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过去月余,到了犁地的时节,那山坡上的佛寺下,黄土地上弯着大大小小的庄稼汉,一架架耧车撕扯着土地,三四人扯着车走,一人在后面拉扯,宝莲寺绵延千里的寺田,便是这般靠人力耕种过来。
自从宝莲寺老方丈死后,佛寺香火愈发鼎盛,好似鲜花着锦,庙宇飞檐连霄汉,黄衣处处做福田。
望着头顶上的宝莲寺繁荣兴盛,耕种寺田的善男子信女子们比丰收还要高兴啊,一边种地干活,一边阿弥陀佛。
近日又要塑佛像了。
这珈蓝宝地之名早已名传千里,加之南方白莲教乱,却未曾祸乱佛寺,更叫人视之为正法圣地,得了佛祖菩萨庇佑,妖邪不敢近,魔障不敢袭。
故此数以千万计的香火不远千里而来,供奉到宝莲寺大大小小的塑像前,更有别处的法师尊者上门论法,这开春的当头,就见一队长长的车马由远及近赶来。
是六度寺的声闻乘法师——显德,得闻宝莲寺有正法,故此不远万里驱车求坊。
昂起头,就能见宝莲寺的金顶矗向天空,层层叠叠琉璃瓦朝阳下泛起金光,周遭的光晕好似一轮佛法显现。
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如此一幕,待几位随行弟子走下马车后,都被震慑得难以言语。
“佛法原来这般值钱?”一位弟子不禁道,接着他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缩起脖子等着师傅责罚。
然而,显德法师罕见地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摇头。
这让弟子们大感意外。
六度寺修的佛法是俱舍宗,以唐时玄奘自印度返国,重译《俱舍论》至今,已传承上千年,然而历史虽然久远,但香火却每况愈下,日趋衰微,大多佛寺都早已该宗,或归于禅宗之下,或归于法相宗之下,至于原因为何,不是法不正,言不深,而是他们修的是声闻乘。
所谓“声闻乘”即是常人口中的小乘佛法,原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以听佛法而得以觉悟。
自佛教东传千年来,以广播佛法而觉悟的“菩萨乘”往往自称“大乘”,行菩萨之所行,普渡众生,将“声闻乘”等蔑称为“小乘”,而“声闻乘”则辩称:如不自渡,如何渡人?愚痴人传愚痴法,岂不引入地狱?……凡此种种,平民百姓渐渐有“大乘渡人,小乘自渡”的观念,故此路遇佛寺,多拜大乘。
于是,大乘的香火愈烧愈旺,大雄宝殿愈砌愈高,佛像金身愈镀愈厚,经上佛陀愈发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俱舍宗因此缘由衰落,颓势无可挽回,到了显德这一代,能说得上来的同宗佛寺已屈指可数,如今不得不向外求法,以图自救。
爬上长阶,显德递上拜帖,向内请示,终于得已跨过宝莲寺高高的门槛。
晨雾未散时,石阶已从山脚盘曲而上,每级青苔间都嵌着莲花纹。天王殿前的香炉吞吐着紫烟,四大天王在彩绘藻井下怒目圆睁,弥勒佛浑圆的笑脸被信众供奉的绸缎层层覆盖。
这般繁华,叫六度寺的众弟子们眼界大开,他们那破寺里,可是只有一尊老佛像矗立,还是木头雕的。
转过天王殿,沿路还能见千手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雄宝殿的琉璃瓦在云层间忽明忽暗,敞开的大门内,三世佛垂目结印,金箔在阴影里浮动着细密的经文,似有八万四千道毫光……
显德愈是望见,愈是眉头紧皱。
直到远远传来诗文之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何而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沙弥们的朗朗声音响彻在寺内田地里。
这时显德的面相略微缓和了些,这宝莲寺虽说金碧辉煌,寺内的僧众却仍旧刻苦修行,香火只供给佛祖。
只是这一路所见,各类神佛有些多了,百八罗汉有,天龙八部有,六十四护法神亦有,叫人觉得不似走在人间,而是走在经里。
“南无阿弥陀佛,大德远道而来,多有怠慢,罪过、罪过。”
话音中,大雄宝殿屋檐下转过一位身着黄衣的老僧,面容枯槁,步履稳当,衣下赤足着地,远远瞧上去竟似比一众俱舍宗僧人还要简朴。
显德法师赶忙双手合十,行了一礼道:“早闻寂远师兄之名,不敢妄称大德。”
寂远托着粗糙的法袍,指甲摩梭出吱吱呀呀声,干瘪的嘴唇里吐着字:“过谦了,过谦了……”
………………
显德远道而来,是为求宝莲寺的正法,为此旁敲侧击,乃至最后主动开口,寂远谈尽十方三界诸佛,仍不愿将宝莲寺的正法示人。
这未免叫人大失所望,不过显德并未表露出来,伸手不打笑脸人,宝莲寺好生招待一番,他们怎好拉下一张脸来?
既问不到正法,那么便问问修行之法也好。
“无他,不过是恪守戒律、打坐禅定,”寂远温和而笑,“还有吃斋。”
显德不明就里,问道:“吃斋?”
斋戒本就在佛门戒律之中,寂远竟单独拿出来说事,叫人如何不好奇。
只是显德正欲再问,寂远却双手合十,直呼阿弥陀佛。
想来这便是宝莲寺的秘法…….
夜色渐深,六度寺众人被安排到厢房睡下。
显德亦是和衣而眠。
只是…
痛,小腿抽麻似的作痛。
他身患疼风,每到阴雨天麻痛不止,足以要命。
门缝间,透进湿寒的冷气,蔓延进厢房的各处角落,古怪的泥土腥味打着卷钻人鼻腔。
“嘎。”显德拉开门扉,门轴响声在夜色间格外刺耳。
寒风刹那铺面,如似刀割皮肉,引人毛骨悚然,风中似有呼啸,土腥气里竟似有些许血味!
这佛门珈蓝宝地,香火鼎盛,怎会如此…森寒?
难言的湿冷蔓延空气中,显德身上僧衣颤抖,耳畔边似有微弱的呻吟声,不知是风吹窗隙,还是……
有人被埋在土里?!
显德心底一凉,旋即稍作冷静,沿着隐约的呻吟声走。
周遭景象荒僻,石墙破落,难以想象金碧辉煌的宝莲寺竟有这般断壁残垣,月光彻寒,倒映着摇曳的阴影,显德越走,就越是寒毛倒竖
他的嘴唇已无声颂起佛经。
忽地,
只见漆黑如墨的夜色之下,寺内横铺着大片菜园,枝繁叶茂,一具具神佛由外而内无声围绕,那软乎泥泞的土地里,栽种一颗颗双眼无神的人头!
显德打了个哆嗦,血液顷刻倒流。
嘴唇想念“南无阿弥陀佛”,落到齿边,却只剩“我草……”
黑暗似从四面八方逼压而来,那地里的人被深埋土下,一动不动,风中还夹杂着细微的呻吟,更多的则在地中沉默,像是已无生息。
心脏在胸腔中狂跳,显德匆忙转身,沿着来时的路急走。
路走到一半。
“大德往何处去了?”
显德僵立在原地,身后传来一道苍老得似朽木般的声音。
“可是在我寺寻修行之法?说来无他,守戒、禅定,还有……”
万籁俱静,阴风阵阵,显德颤抖间回过头。
寂远咧开嘴,里面满嘴獠牙,
“吃斋啊!”
……
噗。
是锄头掘开泥土的声音。
显德及六度寺弟子们的头颅被栽种到了地里,鲜血好似根须般在土地中蔓延,不停地向那围成一圈又一圈的塑像汇聚。
皲裂的人皮渗着血,断裂肢体连骨带肉被压在薄土下,泥边还有点点指甲,像是一层农肥铺在菜园里。
夜风高高,小沙弥们阵阵嬉笑,十几把锄头在月光下划出银色弧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大雄宝殿内。
三具佛像身后佛光普照,眉目沉静,迦叶尊者托着半卷贝叶经,阿难尊者手捧金钵,一切极尽宝相庄严。
已抹去嘴角鲜血的寂远盘坐蒲团上,双手合十,转动念珠,似在感知着什么。
忽地,他骤然睁眼,回过头伸手一览,一道魂魄便自宝莲寺的千里边沿眨眼落到掌心之中。
“梵空?”
寂远脸色兀然阴晴不定,只见掌中魂魄激颤中跪伏在地,口中仓皇地吐着些模糊不清的字眼,老僧侧耳倾听,旋即眉头紧皱。
“城隍?娲城…城隍?!”
他虚指一点,顷刻搜魂索魄,眉头越皱越深,苍老的眼睛已敛起阴险的皱纹。
好一个凭空出现的城隍…….
什么来头?
寂远双手合十,一边思索,一边诵经,口中经文不止。
许久之后,
像是顿悟了般,寂远豁然开朗,面目渐渐舒展,嘴唇里吐出血淋淋的字,
“杀了便是。”
…………………….
…………………….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纵使不知韵律为何物,可陈易偶尔也会诗兴大发,念几句诗词排解。
这一会念的是《哀郢》。
昨夜之后,陈易发现自己起郢欲了,还是很大的郢欲。
不得不思郢。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殷听雪揉了揉眼睛,把脑袋从被褥里探出来,就听见种种古老幽怨的陈词滥调。
“你这是怎么了嘛?”
殷听雪小声说着,话音略带埋怨。
她没有当面戳穿陈易的戏多,这夫君总是这般,初初相处觉得他冷酷无情,可久了会发现他在自己人面前偶尔会很幼稚。
这种幼稚有时很好,譬如给她送菩萨,送纸花,陪着她走走逛逛,看看别处风景,有时就不太好,要人温柔以待,跟他如胶似漆。
陈易停住嘴,瞧着睡眼惺忪的小狐狸,也不瞒她道:“我现在很想你惟郢姐,不行?”
“可以啊,多想些嘛。”
殷听雪点了点头,很是赞成,陈易欺负惟郢姐比欺负自己还狠,多想些惟郢姐也是应该的。
陈易兀然一愣,刚刚打好腹稿的话全被堵了回去。
这小狐狸太不按套路来了,他下意识想苦笑出声,却又顷刻止住,而是叹一口气,上前跟殷听雪搂搂抱抱一阵子,听见她细微软弱的呜咽声后,陈易才放开她来。
“去洗漱吧。”
陈易拍了拍她背道。
殷听雪小步去洗漱,陈易转过来,捧起剑匣放在桌上,眸光转深,思忖起来。
昨夜是意外,还是……
他的指尖轻点着剑匣,朱红的匣子纹丝不动,昨夜如同幻觉一场,待殷听雪洗漱完后,陈易要想的事也没想明白,起身离开客栈,决心带殷听雪在这逛逛。
接下来要坐船顺江而下,快则一夜,慢则三日,便可抵达湖广,时间并不急迫,相反还很得闲,不差这一两日,陈易便想逛逛这座县城。
见山拜山,见庙拜庙,来到城中,自然得去拜一拜本地城隍,
这县城小,并无甚好逛的,整座城就城隍庙的风景像样,县城内外更无寺庙道观一类。城隍庙门前街道,陈易给小狐狸买了兔子糖画,她一口把兔头咬掉了。
城隍庙门前,一位身穿素衣老人缓缓走入庙中。
殷听雪瞅了瞅,一下愣住了,这老人怎么跟庙里供的城隍塑像这么相像。
她从庙门探头看向里面,只见香客们像是对老人熟视无睹,老人也毫无异色,径直的跨过贡桌,坐上城隍像的位置,面目与塑像合一。
陈易只当没看见老人。
殷听雪盯了会城隍像,忽地缩回脑袋,她看见城隍的眼珠子好像动了下。
待二人上了炷香,转身离开城隍庙,没走几步,身后忽然有道嗓音叫住。
只见街巷之中,先前所见的素衣老人朝他们招了招手,而周遭人群好似视若不见般,从他的身边擦肩走过。
“那就是城隍了。”陈易轻声道。
殷听雪点了点头,原来真是城隍啊。
待陈易走上前去,那素袍老人作揖一礼,道:
“北阴城隍刘正谢过阁下昨夜仗义相助,出手铲除这等邪祟鬼物。”
陈易眉头一挑。
刘正面容和善,轻声解释道:“昨夜阁下将陆群等人送去地府,地上一天,地下一年,待阎王殿批下旨意时,我怎能不知昨夜之事?”
“原来如此,不知城隍此次拜见为何?”
“一是结交同僚,二则是…”刘正上下扫了陈易一眼,口中难掩诧异道:“我生前死后数百年,还是第一次见到活人阴官。”
三人便来到了一处茶馆。
茶馆名春园,楼房袭用古制,房梁廊柱多用柏木,流露着一种沉重的木香,楼中蓄养茶女,皆是点茶好手,只是县城小,茶馆并无名茶。
来到上房,桌上几碟糕点,茶女在一旁点差,化成凡夫俗子的城隍起身一礼,拜了个晚年,陈易也回以一礼,寒暄两句后,简单地将殷听雪介绍了番,这一回倒没在冒用小狐狸的名讳,而是正儿八经地说明她寅剑山的出身。
明前茶香而味醇,茶女点完茶后,施礼离去,刘正亲自将滚烫的茶汤倾倒入陈易碗中。
“还是多谢阁下昨夜相助,那妖怪诡计多端,阴煞深重,若无阁下,恐怕早已顺江而下逃之夭夭,待巡查一至,我城隍怕是当不成了。”
“举手之劳而已,”这话倒是没说错,陈易继续道:“刘城隍,只是我有一不解之处。”
“阁下有何不解?”刘正问道。
陈易眼眸微垂,“这群蜘蛛妖的花船停泊多日,难道刘城隍一无所知?
气氛兀然森冷下来。
殷听雪夹了几块糕点到碗里,俨然一副你们聊你们的,我吃我的。
城隍犹豫片刻,最后长叹口气道:“实不相瞒,此蜘蛛妖的来历匪浅,与我也有几分关联。”
“哦?”
自从宝莲寺老方丈死后,佛寺香火愈发鼎盛,好似鲜花着锦,庙宇飞檐连霄汉,黄衣处处做福田。
望着头顶上的宝莲寺繁荣兴盛,耕种寺田的善男子信女子们比丰收还要高兴啊,一边种地干活,一边阿弥陀佛。
近日又要塑佛像了。
这珈蓝宝地之名早已名传千里,加之南方白莲教乱,却未曾祸乱佛寺,更叫人视之为正法圣地,得了佛祖菩萨庇佑,妖邪不敢近,魔障不敢袭。
故此数以千万计的香火不远千里而来,供奉到宝莲寺大大小小的塑像前,更有别处的法师尊者上门论法,这开春的当头,就见一队长长的车马由远及近赶来。
是六度寺的声闻乘法师——显德,得闻宝莲寺有正法,故此不远万里驱车求坊。
昂起头,就能见宝莲寺的金顶矗向天空,层层叠叠琉璃瓦朝阳下泛起金光,周遭的光晕好似一轮佛法显现。
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如此一幕,待几位随行弟子走下马车后,都被震慑得难以言语。
“佛法原来这般值钱?”一位弟子不禁道,接着他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缩起脖子等着师傅责罚。
然而,显德法师罕见地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摇头。
这让弟子们大感意外。
六度寺修的佛法是俱舍宗,以唐时玄奘自印度返国,重译《俱舍论》至今,已传承上千年,然而历史虽然久远,但香火却每况愈下,日趋衰微,大多佛寺都早已该宗,或归于禅宗之下,或归于法相宗之下,至于原因为何,不是法不正,言不深,而是他们修的是声闻乘。
所谓“声闻乘”即是常人口中的小乘佛法,原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以听佛法而得以觉悟。
自佛教东传千年来,以广播佛法而觉悟的“菩萨乘”往往自称“大乘”,行菩萨之所行,普渡众生,将“声闻乘”等蔑称为“小乘”,而“声闻乘”则辩称:如不自渡,如何渡人?愚痴人传愚痴法,岂不引入地狱?……凡此种种,平民百姓渐渐有“大乘渡人,小乘自渡”的观念,故此路遇佛寺,多拜大乘。
于是,大乘的香火愈烧愈旺,大雄宝殿愈砌愈高,佛像金身愈镀愈厚,经上佛陀愈发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俱舍宗因此缘由衰落,颓势无可挽回,到了显德这一代,能说得上来的同宗佛寺已屈指可数,如今不得不向外求法,以图自救。
爬上长阶,显德递上拜帖,向内请示,终于得已跨过宝莲寺高高的门槛。
晨雾未散时,石阶已从山脚盘曲而上,每级青苔间都嵌着莲花纹。天王殿前的香炉吞吐着紫烟,四大天王在彩绘藻井下怒目圆睁,弥勒佛浑圆的笑脸被信众供奉的绸缎层层覆盖。
这般繁华,叫六度寺的众弟子们眼界大开,他们那破寺里,可是只有一尊老佛像矗立,还是木头雕的。
转过天王殿,沿路还能见千手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雄宝殿的琉璃瓦在云层间忽明忽暗,敞开的大门内,三世佛垂目结印,金箔在阴影里浮动着细密的经文,似有八万四千道毫光……
显德愈是望见,愈是眉头紧皱。
直到远远传来诗文之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何而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沙弥们的朗朗声音响彻在寺内田地里。
这时显德的面相略微缓和了些,这宝莲寺虽说金碧辉煌,寺内的僧众却仍旧刻苦修行,香火只供给佛祖。
只是这一路所见,各类神佛有些多了,百八罗汉有,天龙八部有,六十四护法神亦有,叫人觉得不似走在人间,而是走在经里。
“南无阿弥陀佛,大德远道而来,多有怠慢,罪过、罪过。”
话音中,大雄宝殿屋檐下转过一位身着黄衣的老僧,面容枯槁,步履稳当,衣下赤足着地,远远瞧上去竟似比一众俱舍宗僧人还要简朴。
显德法师赶忙双手合十,行了一礼道:“早闻寂远师兄之名,不敢妄称大德。”
寂远托着粗糙的法袍,指甲摩梭出吱吱呀呀声,干瘪的嘴唇里吐着字:“过谦了,过谦了……”
………………
显德远道而来,是为求宝莲寺的正法,为此旁敲侧击,乃至最后主动开口,寂远谈尽十方三界诸佛,仍不愿将宝莲寺的正法示人。
这未免叫人大失所望,不过显德并未表露出来,伸手不打笑脸人,宝莲寺好生招待一番,他们怎好拉下一张脸来?
既问不到正法,那么便问问修行之法也好。
“无他,不过是恪守戒律、打坐禅定,”寂远温和而笑,“还有吃斋。”
显德不明就里,问道:“吃斋?”
斋戒本就在佛门戒律之中,寂远竟单独拿出来说事,叫人如何不好奇。
只是显德正欲再问,寂远却双手合十,直呼阿弥陀佛。
想来这便是宝莲寺的秘法…….
夜色渐深,六度寺众人被安排到厢房睡下。
显德亦是和衣而眠。
只是…
痛,小腿抽麻似的作痛。
他身患疼风,每到阴雨天麻痛不止,足以要命。
门缝间,透进湿寒的冷气,蔓延进厢房的各处角落,古怪的泥土腥味打着卷钻人鼻腔。
“嘎。”显德拉开门扉,门轴响声在夜色间格外刺耳。
寒风刹那铺面,如似刀割皮肉,引人毛骨悚然,风中似有呼啸,土腥气里竟似有些许血味!
这佛门珈蓝宝地,香火鼎盛,怎会如此…森寒?
难言的湿冷蔓延空气中,显德身上僧衣颤抖,耳畔边似有微弱的呻吟声,不知是风吹窗隙,还是……
有人被埋在土里?!
显德心底一凉,旋即稍作冷静,沿着隐约的呻吟声走。
周遭景象荒僻,石墙破落,难以想象金碧辉煌的宝莲寺竟有这般断壁残垣,月光彻寒,倒映着摇曳的阴影,显德越走,就越是寒毛倒竖
他的嘴唇已无声颂起佛经。
忽地,
只见漆黑如墨的夜色之下,寺内横铺着大片菜园,枝繁叶茂,一具具神佛由外而内无声围绕,那软乎泥泞的土地里,栽种一颗颗双眼无神的人头!
显德打了个哆嗦,血液顷刻倒流。
嘴唇想念“南无阿弥陀佛”,落到齿边,却只剩“我草……”
黑暗似从四面八方逼压而来,那地里的人被深埋土下,一动不动,风中还夹杂着细微的呻吟,更多的则在地中沉默,像是已无生息。
心脏在胸腔中狂跳,显德匆忙转身,沿着来时的路急走。
路走到一半。
“大德往何处去了?”
显德僵立在原地,身后传来一道苍老得似朽木般的声音。
“可是在我寺寻修行之法?说来无他,守戒、禅定,还有……”
万籁俱静,阴风阵阵,显德颤抖间回过头。
寂远咧开嘴,里面满嘴獠牙,
“吃斋啊!”
……
噗。
是锄头掘开泥土的声音。
显德及六度寺弟子们的头颅被栽种到了地里,鲜血好似根须般在土地中蔓延,不停地向那围成一圈又一圈的塑像汇聚。
皲裂的人皮渗着血,断裂肢体连骨带肉被压在薄土下,泥边还有点点指甲,像是一层农肥铺在菜园里。
夜风高高,小沙弥们阵阵嬉笑,十几把锄头在月光下划出银色弧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大雄宝殿内。
三具佛像身后佛光普照,眉目沉静,迦叶尊者托着半卷贝叶经,阿难尊者手捧金钵,一切极尽宝相庄严。
已抹去嘴角鲜血的寂远盘坐蒲团上,双手合十,转动念珠,似在感知着什么。
忽地,他骤然睁眼,回过头伸手一览,一道魂魄便自宝莲寺的千里边沿眨眼落到掌心之中。
“梵空?”
寂远脸色兀然阴晴不定,只见掌中魂魄激颤中跪伏在地,口中仓皇地吐着些模糊不清的字眼,老僧侧耳倾听,旋即眉头紧皱。
“城隍?娲城…城隍?!”
他虚指一点,顷刻搜魂索魄,眉头越皱越深,苍老的眼睛已敛起阴险的皱纹。
好一个凭空出现的城隍…….
什么来头?
寂远双手合十,一边思索,一边诵经,口中经文不止。
许久之后,
像是顿悟了般,寂远豁然开朗,面目渐渐舒展,嘴唇里吐出血淋淋的字,
“杀了便是。”
…………………….
…………………….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纵使不知韵律为何物,可陈易偶尔也会诗兴大发,念几句诗词排解。
这一会念的是《哀郢》。
昨夜之后,陈易发现自己起郢欲了,还是很大的郢欲。
不得不思郢。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殷听雪揉了揉眼睛,把脑袋从被褥里探出来,就听见种种古老幽怨的陈词滥调。
“你这是怎么了嘛?”
殷听雪小声说着,话音略带埋怨。
她没有当面戳穿陈易的戏多,这夫君总是这般,初初相处觉得他冷酷无情,可久了会发现他在自己人面前偶尔会很幼稚。
这种幼稚有时很好,譬如给她送菩萨,送纸花,陪着她走走逛逛,看看别处风景,有时就不太好,要人温柔以待,跟他如胶似漆。
陈易停住嘴,瞧着睡眼惺忪的小狐狸,也不瞒她道:“我现在很想你惟郢姐,不行?”
“可以啊,多想些嘛。”
殷听雪点了点头,很是赞成,陈易欺负惟郢姐比欺负自己还狠,多想些惟郢姐也是应该的。
陈易兀然一愣,刚刚打好腹稿的话全被堵了回去。
这小狐狸太不按套路来了,他下意识想苦笑出声,却又顷刻止住,而是叹一口气,上前跟殷听雪搂搂抱抱一阵子,听见她细微软弱的呜咽声后,陈易才放开她来。
“去洗漱吧。”
陈易拍了拍她背道。
殷听雪小步去洗漱,陈易转过来,捧起剑匣放在桌上,眸光转深,思忖起来。
昨夜是意外,还是……
他的指尖轻点着剑匣,朱红的匣子纹丝不动,昨夜如同幻觉一场,待殷听雪洗漱完后,陈易要想的事也没想明白,起身离开客栈,决心带殷听雪在这逛逛。
接下来要坐船顺江而下,快则一夜,慢则三日,便可抵达湖广,时间并不急迫,相反还很得闲,不差这一两日,陈易便想逛逛这座县城。
见山拜山,见庙拜庙,来到城中,自然得去拜一拜本地城隍,
这县城小,并无甚好逛的,整座城就城隍庙的风景像样,县城内外更无寺庙道观一类。城隍庙门前街道,陈易给小狐狸买了兔子糖画,她一口把兔头咬掉了。
城隍庙门前,一位身穿素衣老人缓缓走入庙中。
殷听雪瞅了瞅,一下愣住了,这老人怎么跟庙里供的城隍塑像这么相像。
她从庙门探头看向里面,只见香客们像是对老人熟视无睹,老人也毫无异色,径直的跨过贡桌,坐上城隍像的位置,面目与塑像合一。
陈易只当没看见老人。
殷听雪盯了会城隍像,忽地缩回脑袋,她看见城隍的眼珠子好像动了下。
待二人上了炷香,转身离开城隍庙,没走几步,身后忽然有道嗓音叫住。
只见街巷之中,先前所见的素衣老人朝他们招了招手,而周遭人群好似视若不见般,从他的身边擦肩走过。
“那就是城隍了。”陈易轻声道。
殷听雪点了点头,原来真是城隍啊。
待陈易走上前去,那素袍老人作揖一礼,道:
“北阴城隍刘正谢过阁下昨夜仗义相助,出手铲除这等邪祟鬼物。”
陈易眉头一挑。
刘正面容和善,轻声解释道:“昨夜阁下将陆群等人送去地府,地上一天,地下一年,待阎王殿批下旨意时,我怎能不知昨夜之事?”
“原来如此,不知城隍此次拜见为何?”
“一是结交同僚,二则是…”刘正上下扫了陈易一眼,口中难掩诧异道:“我生前死后数百年,还是第一次见到活人阴官。”
三人便来到了一处茶馆。
茶馆名春园,楼房袭用古制,房梁廊柱多用柏木,流露着一种沉重的木香,楼中蓄养茶女,皆是点茶好手,只是县城小,茶馆并无名茶。
来到上房,桌上几碟糕点,茶女在一旁点差,化成凡夫俗子的城隍起身一礼,拜了个晚年,陈易也回以一礼,寒暄两句后,简单地将殷听雪介绍了番,这一回倒没在冒用小狐狸的名讳,而是正儿八经地说明她寅剑山的出身。
明前茶香而味醇,茶女点完茶后,施礼离去,刘正亲自将滚烫的茶汤倾倒入陈易碗中。
“还是多谢阁下昨夜相助,那妖怪诡计多端,阴煞深重,若无阁下,恐怕早已顺江而下逃之夭夭,待巡查一至,我城隍怕是当不成了。”
“举手之劳而已,”这话倒是没说错,陈易继续道:“刘城隍,只是我有一不解之处。”
“阁下有何不解?”刘正问道。
陈易眼眸微垂,“这群蜘蛛妖的花船停泊多日,难道刘城隍一无所知?
气氛兀然森冷下来。
殷听雪夹了几块糕点到碗里,俨然一副你们聊你们的,我吃我的。
城隍犹豫片刻,最后长叹口气道:“实不相瞒,此蜘蛛妖的来历匪浅,与我也有几分关联。”
“哦?”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仇敌成了我的道侣,我的仇敌成了我的道侣最新章节,我的仇敌成了我的道侣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仇敌成了我的道侣,我的仇敌成了我的道侣最新章节,我的仇敌成了我的道侣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