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现在倭国的极乐教就是最鼎盛的时期,凶焰滔天,极乐教徒在倭国可谓是为所欲为,没人能对教徒有任何的节制,这些人的罪恶,不会得到任何的审判。
这种凶焰滔天的局面,绝对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极乐教徒猎婴这种极端行为,在极乐教的内部都引起了一些反对的声音。
极端的教派会在不断的极端化中,逐渐毁灭自己。
张居正判断极乐教众会马上衰弱的原因也很简单,青壮劳力正在快速减少的倭国,已经不支持极乐教如此肆意、无序的扩张下去了。
极乐教这种享乐至上的教义,在青壮年里容易引起共鸣,但倭国的人口正在伴随着小三角贸易,快速下降,一年将近七万倭奴坐船前往南洋,正在掏空极乐教泛滥的根基。
朱翊钧到全楚会馆蹭饭,在文昌阁内,和张居正聊了很久,关于新政,关于开拓,关于开海。
“陛下,眼下最重要的是完善环太商盟,首要之务,快速扩大贸易规模。”张居正谈到了环太商盟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大明、东太总督府、南洋的大三角贸易规模,要高过大明、倭国、南洋这个小三角贸易。
在大明眼里,东太总督府和倭国,在贸易中的地位几乎完全一致,白银、市场、力役,只不过东太的规模更大,利润更高。
“这是自然,没有规模,再好的规章都无法得到执行。”朱翊钧十分郑重的点头说道。
高启愚和东太总督府们签订的初步草拟协议,名字叫《环太商盟通商章程》。
里面详细的规定了各自的权力和义务、船只可停靠的范围、违禁货物、税率等等内容,这份章程修改了数次,已经达成了全面共识,使者已经签字。
使者已经签字,代表着章程已经开始执行。
比如《章程》规定:在琉球首里府设立环太商盟理事司,所有签订方都可以派遣两名理事任职。
这个理事司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处理各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共议修改《章程》内容等等,有点像费利佩现在的国务委员会。
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吵架的地方,不至于因为一两条船被劫掠就大动干戈,彼此攻伐,贸易纠纷的裁决,以大明律为主。
《章程》对于成员扩充也有明确的规则,高启愚非常霸道,以‘大明朝贡贸易’为核心逻辑建立的环太商盟,没有大明的允许和首肯,不得增加成员。
贸易纠纷以大明律为主,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章程》还规定了各个总督府开放的港口、必须保障明馆的安全等等。
章程制定的很好,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庞大的贸易规模之上,如果没有规模的支持,章程很难得到尊重和支持。
如果有了足够的规模,即便是没有章程,大明索要的利益,也会一一实现,这算是经济殖民的一种。
张居正仔细思索之后,开口说道:“陛下,这首要职务,就是清理海寇,等到潞王就藩之后,要对沿途海贼进行全面清缴,并且定期联合巡航,维护海域安全。”
“小三角贸易如此繁华,根本原因,还是大明水师定期武装巡游,宣威海外,遏制了海盗的猖獗,有了稳定的海贸环境,才能好好做生意。”
“金山国要肩负起来这一责任。”
潞王肩膀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海寇,是威胁海贸的第一因素,没有安全的海疆,就绝对不会有大规模的海贸,自从英格兰颁布私掠许可证后,整个泰西的海洋贸易,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萎靡不振。
这方面在大明表现也十分明显,在倭患泛滥的时候,海上贸易的规模立刻萎靡了下来,东南海商自己养的奴仆,反噬了他们,这也是隆庆能够开关的原因。
万历开海在最初被普遍反对,到海寇被水师清缴,海路变得安全,开海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支持。
海寇越是泛滥之地,海贸的规模越小,而潞王就藩的第一职责,就是要做大明朝廷在东洋的手,将这些海寇清缴,让他们不敢对商船动手。
“先生说得对,此等要务,绝不可轻信夷人,东太平洋,大明鞭长莫及,这些个总督府或者默许,或者纵容海寇,劫掠大明的商船。”
“金山水师,要肩负起这一职责来,朕会跟潞王好生沟通。”朱翊钧认真思索,觉得张居正讲的很对。
根据《章程》,所有成员都不许为海寇提供任何的港口服务,补充任何的物资,修补帆船、提供水食、货物售卖等等。
但,就朝廷从水手搜集到的消息来看,东太这些总督府,有着许多心照不宣的小港口,为海寇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大明商船前往,危险很大,消灭隐患,自然是朝廷的职责,朝廷责无旁贷。
“从首里府那霸港出航的所有大明船只,可以在那霸港获得各种武器,武装船只,防止劫掠之事发生。”张居正说起了武装商船的问题,前往东太总督府的商船,必须要是武装商船。
武装商船广泛存在于马六甲之外的西洋贸易之中,大明商船可以在马六甲城和棉兰老岛达沃城补充刀枪剑戟、甲胄弓弩、火铳火炮火药等物。
秩序之外,能相信的只有自己了,这也是大明商船不愿意出马六甲城的原因之一。
大明从来不怕商船掌控火力,因为商船的火力再强,也没有水师的火力强。
张居正和皇帝聊的海贸政策,整体上遵循了当年万士和提出的‘仗剑行商’这一海贸基本策略,在规则还不完善的时候,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之上,暴力就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
皇帝和张居正聊了很久,这些都和环太商盟息息相关,但这些国策的调整,和其他成员无关,是大明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海贸形式。
“先生对龙江、清江造船厂营造拖船之事,是如何看法?文昌阁里就咱们四个,先生可以畅所欲言。”朱翊钧说起了廷议上关于拖船的问题,张居正没有具体表态。
“陛下稍待。”张居正站了起来,在书架上翻找着书籍。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身影,有些感慨,这个四十八岁成为元辅的帝师,终于是老了,两鬓已经斑白,连胡子都变成了杂色,而且身形也不像当年那样挺拔了。
张居正将一本《龙江船厂志补》拿了出来,翻看了片刻,找到了书签的位置,递给了皇帝陛下。
大明对南京城外的龙江造船厂,进行了全面的挖掘,对所有有可能的史料都进行了整理,最终由礼部修订了一本志书,补充了造船厂的兴衰史,其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朱翊钧看到了书签的位置,里面有很多张居正本人的注释。
“朕明白了,龙江造船厂的衰败,有朝廷的责任,而且是主要责任。”朱翊钧翻看着志书,承认了这一基本事实。
“龙江造船厂的衰亡绝非一时,而是不断衰亡。”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永乐年间,海贸兴盛,仅仅龙江造船厂,一年要营造海船、河船768艘,这些都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彼时造船厂有船匠七万三千余人。”
“到了宣德年间,造船厂一年只能造187艘船了,而且多数都是小船,船匠逃的逃,走的走,到了宣德九年时候,船厂只有两千二百众,还皆是尸位素餐,三分钱一分货,钱到了也不干活。”
“仅仅九年时间,龙江、清江两个最大的造船厂,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能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朝廷风向转变,海禁政策开始收紧,造船厂的船只订单快速减少,入不敷出之后,造船厂养不活那么多的船匠。
慢慢的船厂只剩下了一些尸位素餐之人,甚至这些人,都不再点卯,雇几个游堕之民,在船厂里敲敲打打,敷衍了事。
到了正统年间,龙江造船厂已经没有造船能力了。
造船厂失去造船能力,这里面,朝廷负有主要责任。
当初的龙江造船厂是绝对的官厂,大部分船只的营造和维修,都是朝廷的官船,官船不再营造和维修,这些船匠失去了生计,船厂衰败就成为了必然。
产业凋零的影响,比朱翊钧想象的还要深远,代表着整个产业链的衰亡。
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正统十二年,钟山桐园付之一炬,却无人问津。
张居正支持船厂营造拖船,龙江船厂已经第三次上奏了,过往的小船利润微薄,河船为主的龙江、清江造船厂,又不能和松江、福建、广州造船厂一样,营造三十丈的海船。
船厂的匠人无事可做,这么下去,船厂没了,造船的产业链慢慢也会凋亡,这么搞下去,新曲谱旧词,过去的故事再来一遍而已。
“陛下,这六十万纤夫,他们但凡是有一点办法,都不会去纤夫,纤夫这个生计,实在是太苦太苦了,拖船带来的运力的提升,势必要让码头搬运货物增加,需要大量的人手,而且还有各色工坊匠人需要也是增加。”
“干点什么,都比做纤夫强。”张居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格物院格物博士耿定向,深入了解过纤夫,这个行当,十三岁开始上工,干到二十五岁就干到头了。”张居正将翻找出来的另外一本杂报,递给了皇帝陛下。
耿定向,原来的南衙国子监祭酒,后来跟着徒弟焦竑一起进了格物院做了社科博士,专门负责各种社会调研,和林辅成不同,耿定向更倾向于了解大明百姓的生活,写了无数本的杂报。
辽东百姓垦荒记事,就是耿定向等人写的。
耿定向在杂报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纤夫的一生。
纤夫所用的绳索并非麻绳,而是一种名叫纤藤的绳索。
纤夫从三五岁开始就跟着父亲长辈入山伐竹,六岁开始就使用蔑刀,将竹子切割成为篾条,用篾条编织成绳纤索之后,熬煮两天,放在太阳下暴晒,才是纤藤。
十三岁的时候,纤夫开始拉纤,一直到十六岁之前,分文没有,连饭都是糠饭,干草加麦秸碎了,再加点咸鱼碎,就是一天的口粮,而且还要勤快,否则动辄打骂。
有的时候,东家心善会给点黑面馒头,管一顿面条,但多数时候,都只有一张糠饼,两碗水。
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纤夫,都是队上的累赘,一直等到十六岁,才能吃上一顿正经饭。
顺流而下的河船,不需要纤夫,只有逆流而上的河船,才需要纤夫,根据各种船只大小不等,纤夫从三四人到几十人不等,遇到官船,甚至要上千人。
而纤夫一天要拖船六七十里地,这一路上,全都是沙滩、乱石和悬崖,很多纤夫都是光着脚,因为鞋子很容易坏。
只要一眼就能认出纤夫来,因为长时间劳作,纤索勒进肉里,那竹做的纤索,每拉紧一次,那些竹索上的毛刺就会刺进肉里,血淋淋的一片。
纤夫不是没尝试过垫东西,但什么都挡不住这些毛刺,唯有经年累月的老茧。
需要纤夫的地方,无不是险滩,船只想要通过这些水流复杂的险滩,就只有依靠纤夫的力量。
人和自然角力,不总是人赢,很多时候,都是人输。
有的时候水流十分湍急,就会拽断纤绳,人仰马翻也还好,跌入悬崖或者江水之中,就是尸骨无存的下场。
纤夫会在端午节祭祀这些‘水鬼’,希望这些水鬼不要缠上他们这些苦命人。
在纤夫看来,掉入江里死掉的人,死后会因为怨气变成厉鬼,急流险滩就是这些水鬼拿命的手段,祭祀就是为了平息他们的怨气。
若是有办法,没人愿意做纤夫,哪怕是有个一亩三分地,也不会愿意去做纤夫。
成百上千年来,遍布大明大江大河,都有许许多多这样讨生活的人,仅仅京杭大运河就有六十多万的纤夫,说他们是人,其实他们和骡马牲口一样,甚至不如骡马牲口,仅仅为了一口吃的,把命吊住,活下去而已。
张居正不知道皇帝如何看待,但在张居正看来,铁马牵动的拖船,真的是太重要了,太及时了。
张居正看着面前如同小山般魁梧的陛下,他不知道陛下提出的五间大瓦房是否会实现,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看到五间大瓦房落成的那天,但他诚挚的希望可以实现。
到那天,在苦难中挣扎了数千年的人,才活得像是个人。
“先生?”朱翊钧看出了张居正的失神,有些奇怪的问道,张居正是个很专注的人,很少在奏对的时候失神,君子的修养,让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保持庄重。
张居正失神的情况很少出现,朱翊钧也不知道张居正在想什么。
“臣在。”张居正赶忙回神,他有些迷茫的说道:“陛下说的那五间瓦房,会实现吗?”
“会的,无论多久,先生讲过,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朕可是先生的得意门生!”朱翊钧合上了杂报,十分肯定的说道:“朕做不到,只要留下了这个宏愿,终究有一天会做到。”
文昌阁的小书房里,一共有四个人,皇帝、冯保、朱常治和张居正。
朱常治一直没有说话,静静的听着父亲和元辅的对话,朱常治觉得自己在慢慢长大,他越长大就越发理解什么叫做肩扛日月,身系江山,朱常治渐渐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
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就是重若泰山的责任。
京师百姓逐渐注意到一件事,混世魔王朱翊镠,如同陛下反面的潞王殿下,最近不再做那些荒唐事了,甚至连万国美人的传言都不见了。
朱翊镠这几个月一直泡在北大营,跟随戚继光学习一些兵法,万历十三年监国之后,朱翊镠进了讲武大学堂,万历十七年,他从讲武学堂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
万历十八年到万历十九年的这段突击学习,目的也不是让朱翊镠成为名将,而是确保他不会被战报给骗了。
“戚帅威武!”朱翊镠刚刚听完了戚继光讲解对马岛海战的详情,和战报里轻松写意不同,事实上,倭寇在对马岛海战中,至少有六个可以翻盘的机会。
但这六个机会,倭寇没能把握机会。
“其实对马海战,是有些冒进了,完全可以再等一年,等到水文地理更加详细,但战机稍纵即逝。”戚继光看着堪舆图,由衷的说道:“就是倭寇太弱了,才没能抓住机会罢了。”
“有没有可能是戚帅太强了?”朱翊镠可不觉得是倭寇的问题,倭寇能一个月把朝鲜推平,战力相当强悍。
戚继光说的这六个翻盘的机会,是事后诸葛亮复盘发现的战机,但在战场上,谁又能快速判断出这是机会,甚至,这个机会不是戚继光故意设的局?
是不是机会,定义权在戚继光手里,这是对战场的把握。
“或许吧。”戚继光想了想,自己若是倭国主帅,面对当下的大明军,根本打不赢,武器装备军事体系出现代差,确实很难赢。
“倭寇打不赢侵略朝鲜的战争,只要大明干涉,倭寇必输无疑,因为倭寇从始至终,都不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为何而战。”戚继光又总结了一个倭国为何必然失败的原因,他围绕着为何而战,对朱翊镠讲了一刻钟才停下。
为何而战,非常重要,戚继光的战争论的基石。
不知为何而战,是倭寇只能打顺风局的根本原因,一旦遇到失败,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暴露,失败的困境,最能考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戚继光面色郑重的说道:“古今中外,所有军队都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包括京营,那就是:谁来断后?”
“在战场上,一旦发生需要断后的情况,断后这件事本身,就代表着九死一生。”
“凭什么他们活下来,我就要去送死?”
“当不知为何而战的时候,一支看起来强大的军队,往往会突然而然、毫无征兆的全军崩溃,各自逃命去了。”
东征九胜中,打的最焦灼的一战,自然是仁川、汉城之战,大明几次进攻,都无果而返,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断后的问题。
但戚继光、李如松、马林、祖承训等将领的有效组织,让每一次的撤退,都有人断后,战局牢牢的把控在大明手里。
撤退是最难组织的军事行动,没有之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有读懂了这句话,才能称之为统帅。
“如此,我明白了。”朱翊镠坐直了身子,严肃的说道:“为大明而战,为陛下而战,就是此题的唯一解法!”
朱翊镠终于完成了所有的特训课程,这是最后一节课,断后。
戚继光讲的内容不复杂,要说服军兵去‘送死’,就要给军兵充足的理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牺牲值得而且不会被错付,这各理由绝对不能是欺骗。
大明是个抽象的理由,而陛下是个具体的理由。
戚继光特训的第一节课是学会胜利,也就是分赃,在胜利后,控制军队有序前进、合理的分配利益、用利益维持军队的军纪。
而最后一节课,是学会战败,也就是断后,在局势不利的情况,有效断后,减少损失。
“我没有什么能教殿下了。”戚继光看朱翊镠听明白了自己在讲什么,笑着说道。
“谢戚帅。”朱翊镠站起来郑重行礼,以弟子礼谢了戚继光,一个百战老将教授战场经验,这份经验十分宝贵,而且这份经验,不仅仅是战场经验,自己人狗斗也能用当上。
“戚帅,皇兄的身体没问题吗?”朱翊镠有些担心的说道:“皇兄现在的武力,远超常人了。”
朱翊镠完全不知道皇兄身上发生了什么,但他也担心皇兄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过分透支,忽然崩塌。
“无碍,陛下的情况也很正常。”戚继光倒是满脸笑意的说道:“天道酬勤,积少成多。”
戚继光和大医官陈实功、庞宪、张景岳等人详细聊过,陛下身体并不是透支来的,是日积月累,没有暗伤。
“那就好,那就好。”朱翊镠神情轻松了下来,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背靠大树好乘凉,打不过就回家摇人!哥,有人欺负你亲弟弟!
这就是朱翊镠到金山国做藩王的终极大招。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陈实功等人等在西花厅,陛下一到,三名大医官就望闻问切了一番,确定了陛下身体情况后,大医官才离开。
每七日大医官会诊一次,这是万历元年,李太后定下的规矩,李太后可不想皇帝陛下习武出什么状况。
“上磨。”朱翊钧坐在了太师椅上,伸了个懒腰,开始处置今日奏疏。
朱翊钧准了东太总督府六名使者请见,但是礼部却不太想让他们觐见,礼部的理由是防止类似鲁伊·德冲撞圣上的旧事发生。
礼部越是拦着,朱翊钧越是想要看看,究竟怎么回事儿。
赵梦佑亲自去了趟四夷馆,带着北镇抚司亲自培养的通事,询问清楚了情况。
“也就是说,这些使者,准备面圣告礼部一状?”朱翊钧有些惊讶的问道,还以为这些使者希望面圣,听到皇帝亲口允诺,毕竟官员是官员,皇帝是皇帝,皇帝答应的才算数。
“少宗伯有点太霸道了。”赵梦佑已经尽量斟酌用词了,但他听闻了使者的哭诉,也觉得高启愚真的很霸道,不是皇帝开口,高启愚逼着使者答应那些离谱的要求。
高启愚觉得没有质子,那还是朝贡国?必须质子!而且不仅要求总督,甚至总督府的各种官员也要质子。
威逼利诱、里挑外撅这八个字,高启愚用到了极致。
朱翊钧沉默了下说道:“下章礼部,明日宣见这些使者。”
次日皇帝在文化殿宣见了这些使者,廷臣们都听到了这几个使者的哭诉,高启愚谈判,压根没有一点大国雅量!
骂起人来,那真的是一个脏字没有,能把人骂到破防,一口一个蛮夷,字字句句都是针一样戳进这些使者的心口。
朱翊钧好不容易安抚了一番,才安排他们前往松江府,让他们回总督府复命。
“朕还不知道,少宗伯骂人也这么厉害。”朱翊钧等到使者走后,由衷的说道。
高启愚赶忙俯首说道:“臣没有骂人,臣说的都是事实,他们既然做的天怒人怨,罄竹难书,就不该怕臣说。”
“挺好。”朱翊钧当然不会怪罪高启愚,他是为大明奔波,而且和高启愚说的一样,他说的都是事实,那些殖民过程中的烂事,随便挑几件,就够用了。
高启愚骂人也不是没有目的,他要求各大总督府开放大明商贾在各个总督府开辟种植园,嬉笑怒骂之间,高启愚完成了这一目的。
“陛下,西山煤局身股制改制规章。”高启愚将一本奏疏呈送御前。
现在倭国的极乐教就是最鼎盛的时期,凶焰滔天,极乐教徒在倭国可谓是为所欲为,没人能对教徒有任何的节制,这些人的罪恶,不会得到任何的审判。
这种凶焰滔天的局面,绝对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极乐教徒猎婴这种极端行为,在极乐教的内部都引起了一些反对的声音。
极端的教派会在不断的极端化中,逐渐毁灭自己。
张居正判断极乐教众会马上衰弱的原因也很简单,青壮劳力正在快速减少的倭国,已经不支持极乐教如此肆意、无序的扩张下去了。
极乐教这种享乐至上的教义,在青壮年里容易引起共鸣,但倭国的人口正在伴随着小三角贸易,快速下降,一年将近七万倭奴坐船前往南洋,正在掏空极乐教泛滥的根基。
朱翊钧到全楚会馆蹭饭,在文昌阁内,和张居正聊了很久,关于新政,关于开拓,关于开海。
“陛下,眼下最重要的是完善环太商盟,首要之务,快速扩大贸易规模。”张居正谈到了环太商盟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大明、东太总督府、南洋的大三角贸易规模,要高过大明、倭国、南洋这个小三角贸易。
在大明眼里,东太总督府和倭国,在贸易中的地位几乎完全一致,白银、市场、力役,只不过东太的规模更大,利润更高。
“这是自然,没有规模,再好的规章都无法得到执行。”朱翊钧十分郑重的点头说道。
高启愚和东太总督府们签订的初步草拟协议,名字叫《环太商盟通商章程》。
里面详细的规定了各自的权力和义务、船只可停靠的范围、违禁货物、税率等等内容,这份章程修改了数次,已经达成了全面共识,使者已经签字。
使者已经签字,代表着章程已经开始执行。
比如《章程》规定:在琉球首里府设立环太商盟理事司,所有签订方都可以派遣两名理事任职。
这个理事司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处理各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共议修改《章程》内容等等,有点像费利佩现在的国务委员会。
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吵架的地方,不至于因为一两条船被劫掠就大动干戈,彼此攻伐,贸易纠纷的裁决,以大明律为主。
《章程》对于成员扩充也有明确的规则,高启愚非常霸道,以‘大明朝贡贸易’为核心逻辑建立的环太商盟,没有大明的允许和首肯,不得增加成员。
贸易纠纷以大明律为主,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章程》还规定了各个总督府开放的港口、必须保障明馆的安全等等。
章程制定的很好,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庞大的贸易规模之上,如果没有规模的支持,章程很难得到尊重和支持。
如果有了足够的规模,即便是没有章程,大明索要的利益,也会一一实现,这算是经济殖民的一种。
张居正仔细思索之后,开口说道:“陛下,这首要职务,就是清理海寇,等到潞王就藩之后,要对沿途海贼进行全面清缴,并且定期联合巡航,维护海域安全。”
“小三角贸易如此繁华,根本原因,还是大明水师定期武装巡游,宣威海外,遏制了海盗的猖獗,有了稳定的海贸环境,才能好好做生意。”
“金山国要肩负起来这一责任。”
潞王肩膀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海寇,是威胁海贸的第一因素,没有安全的海疆,就绝对不会有大规模的海贸,自从英格兰颁布私掠许可证后,整个泰西的海洋贸易,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萎靡不振。
这方面在大明表现也十分明显,在倭患泛滥的时候,海上贸易的规模立刻萎靡了下来,东南海商自己养的奴仆,反噬了他们,这也是隆庆能够开关的原因。
万历开海在最初被普遍反对,到海寇被水师清缴,海路变得安全,开海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支持。
海寇越是泛滥之地,海贸的规模越小,而潞王就藩的第一职责,就是要做大明朝廷在东洋的手,将这些海寇清缴,让他们不敢对商船动手。
“先生说得对,此等要务,绝不可轻信夷人,东太平洋,大明鞭长莫及,这些个总督府或者默许,或者纵容海寇,劫掠大明的商船。”
“金山水师,要肩负起这一职责来,朕会跟潞王好生沟通。”朱翊钧认真思索,觉得张居正讲的很对。
根据《章程》,所有成员都不许为海寇提供任何的港口服务,补充任何的物资,修补帆船、提供水食、货物售卖等等。
但,就朝廷从水手搜集到的消息来看,东太这些总督府,有着许多心照不宣的小港口,为海寇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大明商船前往,危险很大,消灭隐患,自然是朝廷的职责,朝廷责无旁贷。
“从首里府那霸港出航的所有大明船只,可以在那霸港获得各种武器,武装船只,防止劫掠之事发生。”张居正说起了武装商船的问题,前往东太总督府的商船,必须要是武装商船。
武装商船广泛存在于马六甲之外的西洋贸易之中,大明商船可以在马六甲城和棉兰老岛达沃城补充刀枪剑戟、甲胄弓弩、火铳火炮火药等物。
秩序之外,能相信的只有自己了,这也是大明商船不愿意出马六甲城的原因之一。
大明从来不怕商船掌控火力,因为商船的火力再强,也没有水师的火力强。
张居正和皇帝聊的海贸政策,整体上遵循了当年万士和提出的‘仗剑行商’这一海贸基本策略,在规则还不完善的时候,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之上,暴力就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
皇帝和张居正聊了很久,这些都和环太商盟息息相关,但这些国策的调整,和其他成员无关,是大明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海贸形式。
“先生对龙江、清江造船厂营造拖船之事,是如何看法?文昌阁里就咱们四个,先生可以畅所欲言。”朱翊钧说起了廷议上关于拖船的问题,张居正没有具体表态。
“陛下稍待。”张居正站了起来,在书架上翻找着书籍。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身影,有些感慨,这个四十八岁成为元辅的帝师,终于是老了,两鬓已经斑白,连胡子都变成了杂色,而且身形也不像当年那样挺拔了。
张居正将一本《龙江船厂志补》拿了出来,翻看了片刻,找到了书签的位置,递给了皇帝陛下。
大明对南京城外的龙江造船厂,进行了全面的挖掘,对所有有可能的史料都进行了整理,最终由礼部修订了一本志书,补充了造船厂的兴衰史,其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朱翊钧看到了书签的位置,里面有很多张居正本人的注释。
“朕明白了,龙江造船厂的衰败,有朝廷的责任,而且是主要责任。”朱翊钧翻看着志书,承认了这一基本事实。
“龙江造船厂的衰亡绝非一时,而是不断衰亡。”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永乐年间,海贸兴盛,仅仅龙江造船厂,一年要营造海船、河船768艘,这些都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彼时造船厂有船匠七万三千余人。”
“到了宣德年间,造船厂一年只能造187艘船了,而且多数都是小船,船匠逃的逃,走的走,到了宣德九年时候,船厂只有两千二百众,还皆是尸位素餐,三分钱一分货,钱到了也不干活。”
“仅仅九年时间,龙江、清江两个最大的造船厂,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所有的能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朝廷风向转变,海禁政策开始收紧,造船厂的船只订单快速减少,入不敷出之后,造船厂养不活那么多的船匠。
慢慢的船厂只剩下了一些尸位素餐之人,甚至这些人,都不再点卯,雇几个游堕之民,在船厂里敲敲打打,敷衍了事。
到了正统年间,龙江造船厂已经没有造船能力了。
造船厂失去造船能力,这里面,朝廷负有主要责任。
当初的龙江造船厂是绝对的官厂,大部分船只的营造和维修,都是朝廷的官船,官船不再营造和维修,这些船匠失去了生计,船厂衰败就成为了必然。
产业凋零的影响,比朱翊钧想象的还要深远,代表着整个产业链的衰亡。
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正统十二年,钟山桐园付之一炬,却无人问津。
张居正支持船厂营造拖船,龙江船厂已经第三次上奏了,过往的小船利润微薄,河船为主的龙江、清江造船厂,又不能和松江、福建、广州造船厂一样,营造三十丈的海船。
船厂的匠人无事可做,这么下去,船厂没了,造船的产业链慢慢也会凋亡,这么搞下去,新曲谱旧词,过去的故事再来一遍而已。
“陛下,这六十万纤夫,他们但凡是有一点办法,都不会去纤夫,纤夫这个生计,实在是太苦太苦了,拖船带来的运力的提升,势必要让码头搬运货物增加,需要大量的人手,而且还有各色工坊匠人需要也是增加。”
“干点什么,都比做纤夫强。”张居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格物院格物博士耿定向,深入了解过纤夫,这个行当,十三岁开始上工,干到二十五岁就干到头了。”张居正将翻找出来的另外一本杂报,递给了皇帝陛下。
耿定向,原来的南衙国子监祭酒,后来跟着徒弟焦竑一起进了格物院做了社科博士,专门负责各种社会调研,和林辅成不同,耿定向更倾向于了解大明百姓的生活,写了无数本的杂报。
辽东百姓垦荒记事,就是耿定向等人写的。
耿定向在杂报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纤夫的一生。
纤夫所用的绳索并非麻绳,而是一种名叫纤藤的绳索。
纤夫从三五岁开始就跟着父亲长辈入山伐竹,六岁开始就使用蔑刀,将竹子切割成为篾条,用篾条编织成绳纤索之后,熬煮两天,放在太阳下暴晒,才是纤藤。
十三岁的时候,纤夫开始拉纤,一直到十六岁之前,分文没有,连饭都是糠饭,干草加麦秸碎了,再加点咸鱼碎,就是一天的口粮,而且还要勤快,否则动辄打骂。
有的时候,东家心善会给点黑面馒头,管一顿面条,但多数时候,都只有一张糠饼,两碗水。
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纤夫,都是队上的累赘,一直等到十六岁,才能吃上一顿正经饭。
顺流而下的河船,不需要纤夫,只有逆流而上的河船,才需要纤夫,根据各种船只大小不等,纤夫从三四人到几十人不等,遇到官船,甚至要上千人。
而纤夫一天要拖船六七十里地,这一路上,全都是沙滩、乱石和悬崖,很多纤夫都是光着脚,因为鞋子很容易坏。
只要一眼就能认出纤夫来,因为长时间劳作,纤索勒进肉里,那竹做的纤索,每拉紧一次,那些竹索上的毛刺就会刺进肉里,血淋淋的一片。
纤夫不是没尝试过垫东西,但什么都挡不住这些毛刺,唯有经年累月的老茧。
需要纤夫的地方,无不是险滩,船只想要通过这些水流复杂的险滩,就只有依靠纤夫的力量。
人和自然角力,不总是人赢,很多时候,都是人输。
有的时候水流十分湍急,就会拽断纤绳,人仰马翻也还好,跌入悬崖或者江水之中,就是尸骨无存的下场。
纤夫会在端午节祭祀这些‘水鬼’,希望这些水鬼不要缠上他们这些苦命人。
在纤夫看来,掉入江里死掉的人,死后会因为怨气变成厉鬼,急流险滩就是这些水鬼拿命的手段,祭祀就是为了平息他们的怨气。
若是有办法,没人愿意做纤夫,哪怕是有个一亩三分地,也不会愿意去做纤夫。
成百上千年来,遍布大明大江大河,都有许许多多这样讨生活的人,仅仅京杭大运河就有六十多万的纤夫,说他们是人,其实他们和骡马牲口一样,甚至不如骡马牲口,仅仅为了一口吃的,把命吊住,活下去而已。
张居正不知道皇帝如何看待,但在张居正看来,铁马牵动的拖船,真的是太重要了,太及时了。
张居正看着面前如同小山般魁梧的陛下,他不知道陛下提出的五间大瓦房是否会实现,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看到五间大瓦房落成的那天,但他诚挚的希望可以实现。
到那天,在苦难中挣扎了数千年的人,才活得像是个人。
“先生?”朱翊钧看出了张居正的失神,有些奇怪的问道,张居正是个很专注的人,很少在奏对的时候失神,君子的修养,让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保持庄重。
张居正失神的情况很少出现,朱翊钧也不知道张居正在想什么。
“臣在。”张居正赶忙回神,他有些迷茫的说道:“陛下说的那五间瓦房,会实现吗?”
“会的,无论多久,先生讲过,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朕可是先生的得意门生!”朱翊钧合上了杂报,十分肯定的说道:“朕做不到,只要留下了这个宏愿,终究有一天会做到。”
文昌阁的小书房里,一共有四个人,皇帝、冯保、朱常治和张居正。
朱常治一直没有说话,静静的听着父亲和元辅的对话,朱常治觉得自己在慢慢长大,他越长大就越发理解什么叫做肩扛日月,身系江山,朱常治渐渐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
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就是重若泰山的责任。
京师百姓逐渐注意到一件事,混世魔王朱翊镠,如同陛下反面的潞王殿下,最近不再做那些荒唐事了,甚至连万国美人的传言都不见了。
朱翊镠这几个月一直泡在北大营,跟随戚继光学习一些兵法,万历十三年监国之后,朱翊镠进了讲武大学堂,万历十七年,他从讲武学堂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
万历十八年到万历十九年的这段突击学习,目的也不是让朱翊镠成为名将,而是确保他不会被战报给骗了。
“戚帅威武!”朱翊镠刚刚听完了戚继光讲解对马岛海战的详情,和战报里轻松写意不同,事实上,倭寇在对马岛海战中,至少有六个可以翻盘的机会。
但这六个机会,倭寇没能把握机会。
“其实对马海战,是有些冒进了,完全可以再等一年,等到水文地理更加详细,但战机稍纵即逝。”戚继光看着堪舆图,由衷的说道:“就是倭寇太弱了,才没能抓住机会罢了。”
“有没有可能是戚帅太强了?”朱翊镠可不觉得是倭寇的问题,倭寇能一个月把朝鲜推平,战力相当强悍。
戚继光说的这六个翻盘的机会,是事后诸葛亮复盘发现的战机,但在战场上,谁又能快速判断出这是机会,甚至,这个机会不是戚继光故意设的局?
是不是机会,定义权在戚继光手里,这是对战场的把握。
“或许吧。”戚继光想了想,自己若是倭国主帅,面对当下的大明军,根本打不赢,武器装备军事体系出现代差,确实很难赢。
“倭寇打不赢侵略朝鲜的战争,只要大明干涉,倭寇必输无疑,因为倭寇从始至终,都不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为何而战。”戚继光又总结了一个倭国为何必然失败的原因,他围绕着为何而战,对朱翊镠讲了一刻钟才停下。
为何而战,非常重要,戚继光的战争论的基石。
不知为何而战,是倭寇只能打顺风局的根本原因,一旦遇到失败,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暴露,失败的困境,最能考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戚继光面色郑重的说道:“古今中外,所有军队都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包括京营,那就是:谁来断后?”
“在战场上,一旦发生需要断后的情况,断后这件事本身,就代表着九死一生。”
“凭什么他们活下来,我就要去送死?”
“当不知为何而战的时候,一支看起来强大的军队,往往会突然而然、毫无征兆的全军崩溃,各自逃命去了。”
东征九胜中,打的最焦灼的一战,自然是仁川、汉城之战,大明几次进攻,都无果而返,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断后的问题。
但戚继光、李如松、马林、祖承训等将领的有效组织,让每一次的撤退,都有人断后,战局牢牢的把控在大明手里。
撤退是最难组织的军事行动,没有之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有读懂了这句话,才能称之为统帅。
“如此,我明白了。”朱翊镠坐直了身子,严肃的说道:“为大明而战,为陛下而战,就是此题的唯一解法!”
朱翊镠终于完成了所有的特训课程,这是最后一节课,断后。
戚继光讲的内容不复杂,要说服军兵去‘送死’,就要给军兵充足的理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牺牲值得而且不会被错付,这各理由绝对不能是欺骗。
大明是个抽象的理由,而陛下是个具体的理由。
戚继光特训的第一节课是学会胜利,也就是分赃,在胜利后,控制军队有序前进、合理的分配利益、用利益维持军队的军纪。
而最后一节课,是学会战败,也就是断后,在局势不利的情况,有效断后,减少损失。
“我没有什么能教殿下了。”戚继光看朱翊镠听明白了自己在讲什么,笑着说道。
“谢戚帅。”朱翊镠站起来郑重行礼,以弟子礼谢了戚继光,一个百战老将教授战场经验,这份经验十分宝贵,而且这份经验,不仅仅是战场经验,自己人狗斗也能用当上。
“戚帅,皇兄的身体没问题吗?”朱翊镠有些担心的说道:“皇兄现在的武力,远超常人了。”
朱翊镠完全不知道皇兄身上发生了什么,但他也担心皇兄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过分透支,忽然崩塌。
“无碍,陛下的情况也很正常。”戚继光倒是满脸笑意的说道:“天道酬勤,积少成多。”
戚继光和大医官陈实功、庞宪、张景岳等人详细聊过,陛下身体并不是透支来的,是日积月累,没有暗伤。
“那就好,那就好。”朱翊镠神情轻松了下来,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背靠大树好乘凉,打不过就回家摇人!哥,有人欺负你亲弟弟!
这就是朱翊镠到金山国做藩王的终极大招。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陈实功等人等在西花厅,陛下一到,三名大医官就望闻问切了一番,确定了陛下身体情况后,大医官才离开。
每七日大医官会诊一次,这是万历元年,李太后定下的规矩,李太后可不想皇帝陛下习武出什么状况。
“上磨。”朱翊钧坐在了太师椅上,伸了个懒腰,开始处置今日奏疏。
朱翊钧准了东太总督府六名使者请见,但是礼部却不太想让他们觐见,礼部的理由是防止类似鲁伊·德冲撞圣上的旧事发生。
礼部越是拦着,朱翊钧越是想要看看,究竟怎么回事儿。
赵梦佑亲自去了趟四夷馆,带着北镇抚司亲自培养的通事,询问清楚了情况。
“也就是说,这些使者,准备面圣告礼部一状?”朱翊钧有些惊讶的问道,还以为这些使者希望面圣,听到皇帝亲口允诺,毕竟官员是官员,皇帝是皇帝,皇帝答应的才算数。
“少宗伯有点太霸道了。”赵梦佑已经尽量斟酌用词了,但他听闻了使者的哭诉,也觉得高启愚真的很霸道,不是皇帝开口,高启愚逼着使者答应那些离谱的要求。
高启愚觉得没有质子,那还是朝贡国?必须质子!而且不仅要求总督,甚至总督府的各种官员也要质子。
威逼利诱、里挑外撅这八个字,高启愚用到了极致。
朱翊钧沉默了下说道:“下章礼部,明日宣见这些使者。”
次日皇帝在文化殿宣见了这些使者,廷臣们都听到了这几个使者的哭诉,高启愚谈判,压根没有一点大国雅量!
骂起人来,那真的是一个脏字没有,能把人骂到破防,一口一个蛮夷,字字句句都是针一样戳进这些使者的心口。
朱翊钧好不容易安抚了一番,才安排他们前往松江府,让他们回总督府复命。
“朕还不知道,少宗伯骂人也这么厉害。”朱翊钧等到使者走后,由衷的说道。
高启愚赶忙俯首说道:“臣没有骂人,臣说的都是事实,他们既然做的天怒人怨,罄竹难书,就不该怕臣说。”
“挺好。”朱翊钧当然不会怪罪高启愚,他是为大明奔波,而且和高启愚说的一样,他说的都是事实,那些殖民过程中的烂事,随便挑几件,就够用了。
高启愚骂人也不是没有目的,他要求各大总督府开放大明商贾在各个总督府开辟种植园,嬉笑怒骂之间,高启愚完成了这一目的。
“陛下,西山煤局身股制改制规章。”高启愚将一本奏疏呈送御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朕真的不务正业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朕真的不务正业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