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天下九州,单论人口殷实,地美物丰,必当以冀州为首。
这不难理解,冀州地处大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易水、巨马水以南。在天下各州中,占地虽不过中等,可却多是土壤湿软,地势平坦的膏腴之地。即使放眼天下,也是极为罕见的。因此,自光武帝河北起兵,再续汉统以来,冀州就有霸王之基的称号。
只是经历过官渡大战后,袁绍领十数万河北雄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南下中原,竟至于惨败。世人对此颇有微词,便以为冀州虽富,却不若中原、关中这般能人辈出。
大家议论原因说,大概就是因为冀州的土地太过肥沃,结果反滋生了河北人的懒惰心性。他们会以为什么事都像在河北种地一样,不需过多打理,只要春日正常播种,秋日十有八九能够丰收。结果就是养出了一身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毛病,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打胜仗呢?粮食囤得再多,不能打仗,也不过是给敌人送钱粮罢了。
这种言论受众极广,在关陇这些穷苦地方,尤其让人津津乐道。但冀州人却不在乎,若是有人拿这种带有地域歧视色采的问题去挑衅冀州人。冀州人用乐天派的精神,一针见血地回击道:
“嗨!这有什么好在乎的?他们这是种不了好田,心里嫉妒咱们呢!”
不管怎么说,冀州确实是富甲天下。早在太康元年时,其户数就高达三十二万,与荆州、扬州、益州这三个大州相当,仅逊色于京畿司隶之地而已。而这还是在司马氏立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权威,将冀州最繁华的魏郡、阳平、顿丘、广平四郡,先后划分到司州的结果。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大江南北水患频发,关西有战乱之忧,中原频频雨雹。放眼天下,只有冀州仍然风平浪静,安宁祥和。人口滋长,更是冠绝海内,在太康九年年末时,尚书省有过统计,如今的冀州,户口已然翻了一番,全州约有六十万户,三百万人口。这还不算州郡世家内藏有相当规模的隐户。
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起初最看重的就是冀州。开国之后,他先后在冀州分封了安平王、平原王、赵王、河间王、常山王、渤海王、高阳王、中山王、章武王、清河王,同时又在其中安插了博陵郡公、巨鹿郡公、乐陵郡公三大开国郡公。偌大一个冀州十三郡,竟然没有一个由朝廷全权直辖的郡国,实在是咄咄怪事。
不过也得益于此,冀州诸国的治理与监管也变得更加宽松,这才有了刘羡北投司马乂的空间。
常山王司马乂所就封的常山国,地处冀州的西北部,西面就是太行山,北面则是著名的北岳恒山,是当年汉明帝降生的龙诞之地。想要从洛阳前往这里,行人一般是自河桥北上,然后再沿大河东走,抵达魏郡后折而向北,沿路经过广平、赵国两郡,大概经过一千五百里的路程后,就可以抵达常山的国都——真定。
但刘羡毕竟是非常时期出逃出来的,他不可能走正常的路线,尤其是想到,可能经要过邺城与赵国,一旦被发现身份,被扭送回洛阳,那真是万事休矣。
因此,刘羡决定另走远路。
他先是自河内北上天井关,由此翻越太行山,抵达并州上党盆地。自从郝散之乱后,上党百废待兴,到现在仍然没有恢复生气。
然后是过谒戾山,进入太原盆地。这里的地貌极为奇特,并不似关中土塬迭起,而是两面奇山相逼,中间汾水将平坦的盆地分为两半,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好似置身在裂开的天神掌中一般。
离开晋阳,再至新兴郡晋昌。这里人烟已较为稀少,除去守关的军士外,基本都是匈奴人在耕种放牧,河北的第一大河滹沱河,就是从这里奔涌流过,贯穿了巍峨的太行山,一路东流到海。而它所闯过的河谷,也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井陉。
而迈过井陉,继续随着滹沱水向东行走一百五十里,也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常山真定了。
这一路走得真是辛苦。要知道,正常从冀州前往常山,官道所过无不平坦,跑马奔驰起来,一日百里是家常便饭。而刘羡选择的这条道路,不仅要多绕六百里弯路,而且沿路多是崎岖坎坷的山林,一座山连着一道坎,一日走上五十里,就足以叫人叫苦不迭。
尤其是妻子曹尚柔,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当做是游山玩水。但随着行走日长,她俨然水土不服,食欲不振,整日精神萎靡地待在车内。为此,刘羡不得不减慢速度,还在晋阳休整了三日。
这使得他在离开洛阳一个月后,才堪堪进入常山国境内。
此时已是四月下旬了,气温渐渐升高,又时而下雨,正是疫病滋生的季节。而在走完井陉后,阿萝更感身体不适。刘羡担忧妻子,本欲在井陉县内求访名医,不料找了半天,竟被推荐了一个巫医。这让他大感恼火,在认识孙秀之后,刘羡对道士、巫医之类的群体可谓深恶痛绝,怎么可能让他们治病呢?
他只好让妻子再忍耐一阵,等到抵达真定后,再细看不迟。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路辛苦归辛苦,安全上还是有保证的。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越是富裕的地方,士族的影响也越大,除去边疆及京畿重镇所在,汉代常设的乡亭制度近乎废弛,这使得全国范围内的通缉捉拿已无可能。刘羡沿路并不表明身份,除去偶尔因为一些山贼而绕路外,实际上也没遇到什么刁难。
在顺利地抵达蒲吾后,这一路旅程终于要结束了。
蒲吾距离国都真定仅有四十余里,但刘羡并没有直接赶去真定,而是先在蒲吾城拜见县令王舆。他报上名号,希望他把自己抵达常山的消息传给司马乂,然后举办一场正经的欢迎仪式。
刘羡并不是喜欢这种奢侈仪式的人,但考虑到自己和司马乂并无太深的交情,刘羡在常山又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来试探司马乂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就有所必要了。
说起来,这还是李盛的主意。
他对刘羡道:“主公,虽说常山王愿意接纳于您,且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诚意。但接纳并不等于信任。”
“现在后党与太子偕亡,王将不王,国将不国,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很明显了。庶民们或许还不懂,但对于有识之士来说,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常山王对于接纳您,也会有多种考虑。”
“现在为太子复仇是大义,您是太子党的中坚,接纳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如何用您,却要因人而异。”
“若常山王只是一个中庸之人,仅仅想在封国自守,那对您恐怕也不会重用,仅仅是想表现自己的立场而已。”
“若常山王稍有明智,想趁机招兵买马,扩张权力,那就会对您稍加任用,但也不过是作为爪牙罢了。”
“可若是常山王不仅英明神武,还是个野心勃勃之人,想借此良机,一举杀回京县,就必然会将您引为心腹,智囊,那时就又不相同了。”
“因此,这次试探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看看常山王的态度,确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您才好从长计议,准备计策。”
刘羡对此深以为然。不过老实说,在洛阳见过了这么多宗王后,刘羡对司马乂并未有太高的期待。当今天子是个白痴暂且不说,最得势的赵王司马伦,俨然是孙秀的傀儡;梁王司马肜,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成都王司马颖与齐王司马冏好些,但好得有限,一个没有主见,另一个心机写在脸上;就连最富盛名的淮南王司马允,实际上也是感情用事,不识大局。
在这种情况下,刘羡又想起楚王司马玮。综合来看,他确实是诸王中资历最高,也最有才能的人。但他也带些急功近利,这才会中了张华与贾模的诡计。
宗室如此,刘羡自然只能降低期待,但凡司马乂的才器能够与司马冏相当,他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但结果出乎他意料,灵寿向真定发信不过半日,当夜便收到了回信。
司马乂在信中说,他等待刘羡已久,此时收到刘羡消息,可谓是欢喜至极,当即就同意了刘羡的请求,连夜在城西进行布置筵席,并表示明日一早,他就会效仿古人之礼,以公车前来迎接。与此同时,还附有二十匹丝绸,作为迎接前的礼物。
刘羡对此大为感慨,他对李盛道:“单从崇礼好古的角度来看,这位常山王可谓是宗王之最了。”
连着奔波了一个月,刘羡也有些累了,见司马乂如此殷勤,他也放下了心,好好地在灵寿睡了个好觉。
次日,公车果然如约而来。这是四匹马拉动的大车,车舆全身呈朱红色,车毂,屏泥,帷裳,也皆呈朱色,只有车盖洁白如云,代表着主人对宾客的重视。同时到来的还有四十名骑士,他们都身骑七尺大马,人也长得高大威猛,着一身青色皮甲,让刘羡眼前一亮:虽然还比不上上谷营,但也看得出来,确实花费了一番心思。
为首的人自称道:“常山王舍人上官巳,特来迎接刘府君!说罢就请刘羡上车,也不等刘羡嘱咐,又说道:“听说令夫人身体不适,殿下已经特意请了医疗,还请府君早些动身吧!”等刘羡同意后,他便安排尚柔乘车在后方随行,四十名骑士自动护卫左右,如此向真定开进。
如此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在路上,自然是显眼至极。沿路的百姓见了,无不对着车驾上的刘羡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显然是好奇他的身份。而一路上,所有的车驾都对刘羡主动避让,所遇的官员兵士无不主动行礼。再到城前时,可见一位年轻人盛装打扮,身穿袍服,领着一群官僚伫立城前,脸上没有丝毫烦躁与不耐。
等车舆停稳后,年轻人快速走到车前,竟先行礼道:“闻君远来,犹闻包胥归楚、窦融东行,真乃我常山之幸!”
他便是常山王司马乂了。
这不是刘羡与司马乂的初次见面,其实在楚王府上,两人见过很多次。那时刘羡还只是安乐公世子,司马乂也还是长沙王。但更具体的细节,因为时间久远,刘羡的记忆已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司马乂是一个有几分狡黠气的少年,很惹人喜爱。
但眼下再见,刘羡看到的是一名彬彬有礼、身挺如松的弱冠青年。他和孟平差不多同龄,身高要矮上一些,身上贵气不重,但眼神却很坚毅,仔细一看,大概是眉骨略有隆起,眉毛的边缘也比较规整锋利的缘故吧。总之,给刘羡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自信又不失宽和的年轻人。细看其面貌,也颇有几分当年司马玮的影子。
这让刘羡有些恍惚,回过神来后,连忙回礼道:“殿下如此礼周备至,倒叫在下惶恐了。”
“哪里哪里。”司马乂一把拉住刘羡的手,当着属下臣僚们的面,公然称赞道:“天下的名士多如砂砾,但那不过是官样文章。真正有真才实学,能够匡扶君主过失,帮助稳定社稷的能臣,却如珍珠般寥寥无几。而刘君你,不仅仅是能臣,更是贤臣啊!”
刘羡连忙摆手道:“愧不敢当。”
“欸!”司马乂拍拍刘羡的手背,注视他道:“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人心思乱,正是宗室用命之际!仅我有尊王之心,欲效齐桓故智,明复帝道,安堵四民。只是苦无良臣辅佐,难得良谋。使君此来,正可谓天赐我管仲!还望使君不吝才华,助我一臂之力!”
说罢,他领刘羡入席,一面对刘羡嘘寒问暖,一面向他介绍常山的风土人情,谈吐见地,言行举止,皆可谓卓尔不群。
这不难理解,冀州地处大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易水、巨马水以南。在天下各州中,占地虽不过中等,可却多是土壤湿软,地势平坦的膏腴之地。即使放眼天下,也是极为罕见的。因此,自光武帝河北起兵,再续汉统以来,冀州就有霸王之基的称号。
只是经历过官渡大战后,袁绍领十数万河北雄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南下中原,竟至于惨败。世人对此颇有微词,便以为冀州虽富,却不若中原、关中这般能人辈出。
大家议论原因说,大概就是因为冀州的土地太过肥沃,结果反滋生了河北人的懒惰心性。他们会以为什么事都像在河北种地一样,不需过多打理,只要春日正常播种,秋日十有八九能够丰收。结果就是养出了一身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毛病,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打胜仗呢?粮食囤得再多,不能打仗,也不过是给敌人送钱粮罢了。
这种言论受众极广,在关陇这些穷苦地方,尤其让人津津乐道。但冀州人却不在乎,若是有人拿这种带有地域歧视色采的问题去挑衅冀州人。冀州人用乐天派的精神,一针见血地回击道:
“嗨!这有什么好在乎的?他们这是种不了好田,心里嫉妒咱们呢!”
不管怎么说,冀州确实是富甲天下。早在太康元年时,其户数就高达三十二万,与荆州、扬州、益州这三个大州相当,仅逊色于京畿司隶之地而已。而这还是在司马氏立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权威,将冀州最繁华的魏郡、阳平、顿丘、广平四郡,先后划分到司州的结果。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大江南北水患频发,关西有战乱之忧,中原频频雨雹。放眼天下,只有冀州仍然风平浪静,安宁祥和。人口滋长,更是冠绝海内,在太康九年年末时,尚书省有过统计,如今的冀州,户口已然翻了一番,全州约有六十万户,三百万人口。这还不算州郡世家内藏有相当规模的隐户。
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起初最看重的就是冀州。开国之后,他先后在冀州分封了安平王、平原王、赵王、河间王、常山王、渤海王、高阳王、中山王、章武王、清河王,同时又在其中安插了博陵郡公、巨鹿郡公、乐陵郡公三大开国郡公。偌大一个冀州十三郡,竟然没有一个由朝廷全权直辖的郡国,实在是咄咄怪事。
不过也得益于此,冀州诸国的治理与监管也变得更加宽松,这才有了刘羡北投司马乂的空间。
常山王司马乂所就封的常山国,地处冀州的西北部,西面就是太行山,北面则是著名的北岳恒山,是当年汉明帝降生的龙诞之地。想要从洛阳前往这里,行人一般是自河桥北上,然后再沿大河东走,抵达魏郡后折而向北,沿路经过广平、赵国两郡,大概经过一千五百里的路程后,就可以抵达常山的国都——真定。
但刘羡毕竟是非常时期出逃出来的,他不可能走正常的路线,尤其是想到,可能经要过邺城与赵国,一旦被发现身份,被扭送回洛阳,那真是万事休矣。
因此,刘羡决定另走远路。
他先是自河内北上天井关,由此翻越太行山,抵达并州上党盆地。自从郝散之乱后,上党百废待兴,到现在仍然没有恢复生气。
然后是过谒戾山,进入太原盆地。这里的地貌极为奇特,并不似关中土塬迭起,而是两面奇山相逼,中间汾水将平坦的盆地分为两半,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好似置身在裂开的天神掌中一般。
离开晋阳,再至新兴郡晋昌。这里人烟已较为稀少,除去守关的军士外,基本都是匈奴人在耕种放牧,河北的第一大河滹沱河,就是从这里奔涌流过,贯穿了巍峨的太行山,一路东流到海。而它所闯过的河谷,也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井陉。
而迈过井陉,继续随着滹沱水向东行走一百五十里,也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常山真定了。
这一路走得真是辛苦。要知道,正常从冀州前往常山,官道所过无不平坦,跑马奔驰起来,一日百里是家常便饭。而刘羡选择的这条道路,不仅要多绕六百里弯路,而且沿路多是崎岖坎坷的山林,一座山连着一道坎,一日走上五十里,就足以叫人叫苦不迭。
尤其是妻子曹尚柔,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当做是游山玩水。但随着行走日长,她俨然水土不服,食欲不振,整日精神萎靡地待在车内。为此,刘羡不得不减慢速度,还在晋阳休整了三日。
这使得他在离开洛阳一个月后,才堪堪进入常山国境内。
此时已是四月下旬了,气温渐渐升高,又时而下雨,正是疫病滋生的季节。而在走完井陉后,阿萝更感身体不适。刘羡担忧妻子,本欲在井陉县内求访名医,不料找了半天,竟被推荐了一个巫医。这让他大感恼火,在认识孙秀之后,刘羡对道士、巫医之类的群体可谓深恶痛绝,怎么可能让他们治病呢?
他只好让妻子再忍耐一阵,等到抵达真定后,再细看不迟。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路辛苦归辛苦,安全上还是有保证的。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越是富裕的地方,士族的影响也越大,除去边疆及京畿重镇所在,汉代常设的乡亭制度近乎废弛,这使得全国范围内的通缉捉拿已无可能。刘羡沿路并不表明身份,除去偶尔因为一些山贼而绕路外,实际上也没遇到什么刁难。
在顺利地抵达蒲吾后,这一路旅程终于要结束了。
蒲吾距离国都真定仅有四十余里,但刘羡并没有直接赶去真定,而是先在蒲吾城拜见县令王舆。他报上名号,希望他把自己抵达常山的消息传给司马乂,然后举办一场正经的欢迎仪式。
刘羡并不是喜欢这种奢侈仪式的人,但考虑到自己和司马乂并无太深的交情,刘羡在常山又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来试探司马乂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就有所必要了。
说起来,这还是李盛的主意。
他对刘羡道:“主公,虽说常山王愿意接纳于您,且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诚意。但接纳并不等于信任。”
“现在后党与太子偕亡,王将不王,国将不国,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很明显了。庶民们或许还不懂,但对于有识之士来说,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常山王对于接纳您,也会有多种考虑。”
“现在为太子复仇是大义,您是太子党的中坚,接纳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如何用您,却要因人而异。”
“若常山王只是一个中庸之人,仅仅想在封国自守,那对您恐怕也不会重用,仅仅是想表现自己的立场而已。”
“若常山王稍有明智,想趁机招兵买马,扩张权力,那就会对您稍加任用,但也不过是作为爪牙罢了。”
“可若是常山王不仅英明神武,还是个野心勃勃之人,想借此良机,一举杀回京县,就必然会将您引为心腹,智囊,那时就又不相同了。”
“因此,这次试探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看看常山王的态度,确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您才好从长计议,准备计策。”
刘羡对此深以为然。不过老实说,在洛阳见过了这么多宗王后,刘羡对司马乂并未有太高的期待。当今天子是个白痴暂且不说,最得势的赵王司马伦,俨然是孙秀的傀儡;梁王司马肜,则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成都王司马颖与齐王司马冏好些,但好得有限,一个没有主见,另一个心机写在脸上;就连最富盛名的淮南王司马允,实际上也是感情用事,不识大局。
在这种情况下,刘羡又想起楚王司马玮。综合来看,他确实是诸王中资历最高,也最有才能的人。但他也带些急功近利,这才会中了张华与贾模的诡计。
宗室如此,刘羡自然只能降低期待,但凡司马乂的才器能够与司马冏相当,他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但结果出乎他意料,灵寿向真定发信不过半日,当夜便收到了回信。
司马乂在信中说,他等待刘羡已久,此时收到刘羡消息,可谓是欢喜至极,当即就同意了刘羡的请求,连夜在城西进行布置筵席,并表示明日一早,他就会效仿古人之礼,以公车前来迎接。与此同时,还附有二十匹丝绸,作为迎接前的礼物。
刘羡对此大为感慨,他对李盛道:“单从崇礼好古的角度来看,这位常山王可谓是宗王之最了。”
连着奔波了一个月,刘羡也有些累了,见司马乂如此殷勤,他也放下了心,好好地在灵寿睡了个好觉。
次日,公车果然如约而来。这是四匹马拉动的大车,车舆全身呈朱红色,车毂,屏泥,帷裳,也皆呈朱色,只有车盖洁白如云,代表着主人对宾客的重视。同时到来的还有四十名骑士,他们都身骑七尺大马,人也长得高大威猛,着一身青色皮甲,让刘羡眼前一亮:虽然还比不上上谷营,但也看得出来,确实花费了一番心思。
为首的人自称道:“常山王舍人上官巳,特来迎接刘府君!说罢就请刘羡上车,也不等刘羡嘱咐,又说道:“听说令夫人身体不适,殿下已经特意请了医疗,还请府君早些动身吧!”等刘羡同意后,他便安排尚柔乘车在后方随行,四十名骑士自动护卫左右,如此向真定开进。
如此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在路上,自然是显眼至极。沿路的百姓见了,无不对着车驾上的刘羡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显然是好奇他的身份。而一路上,所有的车驾都对刘羡主动避让,所遇的官员兵士无不主动行礼。再到城前时,可见一位年轻人盛装打扮,身穿袍服,领着一群官僚伫立城前,脸上没有丝毫烦躁与不耐。
等车舆停稳后,年轻人快速走到车前,竟先行礼道:“闻君远来,犹闻包胥归楚、窦融东行,真乃我常山之幸!”
他便是常山王司马乂了。
这不是刘羡与司马乂的初次见面,其实在楚王府上,两人见过很多次。那时刘羡还只是安乐公世子,司马乂也还是长沙王。但更具体的细节,因为时间久远,刘羡的记忆已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司马乂是一个有几分狡黠气的少年,很惹人喜爱。
但眼下再见,刘羡看到的是一名彬彬有礼、身挺如松的弱冠青年。他和孟平差不多同龄,身高要矮上一些,身上贵气不重,但眼神却很坚毅,仔细一看,大概是眉骨略有隆起,眉毛的边缘也比较规整锋利的缘故吧。总之,给刘羡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自信又不失宽和的年轻人。细看其面貌,也颇有几分当年司马玮的影子。
这让刘羡有些恍惚,回过神来后,连忙回礼道:“殿下如此礼周备至,倒叫在下惶恐了。”
“哪里哪里。”司马乂一把拉住刘羡的手,当着属下臣僚们的面,公然称赞道:“天下的名士多如砂砾,但那不过是官样文章。真正有真才实学,能够匡扶君主过失,帮助稳定社稷的能臣,却如珍珠般寥寥无几。而刘君你,不仅仅是能臣,更是贤臣啊!”
刘羡连忙摆手道:“愧不敢当。”
“欸!”司马乂拍拍刘羡的手背,注视他道:“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人心思乱,正是宗室用命之际!仅我有尊王之心,欲效齐桓故智,明复帝道,安堵四民。只是苦无良臣辅佐,难得良谋。使君此来,正可谓天赐我管仲!还望使君不吝才华,助我一臂之力!”
说罢,他领刘羡入席,一面对刘羡嘘寒问暖,一面向他介绍常山的风土人情,谈吐见地,言行举止,皆可谓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