生,皇帝的同门师兄弟,在这场百步竞争中,申时行的起点就是九十九步,高启愚的起点是负两百步,被座师开除门庭,不避讳,对皇权大不敬。
所以朱翊钧说他俩在演戏,高启愚捞圣眷,申时行捞功劳。
“陛下圣明。”高启愚见自己赢了,也没得志就猖狂,俯首归班。
“凌次辅,官厂下次改制是不是就是工盟了?”朱翊钧看着凌云翼说道:“文成公心心念念,折腾了四五次都没成,这次匠人们工盟成立后,每次开匠人大会,都把会案送到御前来看。”
“臣遵旨。”凌云翼俯首,回京这么久,他算是看出来,朝局为何这么稳当了,有陛下这个定海神针铁在,什么贱儒都翻不起浪花来。
或许陛下早就看明白了工盟屡次失败的原因,就是王崇古的人情过重,但王崇古还在,这就解决不了。
陛下甚至对官厂改制都有清楚的规划。
朱翊钧看了王家屏一眼,王家屏回京之后,有点恬静了,表现有些平平,其实也不怪王家屏,谁让他的弟子伍惟忠不争气,这段时间王家屏只能在文华殿里隐身了。
“陛下,潞王就藩事宜。”大宗伯沈鲤出班,呈送奏疏,关于潞王就藩的典礼,整个典礼堪称历代藩王就藩规格最高的一次,除了固有典礼之外,还额外增加了祭天、郊祭等等大礼,搞得跟登基大典差不多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户部左侍郎王一鹗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此等规格,有些僭越了。”
“这不是挺好的吗?哪里僭越了?”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就藩的银子,都是出自内帑,不花国帑的钱,户部不必担心,朕登大位十八年,可没从国帑要过银子。”
朱翊钧还以为王一鹗是为了省钱,但这都是内帑的银子,又不是国帑的银子。
王一鹗也不说话,也不回答,也不归班,就直挺挺的站在那儿,态度明确,就是反对如此高的规格。
文华殿上都有些安静,连沈鲤都没有跟王一鹗辩论,等同于礼部默认了这个规格僭越。
张居正见没人说话,只好出班俯首说道:“陛下,确实有些僭越了。”
“朕,不明白。”朱翊钧更加奇怪,他决定再看看。
张居正对于皇帝花钱是非常赞同的,毕竟圣上节俭这件事,张居正吃了那么多的回旋镖。
张居正深吸了口气再拜说道:“陛下当年登基,国朝多事,就简简单单的办了一下,既没有祭天,也没有郊祭,臣之错。”
隆庆六年皇帝登基的回旋镖,经过了十九年时间,兜兜转转,正中张居正眉心。
“啊?哦,这…”朱翊钧愣了下,怪不得是王一鹗站出来说,王一鹗和张居正有点不对付,毕竟王一鹗是徐阶得意门生,怪不得群臣们一言不发,王一鹗也只敢引出个话头来。
敢用回旋镖打元辅的人,也只有陛下和元辅自己了。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登基大典,也不怪先生,朕记得当年是高拱主政,都是高拱仗着先帝的威势,要一切从简,都怪他,对,都怪他。”
“臣有罪,谢陛下隆恩宽宥。”张居正欲言又止,最终谢了圣恩。
这事儿还真不怪高拱,郊祭、天坛祭天,真的真的太费钱了,两项加起来,要二十万银了,张居正当时让礼部官员去西山陵寝、天坛、先农坛代祭,省了这二十万银。
节俭的确是张居正一贯的主张。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其实也不怪高拱,朕记得呢,先帝皇陵一共五十一万银,还欠了11万银,到了万历元年十二月才结清,国朝没银子,摊子铺的大了,捂不住,反倒是让百姓笑话了。”
“那时候都难,只能勉为其难,现在国朝有银子了,热闹热闹好了。”
“臣等遵旨。”张居正带着群臣,再拜说道。
僭越这件事,必须要由皇帝本人说清楚。
僭越之罪可大可小,若是皇帝本人不讲清楚旧事,这新事就只能一切从简,毕竟皇帝真的问责起来,一个都跑不了,虽然皇帝从来没有因为虚礼,问责过任何人。
甚至皇帝本人,在私下奏对的时候,从来不让臣子下跪。
陛下不讲虚礼,也没人敢挑衅陛下的威严。
在很多事上,皇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仁慈,但很多事上,陛下动起手来,比凌云翼的杀性还要大。
万历十九年二月初三,潞王起了个大早,四更天就起来了,用过早膳后沐浴更衣,将头发扎成了大人模样,戴上了二龙戏珠翼善冠。
今天,他这个潞王就要出发就藩了!
乌纱帽折于脑后有折角一对,折角为金箍圆弧,二龙点缀宝石,最大的一块在正中间,是一块晶莹剔透的金刚石。
“这用的是真金?!”朱翊镠掂量了下善翼冠,颇为惊讶,大老抠亲哥居然舍得用真金!
他小时候,拿着皇帝的翼善冠玩过,他没带,他觉得哥哥那翼善冠,就是牛马干活时候的套索,谁带上了,就要跟牛马一样的辛苦。
朱翊镠就是好奇,哥哥头上的翼善冠,是不是真的金子。
事实上,很小时候,朱翊镠就知道,哥哥头上的翼善冠,不是足金,是镀金,因为朱翊镠压根咬不动,那会儿他在换牙,硌掉了一个牙。
一晃,十三年过去了。
现在,朱翊镠要横跨太平洋,前往金山国(北美洲旧金山)就藩了,这皇帝送的翼善冠上面的二龙戏珠,居然是真足金,除了是四爪金龙,样式和陛下的一模一样。
要知道兄弟二人大婚,都用的假玩意儿,反正他们的身份,也没人怀疑那是假的。
“难不成这九章衮服上的金线,也是真金?”朱翊镠带上了翼善冠,换上了九章衮服,才发现这衣服有点重了,皇帝的衮服是十二章,亲王九章,朝鲜是七章,倭国、锡兰这些朝贡国是五章。
衮服等级森严,朱翊镠这件少了三章,但比皇帝那件贵,因为皇帝的金线是假的。
朱翊镠去了通和宫,在前往皇极殿参加就藩大典之前,朱翊镠要先去通和宫请母亲李太后出宫,到皇极殿参加就藩大典。
“拜见皇兄。”朱翊镠在通和宫后苑的门前,见到了穿着衮服的皇帝陛下。
“自上次答应就藩后,娘亲就不肯见咱了,连初一十五的拜见都省去了,你这次请娘亲出来,千万不要激怒娘亲,咱听慈宁宫太监说,娘亲昨日彻夜未眠,你不要言辞激烈,知道吗?”朱翊钧走上前去,小心叮嘱了一番。
高启愚上了两本奏疏,一本是继续奋斗,一本是停止奋斗。
选择停止奋斗这条路,在当下万历维新的成果上,不断稳固皇权是一条很不错的路线,保持商品优势和成本优势,不对海外继续开拓,朱翊镠就不用走了。
骂名,由坏人高启愚担了。
但朱翊钧选择了身股制的继续奋斗,那保持不了成本优势,海外开拓,潞王就得就藩。
任何事都有代价,潞王就藩金山国,朱翊钧要付出代价,李太后连儿子都不肯见,就过年时候见了一次,也是代价之一。
“皇兄放心,臣弟也不是小孩子了。”朱翊镠再拜,在张宏的带领下,进了后苑,入了慈宁宫,在宫门前有个佛塔。
李太后昨日彻夜未眠,就是在佛塔内,为朱翊镠就藩祈福。
“娘。”朱翊镠进了慈宁宫,见到了面容有些憔悴的母亲。
“镠儿啊,你要是不想去那么远,你就跟娘说,娘去跟皇帝说去,他还能忍心你我母子分离不成?”李太后看了朱翊镠很久很久,才叹了口气说道。
朱翊镠站直了身子,右手端在身前,左手负手放在身后,挺胸抬头的说道:“娘,金山国是孩儿自己选的。”
“皇兄不止一次对我说,可以在十王府,给孩儿建一个大大的潞王府!就当是孩儿就藩了,用万国美人填满潞王府,让孩儿享乐一生。”
“娘,做牛做马,孩儿不想,做猪,孩儿也不想,孩儿就想做个人,若是没得选也就罢了,现在有的选,孩儿要做个人。”
“孩儿不想一辈子的天空,只有潞王府高墙的四角天空,做活死人,比死了还难受。”
“像,你跟你哥越来越像了,他是被国事逼到这般田地,你又为何呢?”李太后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哭了半晚上,还是止不住的悲伤,此去水程两万里,和死了有何分别。
朱翊镠犹豫了片刻,看着母亲哭诉也有些悲伤,但很快他面色变得严肃,说道:“因为我是跟着哥长大的,所以和哥像也正常,娘,你不要觉得哥狠心,哥肩负日月,他…太累了,真的太累了。”
“别人总说哥是明君圣主,是不世明君,但哥就大了我五岁,这十九年走来,我看在眼里,江山社稷实在是太重太重了。”
“我能给哥分担一点,他就不用这么累了。”
李太后的爱总是有些偏袒,总觉的大儿子的百般辛苦都是应该的,但朱翊镠觉得皇兄这十九年,过得真的是太苦了,皇兄是个活生生的人,也会被累垮的。
朱翊镠没有隐瞒自己的目的,藩禁祖制在,他根本帮不了皇兄任何事儿,不拖累就是好的了,他虽然经常说皇兄比磨坊里的驴还要累,但他知道皇兄的辛苦。
朱翊钧从来没有委屈过他朱翊镠,长大了,于情于理,朱翊镠都要帮忙负担一些。
“好好好,你们兄弟俩儿,兄友弟恭,都一心为国为民!就只有娘是个小女子,眼里只有你们兄弟二人的私门之利,娘是小人!行了吧!”
“金山国那么远,大明鞭长莫及,你就死外面好了,等到烂了,娘都不知道你死了!”李太后突然愤怒的大声喊了出来。
朱翊钧就在门外,听闻李太后的喊声,就要进去,但他抬起了脚,最终没有走进去。
“娘!”朱翊镠听到这句,没有顶撞,而是轻轻唤了一声,才满是笑容的说道:“娘,孩儿不会死外面的,真死外面,皇兄盛怒,怕是要把东太平洋所有人都杀了,才肯罢休。”
“谁敢杀我啊,一个徐成楚,就把天下百官吓得两股战栗,娘,我可是皇兄的亲弟弟。”
“没人敢杀孩儿,只要大明还在,在那边,所有人都要哄着孩儿,生怕孩儿出一点状况。”
朱翊镠可不是胡说,他无缘无故死在金山国,整个东太平洋所有的总督府,甚至那些夷人都要跟着陪葬,他是皇帝最喜爱的亲弟弟。
“咦?”李太后擦掉了眼泪,看着朱翊镠说道:“这倒是娘没想到的,娘确实是个小女子,没想到这一点。”
久居深宫的李太后是舐犊情深,是怕朱翊镠枉死在外面,李太后倒是不怕夷人作祟,大明军护着,什么夷人都是白瞎,李太后是怕朱翊镠斗不过金山国的大明人,个个都是七窍玲珑心,主意比肠子多。
做王妃、做贵妃,做太后这么多年,李太后太清楚了,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陷落的。
但朱翊镠这话,彻底打消了李太后所有的顾虑,暗害朱翊镠的代价,迎接皇帝的怒火,没有人能承受。
总是心疼小儿子,忘记大儿子这皇帝,早就不是十岁时候风雨飘摇的时候了。
朱翊镠和李太后说了两刻钟的话,才再拜告退。
“行了,你去准备,娘收拾下,去送你就藩。”李太后擦了眼泪,端起了太后的架子,示意朱翊镠去准备就藩大典吧,她收拾收拾就去。
李太后如果不参加就藩大典这事,后果非常严重,主要是对皇帝不利,皇帝落个不孝的名声,十分有十二分的被动了。
就是朱翊镠没有打消李太后的疑虑,李太后还是会出面,小儿子是儿子,大儿子也是儿子。
李太后答应就藩,其实这母亲的爱,她还是给了大儿子,委屈了小儿子远赴万里,让大儿子最在乎的国事,更加顺利。
“怎么样?娘亲要去参加就藩大典吗?”朱翊钧见朱翊镠出来了,立刻问道。
“娘一会就去,娘就是怕臣弟死在外面,皇兄,臣弟要是真的枉死,皇兄会怎么做?”朱翊镠也好奇这个问题。
朱翊钧想了想,十分郑重的说道:“朕会把倭人抓干净,送到鲜卑草原,用十年时间,修一条驰道到莫斯科,除了金山国的人要给你陪葬,朕让整个泰西给你陪葬!”
“东太平洋总督府背后的主子是西班牙,西班牙真的太远了,朕只能从莫斯科一路打到马德里去。”
朱翊镠打了个寒颤,皇兄比他想的狠太多了,朱翊镠愿意称其为狠人大帝!
“不至于不至于!”他赶忙说道:“那臣弟还是保护好自己这条命!决不能有什么闪失,这要打到马德里,得多少大明人遭殃啊,这转战数万里,可不是小事。”
“啧啧,突然觉得身上背着这么多人的命,一定得好好活着!”
“镠儿啊,临行前,朕再嘱咐你一句,千万记住,遇到了任何危险,走为上策。”
“只要你人还在,三千人不够,就六千,六千不够就三万,总归,小命要紧。”朱翊钧给朱翊镠整理了下衣着,低声叮嘱道:“戚帅教你学会胜利和分赃,学会战败和断后。”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千万不要逞能,你背靠大明,可以重来一万次。”
“臣弟知道了。”朱翊镠非常肯定的说道,奋斗归奋斗,但命只有一条。
“要不和之前说的那样,朕给你弄个假身?你在潞王府花天酒地?”朱翊钧忽然开口说道。
“皇兄,国事岂能儿戏?我就够胡闹了,皇兄就不要胡闹了!”朱翊镠一听就连连摆手,有的时候,稳健皇兄比他还要胡闹的多!
瞒天过海假就藩,亏皇兄能想出来!
官厂的身股制,虽然是高启愚提出来的,但真正做事的人,应该是吏部和工部。
毫无疑问,高启愚的手伸得有点太长太长了。
高启愚的官厂身股制改制奏疏写的很好,具体到人,大工匠是十厘顶身股,而五年以上的学徒,就会有一厘的身股,身股的九等,就成了官厂另外一整套的晋升机制。
最关键的是,在高启愚的规划里,会办、代办、总办这些官厂的官吏,完全没有任何的身股。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矛盾,那就是管人的官吏管着的工匠是官厂主人,那这些官吏还能管得住这些工匠吗?
朱翊钧不由的看向了申时行,高启愚和申时行这对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了。
“陛下,臣以为少宗伯所言不妥。”申时行深吸了口气,拿出了一本奏疏出班说道:“臣另外有本上奏。”
申时行也拿出了一本奏疏,内容和高启愚在匠人制度这块几乎没有变化,最大的区别,就是申时行的奏疏里,官厂的官吏们,也有身股,只不过这些身股完全和职位挂钩,一旦离任,就会失去。
“申侍郎,你这奏疏,我也看过,官吏和匠人不同,官吏本就是朝廷入厂办差,身股制是什么?身股制本身是对匠人的评级,是对他们技艺的考校,官吏有何技巧,凭什么有身股?”高启愚也没含糊,看陛下看完了奏疏,立刻对申时行开炮。
元辅弃徒和座下第一弟子开战了,朱翊钧勤政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看大明明公吵架吗?
朱翊钧恨不得亲自下场拱火,不要吵,最好打起来,打起来才热闹!
申时行立刻说道:“少宗伯,此言差矣,那匠人是官厂的东家之一,官吏还怎么约束匠人?我讲的身股制,是职位的身股,又不是他们自己。”
申时行的面色不善,他觉得高启愚根本就是在仗着圣眷找茬,而不是为了政策的推行。
办差的管人家官厂的主人,管得住吗?申时行觉得高启愚根本就是在斗气,完全无法理喻。
这段时间,高启愚总是在找申时行的麻烦,申时行脾气好,他总是忍让,就像是蔺相如总是在避让廉颇,退让有的时候,是为了大局。
但让了一段时间,高启愚变本加厉,把手都伸到吏部来了,那申时行就不能再让了。
“那要是职位的身股,那就更不能有身股了,申侍郎,官厂这些官吏,是不是考成期满,就会晋升,甚至升到工部里做大使、郎中?”高启愚颇为肯定的说道。
申时行眉头皱了一下,才说道:“官厂的官吏,的确会升任工部,这次工部营造五十一官厂,有很多官吏,都是从京师官厂升到了工部,筹建这些新的官厂。”
高启愚端着手说道:“那就是了,大工匠不会升到工部去,顶多调派各官厂做总工,一辈子都在官厂打转。”
“这些个官吏升了官,接替他们职位的小吏,就会把身股分到的银子,交给这些大官。”
“申侍郎,咱们都是当官的,明人不说暗话,权力这东西,就是如此,想要什么,哪怕是做梦,都能实现,甚至不需要开口,就有人孝敬。”
“从官厂升到了工部,你这些官职身股的银子,还能让官厂官吏们拿着不成?时日稍久,连官厂的身股银,都能被偷了。”
“身股制是为了让匠人以厂为家,显然官吏们做不到,还招祸,就不必了。”
高启愚的话很不客气,但他真的已经非常客气了,大家都是官员,他说的情况是必然会发生,所以从一开始就绝了这个口子。
任何组织不能没有行政,没有行政的衙门,就变成了翰林院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但组织里,行政权力太大,那这个组织立刻就会陷入僵化,不仅仅是朝廷、也不仅仅是官厂,民坊也是如此,一招文山会海,就能让所有人疲于奔命。
匠人拿着身股,本身就是和掌控权力的官吏们进行抗衡,如果也给官吏们,哪怕是给职位身股,那匠人就无法和官吏们形成平衡了。
“你说的很有道理。”申时行首先赞同了高启愚的话,大明官吏什么样子,申时行也很清楚,这帮虫豸,干的事儿,就两条:交结朋党,抱团乱政、擅为更改,变乱成法。
比如这擅为更改,变乱成法,明明有明确的大明律,详细的大明律例,甚至还有关于条文解释,但到了地方判官手里,从来都是我想怎么判就怎么判,你这刁民,民告官还想赢我?
到了官厂也是如此,官厂法例明确规定,这些个官吏就是不遵从,整日里找着由头为难匠人,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上级来了还要停工停产,结果这上级也就是个工部的九品大使,到库房点检物料。
每天光搞迎检,但从没迎到过。
之所以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纯粹就是这些官吏们在耍官威,为了耍威风故意这么折腾,而且往往,这官越小,规矩越大,事儿越多。
申时行为官多年,官吏身上这些毛病,申时行可太清楚了。
“但少宗伯,你这么做,官吏还怎么管匠人呢?”申时行眉头紧蹙的说道。
“申侍郎,他们是官,手里攥着权,背后站着朝廷,匠人们都是民,怎么可能管不住呢?”高启愚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申侍郎,官吏们应该被《吏律》约束,匠人要被《官厂法例》约束。”
高启愚的话不难懂,官吏是官选官的统治阶级,匠人们是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就是没有身股,这帮官吏,天然压制匠人。
朱翊钧笑了下,这俩人演技不太行,不如冯保,他们其实就是有些话不太方便说,借着所谓吵架讲了出来。
俩人都不赞同给官吏身股。
“朕听明白了,自少宗伯上疏之时,朕就一直不明白,为何这身股制是官厂改制的关键,甚至是基石,到这里朕算是听明白了。”
朱翊钧看向了凌云翼继续说道:“凌次辅,之前匠人们有了委屈,是不是都找王次辅?”
凌云翼出班俯首说道:“有的时候,匠人们也会跟王建说这些事儿,毕竟王建是文成公的侄子,只不过后来,王建慢慢变了,匠人们就不找他说了,文成公走后,匠人们就只能趁着陛下去官厂,对陛下诉苦。”
王崇古对官厂的管理,人情过重的弊病,在王崇古走后,彻底爆发出来,匠人们诉苦的通道,彻底断绝了,这也是凌云翼接手后,大刀阔斧改制的原因,因为匠人们无处诉苦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京师官厂匠人还能托大工匠,找王崇古说道几句,这京师之外的官厂匠人,又找谁说去?
过去官厂的规模不大,现在在建的官厂就有五十一座,大明工部直属官厂就高达七十余座,这人情过重,成了官厂扩大的阻碍。
“匠人们对朕说,才能诉几句苦?朕身居九重,一年又能去几次官厂,又有多少匠人,能跟朕说的上话?”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朕去了,匠人们只会说些好话,生怕说了坏话,被人为难,也就是一些大的冤案,能跟朕说一说了。”
“就依少宗伯所言,改制的事儿,吏部执行。”
高启愚冲锋陷阵,背后是凌云翼的主张,是官厂改制的延续。
“臣遵旨。”申时行见陛下做出了决策,也没有含糊,俯首领命,你高启愚出的主意好,最后功劳还都是吏部的,都是他申时行的功劳,挨骂的反倒是他高启愚。
申时行输了,也不会输太多,作为元辅门生,皇帝的同门师兄弟,在这场百步竞争中,申时行的起点就是九十九步,高启愚的起点是负两百步,被座师开除门庭,不避讳,对皇权大不敬。
所以朱翊钧说他俩在演戏,高启愚捞圣眷,申时行捞功劳。
“陛下圣明。”高启愚见自己赢了,也没得志就猖狂,俯首归班。
“凌次辅,官厂下次改制是不是就是工盟了?”朱翊钧看着凌云翼说道:“文成公心心念念,折腾了四五次都没成,这次匠人们工盟成立后,每次开匠人大会,都把会案送到御前来看。”
“臣遵旨。”凌云翼俯首,回京这么久,他算是看出来,朝局为何这么稳当了,有陛下这个定海神针铁在,什么贱儒都翻不起浪花来。
或许陛下早就看明白了工盟屡次失败的原因,就是王崇古的人情过重,但王崇古还在,这就解决不了。
陛下甚至对官厂改制都有清楚的规划。
朱翊钧看了王家屏一眼,王家屏回京之后,有点恬静了,表现有些平平,其实也不怪王家屏,谁让他的弟子伍惟忠不争气,这段时间王家屏只能在文华殿里隐身了。
“陛下,潞王就藩事宜。”大宗伯沈鲤出班,呈送奏疏,关于潞王就藩的典礼,整个典礼堪称历代藩王就藩规格最高的一次,除了固有典礼之外,还额外增加了祭天、郊祭等等大礼,搞得跟登基大典差不多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户部左侍郎王一鹗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此等规格,有些僭越了。”
“这不是挺好的吗?哪里僭越了?”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就藩的银子,都是出自内帑,不花国帑的钱,户部不必担心,朕登大位十八年,可没从国帑要过银子。”
朱翊钧还以为王一鹗是为了省钱,但这都是内帑的银子,又不是国帑的银子。
王一鹗也不说话,也不回答,也不归班,就直挺挺的站在那儿,态度明确,就是反对如此高的规格。
文华殿上都有些安静,连沈鲤都没有跟王一鹗辩论,等同于礼部默认了这个规格僭越。
张居正见没人说话,只好出班俯首说道:“陛下,确实有些僭越了。”
“朕,不明白。”朱翊钧更加奇怪,他决定再看看。
张居正对于皇帝花钱是非常赞同的,毕竟圣上节俭这件事,张居正吃了那么多的回旋镖。
张居正深吸了口气再拜说道:“陛下当年登基,国朝多事,就简简单单的办了一下,既没有祭天,也没有郊祭,臣之错。”
隆庆六年皇帝登基的回旋镖,经过了十九年时间,兜兜转转,正中张居正眉心。
“啊?哦,这…”朱翊钧愣了下,怪不得是王一鹗站出来说,王一鹗和张居正有点不对付,毕竟王一鹗是徐阶得意门生,怪不得群臣们一言不发,王一鹗也只敢引出个话头来。
敢用回旋镖打元辅的人,也只有陛下和元辅自己了。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登基大典,也不怪先生,朕记得当年是高拱主政,都是高拱仗着先帝的威势,要一切从简,都怪他,对,都怪他。”
“臣有罪,谢陛下隆恩宽宥。”张居正欲言又止,最终谢了圣恩。
这事儿还真不怪高拱,郊祭、天坛祭天,真的真的太费钱了,两项加起来,要二十万银了,张居正当时让礼部官员去西山陵寝、天坛、先农坛代祭,省了这二十万银。
节俭的确是张居正一贯的主张。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其实也不怪高拱,朕记得呢,先帝皇陵一共五十一万银,还欠了11万银,到了万历元年十二月才结清,国朝没银子,摊子铺的大了,捂不住,反倒是让百姓笑话了。”
“那时候都难,只能勉为其难,现在国朝有银子了,热闹热闹好了。”
“臣等遵旨。”张居正带着群臣,再拜说道。
僭越这件事,必须要由皇帝本人说清楚。
僭越之罪可大可小,若是皇帝本人不讲清楚旧事,这新事就只能一切从简,毕竟皇帝真的问责起来,一个都跑不了,虽然皇帝从来没有因为虚礼,问责过任何人。
甚至皇帝本人,在私下奏对的时候,从来不让臣子下跪。
陛下不讲虚礼,也没人敢挑衅陛下的威严。
在很多事上,皇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仁慈,但很多事上,陛下动起手来,比凌云翼的杀性还要大。
万历十九年二月初三,潞王起了个大早,四更天就起来了,用过早膳后沐浴更衣,将头发扎成了大人模样,戴上了二龙戏珠翼善冠。
今天,他这个潞王就要出发就藩了!
乌纱帽折于脑后有折角一对,折角为金箍圆弧,二龙点缀宝石,最大的一块在正中间,是一块晶莹剔透的金刚石。
“这用的是真金?!”朱翊镠掂量了下善翼冠,颇为惊讶,大老抠亲哥居然舍得用真金!
他小时候,拿着皇帝的翼善冠玩过,他没带,他觉得哥哥那翼善冠,就是牛马干活时候的套索,谁带上了,就要跟牛马一样的辛苦。
朱翊镠就是好奇,哥哥头上的翼善冠,是不是真的金子。
事实上,很小时候,朱翊镠就知道,哥哥头上的翼善冠,不是足金,是镀金,因为朱翊镠压根咬不动,那会儿他在换牙,硌掉了一个牙。
一晃,十三年过去了。
现在,朱翊镠要横跨太平洋,前往金山国(北美洲旧金山)就藩了,这皇帝送的翼善冠上面的二龙戏珠,居然是真足金,除了是四爪金龙,样式和陛下的一模一样。
要知道兄弟二人大婚,都用的假玩意儿,反正他们的身份,也没人怀疑那是假的。
“难不成这九章衮服上的金线,也是真金?”朱翊镠带上了翼善冠,换上了九章衮服,才发现这衣服有点重了,皇帝的衮服是十二章,亲王九章,朝鲜是七章,倭国、锡兰这些朝贡国是五章。
衮服等级森严,朱翊镠这件少了三章,但比皇帝那件贵,因为皇帝的金线是假的。
朱翊镠去了通和宫,在前往皇极殿参加就藩大典之前,朱翊镠要先去通和宫请母亲李太后出宫,到皇极殿参加就藩大典。
“拜见皇兄。”朱翊镠在通和宫后苑的门前,见到了穿着衮服的皇帝陛下。
“自上次答应就藩后,娘亲就不肯见咱了,连初一十五的拜见都省去了,你这次请娘亲出来,千万不要激怒娘亲,咱听慈宁宫太监说,娘亲昨日彻夜未眠,你不要言辞激烈,知道吗?”朱翊钧走上前去,小心叮嘱了一番。
高启愚上了两本奏疏,一本是继续奋斗,一本是停止奋斗。
选择停止奋斗这条路,在当下万历维新的成果上,不断稳固皇权是一条很不错的路线,保持商品优势和成本优势,不对海外继续开拓,朱翊镠就不用走了。
骂名,由坏人高启愚担了。
但朱翊钧选择了身股制的继续奋斗,那保持不了成本优势,海外开拓,潞王就得就藩。
任何事都有代价,潞王就藩金山国,朱翊钧要付出代价,李太后连儿子都不肯见,就过年时候见了一次,也是代价之一。
“皇兄放心,臣弟也不是小孩子了。”朱翊镠再拜,在张宏的带领下,进了后苑,入了慈宁宫,在宫门前有个佛塔。
李太后昨日彻夜未眠,就是在佛塔内,为朱翊镠就藩祈福。
“娘。”朱翊镠进了慈宁宫,见到了面容有些憔悴的母亲。
“镠儿啊,你要是不想去那么远,你就跟娘说,娘去跟皇帝说去,他还能忍心你我母子分离不成?”李太后看了朱翊镠很久很久,才叹了口气说道。
朱翊镠站直了身子,右手端在身前,左手负手放在身后,挺胸抬头的说道:“娘,金山国是孩儿自己选的。”
“皇兄不止一次对我说,可以在十王府,给孩儿建一个大大的潞王府!就当是孩儿就藩了,用万国美人填满潞王府,让孩儿享乐一生。”
“娘,做牛做马,孩儿不想,做猪,孩儿也不想,孩儿就想做个人,若是没得选也就罢了,现在有的选,孩儿要做个人。”
“孩儿不想一辈子的天空,只有潞王府高墙的四角天空,做活死人,比死了还难受。”
“像,你跟你哥越来越像了,他是被国事逼到这般田地,你又为何呢?”李太后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哭了半晚上,还是止不住的悲伤,此去水程两万里,和死了有何分别。
朱翊镠犹豫了片刻,看着母亲哭诉也有些悲伤,但很快他面色变得严肃,说道:“因为我是跟着哥长大的,所以和哥像也正常,娘,你不要觉得哥狠心,哥肩负日月,他…太累了,真的太累了。”
“别人总说哥是明君圣主,是不世明君,但哥就大了我五岁,这十九年走来,我看在眼里,江山社稷实在是太重太重了。”
“我能给哥分担一点,他就不用这么累了。”
李太后的爱总是有些偏袒,总觉的大儿子的百般辛苦都是应该的,但朱翊镠觉得皇兄这十九年,过得真的是太苦了,皇兄是个活生生的人,也会被累垮的。
朱翊镠没有隐瞒自己的目的,藩禁祖制在,他根本帮不了皇兄任何事儿,不拖累就是好的了,他虽然经常说皇兄比磨坊里的驴还要累,但他知道皇兄的辛苦。
朱翊钧从来没有委屈过他朱翊镠,长大了,于情于理,朱翊镠都要帮忙负担一些。
“好好好,你们兄弟俩儿,兄友弟恭,都一心为国为民!就只有娘是个小女子,眼里只有你们兄弟二人的私门之利,娘是小人!行了吧!”
“金山国那么远,大明鞭长莫及,你就死外面好了,等到烂了,娘都不知道你死了!”李太后突然愤怒的大声喊了出来。
朱翊钧就在门外,听闻李太后的喊声,就要进去,但他抬起了脚,最终没有走进去。
“娘!”朱翊镠听到这句,没有顶撞,而是轻轻唤了一声,才满是笑容的说道:“娘,孩儿不会死外面的,真死外面,皇兄盛怒,怕是要把东太平洋所有人都杀了,才肯罢休。”
“谁敢杀我啊,一个徐成楚,就把天下百官吓得两股战栗,娘,我可是皇兄的亲弟弟。”
“没人敢杀孩儿,只要大明还在,在那边,所有人都要哄着孩儿,生怕孩儿出一点状况。”
朱翊镠可不是胡说,他无缘无故死在金山国,整个东太平洋所有的总督府,甚至那些夷人都要跟着陪葬,他是皇帝最喜爱的亲弟弟。
“咦?”李太后擦掉了眼泪,看着朱翊镠说道:“这倒是娘没想到的,娘确实是个小女子,没想到这一点。”
久居深宫的李太后是舐犊情深,是怕朱翊镠枉死在外面,李太后倒是不怕夷人作祟,大明军护着,什么夷人都是白瞎,李太后是怕朱翊镠斗不过金山国的大明人,个个都是七窍玲珑心,主意比肠子多。
做王妃、做贵妃,做太后这么多年,李太后太清楚了,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陷落的。
但朱翊镠这话,彻底打消了李太后所有的顾虑,暗害朱翊镠的代价,迎接皇帝的怒火,没有人能承受。
总是心疼小儿子,忘记大儿子这皇帝,早就不是十岁时候风雨飘摇的时候了。
朱翊镠和李太后说了两刻钟的话,才再拜告退。
“行了,你去准备,娘收拾下,去送你就藩。”李太后擦了眼泪,端起了太后的架子,示意朱翊镠去准备就藩大典吧,她收拾收拾就去。
李太后如果不参加就藩大典这事,后果非常严重,主要是对皇帝不利,皇帝落个不孝的名声,十分有十二分的被动了。
就是朱翊镠没有打消李太后的疑虑,李太后还是会出面,小儿子是儿子,大儿子也是儿子。
李太后答应就藩,其实这母亲的爱,她还是给了大儿子,委屈了小儿子远赴万里,让大儿子最在乎的国事,更加顺利。
“怎么样?娘亲要去参加就藩大典吗?”朱翊钧见朱翊镠出来了,立刻问道。
“娘一会就去,娘就是怕臣弟死在外面,皇兄,臣弟要是真的枉死,皇兄会怎么做?”朱翊镠也好奇这个问题。
朱翊钧想了想,十分郑重的说道:“朕会把倭人抓干净,送到鲜卑草原,用十年时间,修一条驰道到莫斯科,除了金山国的人要给你陪葬,朕让整个泰西给你陪葬!”
“东太平洋总督府背后的主子是西班牙,西班牙真的太远了,朕只能从莫斯科一路打到马德里去。”
朱翊镠打了个寒颤,皇兄比他想的狠太多了,朱翊镠愿意称其为狠人大帝!
“不至于不至于!”他赶忙说道:“那臣弟还是保护好自己这条命!决不能有什么闪失,这要打到马德里,得多少大明人遭殃啊,这转战数万里,可不是小事。”
“啧啧,突然觉得身上背着这么多人的命,一定得好好活着!”
“镠儿啊,临行前,朕再嘱咐你一句,千万记住,遇到了任何危险,走为上策。”
“只要你人还在,三千人不够,就六千,六千不够就三万,总归,小命要紧。”朱翊钧给朱翊镠整理了下衣着,低声叮嘱道:“戚帅教你学会胜利和分赃,学会战败和断后。”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千万不要逞能,你背靠大明,可以重来一万次。”
“臣弟知道了。”朱翊镠非常肯定的说道,奋斗归奋斗,但命只有一条。
“要不和之前说的那样,朕给你弄个假身?你在潞王府花天酒地?”朱翊钧忽然开口说道。
“皇兄,国事岂能儿戏?我就够胡闹了,皇兄就不要胡闹了!”朱翊镠一听就连连摆手,有的时候,稳健皇兄比他还要胡闹的多!
瞒天过海假就藩,亏皇兄能想出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朕真的不务正业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朕真的不务正业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