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后,张慎对于李皓的热情程度,立马就超越了怀庆的待遇。
毕竟跟李皓交好,这是可以给自己扬名的,说不准以后还能让李皓专为自己做首诗,从而青史留名,这不比招待公主重要。
怀庆瞧见这一幕,不禁觉得有些好笑,但终究没有多说什么。
于是在李皓跟张慎的亲切交谈,怀庆在一旁高冷的冷眼旁观下,三人就这么步入了书院。
这一情景也是惹得路过的书院众人纷纷侧目,他们都颇为好奇,这是何许人也,能让张慎大儒如此热情,热情到感觉都有些谄媚了。
怀庆此次前来,是为了寻找院长赵守。
因此进入书院后,她便开口道:“我要去寻院长,李先生是随我一同前往,还是想在书院逛逛。”
赵守自然是要见的,这位院长是李皓实现任务过程中,必须要拉拢的关键人物。
不过在此之前,李皓还需要先亲自确认一下,云鹿书院的情况有没有遭遇魔改,别到时弄岔劈就尴尬了。
便回答道:“既是长公主与院长相约,想必是有正事,我就不过去打扰了。”
张慎闻言,心中一喜,这正是他亲近李皓的好机会,连忙说道“院长此刻就在御书阁,长公主自行过去便好,李公子这里,就由我来招待吧。”
怀庆笑道:“那便有劳张大儒。”说完便径直离去。
随后,张慎带着李皓在书院里闲逛起来,沿途为他介绍书院的相关故事。
走到中途,两人来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僻静小院。
张慎引着李皓坐下后就轻启唇齿,运用那言出法随的神通,刹那间,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水便凭空出现在眼前。
这手段看的李皓有些眼热,要说这个世界,最让李皓想要得到的秘法,除了一气化三清的外,就是这言出法随、袖里乾坤的本事了。
而最想要得到的宝贝,当然就是金莲那的玉石小镜,不仅能够用来打电话,还能用来装东西、装活人,简直就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必备宝物。
当然,李皓自己肯定是不会用它去做那些伤天害理之事的。
其实这段时间在京城,李皓就曾经在外面晃悠过,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偶遇到金莲道长。
但也不知是他还没来,还是李皓自身没有足够气运,才没有碰到。
张慎将两杯茶斟满,轻声介绍道:“这茶乃是我们书院自己栽种的云雾茶,虽不算名贵,却也有其独特的风味,李公子不妨尝一尝。”
李皓闻言,轻轻端起茶杯,浅尝一口,随即赞叹道:“茶香清幽,滋味绵长,果真是好茶!”
张慎闻言,笑容更甚:“李公子喜欢便好,等会儿老夫便给公子装上一些,带回去慢慢品尝。”
李皓连忙拱手道:“那在下便却之不恭了,多谢先生美意。”
趁着两人独处的这片刻宁静,张慎终于有机会开口询问:“公子方才为书院赋诗一首,才华横溢,这点茶叶实在算不得什么。
只是老夫冒昧一问,公子如此才情出众,不知师承何人?”
李皓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在下乃是自学成才,并无师承。”
此话一出,李皓明显感受到张慎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与欣喜,那真是见了宝贝一样。
急忙说道:“竟没想到公子天资如此卓绝,让人佩服,只是学问如海,无边无际,一人之力终究有限。
若能有名师指点,那便是另一番景象了,而且儒家正统在我云鹿书院,研习文章也能同时修行儒道。
老夫不才,但在书院中也算是有些薄名,愿意自荐为师,与公子共同探讨学问,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这回就轮到李皓喝茶不语了,因为李皓根本就没想过给自己找个老师,要知道尊师重道这种事,在正道还是很讲究的,自己没必要给自己找个束缚。
而且,李皓也没有觉得,自己在儒道上的学问,还需要别人来教,别说是张慎了,就是院长赵守来也不行。
张慎瞧着李皓这副沉默不语的模样,心中已然明了,这便是李皓委婉拒绝的方式。
然而,他实在不愿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欲再劝上两句。
忽然间,身旁的空间微微颤动,两道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这里。
张慎对于这等空间波动的手段再是熟悉不过,瞬息之间便察觉到了来者的身份,心中不禁咯噔一下:“这两个老家伙怎么突然来了?莫非是来跟我抢人的?”
虽说李皓尚未答应他的拜师请求,但在张慎心中,早已将李皓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因此,当那两人现身之时,他连忙抢先开口,试图化解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与友人正在此处品茗闲聊,你们二位不去授课,怎么有暇跑到这里来了?”
因此在两人现身之后,张慎便抢先开口:“我跟友人在这喝茶,你们两个不去授课,怎么有空跑这来了。”
然而,那两位来者却并未理会张慎的言语,而是径直走向李皓。
其中一人拱手道:“想必您便是那位作出‘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李皓李明晖公子吧?
在下李慕白,与好友杨恭特此前来,感谢公子赠诗之恩。”
李皓闻言,方才知晓这便是,书院中除张慎之外的另两位四品君子境强者。
不由微微一笑,谦逊道:“不过是兴致所至,有感而发罢了,实不敢当二位先生的感谢。”
张慎看着这两人和李皓还聊上了,赶忙又插话进来:“这诗谁告诉你们的,你们刚才在院长那?”
这是张慎能想到最有可能的情况,毕竟这诗除了书院外的那些随从外,就只有自己跟怀庆知道。
随从不会无故进入书院,自己又没有说,那就只可能是怀庆所说的。
杨恭随后也证实了张慎的猜想,只是证实过后,这情况对于张慎而言,却是立马直转急下。
杨恭先是神色冷淡地回答了张慎的疑问:“我们方才在院长那里见过了怀庆公主,这诗也是听她所言。”
然而,当他转而面向李皓时,脸上瞬间换上了满面笑容,热情洋溢地说道:“听长公主殿下言及,李公子一身才华横溢,皆是自学成才,又对云鹿书院情有独钟。
不知李公子是否有拜师的打算?或许,在下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言一出,张慎的脸立马就黑了下来,只等到李慕白也同样说出这话来后,就更是黑的彻底。
“你们两个,好歹也要讲一个先来后到吧?第一个提议拜师的是我!”
张慎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甘和恼怒。
李慕白闻言,却只是微微一笑,神色从容不迫。
“拜师大事,关乎学业前程,岂能儿戏?自然要看李公子的意愿,以及我们谁能更适合成为他的引路人。
先来后到,又怎能作为评判的标准?况且,我观李公子,似乎还未曾答应你吧。”
李慕白和杨恭就是知道张慎肯定会这样做,因此才会在知道这事的第一时间,就赶忙跑了过来。
随着李慕白表态,杨恭也立马就接上了话,表达了自己的求师之意。
一时间,三人之间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他们开始各自展示本事,以吸引李皓的注意。
不过三人同在四品君子境,杨恭虽然较为领先,可想要分个高下却是不容易。
所以只能来拼各自所长,张慎擅长策论与兵法,曾着过兵书一卷。
李慕白则擅长棋道与儒家经典,当初他可是号称棋道天下第一,只不过后面被魏渊给强势镇压了。
至于杨恭则同时擅长儒学、武艺与兵法,另外在诗词上也是三人中最拿得出手的。
李皓在一旁看着他们吵得忘乎所以,似乎都要忘掉自己这个当事人,不由得咳了一声,显示一下存在感。
“此事事关重大,还容在下仔细思量再做决定,如何?”
张慎、李慕白、杨恭三人闻言,这才纷纷停下争执:“拜师之事确实需得慎重,老夫愿等公子考虑清楚。”
李皓笑道:“那边多谢三位先生,另外这茶喝的也差不多,要不咱们再去其他地方看看。”
三人自然是欣然同意,一同跟在李皓身后,生怕李皓会被其他人给拉走。
就这么继续游览,三人轮流跟李皓做着讲解,听着还是挺有意思的,至少让李皓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更深了。
可等转悠了好一会,李皓也没有去到那个一直想去的地方。
因此只能自己主动开口询问:“久闻书院中有座亚圣殿,供奉着亚圣刻刀,在下慕名已久,不知可否有机会前往一观。”
亚圣殿供奉的是云鹿书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儒圣的大弟子,亚圣刻刀便是他所用之物,承载着儒道气运。
想当年,国本之争尚未掀起波澜,国子监还未横空出世,儒道体系独领风骚,睥睨天下,视其他体系如草芥。
然而,儒道体系的衰落,却为其他体系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契机,开始了各自瞧不起其他体系。
不过嘛,在这诸多体系中,粗鄙武夫始终被视为最低端的存在,备受鄙夷,这一地位从未有过丝毫改变。
所以这座宫殿也算是书院比较重要的一处地方,不过之前,张慎三人没有带李皓前去,倒不是因为那里被封禁,不让参观。
而是因为那座宫殿里面,有上面刻着“仗义死节报君恩,流芳百世万古名”的石碑,留字之人乃是背叛云鹿书院,创立国子监的程晦。
程晦,儒家第二位亚圣,继云鹿书院创始人之后,为大奉开创了第二条教育体系程朱理学。
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宣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绝对忠诚,一度将云鹿书院压得百年无法翻身,也导致了儒道的没落。
没办法,谁让人家脑子灵活、会站队呢,不像云鹿书院的一帮死脑筋,非要跟当时的皇帝对着干。
可有的时候,光会站队也不会,他最终没有再进一步,使得国子监出身的弟子无法走儒道体系获得力量。
而又因为国子监成为显学,云鹿书院在朝堂一直碰壁,进而没法跨越三品极限,这就给儒道做了上限。
毕竟儒家三品立命境之后,就需要朝堂气运来帮忙做为晋升之阶。
历代云鹿书院的先辈都是被这一关卡住,包括现任书院院长赵守。
这也是导致大奉这些年越发风雨飘摇的原因之一,大奉皇室给后代挖了一个大坑,让自家的力量体系出了大问题。
云鹿书院一直试图破除这块石碑的封印,却屡试屡败,这成了书院的一块心病。
因此,他们三人才不愿意主动带李皓过来。
可现在李皓都主动提起了,那他们也不好拒绝,只能是领着李皓前往。
登上台阶,越过香炉,他们进入了殿内,七米高的红漆立柱撑起穹顶,亚圣的雕像矗立中央。
蜡烛纤瘦的火苗摇曳,映照出亚圣的身影。
他穿着青色对襟儒衫,戴着高高的儒冠,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搭在前腰,目光深邃地眺望远方。
李皓恭恭敬敬的跟着三人朝亚圣行弟子礼后,虽然自己不是云鹿书院弟子,可对于强者,该有的尊敬却还是不能少的。
等行过礼后,李皓的目光立刻被亚圣像下的那把刻刀所吸引。
没办法,这东西着实是太吸引人了,但很明显,这东西暂时不是李皓能够触及的。
所以李皓很快就转移了目光,看向了那一块大殿左侧立着的与人等高的石碑。
其中一面空白,另一面刻着字迹,正是李皓心心念念的那两行字:“仗义死节报君恩,流芳百世万古名”。
字迹工整,不飘逸不潦草不浮夸,给人一股君子中正的大气磅礴之感。
别的不说,程晦这个字着实是写的不错。
李皓故作惊讶的询问道:“当年的国本之争,我也曾听人提起过,似乎那位国子监的创立者,便是名叫程晦,莫不就是此人?”
张慎闻言,目光也落在了那块石碑上,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却没有回避李皓的问题,而是缓缓开口道:“正是那人,他原本就是云鹿书院的学生,只是后来走到了另一条路上。”
毕竟跟李皓交好,这是可以给自己扬名的,说不准以后还能让李皓专为自己做首诗,从而青史留名,这不比招待公主重要。
怀庆瞧见这一幕,不禁觉得有些好笑,但终究没有多说什么。
于是在李皓跟张慎的亲切交谈,怀庆在一旁高冷的冷眼旁观下,三人就这么步入了书院。
这一情景也是惹得路过的书院众人纷纷侧目,他们都颇为好奇,这是何许人也,能让张慎大儒如此热情,热情到感觉都有些谄媚了。
怀庆此次前来,是为了寻找院长赵守。
因此进入书院后,她便开口道:“我要去寻院长,李先生是随我一同前往,还是想在书院逛逛。”
赵守自然是要见的,这位院长是李皓实现任务过程中,必须要拉拢的关键人物。
不过在此之前,李皓还需要先亲自确认一下,云鹿书院的情况有没有遭遇魔改,别到时弄岔劈就尴尬了。
便回答道:“既是长公主与院长相约,想必是有正事,我就不过去打扰了。”
张慎闻言,心中一喜,这正是他亲近李皓的好机会,连忙说道“院长此刻就在御书阁,长公主自行过去便好,李公子这里,就由我来招待吧。”
怀庆笑道:“那便有劳张大儒。”说完便径直离去。
随后,张慎带着李皓在书院里闲逛起来,沿途为他介绍书院的相关故事。
走到中途,两人来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僻静小院。
张慎引着李皓坐下后就轻启唇齿,运用那言出法随的神通,刹那间,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水便凭空出现在眼前。
这手段看的李皓有些眼热,要说这个世界,最让李皓想要得到的秘法,除了一气化三清的外,就是这言出法随、袖里乾坤的本事了。
而最想要得到的宝贝,当然就是金莲那的玉石小镜,不仅能够用来打电话,还能用来装东西、装活人,简直就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必备宝物。
当然,李皓自己肯定是不会用它去做那些伤天害理之事的。
其实这段时间在京城,李皓就曾经在外面晃悠过,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偶遇到金莲道长。
但也不知是他还没来,还是李皓自身没有足够气运,才没有碰到。
张慎将两杯茶斟满,轻声介绍道:“这茶乃是我们书院自己栽种的云雾茶,虽不算名贵,却也有其独特的风味,李公子不妨尝一尝。”
李皓闻言,轻轻端起茶杯,浅尝一口,随即赞叹道:“茶香清幽,滋味绵长,果真是好茶!”
张慎闻言,笑容更甚:“李公子喜欢便好,等会儿老夫便给公子装上一些,带回去慢慢品尝。”
李皓连忙拱手道:“那在下便却之不恭了,多谢先生美意。”
趁着两人独处的这片刻宁静,张慎终于有机会开口询问:“公子方才为书院赋诗一首,才华横溢,这点茶叶实在算不得什么。
只是老夫冒昧一问,公子如此才情出众,不知师承何人?”
李皓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在下乃是自学成才,并无师承。”
此话一出,李皓明显感受到张慎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与欣喜,那真是见了宝贝一样。
急忙说道:“竟没想到公子天资如此卓绝,让人佩服,只是学问如海,无边无际,一人之力终究有限。
若能有名师指点,那便是另一番景象了,而且儒家正统在我云鹿书院,研习文章也能同时修行儒道。
老夫不才,但在书院中也算是有些薄名,愿意自荐为师,与公子共同探讨学问,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这回就轮到李皓喝茶不语了,因为李皓根本就没想过给自己找个老师,要知道尊师重道这种事,在正道还是很讲究的,自己没必要给自己找个束缚。
而且,李皓也没有觉得,自己在儒道上的学问,还需要别人来教,别说是张慎了,就是院长赵守来也不行。
张慎瞧着李皓这副沉默不语的模样,心中已然明了,这便是李皓委婉拒绝的方式。
然而,他实在不愿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欲再劝上两句。
忽然间,身旁的空间微微颤动,两道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这里。
张慎对于这等空间波动的手段再是熟悉不过,瞬息之间便察觉到了来者的身份,心中不禁咯噔一下:“这两个老家伙怎么突然来了?莫非是来跟我抢人的?”
虽说李皓尚未答应他的拜师请求,但在张慎心中,早已将李皓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因此,当那两人现身之时,他连忙抢先开口,试图化解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与友人正在此处品茗闲聊,你们二位不去授课,怎么有暇跑到这里来了?”
因此在两人现身之后,张慎便抢先开口:“我跟友人在这喝茶,你们两个不去授课,怎么有空跑这来了。”
然而,那两位来者却并未理会张慎的言语,而是径直走向李皓。
其中一人拱手道:“想必您便是那位作出‘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李皓李明晖公子吧?
在下李慕白,与好友杨恭特此前来,感谢公子赠诗之恩。”
李皓闻言,方才知晓这便是,书院中除张慎之外的另两位四品君子境强者。
不由微微一笑,谦逊道:“不过是兴致所至,有感而发罢了,实不敢当二位先生的感谢。”
张慎看着这两人和李皓还聊上了,赶忙又插话进来:“这诗谁告诉你们的,你们刚才在院长那?”
这是张慎能想到最有可能的情况,毕竟这诗除了书院外的那些随从外,就只有自己跟怀庆知道。
随从不会无故进入书院,自己又没有说,那就只可能是怀庆所说的。
杨恭随后也证实了张慎的猜想,只是证实过后,这情况对于张慎而言,却是立马直转急下。
杨恭先是神色冷淡地回答了张慎的疑问:“我们方才在院长那里见过了怀庆公主,这诗也是听她所言。”
然而,当他转而面向李皓时,脸上瞬间换上了满面笑容,热情洋溢地说道:“听长公主殿下言及,李公子一身才华横溢,皆是自学成才,又对云鹿书院情有独钟。
不知李公子是否有拜师的打算?或许,在下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言一出,张慎的脸立马就黑了下来,只等到李慕白也同样说出这话来后,就更是黑的彻底。
“你们两个,好歹也要讲一个先来后到吧?第一个提议拜师的是我!”
张慎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甘和恼怒。
李慕白闻言,却只是微微一笑,神色从容不迫。
“拜师大事,关乎学业前程,岂能儿戏?自然要看李公子的意愿,以及我们谁能更适合成为他的引路人。
先来后到,又怎能作为评判的标准?况且,我观李公子,似乎还未曾答应你吧。”
李慕白和杨恭就是知道张慎肯定会这样做,因此才会在知道这事的第一时间,就赶忙跑了过来。
随着李慕白表态,杨恭也立马就接上了话,表达了自己的求师之意。
一时间,三人之间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他们开始各自展示本事,以吸引李皓的注意。
不过三人同在四品君子境,杨恭虽然较为领先,可想要分个高下却是不容易。
所以只能来拼各自所长,张慎擅长策论与兵法,曾着过兵书一卷。
李慕白则擅长棋道与儒家经典,当初他可是号称棋道天下第一,只不过后面被魏渊给强势镇压了。
至于杨恭则同时擅长儒学、武艺与兵法,另外在诗词上也是三人中最拿得出手的。
李皓在一旁看着他们吵得忘乎所以,似乎都要忘掉自己这个当事人,不由得咳了一声,显示一下存在感。
“此事事关重大,还容在下仔细思量再做决定,如何?”
张慎、李慕白、杨恭三人闻言,这才纷纷停下争执:“拜师之事确实需得慎重,老夫愿等公子考虑清楚。”
李皓笑道:“那边多谢三位先生,另外这茶喝的也差不多,要不咱们再去其他地方看看。”
三人自然是欣然同意,一同跟在李皓身后,生怕李皓会被其他人给拉走。
就这么继续游览,三人轮流跟李皓做着讲解,听着还是挺有意思的,至少让李皓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更深了。
可等转悠了好一会,李皓也没有去到那个一直想去的地方。
因此只能自己主动开口询问:“久闻书院中有座亚圣殿,供奉着亚圣刻刀,在下慕名已久,不知可否有机会前往一观。”
亚圣殿供奉的是云鹿书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儒圣的大弟子,亚圣刻刀便是他所用之物,承载着儒道气运。
想当年,国本之争尚未掀起波澜,国子监还未横空出世,儒道体系独领风骚,睥睨天下,视其他体系如草芥。
然而,儒道体系的衰落,却为其他体系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契机,开始了各自瞧不起其他体系。
不过嘛,在这诸多体系中,粗鄙武夫始终被视为最低端的存在,备受鄙夷,这一地位从未有过丝毫改变。
所以这座宫殿也算是书院比较重要的一处地方,不过之前,张慎三人没有带李皓前去,倒不是因为那里被封禁,不让参观。
而是因为那座宫殿里面,有上面刻着“仗义死节报君恩,流芳百世万古名”的石碑,留字之人乃是背叛云鹿书院,创立国子监的程晦。
程晦,儒家第二位亚圣,继云鹿书院创始人之后,为大奉开创了第二条教育体系程朱理学。
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宣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绝对忠诚,一度将云鹿书院压得百年无法翻身,也导致了儒道的没落。
没办法,谁让人家脑子灵活、会站队呢,不像云鹿书院的一帮死脑筋,非要跟当时的皇帝对着干。
可有的时候,光会站队也不会,他最终没有再进一步,使得国子监出身的弟子无法走儒道体系获得力量。
而又因为国子监成为显学,云鹿书院在朝堂一直碰壁,进而没法跨越三品极限,这就给儒道做了上限。
毕竟儒家三品立命境之后,就需要朝堂气运来帮忙做为晋升之阶。
历代云鹿书院的先辈都是被这一关卡住,包括现任书院院长赵守。
这也是导致大奉这些年越发风雨飘摇的原因之一,大奉皇室给后代挖了一个大坑,让自家的力量体系出了大问题。
云鹿书院一直试图破除这块石碑的封印,却屡试屡败,这成了书院的一块心病。
因此,他们三人才不愿意主动带李皓过来。
可现在李皓都主动提起了,那他们也不好拒绝,只能是领着李皓前往。
登上台阶,越过香炉,他们进入了殿内,七米高的红漆立柱撑起穹顶,亚圣的雕像矗立中央。
蜡烛纤瘦的火苗摇曳,映照出亚圣的身影。
他穿着青色对襟儒衫,戴着高高的儒冠,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搭在前腰,目光深邃地眺望远方。
李皓恭恭敬敬的跟着三人朝亚圣行弟子礼后,虽然自己不是云鹿书院弟子,可对于强者,该有的尊敬却还是不能少的。
等行过礼后,李皓的目光立刻被亚圣像下的那把刻刀所吸引。
没办法,这东西着实是太吸引人了,但很明显,这东西暂时不是李皓能够触及的。
所以李皓很快就转移了目光,看向了那一块大殿左侧立着的与人等高的石碑。
其中一面空白,另一面刻着字迹,正是李皓心心念念的那两行字:“仗义死节报君恩,流芳百世万古名”。
字迹工整,不飘逸不潦草不浮夸,给人一股君子中正的大气磅礴之感。
别的不说,程晦这个字着实是写的不错。
李皓故作惊讶的询问道:“当年的国本之争,我也曾听人提起过,似乎那位国子监的创立者,便是名叫程晦,莫不就是此人?”
张慎闻言,目光也落在了那块石碑上,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却没有回避李皓的问题,而是缓缓开口道:“正是那人,他原本就是云鹿书院的学生,只是后来走到了另一条路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最新章节,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最新章节,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