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对视一眼,决定出兵将瓦剌占去的所有土地都收回,清扫瓦剌残余势力,不能再让他们在关内肆虐。
“联系宣府总兵杨洪,两地联合作战,”曹鼐冷冷地道:“若杨洪不从,或消极怠战,就问问他杨俊现在何处。”
杨俊犯下死罪,他们现在不追究,是给他们杨家戴罪立功的机会。
再敢糊弄,除非杨洪想要谋叛,不然谁也保不住他们父子。
杨洪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他比大同府还早一晚收到另立新帝的圣旨。
傍晚收到圣旨,他便觉得这是杨家脱险,甚至更进一步的机会,皇帝变成了太上皇,他在也先手里,对大明的威胁降到最低,对新帝的威胁反而提升了。
只要他坚守宣府,为国尽忠,为新帝尽忠,立足够大的功劳,一些过错便可大化小,小化无。
杨洪只有杨俊一个儿子。
虽然恨铁不成钢,但为人父,他有什么办法呢?
杨洪深吸一口气,打定主意,开始召集将领商定新的宣府防线,并要加大力度扫清关内残余的瓦剌军。
他们才开完会,制定好各种作战方针,便有急报从大同来。
一参将疑惑道:“已是深夜,此时来军报,莫非大同没守住?”
杨洪面色一变,急忙让传令兵进来。
大同要是没守住,对宣府的威胁就太大了。
之前郭登几次败仗,隐瞒军情,让瓦剌军流窜进来,就对宣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传令兵气喘吁吁地冲进来,跪地禀道:“皇帝遇难,瓦剌战败,后撤五十里地!”
杨洪一怔,随后脸色惨白,急问道:“你说什么?皇帝怎会遇害?谁杀的皇帝,也先?”
他一脸不可置信,也先杀皇帝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不护好皇帝?
一个死了的皇帝还有什么用处?
只会激起大明臣民的忿恨和斗志,也让杨洪所有的计划流产。
传令兵哪里知道,他当时在战场之外,只是受命向大同传信,只知关键信息:“陛下尸首已经夺回。”
这是杨洪晚上收到的,所以,他是前线最先知道,京城另立新帝,皇帝变成了太上皇,而太上皇在圣命还未传到前线时就已经变成先帝的。
不,京城虽然决定另立新帝,但新帝未曾登基,所以皇帝还是皇帝,没正式变成太上皇。
所以,皇帝还是驾崩。
新帝将会是名正言顺地登基,头上根本不会再压着一个太上皇。
杨洪慢慢坐到椅子上。
皇帝遇难,新帝和朝臣只会记得他的好,而所有对皇帝不好的事和人都会被拉出来清算。
杨洪心不断下坠,心中漫起一股痛,他哑着声音问:“杨俊现在何处?”
“他在南三所把守。”
杨洪:“将他调往北七所,命他随前锋营一起驱逐瓦剌,将瓦剌中军驱出宣府。”
众将愕然,不由相视一眼。
北七所可是前线的前线,守在那里的将士,不论是什么身份,皆是十存二三,每战过后都要填补兵员。
杨俊在别的地方还能受照顾,上北七所,将士们随时都会战亡,除死士外,谁还有空照顾这位小将军?
有和杨洪关系好,从小看着杨俊长大的将军迟疑的叫了他一声:“总兵,北七所是不是太危险了?”
“杨俊学了这么多年本事,正是报效君恩之时,北七所危险,但现在北七所上的将士谁不是爹生娘养的?他们能去,他怎么就不能去了?”
帐中将士闻言,皆感动不已,当即有两个参将就主动提出去北七所,被杨洪给拒绝了。
“有更适合你们的位置。”
等所有将士退出,杨洪才捂住胸口,眼里是化不开的悲伤。
他估摸着,明天一早大同就应该收到京城的圣旨了,曹鼐等人随着皇帝转移到大同守城,此时御驾都在那里。
不管是为了大明江山,还是为了在新朝廷面前表白自己,他们都要做出反应。
杨洪觉得,没有比驱逐瓦剌,夺回失地,为先帝报仇更好的表白了。
那里有陈怀、井源、朱冕、梁成、王贵等人,就连邝埜都用战功证明了自己适合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他守护宣府之功,混在其中并不出彩。
皇帝遇难,大家都在犯错,现在只能不断的纠错,立功抵消。
他的身份可以,但杨俊不行。
他的身份太低,而犯的错太大。
杨洪忍下心中疼痛,果然,第二天下午,他就收到大同御驾的手令。
那是曹鼐以御驾的名义发出的联合作战命令。
如今朝廷分内外两个,御驾所在的地方便是小朝廷,毕竟六部九卿都抽出近半的人跟着皇帝御驾亲征。
杨洪问:“六部九卿的伤亡名单可出来了?”
传令兵道:“还在统计,有的人失踪,一时找不到,有的人虽确定死亡,却还未找到尸首。”
杨洪心一沉,问道:“可有大致的人数?”
传令兵也声音低落下来:“文武大臣阵亡,现在有数的已达十八人,包括英国公、内阁学士张益、副都御史邓棨、襄城伯李珍、恭顺侯吴克忠兄弟、护卫将军樊忠、修武伯沈荣……”
勋贵、文臣、武将,都包括了。
且大部分都死在了后撤往怀来的路上。
杨洪心沉到底,知道他们父子算是把满朝文武得罪了一半。
这些人死了,其家族已经不能拿他父子怎么办,但还有剩下的随驾之人,只要他们记仇,杨家将来很难出头。
除非,他能立下不世之功,掌握足够大的权力,才能对抗那些战中幸存下来的人。
因有此思量,在与大同府的合作中,杨洪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还真的反败为胜,与瓦剌的对战中小赢了两场。
正统十年九月十八,边关急报,皇帝于正统十年九月十六遇难,天下大哀。
当时,准皇帝朱祁钰正在内阁中见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的陈循,军报一到,内阁一静,然后就爆了。
大臣们痛哭出声,都要皇帝出兵为先帝报仇。
朱祁钰眼泪也是哗哗流,他还没把自己当皇帝,暂时未进入角色,没有体会到权力带给他的美味体验,所以他此时想的全是朱祁镇对他的好。
先皇只有他和朱祁镇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一直关系不错,先皇去世后,朱祁镇特意留这个弟弟在京城,御驾亲征,也非常放心的把监国的任务交给他。
可以说,此时俩人是纯纯的兄弟情,所以一听说兄长遇难,他想也不想就答应群臣的提议,向边关派出大军,为兄长报仇,为大明复仇!
于谦站在一旁张了张嘴,没有反对,只是主动提出领兵。
“联系宣府总兵杨洪,两地联合作战,”曹鼐冷冷地道:“若杨洪不从,或消极怠战,就问问他杨俊现在何处。”
杨俊犯下死罪,他们现在不追究,是给他们杨家戴罪立功的机会。
再敢糊弄,除非杨洪想要谋叛,不然谁也保不住他们父子。
杨洪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他比大同府还早一晚收到另立新帝的圣旨。
傍晚收到圣旨,他便觉得这是杨家脱险,甚至更进一步的机会,皇帝变成了太上皇,他在也先手里,对大明的威胁降到最低,对新帝的威胁反而提升了。
只要他坚守宣府,为国尽忠,为新帝尽忠,立足够大的功劳,一些过错便可大化小,小化无。
杨洪只有杨俊一个儿子。
虽然恨铁不成钢,但为人父,他有什么办法呢?
杨洪深吸一口气,打定主意,开始召集将领商定新的宣府防线,并要加大力度扫清关内残余的瓦剌军。
他们才开完会,制定好各种作战方针,便有急报从大同来。
一参将疑惑道:“已是深夜,此时来军报,莫非大同没守住?”
杨洪面色一变,急忙让传令兵进来。
大同要是没守住,对宣府的威胁就太大了。
之前郭登几次败仗,隐瞒军情,让瓦剌军流窜进来,就对宣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传令兵气喘吁吁地冲进来,跪地禀道:“皇帝遇难,瓦剌战败,后撤五十里地!”
杨洪一怔,随后脸色惨白,急问道:“你说什么?皇帝怎会遇害?谁杀的皇帝,也先?”
他一脸不可置信,也先杀皇帝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不护好皇帝?
一个死了的皇帝还有什么用处?
只会激起大明臣民的忿恨和斗志,也让杨洪所有的计划流产。
传令兵哪里知道,他当时在战场之外,只是受命向大同传信,只知关键信息:“陛下尸首已经夺回。”
这是杨洪晚上收到的,所以,他是前线最先知道,京城另立新帝,皇帝变成了太上皇,而太上皇在圣命还未传到前线时就已经变成先帝的。
不,京城虽然决定另立新帝,但新帝未曾登基,所以皇帝还是皇帝,没正式变成太上皇。
所以,皇帝还是驾崩。
新帝将会是名正言顺地登基,头上根本不会再压着一个太上皇。
杨洪慢慢坐到椅子上。
皇帝遇难,新帝和朝臣只会记得他的好,而所有对皇帝不好的事和人都会被拉出来清算。
杨洪心不断下坠,心中漫起一股痛,他哑着声音问:“杨俊现在何处?”
“他在南三所把守。”
杨洪:“将他调往北七所,命他随前锋营一起驱逐瓦剌,将瓦剌中军驱出宣府。”
众将愕然,不由相视一眼。
北七所可是前线的前线,守在那里的将士,不论是什么身份,皆是十存二三,每战过后都要填补兵员。
杨俊在别的地方还能受照顾,上北七所,将士们随时都会战亡,除死士外,谁还有空照顾这位小将军?
有和杨洪关系好,从小看着杨俊长大的将军迟疑的叫了他一声:“总兵,北七所是不是太危险了?”
“杨俊学了这么多年本事,正是报效君恩之时,北七所危险,但现在北七所上的将士谁不是爹生娘养的?他们能去,他怎么就不能去了?”
帐中将士闻言,皆感动不已,当即有两个参将就主动提出去北七所,被杨洪给拒绝了。
“有更适合你们的位置。”
等所有将士退出,杨洪才捂住胸口,眼里是化不开的悲伤。
他估摸着,明天一早大同就应该收到京城的圣旨了,曹鼐等人随着皇帝转移到大同守城,此时御驾都在那里。
不管是为了大明江山,还是为了在新朝廷面前表白自己,他们都要做出反应。
杨洪觉得,没有比驱逐瓦剌,夺回失地,为先帝报仇更好的表白了。
那里有陈怀、井源、朱冕、梁成、王贵等人,就连邝埜都用战功证明了自己适合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他守护宣府之功,混在其中并不出彩。
皇帝遇难,大家都在犯错,现在只能不断的纠错,立功抵消。
他的身份可以,但杨俊不行。
他的身份太低,而犯的错太大。
杨洪忍下心中疼痛,果然,第二天下午,他就收到大同御驾的手令。
那是曹鼐以御驾的名义发出的联合作战命令。
如今朝廷分内外两个,御驾所在的地方便是小朝廷,毕竟六部九卿都抽出近半的人跟着皇帝御驾亲征。
杨洪问:“六部九卿的伤亡名单可出来了?”
传令兵道:“还在统计,有的人失踪,一时找不到,有的人虽确定死亡,却还未找到尸首。”
杨洪心一沉,问道:“可有大致的人数?”
传令兵也声音低落下来:“文武大臣阵亡,现在有数的已达十八人,包括英国公、内阁学士张益、副都御史邓棨、襄城伯李珍、恭顺侯吴克忠兄弟、护卫将军樊忠、修武伯沈荣……”
勋贵、文臣、武将,都包括了。
且大部分都死在了后撤往怀来的路上。
杨洪心沉到底,知道他们父子算是把满朝文武得罪了一半。
这些人死了,其家族已经不能拿他父子怎么办,但还有剩下的随驾之人,只要他们记仇,杨家将来很难出头。
除非,他能立下不世之功,掌握足够大的权力,才能对抗那些战中幸存下来的人。
因有此思量,在与大同府的合作中,杨洪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还真的反败为胜,与瓦剌的对战中小赢了两场。
正统十年九月十八,边关急报,皇帝于正统十年九月十六遇难,天下大哀。
当时,准皇帝朱祁钰正在内阁中见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的陈循,军报一到,内阁一静,然后就爆了。
大臣们痛哭出声,都要皇帝出兵为先帝报仇。
朱祁钰眼泪也是哗哗流,他还没把自己当皇帝,暂时未进入角色,没有体会到权力带给他的美味体验,所以他此时想的全是朱祁镇对他的好。
先皇只有他和朱祁镇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一直关系不错,先皇去世后,朱祁镇特意留这个弟弟在京城,御驾亲征,也非常放心的把监国的任务交给他。
可以说,此时俩人是纯纯的兄弟情,所以一听说兄长遇难,他想也不想就答应群臣的提议,向边关派出大军,为兄长报仇,为大明复仇!
于谦站在一旁张了张嘴,没有反对,只是主动提出领兵。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剑走偏锋的大明,剑走偏锋的大明最新章节,剑走偏锋的大明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剑走偏锋的大明,剑走偏锋的大明最新章节,剑走偏锋的大明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