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仕贵,你今天不讲清楚我跟你没完!”
并不算宽敞的屋子里,王芳坐在床头抹着眼泪,老沈则是一边摸着他那光脑袋,一边唉声叹气。
“我二十岁就嫁给你,这些年任劳任怨,你却借着出差要去上海照顾别人的老婆,沈仕贵,你说!是不是因为我没给你生个儿子所以才这样!”
老婆在那哭哭啼啼地上纲上线,老沈的脑袋里却没来由地浮现出一片皑皑白雪的南极画面。
那想象里有憨态可掬的企鹅成群结队,巍峨的冰山连绵万里,考察队的队员们呐喊着冲锋,而领头的举着五星红旗的人正是赵阳。
“兄弟啊,再让选一次,我肯定愿意陪你去南极。”
这场家庭矛盾甚至惊动了社里的领导,在了解完情况后还是穆老亲自出马解释,这才打消了王芳的猜测与焦虑。
但理解归理解,愿不愿意则是另一回事。
总之第二天老沈去火车站的时候,王芳憋着气硬是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相送,倒是平日里顽皮的小女儿乖巧,站在二楼冲着爸爸不断挥手,嘴里喊着再见。
从北京到上海,乘坐元旦刚开行的161/162次列车需要26个小时,硬座票价23元8角。
这是连接着中国两座超一线城市的专列,每天都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往返于一千四百多公里的铁轨上。
以老沈的出差待遇其实可以买软座,但他这些年外出采访已经习惯了帮社里省钱,毕竟六十块钱的车票差价足够给大院里的娃娃们多加几顿牛奶了。
背着包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找到自己的座,老沈却发现已经有位白发苍苍老人占了位置。
“大爷,您是不是坐错位置了,靠窗那座应该是我的。”
像这种绿皮火车,有人找不到位置就近落座是常有的事情,老沈也不着急,拿出车票又核对了好几遍才凑到老大爷的耳边说道。
老大爷肉眼可见的局促起来,黢黑脸上的那些沟壑皱得更紧了,他从胸口内插袋里掏了又掏,急到满头大汗才总算是找出一张车票。
“我不识字,这是刚才那个年轻后生帮找的位,你要不再看看我这票?”
那张捏在手里的票皱巴巴的,一看就是已经被折起、打开又折起了很多次。
老沈接过一看,发现上面的座位号就在自己隔桌对面,心里不禁松了口气。
他本来已经做好了把座位让给老大爷的准备,但所幸刚才帮忙找座位的年轻人并没有太不靠谱。
有了这么一个小插曲,加之路途漫漫,两人自然就攀谈了起来。
“这马上就要元旦了,您老人家一个人坐车去上海是要探亲吗?”
老沈撕开一袋花生米推到桌子中间,大爷原本还不好意思吃,在几次劝说下才勉强拿了几粒。
“是我儿子的部队要接我去过年,他是海军,前年才入的伍,领导看重他,经常去国外出任务。”
一提起自己的孩子,老大爷脸上的笑容就好像要溢出来一样。
对于他这种在山村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来说,家里能出个当兵的已经足够光荣,若还是海军,那真能在十里八乡都把腰杆挺得直直的。
“对了,你知不知道一个地方叫什么极?”
突然的发问让老沈一愣,下意识地说了句“什么?”,但老大爷接下来的解释却让他整个人惊在当场。
“部队的领导说这次我儿子的任务是要保护一群科学家到这个什么极去搞科研,还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到那个地方。”
“我虽然听不懂,但也知道这一定是顶顶光荣的事情,等到了部队,我一定要让领导帮忙给带个话,就说他爹为他骄傲。”
老大爷的文化程度有限,就这么两句话还是在老沈的引导下才说清楚,但其中所包含的属于一个老父亲的自豪却是那么真挚而丰满。
“大爷,我知道您说的地方,那里叫南极,我的同事也在那条船上,算是您儿子的战友。”
老沈难掩激动,他是真没想到自己坐一趟火车竟然能碰到南极考察队队员的家属,于是赶紧从包里掏出两个橘子,剥好皮塞到老大爷的手中。
“大爷,再多给我讲讲您儿子的故事吧,说不定哪天我就把他写到报纸上去呢。”
这漫长的旅途变得不再沉默无趣,有了共同语言的两人都兴高采烈地打开了话匣。
老沈描绘着赵阳轻伤不下火线和武警官兵们勇闯菜刀队老巢的惊险一幕,老大爷则讲着自己儿子胸口带着大红花坐上火车奔赴部队报道的样子。
两人本素不相识,口中的赵阳和海军儿子可能更是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共同的目标和使命却将这些朴素而又无比强大的人们联结在了一起。
591名考察队队员如此,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家属们亦然。
火车开得很快,但却依然追不上对亲人的思念。
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兄弟姐妹、同志朋友……
他们都会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站在田野、高山、戈壁、河畔、小镇和城市里,翘首期待着哪怕是一星半点从世界最南端传回的消息。
老沈从来都是个舍不得“小家”的人,但在这趟跨越南北的列车上,他的心里似乎有多明白了一些赵阳总是挂在嘴边的“理想”与“奋斗”。
上海火车站还是那样人流如织,大爷被他儿子部队派来的军车接走,临行前硬要塞给老沈一包核桃。
他说都是战友的家里人,自然应该亲近,而一路上吃了老沈不少的东西,回送一点土特产是必须要的。
老沈没再推脱,挥手和大爷告别,自己穿过地下通道,在南广场坐上了去往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公车。
车上很拥挤,卖票员小姑娘需要侧着身在人缝了硬钻才能通行,乘客们很多都是每天同坐一班的熟人,所以能听到他们天南海北地聊。
有说广东的改革开放春风总有一天要刮到上海来,提前准备才能赚大钱;
有说北方已经开始了国企改革,说不定哪天工厂里就会取消铁饭碗,与其被下岗,还不如早点出来做生意;
有说中国现在总算不穷了,应该大力发展军工产业,趁早把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收回来;
有说这次组建了一支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去建立考察站,就是要向西方国家亮剑,告诉他们中国人没有去不了的地方。
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早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哪怕是在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南极圈,也正有一次代表着国家形象的靠岸正在上演。
并不算宽敞的屋子里,王芳坐在床头抹着眼泪,老沈则是一边摸着他那光脑袋,一边唉声叹气。
“我二十岁就嫁给你,这些年任劳任怨,你却借着出差要去上海照顾别人的老婆,沈仕贵,你说!是不是因为我没给你生个儿子所以才这样!”
老婆在那哭哭啼啼地上纲上线,老沈的脑袋里却没来由地浮现出一片皑皑白雪的南极画面。
那想象里有憨态可掬的企鹅成群结队,巍峨的冰山连绵万里,考察队的队员们呐喊着冲锋,而领头的举着五星红旗的人正是赵阳。
“兄弟啊,再让选一次,我肯定愿意陪你去南极。”
这场家庭矛盾甚至惊动了社里的领导,在了解完情况后还是穆老亲自出马解释,这才打消了王芳的猜测与焦虑。
但理解归理解,愿不愿意则是另一回事。
总之第二天老沈去火车站的时候,王芳憋着气硬是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相送,倒是平日里顽皮的小女儿乖巧,站在二楼冲着爸爸不断挥手,嘴里喊着再见。
从北京到上海,乘坐元旦刚开行的161/162次列车需要26个小时,硬座票价23元8角。
这是连接着中国两座超一线城市的专列,每天都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往返于一千四百多公里的铁轨上。
以老沈的出差待遇其实可以买软座,但他这些年外出采访已经习惯了帮社里省钱,毕竟六十块钱的车票差价足够给大院里的娃娃们多加几顿牛奶了。
背着包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找到自己的座,老沈却发现已经有位白发苍苍老人占了位置。
“大爷,您是不是坐错位置了,靠窗那座应该是我的。”
像这种绿皮火车,有人找不到位置就近落座是常有的事情,老沈也不着急,拿出车票又核对了好几遍才凑到老大爷的耳边说道。
老大爷肉眼可见的局促起来,黢黑脸上的那些沟壑皱得更紧了,他从胸口内插袋里掏了又掏,急到满头大汗才总算是找出一张车票。
“我不识字,这是刚才那个年轻后生帮找的位,你要不再看看我这票?”
那张捏在手里的票皱巴巴的,一看就是已经被折起、打开又折起了很多次。
老沈接过一看,发现上面的座位号就在自己隔桌对面,心里不禁松了口气。
他本来已经做好了把座位让给老大爷的准备,但所幸刚才帮忙找座位的年轻人并没有太不靠谱。
有了这么一个小插曲,加之路途漫漫,两人自然就攀谈了起来。
“这马上就要元旦了,您老人家一个人坐车去上海是要探亲吗?”
老沈撕开一袋花生米推到桌子中间,大爷原本还不好意思吃,在几次劝说下才勉强拿了几粒。
“是我儿子的部队要接我去过年,他是海军,前年才入的伍,领导看重他,经常去国外出任务。”
一提起自己的孩子,老大爷脸上的笑容就好像要溢出来一样。
对于他这种在山村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来说,家里能出个当兵的已经足够光荣,若还是海军,那真能在十里八乡都把腰杆挺得直直的。
“对了,你知不知道一个地方叫什么极?”
突然的发问让老沈一愣,下意识地说了句“什么?”,但老大爷接下来的解释却让他整个人惊在当场。
“部队的领导说这次我儿子的任务是要保护一群科学家到这个什么极去搞科研,还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到那个地方。”
“我虽然听不懂,但也知道这一定是顶顶光荣的事情,等到了部队,我一定要让领导帮忙给带个话,就说他爹为他骄傲。”
老大爷的文化程度有限,就这么两句话还是在老沈的引导下才说清楚,但其中所包含的属于一个老父亲的自豪却是那么真挚而丰满。
“大爷,我知道您说的地方,那里叫南极,我的同事也在那条船上,算是您儿子的战友。”
老沈难掩激动,他是真没想到自己坐一趟火车竟然能碰到南极考察队队员的家属,于是赶紧从包里掏出两个橘子,剥好皮塞到老大爷的手中。
“大爷,再多给我讲讲您儿子的故事吧,说不定哪天我就把他写到报纸上去呢。”
这漫长的旅途变得不再沉默无趣,有了共同语言的两人都兴高采烈地打开了话匣。
老沈描绘着赵阳轻伤不下火线和武警官兵们勇闯菜刀队老巢的惊险一幕,老大爷则讲着自己儿子胸口带着大红花坐上火车奔赴部队报道的样子。
两人本素不相识,口中的赵阳和海军儿子可能更是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共同的目标和使命却将这些朴素而又无比强大的人们联结在了一起。
591名考察队队员如此,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家属们亦然。
火车开得很快,但却依然追不上对亲人的思念。
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兄弟姐妹、同志朋友……
他们都会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站在田野、高山、戈壁、河畔、小镇和城市里,翘首期待着哪怕是一星半点从世界最南端传回的消息。
老沈从来都是个舍不得“小家”的人,但在这趟跨越南北的列车上,他的心里似乎有多明白了一些赵阳总是挂在嘴边的“理想”与“奋斗”。
上海火车站还是那样人流如织,大爷被他儿子部队派来的军车接走,临行前硬要塞给老沈一包核桃。
他说都是战友的家里人,自然应该亲近,而一路上吃了老沈不少的东西,回送一点土特产是必须要的。
老沈没再推脱,挥手和大爷告别,自己穿过地下通道,在南广场坐上了去往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公车。
车上很拥挤,卖票员小姑娘需要侧着身在人缝了硬钻才能通行,乘客们很多都是每天同坐一班的熟人,所以能听到他们天南海北地聊。
有说广东的改革开放春风总有一天要刮到上海来,提前准备才能赚大钱;
有说北方已经开始了国企改革,说不定哪天工厂里就会取消铁饭碗,与其被下岗,还不如早点出来做生意;
有说中国现在总算不穷了,应该大力发展军工产业,趁早把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收回来;
有说这次组建了一支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去建立考察站,就是要向西方国家亮剑,告诉他们中国人没有去不了的地方。
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早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哪怕是在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南极圈,也正有一次代表着国家形象的靠岸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