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寿带着刘锜、杨沂中、马扩、胡铨等,随着赵遹离开东京汴梁城,乘船前往登州港。

  来到登州港的栈桥上,赵寿等人看见了他们永生都不会忘记的一幕。

  那是山一般的一艘巨舰。

  当那艘宝船从晨雾里显出轮廓时,赵寿等人下意识地后退半步——不是畏惧,是身体对这等庞然大物的本能反应。

  这艘宝船的船身比皇宫中的紫宸殿还要巍峨,乌木船舷在阳光下泛着沉水的光泽,数丈高的桅杆直插云霄,单是露在水面的船底,就比赵寿他们平日里乘坐的龙舟宽出三倍有余。

  “这……是船?!”赵寿听见自己的声音发颤。

  刘锜等人也有这样的疑问。

  从前在宫中和大臣们论及海疆,画轴上的船不过是墨点勾勒的剪影,赵寿等人以为所谓宝船不过是比漕船大些罢了。

  可此刻近看,船身的铆钉比他们的拳头还大,甲板上的士兵往来如蚁,却连船舷的阴影都填不满。

  赵寿忽然想起幼时读的《山海经》,总觉那些“巨鳌载山”的传说荒诞不经,此刻却恍惚觉得,眼前这宝船,当真能载着一座岛在海上行走。

  登船时,赵寿等人踩着跳板,木板竟纹丝不动,稳得像踩在皇城的玉阶上。

  直到船锚起链,铁链摩擦的轰鸣如雷贯耳,赵寿等人才惊觉这庞然大物竟已动了。

  驶出港口的那一刻,赵寿等人正站在船尾。

  起初他们还能望见岸边的城郭塔影,不过半个时辰,陆地便缩成了一道灰线,再眨眼,天地间只剩下蓝。

  不是宫墙琉璃瓦的那种蓝,也不是御花园里晴日的蓝。是铺天盖地、无始无终的蓝。海水在船舷边翻涌,近处是透亮的青绿,往远处渐变成靛蓝,再远些,竟与天穹的湛蓝融成一片,分不清哪是海哪是天。偶有白鸟掠过低空,翅膀扫过浪尖,那点白在无垠的蓝里,渺小得像宣纸上不慎滴落的墨。

  忽然一阵长风掠过,满帆鼓起,宝船在浪涛里轻微起伏,却稳如泰山。

  赵寿扶着船舷远眺,只见前方的海面骤然掀起巨浪,像一座移动的水墙朝船身压来,他喉头一紧,却见船首微微一抬,竟如利刃般劈开浪头,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化作漫天虹彩,落在他脸上,带着咸涩的凉意。

  在东京汴梁城时,赵寿以为宫墙便是天下的疆界,御座上的视野能穷尽四方。可此刻站在这宝船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才知从前所见,不过是井底的一方天。

  一旁的赵遹说道:“自从陛下登基后,大力发展造船业及海上贸易,我大宋才能有如此鸿蒙巨舰,使陛下率我等走出陆地,拓疆大海……”

  赵俣登基前的大宋,朝堂之上多视海洋为畏途,他们眼里的疆土只在陆地的城郭与田畴之间。

  那时的海船不过是沿岸漕运的工具,最大的也不过载数百石货物,更遑论远洋贸易——对辽国、金国的往来多靠陆路榷场,与高丽、日本的零星交易,也只交付给民间进行,至于更南边的中南半岛诸国,在舆图上不过是些模糊的墨团,连使者都鲜少涉足。

  市舶司不过是个收些杂税的闲职,海商们出海前要先在官府那里报备半载,回来时还要被层层盘剥,久而久之,海商全都选择了以走私的形式进行海上贸易。

  赵俣登基以后,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大力发展造船业,港口一座一座的兴建,市舶司成了最专业的海关衙门。

  而且,大宋的海船在这十几年间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朝廷的组织下,大宋的一众造船厂聚集到一起,各取所长,以《营造法式》里的榫卯结构,琢磨出“三段式船身”:前舱尖如利刃可劈浪,中舱阔如庭院能载货,后舱深如井窖可置新物的新型宝船。

  更让大宋的一众船匠都啧啧称奇的还是麻晓娇发明的蒸汽机在船上的应用,其爆发起来,竟然快赶上马的速度了,关键时刻,乘风破浪,追击敌船,简直无往不利。

  关键,遇到一些大风大浪时,这种蒸汽动力,有时候真能救命,使得装备了蒸汽机的船更能远航。

  如今,市舶司的税收从每年几十万贯涨到了上千万贯,比江南的茶税还多;海船的吨位从几百石到了五千料;大宋的丝绸、瓷器、茶叶、玻璃、香皂、机械、轻工业品等商品通过船队运往沿途各国,换回金银、香料、宝石、象牙等异域特产,丰富了大宋的物质生活,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这十几年,大宋没动一兵一卒,却借着先进海船,把疆土拓到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众多小国见识大宋的强大,许多国家因此派遣使者前来访问大宋,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提升了大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赵寿扶着船舷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海风卷着咸湿的气息扑在他的脸上,带着远处浪涛拍击船身的轰鸣,将赵遹的话语揉碎了,又一片片塞进他耳中。

  赵寿知道他父皇赵俣是大宋最伟大的皇帝,甚至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可直到如今,赵寿才对赵俣的伟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

  几日后,赵寿一行到了大连港(张纯建议改的名)。

  刚到大连港时,赵寿等人除了觉得这里新一些,并未觉得这里跟登州有什么不同。

  只有马扩感慨道:“殿下有所不知,吾等初至时,此地无名,渔者呼为‘青泥洼’。何有港?唯礁石围浅滩耳。潮退则见泥中竖数十歪木,最多容十数小渔舟,舟帮皆补丁,渔者上下必乘摇筏,浪大则久待。”

  马扩转头望向如今的港湾,说道:“今岸筑二丈青石堤,可御深秋狂风;码头分十数泊位,大容五千料宝船,小泊辽东货舟;岸有栈房、库房、市舶司署,青砖瓦房齐整,胜昔登州旧衙。”

  正说着,一辆火车“哐当哐当”从栈桥上驶过,车后虽然只有五节车厢,却仍旧装了大量的水泥和木材。

  马扩笑道:“此乃麻娘娘所研发火车,沿码头铺轨,一车可载五车之货,远快于人抬肩扛。昔时吾等来,运物唯恃渔者小车,遇雨则泥没膝。”

  赵寿顺着轨道望去,却见远处的船坞里,几百名工匠正围着一艘全新的宝船正在修补。

  见此,赵寿诧异道:“在这里造船厂!我父皇不担忧辽东教女真人夺去?”

  马扩说:“陛下对前线将士有信心,且今高丽已与女真结盟,不教我大宋前往日本之船靠岸,我大宋只能在此处建船厂对东去之船进行检修,以防万一。”

  从赵俣在辽东半岛的布局,赵寿就能看得出来,大宋占领这里以后,就没想再将这里还回去。

  赵寿一行下船以后,改乘火车北上,后又骑马来到前线。

  赵遹将赵寿交给种师道了之后,就回大连了。

  见赵寿来到他这里,种师道真是头疼不已。

  可培养储君,也是重中之重的事,赵俣能把太子赵寿交到他种师道手上锻炼,也是看重他。

  所以,再苦再难,种师道都得接着。

  种师道跟仇悆、张俊、张叔夜等人商量一番,觉得还是将赵寿放在做事稳健又善战的张俊军中为好。

  而且,神机军才是大宋的未来,这也好让赵寿好好接触一下大宋最先进的军队是如何战斗的。

  张俊领到这个烫手的任务了之后,不敢怠慢,他直接将赵寿等人安排在了他的侄子张子盖的军中。

  别以为张子盖是张俊的侄子,就误会他是个纯粹的纨绔子弟,实则不然,他可是张俊手下数得上数的大将,而且心思细腻,关键时刻敢打敢拼。

  历史上,在苗刘兵变时,张子盖作为张俊部的先锋跟随韩世忠参与讨伐苗傅叛军,因功升到武功郎。后来,伪齐大举南侵,张子盖又在藕塘之战有战功。金人破盟之后,张俊所部收复宿、亳二州,败金军于柘皋的重大战役,张子盖都参与了。等到完颜亮破盟,张子盖受命援救海州,在城外与金军大战,两败金军,将数千金军赶入水中淹死,终于解海州之围。虽然之后他并没有接受魏胜的建议,趁胜追击,而是以“受诏解围,不知其他”的理由退回了泗州,但考虑到当时他已年界五十,其他南渡将领如成闵、赵密、王权等到了这个年龄多已变得胆小怕事,张子盖能在野战中击败金军,殊为不易。

  因为赵俣已经下过圣旨,要赵寿匿名锻炼,向来最听话的张俊,根本就没告诉张子盖,赵寿到底是什么身份。

  当然,张俊也没坑他的侄子,而是含含糊糊地跟张子盖说了一句,赵寿是朝中大人物之子,不可怠慢。

  张子盖一听,也耍了个小聪明,把赵寿几人调到了赵俣长子赵衍的麾下。

  张子盖心想,赵寿的关系再硬,还能硬过当今陛下的长子,我将他交给大皇子管束,肯定没问题吧?

  就这样,赵衍和赵寿这兄弟俩在前线相遇了。

  见赵寿也来了,赵衍很诧异。

  不过,想想他那些兄弟有多卷,赵衍也就理解了赵寿的选择。

  老实说,小时候,尤其是刚懂事不久那阶段,赵衍也曾感到不公,明明他才是赵俣的长子,可就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不高,赵俣的儿子又多,他就没了继承赵俣皇位的机会,这很不公平。

  可后来,随着大家慢慢长大,赵衍才发现,他的这些弟弟一个比一个厉害,而且不少从小就野心勃勃,甚至剑指太子之位。

  见此,赵衍心想,他要是太子,那不得被架在火上烤得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啊。

  这样,赵衍慢慢的也就想通了,觉得当个与世无争的大皇子也不错。长者为尊、长兄为父,他又不挡别人的路,在大宋这个注重长幼尊卑的王朝,他那些弟弟妹妹肯定会跟他客客气气的。

  再后来,随着赵衍长大,见识到了赵俣的厉害,再对比一下他自己的能力,他又进一步看清,他根本就不适合当皇帝。

  如此一来,赵衍彻底向着老好人方向发展。

  这次,要不是赵俣对赵衍说,将来分封时,从军经历是重要考核指标,他都不会跑前线来镀金。

  如今,见赵寿这个太子都被逼到来前线历练了,赵衍心疼赵寿三秒,就冲张子盖说:“统制且去忙,我二人乃旧识,这里一切有我。”

  张子盖冲赵衍一抱拳,就离开了。

  等张子盖走后,赵衍没问赵寿为什么来历练,而是开门见山地给赵寿介绍:“我这里乃炮队,打仗时,在队伍中间,敌人在两丈外,甚至更远,便可射击,只要不违规操炮,一般不会有危险,太子在我这里,既可立功,又不必忧心危险,正是我等历练的好去处。”

  不想,赵寿听言,却皱眉不已,他沉声说道:“我在朝中听闻,十四皇兄等曾到一线与敌正面交战,手刃上百人?”

  见赵寿也想跟赵樘他们卷,赵衍劝道:“你是太子,大宋储君,岂可像十四他们几个那般胡闹,他们已被父皇呵斥,堂堂皇子,安能立于危墙之下?”

  赵寿心说,‘我的好皇兄,你只看到父皇训斥他们,可曾知晓,父皇要重用他们?’

  其实,赵寿很理解赵俣为什么要重用这些敢去一线拼过命的皇子,实在是他们已经充分证明过自己的胆量了,这样的人,至少在皇室中绝对是难得的人才,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换成是他,他也会重用。

  见赵寿似乎不认可他所说的,赵衍又说:“敢于拼命固然可证明其勇,然我炮队,同样重要,父皇言,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大炮便是左右一场战斗的最主要力量,金军为何不敢与我正面对决,皆因我有大炮,太子若习得炮战之法,不胜过莽夫之勇?”

  ‘大皇兄说得也有道理,再说,上一线近战以后有的是机会,先学会炮战之法,再换别的地方历练也不迟。’

  念及至此,赵寿就留了下来……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最新章节,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