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沈园格外喜庆,盖因家主沈秉文在离开将近两个月后,终于返回家中。
他不在的这段时间,从杜氏到广泰号的掌柜管事们,总觉得少了主心骨,虽说不会影响商号的正常运转,但是面临重大决策之时,难免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从这就能看出沈秉文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沈秉文时年四十三岁,他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
二十年前,沈秉文的父亲因病去世,他临危受命接手沈家,扬州各大豪族趁势发起对广泰号的围剿,在这般四面楚歌的境地中,沈秉文顽强地支撑将近五年,直到薛明章履任扬州知府,二者一见如故,由此展开一段令扬州豪族不堪回首的强强联手。
如今广泰号涉足织染、钱庄、漕运和盐政四大行当,早已不是当年群狼环伺、风雨飘摇的处境,只要不招惹京中那一小撮最顶尖的权贵,单凭扬州豪族已经很难威胁到沈家的安危。
午后,刚刚见完几位大掌柜的沈秉文来到沈园东苑,这里是沈青鸾居住的小院。
丫鬟们见到家主老爷连忙行礼,沈秉文微微颔首,径直来到东厢书房。
“给爹爹请安。”
收到消息的沈青鸾连忙迎了出来。
“先前在你娘亲面前,我不好多说什么。”
沈秉文示意女儿坐下,温言道:“鸾儿,你这段时间清减了些,不过精气神倒还好。”
他气度儒雅如谦谦君子,纵然年过不惑依旧能看出轩昂疏朗,与很多钻在钱眼里的商人截然不同。
其实当年要不是沈家遭遇变故,沈秉文本有希望乡试中举,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他被迫肩负起保住家族基业的重担,此后便没有机会继续参加科举。
沈青鸾闻言抬手摸了摸脸颊,问道:“爹爹,我真的变瘦了?”
“嗯。”
沈秉文点了点头,道:“应是思虑有些重的缘故。”
沈青鸾听出父亲的言外之意,她登时有些害羞,轻咳一声道:“那是因为爹爹一走就是一两个月,又不告诉娘亲有何要事,我肯定会十分担心爹爹呀。”
“原来如此。”
沈秉文恍然,似笑非笑道:“我还以为鸾儿是在担心薛同知无法应付扬州的豺狼虎豹。”
“爹爹怎能这样想呢?”
沈青鸾不依道:“女儿当然最在意您!”
沈秉文不再打趣,颔首道:“好,爹爹相信你。鸾儿,方才你娘亲对我说,薛家哥儿一表人才前程远大,两家又是知根知底的世交,既然他尚未定下亲事,那与你便堪为良配。你娘亲让我寻个时间专程去拜访薛家哥儿,探探对方的口风,不知你意下如何?”
“这……女儿的婚事当然要由爹娘做主,哪里轮得到女儿置喙?”
沈青鸾按下心头的雀跃,又道:“只是薛世兄前天已经离开府城,他这次要带着府衙属官巡视各县,顺带解决一些积压多时的公务,一圈绕下来恐怕需要两三个月。爹爹回来得不太凑巧,早两天还能见到他。”
沈秉文感慨道:“确实有些可惜。我接到你娘亲的信便准备返程,只是杭州那边的事情悬而未决,不得已耽搁了几天。”
沈青鸾对此颇为好奇,便问道:“爹爹,你这次去杭州究竟是为了何事?”
沈秉文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轻声道:“商议出海之事。”
“出海?”
沈青鸾一怔。
大燕海禁之策历来有之,不过到了太和年间已经没有那么严苛,水师衙门对民间商贸出海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会派战船在近海为商船护航,防备海盗和倭寇的侵袭,以此来收取报酬。
“近几年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沈秉文徐徐道:“虽说广泰号已在江南站稳脚跟,但是面对的竞争愈发激烈,这样下去难免会陷入困境。此番我去杭州,便是与几位茶商、瓷商和布商,一同商议出海拓路之事。先前我许你北上入京,将布庄和钱庄开到京城,亦是因为这方面的考量。”
沈青鸾微微蹙眉道:“可是我听人说,现在海上很不太平,出海风险很大。”
“这是自然。”
沈秉文从不因为沈青鸾的女儿身而轻视,尤其近几年她的眼界提升迅速,他也愿意与她分享一些心得,因而道:“出海是大势所趋,只不过从商船到护卫诸事都需要从长计议,因此这次我与那几位只达成初步的意向,后续还有很多细节要磋商。”
沈青鸾没有对此发表过多看法,当下出海于她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了解其中内情。
她忽地想起一事,便略显热切地说道:“爹爹,薛世兄在离开府城前,曾让随从送来一封信。他说公务在身不得滞留,无法亲自拜望爹爹,所以特地手书一信,让我转交给爹爹。”
“哦?”
沈秉文登时来了兴致,问道:“信在何处?”
沈青鸾起身从书架下方的暗格中取出一封火漆完好的密信,转身交到父亲手中。
沈秉文仔细地看完,随后交给沈青鸾道:“你也看看。”
沈青鸾自然很好奇,毕竟这么多年以来,薛淮只在这次离京后给她写了一封信。
先前因为薛淮指明这封信要交给沈秉文,她只能忍着不拆开。
当下她不再犹豫,拿回信纸看了起来。
薛淮在信中并未谈及隐秘之事,只将他到扬州后的经历以及后续的安排简略说了一遍。
沈秉文端详着女儿的反应,微笑道:“你是不是觉得他这封信是多此一举?”
“当然没有。”
沈青鸾摇了摇头,又重新看了一遍,不解地问道:“爹爹,薛世兄这封信有何深意?”
“显之兄在天之灵若能看见薛淮如今的变化,想来他一定会十分欣慰。”
显之乃是薛明章的表字,沈秉文这一刻眼中浮现几分怅惘,感慨道:“七年前显之兄溘然长逝,我跋涉千里入京只为送他最后一程。那时候的薛淮虽然稚嫩,但已显露出刚直之气,我对此隐隐有些担忧。”
沈青鸾明白父亲为何担忧。
最初她对薛淮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喜悦,但随后便是连续不断的坏消息,因为缺少薛明章的教导和提点,初入仕途的薛淮处处碰壁,偏偏又不懂得收敛锋芒虚与委蛇,以至于处境越来越艰难。
沈秉文再度拿回那封信,欣慰地说道:“好在他终于明白刚极易折的道理,这大半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他这次履任扬州之后的表现,可以用举重若轻闲庭信步来形容。鸾儿,你有没有看出他这次顺水推舟之举蕴含的深意?”
沈青鸾私下已经思考过很久,毕竟这是薛淮必须要解决的困难,此刻非常果断地说道:“女儿想过,薛世兄此举目的有三,其一是化解府衙属官的刁难,其二是分化扬州本地官吏,其三则是暂时不理会府衙的纷争,以雷霆手段肃清各县官场风气,比如他前几天在江都县衙所做的一切。”
见父亲面露赞许之色,她便继续说道:“此时刘、王、郑、白等几家肯定焦急不已,他们无法阻止薛世兄继续清扫各县基层势力,只能眼睁睁看着。”
“说的好。”
沈秉文微笑道:“不过你还是漏了一点。”
沈青鸾认真地说道:“请爹爹指点。”
“你先前同薛淮说过扬州积弊之首在于刘家,而薛淮如今所为虽然会让他们感到难受,却无法动摇刘家的根基,充其量只是敲敲边鼓而已,对不对?”
“是。”
“既然薛淮赞成你的看法,不动则已一动就会指向刘家,那他眼下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巡视各县,是不是偏离了方向?而且他这一路雷厉风行地走下去,势必会让刘家加紧解决自身的隐患。等薛淮回到府城之时,他要面对的是更加谨慎和没有破绽的本地豪族,届时他要如何出手解决对方?”
沈秉文放下信纸,循循善诱道:“以薛淮如今展现出来的城府,他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为何还要这样做?”
沈青鸾回忆着信中内容,猛然间察觉其中几段话的古怪,略显激动地说道:“薛世兄这是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沈秉文满意地问道:“明在何处?暗在何处?”
沈青鸾道:“薛世兄离开府城巡视各地,这会让府城官绅以为他暂时不会动手,实则薛世兄是让自己处在明处,而让我们沈家在暗处继续搜集证据,等他回到府城,我们便可联手解决这些对手!爹爹,我说的对吗?”
“很对。”
沈秉文意味深长地说道:“虽说我和显之兄知交莫逆,但是终究不曾见过薛淮,他能将如此重要的事情托付给我们沈家,看来他对你的确与旁人不同。”
沈青鸾闻言又喜又羞,轻声道:“爹爹,薛世兄这是因为信任我们沈家呢。”
沈秉文笑而不语,心中却是轻轻一叹。
薛淮信任沈家吗?这应该是真的,否则他不会透露他的计划。
但他并未在信中讲清楚,而是用这种隐晦暗示的言辞,在沈秉文看来,薛淮这样做一者是想试探他的能力,没有因为他和薛明章的交情便一股脑和盘托出,其二则是他对沈家的信任并非毫无保留,或者说这位故人之子对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彻底的信任。
沈秉文没有因为薛淮的试探而心生不满,他对薛淮同样一直在暗中考察。
如今看来,这位年轻的同知比他的预想还要出色。
拥有这等心性,他将来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当此时,沈青鸾期待地问道:“爹爹,我们沈家要出手吗?”
“当然。”
沈秉文温和一笑,隐含风雷:“有些账是该算一算了。”
他不在的这段时间,从杜氏到广泰号的掌柜管事们,总觉得少了主心骨,虽说不会影响商号的正常运转,但是面临重大决策之时,难免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从这就能看出沈秉文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沈秉文时年四十三岁,他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
二十年前,沈秉文的父亲因病去世,他临危受命接手沈家,扬州各大豪族趁势发起对广泰号的围剿,在这般四面楚歌的境地中,沈秉文顽强地支撑将近五年,直到薛明章履任扬州知府,二者一见如故,由此展开一段令扬州豪族不堪回首的强强联手。
如今广泰号涉足织染、钱庄、漕运和盐政四大行当,早已不是当年群狼环伺、风雨飘摇的处境,只要不招惹京中那一小撮最顶尖的权贵,单凭扬州豪族已经很难威胁到沈家的安危。
午后,刚刚见完几位大掌柜的沈秉文来到沈园东苑,这里是沈青鸾居住的小院。
丫鬟们见到家主老爷连忙行礼,沈秉文微微颔首,径直来到东厢书房。
“给爹爹请安。”
收到消息的沈青鸾连忙迎了出来。
“先前在你娘亲面前,我不好多说什么。”
沈秉文示意女儿坐下,温言道:“鸾儿,你这段时间清减了些,不过精气神倒还好。”
他气度儒雅如谦谦君子,纵然年过不惑依旧能看出轩昂疏朗,与很多钻在钱眼里的商人截然不同。
其实当年要不是沈家遭遇变故,沈秉文本有希望乡试中举,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他被迫肩负起保住家族基业的重担,此后便没有机会继续参加科举。
沈青鸾闻言抬手摸了摸脸颊,问道:“爹爹,我真的变瘦了?”
“嗯。”
沈秉文点了点头,道:“应是思虑有些重的缘故。”
沈青鸾听出父亲的言外之意,她登时有些害羞,轻咳一声道:“那是因为爹爹一走就是一两个月,又不告诉娘亲有何要事,我肯定会十分担心爹爹呀。”
“原来如此。”
沈秉文恍然,似笑非笑道:“我还以为鸾儿是在担心薛同知无法应付扬州的豺狼虎豹。”
“爹爹怎能这样想呢?”
沈青鸾不依道:“女儿当然最在意您!”
沈秉文不再打趣,颔首道:“好,爹爹相信你。鸾儿,方才你娘亲对我说,薛家哥儿一表人才前程远大,两家又是知根知底的世交,既然他尚未定下亲事,那与你便堪为良配。你娘亲让我寻个时间专程去拜访薛家哥儿,探探对方的口风,不知你意下如何?”
“这……女儿的婚事当然要由爹娘做主,哪里轮得到女儿置喙?”
沈青鸾按下心头的雀跃,又道:“只是薛世兄前天已经离开府城,他这次要带着府衙属官巡视各县,顺带解决一些积压多时的公务,一圈绕下来恐怕需要两三个月。爹爹回来得不太凑巧,早两天还能见到他。”
沈秉文感慨道:“确实有些可惜。我接到你娘亲的信便准备返程,只是杭州那边的事情悬而未决,不得已耽搁了几天。”
沈青鸾对此颇为好奇,便问道:“爹爹,你这次去杭州究竟是为了何事?”
沈秉文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轻声道:“商议出海之事。”
“出海?”
沈青鸾一怔。
大燕海禁之策历来有之,不过到了太和年间已经没有那么严苛,水师衙门对民间商贸出海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会派战船在近海为商船护航,防备海盗和倭寇的侵袭,以此来收取报酬。
“近几年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沈秉文徐徐道:“虽说广泰号已在江南站稳脚跟,但是面对的竞争愈发激烈,这样下去难免会陷入困境。此番我去杭州,便是与几位茶商、瓷商和布商,一同商议出海拓路之事。先前我许你北上入京,将布庄和钱庄开到京城,亦是因为这方面的考量。”
沈青鸾微微蹙眉道:“可是我听人说,现在海上很不太平,出海风险很大。”
“这是自然。”
沈秉文从不因为沈青鸾的女儿身而轻视,尤其近几年她的眼界提升迅速,他也愿意与她分享一些心得,因而道:“出海是大势所趋,只不过从商船到护卫诸事都需要从长计议,因此这次我与那几位只达成初步的意向,后续还有很多细节要磋商。”
沈青鸾没有对此发表过多看法,当下出海于她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了解其中内情。
她忽地想起一事,便略显热切地说道:“爹爹,薛世兄在离开府城前,曾让随从送来一封信。他说公务在身不得滞留,无法亲自拜望爹爹,所以特地手书一信,让我转交给爹爹。”
“哦?”
沈秉文登时来了兴致,问道:“信在何处?”
沈青鸾起身从书架下方的暗格中取出一封火漆完好的密信,转身交到父亲手中。
沈秉文仔细地看完,随后交给沈青鸾道:“你也看看。”
沈青鸾自然很好奇,毕竟这么多年以来,薛淮只在这次离京后给她写了一封信。
先前因为薛淮指明这封信要交给沈秉文,她只能忍着不拆开。
当下她不再犹豫,拿回信纸看了起来。
薛淮在信中并未谈及隐秘之事,只将他到扬州后的经历以及后续的安排简略说了一遍。
沈秉文端详着女儿的反应,微笑道:“你是不是觉得他这封信是多此一举?”
“当然没有。”
沈青鸾摇了摇头,又重新看了一遍,不解地问道:“爹爹,薛世兄这封信有何深意?”
“显之兄在天之灵若能看见薛淮如今的变化,想来他一定会十分欣慰。”
显之乃是薛明章的表字,沈秉文这一刻眼中浮现几分怅惘,感慨道:“七年前显之兄溘然长逝,我跋涉千里入京只为送他最后一程。那时候的薛淮虽然稚嫩,但已显露出刚直之气,我对此隐隐有些担忧。”
沈青鸾明白父亲为何担忧。
最初她对薛淮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喜悦,但随后便是连续不断的坏消息,因为缺少薛明章的教导和提点,初入仕途的薛淮处处碰壁,偏偏又不懂得收敛锋芒虚与委蛇,以至于处境越来越艰难。
沈秉文再度拿回那封信,欣慰地说道:“好在他终于明白刚极易折的道理,这大半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他这次履任扬州之后的表现,可以用举重若轻闲庭信步来形容。鸾儿,你有没有看出他这次顺水推舟之举蕴含的深意?”
沈青鸾私下已经思考过很久,毕竟这是薛淮必须要解决的困难,此刻非常果断地说道:“女儿想过,薛世兄此举目的有三,其一是化解府衙属官的刁难,其二是分化扬州本地官吏,其三则是暂时不理会府衙的纷争,以雷霆手段肃清各县官场风气,比如他前几天在江都县衙所做的一切。”
见父亲面露赞许之色,她便继续说道:“此时刘、王、郑、白等几家肯定焦急不已,他们无法阻止薛世兄继续清扫各县基层势力,只能眼睁睁看着。”
“说的好。”
沈秉文微笑道:“不过你还是漏了一点。”
沈青鸾认真地说道:“请爹爹指点。”
“你先前同薛淮说过扬州积弊之首在于刘家,而薛淮如今所为虽然会让他们感到难受,却无法动摇刘家的根基,充其量只是敲敲边鼓而已,对不对?”
“是。”
“既然薛淮赞成你的看法,不动则已一动就会指向刘家,那他眼下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巡视各县,是不是偏离了方向?而且他这一路雷厉风行地走下去,势必会让刘家加紧解决自身的隐患。等薛淮回到府城之时,他要面对的是更加谨慎和没有破绽的本地豪族,届时他要如何出手解决对方?”
沈秉文放下信纸,循循善诱道:“以薛淮如今展现出来的城府,他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为何还要这样做?”
沈青鸾回忆着信中内容,猛然间察觉其中几段话的古怪,略显激动地说道:“薛世兄这是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沈秉文满意地问道:“明在何处?暗在何处?”
沈青鸾道:“薛世兄离开府城巡视各地,这会让府城官绅以为他暂时不会动手,实则薛世兄是让自己处在明处,而让我们沈家在暗处继续搜集证据,等他回到府城,我们便可联手解决这些对手!爹爹,我说的对吗?”
“很对。”
沈秉文意味深长地说道:“虽说我和显之兄知交莫逆,但是终究不曾见过薛淮,他能将如此重要的事情托付给我们沈家,看来他对你的确与旁人不同。”
沈青鸾闻言又喜又羞,轻声道:“爹爹,薛世兄这是因为信任我们沈家呢。”
沈秉文笑而不语,心中却是轻轻一叹。
薛淮信任沈家吗?这应该是真的,否则他不会透露他的计划。
但他并未在信中讲清楚,而是用这种隐晦暗示的言辞,在沈秉文看来,薛淮这样做一者是想试探他的能力,没有因为他和薛明章的交情便一股脑和盘托出,其二则是他对沈家的信任并非毫无保留,或者说这位故人之子对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彻底的信任。
沈秉文没有因为薛淮的试探而心生不满,他对薛淮同样一直在暗中考察。
如今看来,这位年轻的同知比他的预想还要出色。
拥有这等心性,他将来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当此时,沈青鸾期待地问道:“爹爹,我们沈家要出手吗?”
“当然。”
沈秉文温和一笑,隐含风雷:“有些账是该算一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