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沉默着,朱厚照也沉默。
好一会儿,朱厚照从案头将刚才收好的那张粗陋的海图重新拿了出来。
他的目光看了看那个遍布海贝的北溜群岛。
又顺着依次看往朋加刺、缅甸和云南。
朱厚照的目光再次看向地上那一堆海贝。
——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的大明正在为了这么点不值一提的东西,静静的流血。
在朱厚照的情绪被推上山顶,又重重摔下的时候,裴元则在默默祈祷。
张羽可千万别早退啊。
按照常理,这个时间都察院就该散衙了。
李士实这个左都御史窜的比谁都快。
要是这会儿张羽不在都察院,让照子哥的情绪不连贯了,自己接下来的游说,就差点意思了。
好在,张羽还是保持了一名风宪官的本色,依旧在都察院里查阅卷宗,核对以往的一些情报。
那传令的太监去了没多久,就回来禀报,说是张羽已经等在殿外了。
朱厚照直接喊道,“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神情肃然的张羽入殿,旋即大礼参拜,“臣监察御史张羽叩见陛下。”
张羽四十多岁的样子,人长得略显黑瘦,但是腰杆挺得笔直,神色间也颇镇定。
裴元和朱厚照对他的第一印象都不错。
特别是裴元,有李士实这个喜欢早退的左都御史作对比,更觉得张羽能有所坚持,也算对得起他这个风宪官的身份了。
印象中,张羽兢兢业业的在这个位置上熬了十多年,才去地方担任了个按察副使。
而张羽之所以这么倒霉也是有原因的。
之前的时候,张羽前往云南巡按地方,发现这地方,天高皇帝远,郡县官都目无法纪,肆意妄为。
张羽这个巡按御史虽然多次尝试将那些官员绳之以法,但是“荒裔之外,吏政尚同”,也就是说,因为远离中央,大家都抱成一团,官官相护,张羽也没什么办法。
正好赶上地震带活动,云南多次发生地震。
于是张羽就给正德上书。
“乞敕巡抚三司等官,痛加修省,以弭灾异。”
张羽明白表达的意思是,大佬,你管管啊!底下的这些人完全不成样子了,借口我都帮你想好了!赶紧收拾他们吧。
结果张羽这封奏疏一上,礼部尚书傅珪不乐意了。
你一个巡按御史,你懂灾异吗?你权威吗?你站的高度够不够?
你再想想,这难道不是天子的责任吗?
我们还是开始检讨天子吧!
于是奏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皇上祗畏天心,克谨戒思,所以感召之,所以消复之。”
原本这是一个再次吊打PUA天子的好机会,但是没想到因为裴某人的介入,导致湖广大战提前结束。
傅珪刚开始带领大家检讨天子的人品,结果前线大捷了!
胜利者是不被检讨的。
再加上臧贤恼恨傅珪瞧不起他,趁机带领党羽发力。
于是傅珪提前暴雷了,一个强力“大七卿”,就这么黯然隐退了。
这也是前次,裴千户和各位大手子围绕礼部尚书这位置,展开一系列争夺的大背景。
作为这件事的肇始者,张羽的位置自然是有些尴尬的。
在朝廷层面,他被迫卷入了失败者一方。
在地方上,得知张羽要让天子直接出手干预三司,那些官员也都对他不待见起来。
最终,一心要为云南百姓做点什么的张羽,只能无奈的被召回京了。
朱厚照终于等来张羽,急不可耐道,“起来吧。”
张羽恭敬的起身,借着这机会,目光快速的从地上的那些东西上扫过,随后眼观鼻,鼻观心的等着天子问话。
朱厚照直接向他问道,“我听说,现在云南仍旧以海贝交易,可有此事?”
张羽想着刚才瞥见的海贝,迅速的整理着思路。
“陛下,确实如此。云南本地人交易时喜欢用贝子,也俗称贝八。平常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与金、银、铜并行流通。”
朱厚照不敢置信的问道,“怎么会这样?现在都已经是大明了,民间为何还通用这样落后的货币?”
张羽提醒道,“陛下,这些海贝不止民间流通,也可以用来交税的。”
朱厚照直接听的瞠目结舌了。
“你说交税?”
接着又追问道,“哪里能用来交税?”
就在朱厚照还抱着期待以为是个别地方的时候,就听张羽说道,“陛下,整个云南都能用海贝交税的啊。”
“有这样一首诗,就是写的云南民俗的。”
“老稚毡为服,胡夷共一家。汤池皆可浴,石鼓不堪挝。土产饶山锡,官租半海贝。信知南地暖,常吐四时花。”
朱厚照听到那句,“土产饶山锡,官租半海贝”,直接就要炸开了。
就在刚才,他还在耻笑那些南洋岛国仍旧落后的使用海贝,甚至在野心勃勃的筹划着,从那处叫做“北溜”的地方挖取海贝,大量洗劫那些小国的财富。
谁料转眼之间,就得知,他堂堂大明天朝的一省仍旧在流通海贝,甚至这海贝还以赋税的形式,堂而皇之的流入官库,占了云南地方税赋的一半。
朱厚照压抑着心中的慌乱和难以置信,向张羽问道,“这诗是何人所做?”
张羽不知道朱厚照的反应为何这么大,但还是如实道,“乃是前镇守云南右都督沐璘所做。沐璘乃是黔宁王沐英的曾孙,因为早逝,尚未立显功。”
好吧,朱厚照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连永镇云南的沐家人都是这么说的,那就彻底实锤了。
再想到“北溜”群岛上那些堆积如山的海贝,以及距离云南不算远的距离,朱厚照额头生汗,目光转向了裴元,“那处地方,现在知道的人多吗?”
裴元当然不介意这时候刺激一下阿照。
于是便道,“那是元时笔记,距今已有二百年,此书又没秘藏,臣不敢确定有没有旁人注意到。”
“而且那笔记写的甚为详实。只要在逆风季节,路过僧加刺时,顺洋流而行,就会偏转航向,到达此地。”
朱厚照闻言,心中立刻有了判断。
贝币系统已经出现了崩溃性的漏洞,必须立刻改变当地的习俗,彻底废掉贝币。
不然一旦北溜被人展开大规模发掘,那么云南的百姓的财富,都将被这些贝壳换走。
正好眼前有张羽这个刚从云南回来的御史,朱厚照直接向他询问道,“那以你所见,若是朝廷在云南废弃贝币,该当如何行事?”
张羽听到这里连忙道,“陛下,此事恐怕不太容易。”
“刚才臣提到了沐都督的那首诗,陛下可曾留意第一句?说的乃是‘老稚毡为服,胡夷共一家’,是胡夷,而不是汉夷。”
“我大明自从立国以来,虽然多次征发军屯、民屯开垦云南,但是大多数汉人都聚集在军屯、民屯的市镇。”
“云南和藏地、四川、贵州、广西,以及缅甸、安南等地接壤,广大地区,仍然处于各类羌胡彝苗等族的环绕之中。”
“云南有百夷种类,彼此之间,连语言都不通,想要让他们认可统一的货币极为艰难。海贝就是千年以来,百夷们共同认可的货币。仓促之间,又岂能轻易换掉?”
朱厚照自然不能向张羽吐露刚才裴元所说的机密,只是脸色阴沉着,并未答话。
张羽见朱厚照没吭声,本着尽职尽责的想法,继续道,“就算陛下想要废弃贝币,恐怕朝廷也提供不了用以补充当地交易的金、银、铜钱。”
“以臣所知,就连我大明繁华之地,仍旧短少金、银、铜钱之类,陛下纵然有心,又何能覆及百夷?”
裴元心道,来了来了,关键的时候来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裴元主动在旁说道,“若是我没记错的话,云南广有银场,何不在当地多加采掘,用以补充开支?”
那张羽听裴元接话,看了他一眼,见裴元身上穿的乃是五品武官的熊罴补子,没有吭声。
裴元差点被张羽这操作气笑了。
妈蛋的,这种关键时候,你歧视我。
说事儿啊!
好在张羽也不完全是憨憨,能侍立在天子身旁的锦衣卫,就算是个千户,也不好把气氛弄得太僵硬。
于是张羽主动另起话题,没想到这话题一出,反而正中了裴元的下怀。
“陛下,说起开采白银的事情。卑职早先曾经有过上疏,提起新兴等银场的事情。”
“那些银场经历了早年的开采之后,早就矿脉微细,几乎开采不到什么白银了。负责镇守当地的矿监,为了完成任务,直接逼着那军夫、矿工,将口粮折卖为白银,然后将那些口粮折卖的白银上交,说是完成的开采任务。”
“此等恶事,比比皆是。”
“云南许多银场的军夫都在大量逃亡,各处银场已经实质性处于瓦解边缘。”
“臣请求能够仔细甄选,关闭那些不再产出白银的银场,以免盘科过甚。”
朱厚照听了此等恶事,不由诧异道,“此事朕怎么不知情?既然矿脉细微,裁撤了便是,那些镇守太监何必多此一举?”
张羽见朱厚照问及政事,顿时来了精神,趁机劝说道。
“因为那些镇守太监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采银,而是假开采之名的事权,趁机横索民财,陵轹州县。”
“他们假借为朝廷开矿寻银的机会,遇到富家巨族,就诬陷他们盗矿,遇到良田美宅就指称下面有矿脉,要趁机勒索。”
“若是遇到不肯被勒索的,就拆毁他的宅子,挖坏他的田土庄稼。稍有抵抗,便率役围捕,辱及妇女,甚至断人手足投之于江。”
“以臣所见,我大明本就缺金银。云南之地的金矿、银矿,尚且不及缅甸的矿脉好些。而这般穷索天下,又能挖到什么银矿?人矿而已。”
张羽还要再说,朱厚照忽然伸手示意,张羽只得闭嘴。
朱厚照的脸色十分难看。
裴元抬头,目光微斜,瞥过朱厚照,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从云南崩碎的那一角……,终于要蔓延到他的整个大明了。
这已经不是海贝的问题了。
朱厚照像是喘不过气来一样,缓了好一会儿,才盯着张羽开口道,“你刚才说我大明缺少金银,云南之地的金矿、银矿,尚且不及缅甸的矿脉好?”
张羽见了朱厚照的这个状态,稍微思索了下,好像自己没说错什么。
于是继续道,“我大明已知的矿脉,确实少金银。云南的矿场经历了多年的开采,也早已细微。”
“成化年间朝廷为了获取黄金,曾经开设湖广金场,在武陵等十二县开了二十一个金场,每年征发五十五万民夫的徭役。死在开矿挖矿中的百姓,不可胜数。”
“陛下可知,朝廷总共在湖广十二县,挖出来多少黄金吗?”
朱厚照盯着张羽,追问道,“多少?”
张羽答道,“三十五两。”
朱厚照听到这个答案,甚至都感到一种难以理解的荒诞。
朝廷花费巨大代价,在十二县遍地挖掘,每年还征发五十五万民夫的徭役,居然就为了这三十五两的黄金。
而且朱厚照在这种荒诞中,隐约似乎有一种熟悉感。
然后那刚刚响在耳旁的话,立刻像是有余音缭绕一般,再次回响在他耳中。
——“物以稀为贵,本是常理。所谓井鼃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天下之大,奇妙无穷。比如北方少雨,南方多雨。不能放舟于千里之外,他们又怎么能知道他们珍惜的东西,在别处多如山积呢?”
——“等到以后,咱们自然可以乘大海船,去挖了那些数之不尽的海贝,然后在南洋西洋一带,尽情的换走粮食、布匹、黄金、宝石、象牙、珊瑚、胡椒这些好东西,甚至还可以大量购买夷人奴隶,在南洋重设宣慰司。”
——“那些夷人得了这么多海贝,必定高兴无比。说不定他们将会毁坏农田,遍地种植胡椒,丁香。穷尽民力去挖掘宝石、珊瑚。猎杀大象,追逐孔雀,寄望于换取可以存储的海贝。”
——“可这些海贝,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就算让他们得了百万、千万、亿兆又有何用?不过是咱们随手取来的东西罢了。”
朱厚照的心脏几乎都要停跳了,过了好一会儿,朱厚照才把目光转向裴元,声音低沉且略有些颤抖的说道。
“裴卿,你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会不会也有堆积如山的黄金或者白银?”
“像是……,海贝那样。”
“会不会也有人,像是我们看待那些可笑的夷人一样,等着拿那些东西来洗劫我们。”
好一会儿,朱厚照从案头将刚才收好的那张粗陋的海图重新拿了出来。
他的目光看了看那个遍布海贝的北溜群岛。
又顺着依次看往朋加刺、缅甸和云南。
朱厚照的目光再次看向地上那一堆海贝。
——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的大明正在为了这么点不值一提的东西,静静的流血。
在朱厚照的情绪被推上山顶,又重重摔下的时候,裴元则在默默祈祷。
张羽可千万别早退啊。
按照常理,这个时间都察院就该散衙了。
李士实这个左都御史窜的比谁都快。
要是这会儿张羽不在都察院,让照子哥的情绪不连贯了,自己接下来的游说,就差点意思了。
好在,张羽还是保持了一名风宪官的本色,依旧在都察院里查阅卷宗,核对以往的一些情报。
那传令的太监去了没多久,就回来禀报,说是张羽已经等在殿外了。
朱厚照直接喊道,“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神情肃然的张羽入殿,旋即大礼参拜,“臣监察御史张羽叩见陛下。”
张羽四十多岁的样子,人长得略显黑瘦,但是腰杆挺得笔直,神色间也颇镇定。
裴元和朱厚照对他的第一印象都不错。
特别是裴元,有李士实这个喜欢早退的左都御史作对比,更觉得张羽能有所坚持,也算对得起他这个风宪官的身份了。
印象中,张羽兢兢业业的在这个位置上熬了十多年,才去地方担任了个按察副使。
而张羽之所以这么倒霉也是有原因的。
之前的时候,张羽前往云南巡按地方,发现这地方,天高皇帝远,郡县官都目无法纪,肆意妄为。
张羽这个巡按御史虽然多次尝试将那些官员绳之以法,但是“荒裔之外,吏政尚同”,也就是说,因为远离中央,大家都抱成一团,官官相护,张羽也没什么办法。
正好赶上地震带活动,云南多次发生地震。
于是张羽就给正德上书。
“乞敕巡抚三司等官,痛加修省,以弭灾异。”
张羽明白表达的意思是,大佬,你管管啊!底下的这些人完全不成样子了,借口我都帮你想好了!赶紧收拾他们吧。
结果张羽这封奏疏一上,礼部尚书傅珪不乐意了。
你一个巡按御史,你懂灾异吗?你权威吗?你站的高度够不够?
你再想想,这难道不是天子的责任吗?
我们还是开始检讨天子吧!
于是奏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皇上祗畏天心,克谨戒思,所以感召之,所以消复之。”
原本这是一个再次吊打PUA天子的好机会,但是没想到因为裴某人的介入,导致湖广大战提前结束。
傅珪刚开始带领大家检讨天子的人品,结果前线大捷了!
胜利者是不被检讨的。
再加上臧贤恼恨傅珪瞧不起他,趁机带领党羽发力。
于是傅珪提前暴雷了,一个强力“大七卿”,就这么黯然隐退了。
这也是前次,裴千户和各位大手子围绕礼部尚书这位置,展开一系列争夺的大背景。
作为这件事的肇始者,张羽的位置自然是有些尴尬的。
在朝廷层面,他被迫卷入了失败者一方。
在地方上,得知张羽要让天子直接出手干预三司,那些官员也都对他不待见起来。
最终,一心要为云南百姓做点什么的张羽,只能无奈的被召回京了。
朱厚照终于等来张羽,急不可耐道,“起来吧。”
张羽恭敬的起身,借着这机会,目光快速的从地上的那些东西上扫过,随后眼观鼻,鼻观心的等着天子问话。
朱厚照直接向他问道,“我听说,现在云南仍旧以海贝交易,可有此事?”
张羽想着刚才瞥见的海贝,迅速的整理着思路。
“陛下,确实如此。云南本地人交易时喜欢用贝子,也俗称贝八。平常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与金、银、铜并行流通。”
朱厚照不敢置信的问道,“怎么会这样?现在都已经是大明了,民间为何还通用这样落后的货币?”
张羽提醒道,“陛下,这些海贝不止民间流通,也可以用来交税的。”
朱厚照直接听的瞠目结舌了。
“你说交税?”
接着又追问道,“哪里能用来交税?”
就在朱厚照还抱着期待以为是个别地方的时候,就听张羽说道,“陛下,整个云南都能用海贝交税的啊。”
“有这样一首诗,就是写的云南民俗的。”
“老稚毡为服,胡夷共一家。汤池皆可浴,石鼓不堪挝。土产饶山锡,官租半海贝。信知南地暖,常吐四时花。”
朱厚照听到那句,“土产饶山锡,官租半海贝”,直接就要炸开了。
就在刚才,他还在耻笑那些南洋岛国仍旧落后的使用海贝,甚至在野心勃勃的筹划着,从那处叫做“北溜”的地方挖取海贝,大量洗劫那些小国的财富。
谁料转眼之间,就得知,他堂堂大明天朝的一省仍旧在流通海贝,甚至这海贝还以赋税的形式,堂而皇之的流入官库,占了云南地方税赋的一半。
朱厚照压抑着心中的慌乱和难以置信,向张羽问道,“这诗是何人所做?”
张羽不知道朱厚照的反应为何这么大,但还是如实道,“乃是前镇守云南右都督沐璘所做。沐璘乃是黔宁王沐英的曾孙,因为早逝,尚未立显功。”
好吧,朱厚照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连永镇云南的沐家人都是这么说的,那就彻底实锤了。
再想到“北溜”群岛上那些堆积如山的海贝,以及距离云南不算远的距离,朱厚照额头生汗,目光转向了裴元,“那处地方,现在知道的人多吗?”
裴元当然不介意这时候刺激一下阿照。
于是便道,“那是元时笔记,距今已有二百年,此书又没秘藏,臣不敢确定有没有旁人注意到。”
“而且那笔记写的甚为详实。只要在逆风季节,路过僧加刺时,顺洋流而行,就会偏转航向,到达此地。”
朱厚照闻言,心中立刻有了判断。
贝币系统已经出现了崩溃性的漏洞,必须立刻改变当地的习俗,彻底废掉贝币。
不然一旦北溜被人展开大规模发掘,那么云南的百姓的财富,都将被这些贝壳换走。
正好眼前有张羽这个刚从云南回来的御史,朱厚照直接向他询问道,“那以你所见,若是朝廷在云南废弃贝币,该当如何行事?”
张羽听到这里连忙道,“陛下,此事恐怕不太容易。”
“刚才臣提到了沐都督的那首诗,陛下可曾留意第一句?说的乃是‘老稚毡为服,胡夷共一家’,是胡夷,而不是汉夷。”
“我大明自从立国以来,虽然多次征发军屯、民屯开垦云南,但是大多数汉人都聚集在军屯、民屯的市镇。”
“云南和藏地、四川、贵州、广西,以及缅甸、安南等地接壤,广大地区,仍然处于各类羌胡彝苗等族的环绕之中。”
“云南有百夷种类,彼此之间,连语言都不通,想要让他们认可统一的货币极为艰难。海贝就是千年以来,百夷们共同认可的货币。仓促之间,又岂能轻易换掉?”
朱厚照自然不能向张羽吐露刚才裴元所说的机密,只是脸色阴沉着,并未答话。
张羽见朱厚照没吭声,本着尽职尽责的想法,继续道,“就算陛下想要废弃贝币,恐怕朝廷也提供不了用以补充当地交易的金、银、铜钱。”
“以臣所知,就连我大明繁华之地,仍旧短少金、银、铜钱之类,陛下纵然有心,又何能覆及百夷?”
裴元心道,来了来了,关键的时候来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裴元主动在旁说道,“若是我没记错的话,云南广有银场,何不在当地多加采掘,用以补充开支?”
那张羽听裴元接话,看了他一眼,见裴元身上穿的乃是五品武官的熊罴补子,没有吭声。
裴元差点被张羽这操作气笑了。
妈蛋的,这种关键时候,你歧视我。
说事儿啊!
好在张羽也不完全是憨憨,能侍立在天子身旁的锦衣卫,就算是个千户,也不好把气氛弄得太僵硬。
于是张羽主动另起话题,没想到这话题一出,反而正中了裴元的下怀。
“陛下,说起开采白银的事情。卑职早先曾经有过上疏,提起新兴等银场的事情。”
“那些银场经历了早年的开采之后,早就矿脉微细,几乎开采不到什么白银了。负责镇守当地的矿监,为了完成任务,直接逼着那军夫、矿工,将口粮折卖为白银,然后将那些口粮折卖的白银上交,说是完成的开采任务。”
“此等恶事,比比皆是。”
“云南许多银场的军夫都在大量逃亡,各处银场已经实质性处于瓦解边缘。”
“臣请求能够仔细甄选,关闭那些不再产出白银的银场,以免盘科过甚。”
朱厚照听了此等恶事,不由诧异道,“此事朕怎么不知情?既然矿脉细微,裁撤了便是,那些镇守太监何必多此一举?”
张羽见朱厚照问及政事,顿时来了精神,趁机劝说道。
“因为那些镇守太监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采银,而是假开采之名的事权,趁机横索民财,陵轹州县。”
“他们假借为朝廷开矿寻银的机会,遇到富家巨族,就诬陷他们盗矿,遇到良田美宅就指称下面有矿脉,要趁机勒索。”
“若是遇到不肯被勒索的,就拆毁他的宅子,挖坏他的田土庄稼。稍有抵抗,便率役围捕,辱及妇女,甚至断人手足投之于江。”
“以臣所见,我大明本就缺金银。云南之地的金矿、银矿,尚且不及缅甸的矿脉好些。而这般穷索天下,又能挖到什么银矿?人矿而已。”
张羽还要再说,朱厚照忽然伸手示意,张羽只得闭嘴。
朱厚照的脸色十分难看。
裴元抬头,目光微斜,瞥过朱厚照,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从云南崩碎的那一角……,终于要蔓延到他的整个大明了。
这已经不是海贝的问题了。
朱厚照像是喘不过气来一样,缓了好一会儿,才盯着张羽开口道,“你刚才说我大明缺少金银,云南之地的金矿、银矿,尚且不及缅甸的矿脉好?”
张羽见了朱厚照的这个状态,稍微思索了下,好像自己没说错什么。
于是继续道,“我大明已知的矿脉,确实少金银。云南的矿场经历了多年的开采,也早已细微。”
“成化年间朝廷为了获取黄金,曾经开设湖广金场,在武陵等十二县开了二十一个金场,每年征发五十五万民夫的徭役。死在开矿挖矿中的百姓,不可胜数。”
“陛下可知,朝廷总共在湖广十二县,挖出来多少黄金吗?”
朱厚照盯着张羽,追问道,“多少?”
张羽答道,“三十五两。”
朱厚照听到这个答案,甚至都感到一种难以理解的荒诞。
朝廷花费巨大代价,在十二县遍地挖掘,每年还征发五十五万民夫的徭役,居然就为了这三十五两的黄金。
而且朱厚照在这种荒诞中,隐约似乎有一种熟悉感。
然后那刚刚响在耳旁的话,立刻像是有余音缭绕一般,再次回响在他耳中。
——“物以稀为贵,本是常理。所谓井鼃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天下之大,奇妙无穷。比如北方少雨,南方多雨。不能放舟于千里之外,他们又怎么能知道他们珍惜的东西,在别处多如山积呢?”
——“等到以后,咱们自然可以乘大海船,去挖了那些数之不尽的海贝,然后在南洋西洋一带,尽情的换走粮食、布匹、黄金、宝石、象牙、珊瑚、胡椒这些好东西,甚至还可以大量购买夷人奴隶,在南洋重设宣慰司。”
——“那些夷人得了这么多海贝,必定高兴无比。说不定他们将会毁坏农田,遍地种植胡椒,丁香。穷尽民力去挖掘宝石、珊瑚。猎杀大象,追逐孔雀,寄望于换取可以存储的海贝。”
——“可这些海贝,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就算让他们得了百万、千万、亿兆又有何用?不过是咱们随手取来的东西罢了。”
朱厚照的心脏几乎都要停跳了,过了好一会儿,朱厚照才把目光转向裴元,声音低沉且略有些颤抖的说道。
“裴卿,你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会不会也有堆积如山的黄金或者白银?”
“像是……,海贝那样。”
“会不会也有人,像是我们看待那些可笑的夷人一样,等着拿那些东西来洗劫我们。”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最新章节,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最新章节,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