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贷。”
“舜卿,进来坐。”
内阁值房,魏广德迎接江治进来,让他坐下后才开口问道:“不知今日来内阁是为了何事?”
“善贷,那福建的右布政庞德光又来工部,要提那批量具。”
江治坐下后,就开口说明来意。
“哦。”
魏广德不可置否答了一句。
“他们拿着首辅大人开的条子。”
接着,江治又说出一个事儿来。
闻言,魏广德嘴角一扬笑道:“如今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算算时间,也就是这两天叔大就该回内阁理事了。
你那边也不要拖了,既然已经拿了条子,就按首辅的意思把东西交付吧。”
“好。”
江治听到魏广德这样回答,马上就答道。
“对了,上次你说的,浙江那种双层战船,工部下令让他们继续建造了吗?
还有南京那边,既然火器许多是在南京建造,不妨让南京的船厂也安排建造一些。
以后漕船的需求量终归是要减少的,我大明要的是能够航行于四洋上的海船。”
魏广德开口说道。
“浙江那边虽然已经把南海水师订购的双层炮船建造完毕,但他们自己也没有放慢那种炮船的建造,工部已经下文,让他们继续建造。
只是,那边一口气开建了十艘,算起来,我大明已经有二十余艘那样的战船了,是不是多了点。”
江治开口说道,“还有,那种战船其实就是鸟船,之前船厂还建有十余艘炮船,只不过是单层。
据下面报上来说,这种单层炮船建造更简单,速度更快。”
江治说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魏广德,不一定就要建造双层炮船,也可以大批量建造单层炮船,虽然单船火力不足,但数量多了也是很有用的。
“双层炮船建造更复杂?”
魏广德皱眉问道。
“是啊,船体需要加固,可不是只搭建一层甲板那么简单。”
江治解释道。
其实原本他也不懂,也是听部里熟悉船务的官员说的。
虽然大明已经筹画了南海、东海和西海水师,还需要大量建造战船装备,可既然俞大猷选择大造双层战船,必然有其原因。
想到这里,魏广德当即摇头说道:“还是先让江南的船厂大量建造双层炮船吧,若需要单层炮船,你都说了那东西建造简单,想来速度也会很快。
等俞大猷回朝,商量以后再决定是否大造单层炮船。
让他们最大限度建造双层炮船,南海水师用不完,还有登莱和西海水师,不要怕建多了,我只会嫌少。”
“好。”
江治当即答应下来。
“对了,战船造好后,叫登莱水师主将徐乔安挑选精壮水手接船,熟悉架势操控。
此事,稍后我会给兵部下条子。
当今我大明仅有南海水师成建制,这显然不行,没的被邀来的各藩属国看轻了。
这批新造战船,赶得及的就随运输船队南下旧港,充当护卫,汇聚到俞大猷身边壮大声势。
之后建造完成的,就交给登莱水师”
说到这里,魏广德稍微停顿,思考片刻终于下定决心,“暂时就交给徐乔安主持东海水师日常,要尽快把登莱水师从山东都司治下分粗来,依旧由兵部直管。”
“如此甚好,否则外人看来,我煌煌大明只有南海水师一支船队,实在不利于朝廷声势。”
江治含笑赞成道。
“你给江南那边的船厂尽快下文,让他们开造,别闲着。
等两日叔大回内阁,我和他商议一番再联系兵部,把事儿定下来。”
魏广德斩钉截铁道。
两日后,张居正一身孝服出现在内阁,依旧是那间值房。
魏广德闻声先过去坐了坐,安慰一番。
不多时,张四维也过来坐下,依旧是关心张居正的身体。
这次再见张居正,比之前瘦了一圈,不过或许在府里休息,没有无边的国事叨扰,精神头看上去倒是比之前好了不少。
“我不在这些天,可是累着你们了。”
张居正苦笑着说道。
“为人臣,分内事。”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这些日子,没什么大事发生吧。”
其实这段时间里,哪有什么大事儿。
就算真有,他张居正还会不知道。
不过,魏广德还是把他正在安排户部和兵部做的,派水师下西洋的事儿说了出来,邀请西洋诸国国主参加大明皇帝大婚仪式。
张居正闻言不断点头,等魏广德说完就笑道:‘这是扬国威于海外的大好事儿,善贷此法甚妙,也解决了陛下大婚年龄不足的难题。’
张四维在一边也跟着赞同道:“是啊,初听闻时也觉得此法甚好。”
“还有一事儿,借这个机会也说说。
之前我已经让工部安排,江南几个船厂大造南海水师的双层炮船,除一部分交付南海水师外,其余交付给登莱水师。
我有意将其从山东都司划出来,以其部为骨干组建东海水师,辖地还是蓬莱水营,负责长江口以北南直隶到山东、辽东一带海域,兵部直管。”
魏广德顺势就把升级登莱水师的事儿说了出来,看看张居正和张四维的态度。
张居正没有表态,张四维先开口道:“北方遭遇倭患轻,沿海府县怕不愿意花钱造船吧。
若全部由朝廷承担,负担是否太过沉重。”
南海水师不缺银子,那是因为有两广和福建、浙江这些大省的剿倭银子在支撑,朝廷负担较轻。
可若是把登莱水师升级,南直隶和山东、辽东怕是未必愿意负担这笔银子。
魏广德闻言只是摇头,轻声说道:“此事不易耽搁,两年后南洋、西洋诸国国主、使团到来,若只看到我大明仅有南海水师一支船队,他们如何看待我大明?”
魏广德只是轻飘飘说了句话,就让张居正、张四维陷入沉思。
事关国家面子,当然不是小事儿。
就算承担不起,也得等皇帝大婚之后,不再大造就是了。
但这个时候,正是挣面子的时期,可不能拖后腿。
于是,张居正很快就表态支持此事,张四维那里自然也不会再持之前的态度,也是点头认可。
“既然如此、福建清丈之事就要加快进度,尽快为朝廷把该收的赋税都收上来,浙江、江西、湖广等地也要早做准备。
福建一旦完成,总结成效尽快推开。
做这些事儿,需要朝廷有充足的银子供应。
一旦银子供应不上,事儿办成半吊子,丢脸的还是朝廷。”
张居正开口说道。
魏广德借机会把兵部的事儿拿出来说了,张居正也顺势把福建清丈一事拿出来。
对此,魏广德自然是满嘴答应。
“让福建尽快开始吧,左右不过一省,到底行不行,一试便知。
若真好,全国推开我也不反对。”
其实这些话不过是老生常谈,毫无营养。
就在三人说完话,魏广德就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外面有人报来,说户部新任尚书张学颜张大人的车驾已经入城。
“他终于是到了。”
张居正开口说道。
这次“夺情”事件,张学颜一直都没有奏疏上来的,但张居正似乎对他还是很放心。
毕竟,都不要脸到可以肆意栽赃的程度,张学颜在文官和士林中的声望尽毁,想来要没办法回头,只能抱着他张居正的大腿一条道走到黑。
“奏疏递上来了吗?”
张居正开口问道。
“已经送到通政使司,他现在先回府里休息了。”
那书吏答道。
“一旦送进来,还是尽快票拟送入宫里。
现在户部的差事儿不轻,还得他担起了。”
张居正看看魏广德,就说道。
谁做户部尚书,对于魏广德来说都无所谓。
朝廷阁议已经确定的事儿,不管张学颜什么态度,都得按照内阁的条子,尽快把货物运到浙江去准备装船出海。
这点,无可改变。
“对了,听说兵部上奏,打算调四川巡抚回京担任兵部侍郎?”
张居正在即将散会的时候,忽然问道。
“子理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执掌兵事之人,曾省吾在四川做的不错。
虽偶有夷民作乱,但指挥得当,能快速扑灭叛乱,显示其有掌兵之能,所以调兵部试试。”
魏广德笑笑答道。
曾省吾的关系也很微妙,既和他关系不错,和张居正的关系则更加不好说。
魏广德还记得曾省吾自己说的,在张居正面前,他可是执师生礼相待。
至于把兵部真交到曾省吾手上,他会不会帮着张居正来对付自己,魏广德虽然有警惕,但觉得以他对曾省吾的认识,断不会不分好坏。
这个人,大是大非上还是分得清的,不会因为老乡关系就做出昧良心的事儿。
何况,不过是试试。
真要等他接替谭纶还得等上两年,这两年时间魏广德也不会放弃观察其他人选。
而张居正这边,只是微微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对了首辅大人,魏次辅,苏禄国国王昨日已经到了通州,明日就会进京。”
张四维忽然开口说道。
“礼部应该做好准备了吧。”
魏广德看了眼张四维,笑问道。
“交给礼部去办吧,车马劳顿,不妨多休息两日。
抽空,这两天我再调一天课,为陛下好好说说。”
张居正开口说道,“至于相关仪式,就善贷负责,我这身并不好出席这些活动。”
张居正此时依旧是一身孝服,他是留京守制,“夺情”并非不守制,而是继续办差,但各种礼仪活动就不参加了,只在府里和内阁两点来回。
“好。”
魏广德也不谦虚,直接答应下来。
一个小国国主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这次帮助大明在吕宋的战事,确实有功,多赏赐些东西就是了。
其实,苏禄国真正所求,就是大明对其的安全保证,免受其他国家、势力的威胁。
这次阁臣的见面,也算是张居正正式回归朝堂。
不过魏广德回到值房后,翻看了两份奏疏,就见到一份礼部奏本,是礼部举荐赴西洋官员名单的奏疏。
魏广德也很好奇,礼部认为谁最为合适担任此职。
要知道,当今大明能睁眼看世界的官员可不多。
很快,魏广德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礼部举荐的官员居然是南京的户部尚书殷正茂。
礼部给出的理由是殷正茂熟悉军事和经济,其最初就是朝廷选拔出的军事文官,在西南和东南的平定叛乱中功劳颇大。
其熟悉经济事务,在担任两广总督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赋税都有很多的贡献。
当然,实际上据魏广德所知,就是广东那会儿利用市舶大肆向外洋贩运大明的商品。
说起来也是,大明各地禁海,不过三个市舶司那里还是大肆搞着海贸,当然那时候叫市舶,朝贡。
殷正茂在两广就是大兴市舶,即赚银子又避开朝廷的禁忌。
实际上,只要是去广东的官员,大多对外贸有很大的改观,即便不支持,也不会公开反对,概因为外贸对广东一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作用甚大。
礼部的提议,魏广德倒是比较欣赏。
确实,殷正茂对经济很熟悉,他所到一地,必然出台对当地的发展有利的政策。
要知道,他其实在大明有救火官员的外号,都是地方极不安稳的府县。
可只要殷正茂去了,一边挥舞大棒武力镇压反叛势力,另一边则想方设法改善民生稳定局势,功劳是真的很大。
至于朝野流传他爱财,贪财,其实也就是中下层官员比较爱八卦这些消息,高层都只看他的能力。
能把差事儿办好,那就是能臣,可以放心使用。
贪点,但人家的政策能稳定地方,这就比那些只知道贪财还把地方搞乱的官员强出百倍千倍来。
想到这里,魏广德提笔做了票拟,“可,养实姱节好修,雅为乡邦所矜式。”
虽然朝野对殷正茂争议很大,但魏广德还是愿意相信他是个君子,那些诋毁怕多半还是处于对其才能的嫉妒。
要知道,若殷正茂正贪赃枉法,怕早就被都察院弹劾弹死了。
人家现在还能在南京户部任上,当然就是没有证据,或者说处理首尾干净。
这样的人配合俞大猷下西洋,两个人应该能合作的很愉快吧。
魏广德猜测,他把票拟后的奏疏还是留下来,等着晚些时候再给张居正看看,这样就可以定下来了。
等散衙前,魏广德拿出礼部奏疏,张居正果然没有反对。
“养实,劳臣,可以安排他出使。”
张居正看了魏广德的票拟,并没有说有什么,只是感慨一句。
“舜卿,进来坐。”
内阁值房,魏广德迎接江治进来,让他坐下后才开口问道:“不知今日来内阁是为了何事?”
“善贷,那福建的右布政庞德光又来工部,要提那批量具。”
江治坐下后,就开口说明来意。
“哦。”
魏广德不可置否答了一句。
“他们拿着首辅大人开的条子。”
接着,江治又说出一个事儿来。
闻言,魏广德嘴角一扬笑道:“如今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算算时间,也就是这两天叔大就该回内阁理事了。
你那边也不要拖了,既然已经拿了条子,就按首辅的意思把东西交付吧。”
“好。”
江治听到魏广德这样回答,马上就答道。
“对了,上次你说的,浙江那种双层战船,工部下令让他们继续建造了吗?
还有南京那边,既然火器许多是在南京建造,不妨让南京的船厂也安排建造一些。
以后漕船的需求量终归是要减少的,我大明要的是能够航行于四洋上的海船。”
魏广德开口说道。
“浙江那边虽然已经把南海水师订购的双层炮船建造完毕,但他们自己也没有放慢那种炮船的建造,工部已经下文,让他们继续建造。
只是,那边一口气开建了十艘,算起来,我大明已经有二十余艘那样的战船了,是不是多了点。”
江治开口说道,“还有,那种战船其实就是鸟船,之前船厂还建有十余艘炮船,只不过是单层。
据下面报上来说,这种单层炮船建造更简单,速度更快。”
江治说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魏广德,不一定就要建造双层炮船,也可以大批量建造单层炮船,虽然单船火力不足,但数量多了也是很有用的。
“双层炮船建造更复杂?”
魏广德皱眉问道。
“是啊,船体需要加固,可不是只搭建一层甲板那么简单。”
江治解释道。
其实原本他也不懂,也是听部里熟悉船务的官员说的。
虽然大明已经筹画了南海、东海和西海水师,还需要大量建造战船装备,可既然俞大猷选择大造双层战船,必然有其原因。
想到这里,魏广德当即摇头说道:“还是先让江南的船厂大量建造双层炮船吧,若需要单层炮船,你都说了那东西建造简单,想来速度也会很快。
等俞大猷回朝,商量以后再决定是否大造单层炮船。
让他们最大限度建造双层炮船,南海水师用不完,还有登莱和西海水师,不要怕建多了,我只会嫌少。”
“好。”
江治当即答应下来。
“对了,战船造好后,叫登莱水师主将徐乔安挑选精壮水手接船,熟悉架势操控。
此事,稍后我会给兵部下条子。
当今我大明仅有南海水师成建制,这显然不行,没的被邀来的各藩属国看轻了。
这批新造战船,赶得及的就随运输船队南下旧港,充当护卫,汇聚到俞大猷身边壮大声势。
之后建造完成的,就交给登莱水师”
说到这里,魏广德稍微停顿,思考片刻终于下定决心,“暂时就交给徐乔安主持东海水师日常,要尽快把登莱水师从山东都司治下分粗来,依旧由兵部直管。”
“如此甚好,否则外人看来,我煌煌大明只有南海水师一支船队,实在不利于朝廷声势。”
江治含笑赞成道。
“你给江南那边的船厂尽快下文,让他们开造,别闲着。
等两日叔大回内阁,我和他商议一番再联系兵部,把事儿定下来。”
魏广德斩钉截铁道。
两日后,张居正一身孝服出现在内阁,依旧是那间值房。
魏广德闻声先过去坐了坐,安慰一番。
不多时,张四维也过来坐下,依旧是关心张居正的身体。
这次再见张居正,比之前瘦了一圈,不过或许在府里休息,没有无边的国事叨扰,精神头看上去倒是比之前好了不少。
“我不在这些天,可是累着你们了。”
张居正苦笑着说道。
“为人臣,分内事。”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这些日子,没什么大事发生吧。”
其实这段时间里,哪有什么大事儿。
就算真有,他张居正还会不知道。
不过,魏广德还是把他正在安排户部和兵部做的,派水师下西洋的事儿说了出来,邀请西洋诸国国主参加大明皇帝大婚仪式。
张居正闻言不断点头,等魏广德说完就笑道:‘这是扬国威于海外的大好事儿,善贷此法甚妙,也解决了陛下大婚年龄不足的难题。’
张四维在一边也跟着赞同道:“是啊,初听闻时也觉得此法甚好。”
“还有一事儿,借这个机会也说说。
之前我已经让工部安排,江南几个船厂大造南海水师的双层炮船,除一部分交付南海水师外,其余交付给登莱水师。
我有意将其从山东都司划出来,以其部为骨干组建东海水师,辖地还是蓬莱水营,负责长江口以北南直隶到山东、辽东一带海域,兵部直管。”
魏广德顺势就把升级登莱水师的事儿说了出来,看看张居正和张四维的态度。
张居正没有表态,张四维先开口道:“北方遭遇倭患轻,沿海府县怕不愿意花钱造船吧。
若全部由朝廷承担,负担是否太过沉重。”
南海水师不缺银子,那是因为有两广和福建、浙江这些大省的剿倭银子在支撑,朝廷负担较轻。
可若是把登莱水师升级,南直隶和山东、辽东怕是未必愿意负担这笔银子。
魏广德闻言只是摇头,轻声说道:“此事不易耽搁,两年后南洋、西洋诸国国主、使团到来,若只看到我大明仅有南海水师一支船队,他们如何看待我大明?”
魏广德只是轻飘飘说了句话,就让张居正、张四维陷入沉思。
事关国家面子,当然不是小事儿。
就算承担不起,也得等皇帝大婚之后,不再大造就是了。
但这个时候,正是挣面子的时期,可不能拖后腿。
于是,张居正很快就表态支持此事,张四维那里自然也不会再持之前的态度,也是点头认可。
“既然如此、福建清丈之事就要加快进度,尽快为朝廷把该收的赋税都收上来,浙江、江西、湖广等地也要早做准备。
福建一旦完成,总结成效尽快推开。
做这些事儿,需要朝廷有充足的银子供应。
一旦银子供应不上,事儿办成半吊子,丢脸的还是朝廷。”
张居正开口说道。
魏广德借机会把兵部的事儿拿出来说了,张居正也顺势把福建清丈一事拿出来。
对此,魏广德自然是满嘴答应。
“让福建尽快开始吧,左右不过一省,到底行不行,一试便知。
若真好,全国推开我也不反对。”
其实这些话不过是老生常谈,毫无营养。
就在三人说完话,魏广德就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外面有人报来,说户部新任尚书张学颜张大人的车驾已经入城。
“他终于是到了。”
张居正开口说道。
这次“夺情”事件,张学颜一直都没有奏疏上来的,但张居正似乎对他还是很放心。
毕竟,都不要脸到可以肆意栽赃的程度,张学颜在文官和士林中的声望尽毁,想来要没办法回头,只能抱着他张居正的大腿一条道走到黑。
“奏疏递上来了吗?”
张居正开口问道。
“已经送到通政使司,他现在先回府里休息了。”
那书吏答道。
“一旦送进来,还是尽快票拟送入宫里。
现在户部的差事儿不轻,还得他担起了。”
张居正看看魏广德,就说道。
谁做户部尚书,对于魏广德来说都无所谓。
朝廷阁议已经确定的事儿,不管张学颜什么态度,都得按照内阁的条子,尽快把货物运到浙江去准备装船出海。
这点,无可改变。
“对了,听说兵部上奏,打算调四川巡抚回京担任兵部侍郎?”
张居正在即将散会的时候,忽然问道。
“子理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执掌兵事之人,曾省吾在四川做的不错。
虽偶有夷民作乱,但指挥得当,能快速扑灭叛乱,显示其有掌兵之能,所以调兵部试试。”
魏广德笑笑答道。
曾省吾的关系也很微妙,既和他关系不错,和张居正的关系则更加不好说。
魏广德还记得曾省吾自己说的,在张居正面前,他可是执师生礼相待。
至于把兵部真交到曾省吾手上,他会不会帮着张居正来对付自己,魏广德虽然有警惕,但觉得以他对曾省吾的认识,断不会不分好坏。
这个人,大是大非上还是分得清的,不会因为老乡关系就做出昧良心的事儿。
何况,不过是试试。
真要等他接替谭纶还得等上两年,这两年时间魏广德也不会放弃观察其他人选。
而张居正这边,只是微微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对了首辅大人,魏次辅,苏禄国国王昨日已经到了通州,明日就会进京。”
张四维忽然开口说道。
“礼部应该做好准备了吧。”
魏广德看了眼张四维,笑问道。
“交给礼部去办吧,车马劳顿,不妨多休息两日。
抽空,这两天我再调一天课,为陛下好好说说。”
张居正开口说道,“至于相关仪式,就善贷负责,我这身并不好出席这些活动。”
张居正此时依旧是一身孝服,他是留京守制,“夺情”并非不守制,而是继续办差,但各种礼仪活动就不参加了,只在府里和内阁两点来回。
“好。”
魏广德也不谦虚,直接答应下来。
一个小国国主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这次帮助大明在吕宋的战事,确实有功,多赏赐些东西就是了。
其实,苏禄国真正所求,就是大明对其的安全保证,免受其他国家、势力的威胁。
这次阁臣的见面,也算是张居正正式回归朝堂。
不过魏广德回到值房后,翻看了两份奏疏,就见到一份礼部奏本,是礼部举荐赴西洋官员名单的奏疏。
魏广德也很好奇,礼部认为谁最为合适担任此职。
要知道,当今大明能睁眼看世界的官员可不多。
很快,魏广德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礼部举荐的官员居然是南京的户部尚书殷正茂。
礼部给出的理由是殷正茂熟悉军事和经济,其最初就是朝廷选拔出的军事文官,在西南和东南的平定叛乱中功劳颇大。
其熟悉经济事务,在担任两广总督时对当地经济发展、赋税都有很多的贡献。
当然,实际上据魏广德所知,就是广东那会儿利用市舶大肆向外洋贩运大明的商品。
说起来也是,大明各地禁海,不过三个市舶司那里还是大肆搞着海贸,当然那时候叫市舶,朝贡。
殷正茂在两广就是大兴市舶,即赚银子又避开朝廷的禁忌。
实际上,只要是去广东的官员,大多对外贸有很大的改观,即便不支持,也不会公开反对,概因为外贸对广东一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作用甚大。
礼部的提议,魏广德倒是比较欣赏。
确实,殷正茂对经济很熟悉,他所到一地,必然出台对当地的发展有利的政策。
要知道,他其实在大明有救火官员的外号,都是地方极不安稳的府县。
可只要殷正茂去了,一边挥舞大棒武力镇压反叛势力,另一边则想方设法改善民生稳定局势,功劳是真的很大。
至于朝野流传他爱财,贪财,其实也就是中下层官员比较爱八卦这些消息,高层都只看他的能力。
能把差事儿办好,那就是能臣,可以放心使用。
贪点,但人家的政策能稳定地方,这就比那些只知道贪财还把地方搞乱的官员强出百倍千倍来。
想到这里,魏广德提笔做了票拟,“可,养实姱节好修,雅为乡邦所矜式。”
虽然朝野对殷正茂争议很大,但魏广德还是愿意相信他是个君子,那些诋毁怕多半还是处于对其才能的嫉妒。
要知道,若殷正茂正贪赃枉法,怕早就被都察院弹劾弹死了。
人家现在还能在南京户部任上,当然就是没有证据,或者说处理首尾干净。
这样的人配合俞大猷下西洋,两个人应该能合作的很愉快吧。
魏广德猜测,他把票拟后的奏疏还是留下来,等着晚些时候再给张居正看看,这样就可以定下来了。
等散衙前,魏广德拿出礼部奏疏,张居正果然没有反对。
“养实,劳臣,可以安排他出使。”
张居正看了魏广德的票拟,并没有说有什么,只是感慨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