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六日,西贼破六安,知府郑履祥死……”
“二十九日,西贼再陷无为、庐江,兵锋甚锐,兵临……合肥……”
西贼,自然指的就是如今的大西军,张献忠的部队。
西暖阁内,陈新甲低垂着头,他的声音低沉,语气无力。
朝议汹汹人言可畏,这些时日以来,攻讦的他的文书与奏折多如牛毛不可胜数。
但是所有的攻讦,都被崇祯挡了下来选择留中不发,甚至在召见之时宽慰陈新甲。
但……
国家破败,松锦失利、西北兵败,进剿不能,他这个兵部尚书实在难辞其咎。
陈新甲心中有愧,久任尚书,他有已经是明白了自己真正的才干。
他不是张良,也做不了张良,更比不过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以为他行,但是实际上他不行,他差的实在是太多了……
“刘良佐与黄得功、孙应元合兵与西贼战于鸡鸣山。”
“西贼伏精骑于南,鏖战之中突然袭出,刘良佐先行兵溃,诸镇亦因此而兵败。”
“贼追甚急,孙应元领兵殿后掩护诸镇后撤。”
“为西贼围困于鸡鸣山上,陷入孤军无援之境,孙应元领兵士据山死守,最终于阵中殁,被西贼所杀。”
“战后清点,勇卫营死伤三成,余者仅剩八千,兵甲丢失大半。”
“西贼纠集兵马,号大军三十万,自合肥东进,会万贼军于滁州府境,进逼南京。”
陈新甲的话音落下,暖阁之中也随之重新恢复了死寂。
崇祯神色悲伤,用手艰难的支撑着自己的身躯。
勇卫营是崇祯下令编练的新军。
有四营编制,每营三千,合计一万两千人,粮饷同京营归兵部办理。
由御马监提调,京营提督无权管理,是真正意义亲军。
鸡鸣山一战,损失如此惨重,怎么不叫崇祯痛心疾首。
九边精锐损失惨重武威难振,几乎不能抵御强敌。
南国诸镇心思各异,难以节制,竟怀割据自立之心。
崇祯心中无力,举目看向阁中的群臣。
臣工明明满阁,但是崇祯却是觉得阁中空空荡荡。
崇祯想要开口询问,他想要找人商议。
但是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口,也不知道去找何人商议。
周延儒沉默不语,陈新甲垂头丧气。
吴甡、贺逢圣、张四知、谢升、魏照乘等一众臣工站在阁内,就像是那庙宇之中的泥雕木塑一般。
崇祯叹息了一声,有气无力道。
“卢象升,可否能够守住南京。”
如今南国局势艰难无比,漕运已为万民军所控。
张献忠又领兵东来,攻占了南直隶的庐州、安庆两府。
南直隶长江以北之辖区,皆为贼寇所据,局势已经恶化到了极点。
若是不能守住南京……
崩溃。
只在旦夕。
崇祯的话音落下,众人仍旧不语,只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周延儒的身上。
如今南国的战事,是身为内阁首辅周延儒在管理。
周延儒身穿正红蟒袍,站在众臣之首。
看到目光投来之时,周延儒的眼睛也随之不由动了一动,而后才说道。
“此前南国诸镇之兵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经历卢象升几次整顿已颇具战力,言称可堪一战。”
崇祯心中有些郁闷。
周延儒提出的很多谏言和施行的举措,使得时局逐渐好转,证实了他的才干。
发饷给左良玉、陈望两部的举措,也确实是使得两部调动了起来。
陈望自河南领兵东出,收复徐州、宿州,兵临凤阳城下,使得万民军不得不回师防守,扬州府一带官兵压力也因此大减。
只可惜军饷运送也需要时间,在运抵武昌之前,张献忠已经攻入了武昌城中。
武昌失陷,左良玉有责任,但是更多的责任还是守城的官员和楚王的身上。
驻防武昌之时,左良玉向武昌、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遂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
而后张献忠进攻武昌之时,武昌城内的官员以左良玉麾下兵马军纪败坏为由,严禁左良玉领兵入城防守。
张献忠自汉阳,取道鸭蛋洲,进攻武昌,
左良玉领兵靠城而战,武昌官兵惊惧之下发炮误伤左良玉麾下兵马,以致于左良玉麾下军队阵势大乱。
张献忠领军趁势掩杀,大败左良玉。
左良玉愤恨之下,率兵北撤,因此使得武昌空虚。
而后张献忠聚众攻武昌时,湖广地方大员齐聚楚王府,跪求朱华奎捐资助饷,楚王朱华奎竟指着洪武朝所赐之裹金交椅,说道:“此可佐军,他无有!”
军饷不足,强征民壮根本于事无补,逃亡者甚多,武昌就此沦陷。
南国锦衣卫报,张献忠领兵进入楚王宫呢欸,尽取宫中金银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
“言称可堪一战?”
崇祯重复了周延儒最后所说的话,提高了些许的声音。
“那就是实际上不堪一战,对吧。”
周延儒眼神微动,如今的崇祯可并不好糊弄。
“内地营镇之兵久疏战阵,确实……难与万贼军一战……”
南京周围,一共只有六万多的兵马。
这六万多的兵马,是从福建、广西、江西三省调来的驰援兵马,战力孱弱,不堪大用。
比起当初侯恂所领的南国兵马弱小的多。
比起孙传庭所领的援剿兵马更是差的可不只是一星半点。
而万民军此前便能先败侯恂,再杀孙传庭。
如今声威更振,再加上张献忠又自庐州府杀奔而来。
南京城周围的六万兵马根本就不够看,就是加上临时募集的一万五千社兵,也同样胜算不高。
南京城虽然城防坚固,但是守城终究还是需要人。
也就是仰仗水师,南京才能够一直坚持。
而经历了邳州之战后,万民军的水师已经和南京城外的水师一较高下。
周延儒停顿了一下,他知道崇祯的意思,崇祯需要一个解决的办法。
但是他知道的这个解决南京危险的办法,风险很大。
只是此时事情已经由不得他来决定。
“福建总兵官郑芝龙镇下水师战船众多,镇下多精兵强将,战力强悍,在任期间福建海寇为之扫清,多年无有犯境之寇贼,可以调起领镇下兵马水陆并进,驰援南京。”
“郑芝龙?”
崇祯皱起了眉头,郑芝龙这个福建的总兵官他自然是知道的。
十三年时,兵部叙功,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
只是郑芝龙到底是海寇出身,弹劾郑芝龙的奏折可有不少。
郑芝龙在福建安平,建府第,筑城垣,修建港口,蓄养私兵甚多,根本难以管束。
若非是海防还需要依仗郑芝龙,这些种种诸事全都足以判郑芝龙死罪。
崇祯想要拒绝周延儒的提议。
郑芝龙让崇祯感到十分的危险。
“郑芝龙野心甚大,蓄养私兵自造战船,横行海外,势力强劲,只是差在声威,缺乏立足。”
“此时檄调郑芝龙入援南京,使其声威大振,若与左良玉一般骄横,何人可制?”
陈望与左良玉如今声势已成,根本难以节制,已经是让崇祯感到焦头烂额。
再多一个郑芝龙来,南国的局势只怕更加糟糕。
檄调郑芝龙,无异于抱薪救火。
而且额,崇祯记得很清楚。
郑芝龙是熊文灿所招抚的,熊文灿是郑芝龙的恩主,熊文灿可是被他下诏所杀。
“若想解南京之围,只能如此。”
周延儒并没有正面回答崇祯的问题,只是躬身行礼,郑重道。
崇祯坐在座椅之上,只感觉浑身无力。
周延儒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但是又回答了他的问题。
南国已经失控,已经有了陈望与左良玉,再多一个郑芝龙也无妨。
西暖阁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崇祯身处于黑暗之中,整个人都埋藏在阴影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沉默才被一声叹息所打破。
崇祯抬起头,叹息道。
“传诏,檄调福建总兵官郑芝龙驰援南京……”
说完了这一句话,崇祯彷佛是失去了所有的气力,完全的靠坐了座椅之上。
过了很久,才再度响起崇祯的声音。
“总督的人选,还是没有议论出来吗?”
暖阁之中,群臣相对无言,仍然报以沉默。
崇祯所说的总督,自然是孙传庭原先的职位——总督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军务。
自孙传庭兵败邳州身亡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然而督师的人选却是迟迟未定。
如今的南国就是一个烂摊子,要兵无兵,要将无将。
若是接任督师南下,可以说之后不会有多少身后的好名声。
身前的权力重要,身后的名声也重要。
辛弃疾所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是很多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崇祯等了很久的时间,但是暖阁之中仍旧是静静悄悄,仍然没有人回话。
崇祯心中烦闷,越发愤恨,冷声道。
“吴甡。”
崇祯的声音愠怒,让人心中不由恐惧。
听到崇祯直呼其名,吴甡神色微变。
“朕记得,昔日你曾任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吴甡定了定心神,调正了下情绪,回答道。
“陛下记得不错。”
“朕还记得,五年时,你曾上书为曹文诏争辩。”
“七年时,你抗疏力争,请令先平晋贼,后入豫,朕不许,而曹文诏,却取道太原……”
崇祯说的已经很直白了。
吴甡已经听出了崇祯的弦外之音。
崇祯想要他接替孙传庭的位置,作为总督,总督北国军务。
陈望曾经是曹文诏麾下的家丁,对于曹文诏,陈望一直以来都很是尊敬。
每年陈望都会备上不少的礼物送给曹文诏。
自陈望成为营将后,每年都没有漏缺过。
曹文诏战死后,陈望甚至为其守丧七日。
甚至于在守丧期过后,陈望的战袍还是用的白袍未改。
往昔陈望一直都身穿赤袍,基本没有改易。
足以见陈望其人对于曹文诏的感情。
崇祯说这番话的目的,无疑是说他吴牲算是曹文诏的恩主。
可以用这一层关系,来一定程度上影响陈望。
但是,天下争雄怎么可能是小孩子过家家。
吴甡知道自己和曹文诏的关系,影响不了陈望。
陈望心思缜密,图谋甚大,所做的种种事情,无一例外都表明了他的野心。
如今的陈望,趁着这段没有总督的时间,以平贼将军之命调令诸镇。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汉中镇、河南、湖广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兵马已经皆在陈望的管控之下。
汉中镇如今暴露的兵马都已经是有三四万人了,隐藏的只怕更多。
很多事情根本无法细察。
狡兔死,走狗烹,这么浅显的道理,陈望怎么可能不懂。
那条路一旦踏上,就没有办法回头了。
这个世界没有篡位,能够善终的权臣,几乎没有……
“陈望兵马甚众,以平贼将军之权,统管诸镇,左良玉跋扈甚,杨阁部曾九檄征兵,一旅不发,臣才疏学浅,不如杨阁部多矣,臣若节制不行,恐徒损威重……“
南国的大局,又岂是一任督师,一任总理能够解决的?
“所以,臣以为……”
吴甡迈步出列,想要再度回拒。
他已经做的足够的多了。
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他想要保全自己最后的清名。
但是崇祯没有给他机会,直截了当道。
“卿向历岩疆,可往督淮北。”
吴甡神色微变,崇祯的语气很差,如此言语,已经是容不得他拒绝。
若是拒绝,按照崇祯的脾气,怕是日后……
最终。
“臣,吴甡”
吴甡还是垂下了头,接下了崇祯的委任。
“领旨。”
暖阁之外。
北风呼啸,卷起雪花万千。
在道道风吼,阵阵寒风之中,巍峨高大的紫禁城竟然被吹的越发的萧索。
新的一年即将来到。
但是偌大的京师,却没有半点将要过年的气氛。
黑暗之中的京师,越发显得的暮气深重。
西北的李自成领着五万大军,已经迫近大散关。
辽东的松山城已经沦陷,辽东巡抚邱民仰殉国,清军集中兵马已是合围锦州……
“二十九日,西贼再陷无为、庐江,兵锋甚锐,兵临……合肥……”
西贼,自然指的就是如今的大西军,张献忠的部队。
西暖阁内,陈新甲低垂着头,他的声音低沉,语气无力。
朝议汹汹人言可畏,这些时日以来,攻讦的他的文书与奏折多如牛毛不可胜数。
但是所有的攻讦,都被崇祯挡了下来选择留中不发,甚至在召见之时宽慰陈新甲。
但……
国家破败,松锦失利、西北兵败,进剿不能,他这个兵部尚书实在难辞其咎。
陈新甲心中有愧,久任尚书,他有已经是明白了自己真正的才干。
他不是张良,也做不了张良,更比不过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以为他行,但是实际上他不行,他差的实在是太多了……
“刘良佐与黄得功、孙应元合兵与西贼战于鸡鸣山。”
“西贼伏精骑于南,鏖战之中突然袭出,刘良佐先行兵溃,诸镇亦因此而兵败。”
“贼追甚急,孙应元领兵殿后掩护诸镇后撤。”
“为西贼围困于鸡鸣山上,陷入孤军无援之境,孙应元领兵士据山死守,最终于阵中殁,被西贼所杀。”
“战后清点,勇卫营死伤三成,余者仅剩八千,兵甲丢失大半。”
“西贼纠集兵马,号大军三十万,自合肥东进,会万贼军于滁州府境,进逼南京。”
陈新甲的话音落下,暖阁之中也随之重新恢复了死寂。
崇祯神色悲伤,用手艰难的支撑着自己的身躯。
勇卫营是崇祯下令编练的新军。
有四营编制,每营三千,合计一万两千人,粮饷同京营归兵部办理。
由御马监提调,京营提督无权管理,是真正意义亲军。
鸡鸣山一战,损失如此惨重,怎么不叫崇祯痛心疾首。
九边精锐损失惨重武威难振,几乎不能抵御强敌。
南国诸镇心思各异,难以节制,竟怀割据自立之心。
崇祯心中无力,举目看向阁中的群臣。
臣工明明满阁,但是崇祯却是觉得阁中空空荡荡。
崇祯想要开口询问,他想要找人商议。
但是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口,也不知道去找何人商议。
周延儒沉默不语,陈新甲垂头丧气。
吴甡、贺逢圣、张四知、谢升、魏照乘等一众臣工站在阁内,就像是那庙宇之中的泥雕木塑一般。
崇祯叹息了一声,有气无力道。
“卢象升,可否能够守住南京。”
如今南国局势艰难无比,漕运已为万民军所控。
张献忠又领兵东来,攻占了南直隶的庐州、安庆两府。
南直隶长江以北之辖区,皆为贼寇所据,局势已经恶化到了极点。
若是不能守住南京……
崩溃。
只在旦夕。
崇祯的话音落下,众人仍旧不语,只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周延儒的身上。
如今南国的战事,是身为内阁首辅周延儒在管理。
周延儒身穿正红蟒袍,站在众臣之首。
看到目光投来之时,周延儒的眼睛也随之不由动了一动,而后才说道。
“此前南国诸镇之兵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经历卢象升几次整顿已颇具战力,言称可堪一战。”
崇祯心中有些郁闷。
周延儒提出的很多谏言和施行的举措,使得时局逐渐好转,证实了他的才干。
发饷给左良玉、陈望两部的举措,也确实是使得两部调动了起来。
陈望自河南领兵东出,收复徐州、宿州,兵临凤阳城下,使得万民军不得不回师防守,扬州府一带官兵压力也因此大减。
只可惜军饷运送也需要时间,在运抵武昌之前,张献忠已经攻入了武昌城中。
武昌失陷,左良玉有责任,但是更多的责任还是守城的官员和楚王的身上。
驻防武昌之时,左良玉向武昌、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遂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
而后张献忠进攻武昌之时,武昌城内的官员以左良玉麾下兵马军纪败坏为由,严禁左良玉领兵入城防守。
张献忠自汉阳,取道鸭蛋洲,进攻武昌,
左良玉领兵靠城而战,武昌官兵惊惧之下发炮误伤左良玉麾下兵马,以致于左良玉麾下军队阵势大乱。
张献忠领军趁势掩杀,大败左良玉。
左良玉愤恨之下,率兵北撤,因此使得武昌空虚。
而后张献忠聚众攻武昌时,湖广地方大员齐聚楚王府,跪求朱华奎捐资助饷,楚王朱华奎竟指着洪武朝所赐之裹金交椅,说道:“此可佐军,他无有!”
军饷不足,强征民壮根本于事无补,逃亡者甚多,武昌就此沦陷。
南国锦衣卫报,张献忠领兵进入楚王宫呢欸,尽取宫中金银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
“言称可堪一战?”
崇祯重复了周延儒最后所说的话,提高了些许的声音。
“那就是实际上不堪一战,对吧。”
周延儒眼神微动,如今的崇祯可并不好糊弄。
“内地营镇之兵久疏战阵,确实……难与万贼军一战……”
南京周围,一共只有六万多的兵马。
这六万多的兵马,是从福建、广西、江西三省调来的驰援兵马,战力孱弱,不堪大用。
比起当初侯恂所领的南国兵马弱小的多。
比起孙传庭所领的援剿兵马更是差的可不只是一星半点。
而万民军此前便能先败侯恂,再杀孙传庭。
如今声威更振,再加上张献忠又自庐州府杀奔而来。
南京城周围的六万兵马根本就不够看,就是加上临时募集的一万五千社兵,也同样胜算不高。
南京城虽然城防坚固,但是守城终究还是需要人。
也就是仰仗水师,南京才能够一直坚持。
而经历了邳州之战后,万民军的水师已经和南京城外的水师一较高下。
周延儒停顿了一下,他知道崇祯的意思,崇祯需要一个解决的办法。
但是他知道的这个解决南京危险的办法,风险很大。
只是此时事情已经由不得他来决定。
“福建总兵官郑芝龙镇下水师战船众多,镇下多精兵强将,战力强悍,在任期间福建海寇为之扫清,多年无有犯境之寇贼,可以调起领镇下兵马水陆并进,驰援南京。”
“郑芝龙?”
崇祯皱起了眉头,郑芝龙这个福建的总兵官他自然是知道的。
十三年时,兵部叙功,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
只是郑芝龙到底是海寇出身,弹劾郑芝龙的奏折可有不少。
郑芝龙在福建安平,建府第,筑城垣,修建港口,蓄养私兵甚多,根本难以管束。
若非是海防还需要依仗郑芝龙,这些种种诸事全都足以判郑芝龙死罪。
崇祯想要拒绝周延儒的提议。
郑芝龙让崇祯感到十分的危险。
“郑芝龙野心甚大,蓄养私兵自造战船,横行海外,势力强劲,只是差在声威,缺乏立足。”
“此时檄调郑芝龙入援南京,使其声威大振,若与左良玉一般骄横,何人可制?”
陈望与左良玉如今声势已成,根本难以节制,已经是让崇祯感到焦头烂额。
再多一个郑芝龙来,南国的局势只怕更加糟糕。
檄调郑芝龙,无异于抱薪救火。
而且额,崇祯记得很清楚。
郑芝龙是熊文灿所招抚的,熊文灿是郑芝龙的恩主,熊文灿可是被他下诏所杀。
“若想解南京之围,只能如此。”
周延儒并没有正面回答崇祯的问题,只是躬身行礼,郑重道。
崇祯坐在座椅之上,只感觉浑身无力。
周延儒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但是又回答了他的问题。
南国已经失控,已经有了陈望与左良玉,再多一个郑芝龙也无妨。
西暖阁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崇祯身处于黑暗之中,整个人都埋藏在阴影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沉默才被一声叹息所打破。
崇祯抬起头,叹息道。
“传诏,檄调福建总兵官郑芝龙驰援南京……”
说完了这一句话,崇祯彷佛是失去了所有的气力,完全的靠坐了座椅之上。
过了很久,才再度响起崇祯的声音。
“总督的人选,还是没有议论出来吗?”
暖阁之中,群臣相对无言,仍然报以沉默。
崇祯所说的总督,自然是孙传庭原先的职位——总督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军务。
自孙传庭兵败邳州身亡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然而督师的人选却是迟迟未定。
如今的南国就是一个烂摊子,要兵无兵,要将无将。
若是接任督师南下,可以说之后不会有多少身后的好名声。
身前的权力重要,身后的名声也重要。
辛弃疾所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是很多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崇祯等了很久的时间,但是暖阁之中仍旧是静静悄悄,仍然没有人回话。
崇祯心中烦闷,越发愤恨,冷声道。
“吴甡。”
崇祯的声音愠怒,让人心中不由恐惧。
听到崇祯直呼其名,吴甡神色微变。
“朕记得,昔日你曾任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吴甡定了定心神,调正了下情绪,回答道。
“陛下记得不错。”
“朕还记得,五年时,你曾上书为曹文诏争辩。”
“七年时,你抗疏力争,请令先平晋贼,后入豫,朕不许,而曹文诏,却取道太原……”
崇祯说的已经很直白了。
吴甡已经听出了崇祯的弦外之音。
崇祯想要他接替孙传庭的位置,作为总督,总督北国军务。
陈望曾经是曹文诏麾下的家丁,对于曹文诏,陈望一直以来都很是尊敬。
每年陈望都会备上不少的礼物送给曹文诏。
自陈望成为营将后,每年都没有漏缺过。
曹文诏战死后,陈望甚至为其守丧七日。
甚至于在守丧期过后,陈望的战袍还是用的白袍未改。
往昔陈望一直都身穿赤袍,基本没有改易。
足以见陈望其人对于曹文诏的感情。
崇祯说这番话的目的,无疑是说他吴牲算是曹文诏的恩主。
可以用这一层关系,来一定程度上影响陈望。
但是,天下争雄怎么可能是小孩子过家家。
吴甡知道自己和曹文诏的关系,影响不了陈望。
陈望心思缜密,图谋甚大,所做的种种事情,无一例外都表明了他的野心。
如今的陈望,趁着这段没有总督的时间,以平贼将军之命调令诸镇。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汉中镇、河南、湖广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兵马已经皆在陈望的管控之下。
汉中镇如今暴露的兵马都已经是有三四万人了,隐藏的只怕更多。
很多事情根本无法细察。
狡兔死,走狗烹,这么浅显的道理,陈望怎么可能不懂。
那条路一旦踏上,就没有办法回头了。
这个世界没有篡位,能够善终的权臣,几乎没有……
“陈望兵马甚众,以平贼将军之权,统管诸镇,左良玉跋扈甚,杨阁部曾九檄征兵,一旅不发,臣才疏学浅,不如杨阁部多矣,臣若节制不行,恐徒损威重……“
南国的大局,又岂是一任督师,一任总理能够解决的?
“所以,臣以为……”
吴甡迈步出列,想要再度回拒。
他已经做的足够的多了。
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他想要保全自己最后的清名。
但是崇祯没有给他机会,直截了当道。
“卿向历岩疆,可往督淮北。”
吴甡神色微变,崇祯的语气很差,如此言语,已经是容不得他拒绝。
若是拒绝,按照崇祯的脾气,怕是日后……
最终。
“臣,吴甡”
吴甡还是垂下了头,接下了崇祯的委任。
“领旨。”
暖阁之外。
北风呼啸,卷起雪花万千。
在道道风吼,阵阵寒风之中,巍峨高大的紫禁城竟然被吹的越发的萧索。
新的一年即将来到。
但是偌大的京师,却没有半点将要过年的气氛。
黑暗之中的京师,越发显得的暮气深重。
西北的李自成领着五万大军,已经迫近大散关。
辽东的松山城已经沦陷,辽东巡抚邱民仰殉国,清军集中兵马已是合围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