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根据魏广德提供的线索,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说起来,此事可大可小,要是上纲上线兵部是要吃挂了。
如果真在翰林院里找到郑和文档,那事儿还有挽回余地。
最起码,都察院和六科应该就不会咬住兵部说事儿。
谁都能想到,此事绝对不是刘大夏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当时一群人做出的安排。
翰林院,并非是朝廷一个可有可无的空架子衙门,威势还是很大的。
有了翰林院在前面顶住,兵部遗失公文的事儿,就可以最大限度被淡化处理。
至于悄悄进村打枪不要,开什么玩笑。
谭纶做了几年兵部,也不敢说兵部的人都可信。
昨晚,兵部找文档的消息,怕已经传出去了,根本封不住的。
除了尽快找到遗失的东西,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只怪刘大夏藏东西却不留下线索,让后人徒呼奈何,难道真不怕被抄家掘墓。
谭纶还在翰林院藏书楼等着手下翻找的消息,翰林院里几个在院的学士连袂而来要和他讲道理。
就算你谭纶是兵部尚书,也不能强闯翰林院的藏书楼吧。
要是好好说说,自然没有问题,可招呼不打直接就来,还把藏书楼给封了,就过分了。
当王锡爵从礼部赶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藏书楼前空地上摆着一张茶几,谭纶站在旁边,周围还有几位翰林院学士,不过他们脸色都不好。
四周,还围着一些翰林院里的官员,包括新科状元郎他们以及几位庶吉士都在人群里,只是都在窃窃私语,也不知道嘀咕什么。
显然,谭纶的不请自来已经影响到翰林院正常事务了,几乎所有人都到了这里。
现在看到王锡爵过来,众人脸上都有喜色,主事儿的人来了。
“谭司马,不知你这点齐兵马到我这翰林院来做什么?”
王锡爵上前也不见礼,直接就问道。
“王大人,子理此行是来翰林院找回我兵部的东西。”
谭纶倒是主动拱手对王锡爵行礼道。
听到谭纶的话,王锡爵眉头微皱,不解问道:“不知我翰林院到底拿了你兵部何物?如此大动干戈。
若是有,差人拿条子来取即可,何必搞成这样。
传出去,朝廷脸面何在?”
大明各大衙门相互之间借调文书档案并不气稀奇,只要开条子,到时候久未归还拿着条子来找就是了。
毕竟,文书档案不同凡响,是不能随便拿走的,都要签字画押打借条登记,方便查找。
可谭纶手上哪有那什么条子,或许刘大夏那里有,但并没有交到兵部。
不过,此时谭纶脸上倒是不慌,只是瞟了眼茶几上放着的十来本书册,正待开口,藏书楼里就出来个绿袍官员,没有补子,显然是个观政士。
只见他捧着两本书册径直走到谭纶身旁,双手将书册奉上。
谭纶接过其中一本,只是随意翻翻,随即就翻到最后一页查看封口。
之后,就把那书册递到王锡爵面前说道:“王大人看看吧,看是不是我兵部之物?”
王锡爵其实已经注意到旁边几位学士的脸色不好,知道其中定然有蹊跷。
只不过,当着两位主官,他们不好说话。
王锡爵伸手接过书册,看了眼封皮书名眉头就是一皱,随即翻看里面内容,居然是记载一个叫次撒的地方的风土。
再细看,王锡爵心里就是一紧,从书册记载内容看,居然是永乐朝时下西洋船队所见所闻。
好吧,翰林院抄录这些文献似乎也没什么大碍,都属于朝廷的文档,翰林院收录海外风土并无不当才对。
只是,王锡爵翻到最后一页,却发现上面盖的印章居然不是翰林院藏书楼的印章,而是兵部武库司的大印。
“嘶”
手里的书册,按照这个印章,那就不是翰林院抄录的,而是从兵部拿回来的。
按照朝廷规矩,抄录书册装订成册后,就会盖上所属衙门的印章,表明书册归属。
翰林院藏书楼里居然有兵部印章的书籍,这个还真有些奇怪。
魏广德当年翻到那些书的时候,因为并不熟悉官场,所以根本就没看最后的封页,否则早就发现蹊跷。
至于之后知道了,他也懒得去查看,只以为是翰林院抄录回来的。
毕竟,收录海外风土人情似乎并无不妥。
只不过在听到谭纶说兵部找不到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文献后,他才记起此事,于是就叫谭纶来此寻找。
若是,则最好,文档没有丢失。
若不是,则可以考虑抄录一份存在兵部。
就算翰林院找不齐,也可以去其他衙门的书库看看,兴许就能凑齐了。
刘大夏毁掉这些文献,魏广德还真不信。
王锡爵放下手里书册,马上又拿起茶几上摆放的书册,连番数本,发现后面都是盖的武库司印章。
虽然不明白兵部为什么不拿条子来取书,但想到昨日听到的传闻,兵部什么文档没有找到,叫全部官员都去寻找,这就对上了。
只不过,王锡爵还是不明白,兵部的书册怎么就堂而皇之放在翰林院里。
正欲开口询问,王锡爵又看见两个兵部官员手里捧着几册书本过来,依旧是交到谭纶面前请他查看。
这次,王锡爵直接伸手就接过其中一册,直接翻到最后,查看书封上的印章,依然是兵部武库司官印。
“谭大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锡爵开口问道。
就算背锅,总要搞清楚原因才好。
“此事和诸位大人无关,是几十年前就搬到这里来的。”
谭纶先给他们一颗定心丸,然后才说道:“还是库中老吏记得此事,说是翰林院借过一些书册去,之后好像没有归还。
而借条也不知道放置到何处,找不到了,这才过来查看书册是否还在。”
说到这里,谭纶晃晃手里的书册笑道:“这不就找到了。”
王锡爵随即问道:“谁借的?”
“老吏已经不记得了,只要找回书册就好,其他的就不追究了。”
谭纶笑道。
之前还心有揣揣的话,在找到几本书册后,谭纶已经安下心来,于是就是考虑善后之事。
直接爆出当年事儿,对兵部、翰林院,甚至整个朝堂都不好,还是随便找个理由糊弄过去算了。
至于为什么不和气的与翰林院诸人商议,自然是因为不确定,更不能随意透露兵部文库失窃的事儿。
传出去的,那是流言。
可如果从他口中说出,那就坐实兵部文档保管不严,大小也是个错处。
你此事和他无关,但他在兵部,没有及早发现,也是错误。
毕竟,此事的发端是内阁、宫里打算让水师下西洋,为皇帝大婚营造盛大的仪式。
若没有此事,兵部怕还被蒙在鼓里。
不断有人从藏书楼里出来,封赏一两本,三五本书册,小茶几上很快就堆了厚厚两摞,估摸着最少也有五六十本书了。
这些书册,王锡爵大多都查看过,全是记载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文献,其中甚至还有舆图。
如此之多,全是关于三宝太监的资料,王锡爵就算再傻,也猜出其中定然有猫腻。
不过此事闹大了对翰林院不利,他现在打算息事宁人。
“谭大人,我们借一步说话。”
王锡爵小声对谭纶说道。
“好。”
谭纶点点头,和王锡爵走到一旁无人处,王锡爵这才问道:“此事到底为何,你兵部的书册会存放在我翰林院的藏书楼里。
别用是我翰林院的人去兵部借书做借口,真有此事,你们兵部会拿着记录来寻书才是。”
“王大人记得宣德和成化时,当时宣宗皇帝和宪宗皇帝都曾有意重启下西洋之事否?”
周围没人,谭纶就直言道。
有些消息,他们这些话事人知道就好,能够把风波消弭于无形。
王锡爵闻言点点头,他不仅知道最后都没成行,还听人说起过原因。
宣宗那次是因为南北方先后发生战事,不得不暂停下西洋的行动。
而宪宗皇帝那次情况就复杂,听说是文献和海图找不到了.
想到这里,王锡爵现在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猜测多半就是那些朝臣为了阻止皇帝发出下西洋的旨意,刻意把这些书册藏起来。
又担心皇帝心有不甘,藏在兵部怕被锦衣卫查获,那可就是欺君之罪,最后选择直接把书册搬出兵部,藏进了翰林院里。
这样,就算皇帝发狠要追查,查到了,不过就是翰林院借了兵部的书册而已,估计他们还煞有介事做了条子,只是没上登记薄。
这样操作下来,事发了也有说头,下面官吏失误,忘记登记了,并非欺君。
想明白这点,王锡爵马上就问道:“一共有多少册,是否都在我翰林院藏书楼里?”
“一共一百三十七册,现在已经找回半数。”
谭纶小声回道,“估计应该是在这里,要是分散的话,到时候也不好解释。
理由应该是翰林院要抄录海外风土人情,所以都把书借出来了。”
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大家都是明白人,前人造的孽,他们还得帮忙藏着掖着才好。
“要不要我让翰林院的人也进去帮忙找?”
王锡爵已经知道下西洋的关窍,之前大臣反对,那是因为此事主导在宫里,好处全让皇帝得了,朝廷只出银子,什么也得不到。
这次下西洋不同,由朝廷主导,利益均入户部,朝臣就不该有反对才是。
好吧,昨日马自强回来召集礼部官员开会,就把此事说得明白。
自然,王锡爵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只是觉得思想有些被颠覆。
他以为之所以反对,就是因为朝贡贸易亏本,群臣才联合反对此事,哪知道还有这些弯弯绕。
不过当时王锡爵也没多想,更不会想到当时的官员为了反对,居然把资料都偷偷运出来藏到别的衙门里。
对于礼部来说,下西洋的活动对他们影响不大,最重要是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朝中各种礼仪活动。
皇帝大婚的仪式,自然是越隆重越好,反正都是户部最后掏银子买单,可不会让他礼部拿出银子来做这个事儿。
相反,接待更多的外宾,也能体现出礼部的重要性,过手的银子多了,下面的管理才会有奔头。
做为上官,只要不过分,王锡爵是不会做什么的。
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
“不用,我这边带了不少人,应该够了。”
谭纶小声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吧,对外就是这个说辞。”
王锡爵小声对谭纶说道。
谭纶闻言笑着点头,他也不想把事儿闹大,这样不好,丢人的还是他们这些文官。
“院里我看不少人还是持反对态度,可能也要大人帮忙说说。”
谭纶压低声音说道。
反对,自然是反对下西洋之行,这点王锡爵能猜到,他也是微微点头。
现在知道下西洋赚银子的官员还是少数,像刑部、吏部这些衙门,因为和此事关系不大,所以就算掌部堂官知道,但也懒得下去说。
毕竟和他们衙门关系不大,也就是户部、吏部这些有厉害牵扯的,上官才会和下面人说,通个气,免得下面的人阳奉阴违不办事儿。
不过消息,早晚还是会悄然扩散开来的,想来那时候大家都会支持此事了。
毕竟丰盈国库对大家来说都有好处,薪俸是一方面,其他地方也少不得找户部要银子。
就说翰林院修书,笔墨和差役就是礼部和兵部出,可衙门里其他的开销,还不是要户部那边拿银子出来。
这边两人说好,王锡爵就回来召集几位学士在一边说了几句。
说话间,那些人还不住看几眼茶几上的书册。
最后,几位学士出面,把这里官员都叫走了,该干嘛干嘛去,别在这里围着。
虽然还有人不服气,可学士都出面了,他们自然不敢违抗。
其他人走了,王锡爵没走,他也想看看百多册书本是否都在他翰林院里。
不多时,茶几上已经摆放了六、七十卷书本,而藏书楼还只翻找了近半。
王锡爵随谭纶也进去看了眼,知道八成全在这里。
“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完,我就先回礼部那边了。”
王锡爵不奉陪,谭纶含笑拱拱手,算是送行。
王锡爵出来的时候,又看到二十多个兵部官员过来。
这边有了收获,谭纶自然把人手都调过来帮忙。
摇摇头,王锡爵径直回了礼部。
内阁,魏广德也收到消息,只是微微一笑,就自顾自忙活手里的差事。
说起来,此事可大可小,要是上纲上线兵部是要吃挂了。
如果真在翰林院里找到郑和文档,那事儿还有挽回余地。
最起码,都察院和六科应该就不会咬住兵部说事儿。
谁都能想到,此事绝对不是刘大夏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当时一群人做出的安排。
翰林院,并非是朝廷一个可有可无的空架子衙门,威势还是很大的。
有了翰林院在前面顶住,兵部遗失公文的事儿,就可以最大限度被淡化处理。
至于悄悄进村打枪不要,开什么玩笑。
谭纶做了几年兵部,也不敢说兵部的人都可信。
昨晚,兵部找文档的消息,怕已经传出去了,根本封不住的。
除了尽快找到遗失的东西,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只怪刘大夏藏东西却不留下线索,让后人徒呼奈何,难道真不怕被抄家掘墓。
谭纶还在翰林院藏书楼等着手下翻找的消息,翰林院里几个在院的学士连袂而来要和他讲道理。
就算你谭纶是兵部尚书,也不能强闯翰林院的藏书楼吧。
要是好好说说,自然没有问题,可招呼不打直接就来,还把藏书楼给封了,就过分了。
当王锡爵从礼部赶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藏书楼前空地上摆着一张茶几,谭纶站在旁边,周围还有几位翰林院学士,不过他们脸色都不好。
四周,还围着一些翰林院里的官员,包括新科状元郎他们以及几位庶吉士都在人群里,只是都在窃窃私语,也不知道嘀咕什么。
显然,谭纶的不请自来已经影响到翰林院正常事务了,几乎所有人都到了这里。
现在看到王锡爵过来,众人脸上都有喜色,主事儿的人来了。
“谭司马,不知你这点齐兵马到我这翰林院来做什么?”
王锡爵上前也不见礼,直接就问道。
“王大人,子理此行是来翰林院找回我兵部的东西。”
谭纶倒是主动拱手对王锡爵行礼道。
听到谭纶的话,王锡爵眉头微皱,不解问道:“不知我翰林院到底拿了你兵部何物?如此大动干戈。
若是有,差人拿条子来取即可,何必搞成这样。
传出去,朝廷脸面何在?”
大明各大衙门相互之间借调文书档案并不气稀奇,只要开条子,到时候久未归还拿着条子来找就是了。
毕竟,文书档案不同凡响,是不能随便拿走的,都要签字画押打借条登记,方便查找。
可谭纶手上哪有那什么条子,或许刘大夏那里有,但并没有交到兵部。
不过,此时谭纶脸上倒是不慌,只是瞟了眼茶几上放着的十来本书册,正待开口,藏书楼里就出来个绿袍官员,没有补子,显然是个观政士。
只见他捧着两本书册径直走到谭纶身旁,双手将书册奉上。
谭纶接过其中一本,只是随意翻翻,随即就翻到最后一页查看封口。
之后,就把那书册递到王锡爵面前说道:“王大人看看吧,看是不是我兵部之物?”
王锡爵其实已经注意到旁边几位学士的脸色不好,知道其中定然有蹊跷。
只不过,当着两位主官,他们不好说话。
王锡爵伸手接过书册,看了眼封皮书名眉头就是一皱,随即翻看里面内容,居然是记载一个叫次撒的地方的风土。
再细看,王锡爵心里就是一紧,从书册记载内容看,居然是永乐朝时下西洋船队所见所闻。
好吧,翰林院抄录这些文献似乎也没什么大碍,都属于朝廷的文档,翰林院收录海外风土并无不当才对。
只是,王锡爵翻到最后一页,却发现上面盖的印章居然不是翰林院藏书楼的印章,而是兵部武库司的大印。
“嘶”
手里的书册,按照这个印章,那就不是翰林院抄录的,而是从兵部拿回来的。
按照朝廷规矩,抄录书册装订成册后,就会盖上所属衙门的印章,表明书册归属。
翰林院藏书楼里居然有兵部印章的书籍,这个还真有些奇怪。
魏广德当年翻到那些书的时候,因为并不熟悉官场,所以根本就没看最后的封页,否则早就发现蹊跷。
至于之后知道了,他也懒得去查看,只以为是翰林院抄录回来的。
毕竟,收录海外风土人情似乎并无不妥。
只不过在听到谭纶说兵部找不到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文献后,他才记起此事,于是就叫谭纶来此寻找。
若是,则最好,文档没有丢失。
若不是,则可以考虑抄录一份存在兵部。
就算翰林院找不齐,也可以去其他衙门的书库看看,兴许就能凑齐了。
刘大夏毁掉这些文献,魏广德还真不信。
王锡爵放下手里书册,马上又拿起茶几上摆放的书册,连番数本,发现后面都是盖的武库司印章。
虽然不明白兵部为什么不拿条子来取书,但想到昨日听到的传闻,兵部什么文档没有找到,叫全部官员都去寻找,这就对上了。
只不过,王锡爵还是不明白,兵部的书册怎么就堂而皇之放在翰林院里。
正欲开口询问,王锡爵又看见两个兵部官员手里捧着几册书本过来,依旧是交到谭纶面前请他查看。
这次,王锡爵直接伸手就接过其中一册,直接翻到最后,查看书封上的印章,依然是兵部武库司官印。
“谭大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锡爵开口问道。
就算背锅,总要搞清楚原因才好。
“此事和诸位大人无关,是几十年前就搬到这里来的。”
谭纶先给他们一颗定心丸,然后才说道:“还是库中老吏记得此事,说是翰林院借过一些书册去,之后好像没有归还。
而借条也不知道放置到何处,找不到了,这才过来查看书册是否还在。”
说到这里,谭纶晃晃手里的书册笑道:“这不就找到了。”
王锡爵随即问道:“谁借的?”
“老吏已经不记得了,只要找回书册就好,其他的就不追究了。”
谭纶笑道。
之前还心有揣揣的话,在找到几本书册后,谭纶已经安下心来,于是就是考虑善后之事。
直接爆出当年事儿,对兵部、翰林院,甚至整个朝堂都不好,还是随便找个理由糊弄过去算了。
至于为什么不和气的与翰林院诸人商议,自然是因为不确定,更不能随意透露兵部文库失窃的事儿。
传出去的,那是流言。
可如果从他口中说出,那就坐实兵部文档保管不严,大小也是个错处。
你此事和他无关,但他在兵部,没有及早发现,也是错误。
毕竟,此事的发端是内阁、宫里打算让水师下西洋,为皇帝大婚营造盛大的仪式。
若没有此事,兵部怕还被蒙在鼓里。
不断有人从藏书楼里出来,封赏一两本,三五本书册,小茶几上很快就堆了厚厚两摞,估摸着最少也有五六十本书了。
这些书册,王锡爵大多都查看过,全是记载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文献,其中甚至还有舆图。
如此之多,全是关于三宝太监的资料,王锡爵就算再傻,也猜出其中定然有猫腻。
不过此事闹大了对翰林院不利,他现在打算息事宁人。
“谭大人,我们借一步说话。”
王锡爵小声对谭纶说道。
“好。”
谭纶点点头,和王锡爵走到一旁无人处,王锡爵这才问道:“此事到底为何,你兵部的书册会存放在我翰林院的藏书楼里。
别用是我翰林院的人去兵部借书做借口,真有此事,你们兵部会拿着记录来寻书才是。”
“王大人记得宣德和成化时,当时宣宗皇帝和宪宗皇帝都曾有意重启下西洋之事否?”
周围没人,谭纶就直言道。
有些消息,他们这些话事人知道就好,能够把风波消弭于无形。
王锡爵闻言点点头,他不仅知道最后都没成行,还听人说起过原因。
宣宗那次是因为南北方先后发生战事,不得不暂停下西洋的行动。
而宪宗皇帝那次情况就复杂,听说是文献和海图找不到了.
想到这里,王锡爵现在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猜测多半就是那些朝臣为了阻止皇帝发出下西洋的旨意,刻意把这些书册藏起来。
又担心皇帝心有不甘,藏在兵部怕被锦衣卫查获,那可就是欺君之罪,最后选择直接把书册搬出兵部,藏进了翰林院里。
这样,就算皇帝发狠要追查,查到了,不过就是翰林院借了兵部的书册而已,估计他们还煞有介事做了条子,只是没上登记薄。
这样操作下来,事发了也有说头,下面官吏失误,忘记登记了,并非欺君。
想明白这点,王锡爵马上就问道:“一共有多少册,是否都在我翰林院藏书楼里?”
“一共一百三十七册,现在已经找回半数。”
谭纶小声回道,“估计应该是在这里,要是分散的话,到时候也不好解释。
理由应该是翰林院要抄录海外风土人情,所以都把书借出来了。”
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大家都是明白人,前人造的孽,他们还得帮忙藏着掖着才好。
“要不要我让翰林院的人也进去帮忙找?”
王锡爵已经知道下西洋的关窍,之前大臣反对,那是因为此事主导在宫里,好处全让皇帝得了,朝廷只出银子,什么也得不到。
这次下西洋不同,由朝廷主导,利益均入户部,朝臣就不该有反对才是。
好吧,昨日马自强回来召集礼部官员开会,就把此事说得明白。
自然,王锡爵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只是觉得思想有些被颠覆。
他以为之所以反对,就是因为朝贡贸易亏本,群臣才联合反对此事,哪知道还有这些弯弯绕。
不过当时王锡爵也没多想,更不会想到当时的官员为了反对,居然把资料都偷偷运出来藏到别的衙门里。
对于礼部来说,下西洋的活动对他们影响不大,最重要是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朝中各种礼仪活动。
皇帝大婚的仪式,自然是越隆重越好,反正都是户部最后掏银子买单,可不会让他礼部拿出银子来做这个事儿。
相反,接待更多的外宾,也能体现出礼部的重要性,过手的银子多了,下面的管理才会有奔头。
做为上官,只要不过分,王锡爵是不会做什么的。
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
“不用,我这边带了不少人,应该够了。”
谭纶小声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吧,对外就是这个说辞。”
王锡爵小声对谭纶说道。
谭纶闻言笑着点头,他也不想把事儿闹大,这样不好,丢人的还是他们这些文官。
“院里我看不少人还是持反对态度,可能也要大人帮忙说说。”
谭纶压低声音说道。
反对,自然是反对下西洋之行,这点王锡爵能猜到,他也是微微点头。
现在知道下西洋赚银子的官员还是少数,像刑部、吏部这些衙门,因为和此事关系不大,所以就算掌部堂官知道,但也懒得下去说。
毕竟和他们衙门关系不大,也就是户部、吏部这些有厉害牵扯的,上官才会和下面人说,通个气,免得下面的人阳奉阴违不办事儿。
不过消息,早晚还是会悄然扩散开来的,想来那时候大家都会支持此事了。
毕竟丰盈国库对大家来说都有好处,薪俸是一方面,其他地方也少不得找户部要银子。
就说翰林院修书,笔墨和差役就是礼部和兵部出,可衙门里其他的开销,还不是要户部那边拿银子出来。
这边两人说好,王锡爵就回来召集几位学士在一边说了几句。
说话间,那些人还不住看几眼茶几上的书册。
最后,几位学士出面,把这里官员都叫走了,该干嘛干嘛去,别在这里围着。
虽然还有人不服气,可学士都出面了,他们自然不敢违抗。
其他人走了,王锡爵没走,他也想看看百多册书本是否都在他翰林院里。
不多时,茶几上已经摆放了六、七十卷书本,而藏书楼还只翻找了近半。
王锡爵随谭纶也进去看了眼,知道八成全在这里。
“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完,我就先回礼部那边了。”
王锡爵不奉陪,谭纶含笑拱拱手,算是送行。
王锡爵出来的时候,又看到二十多个兵部官员过来。
这边有了收获,谭纶自然把人手都调过来帮忙。
摇摇头,王锡爵径直回了礼部。
内阁,魏广德也收到消息,只是微微一笑,就自顾自忙活手里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