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雾水的赵阳跟着来到会议室,进门就看到郭坤正在与一位棕发碧眼的外国友人“热聊”。
“来,赵阳,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乌斯怀亚海关的卡洛斯·雨果先生。”
有朋自远方来,自是不亦乐乎。
赵阳礼貌微笑并上前握手,但脸上的疑惑却没减轻半分。
他只知道写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的雨果,但对眼前这位阿根廷的雨果先生则是没有半点印象。
“赵先生,我是来给你还手表的。”
雨果一口极具拉丁美风格的西班牙语,赵阳是听不懂,全靠郭坤翻译。
“手表?啊!我的手表怎么不见了。”
被这么一提醒,赵阳下意识地就往手腕去看,结果发现原本应该戴着手表的地方此刻却空空如也。
“你和老罗在公园火车站的时候手表掉了,正好被雨果先生捡到,他本来想立马归还,但当时火车已经启动,语言又不通,喊了几次你都没反应,所以他才亲自送到船上来。”
经郭坤这么一解释,赵阳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这块印着南极洲地图的“海鸥”牌手表虽然并不贵重,但意义却非常重要。
在异国他乡能遇到这样一位不辞辛劳只为物归原主的好心人,此刻的赵阳说不出的感动。
他热情地与雨果拥抱,临别前还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两枚稀有纪念章相赠,并相约等考察队返航途经乌斯怀亚的时候再见面。
其实像这样“中阿一家亲”的画面在乌斯怀亚时常上演。
比如阿根廷的青年学生们会围着中国的科学家签字留念;当地空军部队会主动帮助中国考察队的队员开展重力测量并提供数据;市民们在街上偶遇中国人还会大喊“CHINA”。
这座亚马纳语中的“美丽海湾”以最淳朴的方式展现了极大的善意,同时也为中国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大陆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与帮助。
看着失而复得的手表,赵阳的心情格外美丽,他哼着小曲走下舷梯,打算去活动室撰写今天的“每日通讯”黑板报。
“哎哟,这不是赵阳吗?又这么清闲啊?到底是新华社的大记者,我们在这累死累活地加固物资,你倒可以上岸去看风景,啧啧,有背景来镀金的就是不一样。”
通过一个弯角时,赵阳与来人撞了个满怀,对方不但没有道歉,反而开口就是“阴阳怪气”的调侃。
“王威,我们好像没什么过节吧?为啥总来找茬。”
赵阳定睛一看,发现堵住通道不让他过去的三人都是装备运输班的,领头的叫王威,一米八几大高个,留着个短寸,一身腱子肉。
就这模样和气质,不知道的还真会误以为他是“混社会”的。
南极考察队总共591人,撇开“J121”船上的308名海军官兵,还剩下两百多号。
这些队员和船员们从不同的单位抽调而来,又在相对压抑的封闭环境下共同生活了这么久,彼此间有些摩擦是避免不了的。
而往往大家又都会亲近“有共同语言”的人,于是乎一个个“小团体”应运而生。
有按地域划分的“老乡组”,有按工作单位划分的“同僚组”,以及按从事领域来划分的“兴趣组”。
平日里“小团体”的成员会一起吃饭、洗澡和工作,但只要遇到了矛盾冲突,就会立马“一致对外”。
当然这种“拉帮结伙”的行为只要在规章制度下发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还能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就好像老王、老贾和老许,他们三个也是“小团体”,但除了那次冒险抢救设备捅了篓子外,平日里都矜矜业业待在实验室互帮互助,从出发到现在一个月,光是科研成果就拿出了十几件。
不过也有些队员,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事情的判断转化为负面情绪,并且做出一些影响团结的举动。
这王威三人组就是其中的典型。
他们都是工人子弟,又在同一个单位上班,所以在还没进入考察队的时候就已经称兄道弟。
这三人干活是把好手,思想觉悟也没问题,但是却有个共同的坏习惯,那就是看不惯搞“笔杆子”工作的人。
按照他们的理解,革命是靠枪杆子、铁锤子和镰刀子打出来的,什么文人墨客对社会主义建设只会拖后腿。
这其实就和中国历代王朝里文官和武官向来不对付的逻辑一样。
总之王威三人从上船开始就没把新闻班的队员当做战友,甚至还多次在各种场合针锋相对,而其中他们最“讨厌”的非赵阳莫属。
这事情说起来还真有点冤枉,赵阳因为和郭坤的“老关系”,所以在考察队几个领导身边的“出镜率”颇高。
加上黑板报、赤道狂欢、采访“J121”船这些额外工作,就让王威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赵阳是有背景的人,跟队去南极单纯是为了给履历镀金,回国后就能立马平步青云。
真是心里黑暗的人看啥都是脏的。
赵阳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王威三人的“眼中钉”,平时找到机会就会用言语“冷嘲热讽”一番。
“我们都是平头老百姓,可不敢和赵大记者有过节,只是你无缘无故撞了我,难道不该道个歉吗?”
明明是王威自己跑得太快躲闪不及,现在却恶人先告状,那咄咄逼人的气势,好像只要赵阳不服软就要直接上拳头一般。
赵阳虽然脾气好,但也知道如果一味忍让只会让王威这种人的气焰更加嚣张。
所以哪怕现在以一敌三,依然不肯后退半步。
“你们几个,干嘛呢?没事情做就去码头帮忙搬运补给,在这斗什么狠?”
正当局势一触即发时,严奇的出现让现场的火药味没有演变成真正的“战斗”。
毕竟是科考班的班长,又是资历颇深的专家,王威三人不敢造次,但是在离开的时候还是故意撞了下赵阳的肩膀,那眼神中的“威胁”意味是那么的赤裸裸。
“赵阳,没事吧?这三个小兔崽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回头我就去找他们孙班长反应反应。”
严奇过来拍了拍赵阳的后背,他参加过很多次类似的集体野外科考工作,对于这种“内部矛盾”也是见怪不怪。
一场不怎么让人愉快的插曲就这样过去了,所有当事人看起来都像没有事情发生过一样。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乌斯怀亚停靠了五天,进行了油、水、食品和蔬菜的补给;两条船完成了大规模的检修;所有的物资又被加固了数次。
随着租用的直升飞机和聘请的船顾问到位,队员们再次整装待发。
从“世界的尽头”起航,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将直指南极大陆。
“来,赵阳,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乌斯怀亚海关的卡洛斯·雨果先生。”
有朋自远方来,自是不亦乐乎。
赵阳礼貌微笑并上前握手,但脸上的疑惑却没减轻半分。
他只知道写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的雨果,但对眼前这位阿根廷的雨果先生则是没有半点印象。
“赵先生,我是来给你还手表的。”
雨果一口极具拉丁美风格的西班牙语,赵阳是听不懂,全靠郭坤翻译。
“手表?啊!我的手表怎么不见了。”
被这么一提醒,赵阳下意识地就往手腕去看,结果发现原本应该戴着手表的地方此刻却空空如也。
“你和老罗在公园火车站的时候手表掉了,正好被雨果先生捡到,他本来想立马归还,但当时火车已经启动,语言又不通,喊了几次你都没反应,所以他才亲自送到船上来。”
经郭坤这么一解释,赵阳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这块印着南极洲地图的“海鸥”牌手表虽然并不贵重,但意义却非常重要。
在异国他乡能遇到这样一位不辞辛劳只为物归原主的好心人,此刻的赵阳说不出的感动。
他热情地与雨果拥抱,临别前还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两枚稀有纪念章相赠,并相约等考察队返航途经乌斯怀亚的时候再见面。
其实像这样“中阿一家亲”的画面在乌斯怀亚时常上演。
比如阿根廷的青年学生们会围着中国的科学家签字留念;当地空军部队会主动帮助中国考察队的队员开展重力测量并提供数据;市民们在街上偶遇中国人还会大喊“CHINA”。
这座亚马纳语中的“美丽海湾”以最淳朴的方式展现了极大的善意,同时也为中国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大陆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与帮助。
看着失而复得的手表,赵阳的心情格外美丽,他哼着小曲走下舷梯,打算去活动室撰写今天的“每日通讯”黑板报。
“哎哟,这不是赵阳吗?又这么清闲啊?到底是新华社的大记者,我们在这累死累活地加固物资,你倒可以上岸去看风景,啧啧,有背景来镀金的就是不一样。”
通过一个弯角时,赵阳与来人撞了个满怀,对方不但没有道歉,反而开口就是“阴阳怪气”的调侃。
“王威,我们好像没什么过节吧?为啥总来找茬。”
赵阳定睛一看,发现堵住通道不让他过去的三人都是装备运输班的,领头的叫王威,一米八几大高个,留着个短寸,一身腱子肉。
就这模样和气质,不知道的还真会误以为他是“混社会”的。
南极考察队总共591人,撇开“J121”船上的308名海军官兵,还剩下两百多号。
这些队员和船员们从不同的单位抽调而来,又在相对压抑的封闭环境下共同生活了这么久,彼此间有些摩擦是避免不了的。
而往往大家又都会亲近“有共同语言”的人,于是乎一个个“小团体”应运而生。
有按地域划分的“老乡组”,有按工作单位划分的“同僚组”,以及按从事领域来划分的“兴趣组”。
平日里“小团体”的成员会一起吃饭、洗澡和工作,但只要遇到了矛盾冲突,就会立马“一致对外”。
当然这种“拉帮结伙”的行为只要在规章制度下发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还能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就好像老王、老贾和老许,他们三个也是“小团体”,但除了那次冒险抢救设备捅了篓子外,平日里都矜矜业业待在实验室互帮互助,从出发到现在一个月,光是科研成果就拿出了十几件。
不过也有些队员,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事情的判断转化为负面情绪,并且做出一些影响团结的举动。
这王威三人组就是其中的典型。
他们都是工人子弟,又在同一个单位上班,所以在还没进入考察队的时候就已经称兄道弟。
这三人干活是把好手,思想觉悟也没问题,但是却有个共同的坏习惯,那就是看不惯搞“笔杆子”工作的人。
按照他们的理解,革命是靠枪杆子、铁锤子和镰刀子打出来的,什么文人墨客对社会主义建设只会拖后腿。
这其实就和中国历代王朝里文官和武官向来不对付的逻辑一样。
总之王威三人从上船开始就没把新闻班的队员当做战友,甚至还多次在各种场合针锋相对,而其中他们最“讨厌”的非赵阳莫属。
这事情说起来还真有点冤枉,赵阳因为和郭坤的“老关系”,所以在考察队几个领导身边的“出镜率”颇高。
加上黑板报、赤道狂欢、采访“J121”船这些额外工作,就让王威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赵阳是有背景的人,跟队去南极单纯是为了给履历镀金,回国后就能立马平步青云。
真是心里黑暗的人看啥都是脏的。
赵阳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王威三人的“眼中钉”,平时找到机会就会用言语“冷嘲热讽”一番。
“我们都是平头老百姓,可不敢和赵大记者有过节,只是你无缘无故撞了我,难道不该道个歉吗?”
明明是王威自己跑得太快躲闪不及,现在却恶人先告状,那咄咄逼人的气势,好像只要赵阳不服软就要直接上拳头一般。
赵阳虽然脾气好,但也知道如果一味忍让只会让王威这种人的气焰更加嚣张。
所以哪怕现在以一敌三,依然不肯后退半步。
“你们几个,干嘛呢?没事情做就去码头帮忙搬运补给,在这斗什么狠?”
正当局势一触即发时,严奇的出现让现场的火药味没有演变成真正的“战斗”。
毕竟是科考班的班长,又是资历颇深的专家,王威三人不敢造次,但是在离开的时候还是故意撞了下赵阳的肩膀,那眼神中的“威胁”意味是那么的赤裸裸。
“赵阳,没事吧?这三个小兔崽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回头我就去找他们孙班长反应反应。”
严奇过来拍了拍赵阳的后背,他参加过很多次类似的集体野外科考工作,对于这种“内部矛盾”也是见怪不怪。
一场不怎么让人愉快的插曲就这样过去了,所有当事人看起来都像没有事情发生过一样。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乌斯怀亚停靠了五天,进行了油、水、食品和蔬菜的补给;两条船完成了大规模的检修;所有的物资又被加固了数次。
随着租用的直升飞机和聘请的船顾问到位,队员们再次整装待发。
从“世界的尽头”起航,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将直指南极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