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庭汉裔 第七章 初建官署

小说:晋庭汉裔 作者:陈瑞聪 更新时间:2025-03-11 11:43:34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太子司马遹让刘羡杀人,但那是在淮南王入京之后的事情,还有一个多月。这并不着急,刘羡眼下要忙的,还是要先建立自己的官署。

  刘羡定下修建官署的地方,此前是鹰击将军何崇的宅邸。何崇五年前去世以后,这座宅邸就空了下来。这是一座标准的武官官署,占地比安乐公府要大。走过府门后,前面是议事的大堂,中间是办公的馆阁,后面是可供三十来人住宿的两进院落。东面是一座可以跑马的靶场,西面则是一座仓库。

  由于大体的框架都在,所以装璜用不了多少时间,少府请了工匠过来,将整座官署粉刷了一遍,把所有的屋瓦也换了新,再配上一些基本的家具,差不多过了十日,荡寇将军府就修葺一新。

  修缮完成后,刘羡当日就带着阿萝住了进去。

  对这座荡寇将军府的第一印象,刘羡还是很喜欢的,议事堂种了一株高大的杏树,此时正是杏花落时,香雪纷飘,落了一地的粉黛,步至树下,举首观看,可以看到斑斓的日影下,花枝摇曳,清香袭人。

  刘羡站在树下,深吸了一口花香,也不知想起了什么,颇有些感叹地说道:“一年春天,又要过去了啊。”

  阿萝不知刘羡心事,还以为他是感慨时光飞逝。一边指挥家里的苍头把牛车上的铺盖等物件搬去屋内,一边对丈夫说道:“时间确实不早了,辟疾,这里的物件有好多缺的,你赶紧看看,有什么要的,赶紧去买,或者找些木匠来做,要是等过下个月农忙收麦子了,那就不好办了。”

  刘羡连声答应着,将袖子提起,袍服的下半截揣入腰中,一面帮忙搬运家具,一面打量着这个新官署,心中不免有些讶异。

  虽然早有预料,可不得不说,这个地方还是有些太空了。别说什么屏风、挂画等装饰用品,很多房间内就连基本的床榻都没有补齐,更别说办公的书架和席案了。因此,需要采买的东西非常多,就连碗筷杯盏都要准备。

  如此,刘羡干脆拉着两个官奴去东市采买,不到半日,就买了满满三辆牛车的货物。可即使这般,也就是勉强能住罢了。要彻底地将官署收拾出来,成为一个舒适的小家,恐怕也还要一段时间。

  忙了一天后,刘羡和妻子都很疲倦了,但是躺在崭新的房间里,夜里一时还睡不着。阿萝听着窗外的鹊叫声,对刘羡说:“以前从这地方路过的时候,只觉得这里好像行人稀少,没想到会这么空呢!”

  “很正常。”刘羡知道前主人的身份,告知阿萝说:“前主人鹰击将军何崇,是孙吴尚在时投降的将领,当年武皇帝为了表示宽仁,曾给他三品将军的待遇,朝中贵人也都礼遇他。孙吴灭亡后,就不用做这个样子,这里也就门可罗雀了。”

  “这样啊,那他后来怎样了?”

  “据说,何崇投降的时候,妻儿都留在孙吴,被孙皓杀了。何崇在洛阳没有成婚,也没有养什么门客。后来渐渐地老了,只有两个老奴照顾他,等他老死了,这座府衙也就彻底空了。”

  “真可怜啊!”阿萝听后有些同情,随即又问刘羡道:“说起来,你为什么要挑这样的宅子,难道不觉得风水不好吗?”

  刘羡笑道:“还好吧,我觉得乱世之人,能够像何崇这样无病无灾的终老,就已经很幸运了。”

  “言不由衷,你是这样的人?”

  “实话实说就是,我认为房屋没有凶吉之分,不然像我这样杀过近百人的,岂不是要被厉鬼缠身?”

  “你呀,你呀,有些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阿萝想了想说:“明天我还要请张天师的弟子过来驱驱邪,你官署新开,还是要注意点为好。”

  “可我这官署并没有什么事务啊?”

  “越是如此,越要慎重。”阿萝翻了个身,半身靠在刘羡的胸膛上,细细嘱咐道:

  “既然没什么事务,朝廷也不派人,那就是你自己的官署,更加要爱惜才是。你一定要招一些有才能,又信得过的人,这样只要机会出现了,你就能立刻把握。我看洛阳现在的气氛很紧张,将来一定是会有机会出现的……”

  说着说着,阿萝渐渐有些发困,声音渐渐小了下去,然后睡着了。

  刘羡却还保持着清醒,正如妻子所言,建立官署其实是一件大事,他也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官署。

  按照汉朝惯例,将军的官署其实便是后世闻名的幕府。因为与其余官僚不同,将军之职居无常定,所在即为治所。而将军又常常身居于幕帟之后,所以便称之为幕府。

  而将军作为武职,与其余地方府衙的最大区别就是,幕府的人员组成是完全由将军自己决定的。

  身为晋朝的四品将军,刘羡现在可以有司马一人,长史一人,分别作为两名副官。主要下属又分别有主簿,功曹,门下都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共十人。每名下属又配备有专门辅佐的椽属小吏三人,整个幕府合计有四十二人。

  这四十二人是朝廷认可的正式官僚,会供给俸禄,也可以说是将军最大的资本。遭遇战乱时,这四十二人会与将军荣辱与共,克难定乱。和平时期,将军就可以利用这些职位来结交士族,不用考核,便能推举士子入仕,一旦推举的人做出一番事业,幕主自然也能分得识人之明,立下功劳。

  现在这个时间,刘羡是不可能利用幕府来结交士族了。根据太子司马遹的说法,要不了多长时间,太子党就会和后党刀兵相见,刘羡必须收拢一些自己可信又有才能的人才,才能确保在政治风波中安然无恙。

  只是该用谁呢?

  有些人选,刘羡心里是有底的。李盛、孙熹、张固等人尚在长安,处理完善后事宜后,就会赶来洛阳,也就是这个月的事情。等他们来了,刘羡准备让李盛作为长史,孙熹担任帐下都督,张固担任门下都督,诸葛延担任刺奸吏。

  可这也不过占用了四个人选,抛去那些椽属小吏外,剩下的位置还有八人,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传统,此时应该重用自己的家人。但想到家里那些兄弟,既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没有上过战场,刘羡实在不觉得他们适合入仕。

  刘羡想了一阵,没有什么头绪,心想:看来只能从不认识的人里去招募了。

  又过了几日,刘羡把官署内该置办的器具都备齐后,便在太学里张贴告示:声称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来荡寇将军府面试,合格者便会礼聘上门,授予官职。

  可惜,告示张贴之后,接连过了六七日,来官署应聘的人都是碌碌之辈,让刘羡大失所望。

  这也难怪,君择臣,臣亦择君。刘羡虽是四品高官,但到底有品无权,身份又敏感,看上去就官运不亨,更何况将军幕府是武职,在这年头被士族所鄙视,远不如王府和州府的职位。

  而且,有才学的人大多自傲,以为凤凰非梧桐不栖。在他们眼里,刘羡大概就是一颗常见的松树,只有麻雀、乌鸦等凡鸟才会在这里落巢吧。

  好在妻子提醒刘羡说:“辟疾怎么忘了,你不是还有一个姓阮的妹夫吗?”

  刘羡这才想起来,当年他被贬出京的时候,把堂妹刘道容嫁给了阮氏的旁支阮放。这还是他亲自操办的,算算年纪,阮放今年正好十九岁,也到了该入仕的年纪了。

  他立马去了一趟阮庄,与阮放交谈半晌,当年的贫寒少年,如今已经学有所成,刘羡但有考校,他都对答如流。刘羡非常满意,就征辟他为幕府的录事。

  既然开了这个口子,刘羡又向妻子询问人选。阿萝紧跟着向刘羡推荐了自己的侄子曹苗、还有出身世交夏侯氏的夏侯承。

  说起来,这两人刘羡也是见过的。曹苗小字阿瓜,是刘羡第一次在阮庄见到鄄城公曹志时,那个给刘羡引路玩笑的孩童。而夏侯承,则是夏侯湛的儿子。夏侯湛读过老师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后,主动烧掉自己所写的《魏书》,给刘羡很深的印象。

  现在这两人都长大了,也都是弱冠之年,出身文学世家的他们,自然熟读文学经史,也擅长庶务律法,刘羡便请曹苗担任门下书吏,夏侯承担任功曹书佐门吏。

  但即使如此,像司马、主簿、功曹,这几个幕府最重要的位置,刘羡还是招不到人。他认为夏侯承等人文气太重,在没有经历足够的磨砺前,还不适合担任这样的重任,所以仍然奢望能够招到更好的士子。

  可惜,椽属小吏很快是招满了,但让他眼前一亮的凤雏仍不知藏身何处。

  这天,刘羡又婉拒了三名寒士,这些寒士见面就是清谈,打扮也模仿所谓的名士,可真才实学却全然没有。寒士们失望而归,刘羡也觉得有些气馁,便坐在馆阁的二楼窗台前,对着前院的杏树发呆。不料忽然有苍头来报说,门前来了个年轻人拜访,自称是使君的故人。

  一看名牒,原来来的是傅畅,刘羡连忙下楼接待。出门一看,来的不只是傅畅,还有几名青年与之并行,其中一人刘羡认识,是江统的好友郗鉴。

  傅畅进来就向刘羡问候:“使君,我等唐突拜访,不算打扰吧?”

  刘羡笑道:“我这里官署初开,人都没有凑齐,哪里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

  于是就招待他们入府喝茶,开始闲聊家常起来。

  说起来,傅祗在这次平叛中总揽后勤,虽没有立下前线战功,但他处事公道,又能安抚军心,被朝廷认定为甚有苦劳,战后便升迁为卫尉,名列九卿之一。但不知为何,近来好像犯了病,直接逊位了。

  刘羡就问傅畅说:“灵州公犯了什么病,他现在身体还好吗?”

  傅畅说:“我家大人也没什么大病,就是犯了风疾,在家养几天就好了。”

  风疾还不要紧?刘羡闻言大惊,老师陈寿气疾和风疾一起犯,平日不能下榻,言谈也不能自如,眼看气息奄奄,命在旦夕了。怎么听傅畅的语气,傅祗似乎并无大碍啊?

  他转念想到傅祗“官场小刘备”的名声,顿时明白了七八分。看来这位灵州公是感受到了洛阳政局复杂,不想被暗潮裹挟,便以养病为名躲躲风头,等尘埃落定再复出做官了。

  傅畅没有就这个问题多谈,而是打量着刘羡周遭的布置,笑道:“使君这里真是好地方,拿着朝廷的俸禄,却能天天无所事事,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有些当年老阮公的意思了。”

  刘羡则笑道:“世道说得好听,可我这里连幕僚都招不满啊!”

  “不是使君太苛刻了?”一旁的郗鉴打趣道,看起来,刘羡近日招募不顺的消息,也传到他们耳中了。

  “不敢不苛刻啊!”刘羡回忆着在关中的遭遇,感慨道:

  “我在关西平叛时,最大的教训就是,若想做成一些事情,那就要有志同道合之人相助。不然的话,相互掣肘,勾心斗角,不仅最后一事无成,还会遗祸百姓,这是何苦呢?不管有权无权,我现在既开幕府,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

  “那使君的志向可谓是高远了。”傅畅点点头,问道:“那敢问使君,不知我符合使君的标准吗?”

  说罢,刘羡先是一愣,随即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他自然知道傅畅的才智,只是以傅畅的门第之高,是没有必要走幕府入仕的。

  傅畅又说:“使君还记得我在泥阳的想法吗?我已经问过我家大人,得到他首肯了。”

  傅畅指的是,他欲娶刘羡族妹,与安乐公府联姻一事。

  这真是一件大喜事,若北地傅氏与安乐公府相联合,刘羡的家族网络也就更加扎实,虽然还不如开国八公府,但也算迈过一流世家的门槛了。纵使刘羡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此时也难免喜上眉梢。

  他笑说道:“好,好,有世道襄助,我怎愁一事无成?”

  而借此机会,在一旁的郗鉴躬身行礼道:“若使君不嫌弃的话,在下也想略尽薄力。”

  与此同时,随行的一名名叫桓彝的青年也如此行礼,说道:“久闻将军大名,愿图将军之志!”

  原来,郗鉴出身寒门,桓彝家道中落,他们都颇有一身才学,只是不喜当下玄谈浮夸的风气,一直没找到心仪的举主。此前,他们也没有考虑过要来刘羡麾下做事,毕竟年龄相近,却来做他人下属,又无甚权力,未免有些尴尬。

  还是傅畅在他们面前极力推崇刘羡,说他并非池中之物,强拉着这些人前来拜访,方才听到刘羡说到“志同道合”四字,说到了他们心底,也就触动了入仕的心思。

  刘羡稍加考核,不难发现,这两人尚儒风,知礼节,又兼修文武,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刘羡当即把他们征辟入府,任命郗鉴为司马,桓彝为主簿,傅畅为功曹。

  就这样,荡寇将军的官署架子就算是搭建完成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晋庭汉裔,晋庭汉裔最新章节,晋庭汉裔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