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在南华门坐上马车,吩咐道:“去内阁政事堂。”

  回到政事堂值房里坐下,张居正身心疲惫,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小憩起来。

  心腹随从张桐在他身上盖上一件薄毯,关上门悄悄离去。

  猛然间听到轻轻的敲门,张居正猛地惊醒。

  他转头一看座钟,下午六点过十分。

  嗯,自己睡了半个小时。

  “谁?”张居正打了一个哈欠,揉了揉自己的脸。

  张桐在外面应道:“老爷,通政使曾大人和内阁长史张大人来了。”

  “进来。”

  门被推开,曾省吾和张学颜联袂走进来,身后跟着两位杂役,提着一个食盒。

  “张相,这是子愚给你准备的晚饭,还有我的一份。开了一天的会,肚子确实有点的饿了。

  张相,我们就在这里吃点?”

  张居正抬起头,看了张学颜和曾省吾一眼,欣然应道:“好,我们三个就在这里吃点。”

  张学颜摆了摆手,两位杂役打开食盒,在桌子上摆上了四碟菜,一碗汤,还有三个饭碗,五双筷子,一个饭甑。

  杂役退下,曾省吾抢先拿起饭勺,盛了三碗饭,连同一双筷子摆到张居正和张学颜跟前。

  还有两双筷子,用作了公筷。

  张居正端起饭碗,拿起筷子,扫了一眼桌子上的碗碟,“四菜一汤,挺好!

  三省,子愚,吃。”

  张居正食而不语,三人不急不缓地吃完饭,杂役自来收拾,擦拭干净桌面,还端上三杯热茶。

  “张相。”接到张学颜的眼神,曾省吾心领神会地开口,“今天从西苑散会时,皇上叫走了刚峰公和王子荐,众人议论纷纷啊。”

  张居正看了两人一眼,“议论纷纷?你们也是其中两位吧。”

  “老师。”曾省吾改口道,“不瞒你说,学生和子愚确实揣摩了一会,不知皇上什么意思。”

  “皇上要趁着这次召开资政局和朝议局全体大会,调整一下。”

  曾省吾和张学颜对视一眼,猜得没错!

  “老师,最近没什么大事发生,皇上怎么突然想起要调整了?”

  “赵大洲诸病缠身,支持不住了。还有曹邦辅、霍冀、卢镗等几位老臣,都要退下来了。皇上干脆就做一次调整。”

  赵贞吉要退下来?

  他一退,就空出臬相和资政大学士的位置,三巨头之一啊!

  上次梅林公(胡宗宪)因病致仕,一番明争暗斗,王崇古上去了,引发了一连串的补位。现在又空出一位来,自然引起不小的躁动。

  曾省吾和张学颜冷静一想,马上想到了关窍。

  “老师,皇上想用刚峰公接替大洲公,出掌御史台?”

  张居正赞许地点点头。

  曾省吾和张学颜露出惊悚之色。

  “刚峰公执掌御史台?百官们有难了。”

  张居正不以为然道:“不管有没有海刚峰,万历朝的官都不好当。”

  这倒是实话。

  只是对于有些官员来说,那是真的生不如死;但是对于自己这样的官员来说,痛并快乐着。

  曾省吾和张学颜看到了张居正脸上凝重的神情。

  看得出,老师/张相嘴里这么说,可心里对海瑞出掌御史台却是抗拒的。两人知道,张居正一直对海瑞有成见。

  除了海瑞动手灭了他的恩师徐阶一家,逼得他无言以对,被许多士子儒生暗地里骂忘恩负义。

  更重要的是两人政治理念截然不同。

  可曾省吾和张学颜有些想不明白,两人其实脾性都差不多。

  按照皇上一次开玩笑的说法,两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愿意为大明社稷和黎民苍生肝脑涂地、呕心沥血。

  在坚持理想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手段又不失灵活

  曾省吾和张学颜能想出的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海瑞过得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还拉着家人一起过着这样的生活。

  张居正在私生活方面就不拘小节,虽然没有达到穷极奢靡的程度,但该享受的还是会享受。而且对亲人和家人都很“宽容”.

  分歧点不多啊,甚至都没有我俩的分歧大,怎么就看对方不顺眼呢?

  曾省吾和张学颜对视一眼,暂时按下这个心思。

  张学颜问道:“张相,刚峰公出掌御史台,那王子荐会任新何职?”

  张居正端起茶杯,抿了两口。

  “你们猜。”

  猜就猜。

  张学颜和曾省吾开始猜起来,“礼部、工部,皇上肯定不会让他去,大材小用。”

  “户部应该也不会让他去。”

  “嗯,三省说的有理。户部尚书很容易就陷在里面,让人出不来。”

  没错,户部尚书掌管财政度支,专业性非常强,能被皇上和张相看中出掌此职的都是能臣大才。

  可你干得好了,皇上和张相就舍不得放你走,而且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替换你。

  王国光能够升迁内阁右丞,关键是有能臣吕调阳接手户部,皇上和张相都放心。

  且王国光迁为右丞后,还分管户部、工部、太府寺、都水寺、司农寺。

  有他在上面盯着,吕调阳在户部任上也减轻了许多担子。

  王一鹗出掌户部,专事查账杀人?

  曾省吾掐着手指头算,“只剩下兵、刑和吏部,学生猜不到皇上会把王子荐放到哪一部去。”

  为什么不是诸寺正卿,一定要往六部尚书猜?

  王一鹗名满天下,因为接连平定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叙永奢氏,以及云南十一位土司作乱,因军功被封为巨鹿伯。

  能文能武的这样一位能臣,皇上可能只让他出任一寺正卿吗?

  必须是六部尚书之一!

  张居正放下茶杯,缓缓说道:“皇上有提过,他意欲让东村公(曹邦辅)离职陕甘总督,留在京师,转任洪武军事学院祭酒兼宪议右大夫,半退不闲,也好养养身子。

  陕甘总督一职由徐文长接任,甘肃巡抚由徐孺东(徐贞明)接任。

  皇上还打算让思斋公(霍冀)离职绥大总督和宣徽院右使,留在京师,转任宣徽大学祭酒兼宪议右大夫。”

  宣徽大学类似中央民族大学,蒙古各翼、东北肃慎索伦、西南苗瑶僮等“少数民族”首领土司的子弟,以及选拔出来的一大批各族优秀青年在这里入读。

  “宪议大夫?”

  曾省吾好奇地问道。

  又冒出个新官职?

  “就是律政大夫,律政院改为宪议院。石麓公为宪议中大夫,赵大洲为宪议左大夫,其余曹东村、霍思斋等人为右大夫”

  换汤不换药。

  听了张居正解释,曾省吾和张学颜点了点头。

  “蒙古归附后,各种羁置和笼络手段有序进行着,颇见成效。

  可毕竟归附不过数年,防人之心不可无,绥大总督与京营总督,一左一右拱卫京师侧翼,同时兼宣徽院右使,直接监视蒙古左翼和后翼动向,事关重大。

  霍思斋离职后,需要有能臣接任。”

  绥大总督,管着山西以及归绥地区。

  归绥地区,指的是俺答汗开建、朝廷接手建好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地区,以及在河套中部(包头附近)修建的绥远城地区,还包括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

  它是此前俺答汗势力的核心地区,也是监视蒙古左、后两翼的最前线。大明在这些地区分设了若干千户所和农牧公司,半军半牧。

  朱翊钧在归化城设了绥大总督,管着归绥地区和山西。

  山西有自己的巡抚,绥大总督更多的职责在于管辖归绥地区军政事务,处理蒙古左、后翼各部事宜。

  山西是它的后盾。

  正如张居正所言,此职关系重大,曾省吾和张学颜在心里猜测着,派谁去接任霍冀?

  张居正开口了,“老夫向皇上建议,派方行之接任绥大总督一职。”

  把吏部尚书方逢时派出去?

  曾省吾和张学颜大吃一惊。

  方逢时看着不声不响,却是张相一党的骨干,甚至可以说是头马。

  他先是出任光禄寺正卿,后来又出任吏部尚书,还兼任中央考成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考成法推行中枢和地方的实际工作,他做了一大半。

  老师/张相舍得吗?

  张居正看出两人的疑惑,捋着胡须说道:“行之才略明练,军政处置,皆协机宜。他在考成法委员会副主任位上,得罪了不少人。

  老夫要为他今后的仕途谋划一二。出京去归化城历练几年,既避避风头,也扎扎实实地熟悉地方实务。

  皇上明察秋毫,不会让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臣子受委屈的。”

  张居正话语间有些无奈,但曾省吾和张学颜对这几句话听得迷迷糊糊,他们还在震惊中没有回过神来。

  吏部尚书,执掌百官迁黜的天官啊!

  一张金光闪闪的官椅空了出来,谁看了不迷糊?

  张学颜试探着问道:“张相,皇上有意让王子荐出任吏部尚书?”

  张居正摇了摇头,“王子荐魄力有,能力也够,只是行事大刀阔斧,刚劲有余而柔绵不足。吏部尚书一职,他不合适。”

  他看了两人一眼,像是在暗示,“另有一人,他才适合此职。”

  曾省吾和张学颜都是聪明之人,马上听出来吏部尚书一职,皇上跟张相已经沟通好了,确定了合适的人选,暂时不知道是谁,但肯定不是自己。

  两人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惆怅,“那只剩下兵部和刑部,皇上会让王子荐去哪里?”

  “再想想,你们好好想想。”

  曾省吾和张学颜心里有些失落,强打精神想了想,脑子一团迷糊,纷纷摇了摇头。

  “三省啊,皇上在今日上午开会之初,说了一番话,你忘记了吗?”

  曾省吾脑子咣当一声,想了起来:“皇上强调的是依法治国.刑部,皇上要让王子荐出掌刑部,与刚峰公一并推动他强调的依法治国。”

  张居正欣慰地笑了,捋着胡须又说道:“三省,子愚,老夫想让你们出京,去地方历练,想问问你们的意见。”

  曾省吾和张学颜都知道,现在皇上设计的官员升迁路线,地方历练必不可少。

  可以这么说,你没有做过一省布政使和抚台,就没有机会出任六部尚书和诸寺正卿。没有做过尚书和正卿,你就根本没有机会升迁为内阁左右丞,以及入资政局。

  两人现在都是御前朝议局的朝议大夫,要想升迁,必须想办法加资政学士衔。

  加了资政学士衔,不仅可以名正言顺,而不是以列席和会务身份参加资政局会议,参与大明军国大事的决策,还能比不加资政学士衔的平阶同僚们进步的更快。

  要想加资政学士衔,那么出京历练的地方要选得好。

  张居正迎着两人殷切期盼的眼神,继续说道:“现在地方适合你们的藩抚空缺,一是湖南布政使。

  王子荐进京入六部,皇上应该会让湖南巡抚凌云翼接任云贵总督。而湖南巡抚应该会由胡伯安(胡僖)接任,空出湖南布政使一职

  二是江苏布政使。

  海公空出来的江苏巡抚,皇上跟老夫商议,让太常寺正卿蔡秋实(蔡茂春)接任,布政使萧夏卿(萧大亨)移为沪州知州,空出江苏布政使一职。

  三是静海巡抚。

  皇上的意思是静海省治理数年,归于正规,当设巡抚。原本要让静海布政使杨令德(杨凤鸣)迁任,但是他要调任他职,所以要重新选一位。

  四是辽河巡抚。

  李子安(李迁)接任两辽总督后,陈孔麟(陈瑞)接任辽河巡抚一职。只是后来吴君泽(吴兑)进京迁为鸿胪寺正卿,陈孔麟移去海东省接任巡抚一职,这辽河巡抚一职就空了出来。

  其余还有河南布政使、山东布政使以及安徽布政使三个空缺.”

  张居正看着两人,目光深邃地问道:“说说,这七个空缺,你们想去哪里历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就是万历帝,朕就是万历帝最新章节,朕就是万历帝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