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急促的声音打破大帐的沉寂,脸上带着惊惶之色的朱锡经快步而入,浑身上下早已被大雨浸透。
帐幄掀开那刻,外面传来隐约的喧哗声。
正在案桌上批示公文的朱珪抬头看向儿子,心中一动连忙问道:“可是宿州送来捷报?”
“父亲,不是宿州打胜了,是皇上他,皇上他让赵有禄接替您署理安徽巡抚!”
朱锡经的声音满是悲愤。
“什么!”
似有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令得朱珪心头一紧猛地站起,起身瞬间带倒了桌上的茶碗,滚烫的茶水一下打湿了刚刚批好的公文。
墨迹旋即迅速化开,如同不详的预兆。
“皇上为什么让赵有禄接替我署理巡抚,难道说我被皇上革职了!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朱珪的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在摩擦,儿子带来的消息令得他宦海几十年沉浮筑起的所有自信都变得那么不自信。
外面传来的声音亦变得更为清楚。
一声声“参见抚台大人”让朱珪本就苍老的身躯如同抽走无数生机般,脸色瞬间褪尽血色变得死灰。
兀自摇晃两下,竟一下瘫坐在椅子上。
“父亲!”
朱锡经惊叫一声,慌忙上前扶住将要从椅子上倒下的父亲:“您怎么了?父亲,您这是怎么了!”
声音惊动了外面同样发懵的几个亲兵,众人连忙冲进来同朱锡经一起将巡抚大人抬到了摆在角落的那张“行军床”上。
身子无比僵硬的朱珪如同中风般,意识却是无比清醒,被抬到床上那刻,错愕、愤怒伴随巨大失落和耻辱向他一波波袭来,直令他胸闷难受。
耳畔众人焦急的呼唤声仿佛被什么界障阻隔般,竟是半点没有传入朱珪耳中。
此时的前任安徽巡抚大人脑海中疯狂闪现、盘旋的就是两个字——革职!
皇上为什么要革我职?
难道皇上也认为我朱珪是那“朱归”不成!
荒唐!可笑!
想我朱珪为官数十载,对大清忠心耿耿,历任官职自问勤勉,虽无惊天伟业但也恪守本份,不贪不占,两袖清风,结果落得今天这等革职下场,简直是奇耻大辱!
到底为什么!
“是和珅!”
朱珪猛地抬起头,身子也如同僵尸般直起,吓了几个帮忙的亲兵一跳,旋即众人就见抚台大人布满血丝的双目看着无比怨毒。
“和珅误我!”
愤怒的朱珪双手握拳狠狠砸在床上,安徽的灾情尚没有结束,宿州的白莲教匪也尚未平定,朝廷却迫不及待地任命赵有禄那奸贼代替他朱珪署理巡抚,这其中没有和珅的推动绝无可能!
这声“和珅误我”的怨毒咒骂让亲兵们都自觉低下脑袋。
“父亲,”
朱锡经见父亲又能坐起,欢喜的刚要劝父亲不要动怒,帐外便已传来“参见抚台大人”的声音,别说朱珪听着无比尖锐,其子听着更觉刺耳。
“东翁,赵有禄和京里来的御前侍卫到了!”
奔进来的是同样被雨淋的透透的幕僚汪兆兴。
“慌什么,老夫还没死呢!”
床上坐着的朱珪微哼一声,赵有禄那是连一丝喘息、一点准备的时间都不给他留,是要将他最后一点体面也彻底撕碎吗!
深吸一口气后,朱珪强行压下翻涌的气血和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几十年的官场历练让他知道此时绝不能失态,更不能让那赵有禄看到他的狼狈模样。
当下用尽全身力气缓缓起身,并下意识的理了理自己的二品大员官袍,似乎是想找回一丝巡抚的威仪,尽管这威仪于此时此地已是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看了眼面色煞白的汪兆兴,铁青着挥手道:“请他们进来。”
待汪兆兴出去后,朱珪甩开试图搀扶他的儿子,面若寒霜的走到公案后面端坐,静静看着帐门方向,等着那即将踏入宣告他宦海生涯终结的人。
帐幄很快被再次掀起,几名身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当先迈了进来,紧随其后的正是赵安,以及钦差侍卫明安泰和郎中萧景伦等人。
进帐的瞬间,赵安就看到了去年刚过完六十岁生日的朱珪。
一个看着很是清瘦的老人,憔悴的样子让人看着心生怜悯。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
然而,赵安的眼神却没有任何情感,面部也没有任何表情,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深藏在心中的怒火。
抚标那帮军官供认云集到宿州的灾民就是巡抚大人授意他们驱赶去的,如果这些灾民不是突然集中到宿州,就不会被白莲教趁势利用,就不会死那么无辜。
仅靠推理,赵安就得出一个结论,一切都是朱珪的阴谋。
只为将他这个所谓和党奸小扳倒。
党争的可怕让清官也会变为魔鬼!
从朱珪摘参他的那天起,就注定双方已经水火不融。
可惜,赵安没法将朱珪置之死地,因为,老太爷仍在保他。
明安泰的目光没有复杂可言,他只是公事公办,倒是一同来的吏部郎中萧景伦看向朱珪的眼神复杂难明,既有对朱珪这位清流领袖失势的同情和不甘,也有对朝廷被和珅一党掌控的无奈。
帐中,尽管站了这么多人,可却静的可怕,被一股令人窒息的气氛所笼罩。
“上谕,前任安徽巡抚朱珪听旨!”
赵安开口了,之所以让朱珪听旨而不是接旨,是因为这道旨意是口谕,而非旨意。
一个“前”字就跟一把匕首扎进朱珪心脏似的,令其端坐的身体为之一颤,最后的侥幸也被彻底粉碎。
他真的被革职了。
不管是旨意还是口谕,几十年恪守的臣子本分让朱珪本能起身,来到案桌前便要屈膝下跪,然而膝盖刚刚弯曲半分,一股巨大的屈辱和不甘如同岩浆般涌上他心头。
他竟要向一个夺走他一切的小儿下跪!
屈辱与不甘让朱珪的双膝迟迟跪不下去。
“朱珪,还不听旨!”
赵安的声音不高不低,却让朱珪全身血液都好像冲向头颅,如果此时有血压计的话,恐怕这位前任巡抚大人的血压会飙升到330。
数个呼吸后,就在萧景伦想上前劝说时,朱珪的双膝终是软了下去,带着屈辱砸在冰凉的地面上。
他无法对抗皇权的威压。
“臣朱珪接旨!”
这一声不甘听的明安泰都为之动容。
朱锡经的眼中更是噙满泪水。
赵安无视,直接朗声道:“上谕,朱珪即刻卸任该员安徽巡抚一职,归京任礼部侍郎。”
宣完,心中也是遗憾,因为老太爷的这个决定意味朱珪的“政治”生命仍将继续,而此人是嘉庆的班主任。
这意味用不了多久,朱珪将再次卷土重来,那时的自己如果还没有带领小贷党组建好反催收队伍,必将承受来自朱珪的铁拳打击。
朱珪低垂的头颅也在旨意宣完那刻昂了起来,双目中的精光一闪而过,深知中枢习惯的他敏锐察觉到这道上谕背后藏着的玄机。
“朱大人,请起吧。”
遗憾归遗憾,愤怒归愤怒,赵安再次使用“大人”一称,不过视线已然不再看着朱珪,而是看向朱珪身后堆满公文的案桌。
案桌的右上角,摆放着一方由白银打造的大印,此印重六十两,以一斤十六两计的话,这枚大印便重达四斤左右。
阳面刻满汉双文“安徽巡抚关防”六个大字,印泥乃用紫红印泥,故巡抚大印又被称为“紫花大印”。
有了这枚紫花大印,安徽的军政便尽管赵安所掌握。
这枚紫花大印,也是赵安冒雨前来的目标。
他不在乎朱珪死活,他要的是其手中权力。
朱珪只有这枚巡抚关防并无王命旗牌,否则当与关防共同摆放。
作为“组织”上派下来的工作交接见证人,萧景伦出于职责便想提醒朱珪交出巡抚大印,未想还没等他开口,就见赵安直接越过朱珪将桌上那枚紫花大印拿在手中。
动作干净利落,没有官员交接时的客套,甚至连“组织上”来人都没询问一声,直接就拿了。
看的萧景伦目瞪口呆,就连明安泰也叫赵安这个举止看的微微摇头,纵是与朱珪再有所不合,这表面的客气还是要的吧。
赵安哪管那么多,随手就要将这枚紫花大印交给一同来的徐霖保管,不想耳畔传来一声:“且慢!”
这声“且慢”可谓压抑到极点。
再看不知何时已经转过身的朱珪,正死死盯着赵安手中的大印。
“赵有禄!”
朱珪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尖锐,“纵然本抚.纵然老夫已奉旨革职,然朝廷制度,新旧官员交割应有章程,巡抚关防印信事关国体,岂容你如此.如此”
朱珪想说的是赵安这般不把他放在眼中实在是欺人太甚,他只是卸任安徽巡抚回京任侍郎,不是被革职查办!
纵二人之间再不合,朝廷的体面、官员的体统还是要的。
只不知为何,赵有禄目中突然闪过的一丝寒意令得这位宦海沉浮几十年的朱大人,心中没来由一跳,接下来的话竟卡在喉咙之中说不出来。
明、萧二人见状,均是不知说什么好,唯有心中苦笑。
当真是老秀才撞上愣头小子,唉。
“如此什么?本官奉圣命署理安徽巡抚,朱大人是要抗旨不给我这关防大印,还是说朱大人身为本官的前任,要教本官如何做事?”
赵安嘴角的蔑视就是瞎子都能看出来,他就不按套路出牌,你朱珪能奈我何?
“你!”
朱珪为之一滞,气的一句话也说不出。
“萧大人。”
赵安不再理会朱珪,转向吏部郎中萧景伦,“按朝廷规制,交割印信文书,核点府库钱粮、兵丁武备、卷宗档册等各项事宜,就劳烦萧大人主持。”
言罢,拿着大印就往帐外走去,再也不曾看朱珪一眼,仿佛这位前任就是个被丢弃的陈旧摆设,根本不值得他多看一眼。
两名侍卫忙掀起帐幄,赵安点头而过,走了数步却突然回头看向朱珪,一幅公事公办的样子:“交接未完成前,朱大人还请暂留此地,若账册有什么不对,本抚也好及时上奏朝廷请朱大人补上亏空。”
说完,又朝几名随他一起来的侍卫吩咐道:“还请各位将朱大人案上的公文替本抚收着,本抚也好及时处理。”
“嗻!”
几名鹰狗侍卫连忙掉头涌入帐中,将朱珪案桌上的公文“席卷一空”,甚至连朱珪使用的文房四宝都给拿了走。
明安泰和萧景伦瞧着这荒诞一幕,真是哭笑不得,既觉赵安行事过于乖张,又觉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朱珪不久前曾摘参于他,今日“报应”回来,旁人倒也不便说什么。
留在帐内的朱珪许久之后突然自嘲一笑,继而笑的越来越大声,笑声中充满无尽悲凉,直到最后笑声变成剧烈咳嗽,咳得朱珪只得扶着案桌,身体像是被抽空似的。
“父亲,您多保重,千万要保重身体,不能被那小人气坏身体.”
朱锡经不断拍打父亲的后背,唯恐父亲被气出个三长两短。
“东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皇上只是让您回京任职,并未对东翁有所斥责,这说明在皇上心中东翁还是朝廷栋梁,将来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啊”
汪兆兴也在边上竭力劝说着。
咳了片刻,朱珪渐渐好受些,疲惫不堪坐下,看着一脸紧张和担心自己的儿子、幕僚,喘了会粗气,提笔想写“养性”二字警省自己,却发现案上笔墨早就空空。
竟是没气着,反而轻声一笑:“小人得志,大抵便是如此了。”
“父亲既知赵有禄乃小人,又何必与他置气。”
朱锡经从角落炭炉上提起茶壶给父亲倒了碗温水。
朱珪却没有接过,而是抬头看向不曾被放下的帐幄,以及不远处被紧急召集列队的抚标官兵,半响微哼一声道:“老夫且忍他三年,看他三年后如何个楼塌屋倒!”
急促的声音打破大帐的沉寂,脸上带着惊惶之色的朱锡经快步而入,浑身上下早已被大雨浸透。
帐幄掀开那刻,外面传来隐约的喧哗声。
正在案桌上批示公文的朱珪抬头看向儿子,心中一动连忙问道:“可是宿州送来捷报?”
“父亲,不是宿州打胜了,是皇上他,皇上他让赵有禄接替您署理安徽巡抚!”
朱锡经的声音满是悲愤。
“什么!”
似有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令得朱珪心头一紧猛地站起,起身瞬间带倒了桌上的茶碗,滚烫的茶水一下打湿了刚刚批好的公文。
墨迹旋即迅速化开,如同不详的预兆。
“皇上为什么让赵有禄接替我署理巡抚,难道说我被皇上革职了!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朱珪的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在摩擦,儿子带来的消息令得他宦海几十年沉浮筑起的所有自信都变得那么不自信。
外面传来的声音亦变得更为清楚。
一声声“参见抚台大人”让朱珪本就苍老的身躯如同抽走无数生机般,脸色瞬间褪尽血色变得死灰。
兀自摇晃两下,竟一下瘫坐在椅子上。
“父亲!”
朱锡经惊叫一声,慌忙上前扶住将要从椅子上倒下的父亲:“您怎么了?父亲,您这是怎么了!”
声音惊动了外面同样发懵的几个亲兵,众人连忙冲进来同朱锡经一起将巡抚大人抬到了摆在角落的那张“行军床”上。
身子无比僵硬的朱珪如同中风般,意识却是无比清醒,被抬到床上那刻,错愕、愤怒伴随巨大失落和耻辱向他一波波袭来,直令他胸闷难受。
耳畔众人焦急的呼唤声仿佛被什么界障阻隔般,竟是半点没有传入朱珪耳中。
此时的前任安徽巡抚大人脑海中疯狂闪现、盘旋的就是两个字——革职!
皇上为什么要革我职?
难道皇上也认为我朱珪是那“朱归”不成!
荒唐!可笑!
想我朱珪为官数十载,对大清忠心耿耿,历任官职自问勤勉,虽无惊天伟业但也恪守本份,不贪不占,两袖清风,结果落得今天这等革职下场,简直是奇耻大辱!
到底为什么!
“是和珅!”
朱珪猛地抬起头,身子也如同僵尸般直起,吓了几个帮忙的亲兵一跳,旋即众人就见抚台大人布满血丝的双目看着无比怨毒。
“和珅误我!”
愤怒的朱珪双手握拳狠狠砸在床上,安徽的灾情尚没有结束,宿州的白莲教匪也尚未平定,朝廷却迫不及待地任命赵有禄那奸贼代替他朱珪署理巡抚,这其中没有和珅的推动绝无可能!
这声“和珅误我”的怨毒咒骂让亲兵们都自觉低下脑袋。
“父亲,”
朱锡经见父亲又能坐起,欢喜的刚要劝父亲不要动怒,帐外便已传来“参见抚台大人”的声音,别说朱珪听着无比尖锐,其子听着更觉刺耳。
“东翁,赵有禄和京里来的御前侍卫到了!”
奔进来的是同样被雨淋的透透的幕僚汪兆兴。
“慌什么,老夫还没死呢!”
床上坐着的朱珪微哼一声,赵有禄那是连一丝喘息、一点准备的时间都不给他留,是要将他最后一点体面也彻底撕碎吗!
深吸一口气后,朱珪强行压下翻涌的气血和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几十年的官场历练让他知道此时绝不能失态,更不能让那赵有禄看到他的狼狈模样。
当下用尽全身力气缓缓起身,并下意识的理了理自己的二品大员官袍,似乎是想找回一丝巡抚的威仪,尽管这威仪于此时此地已是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看了眼面色煞白的汪兆兴,铁青着挥手道:“请他们进来。”
待汪兆兴出去后,朱珪甩开试图搀扶他的儿子,面若寒霜的走到公案后面端坐,静静看着帐门方向,等着那即将踏入宣告他宦海生涯终结的人。
帐幄很快被再次掀起,几名身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当先迈了进来,紧随其后的正是赵安,以及钦差侍卫明安泰和郎中萧景伦等人。
进帐的瞬间,赵安就看到了去年刚过完六十岁生日的朱珪。
一个看着很是清瘦的老人,憔悴的样子让人看着心生怜悯。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
然而,赵安的眼神却没有任何情感,面部也没有任何表情,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深藏在心中的怒火。
抚标那帮军官供认云集到宿州的灾民就是巡抚大人授意他们驱赶去的,如果这些灾民不是突然集中到宿州,就不会被白莲教趁势利用,就不会死那么无辜。
仅靠推理,赵安就得出一个结论,一切都是朱珪的阴谋。
只为将他这个所谓和党奸小扳倒。
党争的可怕让清官也会变为魔鬼!
从朱珪摘参他的那天起,就注定双方已经水火不融。
可惜,赵安没法将朱珪置之死地,因为,老太爷仍在保他。
明安泰的目光没有复杂可言,他只是公事公办,倒是一同来的吏部郎中萧景伦看向朱珪的眼神复杂难明,既有对朱珪这位清流领袖失势的同情和不甘,也有对朝廷被和珅一党掌控的无奈。
帐中,尽管站了这么多人,可却静的可怕,被一股令人窒息的气氛所笼罩。
“上谕,前任安徽巡抚朱珪听旨!”
赵安开口了,之所以让朱珪听旨而不是接旨,是因为这道旨意是口谕,而非旨意。
一个“前”字就跟一把匕首扎进朱珪心脏似的,令其端坐的身体为之一颤,最后的侥幸也被彻底粉碎。
他真的被革职了。
不管是旨意还是口谕,几十年恪守的臣子本分让朱珪本能起身,来到案桌前便要屈膝下跪,然而膝盖刚刚弯曲半分,一股巨大的屈辱和不甘如同岩浆般涌上他心头。
他竟要向一个夺走他一切的小儿下跪!
屈辱与不甘让朱珪的双膝迟迟跪不下去。
“朱珪,还不听旨!”
赵安的声音不高不低,却让朱珪全身血液都好像冲向头颅,如果此时有血压计的话,恐怕这位前任巡抚大人的血压会飙升到330。
数个呼吸后,就在萧景伦想上前劝说时,朱珪的双膝终是软了下去,带着屈辱砸在冰凉的地面上。
他无法对抗皇权的威压。
“臣朱珪接旨!”
这一声不甘听的明安泰都为之动容。
朱锡经的眼中更是噙满泪水。
赵安无视,直接朗声道:“上谕,朱珪即刻卸任该员安徽巡抚一职,归京任礼部侍郎。”
宣完,心中也是遗憾,因为老太爷的这个决定意味朱珪的“政治”生命仍将继续,而此人是嘉庆的班主任。
这意味用不了多久,朱珪将再次卷土重来,那时的自己如果还没有带领小贷党组建好反催收队伍,必将承受来自朱珪的铁拳打击。
朱珪低垂的头颅也在旨意宣完那刻昂了起来,双目中的精光一闪而过,深知中枢习惯的他敏锐察觉到这道上谕背后藏着的玄机。
“朱大人,请起吧。”
遗憾归遗憾,愤怒归愤怒,赵安再次使用“大人”一称,不过视线已然不再看着朱珪,而是看向朱珪身后堆满公文的案桌。
案桌的右上角,摆放着一方由白银打造的大印,此印重六十两,以一斤十六两计的话,这枚大印便重达四斤左右。
阳面刻满汉双文“安徽巡抚关防”六个大字,印泥乃用紫红印泥,故巡抚大印又被称为“紫花大印”。
有了这枚紫花大印,安徽的军政便尽管赵安所掌握。
这枚紫花大印,也是赵安冒雨前来的目标。
他不在乎朱珪死活,他要的是其手中权力。
朱珪只有这枚巡抚关防并无王命旗牌,否则当与关防共同摆放。
作为“组织”上派下来的工作交接见证人,萧景伦出于职责便想提醒朱珪交出巡抚大印,未想还没等他开口,就见赵安直接越过朱珪将桌上那枚紫花大印拿在手中。
动作干净利落,没有官员交接时的客套,甚至连“组织上”来人都没询问一声,直接就拿了。
看的萧景伦目瞪口呆,就连明安泰也叫赵安这个举止看的微微摇头,纵是与朱珪再有所不合,这表面的客气还是要的吧。
赵安哪管那么多,随手就要将这枚紫花大印交给一同来的徐霖保管,不想耳畔传来一声:“且慢!”
这声“且慢”可谓压抑到极点。
再看不知何时已经转过身的朱珪,正死死盯着赵安手中的大印。
“赵有禄!”
朱珪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尖锐,“纵然本抚.纵然老夫已奉旨革职,然朝廷制度,新旧官员交割应有章程,巡抚关防印信事关国体,岂容你如此.如此”
朱珪想说的是赵安这般不把他放在眼中实在是欺人太甚,他只是卸任安徽巡抚回京任侍郎,不是被革职查办!
纵二人之间再不合,朝廷的体面、官员的体统还是要的。
只不知为何,赵有禄目中突然闪过的一丝寒意令得这位宦海沉浮几十年的朱大人,心中没来由一跳,接下来的话竟卡在喉咙之中说不出来。
明、萧二人见状,均是不知说什么好,唯有心中苦笑。
当真是老秀才撞上愣头小子,唉。
“如此什么?本官奉圣命署理安徽巡抚,朱大人是要抗旨不给我这关防大印,还是说朱大人身为本官的前任,要教本官如何做事?”
赵安嘴角的蔑视就是瞎子都能看出来,他就不按套路出牌,你朱珪能奈我何?
“你!”
朱珪为之一滞,气的一句话也说不出。
“萧大人。”
赵安不再理会朱珪,转向吏部郎中萧景伦,“按朝廷规制,交割印信文书,核点府库钱粮、兵丁武备、卷宗档册等各项事宜,就劳烦萧大人主持。”
言罢,拿着大印就往帐外走去,再也不曾看朱珪一眼,仿佛这位前任就是个被丢弃的陈旧摆设,根本不值得他多看一眼。
两名侍卫忙掀起帐幄,赵安点头而过,走了数步却突然回头看向朱珪,一幅公事公办的样子:“交接未完成前,朱大人还请暂留此地,若账册有什么不对,本抚也好及时上奏朝廷请朱大人补上亏空。”
说完,又朝几名随他一起来的侍卫吩咐道:“还请各位将朱大人案上的公文替本抚收着,本抚也好及时处理。”
“嗻!”
几名鹰狗侍卫连忙掉头涌入帐中,将朱珪案桌上的公文“席卷一空”,甚至连朱珪使用的文房四宝都给拿了走。
明安泰和萧景伦瞧着这荒诞一幕,真是哭笑不得,既觉赵安行事过于乖张,又觉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朱珪不久前曾摘参于他,今日“报应”回来,旁人倒也不便说什么。
留在帐内的朱珪许久之后突然自嘲一笑,继而笑的越来越大声,笑声中充满无尽悲凉,直到最后笑声变成剧烈咳嗽,咳得朱珪只得扶着案桌,身体像是被抽空似的。
“父亲,您多保重,千万要保重身体,不能被那小人气坏身体.”
朱锡经不断拍打父亲的后背,唯恐父亲被气出个三长两短。
“东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皇上只是让您回京任职,并未对东翁有所斥责,这说明在皇上心中东翁还是朝廷栋梁,将来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啊”
汪兆兴也在边上竭力劝说着。
咳了片刻,朱珪渐渐好受些,疲惫不堪坐下,看着一脸紧张和担心自己的儿子、幕僚,喘了会粗气,提笔想写“养性”二字警省自己,却发现案上笔墨早就空空。
竟是没气着,反而轻声一笑:“小人得志,大抵便是如此了。”
“父亲既知赵有禄乃小人,又何必与他置气。”
朱锡经从角落炭炉上提起茶壶给父亲倒了碗温水。
朱珪却没有接过,而是抬头看向不曾被放下的帐幄,以及不远处被紧急召集列队的抚标官兵,半响微哼一声道:“老夫且忍他三年,看他三年后如何个楼塌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