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徐徐,驱散人心中的躁意。
章时带着几名胥吏登上江堤,来到薛淮面前。
薛淮端详着他身上简朴脏污的短打衣着,打趣道:“章知县,你还真是不拘一格平易近人啊。”
旁边那几名县衙胥吏登时紧张起来。
当今官员讲究身言书判,仪容仪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像章时这般与平民百姓无异的衣着装扮,若是让巡按御史见到必然会参他一本。
章时心中并无惧意,仅仅有些意外。
前些天他收到府衙行文,得知薛淮即将巡查仪真县,县丞卢静因此担忧不已,反复劝他要收着脾气,千万不可得罪那位年轻的同知,但他依然没有郑重其事,反而不允许卢静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
一如他让卢静转告薛淮的那番话,仪真县务无不可对人言,同知大人想看就看。
此刻他冷静地解释道:“厅尊恕罪,下官因要查看江堤两侧细节,难免在泥土中打滚,穿着官服殊为不便,而且若是弄坏了下官会更头疼,一件新官服如今得十五两左右,接近下官一年俸禄的三成。”
“无妨,本官只是随口一说。”
薛淮微笑道:“章知县,既然到了这江堤,不如请你陪本官走走?”
章时垂首道:“下官领命。”
两人向前行去,章时依照官场规矩落后半个身位,至于薛淮带来的护卫和县衙胥吏则远远跟在后面。
薛淮并不讳言,他对身边这位年过四旬仕途坎坷的知县很感兴趣,之前他在影园夜宴上的表态亦是希望能引起如章时这种官员的注意。
当日东关码头初见,章时在一众阿谀奉承的官员中显得十分惹眼,薛淮想不注意都难,再加上后续他从旁人口中了解的信息,不禁将章时当做大燕朝的“海瑞”。
薛淮知道这种官员不好打交道,但只要双方志向接近便是最可靠的盟友,章时一身硬骨头注定他不会做出见风使舵的行径。
不过今日来到这仪真县,薛淮觉得自己应该稍稍修正自己的看法。
章时不是海瑞,固然某些方面类似,但他多了几分迂回心机。
一念及此,薛淮淡然道:“章知县,看来你对本官找到此处有些惊讶。”
章时没有否认,稍稍沉默之后说道:“是。”
他之所以在县衙摆下空城计,一方面是主动退让,给薛淮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大抵类似于你想怎么做便怎么做的心态,县衙案牍库的卷宗和档案任由薛淮翻阅,反正他身为知县不会做出任何阻碍。
另一方面则是他想看看薛淮的秉性。
虽然这段时间从府城传来的消息似乎足以证明,薛淮不同于府衙那群贪赃枉法的属官,但章时吃过不少类似的苦头,比如扬州府前任知府韩翊,刚刚上任时特意将章时召去府城,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对他提出的请求全部满足。
实际上他对章时的承诺全是谎言,甚至在章时发现汛情告急向府衙求援的时候,韩翊仍旧是敷衍拖延,而他最初善待章时只不过是因为提前知道麾下有个刺头,所以用虚假的承诺稳住章时,等到他掌控府衙大权,便不再将章时当回事。
薛淮看起来和韩翊不同,毕竟他的清名世人皆知,座师沈望亦是朝野公认的清流领袖。
然而章时当年被赶出京城,身为二甲进士却只能困在知县的位置上,这便是所谓清流的杰作,原因只是他看不惯某位清流道貌岸然的作风,被对方联合座师和同年捏造罪名,最后章时被贬谪出京。
章时对薛淮谈不上信任与否,他只想知道在自己这种故作姿态的情况下,对方究竟会是怎样的反应。
他想过薛淮会我行我素,完全不把他这个知县放在眼里,直接大刀阔斧地整顿全县政务。
他也想过薛淮会因为他的不通礼数大发雷霆,直接让人将他找回去冷嘲热讽一顿。
他唯独没有想到薛淮居然会不辞辛苦,在奔波几十里之后,连口热茶都没喝,便跑到城外江堤上找他。
故此,章时又说道:“厅尊,下官虽未大张旗鼓,但也让县衙胥吏为你和其他大人安排了住处,厅尊何不先去歇息半日?”
“不必。”
薛淮摆摆手,平静地说道:“章知县,本官在出发之前仔细看过你的履历,理解你心里积压的苦闷。本官此来不是为了在你面前耍威风,是为了帮你解决麻烦。”
这种话章时听过太多次,他现在很难分辨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因而坦率地说道:“厅尊,下官没有麻烦。”
薛淮止步,扭头望去。
两人站在江堤上,一边是浩浩汤汤奔腾不休的长江,一边是人声鼎沸富庶而又贫瘠的仪真县城。
“没有麻烦?”
薛淮仿佛只是在重复。
章时的脸色变得很坚定,迎着薛淮审视的目光说道:“是的,厅尊。此非下官自夸,下官自从八年前接任仪真知县,不敢说使得此地政情人和海晏河清,至少治下从未判过冤假错案,亦八年如一日将本地百姓放在心上。”
“八年如一日……”
薛淮移开视线,双眼微眯望着江面,缓缓道:“那你为何还只是一介七品知县呢?”
这句话刺中章时心底最深的伤疤。
他低下头,满怀沮丧和愤懑地说道:“下官不知道。”
“真不知道?”
薛淮扯了扯嘴角,干脆直接地说道:“当年你得罪吏部侍郎的门人,被对方寻了由头赶出京城。后来吏部侍郎因为宁首辅的器重升为吏部尚书,你便愈发没有出头之日。要不是你乃二甲进士出身,在知县任上又勤勤恳恳,恐怕早就被人扒掉了身上的官服。”
章时沉默。
双手不自觉地攥紧。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道:“知县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下官可以亲眼看见苍生疾苦,而非高坐庙堂之上,把黎民百姓视作猪羊。”
此言足够大胆,如果不是被薛淮刺激得心绪翻涌,章时不会如此直接。
话一出口他就知道不妥,但他心里并不后悔,反而强硬地望着薛淮。
“这些话在本官面前说说也就罢了。”
薛淮转身面对章时,轻声道:“如果本官说可以帮你解决京中的针对,你信不信?”
章时脸上并无喜色,反倒显得有些凝重,道:“下官相信厅尊有这样的能力和手腕,只是……”
见他第一次表现出迟疑,薛淮顺势说道:“只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章时点头。
薛淮迈步继续前行,在章时跟上之后话锋一转道:“方才本官说此行是来帮你解决麻烦,而你说你没有麻烦,仪真县在你的治理下欣欣向荣,果真如此么?你可知道本官前些天在江都县做了什么?”
“下官听卢县丞提过。”
章时诚恳地说道:“厅尊在江都县以雷霆之势肃清沉疴,还全县百姓郎朗青天,下官对此佩服得五体投地。”
“难得,能从你口中听到这样的夸赞。”
薛淮笑了笑,继而道:“随本官而来的书吏行囊中,亦有四份和仪真县有关的卷宗。”
章时对此早有准备,坦然道:“厅尊,下官只是仪真知县,而那四份卷宗牵扯的皆是漕运衙门或者盐运司,此非下官力所能及之处,只能将卷宗送到府衙。”
“本官明白,这四份卷宗和江都县的情况不同,不能归责到你身上。”
薛淮负手前行,继续道:“但本官还是要问你一句,除了这些问题,仪真县果真没有其他隐患?”
章时默然,片刻后略显艰难地说道:“请厅尊赐教。”
“方才本官在县城内走马观花,看到青楼酒肆鳞次栉比,富绅巨贾往来无数,亦看到穷苦百姓衣着褴褛,沿街乞讨者时而有之。这不过是本官看见的冰山一角,城内尚且如此,下面村镇的情况自然可以想象。”
薛淮在一棵柳树下站定,望着面前雄阔的长江,喟然道:“在本官看来,仪真县与江都不同,你和县衙官吏确实在用心做事,但这里仍旧有五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章时心中一震,他望向这位年轻同知的侧脸,期盼而又紧张地问道:“不知是哪五个问题?”
“权当这是你对本官的考校,而非你对此一无所知。”
薛淮意味深长地点了一句,然后沉声道:“第一是田地兼并愈发严重,有人坐拥万亩良田,有人则无立锥之地。”
“第二是水患凶险无法根除,你去年亲历过汛情,当知洪水决堤是何等恐怖的景象。”
“第三是贫富差距愈发悬殊,比如去年你县盐商胡庆嫁女耗银三万余两,而胡家聘用的苦工每日报酬仅仅十文。”
“第四是触目惊心的漕运痼疾,第五便是盐政专营引发的民不聊生。”
章时认真听着,额头商渐渐沁出豆大的汗珠。
薛淮轻叹一声,转头看着他说道:“章知县,本官说的对不对?”
章时垂首道:“厅尊所言鞭辟入里,下官莫敢争辩,只是……”
他稍稍沉默,终究黯然道:“只是知道又如何?”
章时带着几名胥吏登上江堤,来到薛淮面前。
薛淮端详着他身上简朴脏污的短打衣着,打趣道:“章知县,你还真是不拘一格平易近人啊。”
旁边那几名县衙胥吏登时紧张起来。
当今官员讲究身言书判,仪容仪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像章时这般与平民百姓无异的衣着装扮,若是让巡按御史见到必然会参他一本。
章时心中并无惧意,仅仅有些意外。
前些天他收到府衙行文,得知薛淮即将巡查仪真县,县丞卢静因此担忧不已,反复劝他要收着脾气,千万不可得罪那位年轻的同知,但他依然没有郑重其事,反而不允许卢静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
一如他让卢静转告薛淮的那番话,仪真县务无不可对人言,同知大人想看就看。
此刻他冷静地解释道:“厅尊恕罪,下官因要查看江堤两侧细节,难免在泥土中打滚,穿着官服殊为不便,而且若是弄坏了下官会更头疼,一件新官服如今得十五两左右,接近下官一年俸禄的三成。”
“无妨,本官只是随口一说。”
薛淮微笑道:“章知县,既然到了这江堤,不如请你陪本官走走?”
章时垂首道:“下官领命。”
两人向前行去,章时依照官场规矩落后半个身位,至于薛淮带来的护卫和县衙胥吏则远远跟在后面。
薛淮并不讳言,他对身边这位年过四旬仕途坎坷的知县很感兴趣,之前他在影园夜宴上的表态亦是希望能引起如章时这种官员的注意。
当日东关码头初见,章时在一众阿谀奉承的官员中显得十分惹眼,薛淮想不注意都难,再加上后续他从旁人口中了解的信息,不禁将章时当做大燕朝的“海瑞”。
薛淮知道这种官员不好打交道,但只要双方志向接近便是最可靠的盟友,章时一身硬骨头注定他不会做出见风使舵的行径。
不过今日来到这仪真县,薛淮觉得自己应该稍稍修正自己的看法。
章时不是海瑞,固然某些方面类似,但他多了几分迂回心机。
一念及此,薛淮淡然道:“章知县,看来你对本官找到此处有些惊讶。”
章时没有否认,稍稍沉默之后说道:“是。”
他之所以在县衙摆下空城计,一方面是主动退让,给薛淮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大抵类似于你想怎么做便怎么做的心态,县衙案牍库的卷宗和档案任由薛淮翻阅,反正他身为知县不会做出任何阻碍。
另一方面则是他想看看薛淮的秉性。
虽然这段时间从府城传来的消息似乎足以证明,薛淮不同于府衙那群贪赃枉法的属官,但章时吃过不少类似的苦头,比如扬州府前任知府韩翊,刚刚上任时特意将章时召去府城,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对他提出的请求全部满足。
实际上他对章时的承诺全是谎言,甚至在章时发现汛情告急向府衙求援的时候,韩翊仍旧是敷衍拖延,而他最初善待章时只不过是因为提前知道麾下有个刺头,所以用虚假的承诺稳住章时,等到他掌控府衙大权,便不再将章时当回事。
薛淮看起来和韩翊不同,毕竟他的清名世人皆知,座师沈望亦是朝野公认的清流领袖。
然而章时当年被赶出京城,身为二甲进士却只能困在知县的位置上,这便是所谓清流的杰作,原因只是他看不惯某位清流道貌岸然的作风,被对方联合座师和同年捏造罪名,最后章时被贬谪出京。
章时对薛淮谈不上信任与否,他只想知道在自己这种故作姿态的情况下,对方究竟会是怎样的反应。
他想过薛淮会我行我素,完全不把他这个知县放在眼里,直接大刀阔斧地整顿全县政务。
他也想过薛淮会因为他的不通礼数大发雷霆,直接让人将他找回去冷嘲热讽一顿。
他唯独没有想到薛淮居然会不辞辛苦,在奔波几十里之后,连口热茶都没喝,便跑到城外江堤上找他。
故此,章时又说道:“厅尊,下官虽未大张旗鼓,但也让县衙胥吏为你和其他大人安排了住处,厅尊何不先去歇息半日?”
“不必。”
薛淮摆摆手,平静地说道:“章知县,本官在出发之前仔细看过你的履历,理解你心里积压的苦闷。本官此来不是为了在你面前耍威风,是为了帮你解决麻烦。”
这种话章时听过太多次,他现在很难分辨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因而坦率地说道:“厅尊,下官没有麻烦。”
薛淮止步,扭头望去。
两人站在江堤上,一边是浩浩汤汤奔腾不休的长江,一边是人声鼎沸富庶而又贫瘠的仪真县城。
“没有麻烦?”
薛淮仿佛只是在重复。
章时的脸色变得很坚定,迎着薛淮审视的目光说道:“是的,厅尊。此非下官自夸,下官自从八年前接任仪真知县,不敢说使得此地政情人和海晏河清,至少治下从未判过冤假错案,亦八年如一日将本地百姓放在心上。”
“八年如一日……”
薛淮移开视线,双眼微眯望着江面,缓缓道:“那你为何还只是一介七品知县呢?”
这句话刺中章时心底最深的伤疤。
他低下头,满怀沮丧和愤懑地说道:“下官不知道。”
“真不知道?”
薛淮扯了扯嘴角,干脆直接地说道:“当年你得罪吏部侍郎的门人,被对方寻了由头赶出京城。后来吏部侍郎因为宁首辅的器重升为吏部尚书,你便愈发没有出头之日。要不是你乃二甲进士出身,在知县任上又勤勤恳恳,恐怕早就被人扒掉了身上的官服。”
章时沉默。
双手不自觉地攥紧。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道:“知县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下官可以亲眼看见苍生疾苦,而非高坐庙堂之上,把黎民百姓视作猪羊。”
此言足够大胆,如果不是被薛淮刺激得心绪翻涌,章时不会如此直接。
话一出口他就知道不妥,但他心里并不后悔,反而强硬地望着薛淮。
“这些话在本官面前说说也就罢了。”
薛淮转身面对章时,轻声道:“如果本官说可以帮你解决京中的针对,你信不信?”
章时脸上并无喜色,反倒显得有些凝重,道:“下官相信厅尊有这样的能力和手腕,只是……”
见他第一次表现出迟疑,薛淮顺势说道:“只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章时点头。
薛淮迈步继续前行,在章时跟上之后话锋一转道:“方才本官说此行是来帮你解决麻烦,而你说你没有麻烦,仪真县在你的治理下欣欣向荣,果真如此么?你可知道本官前些天在江都县做了什么?”
“下官听卢县丞提过。”
章时诚恳地说道:“厅尊在江都县以雷霆之势肃清沉疴,还全县百姓郎朗青天,下官对此佩服得五体投地。”
“难得,能从你口中听到这样的夸赞。”
薛淮笑了笑,继而道:“随本官而来的书吏行囊中,亦有四份和仪真县有关的卷宗。”
章时对此早有准备,坦然道:“厅尊,下官只是仪真知县,而那四份卷宗牵扯的皆是漕运衙门或者盐运司,此非下官力所能及之处,只能将卷宗送到府衙。”
“本官明白,这四份卷宗和江都县的情况不同,不能归责到你身上。”
薛淮负手前行,继续道:“但本官还是要问你一句,除了这些问题,仪真县果真没有其他隐患?”
章时默然,片刻后略显艰难地说道:“请厅尊赐教。”
“方才本官在县城内走马观花,看到青楼酒肆鳞次栉比,富绅巨贾往来无数,亦看到穷苦百姓衣着褴褛,沿街乞讨者时而有之。这不过是本官看见的冰山一角,城内尚且如此,下面村镇的情况自然可以想象。”
薛淮在一棵柳树下站定,望着面前雄阔的长江,喟然道:“在本官看来,仪真县与江都不同,你和县衙官吏确实在用心做事,但这里仍旧有五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章时心中一震,他望向这位年轻同知的侧脸,期盼而又紧张地问道:“不知是哪五个问题?”
“权当这是你对本官的考校,而非你对此一无所知。”
薛淮意味深长地点了一句,然后沉声道:“第一是田地兼并愈发严重,有人坐拥万亩良田,有人则无立锥之地。”
“第二是水患凶险无法根除,你去年亲历过汛情,当知洪水决堤是何等恐怖的景象。”
“第三是贫富差距愈发悬殊,比如去年你县盐商胡庆嫁女耗银三万余两,而胡家聘用的苦工每日报酬仅仅十文。”
“第四是触目惊心的漕运痼疾,第五便是盐政专营引发的民不聊生。”
章时认真听着,额头商渐渐沁出豆大的汗珠。
薛淮轻叹一声,转头看着他说道:“章知县,本官说的对不对?”
章时垂首道:“厅尊所言鞭辟入里,下官莫敢争辩,只是……”
他稍稍沉默,终究黯然道:“只是知道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