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心地无私 满街圣人
嘉靖五年,王阳明五十五岁。
正月里,诸夫人周年这天,王阳明带着儿子,媳妇抱着孙子,一起到坟上祭拜,告诉诸夫人:她当奶奶了,张纯如就要被迎进门了。
绍兴的树叶绿得急,开得早,出了正月,开叶绿。春暖开中,张纯如被娶进了伯府。蜜月里,新夫人就怀上了老先生的骨血。这可真是枯木逢春、老树抽新枝了。王阳明脸上有藏不住的笑意。
阳明书院需要人守着,王畿、钱德洪、何廷仁和黄宏纲被王阳明封为教授师,日常守在书院,替王阳明指导新入门的弟子。王阳明自己,则在书院和伯府之间来回走动。弟子们来来往往,你走了我来了,像流水一样。绍兴阳明书院的建造,最早是王艮的主意,王艮在嘉靖三年就提议建书院。春上,王艮来到了书院。与王阳明见过礼,王艮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真是太奇怪了,弟子这段时间游走各地,不管到哪里,在泰州,在广德,在绍兴,所到之处,所见之人,都是圣人!先生,这是怎么回事?”王艮四十四岁,两鬓已经现出丝丝白发。王阳明对着王艮,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吟诵起了自己的诗句:“个个人心有良知,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吟诵完,便不再说话。
王艮会心地笑着,好像是自言自语,好像是在问王阳明:“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轻轻点头,说道:“良心才有良知。良心干干净净,就像一面镜子,干净的镜子,不管照进去什么,都是干净的。心头的良知就是圣。得了良知,天地都会变得安详,是不是?”
王艮惊喜地点着头。
钱德洪探究地看着王艮的脸,想从他脸上找出异样来,嘴里小声念叨着:“这就是圣人?”
王阳明看了一眼钱德洪,再转向王艮,道:“这不是圣人,圣人心里没有圣人的念头。汝止,你不能把念头止在圣人上。止的功夫,是初步功夫。至善的心中,没有小人,没有凡人,没有贤人,更没有圣人,没有任何概念化的东西,只有一个清清楚楚的良知。用禅家那些说法,你目前这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已经不简单了。但是你想想,牛粪与鲜,毕竟不一样。”
这时,董沄从外面进来,向大家招呼道:“夫子!汝止也来了!”说着话他向钱德洪点头示意。王阳明招呼道:“从吾道人,你这是从哪里来呀?”
董沄说道:“从海宁来,这次不是渡海,是绕道杭州,走运河过来的。夫子,这一路走来,您说说,是我的心变了,还是我的眼神变了?我怎么看满街都是圣人,海宁、杭州、绍兴,满街圣人。”
王艮看着董沄,会心而笑。钱德洪惊讶地端详着董沄的眼神,再瞅瞅董沄的白胡子,想从眼神和白胡子里找到不凡之处。他看看董沄,又打量王艮,试图寻找到两个人的相同之处。王阳明哈哈笑出了声,笑得很爽朗,笑得很开心,丝毫没有爵爷的矜持,丝毫没有师道的尊严,开心得像乡下的老农。老农站在自家地头,望着黄澄澄丰收在望的稻田,就是这样的开心。董沄被笑得莫名其妙,他看了看王艮,又看了看钱德洪,想从两个师弟眼神里找到先生开怀大笑的原因。
王艮只笑不语。钱德洪羡慕地看着董沄,解释道:“从吾道人,你满眼圣人,汝止兄也是满眼圣人,你们不谋而合了。先生觉得,这是我们书院的盛事,是吧,先生?”
董沄探询地看向王艮,王艮笑着点点头。
王阳明对董沄说道:“从吾道人,满眼满街圣人,对我们修学良知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是一个纯善的境界,但还不是至善,还不是良知。若能不停留在这个境界而是再进一步,会更好;若停留在这个境界沾沾自喜,却也平常。从吾道人,你跟他们说说这从吾道人的来历。”
董沄平静了下来,说道:“这两年跟随夫子学良知,与海宁那边的诗社联系不多。一帮新老诗友纷纷劝留我,他们说,老诗友这么大年龄了,渡海过江跑到绍兴,何苦呢!学什么良知呀。他们说苦!他们哪里知道,我现在正好相反,是脱离了苦海,脱离了牢笼。去年腊月,下着大雪,我要来陪先生守岁,正要出门,我大儿子董谷跪在大门外,哭着求我在家过年。他们哪里知道,学良知,是我所好,我要跟从自己的所好。所以,我干脆改号以明志,从吾道人就是我的新号。”
王艮说道:“好,从吾所好,从吾道人。”
王阳明问道:“从吾道人,你说说,这从吾里有什么学问?古代的读书人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哪个自己?单纯为自己是不是自私自利?”
董沄说道:“夫子总教人立志,弟子这个号,就是表明心志。至于说为自己不为自己,弟子还没想过。先生,这里有什么大学问?”
王阳明对王艮和钱德洪说:“汝止,你们说说看。”
王艮说道:“修身为自己,修去私心,修来良心。天地万物都是一体,能修到这一步,说是为自己也行,自己就是天地万物;说是为天地万物也行,天地万物就是自己。”
王阳明点着头道:“汝止说得对!这个我,分大我和小我,中间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我。只知道吃饭睡觉的我是小我;有善有恶的我,这个是不大不小的我;良心的我是大我,这是天人合一的我,只有这个良心才有良知。从吾道人从的是这个大我。是不是,从吾道人?”
董沄会心地笑道:“我自然要从良心的我。”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说起来,还不止三个我,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我。”王阳明看向王艮和钱德洪。
钱德洪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问道:“先生,刚才您吟诵诗句,有句是‘自将闻见苦遮迷’,您说闻见遮住了良知,那么闻见和良知是什么关系?”
王阳明说道:“欧阳德来信也问了这个问题。欧阳德知六安州,在六安州建了一座龙津书院。我是这样答复他的:见闻知识,虽然不是良知,却是良知的作用。就像镜子一样,擦得干干净净,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良知;蒙上灰尘的镜子,虽然不清楚,毕竟也能照一照,照出来的结果,就是见闻知识。镜子就是良心,镜子蒙尘,是人心,镜子干净了,是良心。”钱德洪轻轻点了点头。
夏去秋来,时光如梭。中秋到了,圆月当空。天上是圆满,地上是喜庆。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日益成熟,并传遍了天下。伯府内的碧霞池畔,摆满了桌椅,有酒,有菜,有月饼。在座的王阳明的弟子,有上百人。碧霞池上的天泉桥上,摆着主桌,董沄陪着王阳明。
钱德洪主持仪式,第一项是王阳明抚琴吟唱:“我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吟唱后,王阳明请大家吃月饼。吃过月饼的弟子们,自由赏月,有投壶游戏的,有划船赏月的,有吹箫鸣笛的,有吟诗歌唱的。清雅的歌声唤醒了碧霞池内已经入睡的金鱼……
十一月十七,张夫人生了个大胖小子,王阳明取名叫正聪。老年得子,十分珍贵。绍兴府新知府黄绾是河南息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他模仿当年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得子孔鲤的古礼,登门送上三条大鲤鱼。山阴县知县吴瀛,会稽县知县林炳,各自上门祝贺。亲戚朋友、弟子们,连着热闹了几天。老树开的消息还惊动了九十多岁的舅姥爷岑东隐老先生,他特意从余姚赶到绍兴祝贺。满月宴上,给岑舅姥爷当陪客的是老状元王华的同年举子静斋先生和六有先生,两位都已是九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三位人瑞的贺礼是三首诗。王阳明答谢唱和了三首诗。张夫人抱着孩子走到这一桌时,白胡子看黄嘴叉,老眼看小眼,百岁看满月,四张脸都是天真的笑,天真地笑着的三位人瑞,这一刻也成了小孩子。
(本章完)
嘉靖五年,王阳明五十五岁。
正月里,诸夫人周年这天,王阳明带着儿子,媳妇抱着孙子,一起到坟上祭拜,告诉诸夫人:她当奶奶了,张纯如就要被迎进门了。
绍兴的树叶绿得急,开得早,出了正月,开叶绿。春暖开中,张纯如被娶进了伯府。蜜月里,新夫人就怀上了老先生的骨血。这可真是枯木逢春、老树抽新枝了。王阳明脸上有藏不住的笑意。
阳明书院需要人守着,王畿、钱德洪、何廷仁和黄宏纲被王阳明封为教授师,日常守在书院,替王阳明指导新入门的弟子。王阳明自己,则在书院和伯府之间来回走动。弟子们来来往往,你走了我来了,像流水一样。绍兴阳明书院的建造,最早是王艮的主意,王艮在嘉靖三年就提议建书院。春上,王艮来到了书院。与王阳明见过礼,王艮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真是太奇怪了,弟子这段时间游走各地,不管到哪里,在泰州,在广德,在绍兴,所到之处,所见之人,都是圣人!先生,这是怎么回事?”王艮四十四岁,两鬓已经现出丝丝白发。王阳明对着王艮,沉默了一会儿,轻轻吟诵起了自己的诗句:“个个人心有良知,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吟诵完,便不再说话。
王艮会心地笑着,好像是自言自语,好像是在问王阳明:“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轻轻点头,说道:“良心才有良知。良心干干净净,就像一面镜子,干净的镜子,不管照进去什么,都是干净的。心头的良知就是圣。得了良知,天地都会变得安详,是不是?”
王艮惊喜地点着头。
钱德洪探究地看着王艮的脸,想从他脸上找出异样来,嘴里小声念叨着:“这就是圣人?”
王阳明看了一眼钱德洪,再转向王艮,道:“这不是圣人,圣人心里没有圣人的念头。汝止,你不能把念头止在圣人上。止的功夫,是初步功夫。至善的心中,没有小人,没有凡人,没有贤人,更没有圣人,没有任何概念化的东西,只有一个清清楚楚的良知。用禅家那些说法,你目前这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已经不简单了。但是你想想,牛粪与鲜,毕竟不一样。”
这时,董沄从外面进来,向大家招呼道:“夫子!汝止也来了!”说着话他向钱德洪点头示意。王阳明招呼道:“从吾道人,你这是从哪里来呀?”
董沄说道:“从海宁来,这次不是渡海,是绕道杭州,走运河过来的。夫子,这一路走来,您说说,是我的心变了,还是我的眼神变了?我怎么看满街都是圣人,海宁、杭州、绍兴,满街圣人。”
王艮看着董沄,会心而笑。钱德洪惊讶地端详着董沄的眼神,再瞅瞅董沄的白胡子,想从眼神和白胡子里找到不凡之处。他看看董沄,又打量王艮,试图寻找到两个人的相同之处。王阳明哈哈笑出了声,笑得很爽朗,笑得很开心,丝毫没有爵爷的矜持,丝毫没有师道的尊严,开心得像乡下的老农。老农站在自家地头,望着黄澄澄丰收在望的稻田,就是这样的开心。董沄被笑得莫名其妙,他看了看王艮,又看了看钱德洪,想从两个师弟眼神里找到先生开怀大笑的原因。
王艮只笑不语。钱德洪羡慕地看着董沄,解释道:“从吾道人,你满眼圣人,汝止兄也是满眼圣人,你们不谋而合了。先生觉得,这是我们书院的盛事,是吧,先生?”
董沄探询地看向王艮,王艮笑着点点头。
王阳明对董沄说道:“从吾道人,满眼满街圣人,对我们修学良知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境界,是一个纯善的境界,但还不是至善,还不是良知。若能不停留在这个境界而是再进一步,会更好;若停留在这个境界沾沾自喜,却也平常。从吾道人,你跟他们说说这从吾道人的来历。”
董沄平静了下来,说道:“这两年跟随夫子学良知,与海宁那边的诗社联系不多。一帮新老诗友纷纷劝留我,他们说,老诗友这么大年龄了,渡海过江跑到绍兴,何苦呢!学什么良知呀。他们说苦!他们哪里知道,我现在正好相反,是脱离了苦海,脱离了牢笼。去年腊月,下着大雪,我要来陪先生守岁,正要出门,我大儿子董谷跪在大门外,哭着求我在家过年。他们哪里知道,学良知,是我所好,我要跟从自己的所好。所以,我干脆改号以明志,从吾道人就是我的新号。”
王艮说道:“好,从吾所好,从吾道人。”
王阳明问道:“从吾道人,你说说,这从吾里有什么学问?古代的读书人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哪个自己?单纯为自己是不是自私自利?”
董沄说道:“夫子总教人立志,弟子这个号,就是表明心志。至于说为自己不为自己,弟子还没想过。先生,这里有什么大学问?”
王阳明对王艮和钱德洪说:“汝止,你们说说看。”
王艮说道:“修身为自己,修去私心,修来良心。天地万物都是一体,能修到这一步,说是为自己也行,自己就是天地万物;说是为天地万物也行,天地万物就是自己。”
王阳明点着头道:“汝止说得对!这个我,分大我和小我,中间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我。只知道吃饭睡觉的我是小我;有善有恶的我,这个是不大不小的我;良心的我是大我,这是天人合一的我,只有这个良心才有良知。从吾道人从的是这个大我。是不是,从吾道人?”
董沄会心地笑道:“我自然要从良心的我。”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说起来,还不止三个我,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我。”王阳明看向王艮和钱德洪。
钱德洪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问道:“先生,刚才您吟诵诗句,有句是‘自将闻见苦遮迷’,您说闻见遮住了良知,那么闻见和良知是什么关系?”
王阳明说道:“欧阳德来信也问了这个问题。欧阳德知六安州,在六安州建了一座龙津书院。我是这样答复他的:见闻知识,虽然不是良知,却是良知的作用。就像镜子一样,擦得干干净净,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良知;蒙上灰尘的镜子,虽然不清楚,毕竟也能照一照,照出来的结果,就是见闻知识。镜子就是良心,镜子蒙尘,是人心,镜子干净了,是良心。”钱德洪轻轻点了点头。
夏去秋来,时光如梭。中秋到了,圆月当空。天上是圆满,地上是喜庆。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日益成熟,并传遍了天下。伯府内的碧霞池畔,摆满了桌椅,有酒,有菜,有月饼。在座的王阳明的弟子,有上百人。碧霞池上的天泉桥上,摆着主桌,董沄陪着王阳明。
钱德洪主持仪式,第一项是王阳明抚琴吟唱:“我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吟唱后,王阳明请大家吃月饼。吃过月饼的弟子们,自由赏月,有投壶游戏的,有划船赏月的,有吹箫鸣笛的,有吟诗歌唱的。清雅的歌声唤醒了碧霞池内已经入睡的金鱼……
十一月十七,张夫人生了个大胖小子,王阳明取名叫正聪。老年得子,十分珍贵。绍兴府新知府黄绾是河南息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他模仿当年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得子孔鲤的古礼,登门送上三条大鲤鱼。山阴县知县吴瀛,会稽县知县林炳,各自上门祝贺。亲戚朋友、弟子们,连着热闹了几天。老树开的消息还惊动了九十多岁的舅姥爷岑东隐老先生,他特意从余姚赶到绍兴祝贺。满月宴上,给岑舅姥爷当陪客的是老状元王华的同年举子静斋先生和六有先生,两位都已是九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三位人瑞的贺礼是三首诗。王阳明答谢唱和了三首诗。张夫人抱着孩子走到这一桌时,白胡子看黄嘴叉,老眼看小眼,百岁看满月,四张脸都是天真的笑,天真地笑着的三位人瑞,这一刻也成了小孩子。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最新章节,王阳明(全集)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最新章节,王阳明(全集)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