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至尊,临淮虽与淮阴一衣带水,但按照制度,非郡之官吏,不能私下交往,臣不敢妄断淮阴郡的是非。”
常铉向李瑄回答道。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万不能因道听途说,去对其他郡说三道四。特别是同为一行省,这是官场大忌。
哪怕他对临淮有许多怀疑!
“这两年,淮阴有百姓逃难而来,是什么原因?”
李瑄能看出常铉对此不太知情。这种情况下不能乱说。
“禀至尊,难民们说因淮阴无地可均,又有水灾、火灾,难以果腹,不得已逃难而来。”
常铉将打听到的消息如实禀告。
对临淮郡来说,除贱为良后,官府还控制大量土地,百姓耕种不过来。
而流民入境,常铉画地安顿,分出公田,既可以增加人口,促进繁荣。又可以增加赋税。
“淮阴境内不仅有淮水穿过,又紧邻洪泽湖,其地内沃野千里,少山多平原。沼泽地带现已逐渐缩减,就不能开垦荒地吗?”
这里面充斥着许多令人疑惑的事件。
根本经不起推敲。
在这个时代,以当前的人口,大唐绝对不可能因为土地,而使百姓流离失所。
除非分配出现问题,极度不公平。
“是有蹊跷,那些难民似有难言之隐,又不肯多说。”
常铉只能将这些告诉李瑄。
“淮南巡抚,可对地方政务进行核实?”
李瑄又问常铉。
现在的淮南巡抚,是上一任广陵太守萧昕。
是李瑄在天宝年间,变法时就跟随的亲信。
萧昕精通史典,为人清直,为李瑄所器重。
并且推举贤良,一直兢兢业业,除贱为良的时候,也全力配合。
所以,去年评定巡抚的时候,萧昕无可争议地被任命为淮南省第一任巡抚。
只是淮南省的省会在徐州城,在临淮东北地区。
萧昕深知李瑄的性格,没有因为李瑄驾临临淮,就跨越数百里来拜见。
“巡抚派属吏在临淮核查过,臣也前往徐州,向巡抚汇报郡事。”
常铉回答道。
去年元月开始建立行省。
从选拔到任用,最后到回京汇报,上任,花费不少时间。
而且合郡为省,是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定过程。
萧昕去年九月才到徐州上任。
各方各面都需要核查,一个行省不比一郡。
“那就是淮阴也有验查过?”
李瑄眉头紧皱。
“这个臣不确定。”
常铉如实道。
“朕巡视地方,可不是为了享福享乐,而是看到百姓真实的一面。希望地方官吏有可持续性的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朕在临淮的这段时间,临淮城中,干净整洁;市场之内,井然有序;捕快夜间巡视,县令县尉整日在外。如果朕离开临淮,是不是也会如此呢?”
李瑄心中已有一个决定。
许多事情,他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离开,临淮风貌,也去如今日。”
常铉赶紧向李瑄保证道。
“如此便好。”
多的他也不想说。不能强求每个官吏都如圣人一般。
尊奉朝廷策令,完成农业革命,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朕转变主意,今日不想经淮水,前往淮阴。常太守安抚百姓,劝送行的百姓归家,朕的队伍暂且在通济渠畔驻扎。”
李瑄向常铉吩咐道:“你去用马车,将从淮阴逃难过来的百姓,秘密接到这里,朕有话向他们询问。”
自李瑄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一种“不肯罢休”的精神。
世人皆知,至尊眼中不揉沙,对待贪官污吏,一向重拳出击,毫不留情。
在《大唐月报》上,不断出现李瑄抨击贪官污吏的文章。
贪污的人实际上是最愚蠢的人。
不论是军队,还是文官。
见百金而色变者,不可以统三军。
他们极度短视,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地方。
李瑄多次抨击一种谬论,即“要能吏不要清官”。
有贪官,表面上治理地方出色,实际上遗祸无穷。
一人贪,代表身后一批利益集团在吸食民脂民膏。
祥和只是表象,迟早会出事。
贪官不懂得什么叫爱惜财物。
就比如现在的太守,一年的俸禄已经不少了,再受贿也不过几万,一旦暴露,撤职查办,俸禄也就没有了,这样“小得而大失也”,难道是爱惜财物吗?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李瑄经常这样举例,而告戒群臣。
大唐现在毫无疑问是“堡垒”,无有国家能将大唐从外部攻破。
所以李瑄更重视内部的斗争。
从只言片语,敏锐的李瑄察觉到淮阴可能有问题。
“臣遵旨……”
常铉不敢有疑问。
他一边派人去将逃难至临淮的淮阴人接至通济渠旁。
一边亲自劝说,使百姓各回各家。
李瑄向廖峥嵘吩咐几句后,廖峥嵘点头离去,先使船只暂停驶航。
另外挑选二百名内卫,以商人的身份,先一步前往淮阴。
并派遣一批经验丰富的锦衣卫,在淮阴打探。
下午时分,几十名逃难到临淮的淮阴人被车子拉到此地。
李瑄从营帐内出来,来见这些淮阴人。
他们有老有少,从衣着上看,他们穿得并不是很差。
只是缺乏和临淮人一样的自信,有些拘谨和茫然。
“快,拜见至尊……”
常铉吩咐这些百姓,赶紧拜见至尊。
“见过至尊……”
见李瑄的英明神武,他们没有反应过来。当常铉提醒后,忙不迭跪拜道。
“诸位乡亲免礼,就当在家中,不必拘束。”
李瑄一一将这些跪拜的老百姓扶起来。
在大唐,平民百姓的跪礼并不多见。
而且李瑄已经明令禁止见到皇帝纳头就拜的现象。
在政事堂、各个衙门,都开始以椅子取代跪席。
这些百姓见至尊如此平易近人,更受宠若惊。
一直以来,他们觉得皇帝离他们如天涯一样遥不可及。
“朕听说乡亲们是淮阴人,那可是好地方。大名鼎鼎的淮阴侯韩信,就出自淮阴。乡亲们是什么时候从淮阴到临淮的?”
李瑄令人看坐,他坐在中央,如拉家常一样,向他们询问。
刑部尚书张巡和临淮太守分别站在李瑄左右。
这样能缓解百姓们心中的压力。
“草民们是两年前到达淮阴的。”
在一众百姓不敢开口的时候,一名阅历丰富的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为什么离开淮阴,乡亲们有什么难处吗?”
李瑄又向老人问道。
“没……没什么难处。临淮这里更好……”
老人支支吾吾地说道,不敢说出实情。
“朕自登基以来,以安民为己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朕虽在长安,无时无刻不在操心百姓是否吃饱穿暖。我们华夏儿女,对故乡有难以割舍的亲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如果没有难处,又怎么能背井离乡呢?”
李瑄一眼就看出老人不说实话,但他没有责怪,只是娓娓地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善意。
自古能让百姓甘愿离开家乡,就得像李瑄的移民政策一样,许以重利。
以牛羊等牲畜,给予百姓。使百姓对未来更有憧憬。
如果家乡有地耕种,哪有逃难出家乡的道理?
“阿翁,您不该欺君呐……”
就在这时,一名青年看不下去,开口说道。
并跪在地上,请李瑄饶恕老人的失言。
哪怕是草民,也明白欺君乃是大罪。
眼前的皇帝,和料想中的不一样,一口一个“乡亲”,令人亲近。
他们这才想起来,至尊是天下最大的。
遇到不公的时候,百姓见不到至尊,只能祈求上苍。
或许至尊能为他们申冤做主。
“草民该死……”
老人意识到事情都严重性,想跪拜认罪的时候,因太着急,从胡凳上摔倒,直接爬在地上。
“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李瑄连忙将老人搀扶起,并安抚道:“在朕这里,没有欺君之罪。若百姓都在骂皇帝,说明是皇帝的失德。”
听到李瑄的话,一众百姓潸然泪下。
他们如梦方醒一般,才察觉眼前和蔼的男子,是九五至尊,是天一样的人物。
“现在你们可以如实相告。如果有人迫使你们背井离乡,朕决不轻饶。”
李瑄向一众百姓说道,委婉又严厉。
“回至尊,我们来自淮阴县宣泽乡,因豪强霸占土地,日夜耕种,不能饱食,更有兄弟饿死于田丘,不得已连夜逃离。”
“由于豪强拦道,不准我们离乡,在逃离过程中,还有人惨遭毒手。”
最先跪地的青年自曝身份,向李瑄哭诉道。
一直以来,他们认为官官相护,即便到达临淮,安定下来,也不敢吐露自己的来历。只道自己是从淮阴郡来的。
生怕被重新抓回淮阴县,宣泽乡。
“受此屈辱,为什么不报官呢?”
李瑄心中已有答案,却依旧向青年询问。
淮阴县虽叫“淮阴”,但不是淮阴郡的郡治,山阳才是淮阴郡的郡治。
现在就看淮阴太守府的官吏,知不知道此事。
“我等也想申冤,但申冤的乡民入淮阴县衙后,就再也未出来。”
青年含泪说道。
“淮阴太守呢?”
类似的故事,他遇见过。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草命对抗白刃,才是最绝望的事情。
“草民不知道有太守……”
青年无奈地说道。
这句话让李瑄悲愤。
那更不知道有皇帝了!
或许青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淮阴太守毫不知情,只是淮阴令与地方豪强勾结。
二是淮阴太守视而不见,最起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锦衣卫!
锦衣卫制度明确以后,金龙司管理边疆郡县。
鸾凤司管理内地。
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个锦衣卫百户,负责监察地方。
锦衣卫虽不具备执法权,但是有举报权。
没有锦衣卫向上级检举,说明锦衣卫也有可能出问题。
李瑄又问一些情况,但多是一问三不知。
平民百姓接受讯息的能力太差,只是知道自己的家乡被恶霸欺凌,不得已逃离。
当李瑄问到乾元初年开始的除贱为良运动时,百姓说刚开始确实每家每户分了不少田地。
但还没高兴几天,田地就又被没收了,说是田地吃紧,要给皇帝上供,跟他们没关系。
打着李瑄的名声干这种事情,把李瑄气得牙痒痒。
若他弄清楚事实,必把罪魁祸首宰了。
“心安之处,便是家乡。朕会为乡亲们做主的。乡亲们将来可以定居在临淮,毕竟同饮淮水。也可以再回到家乡,回到淮阴宣泽乡。”
最后,李瑄向百姓们承诺道。
他说一不二,一旦说出的事情,会全力去做。
皇帝眼中,没有小事。
更何况李瑄认为这已经威胁到国家的根基。
他南巡,并不只是看看江南,是抱着处置一批玩忽职守的官吏来的,让江南的官吏、士绅明白,这里不是山高皇帝远的地区,这里一直在朝廷和皇帝的目光下。
只是没想到刚到淮水,就遇到这么严重的事情。
“草民等感激至尊恩典……”
一众百姓再拜,痛哭流涕。
若不是亲眼所见,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正的皇帝。
那些当官的高高在上,皇帝却非常令人亲切。
李瑄的话如沐春风,给他们一种信服的感觉。
现在他们在临淮很好,即便不想再迁徙回去,也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解脱。
善恶到头终有报,他们期盼那些豪强最终能被绳之以法。
将近黄昏的时候,李瑄令侍卫从船上带一些牛肉干、糖果、坚果、果脯,并给他们一些钱财,让他们带回去。
百姓们心中温暖,再无怨言。
太阳一直明亮,只是有照不到的地方。
他们不幸,但又十分幸运。
能在临淮安稳立足,这也是天子圣明啊!
这些逃出来的淮阴人在临淮县西北建立一个村子。
或许今后,就在那里安心。
“臣失职,向至尊请罪。”
常铉全程看李瑄处理这件事情,感到羞愧。
他若和至尊一样放下身段,拥有耐心,就能得探一些蛛丝马迹,去弹劾淮阴县令。
他一直表现的非常亲民,但和李瑄相比,还远远不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临郡失德,不是你的责任,不必介怀。”
李瑄没有怪罪常铉。
不去插手临郡事务,这很正常。
“禀至尊,天下安定多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完成,竟还有除贱为良的漏网之鱼。臣当去淮阴,问罪地方官吏。”
张巡在一旁,向李瑄请奏道。
“豪强”二字,在除贱为良后,已成为陌生的词汇,少有人提起。
因为铲除的豪强太多,世人以为豪强灭绝。
执法不避亲,是张巡的特点。他不能忍受这样无法无天的豪强。
要彻查出到底是谁给了豪强这么大的胆子。
常铉向李瑄回答道。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万不能因道听途说,去对其他郡说三道四。特别是同为一行省,这是官场大忌。
哪怕他对临淮有许多怀疑!
“这两年,淮阴有百姓逃难而来,是什么原因?”
李瑄能看出常铉对此不太知情。这种情况下不能乱说。
“禀至尊,难民们说因淮阴无地可均,又有水灾、火灾,难以果腹,不得已逃难而来。”
常铉将打听到的消息如实禀告。
对临淮郡来说,除贱为良后,官府还控制大量土地,百姓耕种不过来。
而流民入境,常铉画地安顿,分出公田,既可以增加人口,促进繁荣。又可以增加赋税。
“淮阴境内不仅有淮水穿过,又紧邻洪泽湖,其地内沃野千里,少山多平原。沼泽地带现已逐渐缩减,就不能开垦荒地吗?”
这里面充斥着许多令人疑惑的事件。
根本经不起推敲。
在这个时代,以当前的人口,大唐绝对不可能因为土地,而使百姓流离失所。
除非分配出现问题,极度不公平。
“是有蹊跷,那些难民似有难言之隐,又不肯多说。”
常铉只能将这些告诉李瑄。
“淮南巡抚,可对地方政务进行核实?”
李瑄又问常铉。
现在的淮南巡抚,是上一任广陵太守萧昕。
是李瑄在天宝年间,变法时就跟随的亲信。
萧昕精通史典,为人清直,为李瑄所器重。
并且推举贤良,一直兢兢业业,除贱为良的时候,也全力配合。
所以,去年评定巡抚的时候,萧昕无可争议地被任命为淮南省第一任巡抚。
只是淮南省的省会在徐州城,在临淮东北地区。
萧昕深知李瑄的性格,没有因为李瑄驾临临淮,就跨越数百里来拜见。
“巡抚派属吏在临淮核查过,臣也前往徐州,向巡抚汇报郡事。”
常铉回答道。
去年元月开始建立行省。
从选拔到任用,最后到回京汇报,上任,花费不少时间。
而且合郡为省,是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定过程。
萧昕去年九月才到徐州上任。
各方各面都需要核查,一个行省不比一郡。
“那就是淮阴也有验查过?”
李瑄眉头紧皱。
“这个臣不确定。”
常铉如实道。
“朕巡视地方,可不是为了享福享乐,而是看到百姓真实的一面。希望地方官吏有可持续性的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朕在临淮的这段时间,临淮城中,干净整洁;市场之内,井然有序;捕快夜间巡视,县令县尉整日在外。如果朕离开临淮,是不是也会如此呢?”
李瑄心中已有一个决定。
许多事情,他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离开,临淮风貌,也去如今日。”
常铉赶紧向李瑄保证道。
“如此便好。”
多的他也不想说。不能强求每个官吏都如圣人一般。
尊奉朝廷策令,完成农业革命,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朕转变主意,今日不想经淮水,前往淮阴。常太守安抚百姓,劝送行的百姓归家,朕的队伍暂且在通济渠畔驻扎。”
李瑄向常铉吩咐道:“你去用马车,将从淮阴逃难过来的百姓,秘密接到这里,朕有话向他们询问。”
自李瑄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一种“不肯罢休”的精神。
世人皆知,至尊眼中不揉沙,对待贪官污吏,一向重拳出击,毫不留情。
在《大唐月报》上,不断出现李瑄抨击贪官污吏的文章。
贪污的人实际上是最愚蠢的人。
不论是军队,还是文官。
见百金而色变者,不可以统三军。
他们极度短视,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地方。
李瑄多次抨击一种谬论,即“要能吏不要清官”。
有贪官,表面上治理地方出色,实际上遗祸无穷。
一人贪,代表身后一批利益集团在吸食民脂民膏。
祥和只是表象,迟早会出事。
贪官不懂得什么叫爱惜财物。
就比如现在的太守,一年的俸禄已经不少了,再受贿也不过几万,一旦暴露,撤职查办,俸禄也就没有了,这样“小得而大失也”,难道是爱惜财物吗?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李瑄经常这样举例,而告戒群臣。
大唐现在毫无疑问是“堡垒”,无有国家能将大唐从外部攻破。
所以李瑄更重视内部的斗争。
从只言片语,敏锐的李瑄察觉到淮阴可能有问题。
“臣遵旨……”
常铉不敢有疑问。
他一边派人去将逃难至临淮的淮阴人接至通济渠旁。
一边亲自劝说,使百姓各回各家。
李瑄向廖峥嵘吩咐几句后,廖峥嵘点头离去,先使船只暂停驶航。
另外挑选二百名内卫,以商人的身份,先一步前往淮阴。
并派遣一批经验丰富的锦衣卫,在淮阴打探。
下午时分,几十名逃难到临淮的淮阴人被车子拉到此地。
李瑄从营帐内出来,来见这些淮阴人。
他们有老有少,从衣着上看,他们穿得并不是很差。
只是缺乏和临淮人一样的自信,有些拘谨和茫然。
“快,拜见至尊……”
常铉吩咐这些百姓,赶紧拜见至尊。
“见过至尊……”
见李瑄的英明神武,他们没有反应过来。当常铉提醒后,忙不迭跪拜道。
“诸位乡亲免礼,就当在家中,不必拘束。”
李瑄一一将这些跪拜的老百姓扶起来。
在大唐,平民百姓的跪礼并不多见。
而且李瑄已经明令禁止见到皇帝纳头就拜的现象。
在政事堂、各个衙门,都开始以椅子取代跪席。
这些百姓见至尊如此平易近人,更受宠若惊。
一直以来,他们觉得皇帝离他们如天涯一样遥不可及。
“朕听说乡亲们是淮阴人,那可是好地方。大名鼎鼎的淮阴侯韩信,就出自淮阴。乡亲们是什么时候从淮阴到临淮的?”
李瑄令人看坐,他坐在中央,如拉家常一样,向他们询问。
刑部尚书张巡和临淮太守分别站在李瑄左右。
这样能缓解百姓们心中的压力。
“草民们是两年前到达淮阴的。”
在一众百姓不敢开口的时候,一名阅历丰富的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为什么离开淮阴,乡亲们有什么难处吗?”
李瑄又向老人问道。
“没……没什么难处。临淮这里更好……”
老人支支吾吾地说道,不敢说出实情。
“朕自登基以来,以安民为己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朕虽在长安,无时无刻不在操心百姓是否吃饱穿暖。我们华夏儿女,对故乡有难以割舍的亲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如果没有难处,又怎么能背井离乡呢?”
李瑄一眼就看出老人不说实话,但他没有责怪,只是娓娓地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善意。
自古能让百姓甘愿离开家乡,就得像李瑄的移民政策一样,许以重利。
以牛羊等牲畜,给予百姓。使百姓对未来更有憧憬。
如果家乡有地耕种,哪有逃难出家乡的道理?
“阿翁,您不该欺君呐……”
就在这时,一名青年看不下去,开口说道。
并跪在地上,请李瑄饶恕老人的失言。
哪怕是草民,也明白欺君乃是大罪。
眼前的皇帝,和料想中的不一样,一口一个“乡亲”,令人亲近。
他们这才想起来,至尊是天下最大的。
遇到不公的时候,百姓见不到至尊,只能祈求上苍。
或许至尊能为他们申冤做主。
“草民该死……”
老人意识到事情都严重性,想跪拜认罪的时候,因太着急,从胡凳上摔倒,直接爬在地上。
“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李瑄连忙将老人搀扶起,并安抚道:“在朕这里,没有欺君之罪。若百姓都在骂皇帝,说明是皇帝的失德。”
听到李瑄的话,一众百姓潸然泪下。
他们如梦方醒一般,才察觉眼前和蔼的男子,是九五至尊,是天一样的人物。
“现在你们可以如实相告。如果有人迫使你们背井离乡,朕决不轻饶。”
李瑄向一众百姓说道,委婉又严厉。
“回至尊,我们来自淮阴县宣泽乡,因豪强霸占土地,日夜耕种,不能饱食,更有兄弟饿死于田丘,不得已连夜逃离。”
“由于豪强拦道,不准我们离乡,在逃离过程中,还有人惨遭毒手。”
最先跪地的青年自曝身份,向李瑄哭诉道。
一直以来,他们认为官官相护,即便到达临淮,安定下来,也不敢吐露自己的来历。只道自己是从淮阴郡来的。
生怕被重新抓回淮阴县,宣泽乡。
“受此屈辱,为什么不报官呢?”
李瑄心中已有答案,却依旧向青年询问。
淮阴县虽叫“淮阴”,但不是淮阴郡的郡治,山阳才是淮阴郡的郡治。
现在就看淮阴太守府的官吏,知不知道此事。
“我等也想申冤,但申冤的乡民入淮阴县衙后,就再也未出来。”
青年含泪说道。
“淮阴太守呢?”
类似的故事,他遇见过。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草命对抗白刃,才是最绝望的事情。
“草民不知道有太守……”
青年无奈地说道。
这句话让李瑄悲愤。
那更不知道有皇帝了!
或许青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淮阴太守毫不知情,只是淮阴令与地方豪强勾结。
二是淮阴太守视而不见,最起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锦衣卫!
锦衣卫制度明确以后,金龙司管理边疆郡县。
鸾凤司管理内地。
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个锦衣卫百户,负责监察地方。
锦衣卫虽不具备执法权,但是有举报权。
没有锦衣卫向上级检举,说明锦衣卫也有可能出问题。
李瑄又问一些情况,但多是一问三不知。
平民百姓接受讯息的能力太差,只是知道自己的家乡被恶霸欺凌,不得已逃离。
当李瑄问到乾元初年开始的除贱为良运动时,百姓说刚开始确实每家每户分了不少田地。
但还没高兴几天,田地就又被没收了,说是田地吃紧,要给皇帝上供,跟他们没关系。
打着李瑄的名声干这种事情,把李瑄气得牙痒痒。
若他弄清楚事实,必把罪魁祸首宰了。
“心安之处,便是家乡。朕会为乡亲们做主的。乡亲们将来可以定居在临淮,毕竟同饮淮水。也可以再回到家乡,回到淮阴宣泽乡。”
最后,李瑄向百姓们承诺道。
他说一不二,一旦说出的事情,会全力去做。
皇帝眼中,没有小事。
更何况李瑄认为这已经威胁到国家的根基。
他南巡,并不只是看看江南,是抱着处置一批玩忽职守的官吏来的,让江南的官吏、士绅明白,这里不是山高皇帝远的地区,这里一直在朝廷和皇帝的目光下。
只是没想到刚到淮水,就遇到这么严重的事情。
“草民等感激至尊恩典……”
一众百姓再拜,痛哭流涕。
若不是亲眼所见,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正的皇帝。
那些当官的高高在上,皇帝却非常令人亲切。
李瑄的话如沐春风,给他们一种信服的感觉。
现在他们在临淮很好,即便不想再迁徙回去,也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解脱。
善恶到头终有报,他们期盼那些豪强最终能被绳之以法。
将近黄昏的时候,李瑄令侍卫从船上带一些牛肉干、糖果、坚果、果脯,并给他们一些钱财,让他们带回去。
百姓们心中温暖,再无怨言。
太阳一直明亮,只是有照不到的地方。
他们不幸,但又十分幸运。
能在临淮安稳立足,这也是天子圣明啊!
这些逃出来的淮阴人在临淮县西北建立一个村子。
或许今后,就在那里安心。
“臣失职,向至尊请罪。”
常铉全程看李瑄处理这件事情,感到羞愧。
他若和至尊一样放下身段,拥有耐心,就能得探一些蛛丝马迹,去弹劾淮阴县令。
他一直表现的非常亲民,但和李瑄相比,还远远不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临郡失德,不是你的责任,不必介怀。”
李瑄没有怪罪常铉。
不去插手临郡事务,这很正常。
“禀至尊,天下安定多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完成,竟还有除贱为良的漏网之鱼。臣当去淮阴,问罪地方官吏。”
张巡在一旁,向李瑄请奏道。
“豪强”二字,在除贱为良后,已成为陌生的词汇,少有人提起。
因为铲除的豪强太多,世人以为豪强灭绝。
执法不避亲,是张巡的特点。他不能忍受这样无法无天的豪强。
要彻查出到底是谁给了豪强这么大的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