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节水农业,对于现在的东非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毕竟这是一个涉及全国且没有历史经验的新工程。
恩斯特首先强调道:“节水农业的根本是量入而出,而不是为了节约而节约,毕竟我们发展节水农业本质上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合理利用水源,可持续的滋补农业,工业,社会和居民用水,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针对这一点,水利部门提到:“陛下,根据你的指示,我们已经设置了大致可行的方案,我们主要从水源的分配为出发点,来解决全国的用水紧张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东非并不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反而帝国的水资源比较丰富。”
“所以,全国淡水资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我们计划在未来十年里,先建设一批调水工程,其中南方作为帝国主要水源缺乏和工农业用水相对紧张的地方。”
“我们将以奥兰治省,巴登省,黑兴根省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大型调水工程。”
奥兰治省,巴登省,黑兴根省的范围大致上就是前世南非和博茨瓦纳的交汇地带,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和南非高原北部。
这里的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从在二百毫米过渡到八百毫米,其中六百毫米以下的区域占大部分。
其中二百毫米降水以下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干旱区,也可以简单理解成为沙漠地带,想要通过人工改造,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二百毫米以上,其实也不够用,前世远东帝国年降水量在二百毫米左右的大城市,就有西宁,兰州和银川。
而从这几个城市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他们指望那点可怜的雨水,根本不可能支撑起几百万的人口生活和工农业发展。
而这些城市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依赖河流补充水源,而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而水利部划分的调水工程先行试验区,条件实际上比上述远东帝国区域还要好一点,毕竟这个区域里的降水量在二百毫米以上,往东甚至能达到八百毫米以上。
其覆盖面积大约三十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从八百毫米等降水线,一直到二百毫米等降水线,都在这块“狭窄”区域之内。
之所以用“狭窄”一词,主要是和远东帝国相比,远东帝国的八百毫米等降水线大约是秦岭淮河一线,而二百毫米等降水线却在内蒙,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一带。
两条降水线中间的这个范围可比东非南方地区要大的多。
水利部部长亚尔斯德说道:“南方地区的降水相对匮乏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德拉肯斯山脉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
“而实际上,在德拉肯斯山脉东部的汉萨省和平原省,降水就并不缺乏,反而时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南方的主要河流,奥兰治河也源于德拉肯斯山脉,这一点对于我们从东部调水十分有利。”
奥兰治河虽然是东非和南非(英国殖民地)的界河,但是上游主要干流和支流,呈树冠状分布在东非境内,或者是边境地带。
而且奥兰治河呈自东向西的流向,这一点可以说对东非十分有利。
毕竟,这条河流越是往西,越是东非的干旱地区,一直到纳米布沙漠出海。
而如果没有奥兰治河,那对于本就干旱的东非南方,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
亚尔斯德接着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奥兰治河,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区域内东水西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南方开辟更多的耕地,牧场,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优质的农业产区和牧场。”
“水源是唯一限制南方各省发展的主要障碍,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南方就能成为东非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早在四五时期,东非政府就展望了南方和大湖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不过四五时期,东非政府的主要投资流向了大湖区。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大湖区人口更多,农业基础好,水资源充足,且对于东非开发北方经济有着重要承接作用。
东非北方面积庞大,但是发展上也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东非经济的洼地,所以东非对于开发大湖区的急迫性在南方之上。
至于南方,如果算上西南,其实面积也不小,但是西南在东非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基本不可能有太大发展,未来基本上也就只能靠着卖矿过过日子。
毕竟,除了矿产资源以外,西南的气候过于恶劣,基本上和刚果雨林保护区放在同一个位置。
而算上西南省,东非行政划分的南方省份只有六个,而北方却高达十几个省份。
亚尔斯德就对此说道:“除了西南省以外,本次东水西调工程,主要想解决的就是奥兰治,黑兴根和巴登三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而解决了这三个省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整个南方经济都将更进一步,成为可以和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核心区相提并论的经济板块。”
南方的面积虽然小,却是东非资源最丰富的地方,除了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以外,完全可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而且,其气候在东非也比较适合农牧业的发展,因为这里是东非全国唯一的温带地区。
东非的南方各省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而这也是东非最适合发展农牧业,尤其是优质农牧业的地方,要不然布尔人和祖鲁人当年也不可能在这里放牧为生。
亚尔斯德说道:“我们计划,从莱索托山区和斯威士兰山区为起点,尤其是莱索托山区,疏导部分河流注入奥兰治河,从而补充奥兰治河支流法尔河的水量。”
“同时,在法尔河下游建设大型水库,对于河水进行拦截,同时建立多条干渠,将法尔河的水引向河流两岸的平原地带。”
“这是一项长期计划,我们预计在二十年内完成,其不仅要在上游建立多座大型拦水坝,还要建设一部分隧道,最终下游的配套设施建设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
这里,东水西调工程和前世南非和莱索托两国的莱索托高原调水工程很像,但是东非的野心显然更大。
毕竟,前世莱索托只是一个连南非都看不上的黑人保留地,两国之间的调水工程,也算是跨国合作。
而东非则不然,莱索托本来就是东非的一部分,所以东非不需要顾及太多,而且东非的调水量也会超过前世莱索托高原调水工程。
前世莱索托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和南非之间不可能完全同心同德,其本国也需要为可持续发展,在调水规模上更加保守。
而东非基本放弃了对莱索托的发展,莱索托对于东非而言就是山区,人口维持在最多几十万,甚至不到十万规模即可,并不需要发展工业,农业等任务,只需要作为东非的水源地即可。
而这也就意味着,东非可以从莱索托引出更多的水源,毕竟人口少了,当地的用水量也会大大减少。
除此外,东非的东水西调里可不仅仅只有莱索托这一个水源地,而是多个水源地,除了莱索托以外,还有斯威士兰等德拉肯斯山脉水源地。
从这一点上来说,东非的东水西调更像前世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而且两者在自然条件上也比较相似。
德拉肯斯山脉可以看做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而墨尔本和悉尼等大分水岭东部城市可以视作东非德拉肯斯山脉东部的新汉堡港市和马普托市等城市。
而大分水岭以西的大自流盆地可以类比德拉肯斯山脉以西的南非高原,达令墨累河刚好可以看做奥兰治河,甚至两个地区的维度都比较相似。
所以说,东非南方的东水西调工程和前世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反而更像,连经济发展分布都是如此。
而之所以强调经济分布这一点,那是因为前世南非地区的经济分布和这个时空里,东非治下的发展形势大为不同。
这一时空里,因为东非的原因,反而德拉肯斯山脉东部经济更加发达,马普托和新汉堡港市在东非城市中排名靠前,其中马普托户籍人口超过五十万,常住人口超过六十万,在东非也算是一座大城市。
而新汉堡港更不用多说,是东非的老牌工业城市,同时是东非南方的对外开放,文化,教育等中心,虽然经济被马普托超过,但是综合实力最强。
而德拉肯斯山脉以西的城市,因为过去东非政策上的限制,远不如德拉肯斯山脉以东。
而前世却刚好反过来,前世在南非统治下,德拉肯斯山脉以西的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布隆方丹,金伯利等城市反而经济更加强悍,甚至在世界上都排的上号。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东非这种经济体制对区域发展的主导性影响。
不过,现在东非要给南方地区的发展松绑了,当初东非限制南方的发展,主要是从地缘安全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考虑。
地缘安全方面,自然针对的是南非殖民地,虽然南非殖民地实力弱小,但是它背后代表的却是英国这个巨无霸。
但是,到了现在,东非别说南非殖民地,就是其宗主国英国,也不太放在眼里,地缘危机已经彻底解除。
而自然环境方面,南方的唯一短板就是水资源短缺,而现在东水西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等到东水西调工程完成之后,南方发展的最后一块短板也将被补足。
亚尔斯德说道:“这次东水西调也将成为我们水利部在五五规划中的标志性工程,其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国家方面的大战略。”
四五期间,东非水利的标志工程是大湖区的兴国大坝,将整个大湖的水位提高了将近两米,同时因为兴国大坝的建设,提升了区域的发电量,促成了津加市崛起,大幅度提高了大湖区的航运条件。
而东水西调工程,自然而然的会成为水利部在五五规划期间的标志性工程,甚至这个工程够吃很多年,毕竟水利部们的预期是在二十年内完成。
在没有了黑奴以后,东非的工程建设也不可避免的降速下来,如果是以往的话,那水利部恐怕会在五五规划期间就完成这一项战略性工程。
实际上,在彻底结束“奴隶”时代的过渡时代,东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表现出不少问题。
以前,因为大量廉价黑奴,东非工程完全不怕伤亡人数,怎么快怎么来,所以东非才能在过去半个世纪取得诸多惊人的成绩。
而黑奴彻底被废除以后,东非只能雇佣本国工人来完成各项工程建设,毫无疑问,本国工人的性价比是无法和“奴隶”相提并论。
也就是东非机械化迅速普及,才一定程度解决了东非大部分行业的“奴隶劳工依赖症”。
之所以是一定程度上,则是因为有些生产领域,还是廉价劳工更有优势,就比如东非诸多的种植园,很多种植作物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最典型的就是棉花和橡胶,棉花采摘依靠人工进行,即便东非已经有相关机械发明,却因为种种弊端无法替代人工,就比如机械收割棉絮,不可避免的掺杂杂质。
而橡胶更是如此,橡胶切割只能人工进行,毕竟橡胶来自于橡胶树,且必须在上面划出规则的划痕,实现重复收割工作,目前东非科研人员也想不到能够收割橡胶的机械。
棉花好歹可以研发相关机械,而橡胶收割完全没有任何头绪,毕竟收割橡胶不是砍树那么简单。
而其他经济作物同样面临各种问题,但是通过东非政府的总结,那就是“奴隶”是最好用,且几乎全能的工具。
不过,东非既然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除了尽可能研发相关机械以外,东非政府的解决办法,还有通过补贴,承包等手段,来维持东非经济作物的种植工作。
这几年还兴起了向殖民地转移相关农业生产的办法,就比如在殖民地种植橡胶,然后再运回本土加工,最后出口海外。
所以,和种植业相比,水利部门这种工程为主的部门,受到奴隶制结束的影响反而比较小,而且因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反而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过,如果有的选的话,水利部肯定是支持“黑奴”继续使用的,在这一些特殊工程里,还是人最靠谱。
恩斯特首先强调道:“节水农业的根本是量入而出,而不是为了节约而节约,毕竟我们发展节水农业本质上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合理利用水源,可持续的滋补农业,工业,社会和居民用水,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针对这一点,水利部门提到:“陛下,根据你的指示,我们已经设置了大致可行的方案,我们主要从水源的分配为出发点,来解决全国的用水紧张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东非并不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反而帝国的水资源比较丰富。”
“所以,全国淡水资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我们计划在未来十年里,先建设一批调水工程,其中南方作为帝国主要水源缺乏和工农业用水相对紧张的地方。”
“我们将以奥兰治省,巴登省,黑兴根省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大型调水工程。”
奥兰治省,巴登省,黑兴根省的范围大致上就是前世南非和博茨瓦纳的交汇地带,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和南非高原北部。
这里的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从在二百毫米过渡到八百毫米,其中六百毫米以下的区域占大部分。
其中二百毫米降水以下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干旱区,也可以简单理解成为沙漠地带,想要通过人工改造,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二百毫米以上,其实也不够用,前世远东帝国年降水量在二百毫米左右的大城市,就有西宁,兰州和银川。
而从这几个城市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他们指望那点可怜的雨水,根本不可能支撑起几百万的人口生活和工农业发展。
而这些城市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依赖河流补充水源,而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而水利部划分的调水工程先行试验区,条件实际上比上述远东帝国区域还要好一点,毕竟这个区域里的降水量在二百毫米以上,往东甚至能达到八百毫米以上。
其覆盖面积大约三十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从八百毫米等降水线,一直到二百毫米等降水线,都在这块“狭窄”区域之内。
之所以用“狭窄”一词,主要是和远东帝国相比,远东帝国的八百毫米等降水线大约是秦岭淮河一线,而二百毫米等降水线却在内蒙,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一带。
两条降水线中间的这个范围可比东非南方地区要大的多。
水利部部长亚尔斯德说道:“南方地区的降水相对匮乏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德拉肯斯山脉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
“而实际上,在德拉肯斯山脉东部的汉萨省和平原省,降水就并不缺乏,反而时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南方的主要河流,奥兰治河也源于德拉肯斯山脉,这一点对于我们从东部调水十分有利。”
奥兰治河虽然是东非和南非(英国殖民地)的界河,但是上游主要干流和支流,呈树冠状分布在东非境内,或者是边境地带。
而且奥兰治河呈自东向西的流向,这一点可以说对东非十分有利。
毕竟,这条河流越是往西,越是东非的干旱地区,一直到纳米布沙漠出海。
而如果没有奥兰治河,那对于本就干旱的东非南方,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
亚尔斯德接着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奥兰治河,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区域内东水西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南方开辟更多的耕地,牧场,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优质的农业产区和牧场。”
“水源是唯一限制南方各省发展的主要障碍,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南方就能成为东非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早在四五时期,东非政府就展望了南方和大湖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不过四五时期,东非政府的主要投资流向了大湖区。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大湖区人口更多,农业基础好,水资源充足,且对于东非开发北方经济有着重要承接作用。
东非北方面积庞大,但是发展上也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东非经济的洼地,所以东非对于开发大湖区的急迫性在南方之上。
至于南方,如果算上西南,其实面积也不小,但是西南在东非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基本不可能有太大发展,未来基本上也就只能靠着卖矿过过日子。
毕竟,除了矿产资源以外,西南的气候过于恶劣,基本上和刚果雨林保护区放在同一个位置。
而算上西南省,东非行政划分的南方省份只有六个,而北方却高达十几个省份。
亚尔斯德就对此说道:“除了西南省以外,本次东水西调工程,主要想解决的就是奥兰治,黑兴根和巴登三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而解决了这三个省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整个南方经济都将更进一步,成为可以和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核心区相提并论的经济板块。”
南方的面积虽然小,却是东非资源最丰富的地方,除了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以外,完全可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而且,其气候在东非也比较适合农牧业的发展,因为这里是东非全国唯一的温带地区。
东非的南方各省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而这也是东非最适合发展农牧业,尤其是优质农牧业的地方,要不然布尔人和祖鲁人当年也不可能在这里放牧为生。
亚尔斯德说道:“我们计划,从莱索托山区和斯威士兰山区为起点,尤其是莱索托山区,疏导部分河流注入奥兰治河,从而补充奥兰治河支流法尔河的水量。”
“同时,在法尔河下游建设大型水库,对于河水进行拦截,同时建立多条干渠,将法尔河的水引向河流两岸的平原地带。”
“这是一项长期计划,我们预计在二十年内完成,其不仅要在上游建立多座大型拦水坝,还要建设一部分隧道,最终下游的配套设施建设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
这里,东水西调工程和前世南非和莱索托两国的莱索托高原调水工程很像,但是东非的野心显然更大。
毕竟,前世莱索托只是一个连南非都看不上的黑人保留地,两国之间的调水工程,也算是跨国合作。
而东非则不然,莱索托本来就是东非的一部分,所以东非不需要顾及太多,而且东非的调水量也会超过前世莱索托高原调水工程。
前世莱索托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和南非之间不可能完全同心同德,其本国也需要为可持续发展,在调水规模上更加保守。
而东非基本放弃了对莱索托的发展,莱索托对于东非而言就是山区,人口维持在最多几十万,甚至不到十万规模即可,并不需要发展工业,农业等任务,只需要作为东非的水源地即可。
而这也就意味着,东非可以从莱索托引出更多的水源,毕竟人口少了,当地的用水量也会大大减少。
除此外,东非的东水西调里可不仅仅只有莱索托这一个水源地,而是多个水源地,除了莱索托以外,还有斯威士兰等德拉肯斯山脉水源地。
从这一点上来说,东非的东水西调更像前世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而且两者在自然条件上也比较相似。
德拉肯斯山脉可以看做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而墨尔本和悉尼等大分水岭东部城市可以视作东非德拉肯斯山脉东部的新汉堡港市和马普托市等城市。
而大分水岭以西的大自流盆地可以类比德拉肯斯山脉以西的南非高原,达令墨累河刚好可以看做奥兰治河,甚至两个地区的维度都比较相似。
所以说,东非南方的东水西调工程和前世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反而更像,连经济发展分布都是如此。
而之所以强调经济分布这一点,那是因为前世南非地区的经济分布和这个时空里,东非治下的发展形势大为不同。
这一时空里,因为东非的原因,反而德拉肯斯山脉东部经济更加发达,马普托和新汉堡港市在东非城市中排名靠前,其中马普托户籍人口超过五十万,常住人口超过六十万,在东非也算是一座大城市。
而新汉堡港更不用多说,是东非的老牌工业城市,同时是东非南方的对外开放,文化,教育等中心,虽然经济被马普托超过,但是综合实力最强。
而德拉肯斯山脉以西的城市,因为过去东非政策上的限制,远不如德拉肯斯山脉以东。
而前世却刚好反过来,前世在南非统治下,德拉肯斯山脉以西的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布隆方丹,金伯利等城市反而经济更加强悍,甚至在世界上都排的上号。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东非这种经济体制对区域发展的主导性影响。
不过,现在东非要给南方地区的发展松绑了,当初东非限制南方的发展,主要是从地缘安全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考虑。
地缘安全方面,自然针对的是南非殖民地,虽然南非殖民地实力弱小,但是它背后代表的却是英国这个巨无霸。
但是,到了现在,东非别说南非殖民地,就是其宗主国英国,也不太放在眼里,地缘危机已经彻底解除。
而自然环境方面,南方的唯一短板就是水资源短缺,而现在东水西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等到东水西调工程完成之后,南方发展的最后一块短板也将被补足。
亚尔斯德说道:“这次东水西调也将成为我们水利部在五五规划中的标志性工程,其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国家方面的大战略。”
四五期间,东非水利的标志工程是大湖区的兴国大坝,将整个大湖的水位提高了将近两米,同时因为兴国大坝的建设,提升了区域的发电量,促成了津加市崛起,大幅度提高了大湖区的航运条件。
而东水西调工程,自然而然的会成为水利部在五五规划期间的标志性工程,甚至这个工程够吃很多年,毕竟水利部们的预期是在二十年内完成。
在没有了黑奴以后,东非的工程建设也不可避免的降速下来,如果是以往的话,那水利部恐怕会在五五规划期间就完成这一项战略性工程。
实际上,在彻底结束“奴隶”时代的过渡时代,东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表现出不少问题。
以前,因为大量廉价黑奴,东非工程完全不怕伤亡人数,怎么快怎么来,所以东非才能在过去半个世纪取得诸多惊人的成绩。
而黑奴彻底被废除以后,东非只能雇佣本国工人来完成各项工程建设,毫无疑问,本国工人的性价比是无法和“奴隶”相提并论。
也就是东非机械化迅速普及,才一定程度解决了东非大部分行业的“奴隶劳工依赖症”。
之所以是一定程度上,则是因为有些生产领域,还是廉价劳工更有优势,就比如东非诸多的种植园,很多种植作物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最典型的就是棉花和橡胶,棉花采摘依靠人工进行,即便东非已经有相关机械发明,却因为种种弊端无法替代人工,就比如机械收割棉絮,不可避免的掺杂杂质。
而橡胶更是如此,橡胶切割只能人工进行,毕竟橡胶来自于橡胶树,且必须在上面划出规则的划痕,实现重复收割工作,目前东非科研人员也想不到能够收割橡胶的机械。
棉花好歹可以研发相关机械,而橡胶收割完全没有任何头绪,毕竟收割橡胶不是砍树那么简单。
而其他经济作物同样面临各种问题,但是通过东非政府的总结,那就是“奴隶”是最好用,且几乎全能的工具。
不过,东非既然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除了尽可能研发相关机械以外,东非政府的解决办法,还有通过补贴,承包等手段,来维持东非经济作物的种植工作。
这几年还兴起了向殖民地转移相关农业生产的办法,就比如在殖民地种植橡胶,然后再运回本土加工,最后出口海外。
所以,和种植业相比,水利部门这种工程为主的部门,受到奴隶制结束的影响反而比较小,而且因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反而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过,如果有的选的话,水利部肯定是支持“黑奴”继续使用的,在这一些特殊工程里,还是人最靠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