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抵达长安城外时,正赶上上元节的尾巴。
朱雀大街的尽头,房玄龄带着文武百官站在城楼下,玄色官袍在风中微微摆动。
房玄龄的鬓发比去年更白了些,身体也比以前佝偻了许多。
“房相,您说陛下回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都做些什么?”
旁边的年轻侍郎忍不住问道,手里的朝笏捏得发白。
他是第一次参与迎接天子凯旋。
房玄龄的目光望向远处扬起的龙旗:
“陛下会先看城楼上的旌旗,再看街旁的百姓。”
他顿了顿,随后继续说道,
“江山安稳,不在奏折里,在这一街一巷的烟火里。”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震天的鼓乐声。
李承乾的玄甲骑兵列着整齐的方阵,龙旗在队伍最前列猎猎作响。
百姓们自发地挤在街旁,手里捧着刚蒸好的麦饼、新酿的米酒,欢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城墙。
“陛下回来了!”
“咱们的大军打赢了!”
孩子们举着纸糊的长枪,追在队伍后面跑,银铃般的笑声混着鼓乐,把长安的清晨搅得格外热闹。
李承乾翻身下马时,房玄龄带着百官躬身行礼道:
“臣等恭迎陛下凯旋!”
“诸位平身。”
李承乾的声音里带着旅途的疲惫,却依旧清亮,目光扫过熟悉的面孔。
“陛下受苦了。”
房玄龄率先上前,递上一杯温热的米酒,
“这是长安百姓新酿的,说要给陛下暖暖身子。”
李承乾接过酒杯,却没喝,而是转身递给了身后的张勇。
年轻人的伤还没好利索,接过酒杯时手还在抖:
“陛下,这......”
“你该喝。”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
“逻些城的城门,是你们用命守住的。”
张勇红着眼圈,将酒一饮而尽,酒液顺着嘴角淌进脖子里。
李福挤开人群跑了过来。
李福对着李承乾躬身道:
“父皇一路劳顿,儿臣已让人备好了膳食。”
“不急。”
李承乾望着街旁的百姓,他们手里的麦饼还冒着热气。
“先跟百姓说说话。”
他走到一个卖糖人的老汉面前,老人慌忙跪下,手里的糖人捏的是玄甲骑兵的模样。
“陛下,这糖人甜,您尝尝。”
李承乾接过糖人,咬了一口,甜味在舌尖化开:
“老人家,家里的粮够吃吗?”
老汉连忙点头说道:
“够!
银号分的粮种长了好庄稼,今年的收成能多打两石呢!”
他指着旁边的少年说道,
“小孙子还说要去参军,像陛下一样杀蛮子!”
李承乾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糖渣沾在指尖上,笑着说道:
“参军好,但要先学会种地。
有粮吃,才能有力气握枪。”
周围的百姓们都笑起来。
一个穿粗布褂子的妇人挤过来,手里捧着双新纳的布鞋:
“陛下,这是民妇连夜做的,给将士们穿,结实!”
程咬金抢过布鞋,往脚上一比:
“合脚!比军需处发的还厚实!”
他朝着妇人拱拱手,
“谢了大妹子,下次再打仗,老程就穿这鞋踏平敌军!”
百姓们笑得更欢了,有人往士兵手里塞麦饼,有人给骑兵的马喂新割的草料,街旁的酒肆老板搬出自家的酒坛,非要给将士们斟酒。
房玄龄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侍郎笑道:
“看见没?
陛下说的江山,就是这双布鞋,这坛米酒,这一街的笑脸。”
李承乾走到城楼下时,突然停住脚步。
那里摆着个简陋的木牌,上面写着“王猛”两个字,是百姓们自发立的。
他们听说了逻些城的故事,说有个小兵用牙齿咬死了敌将。
“这木牌是谁立的?”
李承乾轻声问道。
一个瘸腿的老兵拄着拐杖上前说道:
“是小老儿。”
他指着木牌上的字说道,
“俺弟弟当年死在突厥人手里,知道守城门的难处。
这娃是好样的,该让长安人都知道。”
李承乾弯腰,用指尖拂过粗糙的木牌。
“房相,”
他直起身,转身看向房玄龄吩咐道,
“明日起,在忠烈祠立块碑,把这次战死的将士名字都刻上去。”
“臣遵旨。”
“还要告诉户部,”
李承乾望着街旁的银号分铺,
“给阵亡将士的家眷发双倍的抚恤金,银号给他们开永久免息的存单。”
李福连忙应道:
“儿臣这就去办。”
夕阳西沉时,朱雀大街的欢呼渐渐平息。
李承乾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上,望着阶下的文武百官。
“这次西征,不是结束,是开始。”
他缓缓开口,声音在大殿里回荡,
“吐蕃的降书会送到长安,但安稳的日子,要靠咱们自己挣。”
程咬金往前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放心!
谁要是再敢来犯,老臣的斧子还能劈开他们的脑袋!”
李绩跟着咳嗽着点头附和道:
“臣会让听风楼盯紧西域,绝不让烽烟再起。”
房玄龄最后说道:
“臣会牵头修订税法,让百姓能安稳种地,将士们出征时,家里能有口热饭。”
李承乾看着他们,满意的点了点头。
“散了吧。”
他挥挥手,转身走向偏殿,那里的案上摆着李福送来的账册。
上面记着这次西征的军费,还有百姓新缴的赋税。
走到殿门口时,他回头望了眼城楼上的龙旗。
李禄这时走到了李承乾的身边,小声的说道:
“父皇,儿臣想把这刀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别忘了逻些城的血。”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长乐宫。
苏氏和程莺莺一定在等着,宫里的灯该亮了。
“去吧,你娘该等急了。”
朱雀大街的尽头,房玄龄带着文武百官站在城楼下,玄色官袍在风中微微摆动。
房玄龄的鬓发比去年更白了些,身体也比以前佝偻了许多。
“房相,您说陛下回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都做些什么?”
旁边的年轻侍郎忍不住问道,手里的朝笏捏得发白。
他是第一次参与迎接天子凯旋。
房玄龄的目光望向远处扬起的龙旗:
“陛下会先看城楼上的旌旗,再看街旁的百姓。”
他顿了顿,随后继续说道,
“江山安稳,不在奏折里,在这一街一巷的烟火里。”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震天的鼓乐声。
李承乾的玄甲骑兵列着整齐的方阵,龙旗在队伍最前列猎猎作响。
百姓们自发地挤在街旁,手里捧着刚蒸好的麦饼、新酿的米酒,欢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城墙。
“陛下回来了!”
“咱们的大军打赢了!”
孩子们举着纸糊的长枪,追在队伍后面跑,银铃般的笑声混着鼓乐,把长安的清晨搅得格外热闹。
李承乾翻身下马时,房玄龄带着百官躬身行礼道:
“臣等恭迎陛下凯旋!”
“诸位平身。”
李承乾的声音里带着旅途的疲惫,却依旧清亮,目光扫过熟悉的面孔。
“陛下受苦了。”
房玄龄率先上前,递上一杯温热的米酒,
“这是长安百姓新酿的,说要给陛下暖暖身子。”
李承乾接过酒杯,却没喝,而是转身递给了身后的张勇。
年轻人的伤还没好利索,接过酒杯时手还在抖:
“陛下,这......”
“你该喝。”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
“逻些城的城门,是你们用命守住的。”
张勇红着眼圈,将酒一饮而尽,酒液顺着嘴角淌进脖子里。
李福挤开人群跑了过来。
李福对着李承乾躬身道:
“父皇一路劳顿,儿臣已让人备好了膳食。”
“不急。”
李承乾望着街旁的百姓,他们手里的麦饼还冒着热气。
“先跟百姓说说话。”
他走到一个卖糖人的老汉面前,老人慌忙跪下,手里的糖人捏的是玄甲骑兵的模样。
“陛下,这糖人甜,您尝尝。”
李承乾接过糖人,咬了一口,甜味在舌尖化开:
“老人家,家里的粮够吃吗?”
老汉连忙点头说道:
“够!
银号分的粮种长了好庄稼,今年的收成能多打两石呢!”
他指着旁边的少年说道,
“小孙子还说要去参军,像陛下一样杀蛮子!”
李承乾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糖渣沾在指尖上,笑着说道:
“参军好,但要先学会种地。
有粮吃,才能有力气握枪。”
周围的百姓们都笑起来。
一个穿粗布褂子的妇人挤过来,手里捧着双新纳的布鞋:
“陛下,这是民妇连夜做的,给将士们穿,结实!”
程咬金抢过布鞋,往脚上一比:
“合脚!比军需处发的还厚实!”
他朝着妇人拱拱手,
“谢了大妹子,下次再打仗,老程就穿这鞋踏平敌军!”
百姓们笑得更欢了,有人往士兵手里塞麦饼,有人给骑兵的马喂新割的草料,街旁的酒肆老板搬出自家的酒坛,非要给将士们斟酒。
房玄龄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侍郎笑道:
“看见没?
陛下说的江山,就是这双布鞋,这坛米酒,这一街的笑脸。”
李承乾走到城楼下时,突然停住脚步。
那里摆着个简陋的木牌,上面写着“王猛”两个字,是百姓们自发立的。
他们听说了逻些城的故事,说有个小兵用牙齿咬死了敌将。
“这木牌是谁立的?”
李承乾轻声问道。
一个瘸腿的老兵拄着拐杖上前说道:
“是小老儿。”
他指着木牌上的字说道,
“俺弟弟当年死在突厥人手里,知道守城门的难处。
这娃是好样的,该让长安人都知道。”
李承乾弯腰,用指尖拂过粗糙的木牌。
“房相,”
他直起身,转身看向房玄龄吩咐道,
“明日起,在忠烈祠立块碑,把这次战死的将士名字都刻上去。”
“臣遵旨。”
“还要告诉户部,”
李承乾望着街旁的银号分铺,
“给阵亡将士的家眷发双倍的抚恤金,银号给他们开永久免息的存单。”
李福连忙应道:
“儿臣这就去办。”
夕阳西沉时,朱雀大街的欢呼渐渐平息。
李承乾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上,望着阶下的文武百官。
“这次西征,不是结束,是开始。”
他缓缓开口,声音在大殿里回荡,
“吐蕃的降书会送到长安,但安稳的日子,要靠咱们自己挣。”
程咬金往前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放心!
谁要是再敢来犯,老臣的斧子还能劈开他们的脑袋!”
李绩跟着咳嗽着点头附和道:
“臣会让听风楼盯紧西域,绝不让烽烟再起。”
房玄龄最后说道:
“臣会牵头修订税法,让百姓能安稳种地,将士们出征时,家里能有口热饭。”
李承乾看着他们,满意的点了点头。
“散了吧。”
他挥挥手,转身走向偏殿,那里的案上摆着李福送来的账册。
上面记着这次西征的军费,还有百姓新缴的赋税。
走到殿门口时,他回头望了眼城楼上的龙旗。
李禄这时走到了李承乾的身边,小声的说道:
“父皇,儿臣想把这刀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别忘了逻些城的血。”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长乐宫。
苏氏和程莺莺一定在等着,宫里的灯该亮了。
“去吧,你娘该等急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最新章节,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最新章节,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 平板电子书!