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丙申,这是约定的决战日。
所谓七月流火,关中的白昼依旧来得很早,未到卯时,陈马原的夜色便已尽去,只见淡金色的光晕在天边闪烁,将头顶的层云化作金丝,近处的陈马水与远处的渭水同样波光粼粼,碎金无限,将岸边柳林的阴影也照得干净明亮。
一些菊花已经开了,虽然三三两两的,但花香很浓郁,茱萸也结出了红艳的细小果实,在尚有绿意的繁盛秋草里,吸引着同样小巧的鹌鹑啄食。更北面的土塬上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枣林,真是绿叶如瀑,其间青涩的果实累累,将枣枝都压弯了,看得人心旷神怡。
若是放在太平年间,这大概是踏青的好地方吧。但在此刻,战争与死亡的脚步已然逼近了。
在孟观在陈马原扎营后,就有四千余名叛军在周遭盘旋,他们见到上谷营,军容之盛令其畏惧,不敢进行攻击,便一面在远处进行监视,一面火速向齐万年进行通报。
到了这一日的早晨,到横水原的晋军斥候发现,东方的平原上出现了大量的人影,水漫金山般向陈马原走来,而后是南面,西面……胡人的脚步踏起了地上的尘土,使得半空中飘起了一层薄薄的黄雾,看似无穷无尽,铺天盖地,配合胡人们打着的各式各样联绵不尽的旗帜,极为壮观。
孟观同样也看到了这幕场景,但畏惧并没有爬上他的面孔,持剑骑马巡视一番,他恰似闲庭信步,颇有余裕地对随从们说道:
“齐贼人数倒是不少啊,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耐斗的。”
在他镇定自若的气场下,麾下骑士们也露出了轻松的神态。此时的上谷营将士一早就做好了作战的准备,甲胄已经穿在了身上,马匹身上也都挂好了马铠,甚至阵列也已经列好,只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上马。这是为了尽可能节省坐骑的体力,为接下来的大战做最后的积蓄。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天际线边的叛军军阵越来越浩大,作为副将的骑都尉张林还是有些担忧。他是魏平北将军张燕的后代,因颇有武力而被孟观选中。可眼下却忍不住问孟观道:
“元帅,两位军司能够如期赶到吗?上一次联系的时候,北路似乎还在美阳,南路的更没有消息。齐贼声势如此,我们内外讯息断绝,如果援军不来,岂不是完了?”
“张士彦、刘怀冲他们来没来,并不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
面对这个疑问,孟观轻笑一声,继续观望着敌军,回答说:
“你看齐贼的动向就知道了。”
“动向?”
张林被这一问,有些不解,他学着孟观去眺望敌情,发现叛军们正在三面展开阵型,这显然是要进行合战的举动,莫非有什么不对吗?
孟观解释道:“若后方没有威胁,他们应该先挖掘沟堑,先断去我骑军逃跑的可能,打一个瓮中捉鳖。可眼下他们却直接准备会战,说明他们拖不起时间,也说明我等的援军不远了。”
张林这才恍然,他竟没有想到,只根据敌方采取的一个战术动作,就能蕴藏有这样的玄机。
事实也确实如此,齐万年在抵达陈马原后,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
“晋人离我们不到二十里,事不宜迟,立刻准备合战!先砍掉孟观的人头,回头再杀张轨、刘羡!”
齐万年的这个命令并不算夸张,因为陈马原并非是如同峨眉原、梁原那般的地形。陈马原说是土塬,但实际上是渭水平原与北原之间的一道斜坡,除去背对一道土塬外,东、南、西三面皆是一片平坦的草原,极其适合跑马会战,据说在上古时期,这里更是天然的马场。
这种地形极易于发挥人力的优势,在齐万年想来,不管付出多大的损失,只要先歼灭孟观所部,失去了主帅的晋军主力便会士气尽丧,到那时胡人再次复刻扶风决战的场景,又有何不可能呢?
事实上,这么想的不只是齐万年,几乎所有参与会战的胡人都是这么想的。
怎么会有人愿意孤军冲入敌方的腹心之地,坐视数十倍的敌人来包围自己呢?这在军事上全然不可理喻。唯一能得出的解释是,这个晋军主帅从骨子里轻视胡人,认为这样就足以获得成功。这不禁让胡人们有些恼羞成怒,他们必须要用铁一样的事实,让对方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现在投入战场的有胡人将近十万人,三十余个部落聚集在这片狭小的战场上进行列阵,只等待列阵完毕,他们就将对战场中心的三千晋人发起总攻击。
可以想象,这样战斗的场面将会是泰山压顶一般,几乎连浪花都不会溅起,中央的晋军就会像虫子一样被碾死。
而在他们列阵的时候,上谷营开始动了。
晋军的营地建立在土塬的断崖下,晋人骑士们此前躲在阴影里,使得胡人们看不分明。但当他们越过阴影,缓步出营列阵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们吸引了。
前文已经说过,上谷营是一支非常罕见的重装骑兵队伍,整个叛军中只有齐万年组建的红鸦军可以比拟。但在军队素质上,上谷营又要远胜。孟观组建上谷营时,选卒的标准可谓苛刻至极,参军的士兵,每个人的身高不得低于八尺(1.84m),要能够坚持披甲作战两日夜,能开三石弓。
同样,他们配备的装备也非常豪华,铠甲之华丽自不必说。在无法从凉州引进马匹的情况下,孟观选择从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手中高价买来“天马”,肩高皆不低于六尺五寸(1.49m),是名副其实的大马。与此同时,孟观又给将士每人配备了一支一丈长槊,短弩两张。弩机的造价何等高昂不谈,要知道,一柄长槊的造价几乎是一柄环首刀的十倍以上,在寻常军中,只有军官才能配备。当年刘羡在古木原血战,张光在军中一共也才搜罗了八百余支长槊,这就成功阻拦了郝散骑军的第一波冲击。而眼下的上谷营中,却有将近四千余支长槊,还有一部分留作备用。这是寻常胡人们所不能想象的。
此时全副武装的上谷骑士出现在阳光下,马铠与铁甲相互映照,可谓是闪耀夺目,宛如一片金色的湖泊凭空出现在陈马原上,而骑士们将手中的长槊高高竖起,好似又凭空长出一片铁刺般的森林。再配合披上马铠后宛如怪兽的高头大马,当真是前所未有的肃穆威严。
胡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骑军,他们看痴了,心中更是生出一种仰慕和崇拜感,任何上过战场的人,都无法不对这样的灿烂的骑军感到向往。
而现在,这支军队将要启动了。
面对着远远多于己方的大军,孟观将全军二十曲分为五部,以六曲居中,四曲居左,四曲居右,四曲居前,留两曲殿后,如此组成一个向前攻击的箭头,又好像似呈内弯的圆阵。这种阵型想防御时可以收缩呈圆阵,进攻则如楔子般钉入敌军,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攻防两用阵型。
此时卷起了一阵风,将地上的蒲公英吹散,无数洁白的种子在风中飘扬,好似一场霰雪飞起。孟观一挥手,身边的随从立起象征着宿卫营的黄龙旗,高声吹响号角。
寥廓的角声奏响在天地之间,而上谷营的战马们迈开了脚步。
第一步响起,整体大地都咚得一震,仿佛平地炸开了一声响雷,随后是第二步,第三步……猛烈的马蹄声便从响雷化作了无边的浪潮,向着他们进攻的方向漫延出去。
上谷营第一个进攻方向是西面,因为西面的叛军人数最少,阵势也最为薄弱。
负责此处的胡人首领是氐人蒲元,他此时正对着朝阳,见晋人铁骑飞驰而来,晨光与铁甲的光芒一同泛滥,真是耀目不可逼视。那些刚刚完成列阵的胡人们更是倍感惶恐,感觉自己在和下凡的天神作战,持刀的手都在止不住地脱力发抖。
蒲元知道大事不妙,但他更知道此时如果丧胆撤退,将会彻底沦为屠宰的羔羊,所以他强行鼓舞勇气,对族人们朗声说道:“不要怕!他们来了就放箭!我们人多势众,总能杀死他们!”
这些话是有道理的,可就连蒲元自己,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嗓音却离奇地变得沙哑。不管平日里大家如何号称自己漠视死亡,等到死亡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又有几人能保持平常心呢?
至少直面上谷军的氐人不行,因为他们凭直觉感受到,自己没有任何获胜的希望。
在上谷营距离他们还有上百步的时候,有一个张弓的氐人忍不住心中的恐惧,失手向前射箭。随后引爆了周围数排人的恐惧,一轮箭雨向前飞射而出,却噼噼啪啪地插落在草坪上,任凭甲骑从中踏过,这让他们白白少了一轮射箭的机会。
而当他们射出第二轮时,大家不免惊恐地发现,箭矢打在这些甲骑身上,简直如同雨水打过,叮叮当当的一群碰撞声过,除去个别不幸的人被射中了头部,跌下马外,大部分甲骑堪称毫发无伤,只有少部分箭矢插在甲胄之间的缝隙里,但也没能使骑士丧失战斗力。
这时,骑士们将长长的马槊举起,槊尖朝着前面,形成了一座阴森森的死亡森林,麾下的烈马已然发怒,马上的骑士更是热血沸腾。
终于,这支背负着晨光的骑军撞上了叛军。
就像是快刀切过纸面,或许还要更轻松一些,上谷骑士们轻松地撕裂出一道骇人的破口,并理所当然地将整个西面叛军凿穿。而在他们身后,是一堆难以分辨的尸体。他们先是被长槊切开,随即被马蹄踏碎,鲜血以最快的速度从肉体中压榨出来,汇聚成了一条血腥的红色溪流。
上谷营仅仅一个冲锋,叛军就减员了约有两千余人,氐人首领蒲元也随之战死。
但上谷营还没有停步,他们在踏出一条血路后,黄龙旗在空中划过一个优雅的半弧,骑队也随之跑出一个大的回旋弧度,将整个进攻方向调转过来。这一次,他们将背西向东。
此时孟观可以看到,整个胡人大军的阵型都变得散乱了,再也没有规整的横排。西面的叛军阵型是被他们冲散的,而东面和南面的叛军阵型则是由于上谷营的调动。
大部分人以为孟观是要领骑兵从薄弱处突围逃跑,所以他们向西奔行追击。但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错误的地方有两点。一个是西面的叛军不可能阻挡孟观,另一个则是孟观就没想过逃跑。
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变过,他想做的一直是凿穿整个东面的叛军阵型。
孟观要用这一次凿击,彻底粉碎叛军的作战意志!
仅仅是短暂停息了片刻后,上谷骑士的踏蹄声再一次响起,而这一次冲阵,全然是超乎了所有人预料的。
马蹄翻飞,尘埃四起,一股黄红色的尘烟从地上升起来,尾随在上谷骑兵的身后。而在这些铁衣骑士身前,是漫无边际如同海洋一般的旗帜与军队,其中不乏有红鸦军这样齐万年苦心锻炼的精锐部队。
但孟观毫无畏惧,或者说,在隆隆作响的马蹄声中,他感到无边的快意与享受,这正是他所追求的生活,哪怕死亡在即,他也甘之如饴。
事实上,这些纵马驰骋的骑士也是如此,他们感觉自己已经不在人间,或者说,神灵已经寄宿在他们的甲胄里,兵刃上。在这样伟大与壮烈的冲锋中,人已经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将战争的结果来交给上天裁决,他们不需要在乎自己杀死了谁,又被谁所杀,只需要知道,他们自己都成为了造化的使者。
不知是谁开了头,骑士们高呼起来,呐喊声直震云霄,战马的嘶鸣听起来就如同正义的欢呼,令沿路遇到的所有胡人都为之色变。
在开辟了一条血路后,又一条血路为其开辟出来,并且不断地向东延伸,沿路所遇披靡,根本无人与之相抗。
也不知过了多久,孟观眼前为之一清,是一片开阔无垠的土地,敌人痛苦的呻吟声已被他抛之脑后。
孟观随后注意到,远方的平原上又出现了些许摇晃黑点,那些黑点越来越多,向自己迎面扩大,渐渐清晰地显示:那是征西军司的白虎旗,此时正在风中猎猎作响。
而此时,身在中军的齐万年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这狼藉一片的战场。他几乎梦游般地捂住了自己的额头,闭上双眼,想欺骗自己这是假的,但他又不得不痛苦又清醒地承认,自己这十万大军,居然被区区三千人给击穿了。
为何会出现这样违背常识的骑军?自己经营良久的红鸦军,仿佛就是一个笑话,两边的战力根本是云泥之别!
但齐万年不得不让自己振作,因为合战还没有结束。这是他自己点燃的火焰,既然已经燃烧起来,哪怕是葬身火海,化为灰烬,他也必须坚持到最后。
所谓七月流火,关中的白昼依旧来得很早,未到卯时,陈马原的夜色便已尽去,只见淡金色的光晕在天边闪烁,将头顶的层云化作金丝,近处的陈马水与远处的渭水同样波光粼粼,碎金无限,将岸边柳林的阴影也照得干净明亮。
一些菊花已经开了,虽然三三两两的,但花香很浓郁,茱萸也结出了红艳的细小果实,在尚有绿意的繁盛秋草里,吸引着同样小巧的鹌鹑啄食。更北面的土塬上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枣林,真是绿叶如瀑,其间青涩的果实累累,将枣枝都压弯了,看得人心旷神怡。
若是放在太平年间,这大概是踏青的好地方吧。但在此刻,战争与死亡的脚步已然逼近了。
在孟观在陈马原扎营后,就有四千余名叛军在周遭盘旋,他们见到上谷营,军容之盛令其畏惧,不敢进行攻击,便一面在远处进行监视,一面火速向齐万年进行通报。
到了这一日的早晨,到横水原的晋军斥候发现,东方的平原上出现了大量的人影,水漫金山般向陈马原走来,而后是南面,西面……胡人的脚步踏起了地上的尘土,使得半空中飘起了一层薄薄的黄雾,看似无穷无尽,铺天盖地,配合胡人们打着的各式各样联绵不尽的旗帜,极为壮观。
孟观同样也看到了这幕场景,但畏惧并没有爬上他的面孔,持剑骑马巡视一番,他恰似闲庭信步,颇有余裕地对随从们说道:
“齐贼人数倒是不少啊,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耐斗的。”
在他镇定自若的气场下,麾下骑士们也露出了轻松的神态。此时的上谷营将士一早就做好了作战的准备,甲胄已经穿在了身上,马匹身上也都挂好了马铠,甚至阵列也已经列好,只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上马。这是为了尽可能节省坐骑的体力,为接下来的大战做最后的积蓄。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天际线边的叛军军阵越来越浩大,作为副将的骑都尉张林还是有些担忧。他是魏平北将军张燕的后代,因颇有武力而被孟观选中。可眼下却忍不住问孟观道:
“元帅,两位军司能够如期赶到吗?上一次联系的时候,北路似乎还在美阳,南路的更没有消息。齐贼声势如此,我们内外讯息断绝,如果援军不来,岂不是完了?”
“张士彦、刘怀冲他们来没来,并不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
面对这个疑问,孟观轻笑一声,继续观望着敌军,回答说:
“你看齐贼的动向就知道了。”
“动向?”
张林被这一问,有些不解,他学着孟观去眺望敌情,发现叛军们正在三面展开阵型,这显然是要进行合战的举动,莫非有什么不对吗?
孟观解释道:“若后方没有威胁,他们应该先挖掘沟堑,先断去我骑军逃跑的可能,打一个瓮中捉鳖。可眼下他们却直接准备会战,说明他们拖不起时间,也说明我等的援军不远了。”
张林这才恍然,他竟没有想到,只根据敌方采取的一个战术动作,就能蕴藏有这样的玄机。
事实也确实如此,齐万年在抵达陈马原后,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
“晋人离我们不到二十里,事不宜迟,立刻准备合战!先砍掉孟观的人头,回头再杀张轨、刘羡!”
齐万年的这个命令并不算夸张,因为陈马原并非是如同峨眉原、梁原那般的地形。陈马原说是土塬,但实际上是渭水平原与北原之间的一道斜坡,除去背对一道土塬外,东、南、西三面皆是一片平坦的草原,极其适合跑马会战,据说在上古时期,这里更是天然的马场。
这种地形极易于发挥人力的优势,在齐万年想来,不管付出多大的损失,只要先歼灭孟观所部,失去了主帅的晋军主力便会士气尽丧,到那时胡人再次复刻扶风决战的场景,又有何不可能呢?
事实上,这么想的不只是齐万年,几乎所有参与会战的胡人都是这么想的。
怎么会有人愿意孤军冲入敌方的腹心之地,坐视数十倍的敌人来包围自己呢?这在军事上全然不可理喻。唯一能得出的解释是,这个晋军主帅从骨子里轻视胡人,认为这样就足以获得成功。这不禁让胡人们有些恼羞成怒,他们必须要用铁一样的事实,让对方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现在投入战场的有胡人将近十万人,三十余个部落聚集在这片狭小的战场上进行列阵,只等待列阵完毕,他们就将对战场中心的三千晋人发起总攻击。
可以想象,这样战斗的场面将会是泰山压顶一般,几乎连浪花都不会溅起,中央的晋军就会像虫子一样被碾死。
而在他们列阵的时候,上谷营开始动了。
晋军的营地建立在土塬的断崖下,晋人骑士们此前躲在阴影里,使得胡人们看不分明。但当他们越过阴影,缓步出营列阵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们吸引了。
前文已经说过,上谷营是一支非常罕见的重装骑兵队伍,整个叛军中只有齐万年组建的红鸦军可以比拟。但在军队素质上,上谷营又要远胜。孟观组建上谷营时,选卒的标准可谓苛刻至极,参军的士兵,每个人的身高不得低于八尺(1.84m),要能够坚持披甲作战两日夜,能开三石弓。
同样,他们配备的装备也非常豪华,铠甲之华丽自不必说。在无法从凉州引进马匹的情况下,孟观选择从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手中高价买来“天马”,肩高皆不低于六尺五寸(1.49m),是名副其实的大马。与此同时,孟观又给将士每人配备了一支一丈长槊,短弩两张。弩机的造价何等高昂不谈,要知道,一柄长槊的造价几乎是一柄环首刀的十倍以上,在寻常军中,只有军官才能配备。当年刘羡在古木原血战,张光在军中一共也才搜罗了八百余支长槊,这就成功阻拦了郝散骑军的第一波冲击。而眼下的上谷营中,却有将近四千余支长槊,还有一部分留作备用。这是寻常胡人们所不能想象的。
此时全副武装的上谷骑士出现在阳光下,马铠与铁甲相互映照,可谓是闪耀夺目,宛如一片金色的湖泊凭空出现在陈马原上,而骑士们将手中的长槊高高竖起,好似又凭空长出一片铁刺般的森林。再配合披上马铠后宛如怪兽的高头大马,当真是前所未有的肃穆威严。
胡人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骑军,他们看痴了,心中更是生出一种仰慕和崇拜感,任何上过战场的人,都无法不对这样的灿烂的骑军感到向往。
而现在,这支军队将要启动了。
面对着远远多于己方的大军,孟观将全军二十曲分为五部,以六曲居中,四曲居左,四曲居右,四曲居前,留两曲殿后,如此组成一个向前攻击的箭头,又好像似呈内弯的圆阵。这种阵型想防御时可以收缩呈圆阵,进攻则如楔子般钉入敌军,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攻防两用阵型。
此时卷起了一阵风,将地上的蒲公英吹散,无数洁白的种子在风中飘扬,好似一场霰雪飞起。孟观一挥手,身边的随从立起象征着宿卫营的黄龙旗,高声吹响号角。
寥廓的角声奏响在天地之间,而上谷营的战马们迈开了脚步。
第一步响起,整体大地都咚得一震,仿佛平地炸开了一声响雷,随后是第二步,第三步……猛烈的马蹄声便从响雷化作了无边的浪潮,向着他们进攻的方向漫延出去。
上谷营第一个进攻方向是西面,因为西面的叛军人数最少,阵势也最为薄弱。
负责此处的胡人首领是氐人蒲元,他此时正对着朝阳,见晋人铁骑飞驰而来,晨光与铁甲的光芒一同泛滥,真是耀目不可逼视。那些刚刚完成列阵的胡人们更是倍感惶恐,感觉自己在和下凡的天神作战,持刀的手都在止不住地脱力发抖。
蒲元知道大事不妙,但他更知道此时如果丧胆撤退,将会彻底沦为屠宰的羔羊,所以他强行鼓舞勇气,对族人们朗声说道:“不要怕!他们来了就放箭!我们人多势众,总能杀死他们!”
这些话是有道理的,可就连蒲元自己,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嗓音却离奇地变得沙哑。不管平日里大家如何号称自己漠视死亡,等到死亡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又有几人能保持平常心呢?
至少直面上谷军的氐人不行,因为他们凭直觉感受到,自己没有任何获胜的希望。
在上谷营距离他们还有上百步的时候,有一个张弓的氐人忍不住心中的恐惧,失手向前射箭。随后引爆了周围数排人的恐惧,一轮箭雨向前飞射而出,却噼噼啪啪地插落在草坪上,任凭甲骑从中踏过,这让他们白白少了一轮射箭的机会。
而当他们射出第二轮时,大家不免惊恐地发现,箭矢打在这些甲骑身上,简直如同雨水打过,叮叮当当的一群碰撞声过,除去个别不幸的人被射中了头部,跌下马外,大部分甲骑堪称毫发无伤,只有少部分箭矢插在甲胄之间的缝隙里,但也没能使骑士丧失战斗力。
这时,骑士们将长长的马槊举起,槊尖朝着前面,形成了一座阴森森的死亡森林,麾下的烈马已然发怒,马上的骑士更是热血沸腾。
终于,这支背负着晨光的骑军撞上了叛军。
就像是快刀切过纸面,或许还要更轻松一些,上谷骑士们轻松地撕裂出一道骇人的破口,并理所当然地将整个西面叛军凿穿。而在他们身后,是一堆难以分辨的尸体。他们先是被长槊切开,随即被马蹄踏碎,鲜血以最快的速度从肉体中压榨出来,汇聚成了一条血腥的红色溪流。
上谷营仅仅一个冲锋,叛军就减员了约有两千余人,氐人首领蒲元也随之战死。
但上谷营还没有停步,他们在踏出一条血路后,黄龙旗在空中划过一个优雅的半弧,骑队也随之跑出一个大的回旋弧度,将整个进攻方向调转过来。这一次,他们将背西向东。
此时孟观可以看到,整个胡人大军的阵型都变得散乱了,再也没有规整的横排。西面的叛军阵型是被他们冲散的,而东面和南面的叛军阵型则是由于上谷营的调动。
大部分人以为孟观是要领骑兵从薄弱处突围逃跑,所以他们向西奔行追击。但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错误的地方有两点。一个是西面的叛军不可能阻挡孟观,另一个则是孟观就没想过逃跑。
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变过,他想做的一直是凿穿整个东面的叛军阵型。
孟观要用这一次凿击,彻底粉碎叛军的作战意志!
仅仅是短暂停息了片刻后,上谷骑士的踏蹄声再一次响起,而这一次冲阵,全然是超乎了所有人预料的。
马蹄翻飞,尘埃四起,一股黄红色的尘烟从地上升起来,尾随在上谷骑兵的身后。而在这些铁衣骑士身前,是漫无边际如同海洋一般的旗帜与军队,其中不乏有红鸦军这样齐万年苦心锻炼的精锐部队。
但孟观毫无畏惧,或者说,在隆隆作响的马蹄声中,他感到无边的快意与享受,这正是他所追求的生活,哪怕死亡在即,他也甘之如饴。
事实上,这些纵马驰骋的骑士也是如此,他们感觉自己已经不在人间,或者说,神灵已经寄宿在他们的甲胄里,兵刃上。在这样伟大与壮烈的冲锋中,人已经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将战争的结果来交给上天裁决,他们不需要在乎自己杀死了谁,又被谁所杀,只需要知道,他们自己都成为了造化的使者。
不知是谁开了头,骑士们高呼起来,呐喊声直震云霄,战马的嘶鸣听起来就如同正义的欢呼,令沿路遇到的所有胡人都为之色变。
在开辟了一条血路后,又一条血路为其开辟出来,并且不断地向东延伸,沿路所遇披靡,根本无人与之相抗。
也不知过了多久,孟观眼前为之一清,是一片开阔无垠的土地,敌人痛苦的呻吟声已被他抛之脑后。
孟观随后注意到,远方的平原上又出现了些许摇晃黑点,那些黑点越来越多,向自己迎面扩大,渐渐清晰地显示:那是征西军司的白虎旗,此时正在风中猎猎作响。
而此时,身在中军的齐万年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这狼藉一片的战场。他几乎梦游般地捂住了自己的额头,闭上双眼,想欺骗自己这是假的,但他又不得不痛苦又清醒地承认,自己这十万大军,居然被区区三千人给击穿了。
为何会出现这样违背常识的骑军?自己经营良久的红鸦军,仿佛就是一个笑话,两边的战力根本是云泥之别!
但齐万年不得不让自己振作,因为合战还没有结束。这是他自己点燃的火焰,既然已经燃烧起来,哪怕是葬身火海,化为灰烬,他也必须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