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提督李超和宣慰使宸昊还是接受了张宣的意见。
马尼拉吕宋国派出使团,由华商家族首领林远图为首,带着马尼拉吕宋国的国书和贡品,跟随大明水师返回大明朝觐大明天子。
大明水师在马尼拉停留了五天,向马尼拉的市民展现了大明的强盛,就带着使团返航了。
但是张宣又写了一封信,让通政司的邮递系统,赶在舰队之前送往京师,向通政使杨思忠说明情况,希望杨思忠能让朝廷接受马尼拉吕宋国的朝贡。
送出信后,张宣也叹了一口气。
吕宋这种松散的政治现状,马尼拉又是鱼龙混杂,各方势力都有所控制,但是又无法形成统一力量。
市政议会这种制度,恰恰是最适合马尼拉的。
而且市政议会这种比较松散的政治体制,也更加方便大明操纵。
但是张宣也明白李超和宸昊反对的原因,朝贡并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大明承认马尼拉吕宋国的正统,将马尼拉吕宋国纳入大明的朝贡体系。
这种涉及到礼法的问题,自然不可能简单的糊弄过去。
寄出信后,张宣又利用大明水师的余威,劝说马尼拉市政会议驱逐了马尼拉城内的西班牙人商团。
又劝说马尼拉市政议会建造了城防炮台和港口炮台,并且由马尼拉城内的市民纳税出钱,雇佣城外的土邦组成一支军队,保护马尼拉城附近的商路安全。
也许是西班牙人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大明开战,原本对马尼拉虎视眈眈的西班牙人,悄然撤出了马尼拉附近的势力。
不过虽然西班牙人放弃了马尼拉城,但是他们在吕宋岛上派遣了更多的传教士,越来越多的土邦开始改信。
——
十月十一日,京师。
十月上旬休沐的时候,苏泽应好友沈一贯的邀请,来到了京师东南边的崇文门边上的剧场。
“子霖兄,这崇文门剧场可是一票难求。”
崇文门原本有一座戏台,这是表演百戏(杂技)的地方。
但就在上个月,这座戏台被一支昆曲的剧团包下,又在周围搭起帐篷,改造成了一座剧院。
这个看起来很简陋的剧院,却迅速在京师扬名,苏泽在《商报》上也见过这家剧院的报道。
据说剧院扬名后,京师权门竞相邀请他们登门演出,公演的场次越来越少。
就连沈一贯也就抢到了两张票,所以两人背着罗万化在休沐日来到崇文门,观看演出。
《牡丹亭》?
等苏泽看到上演的曲目后,疑惑的向沈一贯问道:
“这剧团的曲目是谁写的?”
沈一贯显然是做了一些功课的,他说道:“听说是一位二十多岁的举人,名叫汤显祖,他是今年来京师备考后年贡试的,好像是因为手头紧张,所以将曲目卖给了这家剧团。”
还真是汤显祖啊。
也难怪这家剧团如此火爆了。
《牡丹亭》可是汤显祖最得意的作品,放在整个戏曲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长剧,在开演之前沈一贯向苏泽说道:“今日上演的是第一折,如果要看后面的,可要靠着子霖兄了。”
“靠我?”
沈一贯说道:
“是啊,这《牡丹亭》可是有足足二十九折,想要在这剧场看完全部的戏肯定不可能。听说这剧团常在定国公府上演出,到时候就要靠子霖兄的面子了。”
苏泽有些无语,原来沈一贯拉着自己过来,是想要让自己“刷脸”,去定国公府上蹭戏。
也是,邀请戏班上门唱戏的花销很大,绝对不是普通官员能请得起。
也只有定国公这样的累世国公才能请得起。
而《牡丹亭》这样的长戏,是没办法一下子唱完的,整部剧分为了二十九部分,也就是二十九折,每一折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唱。
这不同于以往的短篇戏剧,所以《牡丹亭》也被京师百姓称之为折子戏。
随着一声定音鼓声,戏班后台开始吹拉弹唱起来,大幕徐徐的拉开,戏子们开始登台唱戏。
不得不说,在文娱活动相对匮乏的大明,这出《牡丹亭》确实吸引人。
剧场内十分的安静,所有人都在认真听戏,一直等到演出结束,这才响起了绵延不断的掌声。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读书人冲上了舞台,大声喊道:
“请让我见一见汤大师吧!”
这场骚乱吸引了剧场观众的注意,苏泽和沈一贯也停下了脚步。
但是显然这个冲上台的读书人是有背景的,而且也不是第一次了,剧团的老板从幕后走上来,无奈的说道:
“金贵使,汤大师不在剧院,您每次都这样,我们剧团也很难办啊。”
沈一贯一下子认出了这个冲上台的读书人,他对着苏泽说道:
“那人好像是朝鲜朝贡的使者金显忠。”
“朝鲜贡使?”
苏泽看着金显忠失态的样子,这哪里像是堂堂一国的使臣,明明就是疯狂追星的粉丝。
“慕容当家,我代表朝鲜使团,邀请你们去朝鲜演出,我们国主绝对会厚赏你们的!”
慕容当家内心切了一声,这金显忠虽然是朝鲜贡使,可出手抠搜的很,上次邀请剧团的银元还差着没结,现在又要诓骗自己去朝鲜演出。
自从上次苏泽识破了朝鲜贡纸的猫腻后,朝鲜使团虽然还频繁来朝,但是每次都带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大明朝廷也只是礼节性的回赐,朝鲜国主再也没从朝贡中赚到便宜。
可朝鲜的贡使不得不来。
大明的吸引力太强了。
原本大明文化对于朝鲜就很有吸引力,自从大明开海以来,对朝鲜的输入就更猛了。
经常有朝鲜商人将大明的报纸带回去,弘文馆学士许篈又仿效《乐府新报》,办《朝鲜国报》。
说是《朝鲜国报》,其实就是《乐府新报》的分刊,报纸上都是关于大明的报道,真正朝鲜自己国内的报道只有一个版面,还都是没人看的。
这种文化的冲击,甚至要比经济上的冲击更加猛烈。
大明流行的戏剧,很快就会在朝鲜流行。
大明流行的衣服,也会出现在朝鲜的公卿宴会上。
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朝鲜国主必须要不断派遣贡使来大明,才能维持朝鲜王庭在朝鲜士人中的影响力。
金显忠在看了一出《牡丹亭》后,就彻底痴迷于这个故事中,多次求见剧本作者汤显祖,还邀请剧团前往朝鲜演出。
能够在大明京师风靡的剧团,金显忠如果能将他们带回朝鲜,那他将会和许篈一样,成为大明风潮的引领者,获得国主的重用。
只可惜朝鲜贡使还是太穷了。
这位慕容当家看到纠缠的金显忠,只能说道:
“金贵使,您如果再闹下去,惹来巡捕营那就不好了。”
听到巡捕营三个字,金显忠一下子消停了。
前阵子使团中几个成员,喝多了蔗酒在街头闹事,被巡捕营抓进了大牢,还是自己去将他们保出来的。
大明巡捕营威名赫赫,背后站着五门巡城御史。
京师卿贵子弟见了也不敢闹事,生怕自家成了御史的政绩。
金显忠悻悻离开,苏泽和沈一贯来到了台前。
苏泽掏出一份拜帖,递给剧团老板慕容当家道:
“在下徐渭,这是我的拜帖,请汤公子来府上一叙。”
慕容当家本来想要拒绝,但是看了苏泽递上来的拜帖,身体像是被电了一下,结结巴巴的说道:
“可是青藤先生徐文长当面?”
苏泽对于冒充自己的幕僚毫无心理压力,微微点头后就和沈一贯离开。
等离开剧院后,沈一贯不解的说道:
“子霖兄为什么要用青藤先生的身份?你直接亮明身份,那汤显祖不是上赶着上门拜访?”
苏泽笑了笑说道:
“这可未必。”
“?”
“年轻读书人总是有傲气的,要是用我的拜帖,他反而不愿意来拜访了。”
沈一贯说道:“怕背上攀附的恶名?”
苏泽点点头,沈一贯也明白了。
徐渭也是戏曲领域的大师,用他的名头反而更好用。
沈一贯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候,对满朝诸公也是不屑一顾的,总认为自己能力不在他们之下。
汤显祖能在二十岁就名扬京师,性格也绝对是孤傲的。
苏泽也只是临时起意,想要见一见这位原时空课本中的人物。
穿越至今,多少大人物他都见了,要见汤显祖,不过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已,也并非什么历史人物集邮的癖好。
——
只不过苏泽没有等到汤显祖来拜访,而是先等到了自己在国子监的学生张纯。
“你要放弃后年的贡举,去谋个学政的差事?”
苏泽有些意外,张纯在顺天府乡试里考中了举人,本来是准备后年,也就是隆庆六年的贡试的。
张纯是沈鲤在国子监的贡监生中挑选出来的好苗子,苏泽也经常会去国子监给他们讲课。
虽说举人已经可以出仕为官了,但是在大明举人做官还是职业天花板低了一点,以前张纯也说过他立志考上进士,这会儿突然改变主意。
苏泽看向张纯问道:
“如果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说。”
张纯感激的说道:
“恩师,弟子不是因为钱帛的事情而放弃学业的。”
“那是为何?”
张纯纠结了一会儿说道:
“恩师,自从考上举人之后,弟子才觉得自己未必能在科举之路上继续走下去了。”
张纯说的也是实话。
这次国子监内,有五人中举,这其中张纯也是在国子监中学习时间最长的监生。
可张纯也是这次这次中举五人中的最后一名。
虽说乡试只是贡试资格考试,名次并不重要,但是张纯还是感觉到了吃力。
同样是国子监内的监生,好友朱俊棠在通过乡试后进境飞快,就连老师沈鲤也说,朱俊棠已经有进士的实力了。
另外三名同年也都要比张纯年轻,他们就算是后年考不上,也可以再等四年。
但是张纯是五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他家庭负担也是最重的。
所以在研究了历年来进士文章,又思考了很长时间后,张纯做出了放弃贡试的选择。
张纯又说道:
“顺天府和山西进行吏科试,就已经不再给举人授官了,所以弟子。”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张纯的意思。
举人是可以授官的,虽然是不入品的学政官员,但是做得好可以入品的。
但是自从顺天府和山西开始吏科试后,举人可以免试通过吏科试,直接参与吏科班的学习。
这本来是苏泽为了扩大吏科生员,解决举人就业的举措。
但是与此同时,吏科也停了两地举人入仕的门路。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有的举人只能做吏,有的举人却能做官,这种不公平显然会引起官僚体系的混乱,引发更多的矛盾。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苏泽明白了张纯的意思。
张纯明白,吏科试推广是大势所趋。
而随着这个“大势所趋”,举人功名就会贬值,如果等到全大明都推进了吏科试,举人就只能做吏不能做官了。
所以张纯才急着找上苏泽,想要以举人身份出仕,谋一个学官的差事。
当时,张纯也不全是私心。
他又说道:
“恩师,弟子在给养济院授课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喜欢教书,在来国子监之前也做过几年塾师,也想要在学政官的位置上磨炼下。”
苏泽这才想起来,现在给京师养济院报童授课基本上都是张纯在负责,他也确实做的不错,培养了几个能读能写的报童。
“你先回国子监好好读书,让我好好思考一下。”
虽然没有得到苏泽的直接答复,张纯还是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但是苏泽的眉头也皱起来,正如张纯所忧虑的那样,举人中已经有人开始担心“学历贬值”的问题了。
读书人太多,可朝廷能拿出来的岗位不多,也不是全国的举人都像山东举人那样,甘心去做个吏员的。
古今中外,社会拿不出足够的高级岗位给受教育人口的时候,他们就会“自谋出路”。
汉末、唐末、原时空的明末清末都是如此。
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就连苏泽也犯了难。
马尼拉吕宋国派出使团,由华商家族首领林远图为首,带着马尼拉吕宋国的国书和贡品,跟随大明水师返回大明朝觐大明天子。
大明水师在马尼拉停留了五天,向马尼拉的市民展现了大明的强盛,就带着使团返航了。
但是张宣又写了一封信,让通政司的邮递系统,赶在舰队之前送往京师,向通政使杨思忠说明情况,希望杨思忠能让朝廷接受马尼拉吕宋国的朝贡。
送出信后,张宣也叹了一口气。
吕宋这种松散的政治现状,马尼拉又是鱼龙混杂,各方势力都有所控制,但是又无法形成统一力量。
市政议会这种制度,恰恰是最适合马尼拉的。
而且市政议会这种比较松散的政治体制,也更加方便大明操纵。
但是张宣也明白李超和宸昊反对的原因,朝贡并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大明承认马尼拉吕宋国的正统,将马尼拉吕宋国纳入大明的朝贡体系。
这种涉及到礼法的问题,自然不可能简单的糊弄过去。
寄出信后,张宣又利用大明水师的余威,劝说马尼拉市政会议驱逐了马尼拉城内的西班牙人商团。
又劝说马尼拉市政议会建造了城防炮台和港口炮台,并且由马尼拉城内的市民纳税出钱,雇佣城外的土邦组成一支军队,保护马尼拉城附近的商路安全。
也许是西班牙人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大明开战,原本对马尼拉虎视眈眈的西班牙人,悄然撤出了马尼拉附近的势力。
不过虽然西班牙人放弃了马尼拉城,但是他们在吕宋岛上派遣了更多的传教士,越来越多的土邦开始改信。
——
十月十一日,京师。
十月上旬休沐的时候,苏泽应好友沈一贯的邀请,来到了京师东南边的崇文门边上的剧场。
“子霖兄,这崇文门剧场可是一票难求。”
崇文门原本有一座戏台,这是表演百戏(杂技)的地方。
但就在上个月,这座戏台被一支昆曲的剧团包下,又在周围搭起帐篷,改造成了一座剧院。
这个看起来很简陋的剧院,却迅速在京师扬名,苏泽在《商报》上也见过这家剧院的报道。
据说剧院扬名后,京师权门竞相邀请他们登门演出,公演的场次越来越少。
就连沈一贯也就抢到了两张票,所以两人背着罗万化在休沐日来到崇文门,观看演出。
《牡丹亭》?
等苏泽看到上演的曲目后,疑惑的向沈一贯问道:
“这剧团的曲目是谁写的?”
沈一贯显然是做了一些功课的,他说道:“听说是一位二十多岁的举人,名叫汤显祖,他是今年来京师备考后年贡试的,好像是因为手头紧张,所以将曲目卖给了这家剧团。”
还真是汤显祖啊。
也难怪这家剧团如此火爆了。
《牡丹亭》可是汤显祖最得意的作品,放在整个戏曲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长剧,在开演之前沈一贯向苏泽说道:“今日上演的是第一折,如果要看后面的,可要靠着子霖兄了。”
“靠我?”
沈一贯说道:
“是啊,这《牡丹亭》可是有足足二十九折,想要在这剧场看完全部的戏肯定不可能。听说这剧团常在定国公府上演出,到时候就要靠子霖兄的面子了。”
苏泽有些无语,原来沈一贯拉着自己过来,是想要让自己“刷脸”,去定国公府上蹭戏。
也是,邀请戏班上门唱戏的花销很大,绝对不是普通官员能请得起。
也只有定国公这样的累世国公才能请得起。
而《牡丹亭》这样的长戏,是没办法一下子唱完的,整部剧分为了二十九部分,也就是二十九折,每一折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唱。
这不同于以往的短篇戏剧,所以《牡丹亭》也被京师百姓称之为折子戏。
随着一声定音鼓声,戏班后台开始吹拉弹唱起来,大幕徐徐的拉开,戏子们开始登台唱戏。
不得不说,在文娱活动相对匮乏的大明,这出《牡丹亭》确实吸引人。
剧场内十分的安静,所有人都在认真听戏,一直等到演出结束,这才响起了绵延不断的掌声。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读书人冲上了舞台,大声喊道:
“请让我见一见汤大师吧!”
这场骚乱吸引了剧场观众的注意,苏泽和沈一贯也停下了脚步。
但是显然这个冲上台的读书人是有背景的,而且也不是第一次了,剧团的老板从幕后走上来,无奈的说道:
“金贵使,汤大师不在剧院,您每次都这样,我们剧团也很难办啊。”
沈一贯一下子认出了这个冲上台的读书人,他对着苏泽说道:
“那人好像是朝鲜朝贡的使者金显忠。”
“朝鲜贡使?”
苏泽看着金显忠失态的样子,这哪里像是堂堂一国的使臣,明明就是疯狂追星的粉丝。
“慕容当家,我代表朝鲜使团,邀请你们去朝鲜演出,我们国主绝对会厚赏你们的!”
慕容当家内心切了一声,这金显忠虽然是朝鲜贡使,可出手抠搜的很,上次邀请剧团的银元还差着没结,现在又要诓骗自己去朝鲜演出。
自从上次苏泽识破了朝鲜贡纸的猫腻后,朝鲜使团虽然还频繁来朝,但是每次都带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大明朝廷也只是礼节性的回赐,朝鲜国主再也没从朝贡中赚到便宜。
可朝鲜的贡使不得不来。
大明的吸引力太强了。
原本大明文化对于朝鲜就很有吸引力,自从大明开海以来,对朝鲜的输入就更猛了。
经常有朝鲜商人将大明的报纸带回去,弘文馆学士许篈又仿效《乐府新报》,办《朝鲜国报》。
说是《朝鲜国报》,其实就是《乐府新报》的分刊,报纸上都是关于大明的报道,真正朝鲜自己国内的报道只有一个版面,还都是没人看的。
这种文化的冲击,甚至要比经济上的冲击更加猛烈。
大明流行的戏剧,很快就会在朝鲜流行。
大明流行的衣服,也会出现在朝鲜的公卿宴会上。
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朝鲜国主必须要不断派遣贡使来大明,才能维持朝鲜王庭在朝鲜士人中的影响力。
金显忠在看了一出《牡丹亭》后,就彻底痴迷于这个故事中,多次求见剧本作者汤显祖,还邀请剧团前往朝鲜演出。
能够在大明京师风靡的剧团,金显忠如果能将他们带回朝鲜,那他将会和许篈一样,成为大明风潮的引领者,获得国主的重用。
只可惜朝鲜贡使还是太穷了。
这位慕容当家看到纠缠的金显忠,只能说道:
“金贵使,您如果再闹下去,惹来巡捕营那就不好了。”
听到巡捕营三个字,金显忠一下子消停了。
前阵子使团中几个成员,喝多了蔗酒在街头闹事,被巡捕营抓进了大牢,还是自己去将他们保出来的。
大明巡捕营威名赫赫,背后站着五门巡城御史。
京师卿贵子弟见了也不敢闹事,生怕自家成了御史的政绩。
金显忠悻悻离开,苏泽和沈一贯来到了台前。
苏泽掏出一份拜帖,递给剧团老板慕容当家道:
“在下徐渭,这是我的拜帖,请汤公子来府上一叙。”
慕容当家本来想要拒绝,但是看了苏泽递上来的拜帖,身体像是被电了一下,结结巴巴的说道:
“可是青藤先生徐文长当面?”
苏泽对于冒充自己的幕僚毫无心理压力,微微点头后就和沈一贯离开。
等离开剧院后,沈一贯不解的说道:
“子霖兄为什么要用青藤先生的身份?你直接亮明身份,那汤显祖不是上赶着上门拜访?”
苏泽笑了笑说道:
“这可未必。”
“?”
“年轻读书人总是有傲气的,要是用我的拜帖,他反而不愿意来拜访了。”
沈一贯说道:“怕背上攀附的恶名?”
苏泽点点头,沈一贯也明白了。
徐渭也是戏曲领域的大师,用他的名头反而更好用。
沈一贯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候,对满朝诸公也是不屑一顾的,总认为自己能力不在他们之下。
汤显祖能在二十岁就名扬京师,性格也绝对是孤傲的。
苏泽也只是临时起意,想要见一见这位原时空课本中的人物。
穿越至今,多少大人物他都见了,要见汤显祖,不过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已,也并非什么历史人物集邮的癖好。
——
只不过苏泽没有等到汤显祖来拜访,而是先等到了自己在国子监的学生张纯。
“你要放弃后年的贡举,去谋个学政的差事?”
苏泽有些意外,张纯在顺天府乡试里考中了举人,本来是准备后年,也就是隆庆六年的贡试的。
张纯是沈鲤在国子监的贡监生中挑选出来的好苗子,苏泽也经常会去国子监给他们讲课。
虽说举人已经可以出仕为官了,但是在大明举人做官还是职业天花板低了一点,以前张纯也说过他立志考上进士,这会儿突然改变主意。
苏泽看向张纯问道:
“如果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说。”
张纯感激的说道:
“恩师,弟子不是因为钱帛的事情而放弃学业的。”
“那是为何?”
张纯纠结了一会儿说道:
“恩师,自从考上举人之后,弟子才觉得自己未必能在科举之路上继续走下去了。”
张纯说的也是实话。
这次国子监内,有五人中举,这其中张纯也是在国子监中学习时间最长的监生。
可张纯也是这次这次中举五人中的最后一名。
虽说乡试只是贡试资格考试,名次并不重要,但是张纯还是感觉到了吃力。
同样是国子监内的监生,好友朱俊棠在通过乡试后进境飞快,就连老师沈鲤也说,朱俊棠已经有进士的实力了。
另外三名同年也都要比张纯年轻,他们就算是后年考不上,也可以再等四年。
但是张纯是五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他家庭负担也是最重的。
所以在研究了历年来进士文章,又思考了很长时间后,张纯做出了放弃贡试的选择。
张纯又说道:
“顺天府和山西进行吏科试,就已经不再给举人授官了,所以弟子。”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张纯的意思。
举人是可以授官的,虽然是不入品的学政官员,但是做得好可以入品的。
但是自从顺天府和山西开始吏科试后,举人可以免试通过吏科试,直接参与吏科班的学习。
这本来是苏泽为了扩大吏科生员,解决举人就业的举措。
但是与此同时,吏科也停了两地举人入仕的门路。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有的举人只能做吏,有的举人却能做官,这种不公平显然会引起官僚体系的混乱,引发更多的矛盾。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苏泽明白了张纯的意思。
张纯明白,吏科试推广是大势所趋。
而随着这个“大势所趋”,举人功名就会贬值,如果等到全大明都推进了吏科试,举人就只能做吏不能做官了。
所以张纯才急着找上苏泽,想要以举人身份出仕,谋一个学官的差事。
当时,张纯也不全是私心。
他又说道:
“恩师,弟子在给养济院授课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喜欢教书,在来国子监之前也做过几年塾师,也想要在学政官的位置上磨炼下。”
苏泽这才想起来,现在给京师养济院报童授课基本上都是张纯在负责,他也确实做的不错,培养了几个能读能写的报童。
“你先回国子监好好读书,让我好好思考一下。”
虽然没有得到苏泽的直接答复,张纯还是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但是苏泽的眉头也皱起来,正如张纯所忧虑的那样,举人中已经有人开始担心“学历贬值”的问题了。
读书人太多,可朝廷能拿出来的岗位不多,也不是全国的举人都像山东举人那样,甘心去做个吏员的。
古今中外,社会拿不出足够的高级岗位给受教育人口的时候,他们就会“自谋出路”。
汉末、唐末、原时空的明末清末都是如此。
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就连苏泽也犯了难。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