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官路 650,古人的启发

小说:师道官路 作者:刚强与散淡 更新时间:2024-08-19 16:59:19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谢书友1888504067的5888大洋,书友半泽连续100大洋的打赏!谢书友1888504067,书友欧安办公的月票鼓励!谢各位好友的推荐票!

  现在本类型站不安排推荐,对***排行榜,粉丝排行榜都屏蔽了,好在有这么多书友一如既往的支持!给您们鞠躬了!

  南槐瑾骑着车胡思乱想,一会儿明朝的故事,一会儿唐朝的故事。要说,南槐瑾是很喜欢韩愈的文章,特别是《师说》,写的真是字字珠玑。但文章好,不等于人的行为没有瑕疵。在唐代有这样不堪的行为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不也算一个吗。在《致张丞相》的诗中写到: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表达了自己想当官的渴望。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h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孟浩然(689-740年),名浩,浩然是他的字,xiangyang人。他的一生很不得志,四十岁时才有机会到长安去谋求官职;终因无人肯引荐提拔他,于是只好返回家乡,过隐居生活。但是,他不甘寂寞,时常同张九龄、王维等官僚来往,与李白、王昌龄等诗人赠诗唱合。他是唐代第一个写山水诗的诗人,被称为“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并不多,成就也不算大,但却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而具有自己的风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常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情,转得也很自然。眼前洞庭湖的美景,触动了诗人的心事,使他想起自己隐居独处、默默无闻的境地,不禁感慨万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济是渡水,舟楫是船和桨,端居是闲居无事可做。这两句,诗人用巧妙的比喻,向张丞相表白:我是不甘心过隐居生活的;虚度年华,辜负大好时光,我感到羞耻。可是,我要渡水却没有船只,我要出来做事却无人引荐,这就是我的难处啊!

  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婉转地向执掌大权的张丞相提出请求。这两句诗,是古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转化来的。它的本意是说,与其站在河边空叫“好鱼!好鱼!”不如回家去编织捕鱼的网。在这里,诗人联系自己的心情,给这句古话赋予了新的意义,把张丞相比为“垂钓者”,而自己却在“坐观”,不能去捕鱼,只有感慨而已。意思就是说:您张丞相在执掌国政,我怎么可以袖手旁观呢?但我这个闲居的隐士又不能够替您效力,无奈,我只能空向您表示一番羡慕之情罢了。这意思虽然很委婉,但却是明白的:希求张丞相引荐,为他找一条出路。

  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有作为的人想出头,谈何容易!“当路无人”,孟浩然终于没有寻到出路,四处碰鼻,灰心失望,五十二岁时就在故乡南园病逝。

  南槐瑾读这首诗,觉得它的思想意义不大,但是它的写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却是值得借鉴的。而且,它象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反映出知识分子寻求道路的苦闷心境。这些都是可取的。

  南槐瑾想自己现在年轻,有赏识的老师对自己的提携,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的。现在姐夫又到了组织部任职,无异于给老虎加上了翅膀。想到这里,南槐瑾感到自己蹬着自行车的双腿特别有力!

  南槐瑾用力地蹬着自行车,随口就吟出了: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南槐瑾吟的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以便书友了解南槐瑾的心路历程。

  这阕《柳絮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十回,这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作者把它安排在这里,显然有他一定的道理。在宝钗之前的几首《咏絮词》里,流露了太多的颓唐和伤感,因此轮到宝钗时她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于是她写了《临江仙。柳絮》:这首词的大意是:春风仿佛也能理解柳絮,将它均匀地飘散在白玉堂前。比起狂蜂乱蝶,似乎它显得更美。虽然可能随着流水逝去,或者委弃在尘土之中,但是不管落向哪里,它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别笑它无根无底,也别笑它轻微,兴许它还会被一阵好风送上青云之间呢。

  南槐瑾读《红楼梦》的收获是知道在《红楼梦》的诗词中都有一定寓托,特别是有关人物的判词、诗词、联句、灯谜、酒令,无不跟人物的身份、气质乃至命运相关,这是曹雪芹刻划人物的手段之一。宝钗的这首《咏絮词》同样如此,“白玉堂”不用说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卷得均匀”也就是宝钗在这一特定环境里表现出来的“随分从时”、进退自如。持冷静豁达生活态度的宝钗,对贾府“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百态是了然于心的,也是有自己看法的。

  虽然宝钗只是一个人微言轻的女孩子,但她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首词一反前面几首的颓唐衰败,表现了宝钗性格中豁达、乐观的一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说就是宝钗对未来命运的祈祷和希翼,是她对未来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许多人总是把这句话视作宝钗一心争当“宝二奶奶”的露骨表现,当成批判她的赖不掉的重要依据。这未免有失公允,未过于穿凿附会,不符合曹雪芹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创作意图。封建时代的女子,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按照“三从四德”标准,她们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一辈子的幸福荣辱,全寄托在她们所依附的男人身上。

  薛宝钗是严格按照这种道德模式打造的淑女,她遵从的必然是这一法则。她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分从时”,只能把未来寄托在类似运气这样的“好风”之上,寄托在“好风”送上“青云”的美梦之上。她们的“青云”是什么?说穿了就是想找个好丈夫,想有一个相对美满的婚姻。“夫荣妻贵”是她们理想的天国,是她们幸福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一下宝钗到贾府的原因: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之一,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与林黛玉并列榜首。薛家也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十分有钱有势,而且又和贾府具有亲戚关系。除了宝钗之母薛姨妈的姐姐王夫人嫁给了荣国府二老爷贾政,是贾宝玉的母亲之外,宝钗的表姐王熙凤亦嫁来了贾府,是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儿子贾琏的媳妇,现接替王夫人在贾府里当家呢。

  薛宝钗是在第四回开始出现的。她出现时已经没有了父亲。其父的名字及死因有进行介绍。这时候他们一家只有其母薛姨妈和其兄薛蟠共三个人。此外,,其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正奉旨出都查边。由于其兄薛蟠与冯渊为了争抢一个名叫香菱的丫头而将对方打死,犯下了人命案,于是为了逃案,便举家逃到了京城来投靠贾府。

  逃避人命案,这是薛家到京城投奔贾府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据说是为了送薛宝钗进京待选。其实,薛家投奔贾府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根据清朝有关规定,朝廷每隔三年举行一次选秀,届时凡十三至十七岁的少年女子,都必须参选,这是事实。薛宝钗生得娇媚漂亮,博学有识,聪明贤惠,确实具备选秀的客观条件。另外,从她后来对贾元春被晋封为贤德妃的无比欣羡来看,送她进京待选确实是有可能的,她本人心里可能也希望能选进宫去。但是,我们翻遍《红楼梦》文本,却没有发现薛宝钗参加过选秀,也没有交代其他什么人去选过了秀。那么,是作者对宝钗参加选秀之事漏记了吗?这不可能。《红楼梦》是一本最善于对细节进行描写的薛宝钗是一个重要人物之一,且选秀又是一件大事,岂有漏记的道理?再说,凭着薛宝钗的自身条件,如果她真的参加选秀,那必定是被选中无疑的。因为在作者看来,薛宝钗和林黛玉无论是形态还是才干,都要比贾元春更胜一筹,因此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名上,她们两人均排在贾妃之前,连贾元春都被选中,薛宝钗还能不够格?所以,笔者认为,薛宝钗如果参加选秀,哪有不被选中的道理?也许宝钗到京城的最初目标是选秀,后来觉得这好风应该是贾宝玉,才改变了初衷。

  薛宝钗一家在进京之前,薛蟠确实为了争抢一个丫头,与乡间小宦人家的冯渊冯公子发生了斗殴,最后把人家打死,犯下了人命案。虽然说自古以来都有“杀人偿命”之说,但是,另一方面又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呢。特别是在毫无法制而言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有钱有势的官僚贵族们杀死一个平民百姓那不过是十分平常的事,简直就像踩死一只小蚂蚁似的。事实上,当时薛蟠在把冯公子打死之后,便是“没事一般”地一走了事。因为在金陵地界,谁不知道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赫赫有名的望族?第四回贾雨村到金陵应天府到任要处理案件时,衙门里的一个小门子便对他说,如今当官的但凡到一个地方,都要有一张“护官符”,里面列有当地的豪门贵族,对这些人家,任何父母官都必须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轻易触犯他们,否则,你的乌纱帽便戴得不久。再说,在朝廷里,他们四家还有不少人当着朝廷命官呢,谁能得罪得起他们?所以,打死了人后,薛蟠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担心和畏惧,犯不着为这点区区小事而背井离乡去逃亡。后来,贾雨村不是听了那小门子的劝告,只判了薛家给死者出了点烧埋费了事,杀人犯薛蟠照样在京城里逍遥法外,为所欲为。而知府大人贾雨村结完了案,还忙着分别给贾政、王子腾等薛蟠的亲人们写信,解释、汇报案件的处理结果,并向他们邀功呢。

  薛宝钗身上带有一把金锁,是一个癞头和尚送给的。金锁的两面都刻有四个篆字,正面是“不离不弃”,背面是“芳龄永继”。第一次见到薛宝钗的这把金锁时,连贾宝玉都认为它和自己的玉坠儿真正是一对儿。宝钗之母薛姨妈曾在许多人的面前说过,说是当年那癞头和尚给宝钗送来这把金锁时曾瞩咐说,宝钗将来必须找有玉的男子方可嫁出。贾家和薛家是亲戚,王夫人便是薛姨妈的亲姐姐,贾宝玉衔玉而生的事薛家自然早就知晓。来到贾府后不久,贾府上下早已有人私下相传:宝玉和宝钗确是“金玉良缘”。对此,聪明而敏感的林黛玉显然也听到了风声,因此对宝钗的到来无不存在着戒心,同时也为自己没有父母,不能给自己的终身大事作主而不时悲伤流泪。薛宝钗则早已知道自己早晚要嫁给贾宝玉了的,但是要想让自己顺顺当当地当上宝二奶奶,她必须注意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

  一是必须设法讨好贾母的欢心。贾母是贾宝玉的祖母,是贾府辈份最大的一个人,而且又十分宠爱宝玉。虽然说贾宝玉的婚姻大事一般都由其父母作主,但是贾母的态度却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她是贾府最高权力的代表,只要她还活着,宝玉的婚姻还是由她来定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为了争取贾母的信任,薛宝钗必须想方设法让贾母对自己有个好的印象。这就要求她必须贤惠、有度量和稳重等等。果然,经过在贾府一段时间的表现,贾母终于在人们面前公开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子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也多少有考核的意思,如果选媳妇就像选干部一样,这贾母就是考核工作小组的组长了。

  薛宝钗必须做好这个领导的工作。

  二是必须消除林黛玉对自己的防范和顾虑。薛宝钗来到贾府后,发现在自己之前已经来了一个天仙般容貌的林黛玉,而且其与贾宝玉情义十分缠绵,这是贾府里众所周知的。同时,林黛玉还是贾母的外孙女,身份十分特殊。在对待自己与林黛玉这个问题上,如果两人的条件差不多,贾母显然要偏重于林黛玉。另外,她还发现林黛玉亦无时不在警惕着自己呢,弄不好,双方闹僵了便会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的结果。而要处理好与林黛玉的关系,薛宝钗采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不理会、不计较林黛玉对自己的讽刺、挖苦与嘲弄。其次是假装真心去关心体贴林黛玉,容忍和原谅她的过错等等。薛宝钗的这几招,果然十分奏效,后来,林黛玉便真的消除了对她的疑虑,认为她是真真正正关心自己的,把她当成了亲姐姐般去看待。

  这也就是把竞争对手当朋友,麻痹对手。就像现在有些人明明垂涎某个职位,嘴里偏偏要说根本就不感兴趣一样。三是收买贾府上上下下的人心,让他们为自己说好话。在贾府里,薛宝钗尽量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现出有修养、有风度,所以很快便搏得了众人的欢心。史湘云就当着林黛玉的面说,宝姐姐便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而丫鬟们如袭人、平儿等更是无时不在交口赞扬着薛宝钗;就是连贾母亦当作别人的面夸赞起宝钗来了。加上林黛玉多愁善感、小气刻薄的性格,以及那身一日沉似一日的疾病,薛宝钗击败林黛玉而嫁给贾宝玉,那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这招也很重要,就是群众基础的问题。上面往往喜欢走一些形式,群众意见大的人,上面也要掂量掂量,值不值得为他犯众怒。-- by:dad856|65025|16701502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师道官路,师道官路最新章节,师道官路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