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又飘飘荡荡的洒了下来,天上日光,被乌云遮得死死的。数十万南犯草原鞑子和五万六年前还是大周禁军的混合人马,他们再也不用保存实力,在通往富饶江南花花世界第一道防线的襄阳城外展开。
后面元军大营,绵延出去数十里。
刁斗森严,一如当日草原大军压迫在燕京雄关之前。
空荡荡营盘竖立着,只留下两万多放牧、挤奶、制作奶酪的草原老人妇孺后勤,还有就是供贵人们享用的四五千长相标致的汉家女郎,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衫围在火堆旁伸出那一双双冻裂的手,火堆在营地四下呼啦啦地燃动着,更显得方圆几十里的营盘空荡,火苗一会儿长一会儿短,只是在风中摇曳不休。
大雪已经将天地间一切的丑恶遮盖的严严实实,满眼望去,天地间一片雪白,它们试图掩盖住这肮脏和丑陋的人世间。
察罕贴努尔站在整个战场的最高处,能将后方星星点点的营火看得清清楚楚。这些篝火每一点的闪动,似乎都带着不详。
作为汉人最懂得战争的家族,已经和草原勇士对抗了三百年,韩家的传承者,应该不会选择这及其愚蠢的交战方法,放着坚城不守,却选择列阵与野外和三倍于他们的对手硬撼,总是让他难以理解,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的眼前。
察罕贴努尔摇了摇巨大的头颅,试图驱散心中的那一丝不安。
而在对面,军队还是这支军队,可谁都能感觉出,军心士气,已经和韩像升执掌的那支大周边军截然不同。
当日在燕京城外列阵观军,在草原各族勇士之前韩像升部总能耀武扬威,那似乎已经是大周帝国的最后荣光了。
那个在燕京殉国的名将之后,如今已是天下之雄,他单枪匹马列于阵前,是那样的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这时周军开始变阵,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三方老弱次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们没有盔甲,好在他们每人手中都握着大周的制式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不一而足,这时候大周庞大的工业体系就显现出来。
他们虽然是襄阳城中临时拼凑起来的老弱,或逃难进城的难民。或原先生活在襄樊城内的贩夫走卒,但在决战之前还是每人领到了一件自己趁手的杀人利器。
在队伍的中间前排,一个书生打扮二十多岁男子,手里握着一支长矛,周围的人全都如此,他左边是一个十一二左右的孩童,还没有他肩膀高,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全白的六七十岁老人。
“我还记得我爹的样子。”书生说道,“当年的汴梁,好地方啊,我爹是开封府的通判,六品官,为了为一个商家打抱不平,得罪了开封府尹李大人,最终死在流放的路上,我的兄长是个书呆子,在开封城破的时候,奋起反击,拿起家里的菜刀砍伤了正在侮辱嫂子的鞑子,被鞑子兵剁碎了,脑袋挂在城墙上,有人把他的脑袋送回来……我没有看到。”
“区区……六多年的时间,他们的样子,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汴梁的样子我也记得很清楚。
后来我和嫂子就被抓到了长城外给鞑子放牧,兄长的遗腹子,眼下也还是个小萝卜头,他在草原长大的,被鞑子剁了一根手指头。”
“就六年的时间……我那时候的还是少年,是整天在城里走鸡逗狗的,但现在的孩子,要被剁了手指头,话都说不全,他在女真人那边长大的,他连话,都不敢说啊……”
“后来听说我识字,被鞑子押送到洛阳,给鞑子小孩做先生,可惜那些鞑子小孩不是读书的料,嫂子和小侄子留在了草原。”
“也许是我教得很差,有人顶替了我的位置,我就被鞑子送来前线压用粮草,在周口的时候夜里被抢粮的流民冲散了,不知怎么就成了流民中的一员。”
“后来糊里糊涂就跟着流民进了这襄阳城。”
没人打断他,听着他讲过往的经历,最少能分散注意力,减少一部分恐惧。
旁边的小孩握着长枪,疑惑道:“你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出城,韩大人不是说,只要一户出一个人出城决战,余下的家人就会被送往江南,我们大家信得过韩大人,韩大人毎代都有家人死在边关的战场上,我们老百姓只信任韩大人,我家除了我就剩奶奶和两个年幼的弟妹,我出城是给他们挣得活命的机会,你又是为什么?”
“我?我从小锦衣玉食,过不了这个不是人过的苦日子,谁道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我想我那小侄子在北方苦寒之地,每日饥寒交迫,是长不大的,能有机会和韩大人做一次袍泽的机会,为什么我要放弃?”
在孩童的另一边,满脸凶相的四十来岁的男子手里提着一把杀猪刀,他上阵前放弃了军士发给他的长枪,还是这把跟着他二十多年的老伙计趁手。
他左右看了看,对一男装打扮,细皮嫩肉之人和孩童说道;“等会冲杀的时候,你两尽管刺,鞑子近不了你们身前,我的杀猪刀不是吃素的。我说大妹子,你就不应该女扮男装出来,还不如让我把你那久病的男人架出来装样。你说你死了,你那痨病的男人就是到了江南,能养活你那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吗?”
……
时间回到昨天,韩淮安语调凌厉,眼神如电,只是狠狠地看着麾下几名将领。这些日子强自按捺装出来的示弱和颓靡,早就一扫而空。
每个将领心中都跟过了火一样,根根毛发差点都直竖起来,一个个站得笔直,迎着韩淮安这个天下之雄的目光:“俺们从来都未曾怕过这些鞑子!只要国公给俺一个机会!”
韩淮安语声有如金石之交,仰首向天:“但凡英雄,只会感谢他生于乱世,而不是悠游之秋!只有战必胜,攻必取,打垮他的敌人。才能在这乱世生存下来!如此时代,最后只能剩下一个天下之雄,我韩某人,就想做这样一个人!击垮元军则活,不胜则死,男儿大丈夫,这样倒也痛快,何必如此婆婆妈妈的?决战之期,就在明日!”
所有人都是肃然,只是静静听着韩淮安的心声。在这一刻,他瘦长的身影,似乎充塞了汉水两岸,还将身后的整个江南全部笼罩!
“北门主力,我就托付于夏贵兄弟,某将带领三万多老弱打头阵,某将百姓送上阵前送死,某陪着他们,等洪水下来之后你们正兵就快速退入城中,某帅老弱拖住他们,有三十万鞑子陪葬,某到了地下,也无愧汉家的列祖列宗。”
后面元军大营,绵延出去数十里。
刁斗森严,一如当日草原大军压迫在燕京雄关之前。
空荡荡营盘竖立着,只留下两万多放牧、挤奶、制作奶酪的草原老人妇孺后勤,还有就是供贵人们享用的四五千长相标致的汉家女郎,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衫围在火堆旁伸出那一双双冻裂的手,火堆在营地四下呼啦啦地燃动着,更显得方圆几十里的营盘空荡,火苗一会儿长一会儿短,只是在风中摇曳不休。
大雪已经将天地间一切的丑恶遮盖的严严实实,满眼望去,天地间一片雪白,它们试图掩盖住这肮脏和丑陋的人世间。
察罕贴努尔站在整个战场的最高处,能将后方星星点点的营火看得清清楚楚。这些篝火每一点的闪动,似乎都带着不详。
作为汉人最懂得战争的家族,已经和草原勇士对抗了三百年,韩家的传承者,应该不会选择这及其愚蠢的交战方法,放着坚城不守,却选择列阵与野外和三倍于他们的对手硬撼,总是让他难以理解,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的眼前。
察罕贴努尔摇了摇巨大的头颅,试图驱散心中的那一丝不安。
而在对面,军队还是这支军队,可谁都能感觉出,军心士气,已经和韩像升执掌的那支大周边军截然不同。
当日在燕京城外列阵观军,在草原各族勇士之前韩像升部总能耀武扬威,那似乎已经是大周帝国的最后荣光了。
那个在燕京殉国的名将之后,如今已是天下之雄,他单枪匹马列于阵前,是那样的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这时周军开始变阵,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三方老弱次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们没有盔甲,好在他们每人手中都握着大周的制式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不一而足,这时候大周庞大的工业体系就显现出来。
他们虽然是襄阳城中临时拼凑起来的老弱,或逃难进城的难民。或原先生活在襄樊城内的贩夫走卒,但在决战之前还是每人领到了一件自己趁手的杀人利器。
在队伍的中间前排,一个书生打扮二十多岁男子,手里握着一支长矛,周围的人全都如此,他左边是一个十一二左右的孩童,还没有他肩膀高,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全白的六七十岁老人。
“我还记得我爹的样子。”书生说道,“当年的汴梁,好地方啊,我爹是开封府的通判,六品官,为了为一个商家打抱不平,得罪了开封府尹李大人,最终死在流放的路上,我的兄长是个书呆子,在开封城破的时候,奋起反击,拿起家里的菜刀砍伤了正在侮辱嫂子的鞑子,被鞑子兵剁碎了,脑袋挂在城墙上,有人把他的脑袋送回来……我没有看到。”
“区区……六多年的时间,他们的样子,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汴梁的样子我也记得很清楚。
后来我和嫂子就被抓到了长城外给鞑子放牧,兄长的遗腹子,眼下也还是个小萝卜头,他在草原长大的,被鞑子剁了一根手指头。”
“就六年的时间……我那时候的还是少年,是整天在城里走鸡逗狗的,但现在的孩子,要被剁了手指头,话都说不全,他在女真人那边长大的,他连话,都不敢说啊……”
“后来听说我识字,被鞑子押送到洛阳,给鞑子小孩做先生,可惜那些鞑子小孩不是读书的料,嫂子和小侄子留在了草原。”
“也许是我教得很差,有人顶替了我的位置,我就被鞑子送来前线压用粮草,在周口的时候夜里被抢粮的流民冲散了,不知怎么就成了流民中的一员。”
“后来糊里糊涂就跟着流民进了这襄阳城。”
没人打断他,听着他讲过往的经历,最少能分散注意力,减少一部分恐惧。
旁边的小孩握着长枪,疑惑道:“你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出城,韩大人不是说,只要一户出一个人出城决战,余下的家人就会被送往江南,我们大家信得过韩大人,韩大人毎代都有家人死在边关的战场上,我们老百姓只信任韩大人,我家除了我就剩奶奶和两个年幼的弟妹,我出城是给他们挣得活命的机会,你又是为什么?”
“我?我从小锦衣玉食,过不了这个不是人过的苦日子,谁道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我想我那小侄子在北方苦寒之地,每日饥寒交迫,是长不大的,能有机会和韩大人做一次袍泽的机会,为什么我要放弃?”
在孩童的另一边,满脸凶相的四十来岁的男子手里提着一把杀猪刀,他上阵前放弃了军士发给他的长枪,还是这把跟着他二十多年的老伙计趁手。
他左右看了看,对一男装打扮,细皮嫩肉之人和孩童说道;“等会冲杀的时候,你两尽管刺,鞑子近不了你们身前,我的杀猪刀不是吃素的。我说大妹子,你就不应该女扮男装出来,还不如让我把你那久病的男人架出来装样。你说你死了,你那痨病的男人就是到了江南,能养活你那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吗?”
……
时间回到昨天,韩淮安语调凌厉,眼神如电,只是狠狠地看着麾下几名将领。这些日子强自按捺装出来的示弱和颓靡,早就一扫而空。
每个将领心中都跟过了火一样,根根毛发差点都直竖起来,一个个站得笔直,迎着韩淮安这个天下之雄的目光:“俺们从来都未曾怕过这些鞑子!只要国公给俺一个机会!”
韩淮安语声有如金石之交,仰首向天:“但凡英雄,只会感谢他生于乱世,而不是悠游之秋!只有战必胜,攻必取,打垮他的敌人。才能在这乱世生存下来!如此时代,最后只能剩下一个天下之雄,我韩某人,就想做这样一个人!击垮元军则活,不胜则死,男儿大丈夫,这样倒也痛快,何必如此婆婆妈妈的?决战之期,就在明日!”
所有人都是肃然,只是静静听着韩淮安的心声。在这一刻,他瘦长的身影,似乎充塞了汉水两岸,还将身后的整个江南全部笼罩!
“北门主力,我就托付于夏贵兄弟,某将带领三万多老弱打头阵,某将百姓送上阵前送死,某陪着他们,等洪水下来之后你们正兵就快速退入城中,某帅老弱拖住他们,有三十万鞑子陪葬,某到了地下,也无愧汉家的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