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刘表扬言要北上援助袁绍。

  此言一出,文武皆惊。

  众所惊者,非是疑刘表助袁之故。

  而是刘表既要助袁,奈何又遣使向陈地朝廷交纳贡品。

  要知道,陈地朝廷屡行的是曹操、刘备的意志。

  而袁绍在舆论方向上最不利的,就是“义兵”、“正统”这两个概念。

  所以河北对陈地朝廷一直选择冷处理,既不承认,也不明着反对。

  但表哥你既然想和袁氏结盟,为何还要承认袁绍最忌讳的陈地朝廷问题呢?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使君。”

  别驾刘先站出来谏言道:

  “夫荆楚跨州连郡,带甲十万,粟可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今河南与河北相持于黄河,未分胜负。”

  “只要主公提兵北上,或助南或助北,皆可左右天下局势。”

  “若主公助河北,则可分其地而据之,共分河南之土。”

  “若主公助河南,佐曹刘胜袁氏,曹刘必以主公为重。”

  “我荆楚之地也可得安虞。”

  “若似这般,既与袁绍结盟,又向朝廷纳贡。”

  “只恐两家皆怨荆楚无为,如此将军安得中立?”

  “倘坐观成败,待胜负既分,胜者必挟威南下。”

  “荆州又岂能独全?愿主公速断之,勿贻后悔!“

  从战略上讲,刘表还是更倾向于帮袁绍。

  一方面袁绍与自己本身关系不错,一方面袁绍确实更强。

  同时,若是助袁绍,自己便能够与之共分河南领土。

  若当真贯彻这一思路,以荆州之富庶,未尝不会没有作为。

  只是刘表却又顾及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袁氏叛逆,河南是义兵,自己堂堂“八俊”却和逆贼混在一起。

  这实在有损他这个“乱世良牧”的名望。

  所以刘表在和袁绍结盟的同时,又遣人向朝廷纳贡,表明自己是忠于汉室的。

  但很明显,这种思维放在平时没事,放在乱世是行不通的。

  部下纷纷劝阻刘表不要这样做。

  刘表见此大怒,叱道:

  “汝等小辈,岂知吾之方略?”

  “吾先与袁公结盟,又遣使向陈地朝廷纳贡。”

  “这叫内不失职贡,外不背盟主,乃中庸之道也!”

  众皆默然,无言以对。

  刘表却心意已决,即宣告荆州全境,自己将与袁氏结盟。

  但对于朝廷的岁贡,刘表也并未断绝,仍旧遣使与河南往来。

  时有长沙临湘人,姓桓名阶,字伯绪。

  此人年少时当过郡守的功曹史,后为孙坚举孝廉。

  孙坚为刘表所杀,桓阶冒死请求带回孙坚的尸体,其义举使之名传天下。

  桓阶有才,刘表重之,一度想将妻子蔡夫人之妹许配给他。

  然桓阶却以老妻尚在为由,拒不接受,甚至称病辞官离开了刘表。

  桓阶不喜刘表,是因为他杀了自己的举主孙坚。

  于是回了自己的老家长沙。

  由于张仲景辞官归乡去了徐州,长沙太守早已易主。

  此时的长沙太守乃荆州南阳人张羡也。

  他先后担任过零陵、桂阳的太守。

  然后又顶替张仲景,任长沙太守。

  由于张羡爱民如子,多行仁政,故在江淮一带深得民心。

  荆南诸郡皆服张羡,而不服刘表。

  兼之张羡性格倔强不顺,刘表甚薄其为人,不待之以礼。

  而张羡也因此怨恨刘表。

  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羡本人已有割据称霸之意。

  刘表亦知张羡心怀不轨,故将他连续调任去了数个地方。

  通过这种调任,就是为了使张羡得不到拥趸,也不能成为地方上的割据政权。

  但令刘表没想到的是,张羡竟真的只用了几年任期,就笼络了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的人心。

  并且这荆南四郡在张羡的治理下,竟迎来了数年的丰收,百姓皆颂其德。

  刘表主要用蔡、蒯、庞、黄四大世家帮助他治理荆州,然四大世家皆控制富裕的荆北。

  对荆南的控制力并不强。

  当刘表宣布荆州全境支持河北时,张羡忽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起事的好机会。

  趁着刘表专注于中原战事,在荆南掀起反叛,必然成事!

  然张羡实力毕竟远弱于刘表,对起兵一事甚是迟疑,故召桓阶过来商议。

  “刘表虚名无实,占据荆楚,却不思进取。”

  “数年来,除偏安一隅之外,并无任何建树。”

  “今荆南之民皆爱戴于我,我欲取刘表代之久矣。”

  “奈何刘表兵力甚众,若冒然举事,只恐不智。”

  “君为智者,请为我献策一二。”

  张羡毫不避讳地,将自己内心想要造反的想法告知了桓阶。

  桓阶本就不喜刘表,见手握掌兵的张羡欲在荆南起事,偷刘表的屁股。

  这是他乐见其成的。

  故一本正经,有条不紊地为张羡分析道:

  “……禀府君,夫举事不以义为本者,未有不败者也。”

  “故齐桓公率诸侯以尊周,晋文公逐叔带以纳王。”

  “今袁绍反此明理,而刘牧应之,此非取祸之道乎?”

  桓阶倒不是非要在袁绍与曹刘之间选择后者,只是因为刘表既然应了前者。

  为了反对刘表,他就要支持后者。

  “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桓阶信誓旦旦地说道。

  “……然则,何向而可?”张羡认真问。

  桓阶一捋胡须,认真分析道:

  “今河南虽然势弱,却也是仗义起兵。”

  “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

  “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我为之内应,不亦可乎!”

  张羡闻言大喜,他本就想反刘表,只是临门差那么一点底气。

  现在桓阶提振了张羡的信心,遂起身执桓阶手,说道:

  “善!愿从君言。”

  商议既定,张羡正式扯起反刘表的大旗。

  举长沙之众,并零陵、桂阳、武陵三郡之地,正式反叛刘表。

  一时间荆州大乱,襄阳高层皆惊。

  不表。

  ……

  兖州,东郡。

  却说曹操会关羽之兵,解了白马之围。

  将白马、燕县之民,尽数迁走,以防止其将来为袁氏作民夫拉粮。

  期间,曹操专门沿着黄河沿岸走,向袁氏挑衅。

  意欲逼他渡河过来与自己交战,曹操本土作战,兵源、粮源补给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在迁民的过程中,还有一处地方离得远,曹操迁不走。

  那就是程昱所在的鄄城。

  此时鄄城只有七百守军,曹操恐程昱坚守不住。

  于是打算给他增兵两千人,助他守鄄城。

  不想程昱却回绝了曹操增兵的好意,反而回信说道:

  “袁绍拥十万之众,自以所向无前,傲睨天下。”

  “今见我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若益兵于昱,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

  “……此徒两损其势耳。”

  “昱只领七百兵守鄄城,袁氏必不能取,愿公无疑!”

  程昱拒绝曹操增兵的好意,理由也很简单。

  袁绍自负,兵少必不来攻。

  兵多成了威胁,袁绍反而要亲自过来解除这个威胁。

  所以你就放心罢。

  鄄城位于白马的东南部,也就是袁军追击曹操的后方。

  袁绍用兵,那肯定是奔着曹操主力去的。

  而不是挥师东进,不然就成打徐州了。

  所以,程昱的威胁就在于他可以随时杀出来,断袁绍后路,恶心袁绍。

  但如果程昱只有七百人的话,他就没有这个威胁了。

  倒是兵多,反而是袁绍一定要铲除的隐患。

  果然不出程昱所料,袁绍并未挥师向东,而是集中主力部队,全力追击曹操的部队。

  曹操感慨程昱智谋的同时,也顺利与关羽将白马民众迁到了官渡。

  时刘备亦领军在了官渡。

  原来,早在李翊定下济南郡之时,便提前书信一封,告知下邳刘备。

  青州战事定矣,请主公速速发兵西进,与曹操合力抵抗袁军。

  刘备在接到李翊书信之后,惊喜之余,也是马不停蹄地提兵两万人,直往官渡而去。

  在官渡成功见着了一路从黄河边迁民过来的曹操、关羽。

  曹刘两军正式会合一处,此前韩嵩出使河南时,正好赶在了这个时间点。

  故而未去徐州,便见着了两位君主。

  曹刘同时抚慰韩嵩,并力劝韩嵩在刘表面前说好话,将刘表拉至反袁同盟里来。

  韩嵩在见着了两位气吞万里如虎的猛人后,认定袁绍不是河南敌手,故欣喜地将随曹刘去拜见了天子。

  曹操、刘备又暗自授意,表韩嵩为侍中、零陵太守。

  韩嵩领命后便回了荆州。

  而曹刘此时大军俱屯于官渡,两人回朝廷是因为离得不远。

  一来抚定人心,二来为手下人表功绩,侧面的提振士气。

  战争打到现在,目前功绩最大的人,当然是:

  阵斩袁军大将颜良,重挫袁军士气的关羽。

  三月抚定青州,先排高览后驱张郃,断去袁氏一臂的李翊。

  此时关羽还在官渡前线据守,并不在朝廷。

  而李翊在解决完青州战事之后,也没歇着,领了万余众,便往官渡战场上赶。

  现在也还没到。

  不过,人未到,功先发。

  功臣不能不赏,奸臣不能不罚。

  刘备正式上书朝廷,请求天子刘协,为关羽赐爵汉寿亭侯,以彰其功绩。

  关于汉寿亭侯的读法虽然很多,但目前最为学者所认可的读法还是“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属于列侯中的亭侯一级,是异姓功臣中能封到的最高爵位。

  此前封为郯侯的李翊,便是列侯中的县侯,在汉末是可以世袭的。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应该读“汉寿/亭侯。”

  理由就是汉寿是一个县,根据地名来封的。

  但汉寿县在荆州,也就是刘表的地盘。

  一般来讲,

  汉末异姓功臣封侯,要么就封在本人家乡,要么就在其长期驻守领兵的地方。

  关羽既不是荆州人,曹操也没控制荆州,自然不可能把汉寿县封给他。

  所以“汉寿亭”其实与“汉寿县”重名了,并且这种重名还很多。

  因为“汉寿”这个名字好听,汉祚永寿嘛。

  只要你愿意,可以随便将一个街道可命名为汉寿。

  刘备上表请奏关羽为汉寿亭侯,也是想讨一个吉利。

  汉帝当即应允,即封了关羽爵位。

  又论及李翊封赏,由于他此前已经封了县侯,基本封到头了。

  别看后来曹操称了魏公,但那是曹操要挑战汉室权威,实际上汉朝是没有公爵制的。

  所以在爵位上,李翊是没办法再往上晋升的。

  为此,只能是又给李翊增了五百户食邑,另表奏李翊为青州牧。前面增加食邑的封赏,曹操倒不以为意,这本就是刘备自家领地。

  但又给李翊表了青州牧,这等于是刘备直接索要了青州的“宣称”。

  虽然青州大半领土确实已为刘备所掌,但曹操暗想,他在正面战场上多有出力。

  刘备单为自己手下人讨好处,自己又岂能落于人后?

  于是又表奏天子,请封夏侯渊为并州牧。

  虽然曹操尚未控制并州,但先把宣称拿到手在说。

  两人在瓜分袁绍并、青二州这个问题上,但还未产生什么分歧。

  或者说,两人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利益冲突。

  你拿你的,我拿我的,谁要碍不着谁。

  至于那块最大的蛋糕,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选择避而不谈。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因为利益牵扯太大了,现在两家合作打仗呢。

  真要敢去讨论这个问题,那两家立马就得掐起来,仗就不用打了。

  在领了封赏之后,曹操、刘备各自欢喜的拜别天子。

  旋即一起奔赴官渡前线。

  官渡也是徐州、兖州共同选出来的决战战场。

  它既是战略的考量,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决定地点一定是官渡?

  第一,

  因为河北强、河南弱,曹刘只能把袁绍放进来打。

  虽然这样做,等于是放弃了黄河天险。

  但黄河沿岸有着大量的渡口,如果据河而守,那就得分兵去堵。

  而河南最缺的就是人,河北最不缺的也是人。

  以弱击强,这不符合用兵之道。

  第二,

  黄河前线毕竟还是离得太远,后勤成本过高。

  撤到官渡来,有利于缩短粮道,并且拉长袁绍的粮道。

  第三,

  虽然没了黄河天险,但在黄河之后,还有濮水、济水、阴沟水、鸿沟水等等水网密布的水系。

  所以袁绍要平推过来,就得穿越一条条河流,后勤补给会变得十分困难。

  同时还得考虑,东边徐州军打过来,截断他的退路。

  所以官渡之战打到最后,你会发现不止曹操缺粮、袁绍也缺粮了。

  当然袁绍缺粮,主要还是补给线拉的太长,被曹操一把火烧了之后,就缓不过来了。

  因为冀州的粮食不可能直接给你空投过来。

  同时,官渡的地理位置非常好。

  左边圃田泽,右边是中牟泽。

  周围更是沼泽池塘密布,行人、战马、舟船俱无法穿越。

  所以袁绍的战略是先灭曹操,要灭曹操就得拿下其治所许县,要过许县就必须过官渡。

  官渡就是曹刘的必然选择!

  曹操、刘备至官渡后,各自回营报喜。

  那边刘备见了关羽,欣慰地执其手,赞道:

  “……兄弟!受苦了。”

  关羽拜道:

  “关某荷蒙兄长厚恩,日思报效,今正是勇武之时也。”

  刘备大喜,将自己上表朝廷,为关羽请了汉寿亭侯的爵位一事告知。

  关羽再次拜谢。

  忽有人报,曹司空有请。

  刘备便道:

  “……此必是前线有事。”

  遂领关羽、并荀攸、刘晔等一众文武班底,至大营处,与曹操相见。

  “……玄德来的正好。”

  刘备到时,曹操已经跟麾下诸将争论起来了。

  “不知曹公请我何事?”

  曹操直接开门见山:

  “适才,曹某接到紧急军报,袁绍遣大将文丑,进军延津口。”

  刘备一奇,问:

  “我等既已撤到官渡来,黄河前线让给袁绍又有何妨?”

  曹操道:

  “玄德有所不知,延津百姓尚未来得及迁走。”

  唔……

  听到这话,刘备的眉头骤然蹙起。

  “若使延津之民为袁军所掳,诚非好事。”

  “正是如此,所以曹某正在考虑进军延津,先接走百姓,再退回官渡。”

  曹操关心延津百姓,是怕他们给袁绍当了民夫。

  刘备亦有此担忧,遂问:

  “曹公打算几时前往?”

  “刻不容缓,现在便去。”

  言讫,曹操又看了眼刘备身后的关羽,补充道:

  “更乞借汉寿亭侯一用!”

  曹操刻意提到了关羽新封的爵位,对他而言,刘备来了,关羽的试用期也就结束了。

  那可不行,他还没用爽哩。

  故打算趁着同盟会战之际,多用一会儿。

  刘备望一眼身后的关羽,关羽嘴上虽不言,但看他的眼神,是渴望出战的。

  刘备乃道:

  “既如此,我与曹公同去救延津百姓如何?”

  曹操喜道:

  “若玄德同去,则此战必胜!”

  忽又看见刘备身后立着一将,手持大刀,威风凛凛,其气概竟不输身旁的关羽。

  遂扬鞭问道:

  “玄德,汝背后所站者何人?”

  刘备回头望一眼,乃道:

  “此乃雁门人张辽张文远也。”

  曹操眼眸一蹙,再问:

  “……莫非吕布帐下张文远乎?”

  刘备答,“正是。”

  嗯……

  曹操默然无言,心中却是万般苦楚。

  若是自己手下没有好将领倒也不是,只是别人家的武将才香。

  尤其自己得不到的,更令人心动。

  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却不是自己的,着实令人难受。

  “……刘备帐下猛将何其多也。”

  曹操兀自难受了一会儿,便与刘备各自领了几员骁将,上马出营,赶往延津。

  由于为了赶时间,所有曹刘两人,都各自只带了几百轻骑。

  因为他们此去不为打仗,是为迁民,能争取一些时间便争取一些时间。

  袁绍若是率大军来的,必走不快,等他到时,曹刘已经带着老百姓走了。

  若是文丑前部,人马想要追上来,数量肯定也不会太多,至少不会脱离曹刘的掌控。

  很快,千余骑直望延津渡口而去。

  轻骑走得快,曹操很快将百姓带了出来。

  于是百姓个个携老扶幼,拖家带口,带着全身家当随河南军南下。

  河南军传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

  使粮草先行,军兵在后。

  粮草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放在前头,免得遇着敌军被剽掠过去。

  大军约行了半个时辰,刘备扬鞭催马来,与曹操并马而行,说道:

  “延津之民甚多,照此行法,必为袁军追上。”

  曹操问:

  “莫非以玄德之意,当弃民于不顾也?”

  “非也!”

  刘备眉色一正,朗声道,“今百姓归吾,安忍弃去?”

  “我意不妨将物料舍去,加快行军速度,待退回官渡后,别作计较。”

  曹操闻言,面上不豫。

  暗道刘备一个织席贩履的小儿,在徐州才当了几年的官儿,竟然比我还豪横。

  徐州到底是有多富,敢让你说出把物资丢掉的话来?

  许是曹操之前遭遇了兖州之劫,穷怕了,哪怕是百姓身上的一袋谷子,曹操也舍不得丢下。

  “不行!”

  “这数千的百姓,便是数千张口,让他们舍去物资,岂非要我大军供养吗?”

  曹操断然拒绝了刘备的建议。

  刘备却正色说道:

  “数千百姓说少不少,说多也不算多。”

  “待至官渡后,将百姓安置了,不过供养几千口,又何惧哉?”

  得益于这几年李翊的疯狂敛财,徐州光是从荆州那里就累积交易得到了近百万斛粮食。

  刘备还真没将几千口百姓的供给放在眼里。

  但曹操却舍不得,“官渡离此处不远,很快便到,且暂忍一时。”

  刘备问,“倘敌军追来,为之奈何?”

  曹操答,“且待敌军到时,再作理会!”

  于是两人就这样扯了一路的皮,扯着扯着,押运着粮食辎重,一路沿河而走。

  忽然后军处传来喊声,一片躁动。

  刘备即命人前去查探,少时,回报说:

  “河北大将文丑兵至,我后军大乱,将如之何?”

  曹操暗道,来的竟如此快!

  这时,刘备也催马赶来,谓曹操道:

  “此西南角,有一土坡,可先上坡暂避,居高御敌。”

  刘备的性格便是如此,他在争论中会质疑曹操的决定。

  但当证明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后,他不会埋怨曹操不听自己的,也不炫耀自己当时的论断。

  而是第一时间想该如何退去眼前之敌。

  曹操即从其言,命军士人马俱上坡来,人众皆解衣卸甲少歇。

  刘备的人马也上了坡,各自栓马休息。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延津的南陂。

  站在高处,可将远来的敌军看得真切。

  此时人数还少,看不清楚。

  刘备索性也直接停靠在马儿旁眺望,曹操走过来问:

  “玄德看清来了多少人否?”

  刘备摇了摇头,“离得远,看不太清,若是子玉在,当能看清楚。”

  刘备想起了李翊那架可以穷极千里之目的神器,若是在此,当能及时判断形势。

  俄顷,有传令兵过来报,说南陂下已经聚集了约有五六百骑兵了。

  闻得此言,有不少将领请缨道:

  “现在袁军人少,不妨主动进攻。”

  “待其聚拢多了,便不好收拾了。”

  然而,面对请战的各级将校,不论是刘备还是曹操都反对此时下去。

  “如今敌军数量不明,未可轻动!”

  虽然南陂下只聚集了几百骑兵,但不可能瞬间便将之歼灭掉。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歼灭,等人家后部的援军一到,立马攻守易型,曹刘反倒要被包围了。

  曹操、刘备保持了充足的冷静,静静等候战机。

  又过半炷香时间,哨兵来报,陂下的骑兵越来越多了。

  此前请战的将领们顿时不说话了。

  没想到回旋镖来得这么快,刚才那五六百骑兵甚至都不是诱敌的。

  只是单纯走得快而已。

  未过多久,人报陂下人数越来越多,一时辨不出人数。

  举目看去,骑兵已经到头了,剩下的则是数不尽的步兵。

  ……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