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千宫女的一倍至多三四千宫女。”李世民道,“皇后,三四千宫女还不到一万宫女的一半。”
“陛下,芙蓉园的性质是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用不着容纳一万宫女。”长孙皇后道。
“看来,李华要头疼了。”李世民道。
“安置一万宫女不至于让李华头疼。”长孙皇后道。
“你为什么会认为安置一万宫女不至于让李华头疼?”李世民问道。
“李华可以请求您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长孙皇后回答道。
“你不说,我还想不到李华可以请求我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李世民道。
“陛下,我相信您不会拒绝李华的请求。”长孙皇后道。
“我确实不会拒绝李华的请求。”李世民道。
“所以,安置一万宫女不至于让李华头疼。”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说李华会不会拿某样东西换取我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李世民问道。
“依照李华过往的行为,我认为李华极有可能拿某样东西换取您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长孙皇后回答道。
“根据我的猜测,李华极有可能还拥有很多对大唐有益的好东西。”李世民道。
“要是我们知晓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就好了。”长孙皇后一脸惋惜的开口道。
“你想从中挑选对大唐最有益的好东西?”李世民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皇后,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不算大事。”李世民道。
“您的意思是,李华不可能同意我们拿走对大唐最有益处的好东西?”长孙皇后问道。
“我就是这个意思。”李世民回答道。
“是我贪心了。”长孙皇后道。
“其实,我们还是有一定可能从李华手里拿走对大唐最有益处的好东西。”李世民道。
“什么意思?”长孙皇后问道。
“李华有可能不清楚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对大唐益处甚大。”李世民回答道。
“李华不可能不了解自己拥有的东西。”长孙皇后道。
“李华了解自己拥有的东西不代表李华清楚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对大唐益处甚大。”李世民道。
“陛下,您提及的可能性很低。”长孙皇后道。
“我承认我提及的可能性很低。”李世民道。
“对很低的可能性抱有过大期望,不合适。”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过于认真了。”李世民道。
“认真不好?”长孙皇后问道。
“不是认真不好,而是你没有必要对我提及的可能性过于认真。”李世民道。
“为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因为我们并不知晓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李世民回答道。
“您说得对——我实无必要过于认真。”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可不可以——”李世民道。
话到一半,心中犹豫的李世民主动止语。
“您想说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算了。”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请您把话说完。”长孙皇后道。
“本来,我希望你也搬去芙蓉园。”李世民道,“问题是,承乾等人都太小了。”
“您为什么希望我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问道。
“在东宫,李华谨言慎行。”李世民回答道,“在芙蓉园,李华肯定轻松许多。”
说到这里,李世民顿了顿,继续道:“皇后,身居芙蓉园的李华有可能在不经意间透露他还拥有哪些好东西。”
“您想让我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长孙皇后问道。
“我想过让你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李世民回答道。
“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不一定需要我出面。”长孙皇后道。
“你的意思是,在李华身边安插探子?”李世民问道。
“我就是这个意思。”长孙皇后回答道。
“在李华身边安插探子不是好办法。”李世民道。
“您为什么会认为在李华身边安插探子不是好办法?”长孙皇后一脸疑惑的问道。
“能够长期出现在李华身边的人只有两种——宦官和宫女。”李世民回答道,“不管是宦官,还是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
“陛下,请不要小看宦官和宫女打探消息的能力。”长孙皇后道。
“我知道宦官和宫女擅长打探消息。”李世民道。
“如此,您为什么认为宦官和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长孙皇后问道。
“宦官和宫女见识不高。”李世民回答道。
“打探消息和见识扯不上关系吧。”长孙皇后道。
“宦官和宫女见识不高意味宦官和宫女不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对大唐有益。”李世民道。
“这不是问题。”长孙皇后道。
“怎么不是问题?”李世民问道。
“宦官和宫女不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对大唐有益不代表我们不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对大唐有益。”长孙皇后回答道。
“先命宦官和宫女打探李华还拥有什么样的东西,再由我们分辨相关东西是否对大唐有益?”李世民问道。
“对。”长孙皇后回答道。
“不妥。”李世民道。
“哪里不妥?”长孙皇后问道。
“宦官和宫女见识不高意味宦官和宫女需要多次向外传递李华提及的东西。”李世民回答道,“皇后,李华的警惕性不弱。”
“您担心李华发现自己身边有探子?”长孙皇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怪不得您认为宦官和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长孙皇后道。
“我认为宦官和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的原因不只是我担心李华发现其身边有我们的探子。”李世民道。
“还有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命宦官和宫女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太被动了。”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我难以理解你提及的‘被动’。”长孙皇后道。
“皇后,宦官和宫女是奴婢。”李世民道。
“不明白。”长孙皇后道。
“除汇报事情外,身为奴婢的宦官和宫女是不能主动和李华展开交流。”李世民道。
“明白了。”长孙皇后道。
“你明白就好。”李世民道。
“陛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长孙皇后道。
“你问。”李世民道。
“您之前希望我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问道,“请问——我以什么名义搬去芙蓉园?”
“你可以对李华说你想请教他的治国之道。”李世民回答道。
“我不认为李华会对我说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我倒是认为李华会对你说他的治国之道。”李世民道。
“先前,我和李华的某次交流谈及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当时,李华有意岔开了话题。”
“皇后,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李世民道。
“您是依据什么认为李华会对我说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将来,你会随李华前往巴蜀两地。”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请您把话说透彻些。”长孙皇后道。
“将来,李华需要依靠巴蜀两地的力量向海外开疆拓土。”李世民道,“皇后,巴蜀两地的管理权在你手上。”
“倘若巴蜀两地凋敝,李华会无法依靠巴蜀两地的力量向海外开疆拓土?”长孙皇后问道。
“没错。”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您是对的——李华会对我说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皇后,我希望你搬去芙蓉园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得到李华的治国之道。”李世民道。
“在你眼中,李华的治国之道能助您治理大唐?”长孙皇后问道。
“鉴于我和李华的数次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肯定李华的治国之道能助我治理大唐。”李世民回答道。
听见李世民的回答,长孙皇后沉默。
十几秒钟后。
“陛下,我有一个请求。”长孙皇后道。
“什么请求?”李世民问道。
“我想请求您亲自照顾承乾等人。”长孙皇后回答道。
“皇后,莫非你决定搬去芙蓉园?”李世民问道。
“对大唐而言,我搬去芙蓉园胜过我留在东宫。”长孙皇后回答道。
“政务繁多——我抽不出太多时间照顾承乾等人。”李世民道。
“承乾等人都是聪敏之人。”长孙皇后道。
“我是承乾等人的父亲——我亲自照顾承乾等人是应有之义。”稍作权衡的李世民开口道。
语落,想到什么的李世民接着补充道:“皇后,芙蓉园和宫城相距不远——我希望你协助我照顾承乾等人。”
“陛下,我搬去芙蓉园不意味我会对承乾等人不闻不问。”长孙皇后道,“一有时间,我还是会关心承乾等人的饮食起居。”
“这就好。”李世民道。
(不管是长孙皇后,还是李世民,都没想过让李承乾等皇家子嗣搬去芙蓉园——在芙蓉园已属李华的情况下,李承乾等皇家子嗣搬去芙蓉园不符合唐国礼仪。)
……
——————————
武德9年9月20日。
东宫。
谨身殿。
“皇后殿下,您怎么来谨身殿了?”李华一脸诧异的朝长孙皇后问道。
“自然是找你有事。”长孙皇后回答道。
“您可以遣人叫我去丽正殿。”李华道。
“你不是对我说散步有益健康么。”长孙皇后道。
“原来如此。”李华道。
“李华,我听陛下说你准备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道。
“我是准备搬去芙蓉园。”李华道。
“我能不能入住芙蓉园?”长孙皇后问道。
闻言,李华愣住了。
数秒钟后。
“皇后殿下,您想入住芙蓉园?”回过神来的李华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您想入住芙蓉园,我无限欢迎。”李华道,“只是——”
“只是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我实是想不明白你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李华回答道。
“我要是说我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是我喜欢芙蓉园的景色,你信吗?”长孙皇后问道。
“在没有证据证明您说的话是假话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你说的话。”李华回答道。
“你的回答表明你是不得已相信我说的话。”长孙皇后道。
把长孙皇后说的话听在耳中的李华开口道:“皇后殿下,您要是喜欢芙蓉园的景色,我可以把芙蓉园送给您。”
“你把芙蓉园送给我会导致你没地方住。”长孙皇后道。
“长安城总有正在售卖的府邸。”李华道。
“李华,我喜欢芙蓉园的景色。”长孙皇后道,“不过,我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不是芙蓉园的景色。”
“我能否知晓您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李华问道。
“当然能。”长孙皇后回答道。
“洗耳恭听。”李华道。
“李华,我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是你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不明白你说的话的意思。”李华道。
“我想向你请教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你是为方便向我请教治国之道才决定入住芙蓉园?”李华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东宫在长安城正北,芙蓉园在长安城东南——东宫和芙蓉园差不多隔了一个长安城。”李华道。
“李华,你愿不愿意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我可以拒绝吗?”李华问道。
“你可以拒绝。”长孙皇后回答道,“只是,我会因你的拒绝而失望。”
“皇后殿下,不是只有我懂得如何治国。”李华道。
“大唐的朝臣不会教一个女人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天子肯定愿意教您治国之道。”李华道。
“陛下是会愿意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问题是,陛下政务繁多。”
“皇后殿下,您可以从百家经典中自学治国之道。”李华道。
“有人教导胜过自己摸索。”长孙皇后道。
“看来,我成为您了解治国之道的最佳选择。”李华道。
“你说对了。”长孙皇后道。
“陛下,芙蓉园的性质是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用不着容纳一万宫女。”长孙皇后道。
“看来,李华要头疼了。”李世民道。
“安置一万宫女不至于让李华头疼。”长孙皇后道。
“你为什么会认为安置一万宫女不至于让李华头疼?”李世民问道。
“李华可以请求您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长孙皇后回答道。
“你不说,我还想不到李华可以请求我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李世民道。
“陛下,我相信您不会拒绝李华的请求。”长孙皇后道。
“我确实不会拒绝李华的请求。”李世民道。
“所以,安置一万宫女不至于让李华头疼。”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说李华会不会拿某样东西换取我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李世民问道。
“依照李华过往的行为,我认为李华极有可能拿某样东西换取您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长孙皇后回答道。
“根据我的猜测,李华极有可能还拥有很多对大唐有益的好东西。”李世民道。
“要是我们知晓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就好了。”长孙皇后一脸惋惜的开口道。
“你想从中挑选对大唐最有益的好东西?”李世民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皇后,允许无房可住的宫女继续留住掖庭宫不算大事。”李世民道。
“您的意思是,李华不可能同意我们拿走对大唐最有益处的好东西?”长孙皇后问道。
“我就是这个意思。”李世民回答道。
“是我贪心了。”长孙皇后道。
“其实,我们还是有一定可能从李华手里拿走对大唐最有益处的好东西。”李世民道。
“什么意思?”长孙皇后问道。
“李华有可能不清楚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对大唐益处甚大。”李世民回答道。
“李华不可能不了解自己拥有的东西。”长孙皇后道。
“李华了解自己拥有的东西不代表李华清楚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对大唐益处甚大。”李世民道。
“陛下,您提及的可能性很低。”长孙皇后道。
“我承认我提及的可能性很低。”李世民道。
“对很低的可能性抱有过大期望,不合适。”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过于认真了。”李世民道。
“认真不好?”长孙皇后问道。
“不是认真不好,而是你没有必要对我提及的可能性过于认真。”李世民道。
“为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因为我们并不知晓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李世民回答道。
“您说得对——我实无必要过于认真。”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可不可以——”李世民道。
话到一半,心中犹豫的李世民主动止语。
“您想说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算了。”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请您把话说完。”长孙皇后道。
“本来,我希望你也搬去芙蓉园。”李世民道,“问题是,承乾等人都太小了。”
“您为什么希望我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问道。
“在东宫,李华谨言慎行。”李世民回答道,“在芙蓉园,李华肯定轻松许多。”
说到这里,李世民顿了顿,继续道:“皇后,身居芙蓉园的李华有可能在不经意间透露他还拥有哪些好东西。”
“您想让我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长孙皇后问道。
“我想过让你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李世民回答道。
“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不一定需要我出面。”长孙皇后道。
“你的意思是,在李华身边安插探子?”李世民问道。
“我就是这个意思。”长孙皇后回答道。
“在李华身边安插探子不是好办法。”李世民道。
“您为什么会认为在李华身边安插探子不是好办法?”长孙皇后一脸疑惑的问道。
“能够长期出现在李华身边的人只有两种——宦官和宫女。”李世民回答道,“不管是宦官,还是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
“陛下,请不要小看宦官和宫女打探消息的能力。”长孙皇后道。
“我知道宦官和宫女擅长打探消息。”李世民道。
“如此,您为什么认为宦官和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长孙皇后问道。
“宦官和宫女见识不高。”李世民回答道。
“打探消息和见识扯不上关系吧。”长孙皇后道。
“宦官和宫女见识不高意味宦官和宫女不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对大唐有益。”李世民道。
“这不是问题。”长孙皇后道。
“怎么不是问题?”李世民问道。
“宦官和宫女不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对大唐有益不代表我们不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对大唐有益。”长孙皇后回答道。
“先命宦官和宫女打探李华还拥有什么样的东西,再由我们分辨相关东西是否对大唐有益?”李世民问道。
“对。”长孙皇后回答道。
“不妥。”李世民道。
“哪里不妥?”长孙皇后问道。
“宦官和宫女见识不高意味宦官和宫女需要多次向外传递李华提及的东西。”李世民回答道,“皇后,李华的警惕性不弱。”
“您担心李华发现自己身边有探子?”长孙皇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怪不得您认为宦官和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长孙皇后道。
“我认为宦官和宫女都不适合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的原因不只是我担心李华发现其身边有我们的探子。”李世民道。
“还有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命宦官和宫女打探李华还拥有哪些好东西太被动了。”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我难以理解你提及的‘被动’。”长孙皇后道。
“皇后,宦官和宫女是奴婢。”李世民道。
“不明白。”长孙皇后道。
“除汇报事情外,身为奴婢的宦官和宫女是不能主动和李华展开交流。”李世民道。
“明白了。”长孙皇后道。
“你明白就好。”李世民道。
“陛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长孙皇后道。
“你问。”李世民道。
“您之前希望我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问道,“请问——我以什么名义搬去芙蓉园?”
“你可以对李华说你想请教他的治国之道。”李世民回答道。
“我不认为李华会对我说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我倒是认为李华会对你说他的治国之道。”李世民道。
“先前,我和李华的某次交流谈及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当时,李华有意岔开了话题。”
“皇后,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李世民道。
“您是依据什么认为李华会对我说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将来,你会随李华前往巴蜀两地。”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请您把话说透彻些。”长孙皇后道。
“将来,李华需要依靠巴蜀两地的力量向海外开疆拓土。”李世民道,“皇后,巴蜀两地的管理权在你手上。”
“倘若巴蜀两地凋敝,李华会无法依靠巴蜀两地的力量向海外开疆拓土?”长孙皇后问道。
“没错。”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您是对的——李华会对我说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皇后,我希望你搬去芙蓉园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得到李华的治国之道。”李世民道。
“在你眼中,李华的治国之道能助您治理大唐?”长孙皇后问道。
“鉴于我和李华的数次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肯定李华的治国之道能助我治理大唐。”李世民回答道。
听见李世民的回答,长孙皇后沉默。
十几秒钟后。
“陛下,我有一个请求。”长孙皇后道。
“什么请求?”李世民问道。
“我想请求您亲自照顾承乾等人。”长孙皇后回答道。
“皇后,莫非你决定搬去芙蓉园?”李世民问道。
“对大唐而言,我搬去芙蓉园胜过我留在东宫。”长孙皇后回答道。
“政务繁多——我抽不出太多时间照顾承乾等人。”李世民道。
“承乾等人都是聪敏之人。”长孙皇后道。
“我是承乾等人的父亲——我亲自照顾承乾等人是应有之义。”稍作权衡的李世民开口道。
语落,想到什么的李世民接着补充道:“皇后,芙蓉园和宫城相距不远——我希望你协助我照顾承乾等人。”
“陛下,我搬去芙蓉园不意味我会对承乾等人不闻不问。”长孙皇后道,“一有时间,我还是会关心承乾等人的饮食起居。”
“这就好。”李世民道。
(不管是长孙皇后,还是李世民,都没想过让李承乾等皇家子嗣搬去芙蓉园——在芙蓉园已属李华的情况下,李承乾等皇家子嗣搬去芙蓉园不符合唐国礼仪。)
……
——————————
武德9年9月20日。
东宫。
谨身殿。
“皇后殿下,您怎么来谨身殿了?”李华一脸诧异的朝长孙皇后问道。
“自然是找你有事。”长孙皇后回答道。
“您可以遣人叫我去丽正殿。”李华道。
“你不是对我说散步有益健康么。”长孙皇后道。
“原来如此。”李华道。
“李华,我听陛下说你准备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道。
“我是准备搬去芙蓉园。”李华道。
“我能不能入住芙蓉园?”长孙皇后问道。
闻言,李华愣住了。
数秒钟后。
“皇后殿下,您想入住芙蓉园?”回过神来的李华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您想入住芙蓉园,我无限欢迎。”李华道,“只是——”
“只是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我实是想不明白你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李华回答道。
“我要是说我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是我喜欢芙蓉园的景色,你信吗?”长孙皇后问道。
“在没有证据证明您说的话是假话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你说的话。”李华回答道。
“你的回答表明你是不得已相信我说的话。”长孙皇后道。
把长孙皇后说的话听在耳中的李华开口道:“皇后殿下,您要是喜欢芙蓉园的景色,我可以把芙蓉园送给您。”
“你把芙蓉园送给我会导致你没地方住。”长孙皇后道。
“长安城总有正在售卖的府邸。”李华道。
“李华,我喜欢芙蓉园的景色。”长孙皇后道,“不过,我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不是芙蓉园的景色。”
“我能否知晓您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李华问道。
“当然能。”长孙皇后回答道。
“洗耳恭听。”李华道。
“李华,我决定入住芙蓉园的原因是你搬去芙蓉园。”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不明白你说的话的意思。”李华道。
“我想向你请教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你是为方便向我请教治国之道才决定入住芙蓉园?”李华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东宫在长安城正北,芙蓉园在长安城东南——东宫和芙蓉园差不多隔了一个长安城。”李华道。
“李华,你愿不愿意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我可以拒绝吗?”李华问道。
“你可以拒绝。”长孙皇后回答道,“只是,我会因你的拒绝而失望。”
“皇后殿下,不是只有我懂得如何治国。”李华道。
“大唐的朝臣不会教一个女人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天子肯定愿意教您治国之道。”李华道。
“陛下是会愿意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问题是,陛下政务繁多。”
“皇后殿下,您可以从百家经典中自学治国之道。”李华道。
“有人教导胜过自己摸索。”长孙皇后道。
“看来,我成为您了解治国之道的最佳选择。”李华道。
“你说对了。”长孙皇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