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755章 狼狈为奸

小说:盛唐挽歌 作者:携剑远行 更新时间:2025-03-23 15:59:02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连云堡这种地名,在大唐即使没有数百,十几个还是有的,就连小勃律都有个连云堡。

  但是泾川那边的连云堡,乃是开元后新设戍堡,它附近还有一个已经废弃的故城,名字相当响亮,那便是:长墌城!

  第二次浅水源之战,太宗便是在此地大破薛仁杲,一举扫平关中西面隐患。

  由此便能看出,达扎路恭此番攻打关中在此扎营,那可是做足了功课。而大唐这边由于一百多年没有什么势力进犯关中,昔日的防线也变得相当废拉不堪。

  当年战略要地高墌城已经废弃,城池所在的宜禄县,新县城已经在高墌城西北,也就是宜禄城。这里交通更方便,但是战略地位比起高墌城大为不如。

  墌,城墙地基的意思。高墌顾名思义,是建在一处高出周边河谷许多的高台上,从防守上来说非常有利。

  它是一块山川包围的谷地中,凸起的一个高台,有点“万花丛中一片绿”的意思,天然就是这一带的防御核心。

  然而没了军事威胁,高台的地形对于日常耕作与商贸来说,都是额外的负担,自然是能省则省。

  因此高墌城后来也毫无争议的被废。不打仗,没有国防压力的时候,武器往往还不如烧火棍好用,自古便是如此。

  吐蕃人不敢将营地安置在险象环生的高墌城旧址,而是十分谨慎的将其设立在长墌城旧址附近的连云堡。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可谓是进入关中平原的桥头堡。高墌城容易被人断后路,又无旧城可以据守,吐蕃人也不会下贱到去这里缅怀唐太宗。

  已经入夜,长安都亭驿内临时设立的“都督府”大堂,众将都是看向墙上挂着地图沉吟不语,丝毫没有关注周围简陋的陈设。

  多方消息验证,吐蕃军已经陈兵长墌城故地,兵临浅水源。显然,达扎路恭就是等着汴州军入高墌城故地,然后在周边的浅水源决战。

  别问,问就是这一带只有浅水源适合大规模决战。吐蕃人兵力雄厚,达扎路恭当然要找一块可以发挥出兵力优势的地方,跟汴州军一决雌雄。

  而泾水流经长安这条两山夹河道的狭窄谷地,并不适合万人级别以上的兵力展开对战,反倒是适合守军层层设伏。

  吐蕃人有备而来,并不是头铁胡乱瞎搞,没有冒进实属谨慎。

  现在摆在方重勇和汴州军诸将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前出到高墌城附近抵御吐蕃军。

  又或者是泾水的出口泾阳摆出阵势,迎战吐蕃。

  再不济还有摆烂打法,将长安让给吐蕃军,等吐蕃人进了长安以后,等待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孤军深入远征大城,若是不能长期据守,很少有能全身而退的。

  如果汴州军不管不顾,后撤到华阴,反而有机会趁着吐蕃军入长安的机会,反手捅一刀。

  只不过那样的话,方重勇在政治上就比较被动了。

  “诸位,这次吐蕃人来势汹汹,你们以为如何?”

  坐在主座上的方重勇,环顾众人询问道。

  火光照耀下,大堂内的李筌、车光倩、元载、何昌期等人全都面色阴晴不定,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很多时候,他们是不怕“打快仗”的,以快打快,以乱制乱,反倒是容易处理。

  怕就怕达扎路恭这样“打慢仗”的人。因为慢,所以准备充分,不好打闷棍。

  “官家,以下官愚见,不如向东后撤二十里,在渭南县屯兵,把吐蕃人引到长安周边来打。”

  见没人开口,元载硬着头皮对方重勇叉手行礼建议道。

  退避三舍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但这里其实包含了一个军事上的战略欺骗。元载说的,跟退避三舍中隐藏的意思差不多。

  “枢密副使觉得如何?”

  方重勇不置可否,看向李筌询问道。

  “元长史所言,不能说错,只是……”

  李筌欲言又止。

  他是枢密副使,可是他想说的话,却不光是军事方面的。

  “有话但讲无妨。”

  方重勇微微点头,依旧是不表态。

  “下官以为,关中人心未附,倘若放任吐蕃人攻长安,恐怕关中父老也会将我等跟吐蕃人视作同类。

  官家此番西征,除了抵御吐蕃军外,同样也想收拢关中人心。放任吐蕃攻长安,长远来看并不可取,弊多于利。”

  李筌娓娓道来,直指元载计划里面的最大漏洞:如何收拢人心!

  吐蕃人来了,朝廷跑了,官军躲着。

  吐蕃人走了,朝廷又回来,官军也回来了。

  这样的狗朝廷,怎么可能得人心?

  “车将军,你觉得如何?”

  方重勇看向车光倩询问道,依旧是没有表态。在场众人谁也看不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此刻方重勇就好像是一个有耐心的好听众一样,无论下属说什么,都不会打断他们的话,更不表态支持谁反对谁,更不会在事后清算。

  当然了,这对于出谋划策的人来说,绝非毫无压力。毕竟,在家里说什么无所谓,在职场上,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

  此刻车光倩就感觉压力山大。

  “官家,末将以为,吐蕃人是有备而来,又得凉州、兰州等重镇,士气高昂。

  如果我们仓促迎战,赢了还好说,输了的话,那就真要在长安打守城战了。

  所以不如大军屯扎邠州,在邠州以北设立多道防线,木栅拒马深沟壁垒阻之。

  长安以北的群山之中有不少山道,可以容纳小股部队穿插其间。我们小股精兵绕后,袭扰吐蕃军粮道。

  待吐蕃粮秣渐少,士卒疲敝,军心浮动时,再反戈一击,方为上策。”

  车光倩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简单概括两个字:苟住!

  按他的意思,拒敌于外是对的,但不能直接莽过去决战。大方向对了还不够,影响战争胜负的往往是细节。

  “官家,士气可鼓不可泄,吐蕃军来关中也是立足未稳,不如直接一棍子把他们打死好了。此刻正是进击的时候,越是拖,民心士气越是变数大。

  要知道,我们也没有经营关中啊!”

  何昌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场众人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意见,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吐蕃人初来乍到立足未稳,所以该打。

  吐蕃人锋芒毕露急于求战,所以不该打。

  为了争取关中民心,所以要御敌于外。

  为了拉扯出更大的战略空间,所以要把敌人拖到长安来打。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可是战场上,却只有输赢两种结局。就算再有道理,如果打输了,那么一切理由都被清零,变得不值一提。

  反之,无论秉持什么歪理邪说,只要赢了,那就是正确的路线,是真理站在少数人这边。

  “今日就到这里,都散了吧,命将士们准备好,大军随时可能开拔。你们也都回去考虑一下,有什么想法,可以单独禀告于我。”

  方重勇宣布散会,现在已经过了子时,事态紧急熬夜是经常有的,只是没必要把自己逼得山穷水尽。

  他判断达扎路恭也在等机会,轻易不会出手,所以倒也不必忧虑吐蕃军这两天就攻长安。

  众人散去后,方重勇一个人坐在空空荡荡的大堂内思索对策。这里原本是都亭驿的办事衙门,本该有很多张办公桌,很多小吏在此办理与各地驿站相关的出行手续。

  可是自长安陷落以来,伴随着全国范围内驿站的瘫痪,都亭驿也停止了运作,就连窗户上都出现了蜘蛛网。

  方重勇回想起当年的达扎路恭,暗暗揣摩对方的心思。

  他觉得,达扎路恭应该一点都不着急。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吐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吐蕃人自秋收后,便会日常性下高原进攻唐军在陇右的据点。

  俗称:下高原过冬。

  如今吐蕃人已经在春天下高原来了,那么至少今年冬天以前,他们都是不会撤兵的。现在不过是夏季,距离冬天起码还有四五个月!

  这一百多天的时间,足够吐蕃人从容掠地了。

  以方重勇对达扎路恭的了解,这一位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是杀招。

  看来,还是车光倩的建议比较有可行性。不要进入吐蕃军的预设战场,而是要在沿泾水两侧山谷设立多道防线,层层阻击,一点点消耗吐蕃军的实力。

  从汴州运粮到关中不容易,可是再怎么不容易,也比吐蕃人从兰州运粮要容易多了!

  这一战不能着急,就好像是两个掰手腕的人,一时间分不出胜负一样。

  有耐力的,则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这一战,则是汴州军收复河西的开始,攻守易势的起点。

  “这一次,你会不会给我惊喜呢?我那位异父异母的好义兄!”

  方重勇站起身,眼睛盯着那副关中以北的局部地理图,喃喃自语道。

  ……

  其实,正如方重勇所料想的那样,达扎路恭并不着急。

  他甚至将所有军中将领请战的提议全部压下,力排众议在连云堡外扎营,并以这个小城为核心,营建防线。

  自从出征下高原,特别是来到地势低矮的关中平原以来,吐蕃军中就出现了大面积生病的情况,甚至连达扎路恭本人都出现了头晕目眩,身体乏力等症状。

  直到现在,都是稍稍缓解,没有完全根除。

  他不知道的是,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富氧环境,便会出现“醉氧”状态,危急时甚至有性命之忧。

  吐蕃人在高原上土生土长,其醉氧状况不是几天就可以消除的。这和长期在低海拔生活的人,去了高原适应了,再回到低海拔所产生的反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孤军深入而非齐头并进,作战风险极大。达扎路恭脑子还是很清醒的,没有急吼吼的攻长安。他要观察一下关中的局势,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出手。

  更何况,他还在等一个关键的钥匙!

  “大论,金城公主之兄李承宏求见。”

  纳囊·赤托杰走进帅帐,对达扎路恭行礼禀告道。

  “嗯,做得好!”

  达扎路恭点点头,板着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微笑。陇右地势并不低,吐蕃人来了以后还不觉得如何。

  但关中地势比陇右低了不少,醉氧以及夏季的炎热脱水等症状,一直困扰着吐蕃人。再加上之前纳囊·赤托杰被宝臣大帅教训了一顿,以至于达扎路恭这一路都心情很差。

  “李承宏是打开长安这把锁的钥匙,捏住他,我们才能在关中立足,你莫要怠慢他了。”

  达扎路恭提醒了一句,纳囊·赤托杰点点头,走出了帅帐。

  很快,身着“龙袍”的李承宏就被带到吐蕃军帅帐内。

  李承宏是金城公主的兄长,邠王李守礼之子。邠王李守礼是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

  而章怀太子,则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所以李承宏不是基哥的子嗣,却又是高宗一脉的!

  如果谈正统的话,怎么也轮不到他。

  大唐宗室远支近支加起来人数不少,但总要讲个远近亲疏先来后到。达扎路恭这一招不能说高明,却也比没有要好。

  “大唐天子请安坐。

  我吐蕃与大唐,向来是友好邻邦,交往百余年,互相通婚。

  如今大唐境内乱兵四起,我等接到大唐天子的请求,带兵前来剿灭叛军。

  请大唐天子勿虑。”

  达扎路恭以唐人的拱手礼,对李承宏行了一礼,脸上带着淡然的笑容。

  这位年近六旬,半截身子都入土的“大唐天子”,听了达扎路恭的话,整个人都感觉不自在。

  又是羞愧,又是感觉好笑。

  他已经快到花甲之年,如何不知道吐蕃人是什么心思,如何不知道现在天下的局面如何,如何不知道关中的情况如何?

  可是,知道又能怎么样呢?

  李承宏改变不了什么。

  方清是权臣,要干什么可谓是路人皆知,但李承宏这么一个老头又能做什么呢?

  吐蕃军攻占河西走廊,入侵关中,李承宏这个宗室远支又能做什么呢?

  正经事,他一件也做不了!

  唯独不正经的事情,他还可以耍耍,比如说,勾结吐蕃人对付方清!

  “大论辛苦了。只是不知道,吐蕃天兵,可以什么时候攻打长安呢?”

  李承宏面不改色说道,脸上看不出一丝羞愧!

  大家在一起狼狈为奸,那些虚伪的场面话就不必说了吧?

  “不着急,方清此人我当年便熟识,此人善于用兵,心思诡诈不好对付。

  攻打长安之事,还要从长计议。大唐天子不如就在我大营之中暂且歇息吧。”

  达扎路恭一副无所谓的模样,摆了摆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盛唐挽歌,盛唐挽歌最新章节,盛唐挽歌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