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587章 暴发户

小说:文豪1978 作者:坐望敬亭 更新时间:2025-02-10 10:13:25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历史上的1993年是奥斯卡金项奖的小年,除了《闻香识女人》《惊情四百年》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影片,在最佳外语片上的竞争上也是一样。

  入围最佳外语片的四部电影《爱的领地》(俄罗斯)、《达恩斯教士》(比利时)、《冒牌货》(德国)、《情证今生》(法国),同样乏善可陈。

  最后是由《情证今生》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

  如今多了《秋菊打官司》和《霸王别姬》的竞争,单就艺术成就和获奖成绩而言,这两部作品要甩开以上四部电影一条街。

  「希望不小,不过得奖这种事有时候也看运气。」

  「要是能得奖,那可真是破纪录了!

  1

  得奖这种事就好像爬山,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高峰中国电影都攀登过去了,剩下奥斯卡这唯一的一座高山还立在这,管是电影界还是普通民众,自然都是横竖看着不顺眼。

  聊看电影,大家文谈到了大年初一刚刚上映的《赤壁大战》。

  现场这些人都算是如今的城市中产,今年《赤壁大战》上映前后的宣传攻势如火如茶,这几天还有许多媒体也报道了电影上映的盛况,大家赶时髦去看个贺岁档电影也不奇怪。

  林朝阳也好奇他们对这部电影的观感,于是多问了几句。

  大家对电影的普遍评价都不错,也有几个人是持批评意见的。

  就比如苏牧,他毕业后分到燕影戏文系,现在已经是副教授了,因为从事相关行业,他对《赤壁大战》的要求格外严格。

  「从商业上来说,《赤壁大战》是一部成功的片子。但在艺术上,谢靳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和艺术诉求。

  这部电影里的谢靳太矛盾了,他要顾全商业,让电影好看,就必须从英雄史观的角度出发去塑造曹操、赵云、刘备、诸葛亮、周瑜这些人。

  但他拍三国,又希望展现「兴亡百姓皆苦」的一面,就像电影中赤壁大战结束后的那个镜头。

  完全可以用长镜头展现土兵和百姓饱受战争的摧残,胜利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能看出来他想把关注聚焦到个体、到具体的人身上,可他不敢,他怕,他怕破坏电影前两个小时的塑造、怕破坏大过年观众看电影的喜庆气氛」

  谈到自己的本行,苏牧滔滔不绝,有人怕林朝阳不喜他这些话,出声打岔,

  林朝阳见状笑着说道:

  「苏牧说的挺好,言之有物。《赤壁大战》投资太大,创造了中国影史记录,谢靳他为商业妥协也是不得已为之,他做的其实已经很好了。」

  苏牧点点头,「这一点我不否认。站在普通观影者的角度,这部电影是很不错的。在投资方角度来说,它也是成功的。我的评价仅限于学术角度。」

  《赤壁大战》从大年初一上映,到今天刚好九天,首周票房数据昨天出炉。

  其中内地2450万元,香江1869万港元,湾岛8460万台币,统一以人民币来计算的话,大概就是5500万元左右。

  如此票房成绩,绝对要算巨大成功了。

  另外如日韩、东南亚等市场上映未满一周,票房数字还未出炉,但各地发行商反响都很不错。

  尤其是在日本,仅仅上映三天时间,热度已经超越了同期的的日本本土和好莱坞电影,直追程龙电影的热度。

  谈了好一会儿电影,林朝阳觉得话题在自己身上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将话题转移到了梁佐身上,他抱着胳膊乐呵呵的看着大家聊天。

  宴会进入尾声,气氛仍旧其乐融融,这时包厢的门突然被人推开,众人望过去,只见两个陌生的面孔站在门口。

  「诸位老师好、学长学姐们好!」

  为首一人身材富态,油光满面,见着大家就笑呵呵的拱手致意。

  众人互相看了看,不知道这是何许人也,林朝阳倒是看着那人旁边的年轻人眼熟。

  「现在胖得厉害,大家现在都认不得我了。我是79级国政系的余雪松,以前经常参加五四文学社的活动。」

  胖子这么一介绍,有两个人立刻有印象了,陈健功上前左右看了看他,「你是余雪松?」

  「如假包换!」

  「你这变化—太大了。

  「瞎,人到中年发福了。」

  虽然在场认识余雪松的不多,但见真是燕大的同学,大家还是热情的招呼起了他。

  站在他身边的小年轻也跟着进来了,余雪松介绍说:「这也是我们燕大的学弟,经济系的研究生小黄。」

  被呼作小黄的年轻人,礼貌的跟大家打了个招呼,特意凑到林朝阳身旁。

  「林叔叔好!」

  众人听着他这称呼一脸懵,这是打哪儿论的?学弟变侄子了?

  林朝阳看着他那张脸,犹豫着问道:「你是胡文琼的儿子?」

  小黄笑着说道:「您真是好记性。」

  胡文琼是林朝阳图书馆的老同事,当年对林朝阳刚上班时还挺照顾。

  小黄叫黄建辉,那时候胡文琼上班,到了寒暑假黄建辉就会跟着他妈妈到图书馆去看书。

  「你都长这么大了!」林朝阳感慨了一声,又问道:「你妈现在怎么样?」

  「前两年退休了,现在发挥余热,去倒卖图书了。」

  「人家是停职下海,她是退休下海啊!」林朝阳笑着调侃道。

  因为是老同事的儿子,林朝阳对黄建辉的态度很亲切。

  在他和黄建辉聊天的时候,一旁跟大家闲聊的余雪松一直关注着两人,见时机差不多了,找了个由头便跑了过来。

  「小黄,没想到你跟朝阳老师这么熟!朝阳老师,当年您在学校的风采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啊!」

  余雪松举着酒杯过来敬酒,态度热情中带着些讨好,林朝阳和他碰了个杯。

  余雪松刚才自来熟的跟陈健功等人讲过他毕业后的发家史,他家在香江有亲属,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遵循分配,而是直接去了香江。

  到香江之后跟亲戚做起了建筑,后来又自己承包工程,变成了包工头,经历也算励志。

  提到自己回燕京的目的,余雪松说:「这些年为稻梁谋,说来也是愧对燕大的教育。」

  「去年我注意到内地的电影政策放开了,就想着回来办个电影公司,做点文化生意,也算是对得起知识分子这四个字。」

  「现在正在筹划第一部电影,我打算以我们燕大为背景,以海子的生和死为主线,讲述新时期的诗歌浪潮,和八十年代的光辉历程——”

  余雪松口若悬河的讲述着他的文艺情结,当他提到诗歌和海子的时候,打动了在场不少人,大家对他要筹备的电影也充满了兴趣,一个劲几的追问。

  余雪松一边应付着大家的问题,一边把注意力都放到林朝阳身上。

  说了半天,最后他才说道:「电影这行我是初出茅庐,林氏影业的大名我是如雷贯耳,今天有幸遇到您,特希望能有个合作的机会。」

  铺垫了半天,余雪松终于图穷匕见。

  实际上从他进门,林朝阳就察觉出了他的用意。

  这人出身燕大不假,把自己包装的也很好,但身上的那股油滑、市偿,让林朝阳本能的不喜。

  尤其是听了他的电影策划,感觉更不靠谱。

  「电影公司的事都是我爱人在管,我不参与。我给你个电话,你联系燕京这边的人吧。」

  尽管不喜余雪松这个人,但林朝阳还是给了他一个面子,这其中黄建辉这个老同事的儿子占了相当大的因素。

  「感谢朝阳老师的支持!」余雪松脸色激动。

  「用不着。」林朝阳摆了摆手,说道:「具体的事情还得你们自己去谈。」

  「是是,我明白。」余雪松连连点头。

  接着他文给自己倒了杯酒,敬给林朝阳。

  「朝阳老师,那我就先告辞了。」

  「各位师友,我先走了!」

  众人闹了半天才明白过来,敢情这斯跑过来是为了抱林朝阳大腿的,亏他们还以为是余雪松真是见了老同学分外亲切呢。

  胚!恶心!

  待余雪松走后,众人纷纷吐槽起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少不了调侃林朝阳几句。

  陶玉书如今成了香江的大老板这件事,在他们的小圈子里早已传开了。

  从当年教授之女下嫁农村穷小子,到陶玉书顶起半边天,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连公司名字都是用的林朝阳的姓氏。

  在大家的眼中,林朝阳娶了陶玉书简直是祖坟冒青烟了。

  上辈子踩着多少狗屎,才能娶到这么才貌双全,又忠贞不渝的伴侣。

  想想都让人羡慕嫉妒恨!

  说说笑笑之间聚会结束,出了包厢,林朝阳正打算跟大家道别,就见不远处有个熟悉的面孔在朝他这边张望。

  林朝阳走了过去,「西川,你怎么在这?」

  「朝阳老师!」西川跟林朝阳问了个好,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来跟人吃饭。」

  见着他的表情,林朝阳心中生出几分明悟。

  余雪松要拍诗歌和海子的事,当然少不了西川这个燕大三剑客之一。

  其实这些年自杀的诗人不少,比如服毒的方向、自溺的戈麦,只不过海子的名气最大。

  「跟刚才那位余先生?」

  西川点了点头,接着又说了他了解到的情况,

  跟余雪松经过美化的叙述比起来,西川的叙述更加接近事情本质。

  西川前几天接到了黄建辉给他打的电话,说是有个燕大西语系毕业的老学长在香江做地产发了大财,现在想回国内进入电影节一回。

  「谁知道呢,可能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吧。」

  西川口中的余雪松和林朝阳刚才见到的余雪松不说完全是两个人,也有着天壤之别,但林朝阳不认为西川会故意骗他。

  人本来就有多面性,在他眼前和在西川眼前表现出两幅面孔,对于余雪松这样的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林朝阳并未因此而生气,他问西川,「你没跟他们一起?」

  「他们要去硬石俱乐部,不像是谈事情的样子,我就没去。刚才他们是听说了您在这,特地过来的。」

  硬石俱乐部是国外有名的音乐酒吧,去年刚在燕京开了家分店,就在东三环亮马大厦,门头上面挂着个红色甲壳虫车,十分显眼。

  那里现在经常有摇滚歌手和乐队演出,在燕京城人气极旺。

  要不是过年时杜峰说起这些事,林朝阳也不会知道。

  林朝阳微微颌首,对西川说道:「那个余先生太想当然了,不参与是对的,

  他的事恐怕成不了。

  听着林朝阳的话,西川露出信服之色,「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刚才才没进去,想着等他们走了再跟您打个招呼。」

  林朝阳拍了拍西川的肩膀,「谢谢。」

  跟林朝阳说完话,西川又和77级的学长们打了个招呼,才离开了勺园。

  当年陈健功、黄蓓佳等人在五四文学社叱风云时,西川还只是小字辈,但彼此也算熟悉。

  跟大家道完别,陈健功赖在林朝阳身边不走。

  「你不回家,跟着我干嘛?」

  「我这不是怕你走着无聊嘛,陪你聊会天。」

  两人走到校门口,一辆黑色的奔驰停在林朝阳面前,陈健功嬉笑着说道:‘

  我就知道跟着你肯定能蹭着车。」

  车上,陈健功提议明天叫点人到小六部口胡同聚聚,林朝阳欣然同意,把任务交给了陈健功。

  送完了陈健功,回到家中林朝阳跟陶玉书说起今天遇到的余雪松。

  陶玉书说:「知道了。他要是找到公司,我让底下人跟他谈,靠谱的话就给他个机会,太荒腔走板就算了。」

  「矣,对了,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前两天玉墨她们同学还有人联系她呢,说要办个公司,邀请她入伙。」

  林朝阳笑了起来,「这还真是全民下海啊!」

  去年春节后老人家的南下,带给中国的改变在一年之后已经越来越具象化。

  一夜无话。

  翌日上午,陈健功和李拓、祝伟、于华几人一起来到小六部口胡同。

  昨晚他打了一圈电话,只叫了这么几个人来。

  「你这号召力也不行啊!」林朝阳打趣道。

  「唉,不是我号召力不行,是现在大家各有各的事要忙。」

  去年老人家的南下,好像给中国社会加上了加速器,不仅是许多人下海了,

  连那些没下海的也整天忙的找不到人。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每一颗螺丝都进入了高速运转的模式,不能有一刻停歇。

  今天来的这几个人也不是没事,只是更重视和林朝阳的聚会而已。

  几个人中,于华算是新加入小团体的。

  他去年在燕京待了一阵,回到了家乡嘉兴,到年末他的新婚妻子陈红刚分了房子,他也有幸成为了随军家属,回到了燕京。

  于华的作品早年一直是在《燕京文学》发表的,结果87年《收获》搞了个「先锋文学专号」一下子把于华、马原、陈村等诸多年轻作家推到了全国范围内。

  从那以后,于华的作品就跟《燕京文学》无缘了。

  李拓提起这件事就有些遗憾,尤其是一个多月前,于华新的中篇《活着》在《收获》第六期发表。

  以「我」在文化馆下乡采风的身份,引出历经沧桑的老人福贵的叙述,

  有一种油画色彩斑驳的画面感。

  这部发表以后,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并且得到了许多资深作家,

  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在读者群体也收获了高度评价。

  「那天我去给林津岚拜年,他专门夸了你,说这部是一部杰作,还劝我一定要读一读,其实那几天我刚读完。」

  来自前辈的夸奖让于华有些兴奋,但还是谦虚了几句。

  「于华这部作品有点可惜,字数太少了,要不然评茅盾文学奖很有希望。」

  祝伟略带遗憾的说。

  「这有什么的。没有茅盾文学奖,还有庄重文文学奖,10万块奖金不比茅盾文学奖实惠多了?」

  一转眼,庄重文文学奖已经举办三届了。

  这几年全国优秀中、短篇奖停办,国内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就剩了一个矛盾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诞生之后很好的填补了权威文学奖项的空白,虽然从第一届之后林朝阳就没再参与,但这个奖项当初的底子打得好。

  背靠文协、奖金又丰厚,这几年奖项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尤其是在作家群体当中,相较于茅盾文学奖更受欢迎,

  究其原因,无外乎高额奖金。

  经历过八十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原本还算可观的稿费标准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

  何况很多出版单位资金本就不充裕,刊物、图书销量疲软,又有盗版冲击,

  根本无力提高稿费标准。

  虽然有林朝阳当年为大家冲破了版税这条致富道路,但版税终究只是少数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作家才能够享受到的。

  今天在场有三个作家,但迄今为止能拿到版税的,仍旧只有林朝阳自己。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庄重文文学奖一奖十万块的奖金就显得十分给力了。

  只要得了奖,说一下子财富自由肯定是夸张了,但至少是解决了作家近几年之内的后顾之忧,对作家的创作是个很大的帮助。

  说着庄重文文学奖,李拓又提到了奖项的第一届得主陆遥。

  「陆遥可惜了!」

  去年11月中旬,陆遥因肝硬化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逝世,林朝阳当时还托中国文协送去了挽联。

  「确实可惜,他写作太拼命了,你们可别学他。」祝伟提醒道。

  说完,他又觉得自己的担忧有些好笑。

  李拓都多少年没出过正经东西了,林朝阳现在是个富贵闲人,唯独于华—”

  他转向了于华,「你可别学他。」

  于华:—

  几人聊着天的功夫,林朝阳家里来了客人,是章艺谋提着礼品来给林朝阳拜年。

  见到于华,章艺谋也聊起了他的《活着》。

  章艺谋跟谢靳有相同的习惯,都喜欢订阅一堆文学杂志,从其中发现能给予他们创作灵感的作品。

  历数他的作品,《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无不是以这样的形式诞生的。

  「你这部写的真是好,有些地方有种油画的冲击感,‘老人的脊背与牛一样黑’、‘犁开的田地像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要是用胶卷拍成画面—”

  章艺谋口中滔滔不绝的聊着他对《活着》的欣赏,于华心中隐隐有种感觉忍不住生出了几分期盼来。

  等章艺谋把剖析的差不多了,他终于说出了于华一直期待的那句话。

  「于华,你这部交给我来拍成电影吧!」

  「好!」

  于华几乎是用喊着的声音说了出来自新时期以来,国内的电影发展几乎是由文学托举起来的。

  不管是谢靳、谢飞、谢铁骊这些老一辈导演,还是章艺谋、陈凯戈、田壮壮这些新一辈导演,他们的电影创作都离不开这个文学载体。

  与于华同时期的谟言、苏童等作家也都是因为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才收获了比同辈作家更大的名气。

  于华以前不止一次幻想过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他没想到,这一天竟然这么快就来了,而且这还是章艺谋亲自发出的邀请。

  祝伟调侃道:「文学奖项还没拿着,电影大奖看起来有着落了!」

  李拓问:「艺谋下部就准备拍《活着》了?」

  章艺谋说:「这只是我的想法,还得跟公司沟通。」

  他这句话说完,李拓、祝伟、于华几人的眼神齐刷刷的看向了林朝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