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节颠峰小作(下)
这次去北京,估计也走不了几天,无非就是个三四天,剔除周六日,最多外加两个工作日,但主管还是不敢放她,生怕二王查岗查着。主管也知道二王故意找她的茬,一旦查着,不光妻受批,他也得跟着挨批。不过,经妻三番五次解释,主管也只好同意,说,去就去吧,谁家没个事情,谁不请个三两天假?
但没想的却是,我这趟北京之行竟让招聘单位骗了一把。招聘方名义上所说的招编辑记者,实则是招拉广告的,底薪一个月400元,余下的走提成,上不封顶。一个月400元,只及我目前收入的五分之一。在北京如此高消费的城市,这点收入与讨吃要饭的乞丐何异?我还没到了这一步呢。还说有提成,提成从何而来,那得给报社实实在在地拉回广告,创了收,才能拿上呀,与纸上画饼何异?若说给《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这样的党报去拉广告,还好说,去它这样一家一无名气、二无影响的小报去拉,岂不比登天还难?容易的话,北京人不去,还非得去我这个要观念没观念、要文化没文化的落后省份去招?老板们做广告,为的是有个效益,想有效益就得上正规大报,谁愿意把钱扔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那不是二百五吗?也太低估老板们的智商了。
听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说,哪有那么好的事呢?若真的招编辑记者,北京人都轮不上,岂会大老远跑到外地去招?在北京,什么样的人才都不缺,什么样的人才都比比皆是,天上飞一群,地上铺一层。如此看来,这个偶遇的机会也算不得什么机会,纯粹是一帘幽梦,要形无形,要影无影。不过,也不完全枉跑一趟,收获还是不小的,之一是领着妻开开心心地转了一顿,重新感受了一回古都北京的美,同时也让自己这疲惫不堪的身心适时放松了一下。
之二是去久负盛名的西单图书大厦转逛了回书市。我有读书买书的爱好,也有逛书市的雅兴,但老家这个巴掌大的小城市几乎没有任何书香氛围,仅有的一家小书店也是常年门可罗雀。这样的环境,自然是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好书――有了也没人看,甚至都看不懂。但西单图书大厦则不然,从一层到五层,那么大的场子,从早到晚都门厅若市。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目,堆积如山。这场面既壮观,又令人感动。首都不愧是首都,文化氛围、书香气息就是浓啊。文学艺术之类的书,一直是我的偏好,所以我自然不忘买上几本,收放囊中。
之后,就和妻绕有兴味地上上下下转了起来。转到外语类图书区时,就更加吃惊了。天啊,现场竟有那么多人在选书,买书。有小孩,有大学生,有参加工作的成年人,也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因为好奇,我这个闲人,就随意与其中几个交流了一下,主要是问他们为什么读这种书,工作上需要吗?这些人都很热心,一个个热情、耐心地给我讲学外语的好处,以及不学不行的原因。我依稀记得,他们好像说,中国将要入世,与国外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了,不学外语不行。还有就是,考研,找工作、评职称,等等,处处都要外语,尤其是英语。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告我说,没有外语,就没有饭吃。
这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处境,我才刚好三十岁,以后的路还很长,看北京这浩浩荡荡的趋势,说不准没几年就会波及到老家那边。到时候,我这个打工仔是否也会面临没饭吃的危机。若是这样,可就麻烦了。与其被动“挨打”,哪如主动出击。于是,我也买了几本英语书,准备拿回去未雨绸缪地啃一啃。
夏天过去即是秋天。秋天一到,随着一个大型会议的日益临近,我这个刚从“三讲”重围中破茧而出的大受苦人,就再次被裹了进去。什么会议呢?就是那个一年一度的全省sw系统科研工作会议。撰写科研文章这件大事,是我这人小人物义不容辞的工作。对此,我是有清醒、足够的认识和准备的。我已连续单挑了三个年头,今年迎来的将是第四个。估计,只要我尚存一息,此活必将是我的终生专利,与我一并生老病死。之前已向您诉过苦,说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鸟活。好在,这个鸟活,不管千难万难,我总算年年阿弥陀佛地给领导老人家交了账。但今年这个账虽说交了,而且还创造了我在sw局工作业绩的巅峰,但也差点连自己的小命也一并颠了去。
省局组织的这一会议,在九九年之前的那几年,一直都在省局的sw大厦召开。但从九九年开始,做了一点小改革,改成了在全省各地市流动召开,一年去一个市。去年是在全省中部地区的阳白市开的,会议结束时,代表楼台市sw局参会的郝局长当场接过了今年这一接力棒。本来,这种会议,由分管局长郝局长负责就行了,大张局长是无须过问的。以前的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老汉根本不屑于过问此等芝麻一般的小事。这老汉好像对什么工作都不太在意,要说在意的话,一定是针对做某项工作的那个人。但这年,这个比我佛如来都沉稳的老汉,竟破天荒地过问起了科研工作。老汉一过问,事情就复杂了,使这个对我而言向来不次于千斤重负的担子一下子变成了压顶泰山。人们私下说,此乃这老汉临退前承担的最后一次大型会议,老汉的心思是,要绝对开好,丝毫纰漏都不能出,不仅材料要一流,接待也要一流,要用一流的工作为自己的工作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向来对文字材料要求苛刻、近乎挑剔的郝局长倒没说什么,是啊,一场“三讲”教育断送了他二十多年奋斗的心血,也彻底击倒了这个一向顶天立地的强人。“三讲”后好长一段时间,心灰意冷的郝局长一反常态,对什么都不闻不问,与原先那种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完全判若两人。
会议开在了楼台市,加上老局长的重视,当然对这个由我一人操刀的会议材料――科研报告提出了超乎以往的高要求。今年省局的重点课题是在“三讲”期间下达的,题目是“地方s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三讲”一结束,我稍事休息,就丝毫不敢马虎地开始着手准备了。虽说受郝局长仕途失意的影响,受领导态度的影响,我心里已灰一片、霜一片、雾一片了,但再怎么,也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
与以往的课题侧重实践性不同,今年这个课题偏重理论性,与s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非常不好写。关键是,这是一个新课题,连可供参阅的资料都难找。看了好多业内理论期刊,都找不到一两篇与之相关的、可供借鉴的文章。偶尔沾点边的,也是一些针头线脑、若即若离的小论小述,而一篇有点份量的科研文章,怎么也得写个六到七千字。业内文章找不到可借鉴的,我开始把目光投向与之相关的业外,开始连篇累牍地看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以图从中发现一两点与sw工作相关的联系,那怕是一丝一毫的联系也好。对一个连经济学常识都一无所知的外行来说,不要说从中淘出对自己写作有价值的东西了,就是把书看懂,也非常困难。看着,看着,心里就打鼓了,觉得自己似乎在做一件无异于缘木求鱼的事,而省局给基层局下这样的课题,同样是缘木求鱼,因为这完全超出了基层的能力范围。但不管怎么想,怎么困惑,任务肯定得完成。不仅要完成,还得完成得更好,因为会议开在了楼台局,开在了视一世英名如命的大张局长临退前夕。
这样云里雾里、不分昼夜地摸索了整整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虽说有收获,但也很零星,很微小。笔记也做了一些,但总觉得与课题关系不太大。眼看着开会时间一天天临近,我心里也一天天地更加急了起来,像燃起了一把把火。一天早上起床时,忽然眼前一亮,来了灵感。我高兴得大呼妻赶快拿纸笔来。对我神经兮兮的举动,先我起床正准备下厨房的妻,非常好笑,但笑归笑,并不敢怠慢,便赶快从客厅给我取来了纸笔。就这样,爬在被窝里,光着半个身子的我,刷刷点点就真把这篇科研文章的主框架给写了出来。写文章最怕的是没有思路,有了思路,再列好框架,其后的事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有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框架,接下来,又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把内容充实好了,形成了一个足足有一万字的科研报告。
报告出手后,大张局长亲自主持召开了三次局务会,审议文稿。文稿几经讨论,几经修改,历经一个月才最终定稿。这时,距十月份开会已没几日了。不过,工作还没有完。作为牵头单位,楼台局还须代表省局起草一个会议综述。去年承办此会的阳白局,就代省局写了综述。综述同样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原因之一是,得站在省局的高度去写,站在省局的高度须得有省局人员的水平,没这个水平怎么写?!之二是,综述没法提前写,得等参会代表在会上发言之后,根据所述观点来写,想提前准备根本不可能。之三是,出手得相当快速,头一天开会,第二天中午以前就得赶写出来,因为下午就要结束会议,在会上宣读会议综述。哎哟,这可摊上大事了!
这次去北京,估计也走不了几天,无非就是个三四天,剔除周六日,最多外加两个工作日,但主管还是不敢放她,生怕二王查岗查着。主管也知道二王故意找她的茬,一旦查着,不光妻受批,他也得跟着挨批。不过,经妻三番五次解释,主管也只好同意,说,去就去吧,谁家没个事情,谁不请个三两天假?
但没想的却是,我这趟北京之行竟让招聘单位骗了一把。招聘方名义上所说的招编辑记者,实则是招拉广告的,底薪一个月400元,余下的走提成,上不封顶。一个月400元,只及我目前收入的五分之一。在北京如此高消费的城市,这点收入与讨吃要饭的乞丐何异?我还没到了这一步呢。还说有提成,提成从何而来,那得给报社实实在在地拉回广告,创了收,才能拿上呀,与纸上画饼何异?若说给《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这样的党报去拉广告,还好说,去它这样一家一无名气、二无影响的小报去拉,岂不比登天还难?容易的话,北京人不去,还非得去我这个要观念没观念、要文化没文化的落后省份去招?老板们做广告,为的是有个效益,想有效益就得上正规大报,谁愿意把钱扔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那不是二百五吗?也太低估老板们的智商了。
听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说,哪有那么好的事呢?若真的招编辑记者,北京人都轮不上,岂会大老远跑到外地去招?在北京,什么样的人才都不缺,什么样的人才都比比皆是,天上飞一群,地上铺一层。如此看来,这个偶遇的机会也算不得什么机会,纯粹是一帘幽梦,要形无形,要影无影。不过,也不完全枉跑一趟,收获还是不小的,之一是领着妻开开心心地转了一顿,重新感受了一回古都北京的美,同时也让自己这疲惫不堪的身心适时放松了一下。
之二是去久负盛名的西单图书大厦转逛了回书市。我有读书买书的爱好,也有逛书市的雅兴,但老家这个巴掌大的小城市几乎没有任何书香氛围,仅有的一家小书店也是常年门可罗雀。这样的环境,自然是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好书――有了也没人看,甚至都看不懂。但西单图书大厦则不然,从一层到五层,那么大的场子,从早到晚都门厅若市。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目,堆积如山。这场面既壮观,又令人感动。首都不愧是首都,文化氛围、书香气息就是浓啊。文学艺术之类的书,一直是我的偏好,所以我自然不忘买上几本,收放囊中。
之后,就和妻绕有兴味地上上下下转了起来。转到外语类图书区时,就更加吃惊了。天啊,现场竟有那么多人在选书,买书。有小孩,有大学生,有参加工作的成年人,也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因为好奇,我这个闲人,就随意与其中几个交流了一下,主要是问他们为什么读这种书,工作上需要吗?这些人都很热心,一个个热情、耐心地给我讲学外语的好处,以及不学不行的原因。我依稀记得,他们好像说,中国将要入世,与国外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了,不学外语不行。还有就是,考研,找工作、评职称,等等,处处都要外语,尤其是英语。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告我说,没有外语,就没有饭吃。
这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处境,我才刚好三十岁,以后的路还很长,看北京这浩浩荡荡的趋势,说不准没几年就会波及到老家那边。到时候,我这个打工仔是否也会面临没饭吃的危机。若是这样,可就麻烦了。与其被动“挨打”,哪如主动出击。于是,我也买了几本英语书,准备拿回去未雨绸缪地啃一啃。
夏天过去即是秋天。秋天一到,随着一个大型会议的日益临近,我这个刚从“三讲”重围中破茧而出的大受苦人,就再次被裹了进去。什么会议呢?就是那个一年一度的全省sw系统科研工作会议。撰写科研文章这件大事,是我这人小人物义不容辞的工作。对此,我是有清醒、足够的认识和准备的。我已连续单挑了三个年头,今年迎来的将是第四个。估计,只要我尚存一息,此活必将是我的终生专利,与我一并生老病死。之前已向您诉过苦,说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鸟活。好在,这个鸟活,不管千难万难,我总算年年阿弥陀佛地给领导老人家交了账。但今年这个账虽说交了,而且还创造了我在sw局工作业绩的巅峰,但也差点连自己的小命也一并颠了去。
省局组织的这一会议,在九九年之前的那几年,一直都在省局的sw大厦召开。但从九九年开始,做了一点小改革,改成了在全省各地市流动召开,一年去一个市。去年是在全省中部地区的阳白市开的,会议结束时,代表楼台市sw局参会的郝局长当场接过了今年这一接力棒。本来,这种会议,由分管局长郝局长负责就行了,大张局长是无须过问的。以前的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老汉根本不屑于过问此等芝麻一般的小事。这老汉好像对什么工作都不太在意,要说在意的话,一定是针对做某项工作的那个人。但这年,这个比我佛如来都沉稳的老汉,竟破天荒地过问起了科研工作。老汉一过问,事情就复杂了,使这个对我而言向来不次于千斤重负的担子一下子变成了压顶泰山。人们私下说,此乃这老汉临退前承担的最后一次大型会议,老汉的心思是,要绝对开好,丝毫纰漏都不能出,不仅材料要一流,接待也要一流,要用一流的工作为自己的工作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向来对文字材料要求苛刻、近乎挑剔的郝局长倒没说什么,是啊,一场“三讲”教育断送了他二十多年奋斗的心血,也彻底击倒了这个一向顶天立地的强人。“三讲”后好长一段时间,心灰意冷的郝局长一反常态,对什么都不闻不问,与原先那种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完全判若两人。
会议开在了楼台市,加上老局长的重视,当然对这个由我一人操刀的会议材料――科研报告提出了超乎以往的高要求。今年省局的重点课题是在“三讲”期间下达的,题目是“地方s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三讲”一结束,我稍事休息,就丝毫不敢马虎地开始着手准备了。虽说受郝局长仕途失意的影响,受领导态度的影响,我心里已灰一片、霜一片、雾一片了,但再怎么,也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
与以往的课题侧重实践性不同,今年这个课题偏重理论性,与s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非常不好写。关键是,这是一个新课题,连可供参阅的资料都难找。看了好多业内理论期刊,都找不到一两篇与之相关的、可供借鉴的文章。偶尔沾点边的,也是一些针头线脑、若即若离的小论小述,而一篇有点份量的科研文章,怎么也得写个六到七千字。业内文章找不到可借鉴的,我开始把目光投向与之相关的业外,开始连篇累牍地看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以图从中发现一两点与sw工作相关的联系,那怕是一丝一毫的联系也好。对一个连经济学常识都一无所知的外行来说,不要说从中淘出对自己写作有价值的东西了,就是把书看懂,也非常困难。看着,看着,心里就打鼓了,觉得自己似乎在做一件无异于缘木求鱼的事,而省局给基层局下这样的课题,同样是缘木求鱼,因为这完全超出了基层的能力范围。但不管怎么想,怎么困惑,任务肯定得完成。不仅要完成,还得完成得更好,因为会议开在了楼台局,开在了视一世英名如命的大张局长临退前夕。
这样云里雾里、不分昼夜地摸索了整整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虽说有收获,但也很零星,很微小。笔记也做了一些,但总觉得与课题关系不太大。眼看着开会时间一天天临近,我心里也一天天地更加急了起来,像燃起了一把把火。一天早上起床时,忽然眼前一亮,来了灵感。我高兴得大呼妻赶快拿纸笔来。对我神经兮兮的举动,先我起床正准备下厨房的妻,非常好笑,但笑归笑,并不敢怠慢,便赶快从客厅给我取来了纸笔。就这样,爬在被窝里,光着半个身子的我,刷刷点点就真把这篇科研文章的主框架给写了出来。写文章最怕的是没有思路,有了思路,再列好框架,其后的事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有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框架,接下来,又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把内容充实好了,形成了一个足足有一万字的科研报告。
报告出手后,大张局长亲自主持召开了三次局务会,审议文稿。文稿几经讨论,几经修改,历经一个月才最终定稿。这时,距十月份开会已没几日了。不过,工作还没有完。作为牵头单位,楼台局还须代表省局起草一个会议综述。去年承办此会的阳白局,就代省局写了综述。综述同样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原因之一是,得站在省局的高度去写,站在省局的高度须得有省局人员的水平,没这个水平怎么写?!之二是,综述没法提前写,得等参会代表在会上发言之后,根据所述观点来写,想提前准备根本不可能。之三是,出手得相当快速,头一天开会,第二天中午以前就得赶写出来,因为下午就要结束会议,在会上宣读会议综述。哎哟,这可摊上大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趟过青春河的男人,趟过青春河的男人最新章节,趟过青春河的男人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趟过青春河的男人,趟过青春河的男人最新章节,趟过青春河的男人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