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房门响起敲门声,随即门外又有丫鬟喊道:“夫人,老爷该起了。”
随后屋里窸窸窣窣声音响起,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里面一个夫人说道:“知道了。”
此时,魏广德正睡得香甜,忽然被旁边玉人推摇,笑声在他耳边说道:“老爷,该起了,今儿是冬至,大朝会。”
魏广德渐渐睁开惺松睡眼,往窗外一看,还是漆黑一片。
不过旋即,“大朝会”三个字浮现在他脑海里,猛然坐起,说道:“叫她们进来,为我更衣,你再睡会儿吧,时辰还早。”
随着魏广德在屋里丫鬟服侍下穿戴洗漱出门,天空依旧灰蒙蒙的,不见一丝亮光。
已经多久没有这样了。
虽然两宫太后对万历小皇帝要求严格,张居正也安排了繁重的课业,但毕竟是心头肉。
所以在入冬天凉后,除了已经被免去的常朝,每月初一、十五的朝会也免掉了十五的大朝会,只是每月初一在皇极门举行御门听政。
不过,大明还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大朝会不能免,那就是冬至、正旦和万寿节。
这三个大朝会,原则上不办公事,就是向皇帝朝贺用的。
这样的环境,让魏广德已经习惯了“晚起”,只去内阁“点卯”的人多少有些不习惯。
等魏广德吃了点早餐,喝了碗肉汤出门上轿,大轿就在微微扇动中被抬往了皇城。
一路上,不断有车驾、轿子汇入大街,前后灯笼照着,如同一条火龙蜿蜒向着皇城流去。
魏广德的大轿前后灯笼上有魏府标识,所以接近皇城大门时,许多车轿都已经靠在路边,但魏广德的大轿依旧在路中央往前走。
等到了皇城门外,落轿,魏广德这才从轿子里出来,手上还抱着个小手炉。
“次辅大人。”
“魏阁老。”
魏广德甫一露面,周围不断有官员行礼。
魏广德也是含笑回礼,只不过手里抱着手炉,看上去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还好,天依旧没亮,昏暗中倒是不怎么引人注意。
魏广德去了前面,在午门外直接就进了“朝房”等候。
“子维先到了。”
进门,魏广德就看到张四维已经在里面,于是打个招呼,又朝另外几人也是招呼一声,这才坐在中间的位置休息。
等时辰到了,魏广德当先带着文武官员进入午门,过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等待鸣鞭,按次序过桥,直到皇极门丹陛之前,此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继续穿过左右掖门继续往前,再次映入眼帘的就是黄极殿了。
此时皇极殿外广场前后乐师开始奏乐,丝竹声中,魏广德等朝臣已经走到丹陛之前,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
此时钟鼓声消失,只余净鞭之声响起,随着皇帝御驾出现,直接抬到白玉丹陛,小皇帝朱翊钧下来,站在黄罗伞下看了眼恭候的群臣,这才转身拾阶而上,缓慢走进了皇极殿。
三大殿,平时是不举行仪式的,也只有三大朝会时才会在这里进行。
以往朔望朝会,大多都是在皇极门进行。
因为是三大朝会,在京官员几乎都到了,包括常不入朝的勋贵,也都穿戴整齐出现在队伍里。
皇帝入座后,在鸿胪寺官员合唱“入班”声中,魏广德再次带着文武官员、勋贵缓步走上玉台,进入皇极殿。
四品以上官员才有机会入殿,五、六品官员就已经站满玉台,剩下的只能退到玉台下。
这就是大朝会,在京所有文武官员都要参加的重大礼仪,可谓万众瞩目。
之后,魏广德都带班按照流程在做,直到仪式结束,群臣恭送中,魏广德抬头看了眼一瘸一拐离开的小皇帝背影,心中陷入思索。
后世都说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看到刚才皇帝升座和下朝,魏广德脑海里若有所思。
万历皇帝的腿疾,在京城官场不算秘密,不过以前年幼,少年人走路都不显得稳重,比较活泼,倒是看不出来什么。
但是随着选后的完成,朱翊钧也开始逐渐学习稳重。
但是,今日落入魏广德眼中的,除了皇帝略显稚嫩威严表现为,走路时的难受也被看的一清二楚。
或许,他想要努力表现出君王该有的气势和威严,但是在一瘸一拐中却大大减分。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期不上朝,只在宫里接见官员,看似和嘉靖皇帝一样,但嘉靖皇帝那是为了在西苑修仙,而万历皇帝不是,他依旧居住在宫里。
退出皇极殿,在皇极门左掖门里,魏广德回头看了眼宽敞的广场,终于还是决定回去写一份奏疏,简化朝会流程。
或许,万历皇帝不愿意上朝,也和他的腿疾有关系吧。
魏广德并不知道后世万历皇帝为什么“怠政”,躲在宫里不出来见人,但从他果断处置“三大征”这样重要事件时的举措看,并非不知轻重之人。
何况,从正德朝开始,常朝其实已经变得可有可无,魏广德也很习惯现在这样,除了大朝会,其他朝会一概取消的生活。
退出皇极门,百官都要出宫回各自衙门上值,魏广德则直接去了内阁。
此时,张居正已经在阁中办差,他依旧是一身孝服。
魏广德没有去和张居正商议,而是直接回值房,叫芦布研磨,他则是构思这篇奏疏该怎么写,该怎么让皇帝上朝变得更简单。
明代上朝时间,“昧爽”时,即天刚刚破晓之时,而为了不迟到,官员们就得天不亮就出门,聚在午门外等候。
魏广德虽然很想把时间延后,可想想还是算了。
写上去,怕是引得朝中清流非议。
不过,直接把皇帝御驾抬到御座旁却是非写不可的,让皇帝减少下轿后上座所走的路途。
毕竟一瘸一拐的走路,确实有损天家威严。
那怕这样的上朝变动,只针对万历一朝。
很快,魏广德一篇奏疏写好,万历皇帝上朝不管是“御门听政”还是进殿,御驾直接抬到皇极门上或者黄极殿里。
这样,皇帝不用在朝臣的眼光中走到御座上。
只不过,以前《大明会典》中不曾有这样的变动,需要内阁会同九卿商议修改。
魏广德写好奏疏,仔细又看了一遍,看笔墨稍干,这才起身,拿着新鲜出炉的奏疏去了首辅值房。
“叔大兄,今日陛下上朝,虽努力展示天子威严,可终归身有顽疾,所以我才有此奏。”
首辅值房里,张居正已经看完魏广德的奏疏,正在沉吟不语。
魏广德只好主动开口,打开屋里沉默的气氛。
“善贷说的有道理,是我等之前疏忽了。”
良久,张居正终于开口说道。
“御驾直抵龙座下,倒也不算违制,也可以避免陛下在朝臣眼中。”
张居正点点头,说道。
“那叔大兄是否和我联名上奏此事?”
魏广德郑重开口问道。
来这里,就是想着让张居正和他联名,这样以后朝中也不会有人拿这个说事儿。
至于在宫里,都知道张居正不参加大朝会等各种礼仪活动,自然也知道这奏疏其实就是他魏广德所写。
嗯,真正关心皇帝的,还是他这个魏师傅。
“好。”
张居正也没有多想,这点小伎俩其实没什么用,张居正不在乎。
直接提笔,在魏广德署名旁签下自己的名字,又笑道:“这份奏疏就直接送司礼监吧,也不用走通政使司绕一圈了。”
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没有提到内阁还有一位阁臣的存在。
“对了,巴克尔去天津乘船回南洋,兵部都安排妥当没有?”
张居正放下笔,开口问道。
“已经安排好了,之前就调了南海水师战船到天津,后年再由南海水师战船护送他到我大明参加皇帝大婚。”
魏广德笑道。
前些日子,在魏广德接引下,苏禄国国王巴克尔在初一朔望朝会上看到了万历皇帝,小皇帝对这个来自南洋的国王也是很感兴趣,问了他许多话。
之后,小皇帝以苏禄国为大明即出兵又出力的功劳,赏赐了巴克尔王服、玉带,又赐银宝万两,绸缎百匹等物。
总的来说,这些赏赐是内阁商议后定下来的,真要算账其实大明不亏。
毕竟调集数千兵马跨海去吕宋作战,所需花费可想而知。
而巴克尔除带回少许大明的银元,大部分银子都在京师采购了大明的各种商品。
难得来一次,虽然两年后还要来,可手里有皇帝的恩典,正好借此机会大肆采购大明上等商品,这是打算带回南洋大发一笔。
魏广德对此也无所谓,只是照会礼部勉力支持。
说来好笑,大明京城里勋贵重臣们趋之若鹜的皮草,居然都被巴克尔采购了不少。
须知,那苏禄国可是在热带,哪有穿皮草的机会。
对此,魏广德倒是乐意看到。
那些皮草,他也是有股份的,几乎都是翻倍赚。
“对了,户部昨日送进来的奏本你看了吗?”
就在魏广德打算告辞回值房办公的时候,张居正忽然又问道。
“叔大说的是年账?”
魏广德笑问道。
“是啊,没想到辛劳一年,大明户部财政还是亏空。”
张居正长叹一声道。
“呵呵,其实未必。”
魏广德不以为意笑笑说道,在张居正不解的目光中继续说道:“昨日我看了户部今年的账本,其中一项显然不对。
他们算出今年朝廷财政亏空大约三十三万两,可手里还攥着为皇帝大婚准备的四十万两银子。
皇帝大婚已然推迟到后年,那笔银子哪算什么支出。
依我看来,今年朝廷财政实际上结余了七万两才对。
七万两银子啊,说起来不多,却是这几十年来,朝廷第一次有银子结余,当时喜事才对。”
“呵呵.”
张居正闻言,一下子笑起来,随即手抚胡须道:“善贷和我想到一块去了,回头我就和张学颜说说,这奏疏得改。”
张居正很重视财政收支,一直追究逆转自正德后期出现的财政亏空现象。
只不过前几年,朝廷有些积重难返,加之各地灾情不断,极大地限制了他压缩支出所取得的成效。
今年朝廷打了两场打仗,其实也多有前两年预先拨付储备粮草的原因,又压后了将士们的奖赏,才让户部账面上好看一些,但依旧出现三十多万两银子的亏空。
账那是那套账,只不过调整了记账的时间,就把朝廷入不敷出的亏空账调成略有盈余,也算是不容易。
对大明财政的看法不谋而合,自然让屋里气氛更好,两人关系更加紧密。
终于,张居正伸手从袖中摸出一个奏本,递到魏广德面前。
“善贷,这是我这些日子所思所想,公不妨看看,提提意见。”
魏广德只是稍微一愣,随即伸手接过,打开,“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
不用看内容,魏广德就猜出其中之意。
只是让魏广德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的反击来的如此之快,回到内阁不足两月,他就打算开始对当初曾经肆意谤毁他的人出手。
实际上,张居正“夺情”之事不止朝野,士林非议也是极大,皆认为以内阁之首带头破坏礼制实在不该,因此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许多人都说了难听的话。
对于民间舆论,老百姓是不懂的,都在士林之中。
士林的舆论,就能代表天下百姓,就是民间舆论。
张居正要整饬学政,自然就是把目标放在这些士林里,对其中一些人进行打击报复。
当然,或许魏广德多虑了,张居正未必会如此。
但是此时魏广德看在眼里,多少有这样的猜测。
旧制,何为旧制?
明太祖朱元璋对读书人关心政治一事是深有抵触的,因此在其《卧碑文》中明确规定若是有关军国大事,百姓包括“百工技艺之人”也允许上书国家,但只有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不允许议论政事。
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是谁?
其实就是包括秀才在内的读书人,功名仅指举人以上士人。
可以说,朱元璋这条规定,就堵死了就大部分士人议论国政的路子。
这就是旧制。
但到了万历朝,太祖这一说法早已被扔进了垃圾桶。
读书人可以开心的畅谈国事,原因无他,因为读书人们对朝政时局非议,也经常发表一些激进的议论。
显然,张居正因为之前的“考成法”和这次的“夺情”,在民间声望一落千丈,非议不断,所以他要镇压言路。
房门响起敲门声,随即门外又有丫鬟喊道:“夫人,老爷该起了。”
随后屋里窸窸窣窣声音响起,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里面一个夫人说道:“知道了。”
此时,魏广德正睡得香甜,忽然被旁边玉人推摇,笑声在他耳边说道:“老爷,该起了,今儿是冬至,大朝会。”
魏广德渐渐睁开惺松睡眼,往窗外一看,还是漆黑一片。
不过旋即,“大朝会”三个字浮现在他脑海里,猛然坐起,说道:“叫她们进来,为我更衣,你再睡会儿吧,时辰还早。”
随着魏广德在屋里丫鬟服侍下穿戴洗漱出门,天空依旧灰蒙蒙的,不见一丝亮光。
已经多久没有这样了。
虽然两宫太后对万历小皇帝要求严格,张居正也安排了繁重的课业,但毕竟是心头肉。
所以在入冬天凉后,除了已经被免去的常朝,每月初一、十五的朝会也免掉了十五的大朝会,只是每月初一在皇极门举行御门听政。
不过,大明还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大朝会不能免,那就是冬至、正旦和万寿节。
这三个大朝会,原则上不办公事,就是向皇帝朝贺用的。
这样的环境,让魏广德已经习惯了“晚起”,只去内阁“点卯”的人多少有些不习惯。
等魏广德吃了点早餐,喝了碗肉汤出门上轿,大轿就在微微扇动中被抬往了皇城。
一路上,不断有车驾、轿子汇入大街,前后灯笼照着,如同一条火龙蜿蜒向着皇城流去。
魏广德的大轿前后灯笼上有魏府标识,所以接近皇城大门时,许多车轿都已经靠在路边,但魏广德的大轿依旧在路中央往前走。
等到了皇城门外,落轿,魏广德这才从轿子里出来,手上还抱着个小手炉。
“次辅大人。”
“魏阁老。”
魏广德甫一露面,周围不断有官员行礼。
魏广德也是含笑回礼,只不过手里抱着手炉,看上去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还好,天依旧没亮,昏暗中倒是不怎么引人注意。
魏广德去了前面,在午门外直接就进了“朝房”等候。
“子维先到了。”
进门,魏广德就看到张四维已经在里面,于是打个招呼,又朝另外几人也是招呼一声,这才坐在中间的位置休息。
等时辰到了,魏广德当先带着文武官员进入午门,过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等待鸣鞭,按次序过桥,直到皇极门丹陛之前,此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继续穿过左右掖门继续往前,再次映入眼帘的就是黄极殿了。
此时皇极殿外广场前后乐师开始奏乐,丝竹声中,魏广德等朝臣已经走到丹陛之前,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
此时钟鼓声消失,只余净鞭之声响起,随着皇帝御驾出现,直接抬到白玉丹陛,小皇帝朱翊钧下来,站在黄罗伞下看了眼恭候的群臣,这才转身拾阶而上,缓慢走进了皇极殿。
三大殿,平时是不举行仪式的,也只有三大朝会时才会在这里进行。
以往朔望朝会,大多都是在皇极门进行。
因为是三大朝会,在京官员几乎都到了,包括常不入朝的勋贵,也都穿戴整齐出现在队伍里。
皇帝入座后,在鸿胪寺官员合唱“入班”声中,魏广德再次带着文武官员、勋贵缓步走上玉台,进入皇极殿。
四品以上官员才有机会入殿,五、六品官员就已经站满玉台,剩下的只能退到玉台下。
这就是大朝会,在京所有文武官员都要参加的重大礼仪,可谓万众瞩目。
之后,魏广德都带班按照流程在做,直到仪式结束,群臣恭送中,魏广德抬头看了眼一瘸一拐离开的小皇帝背影,心中陷入思索。
后世都说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看到刚才皇帝升座和下朝,魏广德脑海里若有所思。
万历皇帝的腿疾,在京城官场不算秘密,不过以前年幼,少年人走路都不显得稳重,比较活泼,倒是看不出来什么。
但是随着选后的完成,朱翊钧也开始逐渐学习稳重。
但是,今日落入魏广德眼中的,除了皇帝略显稚嫩威严表现为,走路时的难受也被看的一清二楚。
或许,他想要努力表现出君王该有的气势和威严,但是在一瘸一拐中却大大减分。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期不上朝,只在宫里接见官员,看似和嘉靖皇帝一样,但嘉靖皇帝那是为了在西苑修仙,而万历皇帝不是,他依旧居住在宫里。
退出皇极殿,在皇极门左掖门里,魏广德回头看了眼宽敞的广场,终于还是决定回去写一份奏疏,简化朝会流程。
或许,万历皇帝不愿意上朝,也和他的腿疾有关系吧。
魏广德并不知道后世万历皇帝为什么“怠政”,躲在宫里不出来见人,但从他果断处置“三大征”这样重要事件时的举措看,并非不知轻重之人。
何况,从正德朝开始,常朝其实已经变得可有可无,魏广德也很习惯现在这样,除了大朝会,其他朝会一概取消的生活。
退出皇极门,百官都要出宫回各自衙门上值,魏广德则直接去了内阁。
此时,张居正已经在阁中办差,他依旧是一身孝服。
魏广德没有去和张居正商议,而是直接回值房,叫芦布研磨,他则是构思这篇奏疏该怎么写,该怎么让皇帝上朝变得更简单。
明代上朝时间,“昧爽”时,即天刚刚破晓之时,而为了不迟到,官员们就得天不亮就出门,聚在午门外等候。
魏广德虽然很想把时间延后,可想想还是算了。
写上去,怕是引得朝中清流非议。
不过,直接把皇帝御驾抬到御座旁却是非写不可的,让皇帝减少下轿后上座所走的路途。
毕竟一瘸一拐的走路,确实有损天家威严。
那怕这样的上朝变动,只针对万历一朝。
很快,魏广德一篇奏疏写好,万历皇帝上朝不管是“御门听政”还是进殿,御驾直接抬到皇极门上或者黄极殿里。
这样,皇帝不用在朝臣的眼光中走到御座上。
只不过,以前《大明会典》中不曾有这样的变动,需要内阁会同九卿商议修改。
魏广德写好奏疏,仔细又看了一遍,看笔墨稍干,这才起身,拿着新鲜出炉的奏疏去了首辅值房。
“叔大兄,今日陛下上朝,虽努力展示天子威严,可终归身有顽疾,所以我才有此奏。”
首辅值房里,张居正已经看完魏广德的奏疏,正在沉吟不语。
魏广德只好主动开口,打开屋里沉默的气氛。
“善贷说的有道理,是我等之前疏忽了。”
良久,张居正终于开口说道。
“御驾直抵龙座下,倒也不算违制,也可以避免陛下在朝臣眼中。”
张居正点点头,说道。
“那叔大兄是否和我联名上奏此事?”
魏广德郑重开口问道。
来这里,就是想着让张居正和他联名,这样以后朝中也不会有人拿这个说事儿。
至于在宫里,都知道张居正不参加大朝会等各种礼仪活动,自然也知道这奏疏其实就是他魏广德所写。
嗯,真正关心皇帝的,还是他这个魏师傅。
“好。”
张居正也没有多想,这点小伎俩其实没什么用,张居正不在乎。
直接提笔,在魏广德署名旁签下自己的名字,又笑道:“这份奏疏就直接送司礼监吧,也不用走通政使司绕一圈了。”
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没有提到内阁还有一位阁臣的存在。
“对了,巴克尔去天津乘船回南洋,兵部都安排妥当没有?”
张居正放下笔,开口问道。
“已经安排好了,之前就调了南海水师战船到天津,后年再由南海水师战船护送他到我大明参加皇帝大婚。”
魏广德笑道。
前些日子,在魏广德接引下,苏禄国国王巴克尔在初一朔望朝会上看到了万历皇帝,小皇帝对这个来自南洋的国王也是很感兴趣,问了他许多话。
之后,小皇帝以苏禄国为大明即出兵又出力的功劳,赏赐了巴克尔王服、玉带,又赐银宝万两,绸缎百匹等物。
总的来说,这些赏赐是内阁商议后定下来的,真要算账其实大明不亏。
毕竟调集数千兵马跨海去吕宋作战,所需花费可想而知。
而巴克尔除带回少许大明的银元,大部分银子都在京师采购了大明的各种商品。
难得来一次,虽然两年后还要来,可手里有皇帝的恩典,正好借此机会大肆采购大明上等商品,这是打算带回南洋大发一笔。
魏广德对此也无所谓,只是照会礼部勉力支持。
说来好笑,大明京城里勋贵重臣们趋之若鹜的皮草,居然都被巴克尔采购了不少。
须知,那苏禄国可是在热带,哪有穿皮草的机会。
对此,魏广德倒是乐意看到。
那些皮草,他也是有股份的,几乎都是翻倍赚。
“对了,户部昨日送进来的奏本你看了吗?”
就在魏广德打算告辞回值房办公的时候,张居正忽然又问道。
“叔大说的是年账?”
魏广德笑问道。
“是啊,没想到辛劳一年,大明户部财政还是亏空。”
张居正长叹一声道。
“呵呵,其实未必。”
魏广德不以为意笑笑说道,在张居正不解的目光中继续说道:“昨日我看了户部今年的账本,其中一项显然不对。
他们算出今年朝廷财政亏空大约三十三万两,可手里还攥着为皇帝大婚准备的四十万两银子。
皇帝大婚已然推迟到后年,那笔银子哪算什么支出。
依我看来,今年朝廷财政实际上结余了七万两才对。
七万两银子啊,说起来不多,却是这几十年来,朝廷第一次有银子结余,当时喜事才对。”
“呵呵.”
张居正闻言,一下子笑起来,随即手抚胡须道:“善贷和我想到一块去了,回头我就和张学颜说说,这奏疏得改。”
张居正很重视财政收支,一直追究逆转自正德后期出现的财政亏空现象。
只不过前几年,朝廷有些积重难返,加之各地灾情不断,极大地限制了他压缩支出所取得的成效。
今年朝廷打了两场打仗,其实也多有前两年预先拨付储备粮草的原因,又压后了将士们的奖赏,才让户部账面上好看一些,但依旧出现三十多万两银子的亏空。
账那是那套账,只不过调整了记账的时间,就把朝廷入不敷出的亏空账调成略有盈余,也算是不容易。
对大明财政的看法不谋而合,自然让屋里气氛更好,两人关系更加紧密。
终于,张居正伸手从袖中摸出一个奏本,递到魏广德面前。
“善贷,这是我这些日子所思所想,公不妨看看,提提意见。”
魏广德只是稍微一愣,随即伸手接过,打开,“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
不用看内容,魏广德就猜出其中之意。
只是让魏广德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的反击来的如此之快,回到内阁不足两月,他就打算开始对当初曾经肆意谤毁他的人出手。
实际上,张居正“夺情”之事不止朝野,士林非议也是极大,皆认为以内阁之首带头破坏礼制实在不该,因此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许多人都说了难听的话。
对于民间舆论,老百姓是不懂的,都在士林之中。
士林的舆论,就能代表天下百姓,就是民间舆论。
张居正要整饬学政,自然就是把目标放在这些士林里,对其中一些人进行打击报复。
当然,或许魏广德多虑了,张居正未必会如此。
但是此时魏广德看在眼里,多少有这样的猜测。
旧制,何为旧制?
明太祖朱元璋对读书人关心政治一事是深有抵触的,因此在其《卧碑文》中明确规定若是有关军国大事,百姓包括“百工技艺之人”也允许上书国家,但只有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不允许议论政事。
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是谁?
其实就是包括秀才在内的读书人,功名仅指举人以上士人。
可以说,朱元璋这条规定,就堵死了就大部分士人议论国政的路子。
这就是旧制。
但到了万历朝,太祖这一说法早已被扔进了垃圾桶。
读书人可以开心的畅谈国事,原因无他,因为读书人们对朝政时局非议,也经常发表一些激进的议论。
显然,张居正因为之前的“考成法”和这次的“夺情”,在民间声望一落千丈,非议不断,所以他要镇压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