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结交黄绾 三人会讲
十一月的北京,街上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把没有急事的人都逼进了屋子里。家里有炭炉的围着炭火打发日子,没有炭火的钻进被窝消磨时光。王阳明没有出去拜客,他在鹫峰寺僧舍内,烤着炭火等待一位访客。
门帘掀开,一股寒气挤进僧舍,进来一位头戴貂皮帽、身裹臃肿袍、外披布大氅的中年人。来人叫黄绾,字宗贤,号久庵,比王阳明小五岁。王阳明迎上来,拱着手。黄绾吐出一口白气,深深吸进一口屋子里的暖气,然后,匆忙地褪下手套,向王阳明拱了拱手,马上搓起了双手,搓着手说道:“黄岩黄绾前来拜访阳明先生。”王阳明道:“哎呀,这么冷的天,有劳久庵先生登门。大冬天,我们南方人在北京可是遭罪了!快快,赶紧烤烤火。”
黄绾解下大氅、脱下帽子,递给站在一边的王祥,马上坐到了炭火跟前。黄绾个子比王阳明稍矮。坐到火前,凑着炭火,王阳明发现,黄绾圆圆的脸说不上胖,他气质醇厚,眼神干净,干净之中有一股执着劲。黄绾烤着手,说道:“阳明先生历经磨难,据说在贵州悟通了圣贤学问,如今能悟通圣贤学问的人已经不多了。鄙人一直亲近方山老人。老人家今年弃世了,鄙人一下子觉得心里没了依靠。”
谢铎,号方山,著名理学家,浙江人,做过国子监祭酒。
王阳明递上一杯热茶。
黄绾继续说道:“方山老人家有个藏书阁,名为朝阳阁,藏书数万卷。鄙人平生就一个爱好,就是读书。读着读着,脑子里就有了疑问,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人生来不能仅仅是为了读书吧。后来老人家告诉我,读书是为了变化气质,塑造心性,把我们凡人的心性塑造成圣贤的心性。”
王阳明惊喜地附和道:“对对!这就是身心学问!”
黄绾闻言惊喜地笑着说:“今天找对人了,鄙人自从走上身心学问这条道后,功名心也淡了。可是,先考早早弃世,黄家门户没有人支应,家慈苦劝,让鄙人出来。母命难违,这就蒙祖荫,到了后军都督府,做了都事。”
王阳明笑着说道:“身心学问不见得要整天躲在山洞里,苦修苦练。昨天我还和湛甘泉先生探讨这个问题,身心学问不是躲清闲,得在事上磨炼。所以说,黄都事能来北京做事,既尽了孝心,也不耽误自己做学问。”
黄绾点着头,说道:“储柴墟前辈也是这样说。正是这位前辈,介绍鄙人来拜访阳明先生。”
柴墟是储巏的号。
王阳明笑着说道:“我们是诗友。我正要拜访他,听说他不在北京。”
黄绾说道:“刘阉横行时,独独对柴墟前辈很尊重,见必称先生。为避嫌,先生病退了。刘阉失势后,朝廷征召柴墟先生为南京户部侍郎,先生婉拒了。阳明先生,柴墟先生说您是得道的亚圣人。”
王阳明心里有些得意,笑眯眯的,摆着手,说道:“这可是过誉了,实不敢当!孔孟以下,再没听说过有圣人出世。宗贤,你做学问有哪些心得呢?”
黄绾轻轻叹了口气,说:“本朝钦定,朱文公是儒学集大成者,做圣贤学问,自然是以朱文公学问为准绳了。我本不打算出来做事,只求一辈子能把身心修好。循着文公格物致知的路子,我打算把方山先生朝阳阁的藏书读完,希望读书能读通天理。有天,我读书累了,头昏脑涨,到楼下园散步。文公不是说要格物吗?我站在一棵老树下,看着树干上的蚂蚁上上下下,就突发奇想,我来格这个蚂蚁吧。我整整在树下站了一天,不眨眼地观察,一窝蚂蚁,川流不息,沿着老树,你来我往。”
王阳明听着,像个孩子一样竟然笑出了声。黄绾停下来,发窘地看着王阳明,脸红了。
王阳明摆摆手,说道:“宗贤,我不是笑你,我是笑自己。我也有过这种经历,你是格蚂蚁,我是格竹子。当年,我也像你一样,傻傻地盯住一丛竹子,格了七天,格出一身病。我是在北京,那年我二十一岁,拖着病体参加会试,考得一塌糊涂。哈哈!不说我了。你说,宗贤,格出来什么名堂没有?”
黄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些蚂蚁有名堂,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都各走各的一条线,好像有人指挥一样。个个不空手,都很勤劳,往窝里搬运东西。虽然很有秩序,却没有见谁像人间只动嘴不动手的官老爷。蚂蚁互相之间很友好,好像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互相头对头,说上几句,各自走开。到了树下蚂蚁窝,空手出来的,衔着粮食进去的,互不干扰。可惜看不到地下窝里的情况,估计里面也有蚂蚁朝廷,有蚂蚁天子,有蚂蚁天后,会不会也有内阁和六部,也有我们这样的五军都督府。我倒是想刨开蚂蚁窝,一看究竟,只是担心伤着蚂蚁,只好作罢。这些蚂蚁也和人一样,有和平有战争,两窝蚂蚁碰到一起,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我看两窝蚂蚁长得都一样,还担心它们分不清敌我呢。蚂蚁比我想象得聪明,走近闻一闻、嗅一嗅,就分清了敌我,是一窝的,就友好地走开,是敌人,就互相咬起来。一场仗打下来,虽然没有血流成河,却是尸骨累累。”黄绾说着,摇了摇头,叹息着。
王阳明严肃起来,等黄绾停下来,说道:“这些现象,和我们人一样呀。不外乎吃饭、工作、睡觉、和平、战争、死亡,各有各的秩序,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各走各的道,各有各的活法。”
黄绾说:“看样子,一窝蚂蚁就是一个宗族,或者是一个国家。有一点,可惜没见到它们的天子,没见到它们的朝廷,没见到它们的官老爷,它们好像个个平等似的,都是自己走路,没见谁坐轿子谁抬轿子。”
王阳明哈哈笑了起来,笑着说道:“真是佛家那些话,一一世界,一窝蚂蚁一个世界。宗贤,通过观察这些蚂蚁,你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黄绾叹息了一声,小声说道:“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蚂蚁,这么微不足道的蚂蚁,我都难以弄明白,它们怎么说话呀?它们怎么想呀?它们靠什么生活呀?它们考不考举人和进士呀?它们排队怎么排得这么齐,而且竟然没有人指挥?这么一窝蚂蚁,有没有小家庭?它们结婚不结婚?这么大的家庭怎么做到不闹矛盾?它们……阳明先生,您说我笨不笨?小小的蚂蚁,我竟然也弄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还是我黄绾脑子太简单?这短短的几十年,面对这么大个世界,我能活明白吗?难呀!”
黄绾这些话,旁人听起来很可笑,但是王阳明不觉得可笑,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王阳明想,这么执着求道的人,这么执着要活个明白的人,很少见。世上不少人有过这么可笑的追求经历,但是因为碰壁,因为难以弄明白,因为觉得可笑,很多人最后苦笑几声,摇摇头,绕道而行了。黄绾不仅敢于袒露自己的可笑往事,如今年近中年,竟然还没有放弃这份执着。但是这已经钻到了牛角尖里,如果出不来,最终也是半途而废。王阳明看着发窘的黄绾,安慰道:“锲而不舍,是求道的志向;有取有舍,是求道的方法。好在来北京的路不止一条。”
黄绾愣了愣,脸上突然浮现出了笑容,他热切地看着王阳明,问道:“阳明先生,我一来北京,朝阳阁的几万卷藏书是没办法读完了。柴墟先生说你在贵州得道了,快成圣人了。既然你格过竹子,我格过蚂蚁,都撞过南墙,想请阳明先生赐教,你是怎么回头的,是怎么走上正途的?”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宗贤,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中年人,书读得不少了。朝阳阁的那些藏书,先不用可惜。朱文公的格物致知,这条路看来是走不通了,你没有走通,我也没有走通。如果我和你说,陆象山曾经指出来过一条路子,即便你不反对,外人也会质疑。我们这样吧,干脆绕过朱文公和陆象山,连二程夫子也绕过去,我们直接到孟子那里。孟子说过,尽心知性,知性就是知天。天不就是天理吗?”
黄绾身子往前倾着,问道:“看来,关键是尽心。怎么算尽心呢?”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孟子还说过,收心放心,就是做学问的方法。尽心就是放心。”
黄绾追问:“怎么算是放心呢?”
王阳明一直笑眯眯的,说道:“宗贤,你静坐过吗?”见黄绾点头,王阳明继续说道,“真正入过静吗?”
黄绾一直伸着脖子,与王阳明隔着炭火炉坐着,因为身子太靠前,袍子前襟几乎压在了炭火上。王阳明指了指炭火。黄绾眼睛盯住红通通的炭火,说道:“只见书上描述过,如果见到自己心上圆坨坨、光灼灼的东西,那就是见性。你是说只有见了这个东西才算入静?”
王阳明开怀大笑起来,笑着说道:“这误会闹的!一会儿你的袍子着了火,你胸前就是圆坨坨、光灼灼了,可是那不是见性,那是袍子着火了。”
黄绾明白过来,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往后撤了撤身子,摸着胸前,说道:“哎呀,烫手!惭愧惭愧!”
王阳明笑得很开心,笑着说道:“宗贤,若袍子烧坏了,我阳明子可是不负责赔偿的。”见黄绾脸红着,王阳明继续说道,“你这一误会,倒误会到了最高的境界。”
黄绾被“最高境界”吸引着,下意识地往前倾着身子,袍子又快压到了炭火上。王阳明再次指了指炭火,黄绾不好意思地往后撤了撤身子。
王阳明说道:“你说得对。这有个前提,就是入静。静,就是《大学》说的‘止定静安虑得’中的静。什么是静?心不妄动就是静。”
黄绾问道:“怎么算不妄动呢?”
王阳明笑眯眯的,说道:“知止就是不妄动。你一定会问,怎么算知止呢?止,就是有了一定的方向。什么方向?就是往心上用功。《孟子》劝人‘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往自己身心上用功。我们格竹子格不出名堂,格蚂蚁格不出名堂,好,按《孟子》说的,反求诸己。我们不再两眼向外了,我们往自己内心去找。这就是知止。心不妄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从容不迫,这就是安。具体体会上,可能会浑身轻松,步履轻盈,头顶清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乐。身安心安,办什么事,自然考虑周详,这就是虑。计划周详,办事自然妥当,这就是得。这是简单说。如果细说,每一个字有每一个字的体验和体证,有每一个字的身心变化。这都是古人亲身体证过的,然后流传给我们后代子孙,具体就是‘四书五经’。”
黄绾惊喜地看着王阳明。王阳明继续说道:“宗贤,刚才你的袍子快烧着了,你却浑然不知,这就是一心专注,这就是止,是定。顺着《大学》说的阶梯,一步一步体会吧。听人说饭吃不饱肚子。”
黄绾意犹未尽,他仍前倾着身子,问道:“阳明先生,你一定见过圆坨坨、光灼灼的东西,是吧?”
王阳明笑眯眯的,不置可否。
黄绾问道:“阳明先生,明心,是不是明明德?”
王阳明笑着点了点头。
黄绾再问道:“‘亲民’应该是‘明明德’的结果,明明德后的亲民,亲不亲坏人和恶人?”
王阳明笑眯眯地盯住黄绾,没有开口,只是指了指黄绾的前胸。黄绾低头看看前胸,离炭火远着呢,他抬头疑惑地看着王阳明。
王阳明说道:“一心专注到极点,就像你刚才袍子快烧着的时候,你竟然浑然不知,已经不知道了热和凉。明明德以后,仁心升起来了,仁心就是爱心,大爱心,没有止境的爱心。佛家叫慈悲,无缘无故的爱。”
黄绾惊异地说道:“已经不识好歹了?”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正相反,不会不识好歹。自己心里明明白白的。明明德是心性的体,用起来的时候,好坏分明。”黄绾仍然眼含疑惑,热切地盯住王阳明。王阳明停了停,说道:“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宗贤,你还得亲口尝尝。只是,要一步一步来,别天天想着圆坨坨、光灼灼,好高骛远,会想出毛病的。你说是不是?喝茶喝茶!”
黄绾迟疑着端起茶杯,没有心思喝茶,愣了一会儿神,起身,迟疑着,犹豫着,曲了曲膝盖,后来心里坚定起来,两腿站直,对着王阳明深深一鞠躬,说道:“阳明先生说得对,在下今天收获太大了。求学求道,好比登山。您说得对,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攀登,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学不可没有师友,阳明先生,如果您不反对,在下很想能够天天和您一起学习上进,自然是向您学习的多。您看?”
王阳明在黄绾鞠躬的时候,已经站起身,拱着手回礼,听黄绾说到求学求道好比登山,会心地笑着。等黄绾说完,王阳明指了指天,说道:“求学好比登山,学道就是登天。好好悟,悟通了,一步登天。这在佛家来说,是禅机,是机锋。”
黄绾愣住了。
王阳明继续说道:“北京城里,还有一位道友——湛若水先生,很有境界。既然宗贤有求道志向,古有桃园三结义,我们今有杏坛三道友。一人自学,容易懈怠;三人为众,互相督促,大家一起进步,是不是更好?”
黄绾喜出望外,说道:“那太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好,就这样说定了。这两天我们聚会,互相讲,互相听,互相学。”
第二天,在长安街灰场附近的湛若水寓所内,湛若水、王阳明和黄绾,三人在一幅《孔子行教图》画像前,燃香为盟,共同发誓:“湛若水(王守仁、黄绾),我等三人,圣人像前,真诚起誓:尽此一生,缔结同心,一心求道,修道行道;以圣人为师,以公心为照;承续圣贤心灯,践行身心学问;接引有志后学,传递圣贤智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誓言一出,天地鉴照。我湛若水(王守仁、黄绾),永不反悔!”
三人发完誓,各自把手中的香插到圣人像前的香炉里。三人并排给圣人磕了三个头。三个人约定,成立三人格物学会,共同修学,共同进步,培补天地元气,匡扶世道正气,敢于出头,倡引道风,普化群生,滋济天下。
三个人商定了会讲制度,一人讲两人听,轮流讲听,讲中自我促进,听中互相启发。湛若水和黄绾推王阳明第一个讲。王阳明针对黄绾立定了求道的志向却缺少实在用功的情况,第一讲以《志向坚定,学道必成》为题目,结合自己的求道经历,算是对自己的求道做了一个总结,同时又是对黄绾求道入门的一个开示。
到了十二月,王阳明的吏部派遣通知下达了,他被分配到了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当主事。王阳明得到派遣文书,觉得很好笑:今年三十九岁,自己成了南京刑部主事,二十九岁时已是北京刑部主事,十年走了一个圈。有些可笑,并不是可悲,也不是可怜,职务上的变化,没有影响王阳明的心情。他还在喜悦之中,为有了两个共修道友而喜悦,为新成立了格物学会而喜悦。
南京刑部的职责范围仅限于南京地面上的衙门,是个清闲衙门。
一次会讲后,黄绾神秘地对王阳明说:“阳明子,有个事情要告诉你。在下和甘泉子,背着你这位当事人,有一个阳谋,这个计划成功了。为此,在下和甘泉子很庆幸。庆幸之余,也要感谢你阳明子。当然,你可能也要感谢我们了。让我说,你不要感谢我们,应该感谢大冢宰杨邃庵先生。”黄绾只管卖关子,且笑着。旁边的湛若水也只是笑,笑得阳光灿烂。大冢宰是吏部尚书的雅称,杨一清号邃庵。
王阳明看了看黄绾,又看看湛若水,开怀而笑,感染得湛若水跟着开怀大笑。湛若水止住笑,说道:“宗贤,我早就告诉你,我们别在阳明子面前卖关子。阳明子何许人也?这是纯阳之人,小计谋,迷惑不了他。”
黄绾愣了愣神,不服气地问道:“甘泉子,是不是我这个关子卖得太明显了?”
湛若水说道:“你一提到大冢宰邃庵先生,就露馅了。还是坦白告诉他吧。”
黄绾这才一本正经地说道:“阳明子,你被派遣到了南京,我们这个三人格物学会刚刚成立,眼看着要折一条腿,我不甘心呀!我和甘泉子一商量,决定去找邃庵先生,行不行试一试呗。想不到出奇顺利,邃庵先生一口答应。哈哈,你也别谢我们,我们都要谢谢邃庵先生,是他保全了我们这个三人格物学会。”
王阳明朝东,面向吏部衙门方向,高高拱着手,说道:“邃庵先生,您能提携后进,有长者风范。阳明子在这里多谢了!”
湛若水、黄绾两个人跟着一起拱了拱手。湛若水笑着说道:“我们谢过邃庵先生,也要感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积德,后人受荫。邃庵先生念旧,他提到,刘阉横行时,他从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制任上被罢了官,在老家丹徒闲居时,那是正德二年,令尊大人龙山公,在南京做大冢宰,他不避嫌疑,前往邃庵先生家中看望他。难中一句好言安慰,就是雪中送炭。所以一提到你王守仁,再说到我们三人成立的格物学会,邃庵先生满口答应。他已经把你阳明子改派到了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我们谢天谢地谢人吧!”王华号龙山。
王阳明拱着手,一本正经地上下左右前后拜了个遍。
(本章完)
十一月的北京,街上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把没有急事的人都逼进了屋子里。家里有炭炉的围着炭火打发日子,没有炭火的钻进被窝消磨时光。王阳明没有出去拜客,他在鹫峰寺僧舍内,烤着炭火等待一位访客。
门帘掀开,一股寒气挤进僧舍,进来一位头戴貂皮帽、身裹臃肿袍、外披布大氅的中年人。来人叫黄绾,字宗贤,号久庵,比王阳明小五岁。王阳明迎上来,拱着手。黄绾吐出一口白气,深深吸进一口屋子里的暖气,然后,匆忙地褪下手套,向王阳明拱了拱手,马上搓起了双手,搓着手说道:“黄岩黄绾前来拜访阳明先生。”王阳明道:“哎呀,这么冷的天,有劳久庵先生登门。大冬天,我们南方人在北京可是遭罪了!快快,赶紧烤烤火。”
黄绾解下大氅、脱下帽子,递给站在一边的王祥,马上坐到了炭火跟前。黄绾个子比王阳明稍矮。坐到火前,凑着炭火,王阳明发现,黄绾圆圆的脸说不上胖,他气质醇厚,眼神干净,干净之中有一股执着劲。黄绾烤着手,说道:“阳明先生历经磨难,据说在贵州悟通了圣贤学问,如今能悟通圣贤学问的人已经不多了。鄙人一直亲近方山老人。老人家今年弃世了,鄙人一下子觉得心里没了依靠。”
谢铎,号方山,著名理学家,浙江人,做过国子监祭酒。
王阳明递上一杯热茶。
黄绾继续说道:“方山老人家有个藏书阁,名为朝阳阁,藏书数万卷。鄙人平生就一个爱好,就是读书。读着读着,脑子里就有了疑问,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人生来不能仅仅是为了读书吧。后来老人家告诉我,读书是为了变化气质,塑造心性,把我们凡人的心性塑造成圣贤的心性。”
王阳明惊喜地附和道:“对对!这就是身心学问!”
黄绾闻言惊喜地笑着说:“今天找对人了,鄙人自从走上身心学问这条道后,功名心也淡了。可是,先考早早弃世,黄家门户没有人支应,家慈苦劝,让鄙人出来。母命难违,这就蒙祖荫,到了后军都督府,做了都事。”
王阳明笑着说道:“身心学问不见得要整天躲在山洞里,苦修苦练。昨天我还和湛甘泉先生探讨这个问题,身心学问不是躲清闲,得在事上磨炼。所以说,黄都事能来北京做事,既尽了孝心,也不耽误自己做学问。”
黄绾点着头,说道:“储柴墟前辈也是这样说。正是这位前辈,介绍鄙人来拜访阳明先生。”
柴墟是储巏的号。
王阳明笑着说道:“我们是诗友。我正要拜访他,听说他不在北京。”
黄绾说道:“刘阉横行时,独独对柴墟前辈很尊重,见必称先生。为避嫌,先生病退了。刘阉失势后,朝廷征召柴墟先生为南京户部侍郎,先生婉拒了。阳明先生,柴墟先生说您是得道的亚圣人。”
王阳明心里有些得意,笑眯眯的,摆着手,说道:“这可是过誉了,实不敢当!孔孟以下,再没听说过有圣人出世。宗贤,你做学问有哪些心得呢?”
黄绾轻轻叹了口气,说:“本朝钦定,朱文公是儒学集大成者,做圣贤学问,自然是以朱文公学问为准绳了。我本不打算出来做事,只求一辈子能把身心修好。循着文公格物致知的路子,我打算把方山先生朝阳阁的藏书读完,希望读书能读通天理。有天,我读书累了,头昏脑涨,到楼下园散步。文公不是说要格物吗?我站在一棵老树下,看着树干上的蚂蚁上上下下,就突发奇想,我来格这个蚂蚁吧。我整整在树下站了一天,不眨眼地观察,一窝蚂蚁,川流不息,沿着老树,你来我往。”
王阳明听着,像个孩子一样竟然笑出了声。黄绾停下来,发窘地看着王阳明,脸红了。
王阳明摆摆手,说道:“宗贤,我不是笑你,我是笑自己。我也有过这种经历,你是格蚂蚁,我是格竹子。当年,我也像你一样,傻傻地盯住一丛竹子,格了七天,格出一身病。我是在北京,那年我二十一岁,拖着病体参加会试,考得一塌糊涂。哈哈!不说我了。你说,宗贤,格出来什么名堂没有?”
黄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些蚂蚁有名堂,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都各走各的一条线,好像有人指挥一样。个个不空手,都很勤劳,往窝里搬运东西。虽然很有秩序,却没有见谁像人间只动嘴不动手的官老爷。蚂蚁互相之间很友好,好像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互相头对头,说上几句,各自走开。到了树下蚂蚁窝,空手出来的,衔着粮食进去的,互不干扰。可惜看不到地下窝里的情况,估计里面也有蚂蚁朝廷,有蚂蚁天子,有蚂蚁天后,会不会也有内阁和六部,也有我们这样的五军都督府。我倒是想刨开蚂蚁窝,一看究竟,只是担心伤着蚂蚁,只好作罢。这些蚂蚁也和人一样,有和平有战争,两窝蚂蚁碰到一起,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我看两窝蚂蚁长得都一样,还担心它们分不清敌我呢。蚂蚁比我想象得聪明,走近闻一闻、嗅一嗅,就分清了敌我,是一窝的,就友好地走开,是敌人,就互相咬起来。一场仗打下来,虽然没有血流成河,却是尸骨累累。”黄绾说着,摇了摇头,叹息着。
王阳明严肃起来,等黄绾停下来,说道:“这些现象,和我们人一样呀。不外乎吃饭、工作、睡觉、和平、战争、死亡,各有各的秩序,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各走各的道,各有各的活法。”
黄绾说:“看样子,一窝蚂蚁就是一个宗族,或者是一个国家。有一点,可惜没见到它们的天子,没见到它们的朝廷,没见到它们的官老爷,它们好像个个平等似的,都是自己走路,没见谁坐轿子谁抬轿子。”
王阳明哈哈笑了起来,笑着说道:“真是佛家那些话,一一世界,一窝蚂蚁一个世界。宗贤,通过观察这些蚂蚁,你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黄绾叹息了一声,小声说道:“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蚂蚁,这么微不足道的蚂蚁,我都难以弄明白,它们怎么说话呀?它们怎么想呀?它们靠什么生活呀?它们考不考举人和进士呀?它们排队怎么排得这么齐,而且竟然没有人指挥?这么一窝蚂蚁,有没有小家庭?它们结婚不结婚?这么大的家庭怎么做到不闹矛盾?它们……阳明先生,您说我笨不笨?小小的蚂蚁,我竟然也弄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还是我黄绾脑子太简单?这短短的几十年,面对这么大个世界,我能活明白吗?难呀!”
黄绾这些话,旁人听起来很可笑,但是王阳明不觉得可笑,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王阳明想,这么执着求道的人,这么执着要活个明白的人,很少见。世上不少人有过这么可笑的追求经历,但是因为碰壁,因为难以弄明白,因为觉得可笑,很多人最后苦笑几声,摇摇头,绕道而行了。黄绾不仅敢于袒露自己的可笑往事,如今年近中年,竟然还没有放弃这份执着。但是这已经钻到了牛角尖里,如果出不来,最终也是半途而废。王阳明看着发窘的黄绾,安慰道:“锲而不舍,是求道的志向;有取有舍,是求道的方法。好在来北京的路不止一条。”
黄绾愣了愣,脸上突然浮现出了笑容,他热切地看着王阳明,问道:“阳明先生,我一来北京,朝阳阁的几万卷藏书是没办法读完了。柴墟先生说你在贵州得道了,快成圣人了。既然你格过竹子,我格过蚂蚁,都撞过南墙,想请阳明先生赐教,你是怎么回头的,是怎么走上正途的?”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宗贤,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中年人,书读得不少了。朝阳阁的那些藏书,先不用可惜。朱文公的格物致知,这条路看来是走不通了,你没有走通,我也没有走通。如果我和你说,陆象山曾经指出来过一条路子,即便你不反对,外人也会质疑。我们这样吧,干脆绕过朱文公和陆象山,连二程夫子也绕过去,我们直接到孟子那里。孟子说过,尽心知性,知性就是知天。天不就是天理吗?”
黄绾身子往前倾着,问道:“看来,关键是尽心。怎么算尽心呢?”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孟子还说过,收心放心,就是做学问的方法。尽心就是放心。”
黄绾追问:“怎么算是放心呢?”
王阳明一直笑眯眯的,说道:“宗贤,你静坐过吗?”见黄绾点头,王阳明继续说道,“真正入过静吗?”
黄绾一直伸着脖子,与王阳明隔着炭火炉坐着,因为身子太靠前,袍子前襟几乎压在了炭火上。王阳明指了指炭火。黄绾眼睛盯住红通通的炭火,说道:“只见书上描述过,如果见到自己心上圆坨坨、光灼灼的东西,那就是见性。你是说只有见了这个东西才算入静?”
王阳明开怀大笑起来,笑着说道:“这误会闹的!一会儿你的袍子着了火,你胸前就是圆坨坨、光灼灼了,可是那不是见性,那是袍子着火了。”
黄绾明白过来,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往后撤了撤身子,摸着胸前,说道:“哎呀,烫手!惭愧惭愧!”
王阳明笑得很开心,笑着说道:“宗贤,若袍子烧坏了,我阳明子可是不负责赔偿的。”见黄绾脸红着,王阳明继续说道,“你这一误会,倒误会到了最高的境界。”
黄绾被“最高境界”吸引着,下意识地往前倾着身子,袍子又快压到了炭火上。王阳明再次指了指炭火,黄绾不好意思地往后撤了撤身子。
王阳明说道:“你说得对。这有个前提,就是入静。静,就是《大学》说的‘止定静安虑得’中的静。什么是静?心不妄动就是静。”
黄绾问道:“怎么算不妄动呢?”
王阳明笑眯眯的,说道:“知止就是不妄动。你一定会问,怎么算知止呢?止,就是有了一定的方向。什么方向?就是往心上用功。《孟子》劝人‘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往自己身心上用功。我们格竹子格不出名堂,格蚂蚁格不出名堂,好,按《孟子》说的,反求诸己。我们不再两眼向外了,我们往自己内心去找。这就是知止。心不妄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从容不迫,这就是安。具体体会上,可能会浑身轻松,步履轻盈,头顶清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乐。身安心安,办什么事,自然考虑周详,这就是虑。计划周详,办事自然妥当,这就是得。这是简单说。如果细说,每一个字有每一个字的体验和体证,有每一个字的身心变化。这都是古人亲身体证过的,然后流传给我们后代子孙,具体就是‘四书五经’。”
黄绾惊喜地看着王阳明。王阳明继续说道:“宗贤,刚才你的袍子快烧着了,你却浑然不知,这就是一心专注,这就是止,是定。顺着《大学》说的阶梯,一步一步体会吧。听人说饭吃不饱肚子。”
黄绾意犹未尽,他仍前倾着身子,问道:“阳明先生,你一定见过圆坨坨、光灼灼的东西,是吧?”
王阳明笑眯眯的,不置可否。
黄绾问道:“阳明先生,明心,是不是明明德?”
王阳明笑着点了点头。
黄绾再问道:“‘亲民’应该是‘明明德’的结果,明明德后的亲民,亲不亲坏人和恶人?”
王阳明笑眯眯地盯住黄绾,没有开口,只是指了指黄绾的前胸。黄绾低头看看前胸,离炭火远着呢,他抬头疑惑地看着王阳明。
王阳明说道:“一心专注到极点,就像你刚才袍子快烧着的时候,你竟然浑然不知,已经不知道了热和凉。明明德以后,仁心升起来了,仁心就是爱心,大爱心,没有止境的爱心。佛家叫慈悲,无缘无故的爱。”
黄绾惊异地说道:“已经不识好歹了?”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正相反,不会不识好歹。自己心里明明白白的。明明德是心性的体,用起来的时候,好坏分明。”黄绾仍然眼含疑惑,热切地盯住王阳明。王阳明停了停,说道:“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宗贤,你还得亲口尝尝。只是,要一步一步来,别天天想着圆坨坨、光灼灼,好高骛远,会想出毛病的。你说是不是?喝茶喝茶!”
黄绾迟疑着端起茶杯,没有心思喝茶,愣了一会儿神,起身,迟疑着,犹豫着,曲了曲膝盖,后来心里坚定起来,两腿站直,对着王阳明深深一鞠躬,说道:“阳明先生说得对,在下今天收获太大了。求学求道,好比登山。您说得对,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攀登,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学不可没有师友,阳明先生,如果您不反对,在下很想能够天天和您一起学习上进,自然是向您学习的多。您看?”
王阳明在黄绾鞠躬的时候,已经站起身,拱着手回礼,听黄绾说到求学求道好比登山,会心地笑着。等黄绾说完,王阳明指了指天,说道:“求学好比登山,学道就是登天。好好悟,悟通了,一步登天。这在佛家来说,是禅机,是机锋。”
黄绾愣住了。
王阳明继续说道:“北京城里,还有一位道友——湛若水先生,很有境界。既然宗贤有求道志向,古有桃园三结义,我们今有杏坛三道友。一人自学,容易懈怠;三人为众,互相督促,大家一起进步,是不是更好?”
黄绾喜出望外,说道:“那太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好,就这样说定了。这两天我们聚会,互相讲,互相听,互相学。”
第二天,在长安街灰场附近的湛若水寓所内,湛若水、王阳明和黄绾,三人在一幅《孔子行教图》画像前,燃香为盟,共同发誓:“湛若水(王守仁、黄绾),我等三人,圣人像前,真诚起誓:尽此一生,缔结同心,一心求道,修道行道;以圣人为师,以公心为照;承续圣贤心灯,践行身心学问;接引有志后学,传递圣贤智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誓言一出,天地鉴照。我湛若水(王守仁、黄绾),永不反悔!”
三人发完誓,各自把手中的香插到圣人像前的香炉里。三人并排给圣人磕了三个头。三个人约定,成立三人格物学会,共同修学,共同进步,培补天地元气,匡扶世道正气,敢于出头,倡引道风,普化群生,滋济天下。
三个人商定了会讲制度,一人讲两人听,轮流讲听,讲中自我促进,听中互相启发。湛若水和黄绾推王阳明第一个讲。王阳明针对黄绾立定了求道的志向却缺少实在用功的情况,第一讲以《志向坚定,学道必成》为题目,结合自己的求道经历,算是对自己的求道做了一个总结,同时又是对黄绾求道入门的一个开示。
到了十二月,王阳明的吏部派遣通知下达了,他被分配到了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当主事。王阳明得到派遣文书,觉得很好笑:今年三十九岁,自己成了南京刑部主事,二十九岁时已是北京刑部主事,十年走了一个圈。有些可笑,并不是可悲,也不是可怜,职务上的变化,没有影响王阳明的心情。他还在喜悦之中,为有了两个共修道友而喜悦,为新成立了格物学会而喜悦。
南京刑部的职责范围仅限于南京地面上的衙门,是个清闲衙门。
一次会讲后,黄绾神秘地对王阳明说:“阳明子,有个事情要告诉你。在下和甘泉子,背着你这位当事人,有一个阳谋,这个计划成功了。为此,在下和甘泉子很庆幸。庆幸之余,也要感谢你阳明子。当然,你可能也要感谢我们了。让我说,你不要感谢我们,应该感谢大冢宰杨邃庵先生。”黄绾只管卖关子,且笑着。旁边的湛若水也只是笑,笑得阳光灿烂。大冢宰是吏部尚书的雅称,杨一清号邃庵。
王阳明看了看黄绾,又看看湛若水,开怀而笑,感染得湛若水跟着开怀大笑。湛若水止住笑,说道:“宗贤,我早就告诉你,我们别在阳明子面前卖关子。阳明子何许人也?这是纯阳之人,小计谋,迷惑不了他。”
黄绾愣了愣神,不服气地问道:“甘泉子,是不是我这个关子卖得太明显了?”
湛若水说道:“你一提到大冢宰邃庵先生,就露馅了。还是坦白告诉他吧。”
黄绾这才一本正经地说道:“阳明子,你被派遣到了南京,我们这个三人格物学会刚刚成立,眼看着要折一条腿,我不甘心呀!我和甘泉子一商量,决定去找邃庵先生,行不行试一试呗。想不到出奇顺利,邃庵先生一口答应。哈哈,你也别谢我们,我们都要谢谢邃庵先生,是他保全了我们这个三人格物学会。”
王阳明朝东,面向吏部衙门方向,高高拱着手,说道:“邃庵先生,您能提携后进,有长者风范。阳明子在这里多谢了!”
湛若水、黄绾两个人跟着一起拱了拱手。湛若水笑着说道:“我们谢过邃庵先生,也要感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积德,后人受荫。邃庵先生念旧,他提到,刘阉横行时,他从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制任上被罢了官,在老家丹徒闲居时,那是正德二年,令尊大人龙山公,在南京做大冢宰,他不避嫌疑,前往邃庵先生家中看望他。难中一句好言安慰,就是雪中送炭。所以一提到你王守仁,再说到我们三人成立的格物学会,邃庵先生满口答应。他已经把你阳明子改派到了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我们谢天谢地谢人吧!”王华号龙山。
王阳明拱着手,一本正经地上下左右前后拜了个遍。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最新章节,王阳明(全集)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全集)最新章节,王阳明(全集)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