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下几天,江连横始终都在外宅,逗逗幺儿,学学俄语,又从庄书宁口中打听了些许大帅府的情况,算是过上了一段清闲日子。
毕竟,筹办砂石厂的大方向已经确定,日后如何推进,便全交给南风和西风去办,他也懒得过问细枝末节。
在此期间,江连横曾经提议,让江承志去城北大宅过中秋,但却被庄书宁断然回绝。
“孩子抱走了,还能抱回来么?”庄书宁自有她的顾虑。
听她这么说了,江连横便也只好作罢,不再强求。
日子过得很快,没几天的功夫,天气就已转凉,夜空中的弦月也在渐渐圆满。
中秋前五天,江连横离开城南外宅,开始着手打点官面儿上的人情往来。
近期省府人事调动颇多,新官上任三把火,自然少不了上贡孝敬;而那些刚刚丢掉实权、转为闲差的老熟人,碍于多年以来的交情,也不好立马翻脸不认人,该表示的,还得表示,毕竟官场讲究资历,谁能说得准他们以后还会不会东山再起?
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江连横甘愿维系这份人情。
反正就是送个礼,又没多少钱,倘若押宝得中,日后的收益必定远超今日的孝敬。
于此同时,庄书宁也凭借“牌友”的身份,去了帅府老宅,同老张的各房妻妾搓了几天麻将,输点钱、送点礼,也算是代表江家混进了奉天高层的太太团。
礼尚往来,江家给白道上打点,同时也在接受黑道上的孝敬。
钱财如流水,但却逆流而上,受人鱼肉的到底还是市井百姓。
……
……
中秋佳节的气氛日渐浓郁,省城一天比一天热闹,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
游子还乡,阖家团圆,城内城外的花灯密如繁星,到处充斥着一派欢欣盛景,直奉战争的阴云似乎已经散去,百姓的生活终于恢复了寻常。
小西关、小河沿、南北两市场,奉天的几处繁密街巷都已开了夜市,但其中最热闹的去处,到底还是皇寺广场。
皇寺广场上的寺庙,全称为“莲花净土实胜寺”。
因是清太宗皇太极下令建造,历代清帝东巡盛京,必定到此参佛礼拜,所以便成了百姓口中名副其实的“皇寺”。
寺庙里供奉着一座纯金佛像,乃吐蕃佛教中战无不胜的至高护法神——玛哈噶喇。
据说很灵验,大概是纯金塑造的缘故罢!
不管怎么说,清廷已经倒台,“皇寺”也变成了“民寺”,忽然就充满了烟火气息。
中秋将近,皇寺广场也开起了夜市灯会。
这般热闹的场合,家家户户的孩童自然都嚷着要去,江雅也不例外。
早在灯会前几天,姑娘就开始在家心心念念了。
可是,胡小妍身有残疾,不便出行;江连横忙于打点官面儿,当然也少不了各式各样的饭局。
爹妈不能陪同,逛灯会的这件差事,自然就落在了东风身上。
于是,灯会开市第一天,张正东就叫来几个保镖,陪同江雅、江承业、花姐和许如清,一起游玩皇寺广场。
当夜的盛景自不必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街面儿上挤得水泄不通,想要摔倒都难,稍不留神就被人踩掉了鞋,好不容易提起来,再一摸兜,钱没了。
这也难怪,每逢佳节闹市,必是江湖老合开张做买卖的时候。
金评彩挂,皮团调柳,蜂麻燕雀,横葛蓝荣,全都盯着这块肥肉,带孩子出来逛街,可得加点小心,一转眼的功夫,就可能乐极生悲。
不过,江家这一行人,却根本不用担心。
既有名声在外,又有保镖随行,只管游玩赏乐即可,倒是把东风和几个保镖紧张坏了,脑袋里始终绷着一根弦儿,生怕不小心有所疏忽。
江雅头上扎着双髻,身穿红色衣裳,外套一件薄棉绣团花小坎肩儿,领口、袖口蓄着白边兔绒,双眸澄澈透亮,眼底里满是花灯锦簇,样子甭提多喜庆了。
姑娘好动,燕子似地在广场上来回穿梭,看见买卖摊儿就凑过去问东问西。
她倒是不怕生,见别人家的孩子手里提着小红灯笼,就立马跑上前,笑嘻嘻地问:“你这个是在哪买的?”
人家告诉她了,她就跑回来,央求东叔也给她买一个,同时不忘给弟弟带上一份儿。
放眼望去,总有各式小吃,小酥糖、萨其马、炸豆腐,一阵阵烟火气升腾起来,弥漫着灯影,叫人看了满心欢喜。
江雅虽然年幼,心里却顾得周全,看见卖糖画儿的,便连忙跑过去,扯着嗓门儿大喊:“给我来十糖人儿!”
东风忙劝说道:“大侄女,十个糖人儿,你吃得了么?买俩就行了,你和承业,一人一个。”
江雅一愕,茫茫然地指向身后几个保镖,却问:“这几个叔叔不吃么?”
“不吃,不吃。”众人连忙摆手。
“吃吧,吃吧!”江雅笑嘻嘻地说,“我请你们,东叔,快拿钱呐!”
张正东摇头苦笑:“你倒是会借花献佛。”
正要跟摊主说只买两个,可在灯会上做买卖的小商贩,向来是听多不听少,也不知他那手咋就这么快,勾勾点点,就画好了三五个糖人儿,再算上提前做好的样式,整十个,忙就满面堆笑地递过去,不容推脱道:
“几位爷,多谢照顾,多谢照顾!”
东风正要发难,许如清却说:“大过节的,别因为这点小钱闹不愉快,买就买了吧!”
说着,便给摊主交了钱。
江雅兴致冲冲地接过糖人儿,立刻逐次发给众人。
保镖见是大小姐给的,不敢强行推辞,便只好谢了两句,硬着头皮接过来。
于是,几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就这般每人手里拿个糖人儿,在游客讶异的目光中,紧随着江雅身后闷头快走。
看客不禁窃窃私语:“瞅这几位大哥,还挺有童趣!”
几个保镖觉得没面儿,连忙把糖人儿嚼碎了,咽进肚子里。
“那边有花灯!”江雅转头冲大家招呼道,“小弟,咱俩去猜灯谜,快点快点!”
说罢,便走过来扯住江承业的手,蹦蹦跶跶奔前方跑过去,唬得众人连忙快步跟上。
不远处的摊位前,一个身穿长衫、头顶六合帽的摊主正在吆喝叫卖,其后的木架子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烛彩灯,周围站满了男女老少,有几个书生模样的看客,对着灯谜指指点点,欢笑声此起彼伏。
此情此景,正可谓:
一灯如豆挂门旁,野草能随意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江雅领着弟弟硬挤过去,仰着脑袋,冲摊主问道:“多少钱猜一个?”
“嗬,这位小姐模样可真够俊的!”摊主笑呵呵地比出两根手指,“两毛钱猜一个,猜中了有奖!”
“这可够贵的了。”花姐等人也跟了过来。
摊主抬手指了指桌面儿,却说:“哎哟,我说这位夫人,您瞅瞅我这奖品也不是便宜货呀!”
众人低头一看,只见桌面儿上陈列的奖品,多半都是文房四宝,偶有几把扇子,尽管都是些便宜物件儿,但也的确不是几分钱的破烂货。
许如清笑了笑,说:“既然都来逛灯会了,高低也得猜个灯谜,又没多少钱,别扫了孩子的兴致。”
隔辈亲,亲在心。
大姑奶奶有多疼两个孙儿,自然无需赘述,当即便答应下来,低头冲江雅说:“小雅,去选一个吧!”
江雅笑着说:“大姑奶,你先选一个让我看看呗!”
许如清点点头,微笑道:“那行,我先选一个,你们俩接着再选。”
说罢,便有些茫然地望向眼前的花灯。
仔细思忖片刻,终于点了一盏“白底寒山冬梅图”灯笼。
摊主毫不怠慢,立刻将灯笼取下,扯下底端的没面儿,一边朗声宣读,一边递给许如清。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打一物!”
颂毕,摊主不忘笑着冲围观看客拱手抱拳:“各位,小本儿买卖,咱可别刨我的活儿,容这位老夫人仔细想想。”
许如清好歹也曾风光过,既是“会芳里”当年的大掌柜,又岂能不通晓诗文?
当下沉思片刻,终于试探着开口问道:“风?”
“嚯——”摊主夸张地恭贺道,“老夫人,一看您当年就是大家闺秀,必定是饱读诗书的人呐!得嘞,老夫人破了谜面儿,我送您一把纨扇,嫦娥奔月图,祝您老松乔之寿,年年安康!”
大家都很惊喜。
江雅更是迫不及待,忙蹦跳着说:“该我了,该我了。”
“好好好,这位小姐,你也挑一个吧!”
“我也选那个!”
“你也选……”摊主面容一僵,忍不住尴尬地笑了笑,“这小姐,头脑灵得很呐,可你们是一块儿来的,不能选一样的,您再换一盏吧?”
江雅起初还有点不服气,直到大家跟她讲清了规矩,她才选了一盏“霁色风帆过江图”灯笼。
摊主照例摘下灯笼,取了谜面儿,一边递给江雅,一边朗声介绍道:
“嗬,这个谜面儿可是有出处的,您要见过,那算白给,您要没见过,那就可有的猜了。”
江雅接过来,低头一看,却见那谜面儿上写道: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物。”
“我这个咋这么难?”江雅挠了挠头,一时不得谜底。
江承业凑过来,只见那谜面儿上有“儿童仰面”、“清明”、“游丝”、“东风”等字样,想了想,便默不作声地还给了姐姐。
“小弟,你能猜出来么?”江雅问。
摊主忙说:“诶,小姐,要是别人猜出来了,这可不能算是……”
话还没说完,摊主忽然停了下来,只觉得有人在扯他的衣袖,低头一看,却见张正东偷摸往他手里塞了一个大钱儿,心下会意,便不再多说什么,只道:“反正你们是一起来的,谁猜中了都一样。”
可是,江雅仔细想了半晌儿,却仍旧不得其解。
江承业见状,便在姐姐的耳边小声提醒道:“姐,去年春天,咱们俩还一起玩儿过呢!”
一经提醒,江雅的眼睛顿时亮起来,忙叫嚷道:“我知道了,是风筝!”
“聪明,小姐果然聪明!”摊主故作哀叹道,“嗐,各位瞅瞅,这一大家子状元门第,跑我这小摊儿来砸场子了,这日子没法过了,没法过。”
大家都笑他嘴甜会说话,日后必定生意兴隆。
许如清一高兴,便又赏了摊主两块大洋。
摊主连忙躬身笑道:“哎呀,多谢多谢,老夫人金口一开,小人我财运就来,我真是磕头来不及,打滚儿一身泥,再祝老夫人笑口常开,家和万事兴了!”
“我的奖品呢?”江雅追问。
摊主喜不自胜,忙说:“您挑,您随便挑!”
江雅对文房四宝没什么兴趣,迟疑半晌儿,最终也挑了一把纨扇,黛玉葬花图,说是要回去送给母亲。
摊主横竖已经赚了,这点小奖品,也不当回事儿,紧接着便问:“还有谁来猜?这位小少爷看着就稳当,您不来猜一个?”
话给到了江承业,他却下意识地转头看向母亲。
“今天出来玩儿,你也挑一个吧!”花姐柔声细语地宽慰道。
江承业这才笑起来,吮着下嘴唇,很腼腆地走过去,盯着架子上的花灯,看了好长一会儿,才选了一盏“绯色登山采药图”灯笼。
然而,他却不直接跟摊主说,而是先小声告诉姐姐,再由姐姐替他去要。
“我小弟要那盏红色的灯笼!”江雅踮脚指道,“就那个,第二排第一个的灯笼!”
“噢,小少爷,是要这个么?”摊主笑呵呵地问。
江承业点点头,却不说话。
摊主也不见怪,心里只道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家里规矩多,性子便总是有些死气沉沉,于是仍旧照例摘下灯笼,取出谜面儿,一边递给江承业,一边朗声介绍道:
“嗬,这灯谜倒是应景儿: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物!”
说着,便笑呵呵地提醒道:“小少爷,您慢慢猜,猜中可就有奖品了!”
众人听了谜面儿,一时间纷纷暗自揣测起来……
——
.本章所涉灯谜,皆非原创。
(本章完)
文学馆
毕竟,筹办砂石厂的大方向已经确定,日后如何推进,便全交给南风和西风去办,他也懒得过问细枝末节。
在此期间,江连横曾经提议,让江承志去城北大宅过中秋,但却被庄书宁断然回绝。
“孩子抱走了,还能抱回来么?”庄书宁自有她的顾虑。
听她这么说了,江连横便也只好作罢,不再强求。
日子过得很快,没几天的功夫,天气就已转凉,夜空中的弦月也在渐渐圆满。
中秋前五天,江连横离开城南外宅,开始着手打点官面儿上的人情往来。
近期省府人事调动颇多,新官上任三把火,自然少不了上贡孝敬;而那些刚刚丢掉实权、转为闲差的老熟人,碍于多年以来的交情,也不好立马翻脸不认人,该表示的,还得表示,毕竟官场讲究资历,谁能说得准他们以后还会不会东山再起?
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江连横甘愿维系这份人情。
反正就是送个礼,又没多少钱,倘若押宝得中,日后的收益必定远超今日的孝敬。
于此同时,庄书宁也凭借“牌友”的身份,去了帅府老宅,同老张的各房妻妾搓了几天麻将,输点钱、送点礼,也算是代表江家混进了奉天高层的太太团。
礼尚往来,江家给白道上打点,同时也在接受黑道上的孝敬。
钱财如流水,但却逆流而上,受人鱼肉的到底还是市井百姓。
……
……
中秋佳节的气氛日渐浓郁,省城一天比一天热闹,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
游子还乡,阖家团圆,城内城外的花灯密如繁星,到处充斥着一派欢欣盛景,直奉战争的阴云似乎已经散去,百姓的生活终于恢复了寻常。
小西关、小河沿、南北两市场,奉天的几处繁密街巷都已开了夜市,但其中最热闹的去处,到底还是皇寺广场。
皇寺广场上的寺庙,全称为“莲花净土实胜寺”。
因是清太宗皇太极下令建造,历代清帝东巡盛京,必定到此参佛礼拜,所以便成了百姓口中名副其实的“皇寺”。
寺庙里供奉着一座纯金佛像,乃吐蕃佛教中战无不胜的至高护法神——玛哈噶喇。
据说很灵验,大概是纯金塑造的缘故罢!
不管怎么说,清廷已经倒台,“皇寺”也变成了“民寺”,忽然就充满了烟火气息。
中秋将近,皇寺广场也开起了夜市灯会。
这般热闹的场合,家家户户的孩童自然都嚷着要去,江雅也不例外。
早在灯会前几天,姑娘就开始在家心心念念了。
可是,胡小妍身有残疾,不便出行;江连横忙于打点官面儿,当然也少不了各式各样的饭局。
爹妈不能陪同,逛灯会的这件差事,自然就落在了东风身上。
于是,灯会开市第一天,张正东就叫来几个保镖,陪同江雅、江承业、花姐和许如清,一起游玩皇寺广场。
当夜的盛景自不必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街面儿上挤得水泄不通,想要摔倒都难,稍不留神就被人踩掉了鞋,好不容易提起来,再一摸兜,钱没了。
这也难怪,每逢佳节闹市,必是江湖老合开张做买卖的时候。
金评彩挂,皮团调柳,蜂麻燕雀,横葛蓝荣,全都盯着这块肥肉,带孩子出来逛街,可得加点小心,一转眼的功夫,就可能乐极生悲。
不过,江家这一行人,却根本不用担心。
既有名声在外,又有保镖随行,只管游玩赏乐即可,倒是把东风和几个保镖紧张坏了,脑袋里始终绷着一根弦儿,生怕不小心有所疏忽。
江雅头上扎着双髻,身穿红色衣裳,外套一件薄棉绣团花小坎肩儿,领口、袖口蓄着白边兔绒,双眸澄澈透亮,眼底里满是花灯锦簇,样子甭提多喜庆了。
姑娘好动,燕子似地在广场上来回穿梭,看见买卖摊儿就凑过去问东问西。
她倒是不怕生,见别人家的孩子手里提着小红灯笼,就立马跑上前,笑嘻嘻地问:“你这个是在哪买的?”
人家告诉她了,她就跑回来,央求东叔也给她买一个,同时不忘给弟弟带上一份儿。
放眼望去,总有各式小吃,小酥糖、萨其马、炸豆腐,一阵阵烟火气升腾起来,弥漫着灯影,叫人看了满心欢喜。
江雅虽然年幼,心里却顾得周全,看见卖糖画儿的,便连忙跑过去,扯着嗓门儿大喊:“给我来十糖人儿!”
东风忙劝说道:“大侄女,十个糖人儿,你吃得了么?买俩就行了,你和承业,一人一个。”
江雅一愕,茫茫然地指向身后几个保镖,却问:“这几个叔叔不吃么?”
“不吃,不吃。”众人连忙摆手。
“吃吧,吃吧!”江雅笑嘻嘻地说,“我请你们,东叔,快拿钱呐!”
张正东摇头苦笑:“你倒是会借花献佛。”
正要跟摊主说只买两个,可在灯会上做买卖的小商贩,向来是听多不听少,也不知他那手咋就这么快,勾勾点点,就画好了三五个糖人儿,再算上提前做好的样式,整十个,忙就满面堆笑地递过去,不容推脱道:
“几位爷,多谢照顾,多谢照顾!”
东风正要发难,许如清却说:“大过节的,别因为这点小钱闹不愉快,买就买了吧!”
说着,便给摊主交了钱。
江雅兴致冲冲地接过糖人儿,立刻逐次发给众人。
保镖见是大小姐给的,不敢强行推辞,便只好谢了两句,硬着头皮接过来。
于是,几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就这般每人手里拿个糖人儿,在游客讶异的目光中,紧随着江雅身后闷头快走。
看客不禁窃窃私语:“瞅这几位大哥,还挺有童趣!”
几个保镖觉得没面儿,连忙把糖人儿嚼碎了,咽进肚子里。
“那边有花灯!”江雅转头冲大家招呼道,“小弟,咱俩去猜灯谜,快点快点!”
说罢,便走过来扯住江承业的手,蹦蹦跶跶奔前方跑过去,唬得众人连忙快步跟上。
不远处的摊位前,一个身穿长衫、头顶六合帽的摊主正在吆喝叫卖,其后的木架子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烛彩灯,周围站满了男女老少,有几个书生模样的看客,对着灯谜指指点点,欢笑声此起彼伏。
此情此景,正可谓:
一灯如豆挂门旁,野草能随意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江雅领着弟弟硬挤过去,仰着脑袋,冲摊主问道:“多少钱猜一个?”
“嗬,这位小姐模样可真够俊的!”摊主笑呵呵地比出两根手指,“两毛钱猜一个,猜中了有奖!”
“这可够贵的了。”花姐等人也跟了过来。
摊主抬手指了指桌面儿,却说:“哎哟,我说这位夫人,您瞅瞅我这奖品也不是便宜货呀!”
众人低头一看,只见桌面儿上陈列的奖品,多半都是文房四宝,偶有几把扇子,尽管都是些便宜物件儿,但也的确不是几分钱的破烂货。
许如清笑了笑,说:“既然都来逛灯会了,高低也得猜个灯谜,又没多少钱,别扫了孩子的兴致。”
隔辈亲,亲在心。
大姑奶奶有多疼两个孙儿,自然无需赘述,当即便答应下来,低头冲江雅说:“小雅,去选一个吧!”
江雅笑着说:“大姑奶,你先选一个让我看看呗!”
许如清点点头,微笑道:“那行,我先选一个,你们俩接着再选。”
说罢,便有些茫然地望向眼前的花灯。
仔细思忖片刻,终于点了一盏“白底寒山冬梅图”灯笼。
摊主毫不怠慢,立刻将灯笼取下,扯下底端的没面儿,一边朗声宣读,一边递给许如清。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打一物!”
颂毕,摊主不忘笑着冲围观看客拱手抱拳:“各位,小本儿买卖,咱可别刨我的活儿,容这位老夫人仔细想想。”
许如清好歹也曾风光过,既是“会芳里”当年的大掌柜,又岂能不通晓诗文?
当下沉思片刻,终于试探着开口问道:“风?”
“嚯——”摊主夸张地恭贺道,“老夫人,一看您当年就是大家闺秀,必定是饱读诗书的人呐!得嘞,老夫人破了谜面儿,我送您一把纨扇,嫦娥奔月图,祝您老松乔之寿,年年安康!”
大家都很惊喜。
江雅更是迫不及待,忙蹦跳着说:“该我了,该我了。”
“好好好,这位小姐,你也挑一个吧!”
“我也选那个!”
“你也选……”摊主面容一僵,忍不住尴尬地笑了笑,“这小姐,头脑灵得很呐,可你们是一块儿来的,不能选一样的,您再换一盏吧?”
江雅起初还有点不服气,直到大家跟她讲清了规矩,她才选了一盏“霁色风帆过江图”灯笼。
摊主照例摘下灯笼,取了谜面儿,一边递给江雅,一边朗声介绍道:
“嗬,这个谜面儿可是有出处的,您要见过,那算白给,您要没见过,那就可有的猜了。”
江雅接过来,低头一看,却见那谜面儿上写道: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物。”
“我这个咋这么难?”江雅挠了挠头,一时不得谜底。
江承业凑过来,只见那谜面儿上有“儿童仰面”、“清明”、“游丝”、“东风”等字样,想了想,便默不作声地还给了姐姐。
“小弟,你能猜出来么?”江雅问。
摊主忙说:“诶,小姐,要是别人猜出来了,这可不能算是……”
话还没说完,摊主忽然停了下来,只觉得有人在扯他的衣袖,低头一看,却见张正东偷摸往他手里塞了一个大钱儿,心下会意,便不再多说什么,只道:“反正你们是一起来的,谁猜中了都一样。”
可是,江雅仔细想了半晌儿,却仍旧不得其解。
江承业见状,便在姐姐的耳边小声提醒道:“姐,去年春天,咱们俩还一起玩儿过呢!”
一经提醒,江雅的眼睛顿时亮起来,忙叫嚷道:“我知道了,是风筝!”
“聪明,小姐果然聪明!”摊主故作哀叹道,“嗐,各位瞅瞅,这一大家子状元门第,跑我这小摊儿来砸场子了,这日子没法过了,没法过。”
大家都笑他嘴甜会说话,日后必定生意兴隆。
许如清一高兴,便又赏了摊主两块大洋。
摊主连忙躬身笑道:“哎呀,多谢多谢,老夫人金口一开,小人我财运就来,我真是磕头来不及,打滚儿一身泥,再祝老夫人笑口常开,家和万事兴了!”
“我的奖品呢?”江雅追问。
摊主喜不自胜,忙说:“您挑,您随便挑!”
江雅对文房四宝没什么兴趣,迟疑半晌儿,最终也挑了一把纨扇,黛玉葬花图,说是要回去送给母亲。
摊主横竖已经赚了,这点小奖品,也不当回事儿,紧接着便问:“还有谁来猜?这位小少爷看着就稳当,您不来猜一个?”
话给到了江承业,他却下意识地转头看向母亲。
“今天出来玩儿,你也挑一个吧!”花姐柔声细语地宽慰道。
江承业这才笑起来,吮着下嘴唇,很腼腆地走过去,盯着架子上的花灯,看了好长一会儿,才选了一盏“绯色登山采药图”灯笼。
然而,他却不直接跟摊主说,而是先小声告诉姐姐,再由姐姐替他去要。
“我小弟要那盏红色的灯笼!”江雅踮脚指道,“就那个,第二排第一个的灯笼!”
“噢,小少爷,是要这个么?”摊主笑呵呵地问。
江承业点点头,却不说话。
摊主也不见怪,心里只道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家里规矩多,性子便总是有些死气沉沉,于是仍旧照例摘下灯笼,取出谜面儿,一边递给江承业,一边朗声介绍道:
“嗬,这灯谜倒是应景儿: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物!”
说着,便笑呵呵地提醒道:“小少爷,您慢慢猜,猜中可就有奖品了!”
众人听了谜面儿,一时间纷纷暗自揣测起来……
——
.本章所涉灯谜,皆非原创。
(本章完)
文学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江湖二十年,民国江湖二十年最新章节,民国江湖二十年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江湖二十年,民国江湖二十年最新章节,民国江湖二十年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