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宫城,乾阳宫。
许坤听到嘉昭帝冷然之言,心中不由自主激起凛然之感。
同时不免有些遗憾,镇安府刘彬芳接到举告,出手动作未免太过快捷。
如他晚半日去甄家别苑盘查,甄家长房的十三个银箱,必定已经送入北静王府。
到那个时候,北静王水溶便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许坤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手下耳目众多,是耳听八方之人。
他自然清楚,圣上对北静王水溶并无好感。
对他善养名望,礼贤下士,结交名流诸般做派,多有鄙视厌烦之意。
一旦甄家那十三个银箱送入王府,北静王府勾结犯官,罔顾国法,牵扯不轨等罪名,便再也难以逃脱。
一个异姓王爵勾结牵扯火器私造犯官,甄家之案将会衍生出多大变故……
锦衣卫身为皇帝鹰犬走狗,自然要张大圣意,就此扳倒一个异姓王爵。
所谓时势造英雄,他这锦衣卫指挥使必要名动天下!
许坤想到这一桩,心中难免泛起嗜血的快感。
只是,事情终究棋差一着……
……
当听到嘉昭帝突然问起举告之人,许坤心中微微有些气馁。
说道:“启禀圣上,据刘彬芳所言,举告人是位十六七少年,身形微胖,面目黝黑,像是市井劳苦之人。
他自称居住甄家别苑附近,早晚见到别苑中人行迹可疑,这才向官府举告,是想借此赚些赏金。
市井中像这等靠贩卖消息,赚取官府赏银谋生之人,一向都不少见,所以镇安府早习以为常。
直到刘彬芳在甄家别苑盘查出事故,便让衙差据少年留下的姓名住址,去他住处传唤问话。
可到了地方,却查无此人,问过附近街坊,有人曾见相似形貌少年,近两日在附近出没,但无人知其底细。
由此可见,此人绝不是贩卖消息谋生,否则不会举告后销声匿迹,连官府赏银都不要。
依臣推测,此人不是受人指使,便是与金陵甄家有仇,才会有如此怪异的举动。”
嘉昭帝喃喃自语:“这少年如是受人指使举告,指使之人必定早就知晓甄家秘事。
但甄家入京藏银,是为不轨之举,必定要掩人耳目,低调行事,他又是如何得知?”
……
许坤听了嘉昭帝之言,不由微微一震,心中多少有些心虚。
因他心中明白,事先得知甄家送银入京之事,自然大有人在……
金陵锦衣卫千户王彰江,如此精明干练之人,对甄家私运大批金银出城,难道会毫无所知?
以许坤对这位下属的了解,这种事情决计不会发生。
因为十余日之前,朝廷下达甄应嘉革职查办圣旨前夕,许坤收到王彰江最后一份密函。
上面有这样的含胡言辞:甄家生肇祸之危,疑似遣人入京斡旋。
自从知道镇安府盘查甄家别院所得,让许坤更加肯定,王彰江对甄家入京藏银之事,早就有所察觉。
之所以王彰江在密函中未曾明言,或许是因当日圣旨未下,甄家罪责未定,有不便深究彻查之处。
还有一种隐晦的原因,就是王彰江欲擒故纵,种因求果,愿者上钩,罗织罪名的手段。
这样的阴森伎俩,在锦衣卫衙门并不算稀奇。
但因这类手段过于晦暗,大违司法正律,极易留下话柄口实,成为日后获罪的祸根。
所以大都会隐晦行事,即便同衙同僚,彼此之间都不会说破。
许坤身为锦衣卫主官,自然明了这等潜规则,看破也不会说破,大家心照不宣罢了。
甄家人真的入京斡旋,被锦衣卫抓住话柄入罪,其中功劳自然少不了许坤,他又何乐而不为。
所以,这等阴森之事,他即便再标榜忠于君王,也绝不会对嘉昭帝坦诚,不然他这指挥使就做到头了……
……
因此,他收到王彰江最后一份密函,便派出人手关注城中动向。
姚寿安和刘宝正家的首日入城,还没下榻安置,便直接去了荣国府,迫不及待找王熙凤游说。
倒是暂时躲过锦衣卫在城中耳目,但当晚他们入住甄家别苑,许坤便得到消息。
再回想王彰江密函所言,他自然安排人手,紧盯姚寿安等人的动向。
只是这些人两入神京贾家,并无其他异常之事发生,许坤原本想静观其变,守株待兔,以待所得。
实在没想到这种要紧时刻,有人向镇安府举告,使得事情过早发作。
既然金陵王彰江能察觉甄家北上动向,自然也会有其他有心之人,查探到甄家此番举动。
此人最终不知出于何种缘由,暗中遣人向镇安府举告,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
许坤对这个坏事的举告之人,以及可能的幕后指使,可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不过眼下难以追查罢了。
“启禀圣上,这举告之人的确十分可疑,臣已安排人手搜查此人,眼下还未有头绪。
只是不管举告之人居心何在,甄家戴罪之门,私运家财入京藏匿,逃避国法刑律,难脱罪责,应予惩处。”
嘉昭帝说道:“许爱卿所言有理,朕昨日依据三法司案情复核,已对甄家下旨确罪定罚。
本念在甄家祖上于国有功,甄老太妃又是新丧,对甄家处置之法,已经多施宽宥。
没想到甄应嘉曾为朝廷命官,屡受皇恩,已生罪责,不知悔改,无视国法,行此贪弊愚昧之事。
甄家是金陵豪门望族,在江南六州一府颇具威望,言行举止,为江南世家大户垂范关注。
其家原本牵扯火器私造,以致民议口碑败坏,如今又再行妄为之举。
江南豪门如人人效仿,民风何在,纲纪何存!
如不对其加以要严惩,以儆效尤,长此以往,江南之地必生大乱!
郭霖,将此事传谕三法司主官,甄应嘉再行枉法之事,需择日再开廷议论罪。”
许坤心头微震,他知三法司确证锦衣卫所查,昨日圣上下旨,甄家长房贬官为民,抄没七成家财,以儆效尤。
今日甄应嘉新罪再发,罪上加罪,只怕难逃劫数……
……
许坤又说道:“启奏圣上,甄芳青自从离京之后,已经月余,依旧未至金陵,下落不明。
臣得圣上谕示,已命锦衣卫沿途搜寻,曾经得到线报,有人见到甄家车队曾在水路出现。
但之后又失去踪迹,此事颇有些蹊跷。”
嘉昭帝悠悠说道:“朕记得甄家二房甄应泉,虽然没有官职,但其人精通商贾之道。
甄家能在金陵豪富,都赖此人行商之功,且此人和金陵卫军大案,背后颇多牵连,是个颇有手段的人物。
好在六年前他出海遇难,要是他能活到今日,这种不甘寂寞之人,还不知会搅出什么风云。
甄应嘉和他这兄弟相比,贪弊短视,颇有不如。
甄芳青是他的独女,行事才智,不弱须眉,如今想来颇有其父之风。
这女子在这个时候,突然杳无音信,如果她不是遭遇不测,那就是早看出时势,生出避祸之心。
锦衣卫继续翻查,务必找出此人下落,朕想知道她有何企图,即便太上皇问起,也好有个交待……”
……
姑苏城南,这里远离城中闹市,夏日炎炎,四下可见田野青草,燕飞蝉鸣,河道翠柳,郁郁青青。
几辆马车首尾相顾,行驶在村间田垄道路,最终在一处绿树成荫的宅院前停下。
一个中年婆子下了车架,快步走到后面马车前,扶着一个容颜俏美的女子下车。
那女子十六七模样,正是女儿家最美好的年华,身形窈窕,腰如扶柳,风姿绰约。
虽然是位娇娇千金,但双眸清澈安定,眉宇有飒爽之气,举止不见娇弱之态,显得落落大方。
那女子下车之后,又转身扶了个中年妇人下车。
那妇人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一脸都是困惑之色。
问道:“芳青,我们在城中住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搬走,那可是你父亲当年置办的产业。”
甄芳青笑道:“我知道那是父亲置办的产业,地方宽敞精致,出入方便,住的也很是合意。
父亲当初购置那处产业,并未入公中清单,很少有人知道这处宅邸,但家中人多嘴杂,不代表就无人知道。
如今家中这种情形,女儿不得不多加小心,这次把娘接出金陵,就是想躲避家中风波,免得娘受到惊吓。
显叔已得到金陵消息,十多日前朝廷已下圣旨,大伯已被革职查办,甄家这场祸事,怎么都躲不过了。
如今神京三法司派员复查案子,那也不过是做个过场罢了,家中大局已定,难以挽回了。
按着时间计算,这个时候三法司复查多半已定案,只怕神京很快会再下圣旨,到时说不定要抄家论罪。”
……
甄二太太听了脸色发白,说道:“事情真到了这等糟糕地步,大老爷都已被革职,难道这还不够。”
甄芳青说道:“娘,大房三哥参与火枪私造,犯了当今圣上大忌,甄家又是江南世家望族翘楚。
圣上如不对甄家严惩,如何震慑江南士族,如何皇威赫赫,如何以儆效尤,皇权大势,甄家逃不过的。
而且显叔探听到消息,大太太的兄弟带了十几只箱子北上,要将大房私财藏匿贾家。”
甄二太太脸上变色,说道:“她要藏银也该是北静王府,怎么会是贾家。
大太太到底是怎么琢磨的,这不是凭白给琮哥儿惹祸吗。”
甄芳青嘴角微微一牵,说道:“我琢磨他们想多留条后路,觉得女儿和玉章有牵扯,贾家必会卖这份人情。
不过这事想瞒过寻常人容易,想要瞒过金陵那个王彰江,只怕是很难的。
一旦这事被人戳破,大老爷必定要罪加一等,到时多半不止抄家就能了局。”
甄二太太有些担忧,说道:“玉章不会碍于你的情面,真收下大房的银子,被人察觉可是会坏事的。”
甄芳青明眸闪动,说道:“娘你放心好了,玉章没那么糊涂。
原本这些事都是大房的罪过,我们二房或许还能偏安,但事态如果激变,二房会不会受牵连,那就难说了。
如今二房就剩下我们两个女人家,要是真的遭了祸事,哪是我们经得住的,女儿不得不小心谨慎。
咱们早些从察院街宅院搬走,就早些多份稳妥。”
……
两母女一边说话,一边进了这所颇为精致整洁的宅院。
甄二太太四下打量这座宅院,说道:“这城外乡间之地,还有这等别致的好宅子,也算很难得了。
芳青,这宅子是哪里来的,我们住在这里就能稳妥,不会被人知道?”
甄芳青笑道:“娘尽管放心好了,这宅子是玉章让鑫春号置办的,绝对安全可靠,你就放心住着。”
甄二太太听了很是意外,笑道:“他人在神京,这大老远的距离,你怎么还能指使上他了。”
甄芳青说道:“那日我离开神京,玉章给我送行,便提醒我此次回南,要多些小心谨慎。
我原为了稳妥,就想过不会直入金陵,要在姑苏驻留,观看形势,正好玉章在姑苏有人脉,可以照料到我。”
甄二太太笑道:“你们两个倒是默契,如不是他家中出了变故,你们必定夫妻都做了,也是差了些缘分。
玉章多出色的人物,原本你终生有托,我做娘的也了却一桩大事,再没想到事情变成这样。
如今甄家就要败落,抄家去业,再不是什么金陵豪门望族,两家再难像以前那样般配。
他如今官爵隆重,才只到舞象之年,以后还不知何等攀升,这门亲事只怕难了,明明你们两个还很和睦……”
甄芳青听了母亲絮叨两家门第今非昔比,二人从此鸳盟难谐之类话语,似乎并不放在心上。
她下意识的磨蹭右手幼嫩光滑的掌背,俏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一双明眸盈盈流动,别样动人。
想起那日他来送行,两人在车中饮酒畅谈,他动情之下便紧握了自己的手。
因为握得太过用力,自己手背上还留下他的指痕。
明明已经过去很久,但她觉得那指痕,从来都没有褪去,就像是烙在自己心里……
……
金陵,太平门。
这里夏季酷热,原本烈日当空,只是顷刻之间,阳光突然变得黯淡,天空涌出大片乌云。
紧接着淅淅沥沥下起雨,没过一会儿时间,城门口的浮土便已泥泞一片。
进出城门的人群,都是匆匆而行,或打着雨伞,或以袖遮头,各自在雨中穿梭。
守护城门的兵马司兵丁,没心情在雨天站岗,都躲进城门洞子避雨,抱枪拄刀围在一处,百无聊赖的扯淡。
突然不远处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守城兵丁看到五匹快马首尾相随,在雨中狂奔,飞快向城门冲来。
几个兵丁脸上微微变色,各自站直身子,举枪握刀,便想要拦马盘查。
未至非常之时,城门口严禁快马奔驰,这是日常守城铁律。
因城门口人流穿梭,快马飞驰,极易出现踩踏之事,且快马冲城,还易出现其他不虞之险。
所以守城兵丁拦马盘查,也是一向惯例。
几个兵丁对着飞快接近的马队吆喝,但对方丝毫没有放慢速度的打算。
只是顷刻之间,马队已冲到城门洞子前,依旧没有放慢马速。
所有守城兵丁都大惊失色,不由自主闪到一边。
为首的骑士对着个动作稍慢的兵丁,爆喝:“滚开!”
手中马鞭随即毫不留情抽下,那兵丁慌乱之中避开头脸,肩头已挨了一马鞭,刺骨疼痛。
大声咒骂道:“哪里来的鳖孙子,你娘的没扎牢裤袋,把你小子漏出来了。
快马冲城,还敢打人,想造反呢!”
他对身边的兵头说道:“老大,不能放过这孙子,调一些兄弟入城找到他,不然我们兵马司的脸往哪里搁。”
那兵头骂道:“你就闭嘴吧,眼睛也不放亮些,方才他们衣服被雨水打湿,一时不好辨认。
等到走近了看着像是禁军的号服,领头那个骑马的家伙,背上包袱还包着明黄锦缎。
你他娘的还要入城找人家麻烦,你想找死自己去,那伙人八成是神京过来传旨的。”
那被抽打的兵丁,揉着生痛的肩膀,脸上微微变色,问道:“老大,你可是看真了,真是传旨禁军。”
那兵头说道:“老子看了多少年城门,从来不会走眼,十几天前来过一回传旨的,架势和这一模一样。
那会人入城没多久,甄家大老爷就被革职查办了,这回只怕甄家又要倒霉了……”
……
金陵,明德坊,甄家大宅,大房宅院。
窗外雨声嘈杂不停,让甄应嘉的心情愈发烦躁不安,在屋子里来回走动。
上回神京圣旨下达,不仅将他革职查办,神京三法司各自派出官员,入金陵复查甄世文一案。
这十几日时间,他多次被三法司官员传讯,每日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只是过去十几日时间,头发都花白了一片,可见内心煎熬之深。
甄大太太亲自端了热茶进屋,说道:“老爷也不要过于忧虑,事情既然已如此,还要放宽些心。
即便以后不能做官,一家子安安生生过日子,不用应付官场上的麻烦事,也多些轻松自在。”
况且官场上被贬官员,也不是都一棒子打死,再也不能翻身,多少官员还能起复做官。
老爷莫非忘了,如今的应天知府贾雨村,当初因做官手头不干净,不是就被朝廷罢免。
后来不过走了神京贾家的路子,重新起复之后,才捞到应天知府的位置,官反而比以前更大。
那贾雨村是个什么货色根底,如何能和老爷的出身相比,他这样子都能起复,老爷将来必定也不难的。
等到这事风头过去,老爷先调养一段时间,甄家也是多年根底,朝中还有不少亲眷故交。
到时候再想法子斡旋活动,说不得就有出路了。”
甄应嘉听了夫人一番话,也觉得极有道理,官场上罢免起复,的确是常见之事。
想要重新翻身,不过走人脉花银子罢了,他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庆幸。
说道:“眼下三法司已确证,只怕还会有些波动,我们摆在明面上的产业,以后会如何,还真不好说了。
将来想要成事,还要靠那批银子,再说想要办事,必定是从神京入手,这也多了一层便利。
寿安和刘宝正家的,已去了半个多月,不知事情办得怎么样?”
甄大太太说道:“按行程计算,他们到神京大概有六七日时间,必定已和贾家谈妥了。
神京到金陵路途遥远,即便让小厮快马回报,也需要六七日时间,想着这几日就会有消息。
老爷不要着急,再等上一些时辰,必定就有准信了。”
夫妻两个说着闲话,各自都有些安慰,好在他们未雨绸缪,事先藏了十几万两银子。
手头有这么一大笔财货,将来想要翻身也有足够倚仗。
正当他们心中有些劫后余生的庆幸,又生出些许未来的野望憧憬。
突然门外传来纷乱的脚步声,两夫妇脸色都不由自主一变。
经历上次颁旨革职之事,他们都有些心有余悸,不知是不是错觉,总觉那些脚步带着悚人的惊慌……
就在他们心中忐忑,一个丫鬟脸色惨白的进来。
声音颤抖的说道:“大老爷、大太太事情不好了,外头来的许多锦衣卫番子,把整个府邸都围了。
还来了几位神京官差,说是要给老爷宣旨,如今人已在裕和堂候着,催老爷马上过去接旨。”
甄应嘉夫妇听了这话,两人脸色瞬间苍白如纸……
许坤听到嘉昭帝冷然之言,心中不由自主激起凛然之感。
同时不免有些遗憾,镇安府刘彬芳接到举告,出手动作未免太过快捷。
如他晚半日去甄家别苑盘查,甄家长房的十三个银箱,必定已经送入北静王府。
到那个时候,北静王水溶便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许坤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手下耳目众多,是耳听八方之人。
他自然清楚,圣上对北静王水溶并无好感。
对他善养名望,礼贤下士,结交名流诸般做派,多有鄙视厌烦之意。
一旦甄家那十三个银箱送入王府,北静王府勾结犯官,罔顾国法,牵扯不轨等罪名,便再也难以逃脱。
一个异姓王爵勾结牵扯火器私造犯官,甄家之案将会衍生出多大变故……
锦衣卫身为皇帝鹰犬走狗,自然要张大圣意,就此扳倒一个异姓王爵。
所谓时势造英雄,他这锦衣卫指挥使必要名动天下!
许坤想到这一桩,心中难免泛起嗜血的快感。
只是,事情终究棋差一着……
……
当听到嘉昭帝突然问起举告之人,许坤心中微微有些气馁。
说道:“启禀圣上,据刘彬芳所言,举告人是位十六七少年,身形微胖,面目黝黑,像是市井劳苦之人。
他自称居住甄家别苑附近,早晚见到别苑中人行迹可疑,这才向官府举告,是想借此赚些赏金。
市井中像这等靠贩卖消息,赚取官府赏银谋生之人,一向都不少见,所以镇安府早习以为常。
直到刘彬芳在甄家别苑盘查出事故,便让衙差据少年留下的姓名住址,去他住处传唤问话。
可到了地方,却查无此人,问过附近街坊,有人曾见相似形貌少年,近两日在附近出没,但无人知其底细。
由此可见,此人绝不是贩卖消息谋生,否则不会举告后销声匿迹,连官府赏银都不要。
依臣推测,此人不是受人指使,便是与金陵甄家有仇,才会有如此怪异的举动。”
嘉昭帝喃喃自语:“这少年如是受人指使举告,指使之人必定早就知晓甄家秘事。
但甄家入京藏银,是为不轨之举,必定要掩人耳目,低调行事,他又是如何得知?”
……
许坤听了嘉昭帝之言,不由微微一震,心中多少有些心虚。
因他心中明白,事先得知甄家送银入京之事,自然大有人在……
金陵锦衣卫千户王彰江,如此精明干练之人,对甄家私运大批金银出城,难道会毫无所知?
以许坤对这位下属的了解,这种事情决计不会发生。
因为十余日之前,朝廷下达甄应嘉革职查办圣旨前夕,许坤收到王彰江最后一份密函。
上面有这样的含胡言辞:甄家生肇祸之危,疑似遣人入京斡旋。
自从知道镇安府盘查甄家别院所得,让许坤更加肯定,王彰江对甄家入京藏银之事,早就有所察觉。
之所以王彰江在密函中未曾明言,或许是因当日圣旨未下,甄家罪责未定,有不便深究彻查之处。
还有一种隐晦的原因,就是王彰江欲擒故纵,种因求果,愿者上钩,罗织罪名的手段。
这样的阴森伎俩,在锦衣卫衙门并不算稀奇。
但因这类手段过于晦暗,大违司法正律,极易留下话柄口实,成为日后获罪的祸根。
所以大都会隐晦行事,即便同衙同僚,彼此之间都不会说破。
许坤身为锦衣卫主官,自然明了这等潜规则,看破也不会说破,大家心照不宣罢了。
甄家人真的入京斡旋,被锦衣卫抓住话柄入罪,其中功劳自然少不了许坤,他又何乐而不为。
所以,这等阴森之事,他即便再标榜忠于君王,也绝不会对嘉昭帝坦诚,不然他这指挥使就做到头了……
……
因此,他收到王彰江最后一份密函,便派出人手关注城中动向。
姚寿安和刘宝正家的首日入城,还没下榻安置,便直接去了荣国府,迫不及待找王熙凤游说。
倒是暂时躲过锦衣卫在城中耳目,但当晚他们入住甄家别苑,许坤便得到消息。
再回想王彰江密函所言,他自然安排人手,紧盯姚寿安等人的动向。
只是这些人两入神京贾家,并无其他异常之事发生,许坤原本想静观其变,守株待兔,以待所得。
实在没想到这种要紧时刻,有人向镇安府举告,使得事情过早发作。
既然金陵王彰江能察觉甄家北上动向,自然也会有其他有心之人,查探到甄家此番举动。
此人最终不知出于何种缘由,暗中遣人向镇安府举告,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
许坤对这个坏事的举告之人,以及可能的幕后指使,可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不过眼下难以追查罢了。
“启禀圣上,这举告之人的确十分可疑,臣已安排人手搜查此人,眼下还未有头绪。
只是不管举告之人居心何在,甄家戴罪之门,私运家财入京藏匿,逃避国法刑律,难脱罪责,应予惩处。”
嘉昭帝说道:“许爱卿所言有理,朕昨日依据三法司案情复核,已对甄家下旨确罪定罚。
本念在甄家祖上于国有功,甄老太妃又是新丧,对甄家处置之法,已经多施宽宥。
没想到甄应嘉曾为朝廷命官,屡受皇恩,已生罪责,不知悔改,无视国法,行此贪弊愚昧之事。
甄家是金陵豪门望族,在江南六州一府颇具威望,言行举止,为江南世家大户垂范关注。
其家原本牵扯火器私造,以致民议口碑败坏,如今又再行妄为之举。
江南豪门如人人效仿,民风何在,纲纪何存!
如不对其加以要严惩,以儆效尤,长此以往,江南之地必生大乱!
郭霖,将此事传谕三法司主官,甄应嘉再行枉法之事,需择日再开廷议论罪。”
许坤心头微震,他知三法司确证锦衣卫所查,昨日圣上下旨,甄家长房贬官为民,抄没七成家财,以儆效尤。
今日甄应嘉新罪再发,罪上加罪,只怕难逃劫数……
……
许坤又说道:“启奏圣上,甄芳青自从离京之后,已经月余,依旧未至金陵,下落不明。
臣得圣上谕示,已命锦衣卫沿途搜寻,曾经得到线报,有人见到甄家车队曾在水路出现。
但之后又失去踪迹,此事颇有些蹊跷。”
嘉昭帝悠悠说道:“朕记得甄家二房甄应泉,虽然没有官职,但其人精通商贾之道。
甄家能在金陵豪富,都赖此人行商之功,且此人和金陵卫军大案,背后颇多牵连,是个颇有手段的人物。
好在六年前他出海遇难,要是他能活到今日,这种不甘寂寞之人,还不知会搅出什么风云。
甄应嘉和他这兄弟相比,贪弊短视,颇有不如。
甄芳青是他的独女,行事才智,不弱须眉,如今想来颇有其父之风。
这女子在这个时候,突然杳无音信,如果她不是遭遇不测,那就是早看出时势,生出避祸之心。
锦衣卫继续翻查,务必找出此人下落,朕想知道她有何企图,即便太上皇问起,也好有个交待……”
……
姑苏城南,这里远离城中闹市,夏日炎炎,四下可见田野青草,燕飞蝉鸣,河道翠柳,郁郁青青。
几辆马车首尾相顾,行驶在村间田垄道路,最终在一处绿树成荫的宅院前停下。
一个中年婆子下了车架,快步走到后面马车前,扶着一个容颜俏美的女子下车。
那女子十六七模样,正是女儿家最美好的年华,身形窈窕,腰如扶柳,风姿绰约。
虽然是位娇娇千金,但双眸清澈安定,眉宇有飒爽之气,举止不见娇弱之态,显得落落大方。
那女子下车之后,又转身扶了个中年妇人下车。
那妇人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一脸都是困惑之色。
问道:“芳青,我们在城中住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搬走,那可是你父亲当年置办的产业。”
甄芳青笑道:“我知道那是父亲置办的产业,地方宽敞精致,出入方便,住的也很是合意。
父亲当初购置那处产业,并未入公中清单,很少有人知道这处宅邸,但家中人多嘴杂,不代表就无人知道。
如今家中这种情形,女儿不得不多加小心,这次把娘接出金陵,就是想躲避家中风波,免得娘受到惊吓。
显叔已得到金陵消息,十多日前朝廷已下圣旨,大伯已被革职查办,甄家这场祸事,怎么都躲不过了。
如今神京三法司派员复查案子,那也不过是做个过场罢了,家中大局已定,难以挽回了。
按着时间计算,这个时候三法司复查多半已定案,只怕神京很快会再下圣旨,到时说不定要抄家论罪。”
……
甄二太太听了脸色发白,说道:“事情真到了这等糟糕地步,大老爷都已被革职,难道这还不够。”
甄芳青说道:“娘,大房三哥参与火枪私造,犯了当今圣上大忌,甄家又是江南世家望族翘楚。
圣上如不对甄家严惩,如何震慑江南士族,如何皇威赫赫,如何以儆效尤,皇权大势,甄家逃不过的。
而且显叔探听到消息,大太太的兄弟带了十几只箱子北上,要将大房私财藏匿贾家。”
甄二太太脸上变色,说道:“她要藏银也该是北静王府,怎么会是贾家。
大太太到底是怎么琢磨的,这不是凭白给琮哥儿惹祸吗。”
甄芳青嘴角微微一牵,说道:“我琢磨他们想多留条后路,觉得女儿和玉章有牵扯,贾家必会卖这份人情。
不过这事想瞒过寻常人容易,想要瞒过金陵那个王彰江,只怕是很难的。
一旦这事被人戳破,大老爷必定要罪加一等,到时多半不止抄家就能了局。”
甄二太太有些担忧,说道:“玉章不会碍于你的情面,真收下大房的银子,被人察觉可是会坏事的。”
甄芳青明眸闪动,说道:“娘你放心好了,玉章没那么糊涂。
原本这些事都是大房的罪过,我们二房或许还能偏安,但事态如果激变,二房会不会受牵连,那就难说了。
如今二房就剩下我们两个女人家,要是真的遭了祸事,哪是我们经得住的,女儿不得不小心谨慎。
咱们早些从察院街宅院搬走,就早些多份稳妥。”
……
两母女一边说话,一边进了这所颇为精致整洁的宅院。
甄二太太四下打量这座宅院,说道:“这城外乡间之地,还有这等别致的好宅子,也算很难得了。
芳青,这宅子是哪里来的,我们住在这里就能稳妥,不会被人知道?”
甄芳青笑道:“娘尽管放心好了,这宅子是玉章让鑫春号置办的,绝对安全可靠,你就放心住着。”
甄二太太听了很是意外,笑道:“他人在神京,这大老远的距离,你怎么还能指使上他了。”
甄芳青说道:“那日我离开神京,玉章给我送行,便提醒我此次回南,要多些小心谨慎。
我原为了稳妥,就想过不会直入金陵,要在姑苏驻留,观看形势,正好玉章在姑苏有人脉,可以照料到我。”
甄二太太笑道:“你们两个倒是默契,如不是他家中出了变故,你们必定夫妻都做了,也是差了些缘分。
玉章多出色的人物,原本你终生有托,我做娘的也了却一桩大事,再没想到事情变成这样。
如今甄家就要败落,抄家去业,再不是什么金陵豪门望族,两家再难像以前那样般配。
他如今官爵隆重,才只到舞象之年,以后还不知何等攀升,这门亲事只怕难了,明明你们两个还很和睦……”
甄芳青听了母亲絮叨两家门第今非昔比,二人从此鸳盟难谐之类话语,似乎并不放在心上。
她下意识的磨蹭右手幼嫩光滑的掌背,俏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一双明眸盈盈流动,别样动人。
想起那日他来送行,两人在车中饮酒畅谈,他动情之下便紧握了自己的手。
因为握得太过用力,自己手背上还留下他的指痕。
明明已经过去很久,但她觉得那指痕,从来都没有褪去,就像是烙在自己心里……
……
金陵,太平门。
这里夏季酷热,原本烈日当空,只是顷刻之间,阳光突然变得黯淡,天空涌出大片乌云。
紧接着淅淅沥沥下起雨,没过一会儿时间,城门口的浮土便已泥泞一片。
进出城门的人群,都是匆匆而行,或打着雨伞,或以袖遮头,各自在雨中穿梭。
守护城门的兵马司兵丁,没心情在雨天站岗,都躲进城门洞子避雨,抱枪拄刀围在一处,百无聊赖的扯淡。
突然不远处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守城兵丁看到五匹快马首尾相随,在雨中狂奔,飞快向城门冲来。
几个兵丁脸上微微变色,各自站直身子,举枪握刀,便想要拦马盘查。
未至非常之时,城门口严禁快马奔驰,这是日常守城铁律。
因城门口人流穿梭,快马飞驰,极易出现踩踏之事,且快马冲城,还易出现其他不虞之险。
所以守城兵丁拦马盘查,也是一向惯例。
几个兵丁对着飞快接近的马队吆喝,但对方丝毫没有放慢速度的打算。
只是顷刻之间,马队已冲到城门洞子前,依旧没有放慢马速。
所有守城兵丁都大惊失色,不由自主闪到一边。
为首的骑士对着个动作稍慢的兵丁,爆喝:“滚开!”
手中马鞭随即毫不留情抽下,那兵丁慌乱之中避开头脸,肩头已挨了一马鞭,刺骨疼痛。
大声咒骂道:“哪里来的鳖孙子,你娘的没扎牢裤袋,把你小子漏出来了。
快马冲城,还敢打人,想造反呢!”
他对身边的兵头说道:“老大,不能放过这孙子,调一些兄弟入城找到他,不然我们兵马司的脸往哪里搁。”
那兵头骂道:“你就闭嘴吧,眼睛也不放亮些,方才他们衣服被雨水打湿,一时不好辨认。
等到走近了看着像是禁军的号服,领头那个骑马的家伙,背上包袱还包着明黄锦缎。
你他娘的还要入城找人家麻烦,你想找死自己去,那伙人八成是神京过来传旨的。”
那被抽打的兵丁,揉着生痛的肩膀,脸上微微变色,问道:“老大,你可是看真了,真是传旨禁军。”
那兵头说道:“老子看了多少年城门,从来不会走眼,十几天前来过一回传旨的,架势和这一模一样。
那会人入城没多久,甄家大老爷就被革职查办了,这回只怕甄家又要倒霉了……”
……
金陵,明德坊,甄家大宅,大房宅院。
窗外雨声嘈杂不停,让甄应嘉的心情愈发烦躁不安,在屋子里来回走动。
上回神京圣旨下达,不仅将他革职查办,神京三法司各自派出官员,入金陵复查甄世文一案。
这十几日时间,他多次被三法司官员传讯,每日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只是过去十几日时间,头发都花白了一片,可见内心煎熬之深。
甄大太太亲自端了热茶进屋,说道:“老爷也不要过于忧虑,事情既然已如此,还要放宽些心。
即便以后不能做官,一家子安安生生过日子,不用应付官场上的麻烦事,也多些轻松自在。”
况且官场上被贬官员,也不是都一棒子打死,再也不能翻身,多少官员还能起复做官。
老爷莫非忘了,如今的应天知府贾雨村,当初因做官手头不干净,不是就被朝廷罢免。
后来不过走了神京贾家的路子,重新起复之后,才捞到应天知府的位置,官反而比以前更大。
那贾雨村是个什么货色根底,如何能和老爷的出身相比,他这样子都能起复,老爷将来必定也不难的。
等到这事风头过去,老爷先调养一段时间,甄家也是多年根底,朝中还有不少亲眷故交。
到时候再想法子斡旋活动,说不得就有出路了。”
甄应嘉听了夫人一番话,也觉得极有道理,官场上罢免起复,的确是常见之事。
想要重新翻身,不过走人脉花银子罢了,他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庆幸。
说道:“眼下三法司已确证,只怕还会有些波动,我们摆在明面上的产业,以后会如何,还真不好说了。
将来想要成事,还要靠那批银子,再说想要办事,必定是从神京入手,这也多了一层便利。
寿安和刘宝正家的,已去了半个多月,不知事情办得怎么样?”
甄大太太说道:“按行程计算,他们到神京大概有六七日时间,必定已和贾家谈妥了。
神京到金陵路途遥远,即便让小厮快马回报,也需要六七日时间,想着这几日就会有消息。
老爷不要着急,再等上一些时辰,必定就有准信了。”
夫妻两个说着闲话,各自都有些安慰,好在他们未雨绸缪,事先藏了十几万两银子。
手头有这么一大笔财货,将来想要翻身也有足够倚仗。
正当他们心中有些劫后余生的庆幸,又生出些许未来的野望憧憬。
突然门外传来纷乱的脚步声,两夫妇脸色都不由自主一变。
经历上次颁旨革职之事,他们都有些心有余悸,不知是不是错觉,总觉那些脚步带着悚人的惊慌……
就在他们心中忐忑,一个丫鬟脸色惨白的进来。
声音颤抖的说道:“大老爷、大太太事情不好了,外头来的许多锦衣卫番子,把整个府邸都围了。
还来了几位神京官差,说是要给老爷宣旨,如今人已在裕和堂候着,催老爷马上过去接旨。”
甄应嘉夫妇听了这话,两人脸色瞬间苍白如纸……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之扶摇河山,红楼之扶摇河山最新章节,红楼之扶摇河山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之扶摇河山,红楼之扶摇河山最新章节,红楼之扶摇河山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