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84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小说:清妖 作者:傲骨铁心 更新时间:2025-08-18 21:56:23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罗家集镇某处空置民房中,赵安正在一一翻看从朱珪那里取来的各地公文。

  他不像朱珪那般迂腐教条,明明有大量空宅可住,偏偏弄个大帐出来,倘若真不许扰民,又何必允许抚标官兵住进民宅呢。

  单从这点看,朱珪才是沽名钓誉之人。

  这也是清流通病。

  屋内还有两个帮赵安整理、收发公文的工作人员,都是老宋从扬州带来的县学童生,一个叫沈逸之,一个叫刘鹏高,前者快三十岁了,后者则二十出头。

  清朝童生平均年龄赵安不清楚,不过前世看过一些资料,上面说清朝人的平均寿命是三十三岁。

  由此平均寿命推断的话,童生的平均年龄应不超过二十岁,很有可能只有十六七岁,所以二三十岁的童生在科举这条路上属于特别落后的那批,根本就没有前途可言。

  就像娄老师如果不是被时任学政的孙士毅破格点入乡试副榜保送国子监,就他那把年纪怕是到死也考不中,更休说成为总督府的“大秘”,实现人生的重大跨越。

  如此,沈、刘等科举无望的童生选择跟随宋校长来安徽谋个差事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否则再在县学蹉跎下去,不仅浪费青春年华,到头来多半也是一场空。

  毕竟,科举的残酷摆在那。

  退一步,纵是叫他们考中秀才又如何?

  除非举人、进士全国大扩招,录取人数翻它几十倍,不然只能在科举这条路上挤到死。

  而赵安这里却能给他们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表现突出者不经科举就能得官,比起科举来简直是条捷径。

  先前赵安已经给扬州府学的马副校长写信,估计这会马副校长很有可能开始“动员”学生了,待赵安署理巡抚的消息再传到扬州,不仅是扬州教育界,乃至整个扬州府、江苏省都要为之“地动山摇”。

  清朝开国一百多年来,扬州还没出过封疆大吏呢!

  得亏提前把赵有禄父母弄到松江“隐世”,不然赵有禄家的门槛估计都要被踩断。

  由于扬州过来的童生之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完完全全一张白纸,对行政事务更是一窍不通,赵安自是不可能让他们立即担当重任,故而给他们安排的工作类似见习员工。

  打打杂、跑跑腿、收收发发报纸.待熟悉业务后方能让他们转正。

  这会沈逸之就是帮赵安将各地公文分门别类,民政的归民政、军务的归军务、刑名的归刑名。刘鹏高则负责将赵安批示用过印的公文送到最近驿站发出。

  外面的雨还在下,且越下越大,赵安数次出屋查看雨势,担心大旱之后会转大涝,因而以署理巡抚名义起草了一份要求安徽各地注意“旱转涝”风险,并提前做好相关防汛准备的文件。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之后继续翻看朱珪批示过的文件,虽说双方立场不同,但朱珪处理政务的能力赵安还是肯定的,因而基本是萧规曹随,不做任何更改便发出。

  只有几份文件赵安给扣了下来,都是各地绿营给巡抚大人报捷请功的。

  这些捷报可谓一眼假,这游击说斩杀教匪上万,那千总说剿灭教匪数千,几份捷报加一块斩杀的教匪就好几万人了。

  安徽境内哪来这么多白莲教匪的?

  声势浩大的宿州匪乱核心白莲教徒和捻子也不过几千人,由此可见这些所谓的捷报不过是滥杀无辜,杀良冒功而已。

  但眼下不是收拾这些绿营将领的时候,赵安先得哄着他们,避免发生哗变酿成又一次兵祸。

  现在是安徽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候,不能出一点乱子。

  反复思考之后,赵安将安庆藩库打回的不予拨款通知取出,提笔写上“可予办理”四个字,同时签下自己的名字,之后看向刘鹏高点头道:“用印吧。”

  “是,大人。”

  刘鹏高忙将那枚紫花大印用双手捧出,轻轻盖上重重一压,旋即又取出赵安从荆道乾手中接过的安徽布政大印盖上。

  严格来说,紫花大印不能叫印,因为巡抚是钦差,所用之印按制称“关防”,形制长方形。布政使以下官员才称印,形制正方形。

  官场为了区分便称巡抚关防为紫花大印,布政官印为红泥大印。

  这两枚大印便代表整个安徽的最高权力。

  认印不认人,不管什么文件只要盖上这两枚大印便具备合法权力,不管对与错下面的官员都必须执行。

  如今两枚大印都在赵安手里,意味赵安这个以代理布政署理巡抚的三品道台事实上就是皖省一把手。

  官、兵、钱、粮都可以凭借这两枚大印调遣任用,没有任何人可以监督他。

  这也是赵安前世某些商战直接就是抢夺公司印章的根本。

  没有印章,保安都不认你董事长。

  没有印章,公司账户里的钱都转不出去。

  将从朱珪处取来的公文都处理过后,赵安又写了几份感谢信。

  都是写给对他工作有过支持的人物,如江苏巡抚福崧、江宁布政福昌、扬州知府方维甸等。

  与其说是感谢信,不如说是“嘚瑟信”,虽然信中赵安是以很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蒙圣恩署理安徽巡抚,但字里行间的喜悦却是怎么也掩饰不住的。

  人之常情。

  甭管哪个时代,一介布衣平民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高升一省扛把子,别说喜悦了,恐怕都激动的埋头痛哭。

  感谢以外,赵安提出一个小小的设想,就是希望富裕的江苏能对贫穷的安徽进行帮扶,首先实现两省三布政藩库的共通共联。

  即将咸丰行定为三大藩库的财政储备银行。

  江宁藩库肯定没问题,布政使福昌已认定赵安是老太爷私生子,这会署理巡抚消息传过去,估计福昌都能生出拥戴夺嫡之心。

  左右藩库也跟民间银号合作,能拂了五福阿哥面子?

  苏州的江苏藩库是否能成功实现“联网”,就要看江苏巡抚福崧怎么看待赵安署理巡抚一事,绍兴师爷朋友圈的小道消息又是否在江苏全省扑天盖地。

  此外就是给老丁父子各写一封信,告知自己高升消息,同时也询问两个妻子是否已生下孩子。

  赵安离开江宁时,婉清和春兰小娘子肚中都已显怀,算算时间也该生了。

  这年头女人生孩子,尤其是头胎风险很大,赵安可不希望自个升官发财死老婆。

  因而在给岳父丁太信中特别强调真遇到难产,保大不保小。

  稍事休息后便来到前厅,这里已经站满了人。

  清朝巡抚仪仗和排场很大,一般出行的随行人员都有上千人,除了作为卫队的巡抚直属亲兵(抚标)外,就是实际承担巡抚衙门运转的刑名、钱粮师爷,以及抚衙六房人员。

  厅中所站的一百多人就是这次随朱珪前来罗家集的文职人员。

  这些人已在厅中等了一个多时辰,却迟迟不见新任巡抚露面,想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哪个心里不紧张,尤其那些朱珪从京师带来的人。

  跟地方官一样,巡抚上任时也携带大量私人充斥抚衙,其中有亲近族人,也有门生后辈及同僚推荐人选。

  花花轿子众人抬,今日甲官给乙官推荐两人,明日乙官便同样能给甲官推荐两人,通过这种方式将各自的门生晚辈履历充实,工作经验刷足,等合适机会再评以上等考评向吏部推荐,不久之后这些门生晚辈就能独当一面成为地方主印官。

  当然,前提是这些人本身就有功名,秀才文凭肯定不够,起码也得是举人。

  赵安前世赫赫有名的左宗棠、李鸿章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地方大员幕僚,继而被委以重任。

  朱珪是清官不假,但再清的官也避免不了官场的潜规则,厅中站着的这些文职人员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其门生故旧子弟。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过来镀金的。

  如今朱珪卸任巡抚回京任职,他带来的这帮门生故旧子弟赵安当然要予以“清洗”。

  毕竟,他与朱珪之间已经没有转圜余地,形势也让他放弃与嘉庆“结盟”的幻想,唯有死抱和珅的大腿方能在老太爷死后赢得胜利的希望。

  现实老太爷虽然三年后退位禅让,但依旧掌权三年,这六年时间也只有在和珅庇护下才能确保所下棋局如谋划般颗颗落子。

  民宅是镇子里一位退休官员的,三进三落建的颇大,旱灾发生后这位官员担心乱民洗劫便带家人去了县城。

  赵安过来时外面雨势稍小了些,但从屋顶廊檐落下的雨水依旧“哗拉拉”响个不停,叶志贵、徐霖等人带着各自手下于廊檐下按刀侍立,搞的厅中这帮抚衙工作人员心中直打突。

  吏部那位郎中萧景伦这会代表吏部在替赵安这个新抚台大人核对相关册目,明安泰则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思于一处民宅中悠哉喝茶。

  赵安的人设是清官,自是不便直接给明安泰送钱,那样比较尴尬。

  就让庆遥代表他私下给明安泰、萧景伦各送四百两仪金,二人带来的随员则每人给了一百六十两。

  庆遥在赵安给老太爷的有功人员名单中定的是一等第二,一等第一的则是坚守宿州有功的游击周库。

  照往常规矩名列有功一等的若是汉员,一般都会官升一到两级;若旗员的话可能会给半个、一个前程。

  看起来旗员实惠比汉员少,实际却是高得多,因为旗员起步就比汉员高。

  这就确保庆遥回京后至少能得一个头等侍卫的实惠,如此,心存感激的庆遥在回京之前自是不遗余力替赵大人抬这花花轿子,领着手下这帮鹰狗侍卫帮着赵安死命“撑场子”,一点也不介意自个是旗人,赵安只是个包衣奴才。

  在庆遥等鹰狗侍卫簇拥下赵安来到厅中后,众人立时齐齐跪下向新任抚台大人行参见大礼。

  赵安穿过人群来到事先摆放的太师椅上一屁股坐下,并不叫众人起身,只抬手道:“唱名!”

  “嗻!”

  一名鹰狗侍卫将之前交到他手中的名册展开念道:“张德全!”

  “下官在!”

  正六品的抚衙经历司主事(大秘)张德全慌忙抬头应了一声,旋即耳畔传来新任抚台大人的声音:“本省正经大灾,百姓饿的面黄体瘦,你这经历官却生得这般富态,想来平日没少做中饱私囊的事,来人,摘了他的顶戴,扒了他的官袍,撵出去,革职为民!”

  “嗻!”

  两名身穿黄马褂的侍卫立时上前将一脸愕然的张德全官帽摘下,官服扒下。

  自始至终这张德全都未为自己辩解一句,原因是他很清楚自个作为朱珪的人不可能被赵安留用。

  只能算他倒霉,回京再想办法另谋他职。

  长的富态的滚蛋,长的瘦的呢?

  第二个被点名的是抚衙户房的吴科长,跟前面的张司长不同,这位吴科长很瘦,且不是前任巡抚朱珪从京里带来的人,而是“世袭”主事,爷孙三代承包了抚衙户房科长的职务。

  除得益本身精于户房业务外,也得益于新上任的官员不可能把精于业务的小吏全革职。

  按道理,跟朱珪没有直属关系的小吏,赵安没理由把他们革掉,因为他也需要这帮人维持抚衙运作,哪怕要替换也得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可赵安见了这瘦子科长身上的衣裳却不由痛心疾首道:“灾民衣不蔽体,你还有心思穿新衣裳,这般不知民间疾苦,本抚留你何用!”

  一句话就把祖孙三代深耕巡抚衙门的吴科长给开除了。

  这可把在场一众工作人员吓坏了,难不成新来的这位赵大人真就一个不留。

  紧接着又有一个给巡抚大人做记室的吏员被赵安开除,原因是这吏员被点到名后担心自己饭碗不保,便说自己是抱病当差,由此表明他对工作的负责和热爱。

  “抱病当差?”

  赵安打量了眼那个看着确实精神不太好的吏员微微点了点头,众人以为抚台大人是要夸奖这吏员时,未想抚台大人竟扭头看向吏房的人,吩咐道:“给这人办理病退手续。”

  病退手续什么意思,吏房的人不太明白,但知道这人肯定是被革除了。

  赵安为什么要革除一个带病工作的吏员?

  原因是这个吏员一口京片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清妖,清妖最新章节,清妖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