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城内,太守府中一片忙碌之景。
无论哪朝哪代,工作交接都是一件最令人忙碌疲惫的事项。辽东太守杜恕在与新任营州刺史王雄介绍州中情况,前将军满宠在向新任营州都督王昶讲述军事概要。
这种琐碎事情,总是不需皇帝亲自来做的。曹睿也乐得躲个清闲,带着三名侍中、三位散骑一齐踱步走了出去,来到了襄平城的城楼之上。
襄平城依山控水,地利与水运之利兼备,据有此城可控整个辽东。这片后世被称为辽阳的地方,在当下实为营州的心脏之处。
“登高望远,可抒情志啊!”曹睿在城头望着高处浮游不停的云层,感慨道:“戎马倥偬,军中不知岁月,眼下竟快要到八月了。”
一旁的徐庶接话道:“太和元年十二月之时,陛下从洛阳出发西援陇右,二年七月返回洛阳,算来也是八个月左右。不过襄平毕竟离洛阳远些,此番出征时间的确更长。”
曹睿扭头看向徐庶:“都太和四年了,朕继位这几年里,不是在出征,就是在准备出征的准备之中。朕其实不愿如此辛劳,你们信吗?”
“臣信。”徐庶轻轻点头:“若能做个文景盛世一般的太平天子,陛下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眼下国家不靖、吴蜀未平,虽说难为,可事情还是要做的。”
曹睿叹道:“都说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从武帝到先帝再到朕这里,曹氏基业已历三世。说到底,朕还是在创业,还没到守业的时候。”
“此番出征辽东,耗费最多的就是粮草和时间,国力军力并未折损。朕从许昌出发,经邺城而至并州幽州,收鲜卑、克辽东、立营州,这半年多的时间终究没有白费。”
裴潜在站在后面心思一动,开口问道:“辽东割据五十年而重归国家所有,理应如同窦宪勒石燕然一般,刻石夸功以传后世!”
陛下喜文,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此前征蜀途中,在祁山堡的时候,陛下还曾手把手教张郃做了首诗。此时亦非战时,想来陛下应该不会拒绝。
“刻石纪功?”曹睿想了几瞬,笑道:“如此功绩,作个石碑也是应有之义。裴卿提的好问题,那碑文该写什么,总不能让朕来想吧?”
今日皇帝兴致如此之好,身边侍从着的侍中、散骑们也随着皇帝一同笑了起来。
裴潜略微欠身拱手,嘴角也噙着笑意:“臣位卑言轻不敢多言,只是这纪功碑文,按照常理,需点明时间、战况、战果等等。营州七个郡国,也应一一写入。”
话音未落,裴潜也面上带笑的朝着皇帝拱手。
“哈哈哈哈。”曹睿笑着指向裴潜:“好啊,裴卿今日就是想让朕写这篇碑文了?”
“那好,朕今日就亲作一篇!以裴卿才学,想必也用不着什么笔墨。朕说,裴卿默记如何?”
裴潜拱手笑道:“臣遵旨,定当不存疏漏。”
就在城头众人说话之时,原本和煦的微风也似乎渐渐大了起来,将曹睿的衣袍下摆略微摇动。
“惟大魏太和四年……”
曹睿刚刚说出几个字,却发现风声渐起,嗓音也随之高了几度:
“惟太和四年夏六月,大魏皇帝睿亲总六师,受天明命,承乾振威,东平不臣。乃理兵于右北平,中军羽林、领军五校、冀州长戟、幽并健锐,虎贲四万。乌桓前驱、鲜卑景从、匈奴随行,万有六千轻骑。”
裴潜束手站在原地,全神贯注听着皇帝之语,欲要将每一个字都牢牢的记在脑海之中。
其余臣子们也都束手肃立,静听着皇帝之言。碑文不仅要注重文学性,更要包含对全盘作战的写实记载。
这是一篇欲要刻于石上的纪功碑文,也是这次征讨辽东的总结,更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曹睿深吸了口气,顿了一顿,右手轻轻抚摸着城墙上的青黄色砖石:“逆酋公孙渊窃据辽东,自恃悬隔,悖弃皇恩,人神共愤。遂越幽并,跨险阻,涉辽泽,长驱近四千里。逆丑恃险,妄图固守。遂五路渡辽,大破贼逆。然后四日奔袭,进逼纥升骨城;一朝奋威,枭獍逃亡授首。”
裴潜还是一动不动。
陛下这才刚刚说完战役,后面还要总结。虽然裴潜记忆力好,此刻却容不得他半点分心。
曹睿接着诵道:“于是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以成营州,并高句丽、扶余、百济藩属为郡国。上归辽东于华夏,扬武文之雄烈;下以靖幽、营烽燧,开辽东于荆棘。”
“今日六师振旅,临襄平城郊勒石铭功:”
说完了此句,曹睿看向自己身边围着的一众臣子:“自古边功之最,无非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两事。汉时窦宪率军北击匈奴,在匈奴燕然山麓勒石铭刻以纪功,全文由写了《汉书》的班固执笔,碑文最末之处做了几句词句。”
“今日朕与诸卿君臣在此,恰逢其会,不如一人一句,以作记念!如何啊?”
徐庶道:“陛下,今日此处有臣与裴、卢二侍中,以及和、二夏侯三位散骑。一人一句,正好六句。”
“不如陛下做开头和首尾,臣等填入中间?”
“不必了。”曹睿摆了摆手:“就六句吧,一人一句,按照徐、裴、卢、稚权、子期、太初六人的顺序。”
徐庶默默颔首,想了几瞬后从容诵道:“赫皇旅兮统鹰扬。”
裴潜一刻不停的接道:“克贼虏兮靖边疆。”
卢毓似乎在斟酌字句,慢了几拍:“置郡国兮行魏法。”
以文才著称的夏侯惠则快了许多:“顺天命兮布教化。”
最后两句应为全篇做个结尾,和逌想了好一会才说道,声调还微微升高了些:“纪盛事兮铭石上。”
众人都已经说完,目光都聚在了最后一个发言的夏侯玄身上。
夏侯玄嘴角扬起,从容有度的朝着皇帝躬身一礼:“弘圣德兮泽万方!”
曹睿点头道:“纪盛事兮铭石上,弘圣德兮泽万方。此乃大魏之功,非朕一人之功、诸卿亦在其内。”
“待到八月一日,大军开拔回返邺城!”
“遵旨!”六人在城墙上齐齐行礼。
……
吴国眼下的都城名为武昌,却与后世人们熟知的‘武汉’、‘武昌’并非一处,而是在位置更东一些的鄂城。而后世的‘武昌’,在当下孙权这个时代名为夏口。
总而言之,吴国疆域涵盖大江以南,既要顾及荆州、又要顾及扬州的情况下,孙权也只能选择更为中间一些的武昌作为都城。
武昌的配置一直在增加。
去年和前年,孙权在武昌的吴王府升级成为了吴王宫,今年夏天武昌城的城门也进行了拓宽增高的改造,城墙的增厚增高也在进行中。有识之士只要打量上一眼,就知道这是要仿效洛阳的规制。只不过武昌毕竟不是洛阳,再怎么粉饰也只能学得洛阳的一二分形态,神韵什么的就更不必说。
八月一日,武昌城内城外的暑热尤甚,好似今年再不热一下就没机会了一般。
每月初一的朝会结束之后,孙权率先从殿中步行而出,身后跟着丞相顾雍顾元叹、辅吴将军张昭张子布二人,其余臣子官员随在后面鱼贯而出。
吴王仪仗开路在前,鼓吹紧随其后,前方还有着甲的骑兵扈从,场面异常的正式与庄重。队伍前后约有半里多,两旁还偶有维护秩序的官吏。
全琮随在张昭的身后,抬眼略微看了看太阳,小声对着旁边的诸葛瑾说道:
“将军可知这是谁的主意?日头如此之烈,竟要百官穿着朝服、步行从宫中走到西山山顶,就为了参加那个什么道观的落成礼?这恐怕有五里路吧?”
诸葛瑾目不斜视看向前方,小声说道:“洞玄观。”
“对,洞玄观。”全琮说道:“我在外领兵的时候多,对至尊的这些宾客不甚了解。听说这个葛天师是左慈左元放的弟子?左慈不是多少年前就失踪不见了吗?”
诸葛瑾斜了全琮一眼:“子璜,你在外领兵不知,难道我就常在武昌吗?既然至尊相信这个葛天师,又为他建了道观,我等一同随之看看就是了。”
全琮小声嗤笑:“将军信这些神异?”
“至尊信就好。”诸葛瑾微微摇头。
就在二人小声嘀咕之时,一名站在队伍侧边之人快步小跑了过来。
“肃静!”校事都尉吕壹板着脸看向二人,高声提醒道:“还请两位不得喧哗!”
诸葛瑾接着目不斜视、看着前方一丈处丞相顾雍的后背。而全琮则是莫名诧异的朝吕壹看了一眼,点了点头,也随之闭口。
而孙权本人就在前面四、五丈远的地方、在仪仗的伞盖遮阳下从容走着,仿佛没有听见吕壹纠正诸葛瑾与全琮二人一般。
待全琮余光瞥见吕壹往后面走去之后,低声暗骂了一句:“狗脚校事,方一得势便猖狂如此,如何敢在大臣面前这般作态!”(本章完)
无论哪朝哪代,工作交接都是一件最令人忙碌疲惫的事项。辽东太守杜恕在与新任营州刺史王雄介绍州中情况,前将军满宠在向新任营州都督王昶讲述军事概要。
这种琐碎事情,总是不需皇帝亲自来做的。曹睿也乐得躲个清闲,带着三名侍中、三位散骑一齐踱步走了出去,来到了襄平城的城楼之上。
襄平城依山控水,地利与水运之利兼备,据有此城可控整个辽东。这片后世被称为辽阳的地方,在当下实为营州的心脏之处。
“登高望远,可抒情志啊!”曹睿在城头望着高处浮游不停的云层,感慨道:“戎马倥偬,军中不知岁月,眼下竟快要到八月了。”
一旁的徐庶接话道:“太和元年十二月之时,陛下从洛阳出发西援陇右,二年七月返回洛阳,算来也是八个月左右。不过襄平毕竟离洛阳远些,此番出征时间的确更长。”
曹睿扭头看向徐庶:“都太和四年了,朕继位这几年里,不是在出征,就是在准备出征的准备之中。朕其实不愿如此辛劳,你们信吗?”
“臣信。”徐庶轻轻点头:“若能做个文景盛世一般的太平天子,陛下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眼下国家不靖、吴蜀未平,虽说难为,可事情还是要做的。”
曹睿叹道:“都说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从武帝到先帝再到朕这里,曹氏基业已历三世。说到底,朕还是在创业,还没到守业的时候。”
“此番出征辽东,耗费最多的就是粮草和时间,国力军力并未折损。朕从许昌出发,经邺城而至并州幽州,收鲜卑、克辽东、立营州,这半年多的时间终究没有白费。”
裴潜在站在后面心思一动,开口问道:“辽东割据五十年而重归国家所有,理应如同窦宪勒石燕然一般,刻石夸功以传后世!”
陛下喜文,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此前征蜀途中,在祁山堡的时候,陛下还曾手把手教张郃做了首诗。此时亦非战时,想来陛下应该不会拒绝。
“刻石纪功?”曹睿想了几瞬,笑道:“如此功绩,作个石碑也是应有之义。裴卿提的好问题,那碑文该写什么,总不能让朕来想吧?”
今日皇帝兴致如此之好,身边侍从着的侍中、散骑们也随着皇帝一同笑了起来。
裴潜略微欠身拱手,嘴角也噙着笑意:“臣位卑言轻不敢多言,只是这纪功碑文,按照常理,需点明时间、战况、战果等等。营州七个郡国,也应一一写入。”
话音未落,裴潜也面上带笑的朝着皇帝拱手。
“哈哈哈哈。”曹睿笑着指向裴潜:“好啊,裴卿今日就是想让朕写这篇碑文了?”
“那好,朕今日就亲作一篇!以裴卿才学,想必也用不着什么笔墨。朕说,裴卿默记如何?”
裴潜拱手笑道:“臣遵旨,定当不存疏漏。”
就在城头众人说话之时,原本和煦的微风也似乎渐渐大了起来,将曹睿的衣袍下摆略微摇动。
“惟大魏太和四年……”
曹睿刚刚说出几个字,却发现风声渐起,嗓音也随之高了几度:
“惟太和四年夏六月,大魏皇帝睿亲总六师,受天明命,承乾振威,东平不臣。乃理兵于右北平,中军羽林、领军五校、冀州长戟、幽并健锐,虎贲四万。乌桓前驱、鲜卑景从、匈奴随行,万有六千轻骑。”
裴潜束手站在原地,全神贯注听着皇帝之语,欲要将每一个字都牢牢的记在脑海之中。
其余臣子们也都束手肃立,静听着皇帝之言。碑文不仅要注重文学性,更要包含对全盘作战的写实记载。
这是一篇欲要刻于石上的纪功碑文,也是这次征讨辽东的总结,更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曹睿深吸了口气,顿了一顿,右手轻轻抚摸着城墙上的青黄色砖石:“逆酋公孙渊窃据辽东,自恃悬隔,悖弃皇恩,人神共愤。遂越幽并,跨险阻,涉辽泽,长驱近四千里。逆丑恃险,妄图固守。遂五路渡辽,大破贼逆。然后四日奔袭,进逼纥升骨城;一朝奋威,枭獍逃亡授首。”
裴潜还是一动不动。
陛下这才刚刚说完战役,后面还要总结。虽然裴潜记忆力好,此刻却容不得他半点分心。
曹睿接着诵道:“于是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以成营州,并高句丽、扶余、百济藩属为郡国。上归辽东于华夏,扬武文之雄烈;下以靖幽、营烽燧,开辽东于荆棘。”
“今日六师振旅,临襄平城郊勒石铭功:”
说完了此句,曹睿看向自己身边围着的一众臣子:“自古边功之最,无非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两事。汉时窦宪率军北击匈奴,在匈奴燕然山麓勒石铭刻以纪功,全文由写了《汉书》的班固执笔,碑文最末之处做了几句词句。”
“今日朕与诸卿君臣在此,恰逢其会,不如一人一句,以作记念!如何啊?”
徐庶道:“陛下,今日此处有臣与裴、卢二侍中,以及和、二夏侯三位散骑。一人一句,正好六句。”
“不如陛下做开头和首尾,臣等填入中间?”
“不必了。”曹睿摆了摆手:“就六句吧,一人一句,按照徐、裴、卢、稚权、子期、太初六人的顺序。”
徐庶默默颔首,想了几瞬后从容诵道:“赫皇旅兮统鹰扬。”
裴潜一刻不停的接道:“克贼虏兮靖边疆。”
卢毓似乎在斟酌字句,慢了几拍:“置郡国兮行魏法。”
以文才著称的夏侯惠则快了许多:“顺天命兮布教化。”
最后两句应为全篇做个结尾,和逌想了好一会才说道,声调还微微升高了些:“纪盛事兮铭石上。”
众人都已经说完,目光都聚在了最后一个发言的夏侯玄身上。
夏侯玄嘴角扬起,从容有度的朝着皇帝躬身一礼:“弘圣德兮泽万方!”
曹睿点头道:“纪盛事兮铭石上,弘圣德兮泽万方。此乃大魏之功,非朕一人之功、诸卿亦在其内。”
“待到八月一日,大军开拔回返邺城!”
“遵旨!”六人在城墙上齐齐行礼。
……
吴国眼下的都城名为武昌,却与后世人们熟知的‘武汉’、‘武昌’并非一处,而是在位置更东一些的鄂城。而后世的‘武昌’,在当下孙权这个时代名为夏口。
总而言之,吴国疆域涵盖大江以南,既要顾及荆州、又要顾及扬州的情况下,孙权也只能选择更为中间一些的武昌作为都城。
武昌的配置一直在增加。
去年和前年,孙权在武昌的吴王府升级成为了吴王宫,今年夏天武昌城的城门也进行了拓宽增高的改造,城墙的增厚增高也在进行中。有识之士只要打量上一眼,就知道这是要仿效洛阳的规制。只不过武昌毕竟不是洛阳,再怎么粉饰也只能学得洛阳的一二分形态,神韵什么的就更不必说。
八月一日,武昌城内城外的暑热尤甚,好似今年再不热一下就没机会了一般。
每月初一的朝会结束之后,孙权率先从殿中步行而出,身后跟着丞相顾雍顾元叹、辅吴将军张昭张子布二人,其余臣子官员随在后面鱼贯而出。
吴王仪仗开路在前,鼓吹紧随其后,前方还有着甲的骑兵扈从,场面异常的正式与庄重。队伍前后约有半里多,两旁还偶有维护秩序的官吏。
全琮随在张昭的身后,抬眼略微看了看太阳,小声对着旁边的诸葛瑾说道:
“将军可知这是谁的主意?日头如此之烈,竟要百官穿着朝服、步行从宫中走到西山山顶,就为了参加那个什么道观的落成礼?这恐怕有五里路吧?”
诸葛瑾目不斜视看向前方,小声说道:“洞玄观。”
“对,洞玄观。”全琮说道:“我在外领兵的时候多,对至尊的这些宾客不甚了解。听说这个葛天师是左慈左元放的弟子?左慈不是多少年前就失踪不见了吗?”
诸葛瑾斜了全琮一眼:“子璜,你在外领兵不知,难道我就常在武昌吗?既然至尊相信这个葛天师,又为他建了道观,我等一同随之看看就是了。”
全琮小声嗤笑:“将军信这些神异?”
“至尊信就好。”诸葛瑾微微摇头。
就在二人小声嘀咕之时,一名站在队伍侧边之人快步小跑了过来。
“肃静!”校事都尉吕壹板着脸看向二人,高声提醒道:“还请两位不得喧哗!”
诸葛瑾接着目不斜视、看着前方一丈处丞相顾雍的后背。而全琮则是莫名诧异的朝吕壹看了一眼,点了点头,也随之闭口。
而孙权本人就在前面四、五丈远的地方、在仪仗的伞盖遮阳下从容走着,仿佛没有听见吕壹纠正诸葛瑾与全琮二人一般。
待全琮余光瞥见吕壹往后面走去之后,低声暗骂了一句:“狗脚校事,方一得势便猖狂如此,如何敢在大臣面前这般作态!”(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曹睿,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曹睿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曹睿,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曹睿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